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膜孔灌理论及实用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56
1
作者 徐首先 魏玉强 +1 位作者 聂新山 吴珊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6年第3期23-29,共7页
通过对膜孔灌可行性研究,阐明了膜孔灌节水增产的机理。在探讨膜孔入渗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膜孔灌可变灌水强度新概念及数学表达式。并根据膜孔灌水流现象,把膜孔灌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而分析了各阶段的水流状态。在不定流动方程... 通过对膜孔灌可行性研究,阐明了膜孔灌节水增产的机理。在探讨膜孔入渗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膜孔灌可变灌水强度新概念及数学表达式。并根据膜孔灌水流现象,把膜孔灌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而分析了各阶段的水流状态。在不定流动方程的基础上,提出了用差分法求解膜孔灌方程的建议。为方便应用,作者又提出了膜孔灌简易方程及解题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 入渗规律 灌水强度 灌溉
下载PDF
浑水入渗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白丹 李占斌 +1 位作者 洪小康 蔡明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9-62,共4页
在分析了影响浑水入渗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试验方案。根据浑水入渗试验资料,建立了浑水入渗经验公式。结果表明,浑水与清水入渗的差异主要是由浑水中物理性粘粒的存在引起的。浑水中物理性粘粒含量越大,累积入渗量就越小。这一... 在分析了影响浑水入渗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试验方案。根据浑水入渗试验资料,建立了浑水入渗经验公式。结果表明,浑水与清水入渗的差异主要是由浑水中物理性粘粒的存在引起的。浑水中物理性粘粒含量越大,累积入渗量就越小。这一成果对流域降雨产汇流、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及浑水灌溉研究与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水 入渗规律 粘粒指数 清水入渗 土壤侵蚀机理
下载PDF
降雨渗流及干湿循环作用下红砂岩顺层边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7
3
作者 曾胜 李振存 +2 位作者 韦慧 郭昕 王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36-1540,1559,共6页
针对红砂岩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问题,建立顺层岩质边坡力学模型,对降雨渗流条件下边坡受到的力学作用进行了计算;选取典型结构面,通过室内干湿循环试验,分析了结构面强度参数衰减规律;综合考虑降雨渗流及结构面强度弱化,对降雨渗流及干... 针对红砂岩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问题,建立顺层岩质边坡力学模型,对降雨渗流条件下边坡受到的力学作用进行了计算;选取典型结构面,通过室内干湿循环试验,分析了结构面强度参数衰减规律;综合考虑降雨渗流及结构面强度弱化,对降雨渗流及干湿循环综合影响下红砂岩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获得了边坡稳定性衰减变化规律;通过炎汝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监测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边坡受到的水力作用与后缘张拉裂隙充水高度呈正比;干湿循环作用下,结构面黏聚力呈幂指数形式衰减,内摩擦角呈二次函数衰减;边坡稳定性与后缘张拉裂隙充水高度呈线性关系,而与干湿循环呈指数关系,且干湿循环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比后缘裂隙充水高度大;在降雨渗流及干湿循环综合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系数降低了约66%,较考虑单一影响因素有了大幅度降低;边坡稳定性监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较好,进一步证明了理论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渗流 干湿循环 红砂岩顺层边坡 稳定性分析 衰变规律
下载PDF
陕北黄土区土壤入渗模型的比较探讨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经民 吴钦孝 +1 位作者 韩冰 戴夏燕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8-290,共3页
