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gnifying endoscopy in upper gastroenterology for assessing lesions before completing endoscopic removal 被引量:8
1
作者 Ning-Li Chai En-Qiang Ling-Hu +4 位作者 Yoshinori Morita Daisuke Obata Takashi Toyonaqa Takeshi Azuma Ben-Yan W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1295-1307,共13页
Any pro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GI) canc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age of the disease at diagnosis.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and en bloc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have been performed as cu... Any pro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GI) canc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age of the disease at diagnosis.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and en bloc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have been performed as curative treatments for many early-stage GI lesions in recent years.The technologies have been widely accepted in many Asian countries because they are minimally invasive and supply thorough histopathologic evaluation of the specimens.However,before engaging in endoscopic therapy,an accurate diagnosis is a precondition to effecting the complete cure of the underlying malignancy or carcinoma in situ.For the past few years,many new types of endoscopic techniques,including 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band imaging (MENBI),have emerged in many countries because these methods provide a strong indication of early lesions and are very useful in determining treatment options before ESD or EMR.However,to date,there is no comparable classification equivalent to "Kudo's Pit Pattern Classification in the colon",for the upper GI,there is still no clear internationally accepted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magnifying endoscopy.Therefore,in order to help unify some viewpoints,here we will review the defining optical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urrent representative classifications of microvascular and microsurface patterns in the upper GI tract under ME-NBI,describe the accur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and their clinical applications prior to ESD or en bloc EMR.We will also discuss assessing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depth of invasion,defying the lateral spread of involvement and targeting biopsy in real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band im-aging Upper gastroenterology Assessment 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下载PDF
Isolated corticospinal tract in a patient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 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an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study 被引量:1
2
作者 Sung Ho J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7期558-560,共3页
