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炎克雷伯菌新生儿医院感染分离株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CTX-M基因检测 被引量:5
1
作者 郑亚芬 承晓京 +1 位作者 黄瑞萍 魏梓雯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14-1216,共3页
目的了解新生儿医院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的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CTX-M耐药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对表型确认证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药敏试验并用PCR扩增检测CTXM基因。结果14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药... 目的了解新生儿医院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的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CTX-M耐药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对表型确认证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药敏试验并用PCR扩增检测CTXM基因。结果14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药敏结果一致,耐三代头孢和耐酶抑制剂,均检出CTX-M基因。结论随着CTX-M酶分布日渐广泛,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不同的产CTX-M酶菌株耐药水平之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新生儿感染 Β-内酰胺酶 CTX-M基因
下载PDF
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以及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78
2
作者 肖燕青 黄滨 +1 位作者 李菊香 邹海珠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7-439,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患有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患儿血清中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WBC)水平,探讨其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辅助诊断作用。方法:选用临床确诊为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新生患儿42例,健康新生儿30例,检测其... 目的:通过检测患有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患儿血清中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WBC)水平,探讨其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辅助诊断作用。方法:选用临床确诊为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新生患儿42例,健康新生儿30例,检测其血清中的PCT、CRP以及血液中的WBC,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42例新生患儿中PCT阳性率(PCT≥0.5 ng/mL为阳性)为90.5%,WBC阳性率(WBC>20×109/L为阳性)为28.5%,CRP阳性率(CRP>8 mg/L为阳性)为44.7%,三者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均升高,但是PCT阳性率明显高于CRP和WBC,存在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PCT、WBC和CRP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指导临床早期用药有一定的价值,而且相比于WBC和CRP,PCT是一个能够更早,更灵敏地反映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白细胞 C反应蛋白 新生儿感染
下载PDF
宫腔内感染新生儿转运至新生儿监护病房过程中耳、咽拭子培养与发生新生儿感染的相关性 被引量:8
3
作者 王瑞芬 杨悦青 +3 位作者 肖敏 郭彬芳 刘伟力 王海燕 《中国医药导刊》 2017年第5期448-449,共2页
目的:分析官腔内感染新生儿转运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过程中耳、咽拭子培养与发生新生儿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分析2014年8月~2016年8月我院产科100例入NICU新生儿,采集新生儿的耳、咽拭子培养,分析患儿发生感染表现病例计数,耳、咽... 目的:分析官腔内感染新生儿转运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过程中耳、咽拭子培养与发生新生儿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分析2014年8月~2016年8月我院产科100例入NICU新生儿,采集新生儿的耳、咽拭子培养,分析患儿发生感染表现病例计数,耳、咽拭子培养阳性病例计数。结果:100例患儿发生感染表现71例(71.0%),耳、咽拭子培养阳性病例64例(64.0%)。结论:针对转运至NICU宫腔内感染新生儿进行耳、咽拭子培养,其培养结果与新生儿发生感染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内感染新生儿 转运至新生儿监护病房 耳、咽拭子培养与发生新生儿感染的相关性
下载PDF
新生儿宫内感染的产前因素与细菌病原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邓兰英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8年第6期88-91,共4页
目的对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细菌病原体及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收集2013~2015年于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产检分娩62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新生儿是否发生宫内细菌感染分为研究组(86例)和对照组(542例)... 目的对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细菌病原体及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收集2013~2015年于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产检分娩62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新生儿是否发生宫内细菌感染分为研究组(86例)和对照组(542例)。记录两组年龄、孕次、产次、妊娠期性行为和卫生习惯、妇科炎症、妊娠期检查项目、贫血情况、糖尿病、高血压等患病情况,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的发病情况,新生儿宫内感染患者实验室微生物检查结果。分别进行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的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生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86例,发病率为13.69%,其中最常见的菌种为大肠埃希菌(30.23%),其次是葡萄球菌(16.28%),第三位是无乳链球菌(13.95%)。妊娠晚期有性生活、妊娠期卫生习惯不好、妇科炎症、患有糖尿病的产妇发生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的主要菌种是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禁止妊娠晚期性生活、注意个人卫生、积极治疗妇科炎症、进行糖尿病的管理都有利于减少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 病原体 妇科炎症
