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难民认同:基于苦难历史记忆、政策及现实利益的想象——以广东省小岭华侨农场越南归侨为例 |
孔结群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
2010 |
13
|
|
2
|
当代中国宗族复兴研究:回顾与反思 |
戴五宏
张先清
|
《晋阳学刊》
CSSCI
|
2014 |
8
|
|
3
|
民族想象的建构路径——对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民族理论的一种考察 |
顾豪迈
|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5
|
|
4
|
戏剧、狂欢与建构中共意识形态的叙事功能——刍议延安秧歌运动的兴起 |
黄科安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3
|
|
5
|
“想象的共同体”视域下北美早期印第安书写的叙事建构 |
欧阳立博
张叶鸿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23 |
1
|
|
6
|
“文学深圳”的呼唤——深圳文学参与城市文化身份构建的探讨 |
赵改燕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
2011 |
1
|
|
7
|
“想象的共同体”与翻译的背叛——“17年”霍华德·法斯特译介研究 |
卢玉玲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
2009 |
1
|
|
8
|
19世纪西方文学中吉普赛女性形象创作的美学原因 |
李雁劼
|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7 |
1
|
|
9
|
论安德森的印刷资本主义与现代民族主义建构理论 |
段宇晖
|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1
|
|
10
|
多元媒介接触中主体间性引起的群体极化现象研究 |
乔新玉
张国伟
|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20 |
0 |
|
11
|
想象的力量 |
郭微
|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5 |
0 |
|
12
|
民族:穿越时空的想象——评《想象的共同体》增订本 |
庄柳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0 |
|
13
|
“同胞”:一个中越边境瑶族村庄里的两种共同体想象 |
张馨月
郭建斌
宋媛媛
|
《红河学院学报》
|
2018 |
0 |
|
14
|
《肉体的记忆》中“桥”的解读 |
黄奕然
|
《语言教育》
|
2016 |
0 |
|
15
|
想象的民间文学:知识分子作为其生产者 |
李小玲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6
|
“民族”与“传播”:一种概念层面的辨析 |
郭建斌
苏涛
|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17
|
生态视角的多元性——《全球环境想象:中西生态批评实践》评析 |
雷娜
|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