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9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me window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d rat hippocampal neurons subjected to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被引量:33
1
作者 许忠 徐如祥 +4 位作者 刘宝松 姜晓丹 黄涛 丁涟沭 袁军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5年第3期179-182,共4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cell death and apoptosis in rat hippocampal neuron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ischemia, hypox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 and to elucidate time window characteristics in ischemia neuronal injur... Objective: To explore cell death and apoptosis in rat hippocampal neuron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ischemia, hypox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 and to elucidate time window characteristics in ischemia neuronal injury. Methods: Hippocampal neurons were obtained from rat embryo and were cultured in vitro. The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of cultured rat hippocampal neurons were simulated by 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OGD) and recovery. OG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0.25) h to (3.0) h) and then the same recovery (24 h) were prepared. Annexin (V-PI) staining and flow cytometry examined neuron death and apoptosis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injury. Results: After OGD and recovery, both necrosis and apoptosis were observed. At different times after OGD,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neuron necrosis rate (P<(0.05)), but not in apoptosis rate (P>(0.05)). At recovery, survival rate of hippocampal neurons further decreased while apoptosis rate increased. Furthermore, apoptosis rates of different time differed greatly (P<(0.05)). Apoptosis rate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ose of different time points (P<(0.05)). However, 2 h after ischemia, apoptosis rate decreased markedly. Conclusions: Apoptosis is an important pathway of delayed neuron death. The therapeutic time window should be within 2 h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and hypox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oxia-ischemia brain Reperfusion injury HIPPOCAMPUS NEURONS time window
原文传递
不同贮藏温度及时间对黄瓜果实冷害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23
2
作者 陈健华 张敏 +5 位作者 车贞花 卢佳华 谢晶 邵偲偲 张白玫 李一凡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94-397,共4页
为了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及贮藏时间对黄瓜果实冷害的影响规律,对0~20℃的贮藏温度下,在贮藏时间15d内的黄瓜果实的细胞膜电解质渗透率进行了系统测试。结果表明:黄瓜冷害的发生与贮藏温度及处理时间有关,而电解质渗透率的变化能很好地体... 为了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及贮藏时间对黄瓜果实冷害的影响规律,对0~20℃的贮藏温度下,在贮藏时间15d内的黄瓜果实的细胞膜电解质渗透率进行了系统测试。结果表明:黄瓜冷害的发生与贮藏温度及处理时间有关,而电解质渗透率的变化能很好地体现不同贮藏温度及时间下,黄瓜细胞组织受损程度及与冷害发生的关系。研究发现,0℃下的渗透率最高,渗透率变化最为明显,渗透率增量最大。表明贮藏温度越低,电解质渗透率变化越明显,出现跃变的时间越早,则黄瓜冷害发生得越早;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细胞膜电解质渗透率随之增加,冷害随之加重。同时,适当的变温处理可以有效地缓解和抑制冷害的发生,延长贮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害 低温 贮藏时间 电导率
下载PDF
