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7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营改增”的减税效应和分工效应:基于产业互联的视角 被引量:467
1
作者 范子英 彭飞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2-95,共14页
"营改增"是我国税制改革史上的重要举措,能够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和深化产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但是其作用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上下游企业要有足够强的关联,二是上游企业必须是增值税纳税企业。本文基于中国135个行业的投入产... "营改增"是我国税制改革史上的重要举措,能够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和深化产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但是其作用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上下游企业要有足够强的关联,二是上游企业必须是增值税纳税企业。本文基于中国135个行业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服务业和上游行业之间的产业互联程度,将其与上市公司微观数据进行匹配,采用三重差分法(DDD)评估了"营改增"对企业减税和分工的影响。研究发现:(1)"营改增"的减税效应严重依赖于产业互联和上游行业的增值税税率,"营改增"企业的平均税负没有出现显著下降,但在具备产业互联的企业中产生了明显的减税效应和分工效应。(2)"营改增"之后,服务业企业可以将中间投入在纳税时扣除,因此有效地推动了跨地区的分工与协作。(3)"营改增"还促进了企业设备类固定资产投资,进而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完善"营改增"制度有直接的启示作用,包括税率的设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改增” 产业互联 减税效应 分工效应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创新要素空间集聚与城市群产业发展 被引量:82
2
作者 吴福象 沈浩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42,159,共7页
我国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不可持续,为此"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创新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可以通过要素空间集聚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例,解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群以人... 我国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不可持续,为此"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创新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可以通过要素空间集聚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例,解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群以人力资本为代表的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提高了集聚的外部经济性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在要素集聚和分散的自由流动中城市群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最终实现不同层级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体系构建中,应发挥要素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人才和产业的双向互动,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促进地区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创新要素 空间集聚 城市群 产业分工 长三角城市群
下载PDF
武汉城市群的空间整合与产业合理化组织 被引量:49
3
作者 方创琳 蔺雪芹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97-408,共12页
城市群形成与发展过程就是其空间结构优化与整合的演变过程,也是产业不断重组和优化的过程。武汉城市群处在中国"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是中国东西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本文在分析武汉城... 城市群形成与发展过程就是其空间结构优化与整合的演变过程,也是产业不断重组和优化的过程。武汉城市群处在中国"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是中国东西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本文在分析武汉城市群建设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型城市群的总体思路,发展方向与建设重点;提出了武汉城市群空间整合的由"一核、两环、两带、四轴"组成的点轴结构方案,由"核心圈、紧密圈、辐射圈"组成的圈层结构方案,由黄-鄂-黄东部组团、仙-潜-天西部组团、孝-汉-应西北部组团和咸-赤-嘉南部组团组成的组团结构方案和由"一主一副七节点"组成的形态结构方案;提出了延伸10大优势产业链,建设具有区际意义的15个产业集群和7大特色产业带的产业发展与布局思路,提出了武汉城市群九大城市之间产业合理分工与协作方案。本研究对武汉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对湖北省和中部崛起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城市群 空间整合 产业分工
下载PDF
分工深化、知识创造与产业集群成长--河南鄢陵县花木产业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50
4
作者 苗长虹 魏也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53-864,共12页
