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4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考酚酸酯治疗IgA肾病的随访对照观察 被引量:93
1
作者 陈香美 陈仆 +5 位作者 蔡广研 吴杰 崔岩 张燕平 刘述文 汤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796-801,共6页
目的 对比研究麦考酚酸酯 (MMF)对IgA肾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 选择病理诊断IgA肾病IV~V级 (Lee分级 ) ,蛋白尿 >2 0g/d ,血肌酐 <35 5 μmol/L的患者共 6 2例 ,分为MMF组和对照组。MMF组初始剂量给MMF1 0g/d(体... 目的 对比研究麦考酚酸酯 (MMF)对IgA肾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 选择病理诊断IgA肾病IV~V级 (Lee分级 ) ,蛋白尿 >2 0g/d ,血肌酐 <35 5 μmol/L的患者共 6 2例 ,分为MMF组和对照组。MMF组初始剂量给MMF1 0g/d(体重 <5 0kg)或 1 5g/d(体重 >5 0kg) ,治疗 6个月后减量至 0 75~ 1 0g/d ,12个月后可减至 0 5~ 0 75g/d ;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 0 8mg·kg-1·d-1,规律减量。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3、6、12、18、2 4个月测定尿蛋白定量、尿N 乙酰氨基 β 葡萄糖苷酶酶 (NAG酶 )、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浆尿素氮、肌酐、白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及肝功能等多项临床指标。对MMF组 5例重复肾活检患者治疗前后的肾脏病理改变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1)治疗3个月时 ,MMF组尿蛋白定量 (1 9g/2 4h± 1 6g/2 4h)较治疗前 (3 2g/2 4h± 1 7g/2 4h)明显减少 (P<0 0 1) ,白蛋白 (41g/L± 6g/L)较治疗前 (37g/L± 7g/L)明显升高 (P <0 0 1) ;但对照组尿蛋白定量(2 3g/2 4h± 1 9g/2 4h)、白蛋白 (30g/L± 7g/L)与治疗前 (2 9g/2 4h± 1 4g/2 4h、37 1g/L± 5 8g/L)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治疗 6、12及 18个月时 ,两组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 0 1) ,白蛋白均明显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考酚酸酯 治疗 IGA肾病 随访 对照观察 免疫抑制剂
原文传递
2014年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HBV再激活的预防及治疗 被引量:66
2
作者 汤善宏 曾维政 蒋明德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483-485,共3页
本指南旨在转述美国胃肠病学会(AGA)关于免疫抑制应用患者HBV再激活的预防及治疗策略,由临床实践和质量管理委员会(美国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编制,并得到AGA理事会授权。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免疫抑制剂 美国 指南
下载PDF
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3
作者 刘莎莎 桑晓红 刘珍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年第1期82-84,共3页
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病理类型,其病理特征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膜性肾病按病因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和继发性膜性肾病。特发性膜性肾病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 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病理类型,其病理特征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膜性肾病按病因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和继发性膜性肾病。特发性膜性肾病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本文就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膜性肾病 发病机制 肾病综合征 免疫抑制剂
原文传递
^(99)Tc-MDP与免疫抑制疗法治疗Graves’眼病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田蓉 匡安仁 +1 位作者 秦卫仕 张辉敏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50-253,共4页