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allows visualization of the corticospinal tract (CST) in three dimensions.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ffers a unique advantage in that it can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corticospin... 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allows visualization of the corticospinal tract (CST) in three dimensions.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ffers a unique advantage in that it can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corticospinal tract and the non-CST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motor-evoked potential. A 15 year-old female showed right hemiparesis, due to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the left corona radiata, and the posterior limb of the internal capsule. 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revealed that the tracts of both hemispheres originated from the precentral gyrus, and descended through the known CST pathway. Specifically, the tract of the affected hemisphere descended through an isolated area in the leukomalactic lesion at the posterior limb level. In addi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tor-evoked potential obtained from the right hand when stimulating the hot spot of the left motor cortex corresponded to a CST. In conclusion, we report on a patient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ho showed an isolated CST in a leukomalactic lesion. This result suggests the importance of saving the adjacent area or penumbra around a hematoma after a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KE motor recovery corticospinal tract magnetic stimulation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下载PDF
大脑大静脉与直窦血栓的诊断与处理 被引量:2
3
作者 杨金升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1653-1655,共3页
关键词 GALEN静脉 直窦 血栓形成 影像学 治疗
原文传递
Observations of intracellular second-harmonic generation imaging in black phosphorus nanosheets
4
作者 Xiao Peng Yiwan Song +7 位作者 Zheng Peng Kaixuan Nie Hao Liu Yingxin Zhou Feifan Zhou Yufeng Yuan Jun Song Junle Qu 《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21年第2期11-18,共8页
Functionalized black phosphorus(BP)nanosheets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promising nanoagents in cancer therapy due to their excellent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efficiency.However,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visually monitor ... Functionalized black phosphorus(BP)nanosheets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promising nanoagents in cancer therapy due to their excellent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efficiency.However,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visually monitor the dynamic localization of BP nanoagents in cancer cells.In this paper,w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second-harmonic generation(SHG)signals originating from exfoliated BP nanosheets.Interestingly,under the excitation of a high frequency pulsed laser at 950 nm,the SHG signals of BP nanosheets in vitro are almost undetectable because of their poor stability.However,the intracellular SHG signals from BP nanosheets could be measured by in vivo optical imaging due to the efficient enrichment of living HeLa cells.Moreover,the SHG signal intensity from BP nanosheets increases with the prolonged incubation time.It can be expected that the BP nanosheets could be a promising intracellular SHG nanoprobe employed for visually in vivo biomedical imaging in practical cancer photothermal therapy(P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nanoprobe black phosphorus nanosheets in vivo im-aging HeLa cells visual monitoring