产业集群的成长是在分工深化与知识创造的动态交互作用下实现的。通过河南省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试图以演化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来挖掘决定分工深化、知识创造的因素,分工深化与知识创造的关系及其影响集群成长的机制。研... 产业集群的成长是在分工深化与知识创造的动态交互作用下实现的。通过河南省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试图以演化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来挖掘决定分工深化、知识创造的因素,分工深化与知识创造的关系及其影响集群成长的机制。研究发现,产业集群是解决"分工好处和交易费用增加的两难冲突"的一种高效产业组织模式,也是同时实现劳动分工协调与知识协调的一种高效协调机制;市场需求扩大、分工深化、知识创造与扩散之间互动引致的收益递增和集群租金,构成了集群成长的关键机制。而在分工深化与知识创造中,政府的强力推动、地方创业家的兴起、知识传播通道的建构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分工深化 知识创造 演化经济地理学 路径依赖
原文传递
产业升级中的中国劳动成本优势 被引量:33
5
作者 徐佳宾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28,共6页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最大的比较优势。我国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出现了劳动成本上升和劳动效率下降的趋势, 这是产业分工的低端劳动力资源数量过剩和产业分工的高端劳动力资源数量不足的具体表现。在产业分工的低端,...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最大的比较优势。我国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出现了劳动成本上升和劳动效率下降的趋势, 这是产业分工的低端劳动力资源数量过剩和产业分工的高端劳动力资源数量不足的具体表现。在产业分工的低端, 劳动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资源的规模优势上; 而在产业分工的高端, 劳动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优势上。劳动力资源在产业分工低端的规模供给, 无法替代产业升级中的产业高端的素质需求。我国面对产业分工水平提升的要求, 劳动成本优势的发挥应该依靠高效率克服高成本。产业分工知识含量的提高, 要求提高产业工人的知识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成本 产业分工 劳动效率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测度与评价 被引量:48
6
作者 汤放华 吴平 周亮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9-65,共7页
区域发展是动态的,城市群发展的实质就是区域一体化不断推进的过程,是一个从布局合理到功能完善再到制度整合的纵深推进过程,以此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程度综合测度指标,对长株潭城市群2003-2015年一体化程度进行定量测度,... 区域发展是动态的,城市群发展的实质就是区域一体化不断推进的过程,是一个从布局合理到功能完善再到制度整合的纵深推进过程,以此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程度综合测度指标,对长株潭城市群2003-2015年一体化程度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1)2003-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程度在不断加深并呈现较为明显的阶段性,一体化综合得分从2003年的0.0754增长到2015年的0.8854;②在影响布局一体化因素中,交通设施对其影响最为明显,产业分工指数呈现下降趋势,生态空间指数则增长缓慢;③在五大区域流动要素中,人口流动变化幅度较小,货物流动、资金流动、信息流动、技术流动四者上升明显;④制度一体化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战略协议指数值在2006年增长较为明显,而政策认同指数值在研究期内整体呈现阶梯向上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 制度一体化 要素流动 产业分工 政策认同 熵值法 长株潭城市群
原文传递
营改增全面实施对企业盈利能力、投资与专业化分工的影响效应--基于湖南省上市公司PSM-DID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47
7
作者 刘建民 唐红李 吴金光 《财政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5-88,共14页
营改增作为配合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其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刺激投资需求、助力供给侧改革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备受关注,本次改革的效果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本文基于湖南省上市公司2010-2016年的面板数据,从微观层面出发,... 营改增作为配合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其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刺激投资需求、助力供给侧改革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备受关注,本次改革的效果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本文基于湖南省上市公司2010-2016年的面板数据,从微观层面出发,首先用PSM-DID模型考察了营改增对企业盈利能力、投资和专业化分工的总体影响效应,然后分行业利用多时点DID模型研究了不同行业企业盈利能力、总投资和专业化分工在营改增实施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营改增的全面实施显著提高了试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总投资,但可能因为样本数量受限,营改增对专业化分工的影响在统计上尚未显现;不同行业受营改增政策影响的差别较大,其中,制造业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受营改增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改增 盈利能力 投资 专业化分工 PSM-DID模型
原文传递
泛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调机制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毛艳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何理解区域经济的功能整合和制度整合, 关键在于全面认识区域经济的产业分工与协调机制。该文认为, 生产要素互补性、工业化水平差异性和产业结构互补性等优势是泛珠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协作的...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何理解区域经济的功能整合和制度整合, 关键在于全面认识区域经济的产业分工与协调机制。该文认为, 生产要素互补性、工业化水平差异性和产业结构互补性等优势是泛珠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协作的基础,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新产业分工理论, 积极开展资源性产业、传统产业改造以及建设泛珠江三角洲“世界工厂”等领域的分工协作对于泛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国制造”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工业化的角度探讨了泛珠江三角洲开展产业分工协作的原则、方向和调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分工 协调机制 比较优势 新国际分工 区域经济 泛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模式研究——基于地级市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4
