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甲状腺下动脉主干结扎对甲状旁腺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顾委 周红英 +4 位作者 李元宏 段万明 王忠祥 张发宏 马吉德 《中国医药》 2014年第7期1012-1016,共5页
目的评价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甲状腺下动脉主干结扎对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及Cochrane图书馆从1991年1月至2009年12月出版的文章... 目的评价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甲状腺下动脉主干结扎对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及Cochrane图书馆从1991年1月至2009年12月出版的文章。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以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结扎与不结扎甲状腺下动脉主干作对比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员独立提取资料,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采用分配方案隐藏分级标准和改良Jadad评分标准进行评价(总分为7分)。使用RevMan 5.2软件,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个随机对照试验,246例患者,其中试验组(甲状腺下动脉主干结扎组)123例,对照组(甲状腺下动脉分支结扎组)123例。Meta分析显示,2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3天血清钙离子水平[标准均数差(SMD)=-0.11,95%置信区间:-0.39~0.17,SMD=-0.34,95%置信区间:-1.00~0.33]、第1天血清总钙水平(SMD=0.09,95%置信区间:-0.23~0.42)、术后血清低血钙发生率(相对危险度=1.04,95%置信区间:0.67~1.60)、术后出现低血钙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归因危险度=-0.01,95%置信区间:-0.10~0.08]、术后甲状旁腺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当前研究显示,与甲状腺下动脉分支结扎相比,甲状腺下动脉主干结扎并不引起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低钙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切除术 系统评价 甲状旁腺 甲状腺下动脉 META分析
下载PDF
甲状腺下动脉结扎方式对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金海龙 周予民 +1 位作者 潘炯 盛宇伟 《疑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78-380,385,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下动脉不同结扎方式对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6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甲乳外科收治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A组、B组各43例。A组术中行甲状腺下动脉分支结... 目的探讨甲状腺下动脉不同结扎方式对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6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甲乳外科收治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A组、B组各43例。A组术中行甲状腺下动脉分支结扎,B组术中行甲状腺下动脉主干结扎。比较2组手术治疗效果,手术前后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钙水平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第1、5天,2组血清PTH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A组仅术后1天血钙明显降低,术后第1、5天血清PTH、血钙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低钙血症、症状性低钙血症及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的发生率较B组明显降低(34.9%vs.58.1%,23.3%vs.44.2%,14.0%vs.32.6%,P<0.05)。结论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保留甲状腺下动脉主干可有效保护甲状旁腺血供,减少术中出血和损伤,预防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甲状腺下动脉结扎 甲状旁腺功能减低
下载PDF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甲状腺下动脉主干结扎对甲状旁腺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
3
作者 刘远见 《中国医学工程》 2016年第5期1-4,共4页
目的评价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甲状腺下动脉主干结扎对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接受治疗的甲状腺疾病患者116例,根据入院时的先后顺序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8例。两组患者均行甲状腺次全切除... 目的评价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甲状腺下动脉主干结扎对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接受治疗的甲状腺疾病患者116例,根据入院时的先后顺序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8例。两组患者均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术中结扎甲状腺下动脉主干,对照组患者术中不结扎甲状腺下动脉主干。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低钙血症(分别对术后第1、3天的血清钙离子水平和血清总钙水平进行比较)、低钙症状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镇痛剂使用量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经手术切除治疗后,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镇痛剂使用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低钙血症及低钙症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3天的血清钙离子水平和血清总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不结扎甲状腺下动脉主干对比,甲状腺下主动脉结扎并不引起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低钙血症,但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甲状旁腺功能 甲状腺下动脉主干 结扎
