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缓释微球的释放度试验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
作者 符旭东 高永良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08-611,共4页
简述了生物可降解的聚乳酸及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体外释放度试验方法及体内外相关性等 ,指出通过体外释放条件的选择可以获得较好的体内外相关性 ,并对体外释放通常快于体内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缓释微球 体外释放度 体内外相关性
下载PDF
盐酸青藤碱关节腔注射用纳米粒温敏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质考察 被引量:20
2
作者 危红华 李莎莎 +6 位作者 韩腾飞 宋艳丽 程亮 鞠大宏 赵宏艳 刘梅洁 郝保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899-1904,共6页
目的制备关节腔注射用盐酸青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盐酸青藤碱-SLN)温敏凝胶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征。方法以泊洛沙姆407(P-407)和泊洛沙姆188(P-188)为凝胶基质,以凝胶胶凝温度为考察对象对处方进行优化;微乳液法制备盐酸青藤碱-SLN,冷溶... 目的制备关节腔注射用盐酸青藤碱固体脂质纳米粒(盐酸青藤碱-SLN)温敏凝胶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征。方法以泊洛沙姆407(P-407)和泊洛沙姆188(P-188)为凝胶基质,以凝胶胶凝温度为考察对象对处方进行优化;微乳液法制备盐酸青藤碱-SLN,冷溶法制备盐酸青藤碱-SLN温敏凝胶;用HPLC法测定盐酸青藤碱的量,透析法研究盐酸青藤碱-SLN温敏凝胶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最佳处方为18%P-407、5%P-188和0.6%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所制盐酸青藤碱-SLN温敏凝胶胶凝温度为(34.5±0.2)℃。体外释放结果显示盐酸青藤碱-SLN温敏凝胶24 h内累积释放率为(57.79±0.36)%,48 h内累积释放率为(75.16±0.12)%,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结论所制盐酸青藤碱-SLN温敏凝胶具有温敏特性和明显的缓释作用,纳米载体和温度敏感凝胶的组合有望成为新的关节腔给药传递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青藤碱 关节腔注射 固体脂质纳米粒 温敏凝胶 体外释放度
原文传递
黄芩苷温敏凝胶的处方筛选及体外释放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朱铁梁 胡霞 +4 位作者 张莉 陈孝储 郭一沙 陈莉 张岭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64-2167,共4页
目的制备黄芩苷温敏凝胶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征。方法以黄芩苷为主药,泊洛沙姆407和泊洛沙姆188为凝胶材料,甲基纤维素为黏度调节剂,制备黄芩苷温敏凝胶;考察黄芩苷用量、凝胶材料比例以及黏度调节剂对胶凝温度的影响;采用UV法考察其体... 目的制备黄芩苷温敏凝胶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征。方法以黄芩苷为主药,泊洛沙姆407和泊洛沙姆188为凝胶材料,甲基纤维素为黏度调节剂,制备黄芩苷温敏凝胶;考察黄芩苷用量、凝胶材料比例以及黏度调节剂对胶凝温度的影响;采用UV法考察其体外释放规律。结果所制黄芩苷温敏凝胶胶凝温度为35.3℃。体外释放结果显示黄芩苷温敏凝胶在120min累积释放率为78.06%。结论将黄芩苷制成温敏凝胶能加快药物的溶出速率,通过调整黄芩苷用量、温敏凝胶材料比例以及黏度调节剂可制得性状优良的温敏凝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温敏凝胶 UV法 胶凝温度 体外释放率
原文传递
和厚朴酚长循环脂质体的制备及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一桢 张文娟 +2 位作者 唐兰如 刘红 陈勇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3720-3727,共8页
目的优化和厚朴酚长循环脂质体(HLCL)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及体内药动学特征。方法以和厚朴酚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HLCL组方,并对优化组方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观察HLCL表面形态,透析法研究HLCL体外释放情况,UPLC-... 目的优化和厚朴酚长循环脂质体(HLCL)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及体内药动学特征。方法以和厚朴酚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HLCL组方,并对优化组方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观察HLCL表面形态,透析法研究HLCL体外释放情况,UPLC-MS/MS法研究大鼠分别ig等剂量和厚朴酚及HLCL(20 mg/kg和厚朴酚)后的血浆药动学参数。结果 HLCL的最优制备条件为大豆磷脂酰胆碱-胆固醇-m PEG2000-DSPE的质量比为8∶1∶1、药脂质量比为1∶10、超声时间为12 min。在此条件下,HLCL在TEM下为圆球,包封率84.7%、载药量10.4%、平均粒径121.5 nm、Zeta电位-30.8 mV。