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14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位移反分析的进化神经网络方法研究 被引量:162
1
作者 冯夏庭 张治强 +1 位作者 杨成祥 林韵梅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29-533,共5页
将人工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相结合, 提出了一种用于位移反分析的进化神经网络方法。这种方法基于正交试验获得的样本进行学习, 用遗传算法搜索最优的神经网络结构, 并用最佳推广预测学习算法训练此网络, 以此训练好的网络描述岩体(... 将人工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相结合, 提出了一种用于位移反分析的进化神经网络方法。这种方法基于正交试验获得的样本进行学习, 用遗传算法搜索最优的神经网络结构, 并用最佳推广预测学习算法训练此网络, 以此训练好的网络描述岩体(土)的力学参数与岩体位移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再应用遗传算法从全局空间上搜索, 进行岩体力学参数的最优辩识。作为例子, 文中给出了弹性问题的反分析, 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移 反分析 遗传算法 神经网络 岩体
下载PDF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高度丢失的原因及对策 被引量:112
2
作者 汤旭日 王秋根 +13 位作者 张秋林 沈洪兴 纪方 禹宝庆 许硕贵 唐昊 张春才 王家林 陆晴友 王万宗 吴剑宏 汪方 方大标 杨涛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60-263,共4页
目的分析随访病例术后平台高度丢失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手术解剖复位率。方法对2000年1月~2003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对有良好随访的57例达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的平台骨折病例进行X线... 目的分析随访病例术后平台高度丢失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手术解剖复位率。方法对2000年1月~2003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对有良好随访的57例达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的平台骨折病例进行X线片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2.5年,平均15个月,约有28.1%发生平台高度丢失(判定标准:关节面塌陷>3mm和/或轴向对线不良>5°),总结出6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高度丢失的原因:①年龄>60岁,②严重骨质疏松,③复杂性、粉碎性骨折,④拉力螺钉、T或L型钢板抗剪应力较差,⑤植骨不充分,⑥过早负重。结论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足量植骨、解剖复位后坚强内固定及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是减少平台高度丢失、提高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关键。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及术后康复锻炼中,如能充分考虑上述六种造成平台高度丢失的原因并加以克服,将可能避免或延缓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术后并发症 骨丢失 解剖复位 关节内骨折
原文传递
非线性位移时间序列预测的进化-支持向量机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93
3
作者 赵洪波 冯夏庭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8-471,共4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岩土结构位移预测的进化支持向量机方法,用遗传算法来搜索支持向量机的参数和核函数,避免了人为选择参数的盲目性,同时提高了支持向量机的推广预测能力;利用这种非线性智能预测方法,滚动预测施工位移变形量,以便及时调整... 提出了一种新的岩土结构位移预测的进化支持向量机方法,用遗传算法来搜索支持向量机的参数和核函数,避免了人为选择参数的盲目性,同时提高了支持向量机的推广预测能力;利用这种非线性智能预测方法,滚动预测施工位移变形量,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施工步序,维护岩土结构的稳定性。将该方法用于卧龙寺边坡变形、三峡永船闸边坡变形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科学可靠、实时性的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支持向量机 边坡 位移 预测 非线性位移
下载PDF
用GPS位移资料计算应变方法的讨论 被引量:99
4