下载PDF
一种基于分频编码的最小二乘裂步偏移方法 被引量:22
5
作者 黄建平 孙郧松 +2 位作者 李振春 曹晓莉 李闯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02-707,4,共6页
相位编码是提高海量数据处理效率的重要策略,目前已逐步用于地震叠前偏移成像和全波形反演研究。本文在传统静态和动态编码的基础上,在频率域对炮集采用分频方式进行编码,实现了一种基于分频编码方式的最小二乘裂步偏移方法。通过模型... 相位编码是提高海量数据处理效率的重要策略,目前已逐步用于地震叠前偏移成像和全波形反演研究。本文在传统静态和动态编码的基础上,在频率域对炮集采用分频方式进行编码,实现了一种基于分频编码方式的最小二乘裂步偏移方法。通过模型试算及不同编码方式的对比得到如下几点认识:1通过对国际标准盐丘模型成像试处理,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2通过对不同编码方式的成像效果对比表明,本文介绍的分频编码方式既能获得较好的偏移效果,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海量数据偏移成像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位编码 叠前偏移成像 动态编码 分频编码 最小二乘
下载PDF
聚集诱导发光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6
作者 赵国生 史川兴 +2 位作者 郭志前 朱为宏 朱世琴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20-1632,共13页
传统的荧光化合物在聚集态时,会导致荧光猝灭;而聚集诱导发光(AIE)化合物在溶液中单分子状态时呈现弱的荧光,但当形成聚集态时发出强的荧光,这是由于分子内旋转受阻(RIR)和聚集形态的改变所致.综述了2008年以来聚集诱导发光最新应用研... 传统的荧光化合物在聚集态时,会导致荧光猝灭;而聚集诱导发光(AIE)化合物在溶液中单分子状态时呈现弱的荧光,但当形成聚集态时发出强的荧光,这是由于分子内旋转受阻(RIR)和聚集形态的改变所致.综述了2008年以来聚集诱导发光最新应用研究进展,如用以检测离子、气体、有机小分子、爆炸物、蛋白、酶等化学/生物传感器;向传统的聚集引起猝灭化合物引入AIE单元,制备高效固态发光器件等;通过压力、热、溶剂蒸汽等调控聚集态,构建可逆的刺激性多重响应材料;发展与生物体具有良好兼容性的聚集体杂化纳米颗粒(如荧光硅纳米颗粒、聚合物胶束、电解质等),以用于生物体内成像、结构解析及检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集诱导发光 分子内旋转 传感器 固态发光 聚集形态 细胞成像
原文传递
MRI多种成像技术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5
7
作者 杨沛钦 郑晓林 +3 位作者 郭友 何惜金 吕明德 徐辉雄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6年第3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MRI多种成像技术在诊断小肝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多序列MR检查。所用序列包括快速小角度激发梯度回波T1WI、半傅立叶采集快速自旋回波T2WI及脂肪抑制、... 目的探讨MRI多种成像技术在诊断小肝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多序列MR检查。所用序列包括快速小角度激发梯度回波T1WI、半傅立叶采集快速自旋回波T2WI及脂肪抑制、弥散加权成像、三维增强血管成像或动态增强。观察各序列肝癌结节的MRI表现,同时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对照,并对两种增强方法进行对比。结果32例有49个肿瘤结节。T1WI肿瘤结节呈均匀低信号30个,不均匀低信号14个,等、高信号5个。T2WI结节呈均匀高信号19个,不均匀高信号15个,等、低信号内含散在高信号5个。DWI所有肿瘤结节呈高信号。两组增强表现为对比剂快进快出强化模式者34个(69.38%),快进慢出者14个(28.57%),慢进慢出者1个(0.20%)。肿瘤的MRI表现与其组织病理改变有关。三维增强血管成像能显示部分肿瘤的供血动脉。动态增强组对比噪声比(CNR)优于CE-MRA(t值为5.10,P<0.05)。结论MR多序列联合应用能正确、客观地反映小肝癌的形态和性质,是诊断小肝癌有价值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小肝癌 多序列成像
下载PDF
腺性膀胱炎的CT和MR表现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明旺 郭永梅 +2 位作者 江新青 魏新华 黄云海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年第4期70-73,共4页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CT和MR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搜集21例经病理证实的腺性膀胱炎的CT和MR资料,全部病例均做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草坪状增厚型11例,弥漫型5例,结节隆起型3例,混合型2例。结论腺性膀胱炎主要表现为草坪状或弥...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CT和MR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搜集21例经病理证实的腺性膀胱炎的CT和MR资料,全部病例均做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草坪状增厚型11例,弥漫型5例,结节隆起型3例,混合型2例。结论腺性膀胱炎主要表现为草坪状或弥漫性的膀胱壁增厚,增强后呈轻度强化。重视腺性膀胱炎和其它膀胱肿瘤合并存在的可能,增强扫描对于膀胱内多灶病变的定性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性膀胱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输卵管积液的CT、MRI诊断 被引量:12
9
作者 高德宏 杨春勤 +2 位作者 沈比先 黄银平 谢井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10期1808-1811,共4页