HLCL体外释放缓慢,24 h在p H 1.2和p H 6.9释放介质中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80%和71%。大鼠ig给药后,HLCL组和厚朴酚的C_(max)、t_(max)、t_(1/2)分别为(23.29±11.76)ng/m L、(0.13±0.05)h和(10.59±5.72)h,和厚朴酚组的Cmax、tmax、t1/2分别为(79.34±56.32)ng/m L、(0.30±0.07)h和(4.44±3.14)h,两组的AUC0-∞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游离和厚朴酚相比,HLCL体外释放缓慢,体内吸收迅速、消除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厚朴酚 长循环纳米脂质体 体外释放 药动学 包封率 正交试验 透析法 UPLC-MS/MS 累积释放率
原文传递
石杉碱甲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度及其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符旭东 高永良 +1 位作者 平其能 汤韧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11期994-996,共3页
目的建立体内外相关性良好的石杉碱甲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直接释药法和透析释药法测定石杉碱甲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度,考察加入吐温的量和透析袋内递质的体积对释药速度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石杉碱甲缓释微... 目的建立体内外相关性良好的石杉碱甲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直接释药法和透析释药法测定石杉碱甲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度,考察加入吐温的量和透析袋内递质的体积对释药速度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石杉碱甲缓释微球在大鼠注射部位的残留量,计算微球在体内的释药速度。通过相关性评价确定最佳的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结果透析释药法可获得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r=0.990 2)。结论透析释药法可用于测定石杉碱甲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杉碱甲 缓释微球 体外释放度 体内外相关性
下载PDF
高载药量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被引量:14
6
作者 黄甜甜 沈一平 +2 位作者 路丽康 孙雪晴 王向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125-2133,共9页
目的以泊洛沙姆188(P188)为稳定剂制备高载药量的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Cel-NSps),提高药物的溶解度、释放度和抗肿瘤药效。方法采用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和沉淀法制备Cel-NSps,通过动态光散射法、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XRD)法对粒径... 目的以泊洛沙姆188(P188)为稳定剂制备高载药量的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Cel-NSps),提高药物的溶解度、释放度和抗肿瘤药效。方法采用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和沉淀法制备Cel-NSps,通过动态光散射法、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XRD)法对粒径、形貌和晶型进行表征并考察其稳定性,透析袋法考察体外释放情况;MTT法评价其对小鼠乳腺癌细胞4T1、人肝癌细胞HepG2、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细胞SK-MEL-28、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毒性。结果微型介质研磨法制备的Cel-NSps平均粒径为(215.7±0.7)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7±0.02,Zeta电位为(-18.0±0.6)m V,平均载药量为(87.62±1.02)%,形状不规则,药物在纳米混悬剂中以晶形态存在;在磷酸盐缓冲液(PBS)、0.9%NaCl、5%葡萄糖、血浆和人工肠液中能稳定存在,但在人工胃液中不稳定;沉淀法制备的Cel-NSps平均粒径为(133.1±0.8)nm,PDI为0.13±0.02,Zeta电位为(-16.9±1.2)m V,平均载药量为(86.39±0.21)%,近乎球形,药物在纳米混悬剂中以无定形态存在,在各种生理介质中都能稳定存在,可用于口服或静脉注射给药。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备的Cel-NSps呈匀速缓慢的释放,144 h累积释放54.40%;沉淀法制备的纳米混悬剂呈两相释放,前48 h快速均匀释放,之后非常缓慢释放,144h累积释放73.12%,而原料药144 h仅释放11.09%。MTT实验表明,Cel-NSps对4T1、Hep G2、SK-MEL-28、MCF-7细胞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对4种细胞的IC50在0.92~1.96μg/m L。结论以P188为稳定剂用2种不同方法制备了小粒径、高载药量的Cel-NSps,成功解决了溶解度差和释放度低的难题,且制备方法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为雷公藤红素的新药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红素 纳米混悬剂 介质研磨法 反溶剂沉淀法 载药量 体外评价 溶解度 释放度 抗肿瘤药效 MTT法 细胞毒性