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损伤与恢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赵改婷 李彬 +2 位作者 齐新荣 胡倩 王翠兰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年第29期3733-3738,共6页
目的观察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损伤的相关因素,从而指导临床静脉留置针的合理使用,以避免静脉损伤,促进血管恢复.方法本次研究在5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各家医院随机抽取消化内科、肾内科、肝胆外科、腺体外科和呼吸内科中的1个科室... 目的观察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损伤的相关因素,从而指导临床静脉留置针的合理使用,以避免静脉损伤,促进血管恢复.方法本次研究在5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各家医院随机抽取消化内科、肾内科、肝胆外科、腺体外科和呼吸内科中的1个科室作为研究科室,选择2018年3-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在符合入组条件且经患者同意下整体纳入研究.本次研究共成功留置和观察符合条件的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共有81例.遵医嘱按医院科室规定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对入组患者安排固定的专人记录患者输入液体、评估穿刺前留置针穿刺部位及穿刺前静脉血管评估结果.观察并记录留置针拔除原因、拔针时通畅情况、留置时间、标记留置静脉、评估并记录留置针穿刺部位表现及静脉炎级别并记录.在拔针后第14天对静脉血管的弹性、血管充盈度恢复情况进行评估记录.结果(1)静脉留置针拔针时,局部静脉炎的严重程度与血管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拔针时局部症状为Ⅰ级静脉炎者,中重度血管损伤发生率9.09%;拔针时局部症状为Ⅱ级及Ⅲ级静脉炎者,中重度血管损伤发生率95.83%;两组中重度血管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非症状拔除静脉留置针后穿刺静脉无中重度血管损伤发生,血管恢复率100.00%;以症状拔除静脉留置针的穿刺静脉中重度血管损伤发生率为42.37%,血管恢复率57.63%;两组相比静脉损伤与恢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本次临床研究时间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静脉炎发生率及血管损伤与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后静脉炎是造成血管损伤、影响静脉恢复的主要原因.临床穿刺与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应做好预防感染措施;留置针的拔除不应仅依据留置时间;对使用中的留置针应按规定评估穿刺部位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炎 外周静脉留置针 血管恢复 血管损伤 留置时间 拔管指征
原文传递
Aetiology and risk factors of ischaemic cholangiopathy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被引量:18
4
作者 Moustafa Mabrouk Mourad Abdullah Algarni +1 位作者 Christos Liossis Simon R Bramhall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20期6159-6169,共11页
Liver transplantation (LT) is the best treatment for end-stage hepatic failure, with an excellent survival rates over the last decade. Biliary complications after LT pose a major challenge especially with the increasi... Liver transplantation (LT) is the best treatment for end-stage hepatic failure, with an excellent survival rates over the last decade. Biliary complications after LT pose a major challenge especially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procured organs after circulatory death. Ischaemic cholangiopathy (IC) is a set of disorders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diffuse strictures affecting the graft biliary system in the absence of 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 or stenosis. It commonly presents with cholestasis and cholangitis resulting in higher readmission rates, longer length of stay, repeate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and eventually re-transplantation with consequent effects on the patient&#x02019;s quality of life and increased health care costs. The pathogenesis of IC is unclear and exhibits a higher prevalence with prolonged ischaemia time, 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 (DCD), rejection, and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The majority of IC occurs within 12 mo after LT. Prolonged warm ischaemic times