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内蒙古段防凌对策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冯国华 朝伦巴根 +1 位作者 高瑞忠 闫新光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7-49,共3页
在分析了黄河内蒙古段面临的严峻防凌形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凌汛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凌对策:开展对十大孔兑防洪减沙综合治理;控制河势,加固堤防;修建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防凌应急分洪工程;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等。
关键词 黄河内蒙古段 凌汛 河道淤积 防凌对策
下载PDF
利用人造洪水冲刷黄河内蒙古淤积河道的可能性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胡兴林 畅俊杰 +1 位作者 赵昌瑞 赵资乐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5-1089,共5页
为了探讨利用人造洪水冲刷黄河内蒙古河段泥沙的可能性,建立了计算黄河三湖河口与头道拐站次洪水输沙量非线性模型。通过洪水计算获得了该河段各级洪水冲刷河道泥沙的最大冲沙量、最优冲沙历时以及相应冲沙效率。计算结果表明:黄河宁蒙... 为了探讨利用人造洪水冲刷黄河内蒙古河段泥沙的可能性,建立了计算黄河三湖河口与头道拐站次洪水输沙量非线性模型。通过洪水计算获得了该河段各级洪水冲刷河道泥沙的最大冲沙量、最优冲沙历时以及相应冲沙效率。计算结果表明:黄河宁蒙段的淤积是河流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受水流堆积作用形成的,用龙、刘两库联合调度水量形成的人造洪水冲刷河道淤积泥沙是目前可以采取的清淤手段之一,但耗水量较大,冲刷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度洪水 冲刷泥沙 黄河内蒙古河段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段开河日期预报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冀鸿兰 张傲妲 +2 位作者 高瑞忠 张宝森 徐晶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2-45,88,共5页
对黄河内蒙古段的冰情特点进行分析,选用1970—1971年度至2007—2008年度共38个冬季的冰情资料,提取合适的预报因子,分别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黄河内蒙古段的开河日期进行预报。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和多元线性... 对黄河内蒙古段的冰情特点进行分析,选用1970—1971年度至2007—2008年度共38个冬季的冰情资料,提取合适的预报因子,分别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黄河内蒙古段的开河日期进行预报。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报样本合格率分别为86.7%和80.0%,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报精度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更适用于黄河内蒙古段开河日期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凌 黄河内蒙古段 开河日期 多元线性回归 神经网络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河道冲淤及同流量水位的变化特点 被引量:9
4
作者 吴保生 王永强 +1 位作者 王彦君 周丽艳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14,共7页
根据1953-2010年的实测水沙和冲淤资料,分析了黄河内蒙古河段的河道冲淤及同流量水位和比降的变化特点,探讨了累计淤积量与同流量水位和比降的关系。发现累计淤积量与累计来沙量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但1953-1960年、1961-1986年、198... 根据1953-2010年的实测水沙和冲淤资料,分析了黄河内蒙古河段的河道冲淤及同流量水位和比降的变化特点,探讨了累计淤积量与同流量水位和比降的关系。发现累计淤积量与累计来沙量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但1953-1960年、1961-1986年、1987-2004年及2005-2010年各时段的斜率不同。单位水量淤积量与来沙系数之间关系密切,但由于没有考虑河床边界条件等的影响,只能用来粗略判别河道的冲淤情况。巴彦高勒站与三湖河口站的同流量水位之间具有较好的同步关系,且巴三段累计淤积量与三湖河口同流量水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与巴三段比降之间的关系却不明显,注意到孔兑来沙在局部河段的淤积对巴三段起到了局部侵蚀基准面作用,对巴三段具有一定的溯源淤积影响。由于头道拐断面为稳定的永久侵蚀基准面,其同流量水位变化很小,导致三湖河口的同流量水位及三头段累计淤积量与头道拐站的同流量水位无关,但三头段累计淤积量与三头段河道比降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且三头段比降与9年滑动平均来水量之间关系密切,体现了来水条件的累计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内蒙古河段 河道冲淤 来沙系数 同流量水位 河道比降 侵蚀基准面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段异源水沙输移特性 被引量:9