9
作者 李佳洺 孙铁山 张文忠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5-393,共9页
2000年以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速发展,产业格局逐渐形成。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个年份地级市行业从业人员的数据,通过区位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发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地理空间中整体呈现点状集中的模式,进而对不同行业... 2000年以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速发展,产业格局逐渐形成。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个年份地级市行业从业人员的数据,通过区位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发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地理空间中整体呈现点状集中的模式,进而对不同行业的集聚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是首位城市集聚模式,科研技术服务业和房地产业是位序规模分布的模式,金融业则是均衡分布的模式。最后,结合主要城市行业的相对优势度分析,得出随着从业人员的增加,承担的生产性服务功能更加综合,符合中心地理论的特点,在省域和城市群内各城市具有较好的职能分工和互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集聚模式 产业格局 职能分工
下载PDF
西陇海兰新经济带节点城市的发展方向与产业分工 被引量:29
10
作者 方创琳 张小雷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55-464,共10页
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区域“两带一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西陇海兰新经济带节点城市发展与布局的总体特征 ,采用多层次多目标综合测度模型定量评价经济带上全部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并把西安、兰州、乌鲁木... 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区域“两带一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西陇海兰新经济带节点城市发展与布局的总体特征 ,采用多层次多目标综合测度模型定量评价经济带上全部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并把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确定为经济带上的一级节点城市 ,把咸阳、嘉峪关、宝鸡、酒泉、克拉玛依、哈密、石河子、库尔勒、天水、奎屯共 1 0个城市确定为经济带上的二级节点城市。进而以此为依据 ,对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各级节点城市进行发展方向定位和产业分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点城市 城市竞争力 发展方向 产业分工 西陇海兰新经济带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分工与转移 被引量:35
11
作者 张杰斐 席强敏 +1 位作者 孙铁山 李国平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5-101,160,共8页
本文基于2001年至2009年京津冀区域182个区县制造业29个行业的数据,测算了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分工与转移的基本特征,并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得出:(1)京津冀区域制造业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特征,三地制造... 本文基于2001年至2009年京津冀区域182个区县制造业29个行业的数据,测算了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分工与转移的基本特征,并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得出:(1)京津冀区域制造业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特征,三地制造业梯度分工格局正在逐步形成;(2)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在区域内部的转移主要从京津走廊向河北东部沿海的唐山、秦皇岛以及河北腹地的冀中南地区转移;(3)京津冀区域制造业的转移主要受到扩散效应的影响,在区县之间由分工的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从分行业来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受分工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受分工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分工 产业转移 面板模型
原文传递
产业集聚、技术创新途径与高新技术企业出口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3
12
作者 宣烨 宣思源 《国际贸易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6-146,共11页