predispose to a profound injury with a subsequently higher prevalence of IC. Biliary complications and IC rates are between 16% and 29% in DCD grafts compared to between 3% and 17% in 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 (DBD) grafts. The majority of ischaemic biliary lesions occur within 30 d in DCD compared to 90 d in DBD grafts following transplantation. However, there are many other risk factors for IC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 benefits of DCD in expanding the donor pool are hindered by the higher incidence of IC with increased rates of re-transplantation. Careful donor selection and procurement might help to optimize the utilization of DCD graf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haemic cholangiopathy Biliary complications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 Reperfusion injury Cold ischaemia time
下载PDF
重症多发伤急诊时间窗内一体化救治效果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钟源波 王进 +7 位作者 单爱军 许士海 杨超 吕文 谢曼英 田素萍 徐建忠 林慧绒 《创伤外科杂志》 2019年第8期570-573,共4页
目的探讨急诊时间窗内一体化救治重症多发伤(SMI)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8年12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SMI患者(ISS评分≥16分)2 861例。自2010年6月笔者医院启动急诊时间窗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在建立急诊时间窗内一体化救治... 目的探讨急诊时间窗内一体化救治重症多发伤(SMI)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8年12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SMI患者(ISS评分≥16分)2 861例。自2010年6月笔者医院启动急诊时间窗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在建立急诊时间窗内一体化救治前(2004年1月—2010年5月)共救治SMI患者1 328例,其中男性831例,女性497例;年龄18~86岁,平均38.8岁。2010年6月—2018年12月实行时间窗内一体化救治后共救治SMI患者1 533例,男性974例,女性559例;年龄18~91岁,平均38.6岁。两时间段致伤原因均以道路交通伤为主(71.6%和70.9%)。比较采用新模式救治前后,SMI患者的病死率、入院-确定性治疗启动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结果采用急诊时间窗内一体化救治模式之后,不仅显著缩短患者的入院至确定性治疗时间间隔[(2.2±0.3)h vs.(1.4±0.2)h,P<0.001],也缩短患者ICU的天数[(9.6±3.2)d vs.(5.3±2.1)d,P<0.001],总住院时间[(28.1±8.6)d vs.(19.5±6.7)d,P<0.001],从而显著降低SMI患者的病死率(14.6%)vs.(5.5%),P<0.001。结论急诊时间窗内一体化救治能够改善SMI的救治效率及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急诊 时间窗 一体化救治
下载PDF
实验性脑挫伤后Fos蛋白和NGFR变化与损伤时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宋连芳 孟凡堂 +3 位作者 刘希余 秦启生 夏胜海 饶广勋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32-136,共5页
目的 检测分析不同损伤时间组实验大鼠脑挫伤灶周围神经细胞中 NGFR阳性染色强度变化与损伤后经过时间之间的关系,对其在脑挫伤时间推断中的作用作出评价。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SABC法),结合计算机彩色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大鼠... 目的 检测分析不同损伤时间组实验大鼠脑挫伤灶周围神经细胞中 NGFR阳性染色强度变化与损伤后经过时间之间的关系,对其在脑挫伤时间推断中的作用作出评价。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SABC法),结合计算机彩色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原癌基因 c- fos的表达产物 Fos蛋白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NGFR)的染色变化。结果 ( 1)伤后 0.5h组在挫伤灶周围可见 Fos阳性染色细胞出现。伤后 3h组阳性表达数量和强度达峰值,且分布广泛。后表达逐渐降低。 1d后各组未见 Fos阳性染色强度增加的细胞。对照组染色为阴性。( 2)伤后 1d组在挫伤灶周围可见少量 NGFR阳性染色细胞,以神经细胞表达为主。伤后 3d组,阳性细胞表达与 1d组相比有显著性增强 (P< 0.01), 数 量 和 着 色 强 度 达 到 高 峰 , 量 多 且 染 色 深 。 之 后 逐 渐 缓 慢 减 弱 。 对 照 组 染 色 为 阴 性 。 可 见 脑 挫 伤 后 Fos和 NGFR在 损 伤 局 部 的 阳 性 染 色 分 别 在 伤 后 早 期 及 随 后 较 晚 时 段 里 出 现 。 前 者 表 达 时 间 短 暂 , 而 后 者 则 持 续 时 间 较 长 , 但 都 有 一 定 的 规 律 性 。 结 论 Fos蛋 白 和 NGFR变 化 可 用 于 脑 挫 伤 后 不 同 时 段 的 损 伤 时 间 推 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挫伤 免疫组织化学 损伤时间 FOS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法医鉴定学