作者 石耀霖 朱守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目前使用相同或类似的GPS资料求应变,不同研究者给出的结果会有显著差别。为此,对用GPS位移(或速度)资料计算应变(或应变速率)的方法进行了研讨。分析后认为,应变计算可以归结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利用测点附近资料直接求微分或微分的加权... 目前使用相同或类似的GPS资料求应变,不同研究者给出的结果会有显著差别。为此,对用GPS位移(或速度)资料计算应变(或应变速率)的方法进行了研讨。分析后认为,应变计算可以归结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利用测点附近资料直接求微分或微分的加权平均值的直接计算法;第二类是用解析曲线拟合观测的位移,然后根据该曲线提供的总的趋势求测点的微分值的位移拟合法,这类方法在拟合中又可以分成整体拟合和分片拟合两种。应变计算应该在球面坐标系下进行,根据研究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中国 变形 位移 应变
下载PDF
论走滑断层作用的几个主要问题 被引量:91
5
作者 徐嘉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25-136,共12页
介绍了走滑断层作用研究前缘的若干主要方面。认为普遍使用走滑断层的术语外,在大陆上当断层性质不明时可使用平移断层。强调了单剪机制对大型走滑断层形成的作用,并评论了X破裂的纯剪理论。基于我国郯庐断裂带等的研究成果,提出走... 介绍了走滑断层作用研究前缘的若干主要方面。认为普遍使用走滑断层的术语外,在大陆上当断层性质不明时可使用平移断层。强调了单剪机制对大型走滑断层形成的作用,并评论了X破裂的纯剪理论。基于我国郯庐断裂带等的研究成果,提出走滑断层作用的若干新概念。指出剪曲(牵引)构造不同于雁列褶皱。认为中国地质学家从地质力学研究走滑断层的旋转构造已有卓绝的成就,只要同世界科学接轨,就会获得新的巨大生命力。文中描述了确定位移的方法,提出平移幅度与错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强调了剪切热在大陆构造中的作用,提出走滑剪切带演化中剪切变形-断裂动热变质-重熔岩浆作用旋回。讨论了剪切成矿作用及已成矿体、矿带的走滑错移及变形。划分了三种基本走滑盆地类型及论证了大陆浅源走滑型地震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平移构造 剪切热 成矿作用 走滑盆地
下载PDF
考虑位移的土压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79
6
作者 卢国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86-589,共4页
在分析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和静止土压力与位移的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朗肯土压力理论,提出了考虑位移的土压力计算方法。用该方法描述的土压力随位移的变化规律与有限元法计算结果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关键词 土压力 位移 挡土墙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中段活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7
7
作者 邓尚 李慧莉 +2 位作者 韩俊 崔德育 邹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0-998,1073,共10页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简称顺北5断裂)是一条贯穿塔北隆起、顺托果勒低隆以及塔中隆起的断裂带,可识别长度长达270km,是目前顺北及邻区已知最长的克拉通内走滑断裂带。基于顺北5号断裂走向总体变化特征,可将其分为三段:北段(走向约...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简称顺北5断裂)是一条贯穿塔北隆起、顺托果勒低隆以及塔中隆起的断裂带,可识别长度长达270km,是目前顺北及邻区已知最长的克拉通内走滑断裂带。基于顺北5号断裂走向总体变化特征,可将其分为三段:北段(走向约NW20°)、中段(走向为近南北向-NE10°)和南段(走向约NE20°)。顺北5号断裂中段(NE10°部分)主活动阶段为加里东中期Ⅲ幕与加里东晚期,形成的深层压脊构造与中层地堑构造分别指示斜压(压扭)应力环境与伸展应力环境。顺北5号断裂中段浅层雁列正断层控制了志留系碎屑岩(砂岩段、泥岩段)裂缝-洞穴型储集空间的发育,雁列正断层破碎带在断层上、下盘发育具有不对称性。顺北5号断裂带北段与中段滑移距分布具有“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同时北段与中段也具有显著不同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说明在构造演化初期形成于不同体系的断层在后期逐段拼接,形成了顺北5号断裂现今贯穿塔北隆起、顺托果勒低隆以及塔中隆起的展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堑 志留系碎屑岩 滑移距 走滑断裂 顺北及邻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杭州地铁秋涛路车站深基坑信息化施工监测分析 被引量:84
8
作者 杨有海 王建军 +1 位作者 武进广 李长山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550-1554,共5页
通过对杭州地铁秋涛路车站深基坑工程东区施工中围护桩水平位移、钢支撑轴力、地表沉降和地下水位等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实测表明:桩体水平位移能直接反映围护结构的变形特性,是评价围护结构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杭州地铁秋涛路车站深基坑工程东区施工中围护桩水平位移、钢支撑轴力、地表沉降和地下水位等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实测表明:桩体水平位移能直接反映围护结构的变形特性,是评价围护结构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桩体的侧向变形主要是由土方开挖所引起,与开挖后墙面暴露时间长短相关;钢支撑的轴力随开挖深度增加而增加,其大小变化与开挖方式、开挖速度、气温以及下层支撑的拆除有关;基坑东侧的地表沉降曲线呈抛物线形分布,基坑南侧的地表沉降曲线呈三角形分布;坑外地下水位的变化可反映围护结构的止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信息化施工 监测 位移 轴力 地表沉降