下载PDF
与颈部手术相关的喉返神经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44
4
作者 冉建华 孙善全 +1 位作者 赵俊 彭雪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0-463,共4页
目的 :为颈部手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形态学和局部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 5 0具 (10 0侧 )成人颈部尸体标本 ,对喉返神经及其分支进行定位观测。结果 :(1)喉返神经的分支有喉支和喉外支 ,前者在入喉前多分为前支、后支。 87%... 目的 :为颈部手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形态学和局部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 5 0具 (10 0侧 )成人颈部尸体标本 ,对喉返神经及其分支进行定位观测。结果 :(1)喉返神经的分支有喉支和喉外支 ,前者在入喉前多分为前支、后支。 87%的喉返神经分支呈树枝状 ,13 %的喉返神经分支之间或分支与颈交感干之间相互吻合呈袢状。 (2 )有 2 %的双喉返神经和 1%的非返喉下神经。 (3 ) 94%的喉返神经的喉支多在距甲状腺下角尖端 (16.9± 7.6)mm处分为前、后支 ,喉外支多在其下 10 .4~ 70 .4mm范围内发出。 (4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分为 5种类型。 (5 )喉返神经与颈部食管及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复杂。结论 :在颈部相关手术中应注意喉返神经的变异 ,通过显露和辨认喉返神经防止其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返神经 甲状软骨下角 甲状腺下动脉 局部解剖 颈部手术
下载PDF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关系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吕正华 邹纪东 +2 位作者 万玉柱 曹洪源 徐伟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2年第10期548-551,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术区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及分支的显微解剖关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保护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对69例(80侧)头颈肿瘤患者甲状腺区的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及分支进行显微解剖及观测。结果 38.0%(30/79)的喉返神经在入... 目的探讨甲状腺术区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及分支的显微解剖关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保护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对69例(80侧)头颈肿瘤患者甲状腺区的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及分支进行显微解剖及观测。结果 38.0%(30/79)的喉返神经在入喉前分为前、后两支,59.5%(47/79)的甲状腺下动脉存在二级分支,40.5%(32/79)的甲状腺下动脉存在三级分支。51.9%(41/79)的甲状腺下动脉二、三级分支与喉返神经相夹持、勾绕或小段伴行,其中24.1%(19/79)的甲状腺下动脉二、三级分支发出明确与喉返神经相勾绕或平行伴行的分支直至入喉处。结论甲状腺下动脉二、三级分支于近入喉处与喉返神经解剖关系密切,是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主要责任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返神经 头颈部肿瘤 解剖 外科手术 甲状腺下动脉
下载PDF
喉返神经喉外分支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琴 胡国勤 徐胜春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区域喉返神经(RLN)的解剖特点和方法。方法运用大体解剖的方法,对48例成人标本甲状腺手术区域的RLN及其周围毗邻结构进行了观测。结果 48例96侧成人标本中,29%RLN主干穿过环咽肌肌束至致密结缔组织膜下缘,71%RLN主干...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区域喉返神经(RLN)的解剖特点和方法。方法运用大体解剖的方法,对48例成人标本甲状腺手术区域的RLN及其周围毗邻结构进行了观测。结果 48例96侧成人标本中,29%RLN主干穿过环咽肌肌束至致密结缔组织膜下缘,71%RLN主干走行在环咽肌深面。69%RLN在距离甲状软骨下角尖端(15.2±5.5)mm处分为前、后两支,前支多于环状软骨侧方下缘距离甲状软骨下角尖端(5.9±1.8)mm处穿过结缔组织膜,后支入喉点距甲状软骨下角尖端(4.8±2.1)mm;31%RLN未见分支。结缔组织膜下缘RLN与甲状腺下动脉(ITA)分支的关系为:66%(63/96)RLN位于ITA前方,27%(32/96)位于ITA后方。结论大多数RLN具有喉外分支,在以甲状软骨下角作为标志寻找RLN时,要同时找寻RLN及喉外分支的入喉点。ITA与RLN的关系复杂多变,ITA不作为RLN定位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下动脉 喉返神经 显微解剖 成人
下载PDF
喉返神经的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周显光 黄海龙 +2 位作者 李智慧 刘丽媚 廖芳丽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6年第2期22-24,共3页