下载PDF
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谢彩霞 朱京慈 尹华华 《护理研究(中旬版)》 2011年第6期1510-1512,共3页
颅脑损伤病人机体能量代谢增高,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糖、脂肪代谢紊乱,机体处于负氮平衡,急性营养不良,免疫低下,不利于病人神经系统功能修复和预后。及时、有效、安全地补充营养物质显得尤为重要。现从肠内营养配方、途径和给予时间3... 颅脑损伤病人机体能量代谢增高,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糖、脂肪代谢紊乱,机体处于负氮平衡,急性营养不良,免疫低下,不利于病人神经系统功能修复和预后。及时、有效、安全地补充营养物质显得尤为重要。现从肠内营养配方、途径和给予时间3个方面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肠内营养 配方 途径 时间
下载PDF
脑挫伤大鼠胶质细胞GFAP、S100的表达及其损伤时间的推断 被引量:12
8
作者 何芳 张玲莉 +3 位作者 刘子龙 王胜 梅增辉 刘余庆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81-184,F0003,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的表达,观察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随脑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其在脑损伤及神经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建立脑挫伤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观察大鼠脑挫伤后GFAP、S100在伤后...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的表达,观察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随脑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其在脑损伤及神经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建立脑挫伤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观察大鼠脑挫伤后GFAP、S100在伤后不同时间星形细胞中的表达。并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其作定量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伤后1h时GFAP阳性表达开始增多,阳性物质表达随时间大致呈线性上升7d达最大值,然后阳性物质染色强度和面积呈下降趋势。(2)伤后12h组可见S100阳性表达活性增高,S100阳性细胞数目逐渐增多,5d时达高峰后显著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脑挫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水平的变化有一定时间规律性,在脑挫伤时间推断中及神经组织修复中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挫伤 损伤时间 神经修复 免疫组织化学 GFAP S100
下载PDF
考虑时间效应的采空区顶板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汪杰 张超 +2 位作者 郑迪 宋卫东 纪晓飞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3-51,共9页
根据红岭铅锌矿采场顶板受力特征,基于Reissner厚板理论,建立了采场顶板的厚板力学模型;根据顶板不同边界条件,推导了固支和简支两种条件下顶板内部最大应力、弯矩和挠度方程;基于Kachanov蠕变损伤理论,构建了采场顶板蠕变损伤模型,并... 根据红岭铅锌矿采场顶板受力特征,基于Reissner厚板理论,建立了采场顶板的厚板力学模型;根据顶板不同边界条件,推导了固支和简支两种条件下顶板内部最大应力、弯矩和挠度方程;基于Kachanov蠕变损伤理论,构建了采场顶板蠕变损伤模型,并对采场顶板损伤失稳时间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固支条件下,顶板最大弯矩及应力出现在四边中点处,即四边中点处首先出现损伤,由蠕变损伤模型可知,长边中点损伤孕育时间为110.32d,短边中点损伤孕育时间为121.19d,之后损伤逐渐向外侧扩展;简支条件下,顶板最大弯矩及应力出现在顶板中心处,此时中点处损伤孕育时间为49.89d,应在此时间之内充填采空区保证顶板稳定性。工程实例分析表明,顶板损伤孕育时间与顶板厚度呈正比关系、与上覆岩层压力呈反比关系,即顶板越厚,损伤孕育时间越长,上覆岩层压力越大,损伤孕育时间越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顶板 Reissner厚板理论 挠度 蠕变损伤 损伤孕育时间
下载PDF
惰性粉杀虫剂对黄粉虫成虫的物理伤害症状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郎涛 曹阳 +1 位作者 王平坪 李燕羽 《粮食储藏》 2009年第2期7-11,共5页
用一种以食品级惰性粉为主要原料的惰性粉杀虫剂处理黄粉虫成虫,处理6 h^8h1、2 h^14 h2、4 h^26 h和48 h^50 h试虫的平均爬行速度分别为12 mm/s、7 mm/s、3 mm/s和0.4 mm/s,明显比正常试虫的爬行速度(33 mm/s)慢(p<0.05);处理后试... 用一种以食品级惰性粉为主要原料的惰性粉杀虫剂处理黄粉虫成虫,处理6 h^8h1、2 h^14 h2、4 h^26 h和48 h^50 h试虫的平均爬行速度分别为12 mm/s、7 mm/s、3 mm/s和0.4 mm/s,明显比正常试虫的爬行速度(33 mm/s)慢(p<0.05);处理后试虫表现出一系列物理伤害症状,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试虫受伤害程度增强。根据惰性粉杀虫剂处理后试虫爬行速度、伤害症状和死亡时间,将试虫的伤害程度由轻到重划分为四个级别,伤害一级:试虫平均爬行速度为10 mm/s^15 mm/s,死亡时间为74h±6h,身体抬高,腿节和胫节之间的活动角度略有减小;伤害二级:爬行速度为5 mm/s^10 mm/s,死亡时间为42 h±5 h,偶尔绊脚,摔倒后能立即站立起来继续爬行,腿节和胫节之间的活动角度进一步减小,胫节和附节之间的活动角度也减小;伤害三级:爬行速度为1~5 mm/s,死亡时间为20 h±1 h,附节和爪不能牢固的抓住滤纸,摔倒频率明显增加,且摔倒后较难重新站立,腿节和胫节之间、胫节和附节之间的活动角度都较小;伤害四级:爬行速度小于1 mm/s,死亡时间为5 h±1 h,腿节和胫节之间、胫节和附节之间基本不能活动,不能爬行,摔倒后基本上不能再站立起来。结果表明,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惰性粉破坏虫体表皮蜡层导致失水致死和堵塞气门致死的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这种食品级惰性粉杀虫剂作用害虫的症状并较快致死害虫的机理,其杀虫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粉虫 惰性粉 爬行速度 伤害症状 死亡时间
