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难民认同:基于苦难历史记忆、政策及现实利益的想象——以广东省小岭华侨农场越南归侨为例 被引量:13
1
作者 孔结群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43-53,共11页
本文选择小岭华侨农场越南归侨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和历史档案资料,阐释了在特殊迁移经历、政府倾斜性扶持政策及现实利益等因素的影响下,华侨农场越南归侨实现和巩固了对难民身份的想象与认同。
关键词 华侨农场 越南归侨 难民认同 文化差异 身份建构 想象的共同体
下载PDF
当代中国宗族复兴研究: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8
2
作者 戴五宏 张先清 《晋阳学刊》 CSSCI 2014年第2期9-14,共6页
作为当代中国一项日益突显的重大社会事实,宗族复兴吸引着诸多不同学科研究者的共同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既有的研究成果,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化、城市化与全球化等新社会情境当中,宗族不再是同质化和统一性的实体,而... 作为当代中国一项日益突显的重大社会事实,宗族复兴吸引着诸多不同学科研究者的共同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既有的研究成果,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化、城市化与全球化等新社会情境当中,宗族不再是同质化和统一性的实体,而是由大量纷繁的边界跨越与流动所建构的共同体,应当尝试引入"想象社群"的观点,来与"宗族复兴"的议题相结合,从而推动宗族研究取得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复兴 回顾与反思 想象社群
下载PDF
民族想象的建构路径——对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民族理论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5
3
作者 顾豪迈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37,共6页
在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毫无疑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人为建构性因素的功能亦不能忽视。印刷语言的传播、地理边界感的形成和历史记忆的传承等对形塑民族想象、建构民族认同十分重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对民... 在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毫无疑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人为建构性因素的功能亦不能忽视。印刷语言的传播、地理边界感的形成和历史记忆的传承等对形塑民族想象、建构民族认同十分重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对民族的现代性、建构性和政治性进行了系统性考察。在他看来,民族是特定文化中人为建构的产物,通过呈现“横向空间同时性”的时间观,印刷语言为人们建构民族的想象共同体奠定基础;经过“遗忘”与“选择”机制筛选,历史记忆形塑民族的同一性和连续性;借助地图、人口调查、博物馆等媒介,人们建立起关于民族空间的牢固想象。安德森关于民族想象的共同体的观点,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民族和民族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 印刷语言 历史记忆 地理空间
原文传递
戏剧、狂欢与建构中共意识形态的叙事功能——刍议延安秧歌运动的兴起 被引量:3
4
作者 黄科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4,共4页
在当时的延安,新型的秧歌带来狂欢是全民性的。而处在当时极其艰难的生活和斗争环境中的中共政权,在政治上最紧要的任务是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的认同基础。新型秧歌剧体现出来的全民性狂欢的欢庆仪式和承担建构中共意识形态的叙事功能,... 在当时的延安,新型的秧歌带来狂欢是全民性的。而处在当时极其艰难的生活和斗争环境中的中共政权,在政治上最紧要的任务是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的认同基础。新型秧歌剧体现出来的全民性狂欢的欢庆仪式和承担建构中共意识形态的叙事功能,确实是其它文艺体裁所难替代的重要门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歌 狂欢 想象共同体 政治认同
下载PDF
“想象的共同体”视域下北美早期印第安书写的叙事建构 被引量:1
5
作者 欧阳立博 张叶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23-133,146,共12页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著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阐释了印刷语言的效应以及话语同时性,引发了对文学文本研究的再思考。本文以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为视角,对北美早期印第安书写的叙事建构展开探讨。首先,从早期...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著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阐释了印刷语言的效应以及话语同时性,引发了对文学文本研究的再思考。本文以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为视角,对北美早期印第安书写的叙事建构展开探讨。首先,从早期印第安书写的重要作家库柏的小说入手,解析“想象的共同体”在凝聚情感方面的作用,这一概念隐射出北美印第安书写在两个维度上的基本特征——文学作品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具有影响力,空间上的历史在场证明进而为这种情感提供了支撑。由此,面对因种族差异性而导致的冲突,复杂的身份建构成为可能。此外,通过对其他作者有关印第安叙事的分析,揭示了早期印第安书写中身份建构的演变过程,从而阐释了北美早期印第安书写所体现的印第安精神及民族性内涵。在北美洲这片新大陆上,各类新的身份认同形成了一种矛盾但共存的张力,早期印第安书写的叙事建构透射出印刷语言及话语同时性对凝结“想象的共同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的共同体 叙事 印刷语言 话语同时性 早期印第安书写
下载PDF
“文学深圳”的呼唤——深圳文学参与城市文化身份构建的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改燕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23-27,共5页