原文传递
聚多巴胺修饰的载榄香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及其靶向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盛晓丹 刘臻 +4 位作者 罗砚曦 王鑫 许梦姣 阎辉 谢恬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745-2754,共10页
目的制备聚多巴胺(PDA)修饰的载榄香烯(ELE)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D/MSN-ELE),并对其进行处方工艺优化、质量评价、体外释放、体外抗肿瘤活性及促进细胞凋亡能力研究。方法通过溶液吸附法制备载榄香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ELE),聚合法... 目的制备聚多巴胺(PDA)修饰的载榄香烯(ELE)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D/MSN-ELE),并对其进行处方工艺优化、质量评价、体外释放、体外抗肿瘤活性及促进细胞凋亡能力研究。方法通过溶液吸附法制备载榄香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ELE),聚合法制备聚多巴胺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D/MSN)和D/MSN-ELE,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不同纳米粒的形态,热重分析计算PDA接枝率,HPLC法评价D/MSN-ELE载药量和包封率,透析袋法考察D/MSN-ELE的体外释放特性。采用MTT染色法,分析不同纳米粒对人胚胎成纤维HELF细胞和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细胞毒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MSN-ELE活性氧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结果最优制备工艺为药物与载体比例6∶1,温度为50℃,时间为8 h,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D/MSN-ELE分布均一,粒径为(288.70±3.88)nm。其平均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1.58±0.73)%和(59.82±0.57)%。体外释药具有pH值响应性,累积释药量随pH值减小而增大。ELE、MSN-ELE和D/MSN-ELE对A549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91.29、27.56、6.02μg/m L。活性氧及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进一步表明D/MSN-ELE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结论优选工艺下的D/MSN-ELE具有较高的药物载药量、pH值响应性药物释放和大幅增强的抗肿瘤活性及促进细胞凋亡能力,为基于MSN的ELE药物靶向递送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二氧化硅 榄香烯 纳米粒 pH响应敏感 肿瘤靶向递送 抗肿瘤活性 质量评价 体外释放 细胞凋亡 溶液吸附法 聚合法 热重分析 接枝率 HPLC 人胚胎成纤维HELF细胞 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 线粒体膜电位
原文传递
pH依赖型重芪结肠靶向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放性能的评价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天易 王信 +1 位作者 杨田义 曹广尚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3199-3203,共5页
目的制备pH值依赖型重芪结肠靶向微丸,并对其进行体外释放性能评价。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微丸的挤出-滚圆法制备工艺参数;采用流化床进行微丸包衣;采用单因素法考察包衣液处方;以重楼皂苷I、重楼皂苷II为指标,进行体外释放性能评价... 目的制备pH值依赖型重芪结肠靶向微丸,并对其进行体外释放性能评价。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微丸的挤出-滚圆法制备工艺参数;采用流化床进行微丸包衣;采用单因素法考察包衣液处方;以重楼皂苷I、重楼皂苷II为指标,进行体外释放性能评价。结果挤出-滚圆法制备pH值依赖型重芪结肠靶向微丸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挤出速率为60 r/min,滚圆速度为1 200 r/min,滚圆时间为5 min;微丸包衣处方为Eudrugit S100增重15%,单硬脂酸甘油酯用量1.5%,柠檬酸三乙酯用量为5%;体外释放度实验表明,pH值依赖型重芪结肠靶向微丸在人工胃液中2 h几乎不释放,在人工小肠液中4 h累积释放度<10%,在人工结肠液中2 h累积释放度>90%。结论 pH值依赖型重芪结肠靶向微丸制备工艺合理可行,具有良好的体外结肠释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楼 黄芪 结肠靶向微丸 体外释放 累积释放度 pH值依赖 正交试验 挤出-滚圆法 重楼皂苷Ⅰ 重楼皂苷Ⅱ
原文传递
注射用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度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彭芳 周凤梅 刘万卉 《齐鲁药事》 2011年第5期285-289,共5页