目的 评价99Tc 亚甲基二膦酸盐 (99Tc MDP ,“云克”)与免疫抑制疗法治疗Graves’眼病(GO)的疗效。方法  42例中~重度GO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试验组采用静脉推注“云克” ,对照组采用免疫抑制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 4个月... 目的 评价99Tc 亚甲基二膦酸盐 (99Tc MDP ,“云克”)与免疫抑制疗法治疗Graves’眼病(GO)的疗效。方法  42例中~重度GO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试验组采用静脉推注“云克” ,对照组采用免疫抑制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 4个月由同一眼科医生检查患者眼部情况 ,同时测定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TSH (TRAb)受体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和甲状腺微粒体抗体(MCA)水平。治疗 4个月后 ,采用NOSPECS分类标准及眼病指数判断疗效。采用SPSS 7 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免疫抑制治疗组 6 7% (14/ 2 1例 )的患者有效 ,而“云克”治疗组 6 2 % (13/ 2 1例 )的患者有效。两组治疗前后总的眼病指数差异无显著性 (t=0 5 6 4,P >0 5 0 )。两组间总的治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 (χ2 =0 0 2 ,P >0 5 0 ) ,但免疫抑制治疗组软组织炎症改善较“云克”治疗组快。两组疗效与TRAb、TGA、MCA及治疗前GO活性程度有相关关系。“云克”治疗组未发生副作用 ,免疫抑制治疗组有明显副作用。结论 “云克”是治疗GO的一种具有潜力的药物 ,对于内科治疗与131I治疗甲亢后的GO患者均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抑制剂 ^99TC-MDP 放射疗法 突眼性甲状腺肿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溃疡性结肠炎治疗部分解读 被引量:31
5
作者 杨红 钱家鸣 《胃肠病学》 2012年第12期724-727,共4页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十余年来国内就诊人数呈逐步增加趋势。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IBD)学组对2007年版中国IBD诊治共识进行了修订。本文以本次共识意见为基础,...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十余年来国内就诊人数呈逐步增加趋势。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IBD)学组对2007年版中国IBD诊治共识进行了修订。本文以本次共识意见为基础,解读共识意见中建议的精髓,剖析UC治疗中需注意的要点,分层阐述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在UC治疗中的新进展,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UC治疗的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治疗 氨基水杨酸类 糖皮质激素类 免疫抑制剂 生物制剂
下载PDF
124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治疗回顾 被引量:31
6
作者 王娣 陈喜雪 朱学骏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总结20年间治疗124例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经验。方法1985年3月至2005年4月在我院确诊为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患者124例,按体表受累面积分为轻症组33例、中症组46例、重症组45例。分别给予泼尼松初始剂量20~30mg/d,40mg/d和60mg/d,其... 目的总结20年间治疗124例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经验。方法1985年3月至2005年4月在我院确诊为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患者124例,按体表受累面积分为轻症组33例、中症组46例、重症组45例。分别给予泼尼松初始剂量20~30mg/d,40mg/d和60mg/d,其后1周内病情控制不理想者剂量增加50%,对于超过100mg/d仍不能控制者予以静脉滴注甲泼尼龙250或500mg/d连续3天治疗。同时,对于大多数中、重症患者在开始治疗8周内即联合应用一种免疫抑制剂,病情控制后进入维持治疗期后逐渐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结果91例患者已治愈或基本治愈,12例在随访期内死亡,17例仍在维持治疗,4例失访。结论总结出临床上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可供参考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天疱疮 大疱性 糖皮质激素类 免疫抑制剂
原文传递
复发性多软骨炎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1
7
作者 李胜光 刘湘源 黄烽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 提高对复发性多软骨炎的认识。方法 收集并分析 2 0例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发病年龄 35~ 86岁 ,平均 5 3 4岁 ,平均病程 1 1年。 90 %的患者均有耳软骨炎 ;80 %有呼吸系统受累 ,其中 75 %有鼻软骨... 目的 提高对复发性多软骨炎的认识。方法 收集并分析 2 0例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发病年龄 35~ 86岁 ,平均 5 3 4岁 ,平均病程 1 1年。 90 %的患者均有耳软骨炎 ;80 %有呼吸系统受累 ,其中 75 %有鼻软骨炎 ,4例出现严重的气管、支气管软骨炎 ;部分患者有关节、皮肤、心脏、血管和神经系统受累 ;2 0 %合并有其他风湿性疾病或自身免疫病。结论 气管、支气管软骨受累是病情严重的信号。早期诊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多发性软骨炎 免疫抑制剂 粮皮质激素类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来氟米特联合中小剂量激素治疗IgA肾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9
8
作者 闵璐琳 张敏芳 +13 位作者 车霞静 牟姗 曹励欧 王琴 戴慧莉 方炜 顾乐怡 朱铭力 王玲 俞赞喆 周文彦 戚超君 钱家麒 倪兆慧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21-727,共7页