文学以想象性的方式建构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如同"文学香港"、"文学上海"对城市文化身份的成功塑造,"文学深圳"也可为构建深圳城市文化做出独特贡献。目前,深圳文学在呈现城市形象方面尚处于... 文学以想象性的方式建构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如同"文学香港"、"文学上海"对城市文化身份的成功塑造,"文学深圳"也可为构建深圳城市文化做出独特贡献。目前,深圳文学在呈现城市形象方面尚处于无名状态,读者感知到的是一种零散、片面甚至扭曲的城市形象。深圳作家于此应有文化警醒,自觉张扬深圳城市主体性,积极营造一个"文学深圳"的"语词城市",为深圳城市文化认同提供精神性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共同体 “文学深圳” 身份认同
下载PDF
“想象的共同体”与翻译的背叛——“17年”霍华德·法斯特译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卢玉玲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09年第1期226-238,共13页
在消弭语言差异的同时,译者往往会试图走入寻求自我与她/他者同一性的乌托邦。通过考察新中国成立后17年间英美左翼文学的译介状况,特别是美国作家霍华德·法斯特在这期间的译介"变奏曲",本文揭示了翻译的背叛往往使译者... 在消弭语言差异的同时,译者往往会试图走入寻求自我与她/他者同一性的乌托邦。通过考察新中国成立后17年间英美左翼文学的译介状况,特别是美国作家霍华德·法斯特在这期间的译介"变奏曲",本文揭示了翻译的背叛往往使译者在翻译中构想的那个"想象的共同体"如同空中楼阁一样轰然坍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华德·法斯特 同一性 翻译的背叛 想象的共同体
下载PDF
19世纪西方文学中吉普赛女性形象创作的美学原因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雁劼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70-72,共3页
吉普赛女性形象作为"自由"的象征,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美学追求。而吉普赛女性形象与吉普赛女子的真实情况迥然相异。究其原因,创作主体因审美感知而形成审美表象,主体在审美情感的驱动下,进一步展开审美想象。诸多吉... 吉普赛女性形象作为"自由"的象征,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美学追求。而吉普赛女性形象与吉普赛女子的真实情况迥然相异。究其原因,创作主体因审美感知而形成审美表象,主体在审美情感的驱动下,进一步展开审美想象。诸多吉普赛女性形象,是创作主体借助审美想象的"完形"手法,亦真亦幻地塑造出来以表达其内在精神的追求。具体表象中渗入了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态度后,作为审美意象的吉普赛女性形象随之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普赛女性形象 “社会集体想象物” 审美想象
下载PDF
论安德森的印刷资本主义与现代民族主义建构理论 被引量:1
9
作者 段宇晖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19-22,共4页
安德森把印刷资本主义看作现代民族主义建构的关键。现代印刷术成为凝聚民族想像共同体的必要技术手段。受资本主义市场规律的作用,以各地方语言为基础的印刷语言生成,进而转换成民族语言。人们从阅读小说和报纸中得到有关民族想像的共... 安德森把印刷资本主义看作现代民族主义建构的关键。现代印刷术成为凝聚民族想像共同体的必要技术手段。受资本主义市场规律的作用,以各地方语言为基础的印刷语言生成,进而转换成民族语言。人们从阅读小说和报纸中得到有关民族想像的共同体验。美洲民族独立国家的建立使民族主义的发展"模式化",然后一波一波地向欧亚非等地逐步扩展。在各种政治自觉下,民族主义的模式在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被移植、吸纳,并交互影响、融会合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资本主义 想像的共同体 民族主义理论
下载PDF
多元媒介接触中主体间性引起的群体极化现象研究
10
作者 乔新玉 张国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00-103,共4页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受众的媒介接触快速趋于多元化。原本归属于大众文化群体的受众,逐渐被多元媒介接触分割为从属于多个小群体、小圈子的用户,群体极化现象由此受到关注。从多元媒介接触到产生群体极化现象之间的环节——主体间...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受众的媒介接触快速趋于多元化。原本归属于大众文化群体的受众,逐渐被多元媒介接触分割为从属于多个小群体、小圈子的用户,群体极化现象由此受到关注。从多元媒介接触到产生群体极化现象之间的环节——主体间性是如何发生效力的,认为传统大众媒体时代的大圈子与新媒体时代的小圈子都存在群体极化现象,但主体间性导致前者形成高度可控的群体极化现象,而后者则易形成与其所处大众文化相对抗的小圈子、小群体的想象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接触 镜像理论 群体极化 想象的共同体
下载PDF
想象的力量
11
作者 郭微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53-54,共2页
本尼迪克拉特·安德森在其《想象的共同体》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前人的理论,从内容与方式的视角解读民族主义,阐释了民族形成的要素,对中国人从想象的视角看待和解决与少数民族问题、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及"中国梦"提供... 本尼迪克拉特·安德森在其《想象的共同体》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前人的理论,从内容与方式的视角解读民族主义,阐释了民族形成的要素,对中国人从想象的视角看待和解决与少数民族问题、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及"中国梦"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契机,开拓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 少数民族文学
原文传递
民族:穿越时空的想象——评《想象的共同体》增订本
12
作者 庄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43-147,共5页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其《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中提出了民族是一种本质上被想象为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政治共同体的中心论点。本文在对该书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接着评析安德森对民族阐释的独到之...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其《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中提出了民族是一种本质上被想象为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政治共同体的中心论点。本文在对该书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接着评析安德森对民族阐释的独到之处,最后着重从空间与时间两大维度对民族这一想象的共同体进行评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 空间 时间