注射用缓释微球是非肠释药系统中的一种,主要使用生物可降解的聚合物作为载体。本文综述了注射用缓释微球质量控制的关键项目释放度的测定方法和影响因素,包括释放介质、温度、体内外相关性。对文献中常用的注射用缓释微球的释放度测定... 注射用缓释微球是非肠释药系统中的一种,主要使用生物可降解的聚合物作为载体。本文综述了注射用缓释微球质量控制的关键项目释放度的测定方法和影响因素,包括释放介质、温度、体内外相关性。对文献中常用的注射用缓释微球的释放度测定方法直接释药法、透析膜扩散法、流池法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对释放度测定的关键条件释放介质、释放温度和体内外相关性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球 体外 释放度 缓释
下载PDF
瓜蒌缓释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卞莹莹 鄢海燕 邹纯才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61-466,共6页
目的制备瓜蒌缓释微丸,并进行体外释放度研究。方法运用流化床底喷技术,以黏合剂、溶剂、载药量、流化床蠕动泵蠕动速度为考察因素,以收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实验优化该微丸载药层制备工艺;以包衣材料乙基纤维素(EC)的含量、致孔剂聚... 目的制备瓜蒌缓释微丸,并进行体外释放度研究。方法运用流化床底喷技术,以黏合剂、溶剂、载药量、流化床蠕动泵蠕动速度为考察因素,以收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实验优化该微丸载药层制备工艺;以包衣材料乙基纤维素(EC)的含量、致孔剂聚乙二醇4000(PEG4000)的用量、滑石粉的用量、包衣增重及固化时间为考察因素,以释放度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该微丸的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以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3,29-DK)为检测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该微丸的体外释放度。结果瓜蒌缓释微丸的载药层最佳制备工艺为5%黏合剂、溶剂为60%乙醇、载药量为35%、流化床蠕动泵蠕动速度为0.3r/min。缓释层最佳制备工艺为5%EC、1.5%PEG4000、1.25%滑石粉、包衣增重10%、固化6h。结论所制得的瓜蒌缓释微丸释药平稳,制备工艺简便、易于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缓释微丸 制备 体外释放度
下载PDF
注射用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珊 花亚冰 +4 位作者 高翔 张慧 刘楠 高静 郑爱萍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8-168,共11页
注射用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de-polyglycolide,PLGA)微球作为一种储库型释药系统,自1989年第1个产品Lupron depot获准在美国上市起,已成功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具备在体内几天到几个月长时间释药的能力,可显著改善用药安全性,... 注射用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de-polyglycolide,PLGA)微球作为一种储库型释药系统,自1989年第1个产品Lupron depot获准在美国上市起,已成功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具备在体内几天到几个月长时间释药的能力,可显著改善用药安全性,提升患者顺应性。体内外相关性(in vitro-in vivo correlation,IVIVC)研究给微球制剂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IVIVC可以通过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阐述体内释药的动态信息,在表征微球性能的同时减轻各阶段的工作量,对药物的研发、生产变更和监督管理等具有指导或支持作用。本文将注射用PLGA微球的释放机制、体内外释放测定涉及的常用方法和理论进行归纳总结,重点讨论了IVIVC尤其是A级IVIVC在微球制剂领域的建立及应用,为进一步的微球体内外相关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 体内外相关性 释放机制 体外释放度 体内释放度
原文传递
豨桐凝胶膏剂基质处方的优化及其体外释放度 被引量:7
12
作者 滕希峰 梁颖欣 +3 位作者 陈远云 许晓华 余秋杏 何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00-1505,共6页
目的优化豨桐凝胶膏剂基质处方,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以聚丙烯酸钠、明胶、聚乙烯醇、甘油用量为影响因素,综合评分(初黏力、膜残留量、膏体性状、涂展性、渗出度、皮肤追随性)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基质处方。以奇任... 目的优化豨桐凝胶膏剂基质处方,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以聚丙烯酸钠、明胶、聚乙烯醇、甘油用量为影响因素,综合评分(初黏力、膜残留量、膏体性状、涂展性、渗出度、皮肤追随性)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基质处方。以奇任醇为指标成分,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释放度试验,计算累积释放率。结果最佳基质处方为聚丙烯酸钠用量5.0 g,明胶用量5.0 g,聚乙烯醇用量2.0 g,甘油用量2.0 g,柠檬酸用量0.2 g,甘羟铝用量0.1 g,综合评分94.667。奇任醇在12 h内的累积释放率为76.74%,释放过程符合Weibull方程。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优化后豨桐凝胶膏剂基质处方的体外释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豨桐凝胶膏剂 基质处方 体外释放度 Box-Behnken响应面法 Franz扩散池法