目的比较来氟米特联合中小剂量激素与足量激素治疗IgA肾病的短期与长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人群18~65周岁,纳入标准eGFR≥30ml·min-1·(1.73m2)-1且24h尿蛋白量〉0.5g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所有人选患者经计算机... 目的比较来氟米特联合中小剂量激素与足量激素治疗IgA肾病的短期与长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人群18~65周岁,纳入标准eGFR≥30ml·min-1·(1.73m2)-1且24h尿蛋白量〉0.5g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所有人选患者经计算机随机进入来氟米特联合中小剂量激素组(LEF组)和单用激素组(激素组);研究的主要终点为:(1)进入ESRD或透析治疗;(2)Ser升高超过基线值的50%;次要终点为蛋白尿缓解。结果完成随访的患者共90例,LEF组40例,激素组50例,基线24h尿蛋白量LEF组和激素组分别为2.00(1.10,2.88)g和1.87(1.13,3.08)g,两组患者尿蛋白在治疗6个月[分别为0.30(0.11,0.93)g,0.30(0.14,1.33)g]和12个月[分别为0.30(0.09,0.82)g,0.32(0.14,0.66)朗时较治疗前均有好转(P〈0.05)。激素组治疗后eGFR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前(80.39±28.56)、6个月(87.12±28.70)、12个月(88.20±30.26)ml·min-1·(1.73m2)-1,P〈0.05],LEF组eGFR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87.63±27.35)、6个月(86.91±32.45)、12个月(90.06±30.00)ml·min-1·(1.73m2)-1,P〉0.05],但治疗6个月及12个月时两组间比较尿蛋白、血肌酐、eGF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LEF组9/40例,激素组11/5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79个月发现两组肾脏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提示基线血肌酐及肾脏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是IgA肾病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来氟米特联合中小剂量激素对进展性IgA肾病的疗效与足量激素相当,治疗期间未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 IGA 糖皮质激素类 免疫抑制剂 预后 来氟米特
原文传递
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 IL-2、sIL-2R 水平与免疫抑制治疗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邵宗鸿 陈克奇 +6 位作者 陈桂彬 张益枝 王彤 邹尧 周雪丽 周宇 储榆林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80-182,共3页
目的:探索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自身影响免疫抑制治疗的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22例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及正常献血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 目的:探索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自身影响免疫抑制治疗的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22例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及正常献血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40.9%和63.6%的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中IL-2和sIL-2R水平高于正常人,此组患者对环孢霉素A或(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反应明显优于血清中IL-2和sIL-2R水平正常或减低者(P<0.05):IL-2水平增高者有效率88.9%,IL-2水平不高者有效率53.9%;sIL-2R水平增高者有效率78.6%,不增高者50.0%。结论: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中IL-2和sIL-2R水平明显影响免疫抑制剂疗效,测定其水平对指导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细胞介素 免疫抑制剂
原文传递
免疫抑制剂局部注射治疗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10
作者 刘志民 顾明君 +6 位作者 邹俊杰 许金廉 石勇铨 沈玉美 谈雯 林朗 段继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8-310,共3页