下载PDF
“同胞”:一个中越边境瑶族村庄里的两种共同体想象
13
作者 张馨月 郭建斌 宋媛媛 《红河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7-22,72,共7页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概念的"同胞",意味着某种与生俱来、不容选择的自然连带关系,是一种可变的、有边界的想象的共同体。本文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H农场M队为个案,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概念的"同胞",意味着某种与生俱来、不容选择的自然连带关系,是一种可变的、有边界的想象的共同体。本文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H农场M队为个案,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该村村民心目中"中国同胞"和"瑶族同胞"两种不一样的共同体想象的不断建构和发展变化的分析,探讨政治与文化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同胞"共同体想象共存与发展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胞 政治 文化 共同体想象
下载PDF
《肉体的记忆》中“桥”的解读
14
作者 黄奕然 《语言教育》 2016年第1期85-89,95,共6页
桥在阿尔及利亚女作家艾赫拉姆·穆斯苔阿妮米的小说《肉体的记忆》中是一个重要的象征物。它不仅是小说主人公哈立德绘画创作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也是哈立德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和生存状态的写照。所以,桥在作品中被作者赋予了多重涵... 桥在阿尔及利亚女作家艾赫拉姆·穆斯苔阿妮米的小说《肉体的记忆》中是一个重要的象征物。它不仅是小说主人公哈立德绘画创作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也是哈立德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和生存状态的写照。所以,桥在作品中被作者赋予了多重涵义:第一,桥是一条绝望中摆脱困境的通道,主人公渴望经由它重获新生,阿尔及利亚则盼望通过它摆脱殖民主义;第二,桥是一种夹缝中的生存处境,它不仅指小说主人公介于生死之间痛苦的生存状态,它更表现了战后阿尔及利亚人身份迷失的困境;第三,桥更是一种当代阿尔及利亚人渴望回归理想家园的精神渴望。作者意在通过这三重涵义重新审视阿尔及利亚的斗争史,构建出阿尔及利亚民族想象的共同体来唤醒国民内心沉睡的民族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体的记忆》 艾赫拉姆·穆斯淅妮米 想象的共同体
下载PDF
想象的民间文学:知识分子作为其生产者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小玲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1-50,共10页
安德森将民族作为"想象共同体"的视角为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科的发生提供了新的思路,知识分子作为其生产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关于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科的发生有诸种陈述的可能,包括经济形态的变化、市民阶层的兴起、外来理论... 安德森将民族作为"想象共同体"的视角为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科的发生提供了新的思路,知识分子作为其生产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关于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科的发生有诸种陈述的可能,包括经济形态的变化、市民阶层的兴起、外来理论的引介、启蒙主义的先导,等等,但这几个因素都没能提出一个新的意识的构架。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世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一批精力充沛的知识分子以白话文即国语想象作为其出发点,有力地促成了"把‘民’构造为一种社会形式以及把民诗构造成民间文化的本质",成为形塑20世纪初中国民族国家和新国民、新文学的关键人物,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民族 知识分子 想象的共同体 生产者
下载PDF
“民族”与“传播”:一种概念层面的辨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建斌 苏涛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25,共12页
"民族"与"传播",是两个具有很多内在关联的概念,本文对"民族"与"传播"的各自含义、两个概念以及相应的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具体的关联理论,以及"民族"与"传播"关联性的... "民族"与"传播",是两个具有很多内在关联的概念,本文对"民族"与"传播"的各自含义、两个概念以及相应的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具体的关联理论,以及"民族"与"传播"关联性的又一种理论表达("共同体想象")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这样的梳理,对于更好地促进"民族"与"传播"研究的学科交叉,进而推动理论上的进步,均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传播” 概念辨析 “共同体想象”
原文传递
生态视角的多元性——《全球环境想象:中西生态批评实践》评析
17
作者 雷娜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96-101,共6页
2013年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教授张嘉如女士的《全球环境想象:中西生态批评实践》。该书综述了西方生态批评研究,引入了乌苏拉·海瑟(Ursual Heise)的生态世界主义的概念,进而结合世界文学的概念,提出环境... 2013年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教授张嘉如女士的《全球环境想象:中西生态批评实践》。该书综述了西方生态批评研究,引入了乌苏拉·海瑟(Ursual Heise)的生态世界主义的概念,进而结合世界文学的概念,提出环境世界文学的主题,为整本书的研究确定了方向。该书进而从不同的视角,诸如动物批评研究、生态女性主义、禅宗生态批评等视角解析各种生态危机,试图将具有生态内涵的佛教思想引入多元的生态批评,以期为目前的生态危机给出题解。该书视角多元,观点新颖,是生态研究领域的新著,值得学界关注,其观点也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嘉如 《全球环境想象》 生态批评 环境世界文学 禅宗生态批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