下载PDF
Interannual Meridional Displacement of the East Asian Upper-tropospheric Jet Stream in Summer 被引量:83
9
作者 林中达 陆日宇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99-211,共13页
On the interannual timescale, the meridional displacement of the East Asian upper-tropospheric jet stream (EAJS)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rainfall anomalies in East Asia in summer. In this study, using the... On the interannual timescale, the meridional displacement of the East Asian upper-tropospheric jet stream (EAJS)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rainfall anomalies in East Asia in summer. In this study, using the data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Department of Energy (NCEP/DOE) reanalysis-2 from 1979 to 2002,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EAJS's meridional displacement in summer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the variations of the South Asian high (SAH) and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NPSH), which are dominant circulation features in the upper and lower troposhere, respectively. The result from an EOF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meridional displacement is the most remarkable feature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EAJS in each month of summer and in summer as a whole. A composit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summer (June-July-August, JJA) EAJS index, which is intended to depict the interannual meridional displacement of the EAJS, is not appropriate because the anomalies of the zonal wind at 200 hPa (U200) in July and August only, rather than in June,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the summer EAJS index. Thus, the index for each month in summer is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of the EAJS core in each month. Composite analyses based on the monthly indexes show that corresponding to the monthly equatorward displacement of the EAJS, the South Asian high (SAH) extends southeastward clearly in July and August, and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NPSH) withdraws southward in June and Aug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jet stream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South Asian high interannual variations meridional displacement
下载PDF
不平衡堆载作用下深基坑开挖支护结构性状研究 被引量:85
10
作者 林刚 徐长节 蔡袁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592-2598,共7页
为了深入研究深基坑开挖中不平衡堆载作用下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运用岩土工程有限元软件PLAXIS模拟了不平衡堆载下深基坑开挖全过程。计算结果表明,在不平衡堆载情况下,基坑两侧围护结构内力、位移都存在较大差异,在设计时需要分别考... 为了深入研究深基坑开挖中不平衡堆载作用下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运用岩土工程有限元软件PLAXIS模拟了不平衡堆载下深基坑开挖全过程。计算结果表明,在不平衡堆载情况下,基坑两侧围护结构内力、位移都存在较大差异,在设计时需要分别考虑支护结构参数。同时,通过大量工况的计算比较,定性地总结出了一些基本规律,为不平衡堆载作用下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XIS 基坑开挖 不平衡堆载 内力 位移
