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劳动力迁移的“双拉力”模型及其就地城镇化效应——基于中国东南沿海三个地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5
1
作者 祁新华 朱宇 周燕萍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30,共6页
针对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未通过大规模人口迁移而实现转型的就地城镇化现象,选择3个就地城镇化发达地区,在问卷调查数据的支撑下,构建了"乡村拉力—城市拉力"("双拉力")概念模型,探讨乡村劳动力迁移行为、迁移意... 针对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未通过大规模人口迁移而实现转型的就地城镇化现象,选择3个就地城镇化发达地区,在问卷调查数据的支撑下,构建了"乡村拉力—城市拉力"("双拉力")概念模型,探讨乡村劳动力迁移行为、迁移意愿及其城镇化效应。结果显示,居民迁移行为不太频繁,且多数为就地就近的近距离迁移;同时迁移意愿不够强烈,并且倾向于近距离的中小城镇。在"双拉力"模型分析框架内,乡村拉力主要表现为就业机会、收入水平(预期收入)、社会保障与乡土情节,城市拉力包括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居住环境、子女教育等,乡村拉力作用强度远大于城市拉力。在这个来源于乡村的动力机制的作用下,当地居民出于个人比较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更倾向于选择就地转型,由此导致了与西方传统城市化模式迥异的就地城镇化现象。进一步论证了就地城镇化产生与发展的本地性与客观必然性,深化了对就地城镇化现象微观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劳动力 迁移意愿 就地城镇化 “双拉力”概念模型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下载PDF
县域就地城镇化基础与路径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杨传开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4-122,187,188,共11页
县域作为中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元,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人口回流趋势的增强和县内城乡“双栖型”流动人口的增加,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推进县域的城镇化发展十分必要。围绕城镇化相关理论,基于县域就... 县域作为中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元,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人口回流趋势的增强和县内城乡“双栖型”流动人口的增加,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推进县域的城镇化发展十分必要。围绕城镇化相关理论,基于县域就地城镇化概念,研究认为:当前的人口流动特征、农民城镇化意愿和国家政策是推进县域就地城镇化的现实基础;而农民城镇化积极性不高、中小城市吸引力薄弱、农民集中居住问题突出等则是地方在推进县域就地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未来,可重点从增强农民进城定居能力、关注返乡农民工群体、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引力、适度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培育建设特色小镇等方面加快县域就地城镇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地城镇化 县域 乡村振兴 新时代
下载PDF
企业区位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城镇化效应——基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祁新华 朱宇 +1 位作者 张抚秀 林小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0-228,共9页
企业区位选择是理解城镇化内在机制的重要微观视角。应用西方区位因素分析框架,探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企业区位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城镇化效应。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区位选择背离了西方工业区位理论中倾向于选择位于或接近大城市的预期... 企业区位选择是理解城镇化内在机制的重要微观视角。应用西方区位因素分析框架,探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企业区位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城镇化效应。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区位选择背离了西方工业区位理论中倾向于选择位于或接近大城市的预期,而呈现出以镇村行政区域为主以及"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同时,大多数企业没有过搬迁的经历,或属于近距离搬迁且迁移至开发区或大中城市的意愿并不强烈。根据调查结果,探讨了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区位因素(运费、技术成本、交易成本、集聚经济、劳动力、土地成本、资本因素、个人因素等),并揭示了导致该地区就地城镇化现象的微观机制,验证与完善了西方工业区位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因素 就地城镇化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下载PDF
农户“就地城镇化”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嘉兴市海盐县为例 被引量:23
4
作者 黄文秀 杨卫忠 钱方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6-92,79,共8页
本文试图探究农户"就地城镇化"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增强农户"就地城镇化"意愿的措施和建议,为推进就地城镇化提供参考。基于就地城镇化等理论,总结了农户"就地城镇化"选择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研究假设,并利... 本文试图探究农户"就地城镇化"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增强农户"就地城镇化"意愿的措施和建议,为推进就地城镇化提供参考。基于就地城镇化等理论,总结了农户"就地城镇化"选择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研究假设,并利用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对海盐县244个农户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制约农户"就地城镇化"选择的因素包括:社会保障、生计转型、城镇谋生能力、生活货币化、生活环境变化、原有生活方式和习惯、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补偿标准、一户一宅居住、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子女受教育有利于农户"就地城镇化",而户籍制度、预期经济收入、原住居民偏见与歧视、田园劳作情怀、民主政治生活权利等问题并不对农户"就地城镇化"选择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为探究就地城镇化模式,提高就地城镇化效率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就地城镇化 MULTINOMIAL LOGISTIC 模型 农户 嘉兴海盐
下载PDF
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被引量:20
5
作者 杨卫忠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3-63,共11页
就地城镇化以县市域中小城镇为主要载体,可成为农业转移人口迁移的理想之地,并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与一体化。就地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传承文化传统、建设生态文明等系列... 就地城镇化以县市域中小城镇为主要载体,可成为农业转移人口迁移的理想之地,并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与一体化。就地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传承文化传统、建设生态文明等系列重要举措,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上产生系统性转变,并可处理好“现代性”与“乡愁”的生活方式失衡问题。就地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土地规模的扩张,而是有序推进人力资本短缺、物质资本尚且薄弱和社会资本尚未充分构建的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就地转移和城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就地城镇化 城乡统筹 人本回归 有序转移