利用实验数据对3个经验公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通用公式更适合于陕北黄土丘陵区土壤入渗率。地表植被对土壤入渗率有明显影响,油松林地土壤入渗率普遍大于荒地,地貌对入渗率也有影响,上部入渗率>中部入渗率>下部入渗率,大部分情况... 利用实验数据对3个经验公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通用公式更适合于陕北黄土丘陵区土壤入渗率。地表植被对土壤入渗率有明显影响,油松林地土壤入渗率普遍大于荒地,地貌对入渗率也有影响,上部入渗率>中部入渗率>下部入渗率,大部分情况下阴坡的入渗率都大于阳坡。图4,表1,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入渗率 模型 分布规律
下载PDF
黄土隧道的湿陷变形规律及其对衬砌结构的作用 被引量:24
5
作者 李骏 邵生俊 +2 位作者 李国良 苗贺朝 鹿忠刚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1-260,共10页
黄土围岩潜在的湿陷变形不利于隧道工后的安全稳定,为深入研究黄土围岩湿陷变形对隧道结构的影响机制,在已建黄土隧道场地开展大面积试坑浸水试验,研究湿陷性黄土围岩的渗水分布场、湿陷变形发展规律及隧道结构的受力变形规律。表明隧... 黄土围岩潜在的湿陷变形不利于隧道工后的安全稳定,为深入研究黄土围岩湿陷变形对隧道结构的影响机制,在已建黄土隧道场地开展大面积试坑浸水试验,研究湿陷性黄土围岩的渗水分布场、湿陷变形发展规律及隧道结构的受力变形规律。表明隧道开挖促使黄土围岩原生竖向节理、裂隙发育,易形成贯通地表的竖向裂缝,增大了深层黄土竖向渗水能力,地表水易于向深层土运移。隧道开挖扰动了黄土围岩原有结构,改变了深层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遭浸水作用后产生较原位土层湿陷变形更大的沉降变形。当水分入渗接近隧道埋深,围岩承载拱作用的减弱甚至消失,会显著地增大隧道围岩压力及传至基底的压缩应力,并在拱脚位置形成应力集中,引发拱脚下沉,而仰拱中部地基的弹性抗力抑制中部沉降变形发展,显著的不均匀沉降差导致仰拱中部开裂,形成纵向裂缝。对于埋深较浅的黄土隧道,应避免隧道上方地表出现长期浸水的情况;设计施工中应充分考虑拱脚地基承载能力不足的情况,可加强仰拱刚度以抵御不均匀沉降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黄土隧道 试坑浸水试验 入渗规律 湿陷变形 隧道结构
原文传递
持续降雨入渗对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钟佩文 张慧莉 +2 位作者 田堪良 陈航 聂抗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6-81,共6页
为探索黄土边坡在持续降雨条件下的入渗规律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采集陕北治沟造地工程中开挖边坡的土样,在室内模拟土体垂直方向一维降雨积水入渗过程,观测分析土体含水率的变化和湿润锋运移特征,研究含水率变化对边坡土体抗剪强度... 为探索黄土边坡在持续降雨条件下的入渗规律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采集陕北治沟造地工程中开挖边坡的土样,在室内模拟土体垂直方向一维降雨积水入渗过程,观测分析土体含水率的变化和湿润锋运移特征,研究含水率变化对边坡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根据降雨积水入渗试验得到的不同时刻土体饱和区分布情况,结合饱和区土体重度、黏聚力、内摩擦角的具体数值,采用FLAC3D岩土工程数值计算软件分析了持续降雨条件下边坡的安全稳定性以及潜在滑动面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降雨积水入渗条件下,浅层土体中湿润锋运移速度较快,随着深度增大,湿润锋运移速度逐渐减缓;当湿润锋到达时,不同深度土体含水率均呈现先陡升再趋于平缓上升的变化规律,土体的饱和度可达到80%。降雨入渗使土体的抗剪强度显著降低,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边坡土体中的饱和区域增大,土体局部的剪切变形增大,进而局部发生塑性变形逐步扩展形成剪切带,从而导致滑坡。因此,黄土边坡应设置排水措施,避免降雨入渗引发滑坡等自然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边坡 降雨入渗 渗透规律 抗剪强度 边坡稳定
下载PDF
挤密桩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地基及其工后浸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朱彦鹏 杜晓启 +1 位作者 杨校辉 栗慧王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914-2924,共11页
确定了挤密桩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地基的合理处理范围,揭示了挤密桩处理地基效果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挤密桩复合地基在地基浸水后的入渗规律及沉降特征。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不同深度的灰(素)土挤... 确定了挤密桩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地基的合理处理范围,揭示了挤密桩处理地基效果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挤密桩复合地基在地基浸水后的入渗规律及沉降特征。