下载PDF
RP-HPLC法测定姜黄素温敏凝胶的含量及体外释放度 被引量:5
13
作者 高萌 徐红 +4 位作者 鲍旭 蒋妮 何艳 田舸 田燕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979-982,共4页
目的:建立姜黄素温敏凝胶中姜黄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研究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以泊洛沙姆407、泊洛沙姆188为基质制备姜黄素温敏凝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姜黄素温敏凝胶的含量和体外释放度,色谱柱为Kromasil C18(250mm... 目的:建立姜黄素温敏凝胶中姜黄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研究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以泊洛沙姆407、泊洛沙姆188为基质制备姜黄素温敏凝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姜黄素温敏凝胶的含量和体外释放度,色谱柱为Kromasil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2%冰醋酸溶液(58∶42),检测波长为430nm。结果:回归方程为A=113.2c+82.177(r=0.9993),姜黄素检测浓度在4~128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23±0.75)%,低、中、高浓度标准品溶液日内精密度的RSD分别为1.99%、1.86%、1.96%,日间精密度的RSD分别为1.04%、1.74%、1.98%。样品于120h在释放介质中的累积释放率为(81.54±1.07)%,药物释放遵循Higuchi方程释放动力学模型。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姜黄素温敏凝胶中姜黄素的含量测定。姜黄素温敏凝胶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温敏凝胶 泊洛沙姆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 体外释放
原文传递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实时释放度相似性分析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洁 刘辉 鲁秋红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40-2246,共7页
目的:考察不同厂家生产的阿司匹林肠溶片体外实时释放曲线,比较不同来源阿司匹林肠溶片释放行为的差异,为提高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处方设计和质量控制提供思路及手段。方法:采用光纤药物释放度实时测定仪,测定各厂家阿司匹林肠溶片在p H 6... 目的:考察不同厂家生产的阿司匹林肠溶片体外实时释放曲线,比较不同来源阿司匹林肠溶片释放行为的差异,为提高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处方设计和质量控制提供思路及手段。方法:采用光纤药物释放度实时测定仪,测定各厂家阿司匹林肠溶片在p H 6.8(中国药典2010年版)、p H 6.8(日本橙皮书)、p H 6.0(日本橙皮书)、p H 4.0缓冲液和p H 1.2盐酸溶液5种释放介质中的实时释放曲线。结果:参比制剂在2种p H 6.8和p H 6.0缓冲液释放介质中,50 min内的释放量均可达到80%;以p H 6.8缓冲液(中国药典2010年版)为释放介质,31家企业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在45 min内的释放量均大于80%,且均一性良好;以p H 6.0缓冲液(日本橙皮书)为释放介质,部分企业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在50 min内的释放量均小于20%,且180 min内的释放量仍小于50%;以p H 6.8缓冲液(日本橙皮书)为释放介质,仅有部分厂家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在2种p H 6.8缓冲液中表现出相似的释放行为,另一部分厂家的阿司匹林肠溶片释放较慢或不释放;p H 4.0缓冲液和p H1.2盐酸溶液为溶出介质,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均未释放。结论:参比制剂在p H 6.0以及不同离子种类及强度下的p H 6.8的缓冲液释放介质中均能释放,表明参比制剂在大部分肠道内均能够进行释放,并且受肠道内环境影响较小。部分企业阿司匹林肠溶片与参比制剂在释放度行为上存在差异,需重视处方工艺的进一步研究;建议采用多条释放曲线评价阿司匹林肠溶片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肠溶片 体外释放曲线 光纤药物释放度测定仪 实时释放度 相似性分析 不同样品比较
原文传递
维生素C微囊缓释片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实验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燕萍 张虹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23-1024,共2页
