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胎肺细胞增殖与凋亡及其与发育分化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樯 黄中新 《广东解剖学通报》 CAS 1998年第2期5-8,共4页
用原位核酸末端杂交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别观察28例16~32周人胎肺组织不同发育阶段的增殖与凋亡的表达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在胎肺发育的早、中期(即假腺期和小管期),细胞的凋亡与增殖均明显较晚期旺盛,而且两者均... 用原位核酸末端杂交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别观察28例16~32周人胎肺组织不同发育阶段的增殖与凋亡的表达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在胎肺发育的早、中期(即假腺期和小管期),细胞的凋亡与增殖均明显较晚期旺盛,而且两者均于胎肺发育的小管期达到最高峰;但凋亡与增殖细胞在不同发育时期各有不同的定位,提示细胞的凋亡与增殖行为在胎肺管腔发生及分支延伸过程中有不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肺 免疫细胞化学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发育
下载PDF
大鼠迷走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向孤束核投射的定位、定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董元祥 饶志仁 施际武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41-250,共10页
为了探索迷走神经向孤束核(NTS)投射纤维的性质及分布特征,本文应用(1)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NTS及结状神经节(NG)内ENK、SP、CGRP和VIP等四种活性物质的存在及分布进行了普查;(2) 用HRP跨越神经节追踪技术探索了迷走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在NT... 为了探索迷走神经向孤束核(NTS)投射纤维的性质及分布特征,本文应用(1)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NTS及结状神经节(NG)内ENK、SP、CGRP和VIP等四种活性物质的存在及分布进行了普查;(2) 用HRP跨越神经节追踪技术探索了迷走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在NTS内的投射定位;(3) 用HRP逆行标记技术和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标记法结合切断实验印证了NG内神经元向NTS投射的纤维性质。结果证明:NST内含有此四种活性物质的阳性纤维和终末,主要分布于连合核及NTS内侧部,即相当于内侧亚核、中间亚核的区域。NTS中段的尾侧及尾段的吻侧阳性纤维和终末密度最高。此四种活性物质以SP样和L-ENK样阳性成分最为密集,VIP样次之,CGRP样密度最低。NG内亦存在含此四种活性物质的阳性神经元,其中L-ENK样阳性神经元是本文首次发现的,跨节追踪证明的迷走神经初级传入纤维向NTS的投射部位与这四种性质的纤维扣终末密集区大体上一致。逆行追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的结果证明NG内存在此四种性质的双重标记细胞。切断一侧NG中枢端发现在术侧NTS内此四种活性物质的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密集区都出现“脱落现象”,说明NG内含此四种活性物质的神经元都向NTS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束核 迷走神经 初级传入纤维
下载PDF
双向差速法纯化大鼠牙囊细胞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丽萍 李伯琦 +2 位作者 铁晓敏 王琪 刘奕杉 《口腔疾病防治》 2016年第3期142-145,共4页
目的利用牙囊细胞和成釉细胞贴壁速度及酶消化分离速度不同的特点,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纯化大鼠牙囊细胞的方法。方法取新生5~6 d SD大鼠下颌第一磨牙牙胚,在体视显微镜下剥离牙囊及成釉器,剪碎后酶消化并混合培养,再利用差速贴壁法和差... 目的利用牙囊细胞和成釉细胞贴壁速度及酶消化分离速度不同的特点,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纯化大鼠牙囊细胞的方法。方法取新生5~6 d SD大鼠下颌第一磨牙牙胚,在体视显微镜下剥离牙囊及成釉器,剪碎后酶消化并混合培养,再利用差速贴壁法和差速传代法纯化牙囊细胞。结果原代细胞为牙囊细胞和成釉器细胞混合生长,差速传代培养到第2~3代可获得纯化的牙囊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牙囊细胞呈梭形或三角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抗波形丝蛋白阳性,抗角蛋白阴性。结论双向差速法是一种高效、简便的纯化牙囊细胞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囊细胞 纯化 差速贴壁 差速传代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视神经节、脑和胸神经节5-羟色胺的定位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琼 黄辉洋 +2 位作者 叶海辉 韩师昭 李少菁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2-416,共5页