原文传递
阶段性产房内综合干预对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孕妇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姚娟 饶文玉 江丹丹 《青岛医药卫生》 2019年第5期325-329,共5页
目的探究阶段性产房内综合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孕妇治疗的效果和新生儿HBV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分娩并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孕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阶段性产房综合干预护理模式... 目的探究阶段性产房内综合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孕妇治疗的效果和新生儿HBV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分娩并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孕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阶段性产房综合干预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产房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妊娠结局、母乳喂养情况和新生儿HBV感染情况及护理满意率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SDS和SAS评分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SDS和S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妊娠结局(产程时间、阴道分娩率、出血率和肝功能异常和Apgar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HBV感染率、HBV-D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全程母乳喂养和3个月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96.67%)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02,P=0.003)。结论采用阶段性产房内的综合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妊娠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心理状态评分、妊娠结局、降低产后新生儿的HBV感染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段性产房内干预 妊娠 慢性乙型肝炎 妊娠结局 新生儿感染
下载PDF
孕晚期尿GBS水平和分娩时GBS阴道载量和新生儿感染的相关性 被引量:3
6
作者 邢少宁 韩曼琳 陈俊儒 《中国性科学》 2019年第11期56-60,共5页
目的探讨孕晚期尿B组链球菌(GBS)和分娩时阴道GBS载量与新生儿感染(IFN)的相关性,并分析IFN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海口市妇幼保健院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387例孕妇病历作回顾性分析。分析所有孕妇入院时尿GBS培养结果... 目的探讨孕晚期尿B组链球菌(GBS)和分娩时阴道GBS载量与新生儿感染(IFN)的相关性,并分析IFN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海口市妇幼保健院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387例孕妇病历作回顾性分析。分析所有孕妇入院时尿GBS培养结果、其分娩时GBS阴道载量情况及IFN发生情况,并分析入院时尿培养结果与分娩时GBS阴道载量之间的相关性和IFN的危险因素。结果孕晚期尿液中和分娩时阴道两个部位GBS含量≥4log·mL^-1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尿GBS水平以及分娩时GBS阴道载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742,P<0.05);发生IFN的产妇尿GBS水平≥4log·mL^-1、分娩时GBS阴道载量≥4log·mL^-1、胎膜早破及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IFN的产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绒毛膜羊膜炎及分娩时GBS阴道载量≥4log·mL^-1是IFN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3.457,11.157,P<0.05)。结论孕晚期GBS感染的产妇其分娩后IFN的发生率显著提升,而且孕晚期尿GBS以及分娩时阴道GBS载量与IFN发生率呈正相关,而绒毛膜羊膜炎及GBS阴道载量≥4log·mL^-1是新生儿GBS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组链球菌 孕晚期 新生儿感染 阴道载量
下载PDF
检测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感染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正明 《系统医学》 2018年第4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感染中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该院2015年9月—2016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68例新生儿感染患儿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的病情程度分为两组,重症感染组与局部感染组,每组各34...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感染中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该院2015年9月—2016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68例新生儿感染患儿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的病情程度分为两组,重症感染组与局部感染组,每组各34例,另外选取同期的32例非感染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新生儿进行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比分析3组患儿的检测结果。结果重症感染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13.42±3.63)mg/L与降钙素原(25.74±4.59)ng/L水平明显高于局部感染组[(2.19±0.99)mg/L、6.62±0.61)ng/L]和对照组[(0.51±0.13)mg/L、6.62±0.61)ng/L],且局部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1111,26.440 2,22.757 9,26.440 2,P<0.05)。结论新生儿感染早期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对新生儿感染患儿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新生儿感染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感染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陈芳斌 《中外医疗》 2018年第9期43-45,共3页