在提出产业聚集、技术创新途径对企业出口影响理论假说的基础上,文章利用江苏高新技术企业数据,试图揭示产业集聚、技术创新途径对高新技术企业出口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集聚对企业出口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相对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 在提出产业聚集、技术创新途径对企业出口影响理论假说的基础上,文章利用江苏高新技术企业数据,试图揭示产业集聚、技术创新途径对高新技术企业出口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集聚对企业出口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相对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二次创新,自主创新对企业出口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居于产业集群内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获取集聚效应从而引致出口能力的提升,集群内企业获取集聚效应的前提是能够融入产业集群式生产分工网络,或是融入产业集群产业链与产品链。据此,文章提出了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以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技术创新途径 自主创新 分工网络 企业出口
原文传递
区域一体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来自长三角扩容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32
13
作者 赵海峰 张颖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1-86,103,共7页
针对长三角2010年和2013年的连续两次扩容,运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长三角扩容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并讨论了其在原位城市与新进城市的异质性表现,最后通过多重中介效应检验分析了专业化分工与差异化分工在其中的机制作用。研究发现:长三... 针对长三角2010年和2013年的连续两次扩容,运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长三角扩容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并讨论了其在原位城市与新进城市的异质性表现,最后通过多重中介效应检验分析了专业化分工与差异化分工在其中的机制作用。研究发现:长三角扩容显著促进了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但其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具有异质性,在原位城市表现突出,在新进城市表现尚不明显;作为内部作用机制,长三角扩容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差异化分工均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其中差异化分工的中介作用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升级 长三角扩容 产业分工
原文传递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主要特征、根本动力与构建思路 被引量:30
14
作者 张克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22-28,共7页
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是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专化化、社会化、一体化、网络化和综合性、复合性的系统,具有产业组织的专业化、社会化,产业要素的高端化、集成化,产业体系的一体化、网络化,产业功能的多元化... 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是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专化化、社会化、一体化、网络化和综合性、复合性的系统,具有产业组织的专业化、社会化,产业要素的高端化、集成化,产业体系的一体化、网络化,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复合化,产业利益分配的市场化、契约化等特征。不断深化农业分工是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根本动力,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促进农业的多功能开发是丰富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内容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 产业体系 农业分工 农业功能 农业产业化经营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城市间产业分工变化研究 被引量:28
15
作者 尹征 卢明华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0-115,共6页
利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运用产业专业化指数和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4、2008和2012年京津冀地区各地级市的产业分工现状及其演变过程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全国而言,京津冀地区整体的产业专业化水平并不高且仍在... 利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运用产业专业化指数和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4、2008和2012年京津冀地区各地级市的产业分工现状及其演变过程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全国而言,京津冀地区整体的产业专业化水平并不高且仍在下降,而以京津冀区域为参照系,各城市产业结构与区域整体的相似程度不是很高,且呈现明显的趋异现象,各地产业地域分工尽管不十分明显但有所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分工 产业专业化指数 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 京津冀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产业分工角度的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 被引量:28
16
作者 邓洲 《经济纵横》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76,共10页