原文传递
“十三五”时期乡村规划的发展与变革 被引量:20
6
作者 谢霏雰 吴蓉 李志刚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28,共5页
进入"十三五"时期,乡村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从乡村转型入手,通过梳理传统乡村转型的模式与机制,以及当前乡村发展面临... 进入"十三五"时期,乡村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从乡村转型入手,通过梳理传统乡村转型的模式与机制,以及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与要求,研究认为,主动型"就地城镇化"将是下一步乡村转型的重点方向,未来乡村规划应主动面向"离土不离乡"的城乡一体化空间转型,注重城市边缘的乡村城镇化,注重推进维护"乡村性"和"人的城镇化"。此外,生态维护和农业转型问题也将成为"十三五"时期乡村规划工作的重点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三五” 乡村规划 变革 “就地城镇化”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实践与思考——基于湖北省襄阳市4个典型村的调查 被引量:18
7
作者 胡银根 廖成泉 刘彦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98-103,共6页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及其路径探索的不断深入,农村就地城镇化已成为理论和政策研究的热点。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内涵,并通过对湖北省4个典型农村的调研,在分析其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建...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及其路径探索的不断深入,农村就地城镇化已成为理论和政策研究的热点。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内涵,并通过对湖北省4个典型农村的调研,在分析其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建议:农村就地城镇化应有序推进;增强农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村就业的比较利益;建立合理的农村建设投融资机制;扩大镇级政府行政管理权限,探索建立资源"贡享对等"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村 就地城镇化 城乡统筹发展
下载PDF
就地城镇化对区域消费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晓红 谭宇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0-86,共7页
就地城镇化是一种主要依靠自然的人口集聚和因地制宜的低成本等优势来实现城镇化发展的推进模式。根据就地城镇化的概念内涵,以湖南省5个城市为样本,探索性地对其进行量化计算,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及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对就... 就地城镇化是一种主要依靠自然的人口集聚和因地制宜的低成本等优势来实现城镇化发展的推进模式。根据就地城镇化的概念内涵,以湖南省5个城市为样本,探索性地对其进行量化计算,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及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对就地城镇化与消费总量及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将研究结果与传统的以人口迁徙为主导的"二元式"城镇化所造成的作用进行对比后发现: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与居民人均消费的增长具有更为显著的相关性;随着就地城镇化率的提升,各地区居民的生存型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有更明显的下降,而发展型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有更明显的上升。该结论可为中国不同地区选择合适的城镇化道路以及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地城镇化 居民人均消费 消费结构 灰色关联 面板数据 中国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就地城镇化发展机制与路径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健 杨传开 宁越敏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9-98,共10页
县域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推动县域城镇化不仅能够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因而县域城镇化正在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县内人口流动所推动的农民就地城镇化也正在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趋... 县域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推动县域城镇化不仅能够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因而县域城镇化正在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县内人口流动所推动的农民就地城镇化也正在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国县域就地城镇化依然存在政府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必须更好地保障农民利益和避免社会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地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发展机制
原文传递
就地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兼论小城镇战略的当代转向 被引量:15
10
作者 田鹏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7-82,共6页
如何通过产业聚集、人口聚集、资源聚集的据点式发展模式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既是中国多元城镇化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首先,城乡社区衔接与村庄内部转型产生的驱动力是豫北... 如何通过产业聚集、人口聚集、资源聚集的据点式发展模式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既是中国多元城镇化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首先,城乡社区衔接与村庄内部转型产生的驱动力是豫北就地城镇化动力机制的首要维度,它具体包括现代化基础设施诉求、公共服务均等化诉求、第四轮翻建新房诉求,以及家庭生计模式转型的结构性动力等现实因素。其次,空间换发展的人地挂钩是豫北就地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政策驱动力,包括置换指标、市域配置、收益返还等操作机制。再次,豫北就地城镇化推进模式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下的小城镇已突破功能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窠臼,并超越了单纯人口蓄水池的制度安全阀功能,成为依托县域经济就地城镇化的推进模式和实现路径,是建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模式和县域城乡一体化道路从而实现有机城市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就地城镇化 动力机制 小城镇发展战略
原文传递
大城市边缘区居村农民就地城镇化意愿影响因素——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 被引量:15
11
作者 陈轶 刘涛 +3 位作者 李子豪 尹俊超 陈文珺 羊妍玙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75,共6页
以南京市江北新区为案例地,选取7个农村社区的276份样本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值Logistic回归模型,以居村农民属性特征和居住环境评价为切入点,分析居村农民就地城镇化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1~40岁、具有初中/高中教育程度、已婚的... 以南京市江北新区为案例地,选取7个农村社区的276份样本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值Logistic回归模型,以居村农民属性特征和居住环境评价为切入点,分析居村农民就地城镇化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1~40岁、具有初中/高中教育程度、已婚的居村农民群体就地城镇化意愿强烈。务工形式、住房类型等对居村农民的就地城镇化意愿影响显著,外出工作意愿、土地流转支持度对其就地城镇化意愿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居村农民 LOGISTIC回归 就地城镇化意愿 南京江北新区