采用兔抗5-羟色胺抗体和S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日本囊对虾视神经节、脑和胸神经节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视神经节内的5-羟色胺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视外髓、视内髓和视端髓。前脑前中群,前脑中部前端神经髓质、中央体,中脑嗅叶内侧细... 采用兔抗5-羟色胺抗体和S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日本囊对虾视神经节、脑和胸神经节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视神经节内的5-羟色胺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视外髓、视内髓和视端髓。前脑前中群,前脑中部前端神经髓质、中央体,中脑嗅叶内侧细胞群,后脑后中群、侧位群和后侧群呈5-羟色胺免疫阳性反应。胸神经节5-羟色胺阳性细胞较少,第4对胸神经节检出1对阳性细胞,第5对胸神经节检出2对阳性细胞,神经髓质不呈阳性反应。5-羟色胺的特异性分布,为日本囊对虾体内的生理功能和甲壳动物腹神经索演化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囊对虾 视神经节 胸神经节 5-羟色胺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中脑边缘镇痛回路的化学神经解剖学研究
5
作者 张喜京 朱长庚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75-80,共6页
用HRP逆行追踪和免疫细胞化学结合的方法对大鼠中脑边缘镇痛回路的化学神经解剖学基础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中缝背核和正中缝核的5-HT能神经元不仅投射至伏核,也投射到下丘脑外侧区;伏核至外侧缰核的下行通路经下丘脑外侧区中继,... 用HRP逆行追踪和免疫细胞化学结合的方法对大鼠中脑边缘镇痛回路的化学神经解剖学基础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中缝背核和正中缝核的5-HT能神经元不仅投射至伏核,也投射到下丘脑外侧区;伏核至外侧缰核的下行通路经下丘脑外侧区中继,由下丘脑外侧区发出M-ENK能纤维至外侧缰核,外侧缰核则发出SP能纤维回到PAG内的中缝背核,从而构成了中脑边缘镇痛回路的形态学基础。另用荧光素双标法观察了中缝背核至双侧伏核的分支投射,结果证实有少量的中缝背核神经元分支投射到双侧伏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边缘镇痛 回路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电离辐射对大鼠十二指肠内亮脑啡肽神经及亮脑啡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冰芳 郭鹞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0年第6期444-446,共3页
作者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放射免疫分析(RIA)等方法观察4Gy和25Gy ^(60)Co7射线照射后24,48和72h大鼠十二指肠亮脑啡肽(L-ENK)的分布及含量的变化。光镜下见各受照组L-ENK样免疫反应性(L-ENK-LI)神经纤维的分布无明显改变,25Gy照射后电镜... 作者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放射免疫分析(RIA)等方法观察4Gy和25Gy ^(60)Co7射线照射后24,48和72h大鼠十二指肠亮脑啡肽(L-ENK)的分布及含量的变化。光镜下见各受照组L-ENK样免疫反应性(L-ENK-LI)神经纤维的分布无明显改变,25Gy照射后电镜下可见肌间神经节细胞胞突肿胀,微丝、微管破坏,从24h至72h有逐渐加重趋势.RIA结果显示,4Gy照射后48h及25Gy照射后24hL-ENK含量分别为14.98±0.93ng/g和14.90±1.38ng/g正常对照组L-ENK含量为10.82±0.98ng/g与正常对照组相比,4Gy照后48h和25Gy照后24h LENK含量明显升高(P<0.05)L-ENK含量的升高可能参与了受照后肠道运动功能紊乱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脑啡肽 辐射损伤 小肠 放免分析
下载PDF
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的表达及其与干扰素-γ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巫姜 李涛 +5 位作者 张志 赵晋明 王俊华 张雪 林仁勇 温浩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探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表达及其与血清IFN-γ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表达及其与血清IFN-γ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包虫病专家组包虫病标准化分型原则将患者分为肝包虫活性组(38例)和肝包虫无活性组(25例),20例肝血管瘤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D—L1阳性表达率,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资料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总体分布采用X2检验,PD—L1阳性表达率和IFN-γ的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肝包虫活性组、肝包虫无活性组和正常对照组PBMC表面PD—L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1%±3.8%、10.9%±2.5%和9.1%±2.5%,肝包虫活性组与正常对照组PD—L1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7,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包虫活性组、肝包虫无活性组和正常对照组PBMC涂片中PD—L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9%±3.4%、10.6%±2.9%和9.5%±3.6%,肝包虫活性组与正常对照组PD—L1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0,P〈0.05)。肝包虫活性组、肝包虫无活性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IFN—γ表达分别为(141±38)μg/L、(124±32)μg/L和(105±42)μg/L,肝包虫活性组与正常对照组IFN-γ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0,P〈0.05)。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BMC的PD-L1阳性表达率与血清IFN-γ表达水平均呈明显正相关(r=0.59,0.61,P〈0.05)。结论PD—L1可能在IFN-γ的作用下发挥着促进肝包虫免疫逃避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病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流式细胞术 免疫组织化学法