目的探讨输卵管积液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双侧发病14例,共40个病灶)手术病理证实的输卵管积液患者的CT及MRI表现,包括输卵管脓肿17例、输卵管积水15例、输卵管卵巢脓肿8例。结果输卵管积液呈弯曲管状、多房状或串... 目的探讨输卵管积液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双侧发病14例,共40个病灶)手术病理证实的输卵管积液患者的CT及MRI表现,包括输卵管脓肿17例、输卵管积水15例、输卵管卵巢脓肿8例。结果输卵管积液呈弯曲管状、多房状或串珠状形态,尖端指向子宫角。输卵管积脓MRI呈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5例显示液-液平面;输卵管积水以水样信号为主,3例T1WI呈等信号、DWI呈高信号。输卵管积脓CT密度较输卵管积水稍高,输卵管积水以水样密度为主。输卵管或输卵管卵巢脓肿管壁较厚、强化较明显、周围改变较显著。结论输卵管积液MRI有一定特征,容易和盆腔其它囊性病变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积脓 输卵管积水 输卵管卵巢脓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Walkaway VSP多次波成像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吴世萍 黄录忠 胡天跃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5-123,9,共9页
Walkaway VSP多次波成像是将地震相干应用于VSP中。首先讨论了Walkaway VSP多次波成像的基本原理。对比了传统VSP与Walkaway VSP多次波成像的照明区域之后,通过对模拟资料进行成像,讨论了影响成像的因素。模拟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多次波成... Walkaway VSP多次波成像是将地震相干应用于VSP中。首先讨论了Walkaway VSP多次波成像的基本原理。对比了传统VSP与Walkaway VSP多次波成像的照明区域之后,通过对模拟资料进行成像,讨论了影响成像的因素。模拟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多次波成像结果表明,Walkaway VSP多次波成像能够对井附近的结构较好地成像,从而拓宽VSP成像区域。应用过程中发现,多次波成像的深度和质量受地表反射能力以及检波器埋深的影响。地表反射能力越强,成像深度越深,成像的质量越高;检波器埋藏越深,成像结果对复杂地表的敏感度越小,成像的深度也将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干 虚源 多次波成像 Walkaway VSP
下载PDF
空空导弹激光引信面临的干扰及抗干扰浅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东根 《航空兵器》 2008年第5期38-40,44,共4页
针对空空导弹激光引信所存在的干扰问题,分析其所面临的干扰的类型、方式及这些干扰对激光引信的影响,提出了激光引信抗无源干扰几种方法,最后指出激光引信抗干扰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激光引信 抗干扰 光学特性 信号处理算法 激光成像 空空导弹
下载PDF
基于改进C-V模型的外绝缘放电紫外图像特征量提取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丰华 刘国坚 +2 位作者 张宏钊 黄荣辉 刘亚东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525-2532,共8页
为实现紫外(UV)成像技术检测绝缘子缺陷时产生的紫外图像中放电区域的自动准确分割,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Chan-Vese(C-V)模型的放电光斑提取方法。通过引入符号距离保持项、用水平集函数梯度的模替代Dirac函数以及简化模型参数来对现... 为实现紫外(UV)成像技术检测绝缘子缺陷时产生的紫外图像中放电区域的自动准确分割,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Chan-Vese(C-V)模型的放电光斑提取方法。通过引入符号距离保持项、用水平集函数梯度的模替代Dirac函数以及简化模型参数来对现有C-V模型进行了改进,然后将其用于获取绝缘子表面放电紫外图像的放电光斑,并给出了基于常规边缘检测算子法、数学形态学的紫外图像分割结果。结果表明:改进后的C-V模型能更为快速准确地分割出紫外成像的目标光斑,且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与现有方法相比较,使用改进的C-V模型来提取放电光斑的准确度提高了5%,且对C-V模型中关键参数的依赖性较小,非常适合于紫外图像特征量的提取。研究结果可为输电线路外绝缘的有效检测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检测 C-V模型 放电区域 光斑面积 图像分割 外绝缘 紫外成像
下载PDF
隔热板的太赫兹无损检测 被引量:9
13
作者 赵毕强 魏旭立 +2 位作者 杨振刚 刘劲松 王可嘉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5-189,共5页
为了研究太赫兹无损检测技术对复合材料与金属板黏合面粘接质量的检测能力,在隔热板上制造了不同特征的人工缺陷,并使用德国Syn View Scan 300连续太赫兹波成像系统对样件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太赫兹波能够穿透复合材料,并获得复合材... 为了研究太赫兹无损检测技术对复合材料与金属板黏合面粘接质量的检测能力,在隔热板上制造了不同特征的人工缺陷,并使用德国Syn View Scan 300连续太赫兹波成像系统对样件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太赫兹波能够穿透复合材料,并获得复合材料与金属板的黏合面处的2维太赫兹图像,从图像中能够清晰地分辨出不同特征的缺陷。该研究结果为检测复合材料黏合质量及脱黏状况提供了有效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无损检测 粘接质量 人工缺陷 连续太赫兹波成像
下载PDF
三维斑点追踪显像评估左心功能的新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钟舒文 张玉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4期607-610,共4页
心肌纤维排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左心室在三维空间运动的复杂性,二维斑点跟踪技术不能准确地评估心肌的三维运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是一项在立体空间内而非平面上追踪心肌斑点运动的新技术,可以测量各个方向上的心肌应变,比二维斑点追踪更... 心肌纤维排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左心室在三维空间运动的复杂性,二维斑点跟踪技术不能准确地评估心肌的三维运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是一项在立体空间内而非平面上追踪心肌斑点运动的新技术,可以测量各个方向上的心肌应变,比二维斑点追踪更能真实反映心肌的变形和运动。本文对三维图像斑点追踪显像的原理、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纤维 二维斑点跟踪显像 三维斑点追踪显像
