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椎动脉变异判别的Ⅲ代TARP钢板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个性化置钉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建华 夏虹 +4 位作者 尹庆水 吴增晖 艾福志 马向阳 章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5-410,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基于椎动脉变异判别的Ⅲ代TARP钢板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个性化置钉策略。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12月实施手术治疗的2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年龄22~58岁,平均41岁。男9例,女13例。其中外伤性寰枢椎脱位6例,游离齿状突合并... 目的:探讨应用基于椎动脉变异判别的Ⅲ代TARP钢板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个性化置钉策略。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12月实施手术治疗的2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年龄22~58岁,平均41岁。男9例,女13例。其中外伤性寰枢椎脱位6例,游离齿状突合并的寰枢椎脱位9例,合并颅底凹陷症的寰枢椎脱位7例。均实施经口咽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前对患者的寰枢椎实施层厚1mm的薄层CT扫描判定枢椎椎动脉孔类型(Ⅰ型,松散低拐;Ⅱ型,紧密高拐;Ⅲ型,紧密低拐;Ⅳ型,松散高拐),并行CT血管造影,判断优势椎动脉及其他血管变异情况。寰椎采用前路侧块螺钉,枢椎根据以下原则选择置钉方式:①优势椎动脉侧采用枢椎椎体螺钉技术,非优势侧采用逆向椎弓根螺钉技术;②Ⅱ型枢椎椎动脉孔采用枢椎椎体螺钉技术,其他型采用逆向椎弓根螺钉技术。测量术前、术后寰齿间隙(ADI)及垂直寰枢椎指数(CMA)判断寰枢椎复位情况,测量脑干脊髓角评价脊髓压迫改善情况。采用JOA评分判断患者脊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共置入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28枚,枢椎椎体螺钉16枚。平均手术时间139±35min,平均出血量49±16ml。术后复查CT显示,28枚逆向枢椎椎弓根螺钉中有1枚外倾角偏大,部分进入椎动脉孔,但无临床症状;16枚枢椎椎体钉均位于椎体内。置钉总优良率97.7%。术后CT测量提示,ADI由术前7.9±4.4mm改善为2.1±1.7mm,CMA由术前129°±13°改善为158°±15°(P<0.05)。术后患者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9.1±1.6分,术后3个月复查恢复至15.8±0.9分(P<0.05),末次随访时为15.9±0.7分。结论:在实施TARPⅢ手术,术前采用寰枢椎薄层CT扫描结合椎动脉CT造影的方法进行评估有助于精确判断椎动脉变异的类型,根据变异类型选择个性化的置钉方法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变异 椎动脉CT造影 经口咽前路复位内固定技术 Ⅲ代TARP钢板 个性化置钉
下载PDF
个体化导航模板与徒手方法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确性比较:一项荟萃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贺伍儿 许耀军 +3 位作者 都金鹏 张嘉男 樊勇 李勇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27期7-10,13,共5页
目的比较个体化导航模板技术与传统徒手方法用于重建脊柱稳定性时椎弓根螺钉置入精确性的差异。方法检索2018年2月之前收录在Cochrane图书馆、Ovid、Web of Science、Pub Med、EMBASE和CNKI数据库中关于上述两种方法的对照研究并进行荟... 目的比较个体化导航模板技术与传统徒手方法用于重建脊柱稳定性时椎弓根螺钉置入精确性的差异。方法检索2018年2月之前收录在Cochrane图书馆、Ovid、Web of Science、Pub Med、EMBASE和CNKI数据库中关于上述两种方法的对照研究并进行荟萃分析。筛选出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提取二分类资料并以优势比(OR)及95%置信区间(CI)表示,用χ2检验和I2统计评估异质性。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包括10篇随机对照试验和2篇前瞻性队列研究。经Cochrane协作网质量评估工具和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估量表评估发现,纳入文献的整体质量较高。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确性显著高于徒手方法椎弓根螺钉置入[OR(95%CI):4.92(3.78~6.41),P<0.01;其中体外OR(95%CI):5.40(3.93~7.42),P<0.01;体内OR(95%CI):4.01(2.49~6.44),P<0.01]。森林图显示存在中等程度的异质性(χ2=16.10,P>0.1,I2=3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各个亚组异质性检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技术在减少螺钉侵犯椎弓根壁方面优于传统徒手方法。个体化导航模板是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精确性的一种可选辅助工具,但其仍面临许多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导航模板 徒手方法 椎弓根螺钉置入 精确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