原文传递
FOS在大鼠小脑生前、生后及成年期的表达
8
作者 阮奕文 廖永强 姚大卫 《广东解剖学通报》 1994年第1期29-33,共5页
本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FOS在大鼠小脑生前、生后及成年期的表达.结果显示:胚胎16.5天时,菱形唇神经上皮和套层出现许多染色很浓的FOS阳性细胞.胚胎18.5天时,神经上皮层和套层的FOS阳性细胞减少,但此时边缘层的FOS阳性细胞相对增多.胚胎... 本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FOS在大鼠小脑生前、生后及成年期的表达.结果显示:胚胎16.5天时,菱形唇神经上皮和套层出现许多染色很浓的FOS阳性细胞.胚胎18.5天时,神经上皮层和套层的FOS阳性细胞减少,但此时边缘层的FOS阳性细胞相对增多.胚胎20.5天时,神经上皮、套层及边缘层已见不到FOS阳性细胞.生后14天内,小脑外颗粒细胞层的细胞显示较弱的FOS表达,着色较淡.生后14天,内颗粒细胞层开始出现FOS阳性细胞,并逐渐增多,分别在生后26天和50天出现两次数量较多的FOS阳性细胞.此后下降,在成年鼠小脑的颗粒细胞层已观察不到FOS阳性细胞.部分蒲肯野细胞在生后26天开始出现FOS表达,生后40天和60天,几乎所有的蒲骨野细胞呈现FOS表达,但在成年鼠只有少量的蒲骨野细胞保留FOS表达能力.分子层在50天出现一过性少量的FOS阳性细胞.小脑深核在生后40天开始有少量细胞呈现FOS表达;生后50天和60天,FOS阳性细胞增多;在成年鼠,仍有部分细胞保留FOS表达能力.本实验提示小脑的FOS表达主要与小脑皮质神经元的迁移及分化有关,而与神经元的增殖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 核蛋白 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二氧化硅刺激A549细胞水通道蛋白4表达研究
9
作者 喻昌利 张芳 +1 位作者 郝小惠 刘和亮 《中国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2-647,共6页
目的探讨二氧化硅(Si O2)刺激的人肺泡上皮细胞系A549细胞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A549细胞分为0.5、1.0、2.0、4.0、8.0 h染尘组和抑制剂组,各染尘组分别以质量浓度为50 mg/L的Si O2混悬液刺激相应时间,抑制剂组先以浓... 目的探讨二氧化硅(Si O2)刺激的人肺泡上皮细胞系A549细胞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A549细胞分为0.5、1.0、2.0、4.0、8.0 h染尘组和抑制剂组,各染尘组分别以质量浓度为50 mg/L的Si O2混悬液刺激相应时间,抑制剂组先以浓度为100μmol/L的AQP-4抑制剂TGN-020孵育2.0 h,再以质量浓度为50mg/L的Si O2混悬液刺激1.0 h,另设不予任何处理的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AQP-4 mRNA表达。同时,将A549细胞分为3.0、6.0、12.0、24.0 h染尘组和抑制剂组,各染尘组分别以质量浓度为50 mg/L的Si O2混悬液刺激相应时间,抑制剂组先以浓度为100μmol/L的TGN-020孵育2.0 h,再以质量浓度为50 mg/L的Si O2混悬液刺激6.0 h,另设不予任何处理的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AQP-4蛋白表达。结果 RT-PCR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Si O2刺激后A549细胞AQP-4 mRNA相对表达水平呈现先升高后逐渐下降趋势,于刺激1.0 h后达到高峰值(P<0.05),于刺激8.0 h后趋于正常水平(P>0.05)。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结果均显示:与对照组比较,Si O2刺激后A549细胞AQP-4蛋白呈现先升高后逐渐下降趋势,于刺激6.0 h后达到高峰值(P<0.05),但于刺激24.0 h后仍未下降至正常水平(P<0.01)。抑制剂组AQP-4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Si O2刺激相同时间的染尘组(P<0.01)。结论 Si O2刺激使A549细胞AQP-4的表达增高,其特异性抑制剂可抑制Si O2刺激引起的AQP-4表达增高,推测AQP-4可能参与了矽肺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4 二氧化硅 A549细胞 矽肺 聚合酶链式反应 免疫印迹法 免疫细胞化学法
原文传递
CD44 V6、CD44s在胸腹水转移癌中的表达意义
10
作者 张晓玲 刘福川 《青海医药杂志》 2007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粘附分子相关蛋白CD44V6、CD44s在胸腹水转移性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诊断意义。方法:收集胸腹水标本制成细胞块,结合病史及HE片筛检出间皮细胞反应性增生30例及转移癌57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采用二步法,一抗... 目的: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粘附分子相关蛋白CD44V6、CD44s在胸腹水转移性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诊断意义。方法:收集胸腹水标本制成细胞块,结合病史及HE片筛检出间皮细胞反应性增生30例及转移癌57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采用二步法,一抗用CD44V6、CD44s。结果:CD44V6阳性见于7例(23.33%)反应性增生间皮细胞及21例(36.84%)转移癌细胞;阴性见于23/30(76.67%)例反应性间皮细胞及36例(63.16%)转移癌细胞。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别(P>0.1)。CD44s阳性见于28例(93.33%)反应性增生间皮细胞及3例(5.56%)转移癌细胞。CD44s阴性见于54例(94.44%)转移癌细胞及2例(6.67%)反应性增生间皮细胞。且2检验P<0.005,鉴别良恶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胸腹水脱落细胞学中CD44s可帮助诊断转移癌;而CD44V6对于良恶性诊断价值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腹水 转移癌 免疫细胞化学 试剂组