5
作者 彭文昌 李永山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05-813,共9页
河流悬移质泥沙的输移方式按照水沙来源可以分为水沙同源与水沙异源两大类。黄河内蒙古段水沙来自不同的区域,冲泻质泥沙主要来源于陇西黄土高原区,而径流则主要来自唐乃亥以上的山区,呈现异源特性。通过分析内蒙古河段石嘴山与巴彦高... 河流悬移质泥沙的输移方式按照水沙来源可以分为水沙同源与水沙异源两大类。黄河内蒙古段水沙来自不同的区域,冲泻质泥沙主要来源于陇西黄土高原区,而径流则主要来自唐乃亥以上的山区,呈现异源特性。通过分析内蒙古河段石嘴山与巴彦高勒水文站1951—2003年的水文数据,发现期间共发生了13次大流量和29次高含沙事件且大流量、高含沙量同时出现现象很少,多呈现大流量、低含沙量,或者小流量、高含沙量的态式。同时,通过改变传统流量-含沙量幂函数公式C_i=aQ^b(C_i为悬移质浓度,Q为流量)的参数项,建立了2种水沙异源情况下流量-含沙量的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内蒙古段 水沙异源 输移特性
原文传递
Influences of sand cover on erosion processes of loess slopes based on rainfal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被引量:7
6
作者 ZHANG Xiang LI Zhanbin +3 位作者 LI Peng TANG Shanshan WANG Tian ZHANG Hu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8年第1期39-52,共14页
Aeolian-fluvial interplay erosion regions are subject to intense soil erosion and are of particular concern in loess areas of northwestern China. Understanding the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 processes of... Aeolian-fluvial interplay erosion regions are subject to intense soil erosion and are of particular concern in loess areas of northwestern China. Understanding the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 processes of eroded sediments in these regions is of considerable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for controlling soil erosion. In this study, based on laboratory rainfal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 analyzed rainfall-induced erosion processes on sand-covered loess slopes (SS) with different sand cover patterns (including length and thickness) and uncovered loess slopes (L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sand cover on erosion processes of loess slopes in case regions of aeolian-fluvial erosion. The grain-size curves of eroded sediments were fitted using the Weibull function. Compositions of eroded sediments under different sand cover patterns and rainfall intensities were analyzed to explore sediment transport modes of SS. The influences of sand cover amount and pattern on erosion processes of loess slopes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and cover on loess slopes influences the proportion of loess erosion and that the compositions of eroded sediments vary between SS and LS. Sand cover on loess slopes transforms silt erosion into sand erosion by reducing splash erosion and changing the rainfall-induced erosion processes. The percentage of eroded sand from SS in the early stage of runoff and sediment generation i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late stage. Sand cover on loess slopes aggravates loess erosion, not only by adding sand as additional eroded sediments but also