下载PDF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早期病理学及烯醇化酶表达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仁辉 李永宏 +2 位作者 蔡红星 吴茂旺 汪枫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263-265,I0001,共4页
目的观察烯醇化酶(NSE)在弥漫性脑损伤(DB I)动物模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M arm arou的弥漫性脑损伤模型,于伤后15m in,30m in,1h,3h,6h,12h,24h取脑组织,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结合北航MAI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打击后15m in... 目的观察烯醇化酶(NSE)在弥漫性脑损伤(DB I)动物模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M arm arou的弥漫性脑损伤模型,于伤后15m in,30m in,1h,3h,6h,12h,24h取脑组织,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结合北航MAI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打击后15m in,阳性细胞灰度值较正常对照组减弱,随伤后时间的延长,灰度值持续下降,伤后6h为最低(P<0.01),伤后24h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伤后12h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并持续到伤后24h。特殊染色观察到轴突断端球形改变及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结论DB I具有复杂的病理学改变,烯醇化酶(NSE)可用于早期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弥漫性脑损伤 NSE 免疫组织化学 特殊染色 损伤经过时间 弥漫性脑损伤 病理学改变 烯醇化酶 早期鉴定 脑损伤后 酶表达 图像分析系统 正常对照组 大鼠
下载PDF
大鼠视神经横断伤及夹挫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变化及与损伤时间关系 被引量:9
12
作者 梅增辉 刘余庆 +3 位作者 邓伟年 饶广勋 张玲莉 陈晓瑞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视神经横断伤及夹挫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形态学变化、区别及在不同时间的计数变化,探讨其与视神经损伤经过时间的关系,为视神经损伤的病理机制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大鼠球后视神经横... 目的观察大鼠视神经横断伤及夹挫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形态学变化、区别及在不同时间的计数变化,探讨其与视神经损伤经过时间的关系,为视神经损伤的病理机制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大鼠球后视神经横断伤/夹挫伤动物模型,在伤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并取材,HE染色,光镜下观察RGCs的动态变化。结果视神经损伤后RGCs数目均严重下降,2周内RGCs快速减少,3~7d为RGCs快速减少期,2周以后缓慢减少;但横断伤组3d以后各个时期RGCs计数下降幅度与夹挫伤组相比更明显。结论视神经损伤导致了视网膜形态结构的变化,RGCs丢失的严重程度与损伤类型及时间呈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损伤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凋亡 时间
下载PDF
ARIMA模型在海南省2014-2017年居民自杀死亡率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莹 胡锡敏 +1 位作者 陈言 符振旺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64-668,共5页
目的 分析海南省居民自杀报告死亡率变化趋势,探索时间序列模型在自杀死亡率预测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时间序列模型拟合海南省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自杀死亡率资料,并预测该地区2017年1-6月的自杀死亡率。结果 海南省2014年1月至2017... 目的 分析海南省居民自杀报告死亡率变化趋势,探索时间序列模型在自杀死亡率预测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时间序列模型拟合海南省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自杀死亡率资料,并预测该地区2017年1-6月的自杀死亡率。结果 海南省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该地区报告自杀死亡576人,平均死亡率为1.5/10万;所建立的ARIMA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既往时间序列的自杀死亡率,预测值的动态趋势与实际值基本一致,2017年1-6月的实际值均在预测值95%的可信区间范围内。结论 确定海南省自杀死亡率的时间序列模型为“ARIMA(0,1,0)(0,0,0)12”,且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可以用来预测海南省因自杀导致的死亡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 伤害 时间序列