下载PDF
紧邻铁路偏压基坑围护结构变形与内力测试分析 被引量:79
11
作者 石钰锋 阳军生 +1 位作者 白伟 张学民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26-833,共8页
以深圳地铁5号线民治站基坑工程为依托,通过对基坑连续墙水平位移及内力的实测分析,系统研究偏压基坑围护结构位移和内力特征,对围护结构稳定性进行评价。测试结果表明:基坑开挖较浅时,两侧墙体上部发生向基坑内的变形,但受列车及路基... 以深圳地铁5号线民治站基坑工程为依托,通过对基坑连续墙水平位移及内力的实测分析,系统研究偏压基坑围护结构位移和内力特征,对围护结构稳定性进行评价。测试结果表明:基坑开挖较浅时,两侧墙体上部发生向基坑内的变形,但受列车及路基偏压影响,紧邻铁路侧墙体位移比远离铁路侧墙体位移大,基坑挖至一定深度后,远离铁路侧墙体上部向基坑外移动,且基坑开挖越深,向基坑外变形越大;相同工序、相同深度条件下,紧邻铁路侧墙体弯矩较远离铁路侧大,紧邻铁路侧墙体弯矩最大值位置比远离铁路侧墙体深;根据偏压基坑位移及受力模式,设计上应对基坑两侧支护参数区别考虑。测试结论可为偏压基坑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偏压基坑 连续墙 内力 位移 稳定性
下载PDF
乌鞘岭隧道F4断层区段监控量测综合分析 被引量:76
12
作者 刘志春 李文江 +1 位作者 孙明磊 朱永全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502-1511,共10页
乌鞘岭隧道是兰新线重点控制工程,是国内最长的单线铁路隧道。该隧道穿越4条区域性大断层,地质及地应力条件十分复杂,围岩软弱破碎,变形大。针对复杂应力条件下的软岩大变形隧道特点,在F4断层区段施工过程中,严格进行系统、全面、长期... 乌鞘岭隧道是兰新线重点控制工程,是国内最长的单线铁路隧道。该隧道穿越4条区域性大断层,地质及地应力条件十分复杂,围岩软弱破碎,变形大。针对复杂应力条件下的软岩大变形隧道特点,在F4断层区段施工过程中,严格进行系统、全面、长期的监控量测指导设计施工,以实测的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锚杆轴力、初期支护围岩压力、初期支护钢架应力、初期支护混凝土应力、二次衬砌接触压力、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力数据为依托,进行实测数据与施工工序的关系、围岩压力与位移的关系、量测项目稳定值的预测、多量测项目发展趋势相互关系规律、位移的纵向分布规律、荷载侧压力系数、二次衬砌分担围岩压力比例、二次衬砌施作时机等多项综合分析,及时将处理信息反馈给施工,对开挖后的结构稳定性作出分析判断及采取相应措施。实践证明效果可靠,围岩稳定,结构完好,为保证该区段顺利贯通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乌鞘岭隧道 监控量测 围岩压力 位移 结构稳定性 综合分析
下载PDF
基于时域积分的加速度信号处理 被引量:74
13
作者 陈为真 汪秉文 胡晓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共4页
针对实际振动位移难以获取的问题,利用振动位移与加速度信号之间的关系,先对采样后的加速度信号采用时域数值积分,得到含有趋势项的速度信号及位移信号,再采用拟合多项式极值的方法,消除积分过程中产生的趋势项,从而得到更为精确的速度... 针对实际振动位移难以获取的问题,利用振动位移与加速度信号之间的关系,先对采样后的加速度信号采用时域数值积分,得到含有趋势项的速度信号及位移信号,再采用拟合多项式极值的方法,消除积分过程中产生的趋势项,从而得到更为精确的速度和位移信号.算例表明,利用拟合多项式极值消除趋势项的方法,得到的位移时程曲线拟合精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域积分 加速度 位移 趋势项 拟合多项式
原文传递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与术后功能评估 被引量:68
14
作者 王栋梁 周之德 姜其为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8年第6期323-325,共3页
自1993年到1995年,我科连续收治了75例不稳定闭合性踝关节骨折病例,术后进行了平均2.3年的随访,结果59例参加随访者临床评估优良率为81.36%,与国外有关资料相似。术后评分与术后复位程度、损伤类型等相关。对于评估分值低于80分,严重影... 自1993年到1995年,我科连续收治了75例不稳定闭合性踝关节骨折病例,术后进行了平均2.3年的随访,结果59例参加随访者临床评估优良率为81.36%,与国外有关资料相似。术后评分与术后复位程度、损伤类型等相关。对于评估分值低于80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可考虑行踝关节融合术。不能保证坚强内固定者,术后患踝必须制动及避免负重6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不稳定 功能评估 骨折固定术 复位
下载PDF
神经网络模型在非线性位移反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15
作者 李立新 王建党 李造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2期62-66,共5页
以岩体的粘弹性位移反分析为基础,探讨了人工神经网络在非线性位移反分析中的应用。通过对粘弹性位移反分析样本集的学习,结合张家洼铁矿和三台子煤矿的位移测试数据,得到了二者的岩体力学参数,并与试验结果相接近。
关键词 位移 反分析 神经元网络模型 粘弹性 岩体力学
下载PDF
深基坑的大变形分析 被引量:61
16
作者 王广国 杜明芳 侯学渊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09-512,共4页