目的探究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新生儿感染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方便择取2016年5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30例新生儿感染患者,设其为研究组;择取同期进行生化检验的30名健康新生儿,设其为对照组。为两组研究对象进行C-反应... 目的探究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新生儿感染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方便择取2016年5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30例新生儿感染患者,设其为研究组;择取同期进行生化检验的30名健康新生儿,设其为对照组。为两组研究对象进行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的检测,并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诊断结果。为研究组患儿采取治疗,对比其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结果对照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为(0.16±0.09)ng/mL,C-反应蛋白水平为(5.73±1.71)mg/L,研究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为(4.47±1.33)ng/mL,C-反应蛋白水平为(28.37±13.34)m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09、9.220,P=0.000<0.05)。研究组治疗后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为(1.99±0.32)ng/mL,C-反应蛋白水平为(7.99±2.13)mg/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30、8.263,P=0.000<0.05)。结论通过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可以清晰辨别新生儿是否发生感染,同时还可以借助这两项指标来判断患儿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新生儿感染 临床应用价值
下载PDF
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对孕妇胎膜早破及新生儿围产期感染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蔚 余丽梅 杨康土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第32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对孕妇胎膜早破(PROM)及新生儿围产期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8月湛江市第四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50例PROM并成功分娩的足月产妇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足月正常分娩的5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在... 目的:探讨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对孕妇胎膜早破(PROM)及新生儿围产期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8月湛江市第四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50例PROM并成功分娩的足月产妇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足月正常分娩的5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在分娩前、分娩后24 h内,抽取产妇及新生儿的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CD14)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分娩后,研究组IL-2、IL-6、IL-10、SCD14及IFN-γ均低于分娩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分娩前后IL-2、IL-6、IL-10、SCD14及IFN-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感染7例,感染率为14%,对照组无新生儿感染。两组新生儿IL-2、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SCD14、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OM孕妇和感染新生儿的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发生变化,进行外周血细胞因子检测有利于早期预测PROM和新生儿围产期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胎膜早破 新生儿围产期感染
下载PDF
血乳酸和CRP、PA联合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性感染诊断中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家超 董秋 +2 位作者 薛国平 王宇 吴伟锋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8年第5期24-27,共4页
目的:探究血乳酸和C反应蛋白(CRP)、血清前白蛋白(PA)联合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性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并进行治疗的诊断为感染性疾病79例新生儿患儿,根据其细菌培养结果将新生儿分为细菌... 目的:探究血乳酸和C反应蛋白(CRP)、血清前白蛋白(PA)联合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性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并进行治疗的诊断为感染性疾病79例新生儿患儿,根据其细菌培养结果将新生儿分为细菌感染组(感染组,39例)、非细菌感染组(非感染组,40例),对两组患儿进行血乳酸、CRP及PA联合检查,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对感染组患儿进行抗菌治疗,时间为7d,再次检测血乳酸、CRP及PA,并与治疗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感染组血乳酸、CRP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A水平低于非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乳酸检测灵敏度为64.15%,特异度为49.23%,假阳性率为48.65%,假阴性率为33.27%,CRP检测分别为81.62%、77.21%、22.51%、18.65%,PA检测分别为78.21%、70.15%、31.59%,、24.18%,联合检测方式灵敏度为93.15%,特异度为81.26%,假阳性率为18.46%,假阴性率为7.26%,联合检测比单项检测灵敏度及特异性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感染组患者血乳酸及CRP水平出现显著下降,PA水平出现显著上升,对比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乳酸和CRP、PA联合检测的方式能够显著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在诊断新生儿细菌性感染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乳酸 CRPI PA 新生儿细菌性感染