目的 :评价甲状腺局部分别注射免疫抑制剂地塞米松 ( Dex)、环磷酰胺 ( CTX)、环孢素 A ( Cys A)或三药联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 )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法将甲亢患者 5 0 0例分为 5组 :Dex、CTX、Cys A治疗组 ,三联治疗... 目的 :评价甲状腺局部分别注射免疫抑制剂地塞米松 ( Dex)、环磷酰胺 ( CTX)、环孢素 A ( Cys A)或三药联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 )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法将甲亢患者 5 0 0例分为 5组 :Dex、CTX、Cys A治疗组 ,三联治疗组 ,单独口服抗甲状腺药物组 (对照组 )。局部治疗 1次 /周 ,连续 3个月 ,然后每 2周一次共注射 4次 ,再改 1次 /月 ,共 2个月 ,观察甲状腺体积、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自身抗体、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改变。结果 :局部注射治疗组甲状腺明显缩小 ,甲状腺激素恢复正常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 ( TR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 TGAb)、甲状腺线粒体抗体 ( TMAb)下降速度及程度也较对照组为大 ,以三联药物治疗组疗效最显著。治疗过程中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无明显改变 ;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 ,亦无甲低及喉返神经损伤。 结论 :免疫抑制剂甲状腺局部注射治疗甲亢疗效显著 ,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免疫抑制剂 病灶内注射 弥漫性甲状腺肿
下载PDF
霉酚酸酯和环孢素A治疗儿童原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11
作者 耿海云 季丽娜 +4 位作者 陈朝英 涂娟 李华荣 保睿 林媛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51-656,共6页
目的比较霉酚酸酯和环孢素A治疗儿童原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肾脏内科住院并诊断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62例患儿(其中男44例... 目的比较霉酚酸酯和环孢素A治疗儿童原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肾脏内科住院并诊断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62例患儿(其中男44例,女18例,年龄2.1~17.0岁,包括频复发32例,激素耐药30例),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霉酚酸酯组或环孢素A组,分别予以霉酚酸酯20~30mg/(kg·d)或环孢素A 3~5 mg/(kg·d)起始剂量联合泼尼松治疗,定期随访1年。采用秩和检验或Fisher检验,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复发频率、诱导缓解时间、维持缓解时间,以及糖皮质激素用量等指标。结果(1)62例中17例行肾活检,微小病变8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5例,膜性肾病2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2例。(2)对频复发患儿疗效比较:频复发患儿霉酚酸酯组14例,环孢素A组18例。治疗后环孢素A组的复发频率(次/年)低于霉酚酸酯组[1.0(0.0,1.0)比1.0(1.0,3.0),Z=-2.405,P=0.016],维持缓解时间(月)长于霉酚酸酯组[10.0(5.7,12.1)比5.0(1.0,11.0),Z=-1.984,P=0.047]。随访1年时,环孢素A组与霉酚酸酯组糖皮质激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对激素耐药患儿疗效比较:总有效率:霉酚酸酯组6/14,环孢素A组13/16;完全缓解率:霉酚酸酯组4/14,环孢素A12/16(P〈0.05)。环孢素A组诱导缓解所需时间(月)短于霉酚酸酯组[1.0(1.0,2.0)比3.0(2.5,4.0),Z=-2.529,P=0.011]。两组在维持缓解时间、降低复发频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除环孢素A组1例患儿发生高血压脑病外,未观测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霉酚酸酯和环孢素A治疗儿童原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均有较好疗效;在降低频复发患儿的复发频率以及促进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药物治疗 免疫抑制剂 儿童
原文传递
PD-1抑制剂派姆单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6
12
作者 黄德良 姚中平 张卫忠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观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使用PD-1抑制剂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的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广州现代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的晚期NSCLC患者23例,经化疗或靶向药物治疗失败后给予6周期的PD-1抑制... 目的观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使用PD-1抑制剂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的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广州现代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的晚期NSCLC患者23例,经化疗或靶向药物治疗失败后给予6周期的PD-1抑制剂治疗。