下载PDF
肾上腺嗜铬细胞的超微结构与多巴胺-β-羟化酶,苯乙胺-N-甲基转移酶的免疫细胞化学定位
11
作者 林炜 谷华运 王蕙仁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6期401-405,共5页
以一般电镜技术,及用抗大鼠多巴胺-β-羟化酶(DβH)、苯乙胺-N-甲基转移酶(PNMT)血清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对大鼠、猫和豚鼠肾上腺嗜铬细胞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大鼠和猫嗜铬细胞,按所含颗粒的不同电子密度,可明显区分为肾上腺素细... 以一般电镜技术,及用抗大鼠多巴胺-β-羟化酶(DβH)、苯乙胺-N-甲基转移酶(PNMT)血清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对大鼠、猫和豚鼠肾上腺嗜铬细胞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大鼠和猫嗜铬细胞,按所含颗粒的不同电子密度,可明显区分为肾上腺素细胞、去甲肾上腺素细胞和混合颗粒细胞。猫还有小颗粒嗜铬样细胞。DβH和PNMT阳性反应产物均定位于大鼠、豚鼠和猫嗜铬细胞的嗜铬颗粒内,颗粒形状有环形和致密两种。细胞基质和细胞器均无免疫反应产物沉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细胞化学 嗜铬细胞 DβH PNMT
全文增补中
硒蛋白K在小鼠中的组织差异表达及T淋巴细胞内定位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瑞敏 王超 +5 位作者 满云翔 阳帆 黄达娜 吴春利 房师松 张仁利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1420-1423,F0002,共5页
目的检测硒蛋白K(Sel K)在小鼠脾、肾、肠、肺、脑、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在T淋巴细胞内的定位,为研究Sel K的分布与生物学功能的关联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以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硒蛋白K在小鼠各组织的表达... 目的检测硒蛋白K(Sel K)在小鼠脾、肾、肠、肺、脑、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在T淋巴细胞内的定位,为研究Sel K的分布与生物学功能的关联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以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硒蛋白K在小鼠各组织的表达差异,并采用细胞免疫化学的方法 ,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硒蛋白K在小鼠T淋巴细胞内的定位。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硒蛋白K在小鼠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并且在脾脏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组织(P<0.05)。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结果与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基本一致。细胞免疫化学结果显示硒蛋K在小鼠T淋巴细胞中定位于内质网。结论硒蛋白K是一种在脾脏中高表达的内质网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蛋白K 实时荧光定量PCR WESTERN BLOT 免疫组化 细胞免疫荧光
原文传递
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尸检组织中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G2,NP及HA结构蛋白抗原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守京 刘彦仿 +3 位作者 刘莹莹 晏培松 徐志凯 刘厚才 《中国病毒学》 CSCD 1993年第3期243-256,共14页
本文应用15株分别抗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糖蛋白(Glycoprotein Ⅱ G2),核蛋白(Nuclcocapsid,NP)及血凝素(Hemagglutinin,HA)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19例HFRS尸检病例的16种组织中的病毒抗原进行了定位和分布的研究及抗... 本文应用15株分别抗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糖蛋白(Glycoprotein Ⅱ G2),核蛋白(Nuclcocapsid,NP)及血凝素(Hemagglutinin,HA)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19例HFRS尸检病例的16种组织中的病毒抗原进行了定位和分布的研究及抗原分析。结果表明,死于早期HFRS人体组织内病毒抗原量大,分布广泛,主要以可溶性和颗粒性两种形式存在,前者存在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呈G2,NP及HA抗原阳性,是参与形成免疫复合物的主要抗原形式;后者是以单纯病毒NP或HA抗原阳性的病毒包涵体(IB)形式存在于细胞内,是病毒直接作用所致细胞病变的标志,IB的广泛分布但只有极个别阳性细胞发生坏死,说明该病毒具有泛嗜性感染和弱致细胞病变能力的特性。