目的 为甲状腺手术术中对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的60具成人标本(男40,女20)共120侧,用解剖学方法对喉返神经及其分支进行定位观测,以及观测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软骨下角和甲状腺下极等3种解... 目的 为甲状腺手术术中对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的60具成人标本(男40,女20)共120侧,用解剖学方法对喉返神经及其分支进行定位观测,以及观测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软骨下角和甲状腺下极等3种解剖标志与喉返神经的毗邻关系。结果 (1)喉返神经的分支有喉支和喉外支,前者在喉前多分为前、后支。(2)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分5种类型。(3)91.7%(110侧)喉返神经的喉支多在距甲状腺下角尖端(16.9±7.2)mm处分前、后支,喉外支多在其下(10.4~70.3)mm范围内发出。(4)59.2%的喉返神经分支发出部位在甲状腺下极平面以上,距甲状腺下极平面距离(11.25±7.1)mm。结论 在甲状腺手术中应注意喉返神经的变异,通过暴露和辨认喉返神经及其分支防止其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返神经 甲状腺下动脉 甲状软骨下角 甲状腺下极
下载PDF
甲状腺下动脉解剖技术对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下甲状旁腺功能保护的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檀谊洪 张永泉 +2 位作者 陈晓意 王昆 曾昭游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04-107,共4页
目的 探讨在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CCND)中,采用甲状腺下动脉(ITA)解剖技术来保护下甲状旁腺(IPGs)功能的意义。方法 本研究实施CCND手术65例患者(双侧9例、单侧56例),共解剖74侧ITA来寻找和保护IPGs,记录术中寻找IPGs的数目、解... 目的 探讨在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CCND)中,采用甲状腺下动脉(ITA)解剖技术来保护下甲状旁腺(IPGs)功能的意义。方法 本研究实施CCND手术65例患者(双侧9例、单侧56例),共解剖74侧ITA来寻找和保护IPGs,记录术中寻找IPGs的数目、解剖ITA情况、保留IPGs之后的血供情况及术后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结果 本组解剖ITA寻找到IPGs的比例为85.1%(63/74);可肉眼识别的为56.8%(42/74)IPGs,可见明显的ITA的Ⅰ级和Ⅱ级分支血管供血,ITA发出走向胸腺舌的Ⅱ级分支有42.0%(31/74);原位保留IPGs的成功率为59.5%(44/74);有12.3%(8/65)的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周后恢复正常。结论 解剖ITA的方法有助于在CCND术中寻找到IPGs,可有效保护其完好的血供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甲状腺癌 甲状腺下动脉
下载PDF
手术中用以识别喉返神经的几种解剖学标志 被引量:6
9
作者 唐清文 汪澜 廖新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5年第4期233-234,共2页
在52具(103侧)成人尸体上,对手术中用以识别喉返神经的几种解剖标志进行了观察。作者认为,以甲状软骨下角尖(或环甲关节)、甲状腺悬韧带最可靠;其次为甲状腺下极、甲状腺下动脉和气管食管沟。
关键词 喉返神经 甲状软骨 环甲关节 甲状腺下动脉
下载PDF
甲状腺癌根治术中不同途径显露喉返神经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敏 周翰宗 +3 位作者 马晓飞 郭震 张宇 张俊杰 《癌症进展》 2021年第4期380-383,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不同途径显露喉返神经的应用情况。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进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甲状腺下动脉途径法显露喉返神经,观察组采用甲状腺最下动脉途径法显露喉...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不同途径显露喉返神经的应用情况。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进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甲状腺下动脉途径法显露喉返神经,观察组采用甲状腺最下动脉途径法显露喉返神经。比较两组患者寻找喉返神经的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声音嘶哑和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寻找喉返神经的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声音嘶哑和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癌根治术中应用不同途径显露喉返神经,其效果存在差异。与甲状腺下动脉途径法相比,甲状腺最下动脉途径法能够明显缩短寻找喉返神经的时间和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声音嘶哑和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根治术 喉返神经 甲状腺下动脉 损伤
下载PDF
胸骨上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临床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6
11
作者 侯远发 朱江 +3 位作者 侯东生 叶劲 叶劲松 张程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28-530,共3页
目的:为胸骨上内镜下甲状腺手术术中甲状腺下动脉的处理和保护喉返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40例(男30例,女10例)经动脉灌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解剖分离暴露甲状腺、甲状腺下动脉、气管前间隙、喉返神经等结构,观测甲状腺下... 目的:为胸骨上内镜下甲状腺手术术中甲状腺下动脉的处理和保护喉返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40例(男30例,女10例)经动脉灌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解剖分离暴露甲状腺、甲状腺下动脉、气管前间隙、喉返神经等结构,观测甲状腺下动脉的行程、分支特点、与喉返神经分支的关系,以及甲状腺下动脉与甲状腺下极等解剖标志的相互位置关系。结果:(1)甲状腺下动脉基本上位于颈深筋膜中层的后方,只有在接近甲状腺侧叶的后缘处进入甲状腺假包膜后很短一段位于颈深筋膜内;(2)甲状腺下动脉进入甲状腺之前72.5%为3支型;(3)甲状腺下动脉分叉点分位于甲状腺下极后外上方;(4)喉返神经分支与甲状腺下动脉分支类型有5种。结论:掌握甲状腺下动脉的行程,提高手术操作技巧,术中有效控制出血和保护喉返神经,胸骨上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下动脉 喉返神经 甲状腺切除术 内镜