下载PDF
基于荧光蛋白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探针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盛 陈典华 +3 位作者 蒋驰洲 吴琼 李煌 华子春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58-1267,共10页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是基于荧光基团供体和荧光基团受体间偶极子–偶极子耦合作用的非辐射方式的能量传递现象。基于荧光蛋白的FRET技术已被广泛用于研究细胞信号通路中蛋白质–蛋白质活体...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是基于荧光基团供体和荧光基团受体间偶极子–偶极子耦合作用的非辐射方式的能量传递现象。基于荧光蛋白的FRET技术已被广泛用于研究细胞信号通路中蛋白质–蛋白质活体相互作用检测、蛋白质构象变化监测以及生物探针的研制中。基于荧光蛋白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探针使得人们可以在时间和空间层面上研究细胞信号的转导过程。该文简要介绍了四大类基于荧光蛋白的FRET生物探针的设计、研制以及其在生物信号分子检测、活细胞成像以及药物筛选中的应用和进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荧光蛋白 荧光探针 活细胞成像 药物筛选
原文传递
基于rs-fMRI的双相Ⅱ型障碍抑郁患者大脑分数低频振幅、功能连接变化观察及病理机制探讨 被引量:8
16
作者 袁继香 李雪华 +3 位作者 刘可智 黄朝华 向波 张涛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21期18-22,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的双相Ⅱ型障碍抑郁患者大脑分数低频振幅(fALFF)、功能连接(FC)变化情况,以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双相Ⅱ型障碍抑郁患者(患者组)20例,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志愿者(对照组)24... 目的观察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的双相Ⅱ型障碍抑郁患者大脑分数低频振幅(fALFF)、功能连接(FC)变化情况,以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双相Ⅱ型障碍抑郁患者(患者组)20例,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志愿者(对照组)24例。对患者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_(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杨氏躁狂量表(YRMS)、Beck自杀意念量表(BSI)评估临床症状。对两组受试者采用可重复的成套神经状态测验量表(RBANS)评估认知功能,包括RBANS总体评分及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注意力、延迟记忆等5个认知领域因子。对所有受试者进行rs-fMRI扫描,使用DPABI4.3和SPM12软件筛选两组fALFF值差异脑区,并分析两组差异脑区与全脑其他体素间的FC,然后将患者组差异脑区的fALFF值、FC值与临床症状量表评分(包括HAMD_(17)量表评分、HAMA量表评分、YMRS量表评分、BSI量表评分)、认知功能量表评分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患者组RBANS总体评分及即刻记忆、注意力、延迟记忆等3个认知领域因子评分较对照组均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fALFF值显著增高的脑区为右侧小脑脚2区、右侧额内侧回、左侧胼胝体(P均<0.05),患者组fALFF值显著降低的脑区为右侧梭状回(P<0.05)。患者组右侧小脑脚2区的fALFF值与视觉广度得分呈正相关关系(r=0.514,P=0.035)。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FC值显著降低的连接为右侧梭状回与右侧枕叶舌回、右侧梭状回与右侧颞上回、右侧梭状回与左侧中央旁小叶(P均<0.05)。患者组右侧梭状回与右侧枕叶舌回的FC值与注意力评分呈正相关(r=0.515,P=0.034),右侧梭状回与右侧颞上回的FC值与HAMD、HAMA得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586、0.538,P均<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双相Ⅱ型障碍抑郁患者右侧小脑脚2区、右侧额内侧回、左侧胼胝体、右侧梭状回存在自发神经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Ⅱ型障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分数低频振幅 功能连接 认知功能
下载PDF
首发抑郁障碍患者及抑郁易感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的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徐丽丽 刘光耀 +3 位作者 张兰 曹黎 张静 马来阳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8年第2期93-97,共5页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障碍患者及抑郁易感者静息态下脑功能,探索抑郁症发病及抑郁易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rs-fMRI)对23例首发未服药抑郁障碍患者、26例抑郁易感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行rs-fMRI扫描,应用局...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障碍患者及抑郁易感者静息态下脑功能,探索抑郁症发病及抑郁易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rs-fMRI)对23例首发未服药抑郁障碍患者、26例抑郁易感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行rs-fMRI扫描,应用局部一致性分析方法(ReHo)比较各组间的差异脑区。结果:相对正常组,患者组右额上回、双侧前扣带回ReHo值升高,右壳核、小脑后叶及颞上回ReHo值降低;易感组左壳核及右前扣带回ReHo值升高,左舌回、额上回及右颞上回ReHo值降低。相对患者组,易感组右壳核、小脑后叶、颞上回及扣带回ReHo值升高,左楔前叶及额上回ReHo值降低(P均<0.05)。结论:抑郁障碍是一个涉及多脑区、多系统的疾病;这些异常脑区可能是抑郁易感的病理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抑郁易感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局部一致性