目的:研制维生素C微囊并制成缓释片剂,评价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溶剂-非溶剂法制备维生素C微囊,制成缓释片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载药量,采用转篮法测定体外释放特性。结果:维生素C缓释片剂,可控制药物释放。结论:该方法工... 目的:研制维生素C微囊并制成缓释片剂,评价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溶剂-非溶剂法制备维生素C微囊,制成缓释片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载药量,采用转篮法测定体外释放特性。结果:维生素C缓释片剂,可控制药物释放。结论:该方法工艺简单,可靠,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微囊 缓释片剂 体外释放度
下载PDF
西罗莫司脂质体的体外释放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苗志林 王晓宇 +3 位作者 吴桂平 吴蔚 李占全 邓英杰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5期2369-2371,共3页
目的:研究西罗莫司脂质体的体外释放特性。方法: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西罗莫司含量;采用反透析法,以500mL 20%乙醇为释放介质,考察24 h不同时间西罗莫司脂质体的体外累积释放率,利用药物释放模型方程拟合释放曲线。结果:西罗莫司... 目的:研究西罗莫司脂质体的体外释放特性。方法: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西罗莫司含量;采用反透析法,以500mL 20%乙醇为释放介质,考察24 h不同时间西罗莫司脂质体的体外累积释放率,利用药物释放模型方程拟合释放曲线。结果:西罗莫司检测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5~20 μg.mL^(-1)(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9.42%,RSD=1.23%;脂质体前4 h的释药速率快,累积释放率为50%,之后释药相对缓慢,24 h的累积释放率为80%,释放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结论:西罗莫司脂质体具有一定缓释效应,其体外释放属于浓度依赖型渗透释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罗莫司 脂质体 体外释放 反透析法 累积释放率
原文传递
青藤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水溶性维生素E纳米粒的质量评价 被引量:5
17
作者 徐红 高萌 +3 位作者 张成鸿 徐静 孙艺平 王洪刚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82-986,共5页
目的:对青藤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水溶性维生素E(PLGA-TPGS)纳米粒(SPTN)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以PLGATPGS为载体,采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SPTN;另以PLGA为载体制备青藤碱PLGA纳米粒(SPN)作为对照。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2种纳米粒... 目的:对青藤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水溶性维生素E(PLGA-TPGS)纳米粒(SPTN)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以PLGATPGS为载体,采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SPTN;另以PLGA为载体制备青藤碱PLGA纳米粒(SPN)作为对照。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2种纳米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种纳米粒中药物含量,计算其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放度和考察SPTN的体外稳定性,色谱柱为Hypersil C18,流动相为甲醇-10 mmol/L磷酸二氢钠(38∶62,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2 nm,进样量为20μl。结果:SPTN和SPN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94.6±2.8)、(382.4±3.2)nm,Zeta电位分别为(-21.3±1.7)、(-13.9±2.3)m V;载药量分别为(9.5±0.7)%、(6.2±0.8)%,包封率分别为(41.3±1.6)%、(32.8±1.8)%;体外药物释放二者均呈两相释放,30 d时累积释放度分别为92.8%、71.3%;与0 d时比较,高温(40℃)、强光[(4 500±500)lx]、高湿[(90±5)%]条件下10 d内SPTN的外观性状、粒径、载药量均无明显变化,6个月的加速试验和12个月的长期试验中SPTN的外观性状、粒径、载药量也均无明显变化。结论:SPTN具有比SPN更小的粒径、更大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体外释放更完全,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体外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藤碱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水溶性维生素E 纳米粒 质量评价 体外释放度 稳定性
原文传递
姜黄素PLGA-TPGS纳米粒的制备和质量评价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辉 高萌 +4 位作者 蒋妮 鲍旭 李磊 李镇 田燕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438-441,共4页