首次运用大变形理论对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大变形问题进行了研究。作为对比 ,也进行了相同材料模型下的小变形理论分析。通过对比分析 ,从数值结果分析了用小变形理论研究基坑变形问题时 ,可能会产生的误差 ,并以此定量地确定了大、小变... 首次运用大变形理论对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大变形问题进行了研究。作为对比 ,也进行了相同材料模型下的小变形理论分析。通过对比分析 ,从数值结果分析了用小变形理论研究基坑变形问题时 ,可能会产生的误差 ,并以此定量地确定了大、小变形理论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挖 大变形 小变形 位移 深基坑
下载PDF
国内外水力振荡器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71
17
作者 明瑞卿 张时中 +2 位作者 王海涛 洪毅 姜书龙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6-122,共7页
针对目前定向井段和水平段钻进过程中为提高机械钻速使用水力振荡器出现的问题,分析了水力振荡器的研究现状与现场应用状况。首先介绍了国内外不同水力振荡器的结构,分析了其优缺点;然后结合现场资料,通过实例对比了水力振荡器和旋转导... 针对目前定向井段和水平段钻进过程中为提高机械钻速使用水力振荡器出现的问题,分析了水力振荡器的研究现状与现场应用状况。首先介绍了国内外不同水力振荡器的结构,分析了其优缺点;然后结合现场资料,通过实例对比了水力振荡器和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提速效果;最后针对水力振荡器在应用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给出了相关建议。现场应用效果统计资料表明,水力振荡器能降低摩阻,提高机械钻速,缩短钻井周期,降低钻井成本,与旋转导向工具相比,机械钻速可提高29.8%,钻井成本可降低38万元。但存在实际工作排量达不到设计要求、安放位置不合理、自身压耗高、损坏MWD等精密仪器和耐冲蚀性偏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水力振荡器的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水力振荡器进行持续完善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振荡器 机械钻速 摩檫损失 排量 研究现状 发展建议
下载PDF
崩滑灾害临界位移演化的指数律 被引量:70
18
作者 秦四清 王媛媛 马平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73-880,共8页
基于锁固段概念和重正化群理论,从新的思路和视角出发,提出崩滑灾害临界位移演化的2个指数律,发现斜坡失稳的临界位移与加速蠕变起点的位移和锁固段的个数有关。第一律适用于斜坡的脆性破坏分析,例如岩崩、滚石和岩体倾倒破坏;第二律适... 基于锁固段概念和重正化群理论,从新的思路和视角出发,提出崩滑灾害临界位移演化的2个指数律,发现斜坡失稳的临界位移与加速蠕变起点的位移和锁固段的个数有关。第一律适用于斜坡的脆性破坏分析,例如岩崩、滚石和岩体倾倒破坏;第二律适用于斜坡的蠕变破坏分析预测,例如岩滑、堆积层滑坡、黄土滑坡以及含锁固段的黏土滑坡。多个典型滑坡实例分析表明上述指数律的广泛适用性与可应用性。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在崩滑灾害的中期、短期及临阵预报方面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崩滑 指数律 锁固段 位移 加速蠕变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rupture process of the 2008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68
19
作者 ZHANG Yong FENG WanPeng +2 位作者 XU LiSheng ZHOU ChengHu CHEN YunTa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Focal mechanism and dynamic rupture process of the Wenchaun Ms8.0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 on 12 May 2008 were obtained by inverting long period seismic data from the Global Seismic Network (GSN), and characteri... Focal mechanism and dynamic rupture process of the Wenchaun Ms8.0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 on 12 May 2008 were obtained by inverting long period seismic data from the Global Seismic Network (GS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seismic displacement field near the fault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ased on the inverted results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causing disaster. A finite fault model with given focal mechanism and vertical components of the long period P-waves from 21 stations with evenly azimuthal coverage were adopted in the inversion. From the