by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eroded loess, compared with the loess slopes without sand cover. The influence of sand cover pattern on runoff yield and the amount of eroded sediments is larger than that of sand cover amount. Furthermore, given the same sand cover pattern, a thicker sand cover could increase sand erosion while a thinner sand cover could aggravate loess erosion. This difference explains the existence of intense erosi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olian-fluvial erosion sand-covered loess slopes sand cover amount sand cover pattern rainfall intensity grain-size distribution inner mongolia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
下载PDF
冻融作用对岸坡土体宏微观特性及岸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杨震 冀鸿兰 +2 位作者 李超 牟献友 李扒拴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06-716,738,共12页
冻融作用是季冻区岸坡失稳破坏的主要原因。以黄河内蒙古什四份子弯道岸坡土体为对象,通过三轴剪切和扫描电镜试验,研究了冻融作用下岸坡土体的宏观和微观特性,并基于强度折减法,对冻融前后岸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冻融循环... 冻融作用是季冻区岸坡失稳破坏的主要原因。以黄河内蒙古什四份子弯道岸坡土体为对象,通过三轴剪切和扫描电镜试验,研究了冻融作用下岸坡土体的宏观和微观特性,并基于强度折减法,对冻融前后岸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土体弹性模量、黏聚力和抗剪强度均呈减小趋势,其中弹性模量大小与含水率成反比,黏聚力在15次冻融后降幅达43.6%~60.04%,内摩擦角无明显变化规律;冻融后土体颗粒真圆度和孔隙概率熵随冻融次数增加先下降后上升,颗粒分形维度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土体定向性和孔隙率呈增大趋势;黏聚力与土体孔隙率和颗粒真圆度相关,特别是与孔隙率呈高度负相关性,且土体微观参数间有明显的自相关性;冻融后岸坡稳定安全系数降幅达41.8%,说明冻融作用会显著降低岸坡稳定性,冻融后岸坡易发生失稳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抗剪强度指标 微观结构 岸坡稳定性 黄河内蒙古段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段河道冲淤对水沙的响应 被引量:8
8
作者 侯素珍 王平 +1 位作者 郭秀吉 楚卫斌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66,共6页
针对黄河内蒙古河段淤积严重、成因复杂的状况,通过沙量平衡法、考虑支流来沙,采用统计和相关分析法,分析河段淤积过程和关键影响因子。研究表明,1952年以来,内蒙古巴彦高勒到头道拐河段经历了累计淤积-相对平衡-累计淤积的过程,淤积总... 针对黄河内蒙古河段淤积严重、成因复杂的状况,通过沙量平衡法、考虑支流来沙,采用统计和相关分析法,分析河段淤积过程和关键影响因子。研究表明,1952年以来,内蒙古巴彦高勒到头道拐河段经历了累计淤积-相对平衡-累计淤积的过程,淤积总量14.2302亿m3,其中7-10月淤积量占全年的81.9%,三湖河口以下淤积量占83.3%。上段巴彦高勒-三湖河口河段冲淤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来流的水沙组合和风沙入黄量,不淤的临界条件是来沙系数小于0.007kg·s/m6。下段三湖河口-头道拐河段淤积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孔兑来沙,维持不淤的临界条件是综合来沙系数小于0.005kg·s/m6,孔兑来沙量小于0.1亿t。从全河段看,十大孔兑来沙对河床淤积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内蒙古河段 十大孔兑 冲淤量 来沙系数 响应
下载PDF
黄河内蒙段凌情变化规律及智能耦合预报模型 被引量:7
9
作者 苑希民 冯国娜 +1 位作者 田福昌 薛文宇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3-167,共5页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水文气象条件及河道特性的影响,黄河内蒙段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凌汛。对黄河内蒙段主要控制站的气象水文等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近年来随着凌期气温升高,流量增大,流凌、首封日期推后,开河日期提前,且最大冰厚明显...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水文气象条件及河道特性的影响,黄河内蒙段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凌汛。对黄河内蒙段主要控制站的气象水文等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近年来随着凌期气温升高,流量增大,流凌、首封日期推后,开河日期提前,且最大冰厚明显变薄。为此,以黄河内蒙段巴彦高勒站为例,通过相关分析选取合适的预报因子,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凌情智能耦合预报模型(GA-BP模型),对流凌、封河、开河日期进行预报。对比不同模型的预报结果,发现多元线性模型、BP模型和GA-BP模型合格率分别为80%、86.7%和93.3%,GA-BP模型的预报精度较高。因此,GA-BP模型可以为黄河内蒙段的凌汛灾害防治提供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凌预报 智能耦合模型 凌情变化规律 黄河内蒙段