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不同深度的灰(素)土挤密桩地基处理试验及埋设TDR水分计和分层沉降仪的工后浸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大,各试验区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挤密效果呈增强趋势;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的干密度增长率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抗渗性能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大而增强;外界水分在挤密桩复合地基中的入渗规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基本由4个阶段组成;挤密桩复合地基桩间土受水浸湿时的沉降变形,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基本由5个阶段组成。根据研究结果,在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的情况下建议地基处理深度为9~12m,处理宽度为管廊每边延伸控制在2m,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综合管廊的合理地基处理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 综合管廊地基 挤密桩 合理处理范围 工后浸水试验 入渗规律
下载PDF
南江县古坟坪滑坡降雨入渗观测与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白兰英 周杨 +2 位作者 李绍红 王维早 吴礼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8-73,共6页
为研究降雨条件下浅层土质滑坡的入渗规律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以南江县古坟坪滑坡为例,对该滑坡区及其邻近区域开展了不同深度体积含水率和基质吸力监测。结合实时降雨量资料,分析降雨条件下坡体内部的含水率和吸力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基... 为研究降雨条件下浅层土质滑坡的入渗规律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以南江县古坟坪滑坡为例,对该滑坡区及其邻近区域开展了不同深度体积含水率和基质吸力监测。结合实时降雨量资料,分析降雨条件下坡体内部的含水率和吸力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基于无限边坡模型开展坡体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2#监测点位于滑坡邻近区域,初始体积含水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但滑坡区后缘存在基岩汇水点,导致1#监测点初始体积含水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1#监测点基岩面处存在入渗的优势通道,降雨时基岩面处体积含水率最先响应;降雨过程中稳定性系数随着深度的增加不断减小,最危险的滑动面处于基岩面,但是现阶段滑坡处于稳定状态,稳定性系数>1。通过对滑坡体入渗规律和稳定性的分析,可为该类典型滑坡的预报预测、危险性评估及灾害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土质滑坡 降雨 监测 入渗规律 无限边坡模型 稳定性分析
下载PDF
采用TDR水分计研究非饱和黄土入渗及自重湿陷变形规律 被引量:10
9
作者 黄雪峰 刘长玲 +3 位作者 姚志华 杨校辉 张世经 张建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3231-3238,共8页
通过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大规模原位浸水试验,在浸水坑的不同位置和深度埋设TDR水分计,对水在竖向和水平向的入渗运移规律进行实测,研究黄土在地面浸水后的入渗规律与自重湿陷变形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表明:(1)水在土体... 通过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大规模原位浸水试验,在浸水坑的不同位置和深度埋设TDR水分计,对水在竖向和水平向的入渗运移规律进行实测,研究黄土在地面浸水后的入渗规律与自重湿陷变形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表明:(1)水在土体中的入渗规律是水沿大孔隙先向下入渗,然后再渗透扩大饱和区的运移过程;(2)在水分的入渗过程中,深度22.5~25.0 m以上土体发生自重湿陷变形,以下土体含水量增加缓慢,达不到湿陷起始含水量,没有发生自重湿陷变形,因此,可考虑22.5~25.0 m作为现场湿陷性评价的临界深度,另外该深度可作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地基处理时的参考地基处理下限深度;(3)由TDR水分计得出的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不仅可以用来测量体积含水率的时空变化,而且可以用来判定黄土是否发生湿陷变形以及湿陷敏感性和湿陷系数随深度的变化规律,也可粗略计算水在非饱和黄土中的扩散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TDR水分计 自重湿陷性黄土 湿陷变形 入渗规律 非饱和土扩散速度 地基处理