下载PDF
几种常见炎症标志物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邵莹 张强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2年第8期711-714,共4页
目的 分析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肝素结合蛋白(HBP)、降钙素原(PCT)等几种常用的炎症标志物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且确诊细菌感染的... 目的 分析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肝素结合蛋白(HBP)、降钙素原(PCT)等几种常用的炎症标志物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且确诊细菌感染的新生儿共91例作为细菌感染组,其中的败血症患者44例作为败血症组,细菌性肺炎患者47例作为细菌性肺炎组。选择本院同期43例非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作对照组。检测并比较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血WBC、NEU%,血清CRP、HBP、PCT水平,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效果。结果 细菌感染组WBC、NEU%、CRP、HBP、PC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细菌感染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PLT)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败血症组WBC、CRP均显著高于细菌性肺炎组(P均<0.05),两组NEU%、HBP、PCT、PLT水平无明显差异(P均>0.05)。各指标的ROC曲线显示HBP、PCT对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效能较好。结论 WBC、NEU%、CRP、HBP、PCT对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其中HBP、PCT诊断效能最好,而WBC和CRP可能在区分新生儿败血症和细菌性肺炎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细菌感染 HBP PCT CRP WBC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脐带急性炎性反应与早产儿宫内感染的关系
12
作者 刘镜文 和月生 +2 位作者 刘文科 胡惠珍 吴彬 《吉林医学》 CAS 2018年第3期470-472,共3页
目的:探讨脐带急性炎性反应病变与早产儿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的胎儿及其胎盘资料共756例进行统计分析,按照脐带有无中性粒细胞浸润分为感染组(45例)及非感染组(711例),分析脐带急性炎性反应与新生... 目的:探讨脐带急性炎性反应病变与早产儿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的胎儿及其胎盘资料共756例进行统计分析,按照脐带有无中性粒细胞浸润分为感染组(45例)及非感染组(711例),分析脐带急性炎性反应与新生儿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45例脐带组织学感染组伴有早产儿临床诊断感染的病例39例(86.7%);711例脐带组织学无感染组中早产儿临床诊断新生儿感染病例149例(20.9%),两组数据比较,脐带组织学感染组中新生儿感染比例明显高于组织学无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脐带急性炎性反应的新生儿感染风险明显增加(OR值20.8)。感染组中根据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情况进一步细分为早期、中期及晚期,早产儿感染率分别为81.8%(9/11)、84.2%(16/19)、93.3%(14/15),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带急性炎性反应与新生儿感染关系密切,及早发现组织学相关病变有利于临床医生对新生儿进行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动脉急性炎 脐静脉急性炎 坏死性脐带炎 新生儿感染
下载PDF
护理缺失所致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对策
13
作者 许梅娜 叶茹明 邱小玲 《中外医疗》 2020年第36期150-152,共3页
目的探讨因为护理缺失导致新生儿呈现出院内感染系列原因并观察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2017年5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依据是否出现院内感染进行分组;感染组(20例):新生儿表现出院内感染情况;非感染组(80... 目的探讨因为护理缺失导致新生儿呈现出院内感染系列原因并观察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2017年5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依据是否出现院内感染进行分组;感染组(20例):新生儿表现出院内感染情况;非感染组(80例):新生儿未表现出院内感染现象;临床就感染组表现出院内感染类型进行分析,并且就护理缺失因素展开对应分析,同非感染组之间展开比较。并采取有效措施展开护理干预,以对新生儿安全性做出充分保证。结果对于该次研究收治的100例新生儿,20例表现出新生儿感染情况,感染率为20.00%;就新生儿院内感染类型进行分析,7例呈现出胃肠感染现象,8例呈现出呼吸系统感染现象,3例呈现出皮肤感染现象,2例呈现出其他感染现象;就新生儿感染护理缺失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主要集中于住院时长、日龄、有创操作记录、病毒消毒时间间隔以及抗生素预防使用方面;感染组新生儿病毒消毒时间间隔(3.91±0.25)d、住院时长(20.33±3.59)d均长于非感染组病毒消毒时间间隔(2.33±0.11)d、住院时长(12.89±4.27)d明显,日龄(10.57±3.69)d小于非感染组(17.89±4.22)d明显,抗生素预防使用比例(25.00%)低于非感染组抗生素预防使用比例(61.25%)明显(P<0.05)。结论对于因为护理缺失导致新生儿呈现出院内感染系列原因进行分析,主要集中于住院时长、日龄、有创操作、病毒消毒时间间隔以及抗生素预防使用方面;对此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展开护理干预,对安全性以及高效性做出保证,最终对于新生儿院内感染出现最大限度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缺失 新生儿院内感染 原因 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