数字经济的要素投入、分工协作、价值创造与传统产业有明显区别,这决定了数字经济分工基础和过程的特殊性:数据是数字经济最重要的投入要素,同时也是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传播介质;产业链存在多个高端环节;创新发生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后端的... 数字经济的要素投入、分工协作、价值创造与传统产业有明显区别,这决定了数字经济分工基础和过程的特殊性:数据是数字经济最重要的投入要素,同时也是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传播介质;产业链存在多个高端环节;创新发生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后端的场景创新与前端技术研发同等重要;数字经济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其产业链将继续快速演变。无论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是单个企业参与数字经济全球分工,都必须掌握新的关键性投入要素,与产业链上其他参与者构建新的分工协作网络,并以新的方式创造价值和参与价值分配。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基础、人才条件、数据资源和场景创新都走在世界前列,但核心关键环节薄弱、复合型人才缺口大、数据开放程度低、场景创新领域较窄等问题也十分突出,在新的贸易环境下,还面临与发达国家竞争加剧的趋势。巩固和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分工地位,需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挖掘潜在应用市场,促进数据要素的价值创造,建设数字经济发展人才梯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分工 数据 竞争优势 信息通信技术
原文传递
资源禀赋、产业分工与碳排放损益偏离 被引量:25
17
作者 向仙虹 孙慧 《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6-100,共15页
文章借鉴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测算了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地区间碳排放损益偏离程度,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资源禀赋对碳排放损益偏离的影响,并以产业分工为突破口,探索资源禀赋影响碳排放损益偏离的传导途径。研究结果显示:(1)区域间碳... 文章借鉴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测算了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地区间碳排放损益偏离程度,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资源禀赋对碳排放损益偏离的影响,并以产业分工为突破口,探索资源禀赋影响碳排放损益偏离的传导途径。研究结果显示:(1)区域间碳排放损益偏离度总体呈波动式上升态势,碳排放损益偏离的相对"受损区"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经济欠发达的资源型地区,而相对"受益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较发达的非资源型地区;(2)资源禀赋会加剧碳排放损益偏离程度,且资源禀赋对碳排放损益偏离的"邻地效应"大于"本地效应";(3)产业分工是资源禀赋影响碳排放损益偏离的传导途径之一,但不同产业分工阶段对碳排放损益偏离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损益偏离 资源禀赋 产业分工
原文传递
中国工业分行业资本存量测算:1985-2014 被引量:24
18
作者 余泳泽 刘凤娟 张少辉 《产业经济评论》 2017年第6期5-15,共11页
由于资本存量在一些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基础性,以及工业行业资本存量数据的缺乏,本文采用经典的永续盘存法对工业行业1985-2014年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本文首先对工业行业分类标准前后有变化的行业进行了统一,进而利用固定资产原价和累积... 由于资本存量在一些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基础性,以及工业行业资本存量数据的缺乏,本文采用经典的永续盘存法对工业行业1985-2014年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本文首先对工业行业分类标准前后有变化的行业进行了统一,进而利用固定资产原价和累积折旧、固定资产净值估算出每年每个行业的折旧率,从而算出各行业的资本存量。为产业行业的相关研究提供相对准确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分工业 资本存量 永续盘存法
下载PDF
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产业逆梯度推移策略 被引量:21
19
作者 徐永利 赵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14-217,共4页
通过对京津冀三次产业梯度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在产业高度和三次产业的规模与质量方面,河北与京津的产业梯度差距较大,且尚未出现缩小的趋势。北京经济发展层次相对较高,天津与河北仍然处在工业化进程当中。北京经济增长由知识和技术要素... 通过对京津冀三次产业梯度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在产业高度和三次产业的规模与质量方面,河北与京津的产业梯度差距较大,且尚未出现缩小的趋势。北京经济发展层次相对较高,天津与河北仍然处在工业化进程当中。北京经济增长由知识和技术要素驱动,主要依赖于第三产业,河北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要素驱动。河北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该采取逆梯度推移策略,充分利用京津优势,以三地共同诉求的低碳化发展为切入点,有选择地承接京津产业分工转移,着力培育高新技术集群、配套产业集群和服务外包集群,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首都经济圈 梯度理论 产业分工
下载PDF
省际工业分工合作及其空间联系研究——基于中部六省案例 被引量:18
20
作者 张祥 杜德斌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9-97,共9页
采用基尼系数、专业化指数、产业合作潜力模型、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测度中部六省2000、2005和2010年的工业区域分工强度、行业专业化强度、合作潜力和空间联系强度,探讨省际工业分工合作导致的空间联系变化。中部六省省际工业分工与合作... 采用基尼系数、专业化指数、产业合作潜力模型、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测度中部六省2000、2005和2010年的工业区域分工强度、行业专业化强度、合作潜力和空间联系强度,探讨省际工业分工合作导致的空间联系变化。中部六省省际工业分工与合作不断深化,均呈现不均衡发展特征,山西工业分工程度较低,湖南、河南较高;湖北省际合作潜力最强,山西省际产业间合作潜力较弱。中部六省省际空间联系逐步增强,湖北与其他五省空间联系最强,山西最弱,但其增长最快。中部六省需深化省际工业分工,山西需逐步增强与其他五省的工业分工,湖南与河南应将分工向更多专业化水平较低的产业扩散,并加强与其他四省的空间联系;改善省际交通运输条件,打造无障碍物流和通行区,降低空间距离的消极影响,以湖北为轴心,加强湖北与安徽、河南、湖南的工业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分工 工业合作潜力 空间联系 省际 中部六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