下载PDF
中国西南山区旅游村镇就地城镇化路径 被引量:13
12
作者 潘雨红 孙起 +2 位作者 孟卫军 林军伟 曾艺文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1-107,共7页
就地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它以小城镇为节点,因地制宜,形成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缓解大城市的压力,促进小城镇的繁荣。中国西南山区地势崎岖,发展相对滞后,但是有些中小村镇旅游资源丰富,可以依托这些资源进行发展。研... 就地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它以小城镇为节点,因地制宜,形成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缓解大城市的压力,促进小城镇的繁荣。中国西南山区地势崎岖,发展相对滞后,但是有些中小村镇旅游资源丰富,可以依托这些资源进行发展。研究选取了重庆市最具西南山区旅游村镇特色的永新镇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获得了人口状况、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方面的资料并加以分析,总结了旅游业在促进城镇建设及扩大劳动力需求两方面的推动作用,并对促进西南山区旅游村镇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区 就地城镇化 旅游村镇 重庆市永新镇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就地城镇化耦合协调探析——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丁华 陈添珍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4-92,共9页
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构建了乡村旅游与就地城镇化互动协调模型及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安吉县2010—2017年乡村旅游与就地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等级及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7年,安吉... 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构建了乡村旅游与就地城镇化互动协调模型及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安吉县2010—2017年乡村旅游与就地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等级及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7年,安吉县乡村旅游与就地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由乡村旅游滞后型向就地城镇化滞后型转变,均处于较好水平;耦合协调度经历了2010—2013年的失调状态后,由2014年开始逐渐转向协调状态,并在2016—2017达到初级协调状态,但耦合协调度提升速度放缓.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了具体对策,以期为实现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双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就地城镇化 耦合协调
下载PDF
河南省县域就地城镇化时空演变与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赵德昭 许家伟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978-1992,共15页
中国的就地城镇化被视为城乡界限淡化条件下人类聚落系统发生重大改变的证据之一。已有文献大多局限在城乡二元分析框架内,本文基于城乡界限淡化的背景建立县域就地城镇化模型,对河南省108个县市2006—2016年就地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格局... 中国的就地城镇化被视为城乡界限淡化条件下人类聚落系统发生重大改变的证据之一。已有文献大多局限在城乡二元分析框架内,本文基于城乡界限淡化的背景建立县域就地城镇化模型,对河南省108个县市2006—2016年就地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格局、空间聚类和热点区域演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河南省大多数县市就地城镇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大部分县市仍处低水平发展阶段,就地城镇化水平相对差异呈扩大趋势。(2)河南省就地城镇化空间演化特征明显,"L"形豫北-豫东板块就地城镇化先行区凸显,豫西整体城镇化水平虽低但发展后劲足,连片发展态势明显。(3)河南省县域就地城镇化全局自相关性十分显著,空间聚集倾向和空间近邻效应日益显现,但仅出现了小范围的高聚类区和低聚类区。(4)河南省县域就地城镇化的热点区、冷点区分布格局变化较大,但次冷区和次热区基本保持稳定状态。(5)基于极大似然估计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城镇就业规模、人口规模和财政支出水平等是影响河南省县域就地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应从加快推进户籍制度和就业创业制度改革、完善农业土地流转和征地补偿制度、加快城乡结合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提升就地城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地城镇化 时空格局 空间相关性 空间聚类 热点识别
原文传递
乡村建设评价体系的探讨与实证--基于4省12县的调研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郇 黄耀福 +3 位作者 陈伟 秦小珍 陈銮 许伟攀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18,共10页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构建科学的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引导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现有评价多采取综合加权的分析方式,以绩效排名为导向,评价结果不易发现乡村建设实际面临的...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构建科学的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引导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现有评价多采取综合加权的分析方式,以绩效排名为导向,评价结果不易发现乡村建设实际面临的问题与差距。在尊重乡村建设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的乡村建设评价指标和方法。通过对4省12县进行的调研分析发现,该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发现城乡差距和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评价结果,提出包括建立乡村建设评价机制、实施以农房为核心的乡村建设行动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城乡差距 指标体系 农房 就地城市化
下载PDF
就地就近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生计恢复力测量及现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杜巍 车蕾 郭玉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5-104,M0006,M0007,共12页
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与生计恢复力理论框架,结合就地就近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建立农民工生计恢复力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赋权,使用一手调查数据定量测算生计恢复力,分析发现:农民工生计恢复力总体偏低,整体弹性大... 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与生计恢复力理论框架,结合就地就近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建立农民工生计恢复力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赋权,使用一手调查数据定量测算生计恢复力,分析发现:农民工生计恢复力总体偏低,整体弹性大;各项生计恢复力差异较大,内部优化尚有待发展;学习能力总体来说较强,但技能培训、教育程度对于农民工生计恢复力来说是明显短板;男性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和在经济水平较好县域工作的农民工生计恢复力较强,在不同维度表现形式存在差异。政策制定应着眼于全面增强农民工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学习能力,针对不同恢复力维度提升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农民工生计的恢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地就近城镇化 生计恢复力 农民工