下载PDF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及其分支间关系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吕正华 邹纪东 +2 位作者 张海燕 万玉柱 徐伟 《解剖与临床》 2012年第6期459-463,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术区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关系,为临床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的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临床中需行一侧或双侧甲状腺切除的85例头颈肿瘤患者(左45侧、右53侧,共98侧)的腺内段喉返神经及甲... 目的:探讨甲状腺术区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关系,为临床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的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临床中需行一侧或双侧甲状腺切除的85例头颈肿瘤患者(左45侧、右53侧,共98侧)的腺内段喉返神经及甲状腺下动脉进行显微解剖及观测。结果:98侧观测对象中,发现右侧喉不返神经1侧、左侧甲状腺下动脉缺如1侧。41.2%(40/97)的喉返神经在人喉前分为前、后两支,左侧为30%(15/45),右侧为48.1%(25/52),右侧高于左侧(P〈0.05)。59.8%(58/97)的甲状腺下动脉存在二级分支,其中42例(43.3%)甲状腺下动脉存在三级分支。有24侧甲状腺下动脉的三级分支中存在与喉返神经密切伴行的分支,其中8例为动脉分支与神经几乎并行,16例上行的动脉分支分别于喉返神经的前方或后方勾绕神经入喉。结论:腺内段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各次级分支解剖关系复杂。甲状腺手术中对于喉返神经近入喉处伴行的甲状腺下动脉后支的上行分支血管应给予高度重视,以避免出血时的盲目钳夹止血造成喉返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返神经 甲状腺下动脉 解剖 甲状腺手术
原文传递
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解剖关系的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程剑峰 周琰 徐胜前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1080-1082,共3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解剖关系。方法纳入接受甲状腺切除术患者50例,其中45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5例为良性甲状腺肿。记录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解剖关系。结果在49.0%的情况下,喉返神经位于甲状腺下动脉... 目的探讨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解剖关系。方法纳入接受甲状腺切除术患者50例,其中45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5例为良性甲状腺肿。记录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解剖关系。结果在49.0%的情况下,喉返神经位于甲状腺下动脉前;41.0%的情况下,喉返神经位于甲状腺下动脉后,其余10.0%的病例观察到喉返神经在甲状腺下动脉分支内经过。左、右侧喉返神经与甲状腺动脉位置关系有明显差异,右侧喉返神经多行于动脉之前,左侧喉返神经多行于动脉之后。结论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解剖学关系高度可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返神经 甲状腺下动脉 甲状腺切除术
下载PDF
Surgically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of Recurrent and Non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s to the Coexisting Variant Vessels
14
作者 Nabil Eid Yuko Ito Yoshinori Otsuki 《Forensic Medicine and Anatomy Research》 2015年第1期16-19,共4页
The retroesophageal right subclavian artery may be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neurovascular variations, which may impact various cervicothoracic surgeries. During the dissection of 27 cadavers, the authors detected a re... The retroesophageal right subclavian artery may be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neurovascular variations, which may impact various cervicothoracic surgeries. During the dissection of 27 cadavers, the authors detected a retroesophageal right subclavian artery in old man arising from distal aortic arch, crossed ventrally by left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and dorsally by thoracic duct. On the right side, the aberrant subclavian artery was associated with non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crossing a large tortuous inferior thyroid artery at multiple intersection points. Importantly, the non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gave rise to extra laryngeal branch passing over Zuckerkandl’s tubercle of thyroid gland before its termination into the larynx.