原文传递
突发群体事件受伤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暴露时间及社会支持的关系 被引量:9
14
作者 徐向东 吕淑云 +6 位作者 夏叶玲 贾丽娜 胡新伟 李月娥 陈亮 张莉 余金鸣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52-356,共5页
目的:探讨突发群体事件受伤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急性期检出率与暴露时间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对乌鲁木齐市5家医院突发群体事件受伤住院的161名伤员在受伤第3、4周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20)、事件影响量表... 目的:探讨突发群体事件受伤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急性期检出率与暴露时间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对乌鲁木齐市5家医院突发群体事件受伤住院的161名伤员在受伤第3、4周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20)、事件影响量表(IES)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测查,完成测查155例。突发群体事件2个月后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本(DSM-Ⅳ-TR)轴I障碍临床定式检查病人版(SCID-I/P)对128名伤员(失访27名)进行检查和精神科诊断。结果:样本中PTSD检出率为41.4%(53/128),男性与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7%vs.48.6%,P>0.05)。男性暴露时间>1 h者的SRQ20、IES得分低于暴露时间≤1 h者,女性暴露时间不同者SRQ20、IES得分无明显差异。男性暴露时间>1 h者的PTSD检出率低于暴露时间≤1 h者[32.7%(16/49)vs.54.1%(20/37),P<0.05],女性暴露时间不同者PTSD检出率无明显差异。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中社会总支持、内支持、外支持得分与SRQ20、IES测评结果均不相关(r=-0.26~0.24,均P>0.05)。PTSD伤员与非PTSD伤员的社会支持量表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突发群体事件男性受伤者中暴露时间>1 h有较低的PTSD检出率和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与PTSD的发生可能无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 群体伤害 创伤后应激障碍 暴露时间 社会支持
下载PDF
按压胸骨上窝联合浅部吸痰法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树伟 田秀芬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8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按压胸骨上窝联合浅部吸痰法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试验组采用按压胸骨上窝联合浅部吸痰法,通过对2组患者在不同时机采取不同的吸引方法... 目的探讨按压胸骨上窝联合浅部吸痰法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试验组采用按压胸骨上窝联合浅部吸痰法,通过对2组患者在不同时机采取不同的吸引方法、吸引压力、时间,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效果。结果试验组气道黏膜损伤、吸痰次数、肺部感染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压胸骨上窝联合浅部吸痰法能减轻吸痰操作对气道黏膜的损伤,减少每日吸痰次数,降低肺内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按压胸骨上窝 浅部吸痰 负压 时间 试吸
下载PDF
大鼠脑挫伤后GFAP和iNOS表达与损伤时间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炜煜 秦启生 易继林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271-274,共4页
目的 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和诱导型—氧化氮合成酶 (iNOS)的表达及其时相性的关系 ,试图寻找法医学脑损伤时间的推断方法。方法 建立脑挫伤的动物模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SABC法 )观察大鼠脑挫伤后GFA... 目的 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和诱导型—氧化氮合成酶 (iNOS)的表达及其时相性的关系 ,试图寻找法医学脑损伤时间的推断方法。方法 建立脑挫伤的动物模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SABC法 )观察大鼠脑挫伤后GFAP及iNOS在伤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染色结果用计算机彩色图像分析技术作定量统计分析处理。结果  ( 1)伤后 3h时GFAP阳性表达细胞开始增多 ,1d和 5d组单个阳性细胞染色强度达峰值 ,但在 3d组相对邻近组却下降 ,呈现出一双峰波形 ,7d达最大值 ;阳性物质总面积自 3h时表达增多开始后一直增加 ,直到 7d时达高峰。 ( 2 )伤后 12h组可见iNOS活性增高 ,并随伤后存活时间的延长 ,iNOS阳性细胞数目 (或阳性物质总面积 )逐渐增多 ,单个细胞染色强度逐渐加深。伤后 1d至 3d组阳性物质总面积达到高峰 ,5d后开始下降 ,但 7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 ;而单个细胞染色强度随伤后存活时间的延长而加深 ,于 5d时达高峰后显著下降 ,但高于起始水平。结论 脑挫伤后GFAP和iNOS在损伤局部的染色变化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 ,可以用于脑挫伤的时间推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挫伤 GFAP INOS表达 大鼠 表达 阳性细胞 观察 面积 高水平 高峰