采集患者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检测CD3^+、CD4^+、CD8^+及NK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治疗后第2、4、6周期行胸部CT评价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CD3^+百分比(69.56%±7.81%:63.91%±6.43%,t=2.679,P=0.005)、CD4^+百分比(39.01%±4.98%:36.09%±4.77%;t=2.031,P=0.024)和CD4^+/CD8^+(1.82±0.48:1.49±0.32;t=2.743,P=0.004)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CD8^+百分比(24.08%±5.13%:26.04%±6.44%;t=1.142,P=0.130)和NK细胞百分比(22.68%±9.56%:21.45%±10.01%;t=0.426,P=0.337)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成PD-1抑制剂6个治疗周期时,NSCLC患者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0例、病情稳定8例、疾病进展2例。10例患者出现轻度困倦、口干、咳嗽、瘙痒、皮疹等不良反应,均可以耐受。结论PD-1抑制剂可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取得更为理想的近期疗效,且不良反应可接受,或许可为NSCLC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抑制剂 非小细胞肺 T淋巴细胞亚群 治疗结果 PD-1抑制剂
原文传递
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专家共识之十九——免疫抑制剂与预防接种 被引量:26
13
作者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4 位作者 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儿童免疫与健康联盟 孙金峤 王晓川 孙晓冬 郭翔 仇静 丁华 许二萍 杜渐 许玉洋 张钓 栾琳 朱轶姮 刁连东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35-336,共2页
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策略是临床常见问题。是否存在接种禁忌给一线临床和预防接种医生带来很多困扰,,由于预防接种在保障儿童健康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把握不同健康状态下儿童的预防接种策略,是临床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 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策略是临床常见问题。是否存在接种禁忌给一线临床和预防接种医生带来很多困扰,,由于预防接种在保障儿童健康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把握不同健康状态下儿童的预防接种策略,是临床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专家和临床专家一起,针对一些常见的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制订了系列的共识,希望能为一线临床和预防接种医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接种 免疫抑制剂 疫苗
原文传递
肾移植受者应用他克莫司治疗窗浓度的探讨 被引量:24
14
作者 王立明 闵志廉 +4 位作者 朱有华 高春芳 陆慧琦 周梅生 姚亚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45-146,共2页
目的 寻求适合国人肾移植受者他克莫司 (FK5 0 6 )理想治疗窗浓度范围。方法 应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测定 5 8例肾移植患者口服FK5 0 6后 12h的血药谷浓度 ,并观察排斥反应的发生及药物的肾毒性。结果 FK5 0 6的血药浓度 ,术后 1个月... 目的 寻求适合国人肾移植受者他克莫司 (FK5 0 6 )理想治疗窗浓度范围。方法 应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测定 5 8例肾移植患者口服FK5 0 6后 12h的血药谷浓度 ,并观察排斥反应的发生及药物的肾毒性。结果 FK5 0 6的血药浓度 ,术后 1个月为 (13.0± 2 .1) μg/L ,2~ 3个月为 (9.4±1.6 ) μg/L ,3个月以后为 (6 .5± 1.3) μg/L ,比较各时期全血FK5 0 6谷浓度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 <0 .0 1) ;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3例次 ,肾毒性 4例次。结论 FK5 0 6具有良好的免疫抑制效果 ,其治疗窗浓度范围 ,术后第 1个月为 11~ 15 μg/L ,第 2~ 3个月为 8~ 11μg/L ;第 3个月后为 5~ 8μg/L ,此浓度范围既能达到满意的免疫抑制效果 ,又能减少FK5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免疫抑制剂 药物监测 他克莫司
原文传递
口腔扁平苔藓治疗现状分析 被引量:25
15
作者 陶小安 程斌 《口腔疾病防治》 2018年第3期143-150,共8页
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因其病因复杂,当前仍然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有效控制该病病情、预防其复发是OLP临床治疗的首要目的。现有的研究证据支持糖皮质激素可作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但临床上仍然存在部分病例治疗效果... 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因其病因复杂,当前仍然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有效控制该病病情、预防其复发是OLP临床治疗的首要目的。现有的研究证据支持糖皮质激素可作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但临床上仍然存在部分病例治疗效果欠佳的现象,这主要与药物抵抗性以及不可耐受等因素有关。