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aberrant subclavian artery in the present case to thoracic duct, recurrent and non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s may have clinical relevance to various operations such as thyroidectomy, esophagectomy and surgical correction of the aberrant vessel. Therefore, these relationships should be well known by surgeons for prevention of iatrogenic damage of essential neurovascular structures during various surg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erior thyroid ARTERY Non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Retroesophageal SUBCLAVIAN ARTERY Zuckerkandl’s Tubercle
下载PDF
甲状腺手术中触摸法与传统方法寻找喉返神经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博 马艳波 +1 位作者 余杰 李志飞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2期45-48,共4页
目的对甲状腺手术中触摸法与传统法寻找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进行对比,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本院2014年2月~2015年5月收集的普外科120例甲状腺手术病例临床资料,寻找RLN途径分为触摸法组和传统法组(甲状腺下... 目的对甲状腺手术中触摸法与传统法寻找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进行对比,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本院2014年2月~2015年5月收集的普外科120例甲状腺手术病例临床资料,寻找RLN途径分为触摸法组和传统法组(甲状腺下动脉途径、气管食管沟途径、RLN入喉处途径),比较两组术中寻找RLN所用的时间、准确率、出血量及RLN损伤情况。结果触摸法寻找解剖RLN时间最短,损伤率低,准确率较高,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结论触摸法能够准确快速寻找解剖RLN,方便实用,且能有效降低其损伤;结合不同的病情及各种解剖标志,术中可灵活选用适当的方法寻找显露RL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手术 喉返神经损伤 触摸法 传统方法 甲状腺下动脉
下载PDF
喉返神经在颈部的局部解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小红 谢亮球 郭兴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1期5-6,共2页
目的:为避免在甲状腺手术中误伤喉返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5具(男30具,女15具)成人尸体的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进行解剖,以观测二者的解剖关系。结果:喉返神经平均横径为1.93±0.35mm。喉返神经入喉支以2~5干型的为多见,... 目的:为避免在甲状腺手术中误伤喉返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5具(男30具,女15具)成人尸体的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进行解剖,以观测二者的解剖关系。结果:喉返神经平均横径为1.93±0.35mm。喉返神经入喉支以2~5干型的为多见,占68.9%。甲状腺下动脉的直径为2.61±0.23mm。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之间的关系,左右侧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喉返神经横径平均在1.93±0.35mm之间;喉返神经在甲状腺峡平面分支的最为普遍;神经行于动脉主干之后的有48.9%,为多见;神经行于动脉前及动脉分支的例数差不多,左侧神经行于动脉之后的多见,而右侧神经行于动脉之前的多见,左右有明显差异,在临床外科颈部手术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返神经 甲状腺下动脉 解剖 临床应用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及甲状旁腺功能保护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赵妍杰 刘家锋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587-593,共7页
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及超声影响技术的发展,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长,目前我国专家共识仍推荐对临床淋巴结阴性(Clinical negative lymph nodes,cN0)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患者行... 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及超声影响技术的发展,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长,目前我国专家共识仍推荐对临床淋巴结阴性(Clinical negative lymph nodes,cN0)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患者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手术当中,对甲状旁腺功能的保护是目前一大难点及热点问题。本文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出发,总结近年来有关甲状腺癌的淋巴结清扫问题、甲状旁腺功能保护、针对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补钙策略等问题,以期减少甲状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对医疗的满意度,同时也为临床医师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淋巴结清扫 甲状旁腺 甲状腺下动脉 补钙
下载PDF
喉返神经在颈部的局部解剖及临床应用
18
作者 陈小红 谢亮球 郭兴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2年第3期150-152,共3页