下载PDF
“两区共建”视角下的农村社区规划方法探析——即墨市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实践 被引量:8
17
作者 徐文君 仝闻一 冯启凤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31,共4页
我国农村居民基数大、数量多,在短期内要把所有农民集中到大中城市根本不现实,而采取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建设,实现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安居,是实现"就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对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探... 我国农村居民基数大、数量多,在短期内要把所有农民集中到大中城市根本不现实,而采取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建设,实现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安居,是实现"就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对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探索。即墨市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基于"两区共建"的思路,把社区建设与经济园区建设融于一体,通过合理确定社区主导产业,以城市空间确定社区整体结构,以产业功能主导社区发展模式,以产业园融合社区发展,能较好地应对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地城镇化 农村社区 两区共建 社区主导产业 即墨市
下载PDF
地方政府财政治理对就地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德昭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7-97,共11页
建立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影响就地城镇化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对就地城镇化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对就地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中西部... 建立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影响就地城镇化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对就地城镇化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对就地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的正向影响效应要大于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对就地城镇化的影响具有典型的"U型"曲线特征,全国范围内农村人力资本的平均"门槛值"为8.63年,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平均"门槛值"分别为8.13年和9.17年,跨越人力资本门槛值对就地城镇化极其重要。其政策内涵在于,在就地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不仅应重视地方财政治理能力的提升,而且应注重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综合扶智"比"单纯输血"更加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财政治理能力 就地城镇化 系统GMM估计
下载PDF
就地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方世敏 张采青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29-34,共6页
就地城镇化是统筹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和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之路。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能为就地城镇化提供产业依托,解决就业等问题。在就地城镇化背景下,政府引导、技术支持是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拉力,市场的休闲偏好、居民的就业需... 就地城镇化是统筹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和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之路。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能为就地城镇化提供产业依托,解决就业等问题。在就地城镇化背景下,政府引导、技术支持是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拉力,市场的休闲偏好、居民的就业需求、产业的优化、企业的集团化等是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推力;乡村旅游产业融合需经过资源融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然后到企业融合等阶段进而完成产业融合的整个过程;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融合,需采取政府实施积极的引导性政策、培育旅游企业集团、建立社区参与保障机制、培养和引进人才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地城镇化 乡村旅游 产业融合
下载PDF
城镇化与粮食生态效率——基于异质性城镇化的理论视角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帅 王亚静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9-479,共11页
破解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提升粮食生态效率是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必然选择。根据“城镇化—要素配置—粮食绿色生产”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理论框架,基于2006—2019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 破解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提升粮食生态效率是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必然选择。根据“城镇化—要素配置—粮食绿色生产”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理论框架,基于2006—2019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对粮食生态效率的影响,并基于异质性城镇化理论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1)我国粮食生态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存在明显的时间波动和区域差异;2)人口城镇化阻碍了粮食生态效率的提高,就地城镇化促进了粮食生态效率的提高,且人口城镇化的影响程度高于就地城镇化;3)在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人口城镇化对粮食生态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在主产区则表现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口城镇化在主销区对粮食生态效率的负向作用更强,就地城镇化在产销平衡区对粮食生态效率的正向作用更强。因此,应关注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差异对粮食生态效率的不同影响,综合考虑不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现实情况采取不同的城镇化推进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就地城镇化 粮食生产 粮食生态效率 工具变量 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