下载PDF
磁共振液体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晓夫 高颖 +2 位作者 韩忠丽 赵明 张铁成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5-508,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液体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FVH)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3年7月因TIA住院的连续患者218例的一般临床背景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心血管疾病、TIA或脑卒中病史、TIA...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液体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FVH)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3年7月因TIA住院的连续患者218例的一般临床背景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心血管疾病、TIA或脑卒中病史、TIA持续时间等,计算ABCD2评分。全部病例均在症状发作24 h内进行MRI和MRA检查。FVH阳性的患者在初次检查7 d后行MRA和MRI复查。随访90 d。结果45例出现FVH (21%),其中15例伴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均位于FVH同侧。相对于FVH阴性患者,FVH阳性患者中,心房颤动(〈0.001)、DWI阳性(P=0.020)和脑动脉闭塞性病变(AOL)(P=0.003)更多见,并且TIA持续时间较短(P=0.010)。多元Logstic回归分析,心房颤动(OR=7.17,95%CI:2.71~18.4),AOL (OR=4.93,95%CI:3.53~12.6)和偏瘫(OR=2.84,95%CI:1.21~7.42)与FVH独立相关。7 d后复查,30例FVH消失(66%,短暂性FVH)。短暂性FVH阳性病例中,心房颤动发病率更高(P=0.020),而AOL发病率下降(〈0.001)。共随访197例患者(90%),FVH阳性患者中,5例发展为复发性TIA,6例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IS),都出现在FVH同侧;FVH阴性组患者中,2例发展为复发性TIA,5例发展为IS。COX比例风险分析, FVH (HR=3.64,95%CI:1.08~12.6)和AOL (HR=3.82,95%CI:1.07~15.8)与复发性TIA或IS相关。结论 FVH可以对TIA诊断做出一定帮助,并且能够对复发性TIA或IS做出一定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磁共振 液体反转恢复序列 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柔性相控阵换能器用于形状不规则工件的超声检测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衍 《无损探伤》 2013年第5期1-5,共5页
介绍灵巧的二维和三维柔性相控阵换能器,用于检测几何形状复杂的工件中裂纹类面状缺陷的方法特征和优势。新的实时功能,能重建内外表面轮廓;全点聚焦(FTP)法,能有效改善内表面开口裂纹的成像效果。期盼此法为复杂结构的超声检测开辟新... 介绍灵巧的二维和三维柔性相控阵换能器,用于检测几何形状复杂的工件中裂纹类面状缺陷的方法特征和优势。新的实时功能,能重建内外表面轮廓;全点聚焦(FTP)法,能有效改善内表面开口裂纹的成像效果。期盼此法为复杂结构的超声检测开辟新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柔性相控阵换能器 不规则形状 裂纹检测 成像算法
原文传递
动态增强MRI对乳腺单纯型黏液癌与T2明显高信号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5
20
作者 曲宁 罗娅红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0-483,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乳腺单纯型黏液癌(PMBC)与T_2明显高信号纤维腺瘤(T_2-SHi FA)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PMBC和58例T_2-SHi FA的临床资料和MRI图像,比较两种病变的发病年龄、肿块大小、形态、边缘、有...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乳腺单纯型黏液癌(PMBC)与T_2明显高信号纤维腺瘤(T_2-SHi FA)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PMBC和58例T_2-SHi FA的临床资料和MRI图像,比较两种病变的发病年龄、肿块大小、形态、边缘、有无低信号分隔、内部强化特征、早期强化速度、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结果 T_2-SHi FA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PMBC小(P<0.05)。两组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缘、低信号分隔、内部强化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强化速度、TIC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E-MRI有助于PMBC和T_2-SHi FA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黏液癌 纤维腺瘤 明显高信号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