目的 为使在甲状腺手术中避免误伤喉返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4 5具 (男 30具 ,女 15具 )成人尸体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之间的关系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喉返神经平均横径为 1 93± 0 35mm。喉返神经入喉支以 2 - 5干... 目的 为使在甲状腺手术中避免误伤喉返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4 5具 (男 30具 ,女 15具 )成人尸体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之间的关系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喉返神经平均横径为 1 93± 0 35mm。喉返神经入喉支以 2 - 5干型的为多见 ,占 6 8 9%。甲状腺下动脉的直径为 2 6 1± 0 .2 3mm。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之间的关系 ,左右侧有明显差异。结论 喉返神经横径平均在 1 93±0 35mm之间 ;喉返神经在甲状腺峡平面分支的最为普遍 ;神经行于动脉主干之后的有 4 8 9% ,为多见 ;神经行于动脉前及动脉分支间的例数差不多 ,左侧神经行于动脉之后的多见 ,而右侧神经行于动脉之前的多见 ,左右有明显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返神经 颈部 局部解剖 临床应用 甲状腺下动脉
下载PDF
甲状腺手术中识别喉返神经的解剖标志 被引量:22
19
作者 郭兴 孟共林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年第4期227-228,共2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用以识别喉返神经的5种有效的解剖标志,为手术中避免误伤喉返神经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采用经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的50具成人标本(男40例,女10例)共100侧,用解剖学方法观测甲状软骨下角尖、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腺下极、...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用以识别喉返神经的5种有效的解剖标志,为手术中避免误伤喉返神经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采用经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的50具成人标本(男40例,女10例)共100侧,用解剖学方法观测甲状软骨下角尖、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腺下极、气管食管沟和甲状腺悬韧带等5种解剖标志与喉返神经的毗邻关系.结果甲状软骨下角距喉返神经入喉处(6.3±1.9)mm;甲状腺下动脉与喉返神经的毗邻关系有五种类型;右侧喉返神经有64.6%、左侧100%直行于气管食管沟内,在颈根部右侧喉返神经偏离气管食管沟2.1~10.2 mm;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处位于甲状腺下极之上者占81.1%;喉返神经行于甲状腺悬韧带后方者占92.0%.结论甲状腺手术识别喉返神经的五种解剖标志中,以甲状软骨下角尖(或环甲关节)和甲状腺悬韧带较可靠,其次为甲状腺下极、甲状腺下动脉和气管食管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返神经 甲状软骨 甲状腺下动脉 解剖学
下载PDF
腔镜下甲状腺次全切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对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20
作者 赵彦广 周晓红 +2 位作者 孙颖 吴剑 汤喜 《重庆医学》 CAS 2020年第23期3926-3930,3935,共6页
目的探讨腔镜下甲状腺次全切术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对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该院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腔镜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腔镜组采用胸乳入路腔镜下改良甲... 目的探讨腔镜下甲状腺次全切术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对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该院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腔镜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腔镜组采用胸乳入路腔镜下改良甲状腺次全切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甲状腺功能和甲状旁腺功能,术后发生暂时性低钙血症、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情况,记录发生气管/食道损伤、高碳酸血症、呼吸性酸中毒、纵隔气肿及皮下血肿所致的呼吸困难、甲亢危象及死亡情况。结果腔镜组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明显降低,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明显升高(P<0.05),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TSH、FT3、FT4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Ca2+、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Ca2+、PTH水平明显降低,之后逐渐升高;术后1、3、7 d腔镜组Ca2+、PT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腔镜组术后7 d Ca2+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食管/气道损伤,且腔镜组未发生高碳酸血症、呼吸性酸中毒、纵隔气肿、皮下血肿所致呼吸困难及死亡情况;腔镜组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镜下甲状腺次全切术利用放大功能和神经监测在降低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喉返神经损伤方面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腔镜下甲状腺次全切术 甲状旁腺 甲状腺下动脉结扎 甲状腺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