下载PDF
河流沉积物原位XRF岩芯扫描结果定量估算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庞红丽 高红山 +3 位作者 刘晓鹏 田文倩 邹钰 潘保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7-246,共10页
原位XRF岩芯扫描技术具有前处理简单、破坏性小、快速和连续测量等优势,是获取高分辨率元素记录的有效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海洋、湖泊、三角洲和黄土等沉积物的古环境变化研究中,但是针对河流沉积物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原位XRF岩芯扫描... 原位XRF岩芯扫描技术具有前处理简单、破坏性小、快速和连续测量等优势,是获取高分辨率元素记录的有效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海洋、湖泊、三角洲和黄土等沉积物的古环境变化研究中,但是针对河流沉积物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原位XRF岩芯扫描技术对黄河内蒙古段河道钻孔沉积物进行了扫描分析.首先选取岩芯HDZ10(40°8 ′3.9″N,111°14′21.3″E)进行X荧光元素实验测试条件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HDZ12(40°12′59.91″N,111°10′48.66″E)探讨了河流沉积物原位XRF扫描技术的可行性及结果定量校正方法.对比元素强度值与元素含量的结果,发现河流沉积物中Sr、Ca、Ti、Fe、Rb和Zr的元素强度值与元素含量相关系数较高.我们依据上述元素获得岩芯样品的强度值与元素含量的对数比率值,并通过主轴回归分析方法得到相应的模型校正系数,选取拟合度R2最高的校正系数建立了对数比率校正模型.校正后的ln(Zr/Ca)、ln(Fe/Ca)、ln(Ti/Ca)、ln(K/Ca)、ln(Rb/Ca)和ln(Sr/Ca)元素强度曲线与实测曲线基本一致,最大程度地校正了原位XRF扫描分析结果,较好地实现了河流沉积物的原位XRF扫描结果的定量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沉积物 原位XRF元素扫描仪 LRCE校正模型 黄河内蒙古河段
原文传递
黄河内蒙段河道冲淤量与水沙输移过程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胡兴林 王静 +2 位作者 蓝永超 李文治 赵昌瑞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4-48,共5页
根据1952~2003年黄河内蒙古河段实测断面资料分析,天然状态下该河段均处在淤积状态,青铜峡、三盛公水库建成运行初期水库蓄混排清,不同的水沙组合使河道有冲有淤,青铜峡水库蓄满失去蓄混排清功能后,河道又长期处在淤积状态。河道冲淤... 根据1952~2003年黄河内蒙古河段实测断面资料分析,天然状态下该河段均处在淤积状态,青铜峡、三盛公水库建成运行初期水库蓄混排清,不同的水沙组合使河道有冲有淤,青铜峡水库蓄满失去蓄混排清功能后,河道又长期处在淤积状态。河道冲淤量与来水量、来沙量的线性组合高度相关,表明该河段冲淤量与河道的水沙组合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由此建立了计算河道冲淤量的数学模型。来沙系数是判断河道冲淤变化的关键指标,实测资料分析表明:来沙系数小于或等于0.005时河道发生冲刷,来沙系数在0.005~0.009之间时河道有冲有淤,来沙系数大于0.009时河道发生淤积,来沙系数大于0.015时淤积量趋于稳定,且以1.0为渐近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冲淤量 水沙输移 关系分析 黄河内蒙古段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河段洪水演进与冲淤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肖男 张红武 +1 位作者 钟德钰 王彦君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06-1219,共14页
研究洪水过程在黄河内蒙古河段的响应可为该河段的河道整治规划和黄河上游水资源开发方案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撑。本文采用三维水沙数学模型,对黄河内蒙古巴彦高勒至头道拐河段开展了不同量级洪水过程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洪水演进方面,... 研究洪水过程在黄河内蒙古河段的响应可为该河段的河道整治规划和黄河上游水资源开发方案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撑。本文采用三维水沙数学模型,对黄河内蒙古巴彦高勒至头道拐河段开展了不同量级洪水过程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洪水演进方面,现阶段巴彦高勒到头道拐的洪水演进时间较20世纪80年代有所增加,并维持在7~9 d;其中三湖河口以上河段河槽是主要的行洪区间;往下游发展,水流漫滩程度逐渐加大。河床冲淤方面,通过合适的水沙搭配和持续的洪水过程可实现该河段淤滩刷槽的有效调控;且主槽冲刷强度同流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响应关系,并在流量2 500 m^3/s时输沙能力达到最大。此外,典型弯曲河段裁弯取直过程的模拟表明,持续的大流量洪水过程是实现局部河段自然裁弯的必要条件,通过裁弯取直可有效提高河段的输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内蒙古河段 洪水过程 水沙数值模拟 裁弯取直