inverted results as well as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the causative fault of 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 was confirmed to be a fault of strike 225°/dip 39°/rake 120°, indicating that the earthquake was mainly a thrust event with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component. The released scalar seismic moment was estimated to be about 9.4×1020―2.0×1021 Nm, yielding moment magnitude of Mw7.9―8.1. 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 occurred on a fault more than 300 km long, and had a complicated rupture process of about 90 s duration time. The slip distribution was highly inhomogeneous with the average slip of about 2.4 m. Four slip-patches broke the ground surface. Two of them were underneath the regions of Wenchuan-Yingxiu and Beichuan, respectively, with the first being around the hypocenter (rupture initiation point), where the largest slip was about 7.3 m, and the second being underneath Beichuan and extending to Pingwu, where the largest slip was about 5.6 m. The other two slip-patches had smaller sizes, one having the maximum slip of 1.8 m and lying underneath the north of Kangding, and the other having the maximum slip of 0.7 m and lying underneath the northeast of Qingchuan. Average and maximum stress drops over the whole fault plane were estimated to be 18 MPa and 53 MPa,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he co-seismic displacement field near the fault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eatures of the co-seismic displacement field were coincid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EARTHQUAKE RUPTURE process co-seismic displacement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水平运动基本特征 被引量:63
20
作者 顾国华 申旭辉 +3 位作者 王敏 郑贵明 方颖 李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2-369,共8页
介绍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基准网 1 998年和 2 0 0 0年 GPS观测结果所获得的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信息 .简要介绍这两次 GPS观测概况 ,以及用 GAMIT/GLOBK软件对所获得 GPS观测数据的处理及精度分析 .基准网与基本网各年观... 介绍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基准网 1 998年和 2 0 0 0年 GPS观测结果所获得的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信息 .简要介绍这两次 GPS观测概况 ,以及用 GAMIT/GLOBK软件对所获得 GPS观测数据的处理及精度分析 .基准网与基本网各年观测结果得到的网内点位精度、水平分量精度平均为 2 mm左右 ,高程分量精度平均为 5 mm左右 ,由两期观测得到的水平位移分量的精度平均为 3 mm左右 .得到的 1 998年 9月初至 2 0 0 0年 6月中旬基本网、基准网中的地壳运动 ,包括以位于东部的一组稳定点为基准的各观测站位移、网内各部分的应变及部分地区的旋转量 .根据所获得的我国大陆较为完整而详细的地壳水平运动图象 ,分析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主要特征 .在所述观测期间 ,我国东部地区变形较小 ,相对较为稳定 .相对位于东部的稳定点组 ,东北块体向北运动 ,位移量约 1 0 mm;华南块体向东南运动 ,位移量约 9mm.相对东部地区 ,西北部新疆地区以北西向运动为主 ,位移量约 2 6 mm;西南西藏地区以向北运动为主 ,位移量约3 2 mm;西藏东部与云南地区形成非常明显的顺时针旋转构造运动 ,旋转中心位于 2 6 .5°N,95 .5°E,旋转量为 0 .0 0 4 5″,旋转位移平均为 1 2 mm左右 .我国中部南北地震带是一强烈而复杂的变形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 GPS 位移 应变 旋转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