下载PDF
隧道穿越非饱和黄土场地浸水试验初探 被引量:9
10
作者 苗贺朝 邵生俊 +1 位作者 李骏 鹿忠刚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66-1072,共7页
为了揭示隧道穿越的非饱和黄土场地及隧道地基的湿陷变形特性,在隧道上部进行原位试坑浸水试验,分别在试坑的不同位置、深度布置TDR水分计和沉降标点来实测水分的入渗情况和土体的湿陷变形。研究表明:(1)水在非饱和黄土中渗透时优先向... 为了揭示隧道穿越的非饱和黄土场地及隧道地基的湿陷变形特性,在隧道上部进行原位试坑浸水试验,分别在试坑的不同位置、深度布置TDR水分计和沉降标点来实测水分的入渗情况和土体的湿陷变形。研究表明:(1)水在非饱和黄土中渗透时优先向大孔隙通道运移,然后逐步扩大至饱和区,具体表现为前一点尚未饱和,下一点已有水分到达;(2)利用TDR水分计可以实时测量水分在土体空间中的运移扩散情况,也可以估算出水在非饱和黄土中的扩散速率,同时由测量所得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可以判定黄土是否发生湿陷变形;(3)黄土场地中的分层湿陷量、湿陷速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湿陷性黄土的浅层处比深层处具有更大的敏感性和危害性;(4)该试验场地处约15 m以上土层性质比较接近,土体密实度相对较小,水分入渗较快,易于产生湿陷变形,而15 m以下土体较密实,工程性质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浸水试验 黄土场地 TDR水分计 入渗规律 湿陷变形特性
下载PDF
盐渍土水分下渗能力及水盐动态运移试验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晓庆 卞建民 +2 位作者 赵玉红 杨平 孟修敬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17,共6页
为探究盐渍化土壤水分下渗规律、水分下渗能力及水盐动态运移过程,设计了土壤剖面分层定水头供水及土壤剖面变水头供水下渗实验。测定不同层位土壤水分下渗率、含水率、孔隙水溶液电导率及土壤体电导率等参数,进行入渗条件下水盐动态运... 为探究盐渍化土壤水分下渗规律、水分下渗能力及水盐动态运移过程,设计了土壤剖面分层定水头供水及土壤剖面变水头供水下渗实验。测定不同层位土壤水分下渗率、含水率、孔隙水溶液电导率及土壤体电导率等参数,进行入渗条件下水盐动态运移规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盐渍化土水分下渗规律可由积水入渗Kostiakov模型进行刻画;浅层0~40 cm土壤相对于深层40~60 cm土壤具有较强的拦截和贮存入渗水分能力;盐渍化土壤盐分变动带位于浅层0~40 cm,且20~40 cm深度的土壤盐分波动幅度较大,深层40~60 cm土壤孔隙水溶液盐分向下运移的通量与土壤体盐分对其的补充量达到动态平衡,水分下渗过程中深层土壤孔隙水盐分含量相对平稳。实验结果为盐渍土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渗实验 盐渍土 下渗规律 下渗能力 水盐动态
下载PDF
膜上灌入渗规律及水流运动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应海 田军仓 马波 《宁夏工程技术》 CAS 2005年第4期351-353,共3页
通过对宁夏引黄灌区膜上灌入渗规律及水流运动特性的试验研究,建立了膜上灌入渗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即h=1.1170t0.8364,v=0.9343t-0.1636;提出膜上灌水流推进距离与时间呈幂函数规律,即t=0.1564 L1.2936,可供膜上灌技术研究工... 通过对宁夏引黄灌区膜上灌入渗规律及水流运动特性的试验研究,建立了膜上灌入渗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即h=1.1170t0.8364,v=0.9343t-0.1636;提出膜上灌水流推进距离与时间呈幂函数规律,即t=0.1564 L1.2936,可供膜上灌技术研究工作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上灌 入渗规律 水流运动特性
下载PDF
强降雨作用下生态袋护坡入渗规律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蒋希雁 陈宇宏 +2 位作者 许梦然 张喆 王万梅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9,共9页
为研究强降雨下使用生态袋支护边坡中植物的防护作用,在两种坡度下的强降雨边坡模型试验中分别设置有植被生态袋支护与无植被生态袋支护,测量强降雨过程中边坡不同位置(坡面,坡顶,坡底)的体积含水量变化与孔隙水压力分布,分析不同条件... 为研究强降雨下使用生态袋支护边坡中植物的防护作用,在两种坡度下的强降雨边坡模型试验中分别设置有植被生态袋支护与无植被生态袋支护,测量强降雨过程中边坡不同位置(坡面,坡顶,坡底)的体积含水量变化与孔隙水压力分布,分析不同条件的强降雨作用下生态袋护坡的入渗规律。试验结果表明:①无植被生态袋支护不同位置的入渗速率排布为:坡面>坡顶>坡底。有植被生态袋支护不同位置入渗速率大都相近,并且整体速率快于同条件下的无植被生态袋支护。②有植被生态袋支护的体积含水量突变速率因根茎-土交界面流动带来更多入渗土体的雨水而变得更快。③有植被生态袋支护孔隙水压力整体提升速率因坡面较慢发展的暂态饱和区而变慢,孔隙水发展慢会有利于边坡的稳定,但此效果在坡比较高边坡并不明显。④结合实际工程与本次试验结果可以确定一个适用生态袋支护的坡度值范围,并提出生态袋支护下边坡受降雨危害的一些预警方法。研究结论对于使用生态袋的强降雨条件下边坡治理维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与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雨边坡 生态袋 模型试验 入渗规律