因此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索新的治疗药物与方法,以期达到更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效果。局部应用他克莫司、吡美莫司以及维甲酸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联合应用,对糖皮质激素药物抵抗性的病例可作为一线替代疗法。全身性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氨甲喋呤、麦考酚酯、氨苯砜等药物应该限于病变广泛、难治性病例,或者病损累及口腔以外的部位。手术治疗、冷冻治疗可应用于独立的、范围较局限的病损。由于以往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存在样本量小、治疗周期短、临床追踪不足、缺乏可靠的调查量表以及统一的疗效评估标准等局限性,因而今后工作应注重以下几点:(1)开展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为评估各治疗方式疗效提供可靠度更高的研究依据;(2)治疗评估的周期应尽可能延长;(3)追踪研究周期应足够长,以便于评估复发率;(4)治疗效果的评估方式与标准应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扁平苔藓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他克莫司 免疫抑制剂 手术治疗 冷冻治疗 光动力治疗
下载PDF
早期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环孢素A冲击治疗对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3
16
作者 张锡刚 汤雪萍 +4 位作者 李光 刘鹏 王浩春 江云 林景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96-1298,共3页
目的观察早期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环孢素A冲击治疗对口服百草枯(PQ)中毒患者病死率、肺纤维化发生率的影响。方法38例口服PQ中毒患者除常规给予洗胃、血液灌流等治疗外,早期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冲击治疗。定期... 目的观察早期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环孢素A冲击治疗对口服百草枯(PQ)中毒患者病死率、肺纤维化发生率的影响。方法38例口服PQ中毒患者除常规给予洗胃、血液灌流等治疗外,早期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冲击治疗。定期监测动脉血气分析、胸部CT、肝肾功能等指标。分析口服PQ中毒患者的病死率、肺纤维化的发生率。结果38例PQ中毒患者中死亡13例,病死率为34.2%,其中12例患者在服毒后1周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死于肺纤维化。25例存活者中,有18例在住院期间发生不同程度的氧合下降,其中17例胸部CT提示肺部间质性改变,13例出现两个以上脏器(肺、肝、肾)功能损伤。25例存活患者出院后随访1个月未诉特殊不适。结论早期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环孢素A冲击治疗可改善PQ中毒患者的预后,但进一步明确此方法的疗效需开展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 中毒 肺纤维化 糖皮质激素类 免疫抑制剂
下载PDF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进展 被引量:23
17
作者 邓江红 李彩凤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7-71,共5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侵犯全身结缔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清中出现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和多系统受累为主要临床特征。SLE是儿童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之一,15%~20%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侵犯全身结缔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清中出现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和多系统受累为主要临床特征。SLE是儿童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之一,15%~20%的SLE在儿童期发病。与成人相比,儿童SLE起病更急、病情更重、病程更为迁延,且常出现重要脏器损害。因此,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激素 免疫抑制剂 生物制剂 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原文传递
克罗恩病并发肠瘘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3
18
作者 任建安 陶庆松 +5 位作者 王新波 赵允召 洪书剑 顾国胜 刘磊 黎介寿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并发肠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978至2004年收治的62例CD并发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肠外瘘68例次,其中多发瘘6例次;肠内瘘8例次。肠瘘以末端回肠瘘(27例次)和回结肠吻合口瘘(21例次)为主。手术...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并发肠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978至2004年收治的62例CD并发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肠外瘘68例次,其中多发瘘6例次;肠内瘘8例次。肠瘘以末端回肠瘘(27例次)和回结肠吻合口瘘(21例次)为主。手术方式主要为回结肠吻合口拆除重建(26例次)和回盲部切除回结肠吻合(14例次)。首次肠瘘、术后服用免疫药物者复发率15.4%,明显低于未服药患者(34.8%);复发时间为(40±17)个月,明显长于不服药组的(8±3)个月;两组比较,P<0.01。结论CD合并的肠瘘以肠外瘘为主。主要手术方法为瘘口切除与肠吻合术。术后应用免疫抑制药物可降低CD合并肠瘘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瘘 诊断与治疗 克罗恩病 回结肠 复发率 肠外瘘 切除 末端