下载PDF
酥梨花期冻害的预防及气象因子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谦俊 吕波 张现伟 《河南气象》 2006年第4期54-55,共2页
花期遭遇0℃以下低温,花器表现冻害症状,随着气温下降和0℃以下气温时间的延长,冻害症状加重;建防风林、花期熏烟、坚持授粉到最后一朵花开放,可有效预防、减轻低温冻害。
关键词 低温 冻害 花期 表现 预防
下载PDF
梗阻性黄疸大鼠胆道引流时机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爱民 徐德利 +1 位作者 徐峰 徐华 《肝胆外科杂志》 2008年第5期383-385,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引流时机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标记(TUNEL)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阻塞性黄疸大鼠胆道不同时机引流时肝脏组织细胞增殖、凋亡状态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的... 目的探讨不同引流时机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标记(TUNEL)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阻塞性黄疸大鼠胆道不同时机引流时肝脏组织细胞增殖、凋亡状态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胆总管结扎后,随结扎时间的延长TBIL、ALP、ALT及细胞凋亡增加,结扎7d后肝细胞凋亡达高峰,14d、21d有下降趋势,胆道引流后,TBIL、ALP、ALT、凋亡指数(AI)迅速下降,早期引流(3天以前)下降程度明显高于晚期(7天以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阻塞性黄疸过程中,bax蛋白表达越强,bcl-2蛋白表达越弱,AI亦越高。结论早期引流有利于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细胞凋亡率,bcl-2和bax蛋白均参与了阻塞性黄疸肝细胞凋亡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黄疸 肝损害 细胞凋亡 基因表达引流时机
下载PDF
FTIR显微光谱技术在骨骼肌损伤时间推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董超秀 董祖鑫 +8 位作者 张高勤 陈嘉 安国帅 李鹏 张艺博 王磊 杜秋香 何光龙 孙俊红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5期479-483,共5页
目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显微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挫伤骨骼肌组织光谱差异性与损伤时间的关系,为损伤时间推断提供新的技术。方法建立大鼠骨骼肌挫伤模型,于损伤后预设的不同时间点将大... 目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显微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挫伤骨骼肌组织光谱差异性与损伤时间的关系,为损伤时间推断提供新的技术。方法建立大鼠骨骼肌挫伤模型,于损伤后预设的不同时间点将大鼠处死后,并分别于死后0h和死后24h时损伤处取大鼠骨骼肌组织。应用FTIR显微光谱技术进行数据采集获得原始数据后采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等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运算分析。结果大鼠骨骼肌组织光谱吸收峰强度随损伤时间延长发生变化;各损伤时间点光谱有聚类趋势。支持向量机构建的判别模型进行4h^24h和28h^48h二分类内部交叉验证准确率达91.7%,外部验证准确率达83.3%;在二分类基础上随机森林对4h^24h内各时间点的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平均准确率分别为83.3%、75.0%。经过对死后0h和死后24h样本分析,同一死亡时间的不同损伤时间光谱亦有明显区分。结论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对骨骼肌挫伤组织进行有效分析并建立分类判别模型,对损伤时间推断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损伤时间 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 骨骼肌挫伤 化学计量学方法
原文传递
亚低温对大鼠急性脑损伤后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巩守平 王丽娟 +4 位作者 师蔚 王睿智 吕健 吴锋 车金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 :观察大鼠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 .结果 :亚低温组在 6h内PT、APTT、TT较其他组延长 ,6h后... 目的 :探讨急性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 :观察大鼠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 .结果 :亚低温组在 6h内PT、APTT、TT较其他组延长 ,6h后快速复位 ;而脑损伤组PT、APTT及TT在 6h后呈现降低趋势 ,随后逐渐升高 .亚低温组FIB值于伤后 6h内呈下降趋势 ,6h后回升 .脑损伤组FIB值在 6h内呈升高趋势 ,6h后下降 .结论 :颅脑损伤早期可致机体的高凝状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脑损伤 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