抗原分析结果显示,组织细胞中病毒抗原的表达及其抗原量受宿主细胞的种属,组织结构特点及病期的影响,也存在个体差异以及因感染病毒株或血清型不同产生差异的可能性。病毒抗原染色形态学证实,NP上具有HA抗原位点,其抗原决定簇有三类,其中的某些抗原决定簇可因病毒宿主动物或细胞的种属不同,表达也不同。HA抗原在人体组织细胞中的高表达和广泛分布也说明HFRSV对人体有很强的侵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出血热病毒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Localization, expression, and secretion pathway of diapause hormone in embryo and larva of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被引量:3
14
作者 SUNJiusong CHENFusheng XUWeihu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04年第13期1386-1391,共6页
In this paper, the distribution and expression of diapause hormone (DH) at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of Bombyx mori embryo and larva were studied using whole-mou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In this paper, the distribution and expression of diapause hormone (DH) at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of Bombyx mori embryo and larva were studied using whole-mou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immunocytochemistry. Whole-mount immunocytochemistry reveal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H-like immunoreactivity was throughout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cluding the brain, suboesophageal ganglion (SG) and thoracic ganglia(TG); and that the corpus cardiacum and terminal abdominal ganglion may be the site for DH release due to the presence of strong immunoreactivity. In situ hybridization with the probe labeled by digoxigenin shows that the BomDHmRNA was also localized in the mandibular, maxillary, labial cell clusters. In addition, a pair of lateral neurons in the SG and a pair of ventral midline neurons in each TG expressing the Bom-DH transcript were also identified. Thesere 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localization of Bom-DH mRNA in larva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ene by RT-PCR, which is some different from the results reported previ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育激素 胚胎 幼虫 家蚕属 原位杂交 免疫细胞化学 mRNA 食管下神经节
原文传递
大鼠神经干细胞分离和培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梅 王学峰 +1 位作者 马珊珊 席志芹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z1期44-47,共4页
目的:探索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方法和实验条件,建立一种较为可靠的神经干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分别选取孕14~16dSD胎鼠和新生1d的SD大鼠进行神经干细胞培养,采用单纯机械吹打和机械吹打加酶消化两种方法... 目的:探索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方法和实验条件,建立一种较为可靠的神经干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分别选取孕14~16dSD胎鼠和新生1d的SD大鼠进行神经干细胞培养,采用单纯机械吹打和机械吹打加酶消化两种方法进行消化,对培养出的细胞进行神经干细胞、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鉴定。结果:用2种来源的大鼠培养出的原代细胞,均表达Nestin,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表达GFAP和MAP-2。结论: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原代分离与培养的关键是单细胞悬液的获得,消化液浓度太高或消化时间太长,容易因消化过度致细胞损伤甚至死亡。胎鼠来源者神经球形成早,数量多,增殖活力更强,但原代取材过程易被污染。新生鼠来源者鼠源易获得,组织取材过程操作简单,但神经干细胞成球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细胞培养 免疫荧光 免疫生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