下载PDF
重塑非饱和黄土浸水入渗规律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硕昌 刘德仁 +3 位作者 王旭 安政山 张转军 金芯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0-148,共9页
为了研究非饱和黄土的浸水入渗规律,开展了重塑黄土的浸水入渗模型试验,分析了浸水过程中不同位置的体积含水率变化及湿润锋面发展过程,研究了入渗水分在水平和径向的发展变化规律,并通过考虑空气压力的Green-Ampt模型计算得到不同时间... 为了研究非饱和黄土的浸水入渗规律,开展了重塑黄土的浸水入渗模型试验,分析了浸水过程中不同位置的体积含水率变化及湿润锋面发展过程,研究了入渗水分在水平和径向的发展变化规律,并通过考虑空气压力的Green-Ampt模型计算得到不同时间的入渗深度,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不同测点的体积含水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会经历稳定-快速增长-到达峰值-快速减小-再次增长-维持稳定6个阶段;浸水入渗过程受入渗深度、渗流路径、沿程黏滞阻力和空气压力的共同影响,入渗深度越深、距离中心轴位置越远、湿润锋发展越滞后,入渗速率越小。深度从0 cm增加至100 cm时,入渗速率从14.93 cm/h减小至1.67 cm/h。对不同位置的竖向入渗速率与入渗深度的关系进行拟合发现:竖向入渗速率与入渗深度呈二次方关系,且拟合度达到0.9以上;径向水分运移是该深度水分径向扩散和上部水分竖向入渗综合作用的结果,故相比于竖向入渗较快;模型计算结果中湿润锋面发展趋势与实测竖向入渗情况一致,但入渗后期的入渗深度计算值比实测偏大。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基浸水入渗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黄土 模型试验 入渗规律 体积含水率 GREEN-AMPT模型
下载PDF
不同矿化度对层状土入渗规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仲轩野 朱成立 +2 位作者 柳智鹏 王洁 谢修会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3-66,共4页
为研究不同矿化度水分对沙壤土中壤土夹层入渗规律的影响,设置4种矿化度处理,分别为0,1,3,5g/L,进行室内土柱垂直一维积水入渗试验。结果表明:壤土夹层对不同矿化度水分均有阻渗作用;各处理累积入渗量在湿润锋到达夹层界面前随时间呈非... 为研究不同矿化度水分对沙壤土中壤土夹层入渗规律的影响,设置4种矿化度处理,分别为0,1,3,5g/L,进行室内土柱垂直一维积水入渗试验。结果表明:壤土夹层对不同矿化度水分均有阻渗作用;各处理累积入渗量在湿润锋到达夹层界面前随时间呈非线性变化,通过夹层后随时间呈线性变化,各处理稳渗率大小关系为V(3g/L)>V(5g/L)>V(1g/L)+>V(0g/L);矿化度为0~3g/L时,累积入渗量、入渗后土壤含水率均随矿化度提高而增大;入渗结束后,各处理夹层界面上层土壤脱盐,夹层界面下层土壤积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壤土夹层 不同矿化度 入渗规律 湿润锋
下载PDF
高导热石墨烯-碳纤维混杂增强热致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玉钦 赵亚涛 +3 位作者 许威 王杰 陈义 李开府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67-2375,共9页
热致形状记忆复合材料(SMPC)是一种能够对外界温度刺激做出响应的智能材料,与传统热致SMPC相比,高导热石墨烯(GR)-碳纤维(CF)混杂增强热致SMPC具有形状记忆性能优良、比强度高和导热性强等一系列优异性能,近年来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并开... 热致形状记忆复合材料(SMPC)是一种能够对外界温度刺激做出响应的智能材料,与传统热致SMPC相比,高导热石墨烯(GR)-碳纤维(CF)混杂增强热致SMPC具有形状记忆性能优良、比强度高和导热性强等一系列优异性能,近年来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并开展了相关研究。本文从形状记忆材料相关历史起源与应用入手,聚焦GR-CF混杂增强热致SMPC研究前沿问题,分别对该复合材料浸渗规律、成型工艺、形状记忆性能强化规律和弯曲失效规律四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结合现有研究情况对其中出现的难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指出了该热致SMPC未来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渗规律 智能材料 成型工艺 形状记忆 弯曲失效 石墨烯-碳纤维
原文传递
基于不同降雨强度的黄土边坡降雨入渗特性研究
17