原文传递
1988-2018年黄河内蒙古段河道边界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3
作者 冀鸿兰 樊宇 +3 位作者 翟涌光 罗红春 张宝森 牟献友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42-249,267,共9页
[目的]获取河道边界演变特征,为黄河内蒙古段的堤岸防护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88—2018年期间7期Landsat卫星影像,利用修正的归一化水指数(MNDWI),对黄河内蒙古段7期的河道边界信息进行提取,并计算不同时期河道摆动面积... [目的]获取河道边界演变特征,为黄河内蒙古段的堤岸防护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88—2018年期间7期Landsat卫星影像,利用修正的归一化水指数(MNDWI),对黄河内蒙古段7期的河道边界信息进行提取,并计算不同时期河道摆动面积、最大摆动面积、摆动方向等指标,分析近30 a河道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黄河内蒙古段在上游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和三湖河口—包头弯道区域曲率较大的河段摆动较严重,整体呈现向右岸迁移的趋势。河道摆动的时空差异受河床物质组成、水动力条件、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人类活动因素的综合影响。[结论]黄河内蒙古段的堤岸防护建设重点应集中在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全段以及三湖河口—包头弯道曲率较大的河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摆动 堤岸防护 弯道 黄河内蒙古段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的黄河内蒙古段冰-水分类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翟涌光 张鑫 +2 位作者 冀鸿兰 牟献友 张宝森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63-773,共11页
及时获取凌汛期河冰和水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预测冰凌灾害、提高防凌信息化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是当前获取河冰和水体空间分布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但是,黄河水体有大量悬浮泥沙,这给基于遥感技术的高精度冰-水分类带来了挑战... 及时获取凌汛期河冰和水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预测冰凌灾害、提高防凌信息化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是当前获取河冰和水体空间分布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但是,黄河水体有大量悬浮泥沙,这给基于遥感技术的高精度冰-水分类带来了挑战。以黄河内蒙古段为例,基于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数据,在利用归一化积雪指数(NDSI)及河道矢量数据排除无关地物的基础上,对比了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值、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归一化积雪指数(NDSI)、改进的归一化积雪指数(MNDSI)以及归一化差异未封冻水体指数(NDUWI)在黄河内蒙古段典型河道河冰、水体分类中的表现,计算各指标总体分类精度及Kappa系数并进行阈值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利用NDSI和高清历史影像排除河道外无关地物后,NDUWI在各子段影像中的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均达到90.00%及0.90以上,其河冰、水体最优区分阈值大体分布于阈值中值附近。研究结果可为凌汛期黄河冰凌监测方法的选取以及冰上爆破位置的拟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冰 遥感指数 阈值稳定性 不确定性 Landsat 8 黄河内蒙古段
下载PDF
黄河内蒙河段水流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罗全胜 许新勇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5-99,共5页