目的制备姜黄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水溶性维生素E纳米粒(CM-PLGA-TPGS-NPs,简称CPTN)并评价其质量。方法用自制的PLGA-TPGS为载体材料,采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CPTN,通过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度控制其质量。采... 目的制备姜黄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水溶性维生素E纳米粒(CM-PLGA-TPGS-NPs,简称CPTN)并评价其质量。方法用自制的PLGA-TPGS为载体材料,采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CPTN,通过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度控制其质量。采用RP-HPLC法,色谱柱为KROMASIL柱(4.6 mm×250 mm,5μm),用乙腈-2%冰醋酸溶液(58∶4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430 nm。结果自制CPTN的平均粒径为(197.9±6.2)nm,Zeta电位为(-22.3±1.8)mV,载药量为(13.2±0.9)%和包封率为(79.3±1.6)%。体外姜黄素在含0.5%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磷酸盐缓冲液(pH7.4)中呈两相释放,30 d时累积释放率为91.3%。结论 CPTN质量稳定可控,体外试验显示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水溶性维生素E 纳米粒 RP-HPLC法 体外释放度
下载PDF
茶多酚/壳聚糖/海藻酸钠纳米微球的制备 被引量:5
19
作者 陆敏 王利强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各因素对制备茶多酚/壳聚糖/海藻酸钠纳米微球载药率、包埋率的影响,研究纳米微球体外释放行为,为后期缓释抗菌膜的制备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考察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壳聚糖溶液浓度、CaCl_2溶液浓度、茶多酚... 目的探讨各因素对制备茶多酚/壳聚糖/海藻酸钠纳米微球载药率、包埋率的影响,研究纳米微球体外释放行为,为后期缓释抗菌膜的制备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考察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壳聚糖溶液浓度、CaCl_2溶液浓度、茶多酚溶液浓度对纳米微粒载药率、包封率的影响,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率。结果当海藻酸钠溶液、壳聚糖溶液、CaCl_2溶液、茶多酚溶液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5,10,15,0.8 mg/m L时,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纳米微粒载药率为22.71%,包封率为61.38%,且粒径集中在500 nm左右,有较好的缓释效果。结论所得的最佳工艺制备条件为后期做缓释抗菌膜打下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壳聚糖/海藻酸钠 纳米微粒 载药率 包埋率 体外释放率
下载PDF
吴茱萸碱丁酰基衍生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体外释放及在体胃肠吸收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兰 万坤 +4 位作者 杨建波 晏声蕾 张奇娆 张景勍 胡雪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24-728,共5页
目的制备吴茱萸碱丁酰基衍生物(evodiamine butyryl derivative,EBD)和吴茱萸碱丁酰衍生物固体脂质纳米粒(evodiamine butyryl derivative-loaded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EBDLN),并研究它们的体外释放特征以及在体胃肠吸收的能力。... 目的制备吴茱萸碱丁酰基衍生物(evodiamine butyryl derivative,EBD)和吴茱萸碱丁酰衍生物固体脂质纳米粒(evodiamine butyryl derivative-loaded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EBDLN),并研究它们的体外释放特征以及在体胃肠吸收的能力。方法采用一步合成法制备EBD,经薄膜分散法制备EBDLN。采用动态透析法考察EBD和EBDLN的体外释药特征,并用单向灌流法研究吴茱萸碱(evodiamine,EDM)、EBD和EBDLN的胃肠道吸收。结果在同种释放介质中,EBD和EBDLN的释药趋势完全一致,但EBDLN相对于EBD而言其释药速度更慢。EBDLN在各个肠道的K_a值和P_(app)值均明显大于EDM和EBD。且EBDLN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中的K_a值分别为EDM的110.14、56.70、51.23、45.70、127.23倍,EBDLN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中的P_(app)值分别为EDM的9.74、4.48、3.82、11.30倍。结论EBDLN具有缓释效应,增加了EDM和EBD在胃肠道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碱 吴茱萸碱丁酰衍生物 固体脂质纳米粒 体外释放 在体胃肠吸收 吸收速率常数 表观渗透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