原文传递
熊去氧胆酸单药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2
19
作者 郭丽萍 周璐 +5 位作者 李树倩 张洁 焦国慧 罗莉丽 冉影 王邦茂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5-160,共6页
目的评价熊去氧胆酸(UDCA)单药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一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PBC—AIH)的疗效。方法从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中筛选出41例PBC—AI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 目的评价熊去氧胆酸(UDCA)单药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一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PBC—AIH)的疗效。方法从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中筛选出41例PBC—AI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治疗方案分成UDCA组20例和UDCA联合免疫抑制剂组21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免疫指标的变化和应答率。统计学分析采用秩和检验或t检验。结果治疗后12个月,UDCA组患者的球蛋白、ALT、AST、ALP、GGT均较治疗前下降[(35.76±5.36)g/I。比(40.51±9.07)g/L,32.5U/L(12.O~149.9U/L)比75.0U/L(11.O~667.0U/L),34.0U/L(8.0~77.9U/L)比66.1U/L(19.0~399.0U/l。),134.0U/L(63.0~389.7U/L)比256.0U/L(107.0~503.0U/L),78.0U/I.(12.0~444.0U/L)比204.0U/L(80.0~725.4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21,Z=-3.454、-3.421、-3.743、-3.784,P均〈0.05);UDCA联合免疫抑制剂组患者的球蛋白、ALT、AST、ALP、GGT、TBil均较治疗前下降E(31.24±6.09)g/L比(40.02±5.84)g/L,40.5U/L(7.O~80.2U/i。)比96.0U/L(43.0~419.0U/L),36.6u/L(9.0~82.0U/I,)比78.5U/L(23.0~380.OU/L),108.3U/L(75.0~334.0U/i。)比326.5u/I。(90.o~861.oU/L),85.5U/L(20.0~653.0U/L)比355.5u/L(64.0~1544.0u/L),13.8μmol/L(5.7~71.4μmol/L)比20.2μmol/L(8.4~80.3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69,Z=-3.680、-3.157、-3.724、-3.724、-3.071,P均〈0.05);治疗后12个月,UDCA联合免疫抑制剂组球蛋白水平低于UDCA组(t=2.398,P=0.022)。治疗后12个月,UDCA联合免疫抑制剂组IgG水平为(13.84±4.36)g/L,低于治疗前的(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自身免疫性 重叠综合征 熊去氧胆酸 免疫抑制剂 疗效
原文传递
雷公藤单体T_(10)对谷氨酸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何其华 周慧芳 +2 位作者 薛冰 牛东滨 王晓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2-255,共4页
目的 :以谷氨酸为工具药建立帕金森病 (Parkinsondisease ,PD)的氧化应激模型 ,观察雷公藤内酯醇 (trip tolide,T10 )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用 10 -10 、10 -9mol·L-1的T10 和 /或 10、5 0mmol·L-1谷氨... 目的 :以谷氨酸为工具药建立帕金森病 (Parkinsondisease ,PD)的氧化应激模型 ,观察雷公藤内酯醇 (trip tolide,T10 )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用 10 -10 、10 -9mol·L-1的T10 和 /或 10、5 0mmol·L-1谷氨酸处理PC12细胞 2 4h ,MTT法检测细胞的活力 ,并用AnnexinV FITC和PI对活细胞进行双标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百分率。分别采用荧光探剂 2′7′ 二氯荧光素乙酰乙酸盐和JC1定量检测细胞内活性氧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 :谷氨酸处理PC12细胞 2 4h ,可引起细胞的凋亡和坏死 ,细胞内活性氧形成明显增加 ,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而用 10 -10 或 10 -9mol·L-1的T10 预保护 30min可明显减轻PC12细胞的损伤 ,并抑制细胞内活性氧的形成和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结论 :10 -10 或 10 -9mol·L-1的T10 能有效地拮抗谷氨酸对PC12细胞的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属 中药 免疫抑制剂 帕金森病 神经保护 氧自由基 线粒体膜电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