针对黄河内蒙河段孔兑较多、洪水变幅较大、水文监测站点较少的实际情况,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内蒙河段水流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验证及孔兑入汇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该模型可以真实反映内蒙河段孔兑入汇的流态及相关水力要素变化,... 针对黄河内蒙河段孔兑较多、洪水变幅较大、水文监测站点较少的实际情况,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内蒙河段水流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验证及孔兑入汇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该模型可以真实反映内蒙河段孔兑入汇的流态及相关水力要素变化,可以作为该河段河道规划整治的研究手段之一。黄河内蒙河段孔兑的大流量入汇会对干流区的流态以及水位产生明显影响,使流向改变、水流上滩、水位壅高,因此区域防洪规划和河道整治中应予以高度重视。考虑到内蒙河段孔兑入汇干流带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水流形态上,而且泥沙淤积是河床演变的关键所在,加之短时段内又难以模拟水流的高含沙量过程,所以下一步工作将是在现有水流模拟基础上模拟计算含沙水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E21 数学模型 黄河内蒙河段 水流运动 孔兑 入汇 干流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水面-大气非线性热力学模型探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水霞 陈晓俊 +3 位作者 王文君 周泉成 尹航 李玮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0-136,共7页
封河期水面-大气界面热量交换决定了河道内水温变化,是影响河流冰情及冰凌堵塞的主要热力因素。以黄河内蒙古段冰期水面-大气净太阳辐射、有效长波辐射、蒸发及热传导辐射特征为基础,探讨分析现存非线性热力学模型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封河期水面-大气界面热量交换决定了河道内水温变化,是影响河流冰情及冰凌堵塞的主要热力因素。以黄河内蒙古段冰期水面-大气净太阳辐射、有效长波辐射、蒸发及热传导辐射特征为基础,探讨分析现存非线性热力学模型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于Shen&Chiang和Ashton非线性热力学模型的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水面-大气平均热交换量分别为124.05和114.31 W/(m 2·h),受太阳短波辐射昼夜交替变化及内蒙古高纬度地区昼夜温差较大的影响,日均热量损失规律性明显,水体表面吸收的热量在11:00-15:00时段内大于其释放的热量,其他时段则相反;气象因子对总热量损失的贡献率呈现气温(T a)>相对湿度(RH)>露点温度(T d)>风速(V a)>大气压(P),蒸发辐射对风速的响应大于热传导辐射,但风速对总热量损失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风速突增与气温骤降的双重作用是导致热量传输速度加快和极值出现的主要原因,风速大于4 m/s时模型结果差异性显著,揭示了模型在冰期热力学过程研究中的区别和影响因素;总体而言,Ashton热力学模型更适用于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流凌密度及冰情特征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冰 非线性热力学模型 影响因素 封河期 黄河内蒙古段
下载PDF
基于MWP检验的黄河内蒙古河段水沙过程时变点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羽 丁梦霞 +1 位作者 董明家 刘明潇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4-29,共6页
运用统计学方法确定水沙过程发生变异的原因及标志性节点,是理解河势演变制约机制与发展趋势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近年提出的MWP非参数检验法对时序数据总体分布的假定要求较宽,具有避免严重分析误差、适用性强的特点。采用这一方法对... 运用统计学方法确定水沙过程发生变异的原因及标志性节点,是理解河势演变制约机制与发展趋势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近年提出的MWP非参数检验法对时序数据总体分布的假定要求较宽,具有避免严重分析误差、适用性强的特点。采用这一方法对黄河内蒙古河段3个水文站1973-2004年实测径流泥沙资料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获得了以含沙量、流量为指标的多级水沙时变点信息。研究表明,河流特殊水文事件会引起水沙时间序列时变点的响应,Ut曲线的波峰与波谷(KT)体现了时间序列中对水沙过程影响最大的节点即非参数检验统计突变点。一级时变点是长时段水沙过程出现趋势性变化的标志性节点,上游龙羊峡水库运用就在一级时变点中得到映射。二级时变点多为短期偶发事件引起水沙过程局部调整的标志性节点。借助MWP检验法确定河流水沙时间序列的多级时变点,可确定影响河流水沙过程长期变化趋势与局部时段调整的关键因子,追溯水文情势变化诱因,有助于认识近年黄河水沙变异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过程 MWP非参数检验法 时变点 响应 黄河内蒙古河段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分析1989—2019年黄河内蒙古段河冰时空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牟献友 宝山童 +2 位作者 张宝森 翟涌光 冀鸿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40-1455,共16页