作者 关晓迪 姚夷凡 《人民珠江》 2023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以甘肃庆阳某均质黄土边坡为参照原型,建立了满足相似条件的室内模型边坡,进行了不同雨强下的边坡降雨入渗试验,得到了不同雨强下降雨入渗规律和冲刷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边坡不同位置处降雨入渗速率不同,呈现出坡顶入渗速率最快、坡... 以甘肃庆阳某均质黄土边坡为参照原型,建立了满足相似条件的室内模型边坡,进行了不同雨强下的边坡降雨入渗试验,得到了不同雨强下降雨入渗规律和冲刷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边坡不同位置处降雨入渗速率不同,呈现出坡顶入渗速率最快、坡脚次之、边坡中部最慢的特点;且边坡不同位置处降雨入渗深度亦不同,表现为坡脚入渗深度最大,坡顶次之、边坡中部最小;小雨条件下边坡降雨入渗深度在10~15 cm,中雨条件下降雨入渗深度在15~25 cm,大雨条件下降雨入渗深度在18~35 cm,暴雨条件下降雨入渗深度在20~4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边坡 降雨强度 体积含水率 入渗深度 冲刷规律
下载PDF
覆岩合理厚度确定方法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毅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15,19,共4页
针对露天转地下开采对覆岩作用认识不足的实际,通过试验探讨覆岩厚度与采矿工艺、损失贫化、防洪排水、矿井通风等的关系。研究表明:覆岩厚度对放出体形态影响较大,矿石回收率随覆岩厚度增加呈现出抛物线型上升规律,覆岩各层渗透系数存... 针对露天转地下开采对覆岩作用认识不足的实际,通过试验探讨覆岩厚度与采矿工艺、损失贫化、防洪排水、矿井通风等的关系。研究表明:覆岩厚度对放出体形态影响较大,矿石回收率随覆岩厚度增加呈现出抛物线型上升规律,覆岩各层渗透系数存在差异,其滞水防风层随回采进行其相对位置下移。最后在对采场设计参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用上述结果对首云铁矿覆岩厚度进行优化,得到其合理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 覆岩厚度 损失贫化 渗透规律 窜风特性
下载PDF
蓄水坑灌法单坑入渗模型及入渗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晓红 乔云峰 孙西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6-90,共5页
根据果树生理特性与土壤水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非恒定水位复杂边界条件下的蓄水单坑均质土入渗运动的数学模型,并采用交替方向隐式差分法进行求解。经试验验证,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表明利用该方法模拟蓄水单坑的水分入渗问题是可... 根据果树生理特性与土壤水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非恒定水位复杂边界条件下的蓄水单坑均质土入渗运动的数学模型,并采用交替方向隐式差分法进行求解。经试验验证,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表明利用该方法模拟蓄水单坑的水分入渗问题是可行的。用本模型模拟了不同条件下的单坑入渗过程,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入渗规律的影响,为蓄水坑灌理论与灌水技术要素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坑灌法 单坑 数学模型 入渗规律 节水灌溉 果园
下载PDF
掺入不同组分碎石后土石混合物入渗模拟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海姣 胡振华 +1 位作者 李飞 王振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4年第3期17-22,共6页
工矿废弃地常含有不同粒径的碎石,这些碎石的存在改变了原来土壤的物理特性,导致入渗过程发生差异.以3种不同粒径(分别介于1.30 ~ 1.70 em、2.30~2.80cm、3.90~4.30cm之间)、5种不同比例(0%、15%、30%、45%、60%)的碎石与... 工矿废弃地常含有不同粒径的碎石,这些碎石的存在改变了原来土壤的物理特性,导致入渗过程发生差异.以3种不同粒径(分别介于1.30 ~ 1.70 em、2.30~2.80cm、3.90~4.30cm之间)、5种不同比例(0%、15%、30%、45%、60%)的碎石与土掺混的土石混合物作为试验材料,研究土石混合物入渗规律.结果表明:1)碎石掺入土壤后,随着碎石比例的增加,其混合物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都有增加的趋势,而达到稳定渗透的时间有所减小,说明随着碎石的加入有利于土壤水分的入渗和稳定渗透;2)碎石粒径不同时,由于中粒径碎石组的颗粒级配配合较大、小粒径碎石组的好,其混合物初始入渗速率最大,稳定入渗时间最长;3)用考斯加可夫经验公式和通用经验公式拟合实测数据,二者均可较好地表达试验入渗过程,通用经验公式更适合模拟试验中土石混合物的入渗过程.研究结果可为预测矿区废弃地土石混合物产流和土壤侵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地 土石混合 入渗速率 入渗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