获取河冰时空分布信息对黄河流域防凌减灾工作及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收集黄河内蒙古段1989—2019年冬季河冰遥感影像数据;提出了归一化未封冻水体指数(NDUWI)用以剥离被归一化雪指数(NDSI)误分为河冰的水体像元,确定了该... 获取河冰时空分布信息对黄河流域防凌减灾工作及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收集黄河内蒙古段1989—2019年冬季河冰遥感影像数据;提出了归一化未封冻水体指数(NDUWI)用以剥离被归一化雪指数(NDSI)误分为河冰的水体像元,确定了该指数划分河冰、水体像元的阈值,并利用NDUWI结合NDSI的方法提取河冰信息进而分析河冰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探讨了海勃湾水库调度及河床演变对河冰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内蒙古段河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游(巴彦高勒—三湖河口)。1989年以来,研究区内河冰经历“平稳期”(1989—1997年)、“扩张期”(1998—2000年)、“萎缩期”(2001—2019年)3个阶段,其中2000年出现河冰面积峰值,并于2019年减小至最小。各子段中,海勃湾至巴彦高勒(R1段)2015年前河冰分布稳定,2015年起受海勃湾水库建成影响,河冰面积大幅萎缩;巴彦高勒至头道拐(R2~R4段)河冰面积变化特征大体与全段变化相同。空间上,2015年后R1段以纵向萎缩为主,巴彦高勒至三湖河口(R2段)左岸河冰萎缩,右岸河冰堆积仍有偎堤风险;三湖河口至包头(R3)段全段河冰漫滩现象严重,2016年起得以缓解;包头至头道拐(R4)段以局部漫滩为主,2016年开始以主槽封冻为主。上游海勃湾水库建成后的常规运用可有效减小下游黄河内蒙古段的河冰漫滩现象。研究成果可为黄河内蒙古段水库防凌调度及堤防安全隐患排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内蒙古段 遥感 河冰 时空变化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段水量水质联合调度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黎明 王逸飞 +3 位作者 瞿晓磊 李褆来 丁磊 徐祎凡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04-911,共8页
以内蒙古黄河段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黄河内蒙古段一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套灌区农业退水对下游河段水质的影响,根据农作物种类和种植面积考虑实际农作物需水过程,拟定了不同的引退水调度方案.选取了河套灌区农业退水... 以内蒙古黄河段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黄河内蒙古段一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套灌区农业退水对下游河段水质的影响,根据农作物种类和种植面积考虑实际农作物需水过程,拟定了不同的引退水调度方案.选取了河套灌区农业退水对黄河内蒙古段干流水质影响较大的污染物氯化物为指标,对比分析了不同调度方案下氯化物浓度的变化情况.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在充分考虑农作物需水过程的基础上,按需引水,从源头上控制退水量;同时充分发挥乌梁素海的调蓄作用,使乌毛计闸以~30 m^(3)·s^(-1)的流量下泄,从而有效削弱灌区农业退水的影响,降低下游氯化物浓度的峰值和平均值.模型现已嵌入至黄河内蒙古段水量水质联合调度系统中,可为现有的黄河内蒙古段水量水质联合调度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内蒙古段 农业退水 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 水量水质联合调度
下载PDF
GFS气温预报模型在黄河内蒙古河段应用效果检验与分析
20
作者 范旻昊 田文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2-56,共5页
黄河凌汛期中短期气温预报模型是基于GFS模式和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的。选取包头站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GFS模式数据以及实况日均气温数据,采用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预报准确率和曲线分析等方法,对预报结果进行分析和评... 黄河凌汛期中短期气温预报模型是基于GFS模式和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的。选取包头站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GFS模式数据以及实况日均气温数据,采用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预报准确率和曲线分析等方法,对预报结果进行分析和评判,验证该模型的预报能力。结果表明:该模型具备一定的预报能力,可用于黄河上游地区的防凌减灾业务工作和科研工作。1~3 d(24~72 h)预报的平均绝对误差都在2℃以内,4~7 d(96~168 h)平均绝对误差在2.5℃以内;1~10 d(24~240 h)预报大部分站点均方根误差在2.5℃以内,准确率在60%以上。11月和3月1~7 d(24~168 h)各时次预报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月份。11月是流凌关键期,3月是开河关键期,凌汛预报要求提前一周预见期,气温预报结果是凌汛预报的基础,11月和3月的7 d(24~168 h)气温预报能力强、效果好,对防凌减灾业务工作有实际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S 气温预报模型 检验 凌汛期 黄河内蒙古河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