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方法新视野——翻译是互文意境中的篇章连贯重构 被引量:27
1
作者 钟书能 李英垣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18,共5页
本文分析了语言学翻译理论和功能翻译理论, 以此为基础认为这两大翻译理论是从等值、功能、抑或目的诸方面对翻译进行评价。众所周知,在翻译行为中,一方面源语语篇的语言功能必须在目的语语篇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隐含于源语语篇中的社... 本文分析了语言学翻译理论和功能翻译理论, 以此为基础认为这两大翻译理论是从等值、功能、抑或目的诸方面对翻译进行评价。众所周知,在翻译行为中,一方面源语语篇的语言功能必须在目的语语篇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隐含于源语语篇中的社会功能也必须在目的语语篇中得到恰如其分的体现。然而,初步文献考察表明,在翻译理论或方法的研究中,如何根据互文语境重构篇章的连贯这一问题迄今很少为人关注,如何通过互文语境中篇章连贯的重构使目的语篇章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产生意义这样的问题尚未得到解答。对篇章连贯、互文性、语境、言外之力等概念的解析可使以下问题有望得到深入的探讨:如何在互文语境中重新建立起篇章连贯?应当如何确定与解释互文语境中篇章连贯与翻译中的语用解释力?等等。本研究旨在以一新的角度阐明这一观点:翻译过程就是互文语境中重新建构篇章连贯性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篇章连贯 互文意境 言外之力
原文传递
北京公示语汉英翻译错误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杨芳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65-68,88,共5页
面对日益汹涌的全球化大潮和即将到来的2008奥运会,目前北京大量的公示语翻译错误已严重影响了北京的国际形象.北京公示语翻译错误多表现为译语话语与原语话语语力不对等,进而导致话语意图传讯的失败,这尤其体现在公示语信息与表达形... 面对日益汹涌的全球化大潮和即将到来的2008奥运会,目前北京大量的公示语翻译错误已严重影响了北京的国际形象.北京公示语翻译错误多表现为译语话语与原语话语语力不对等,进而导致话语意图传讯的失败,这尤其体现在公示语信息与表达形式的处理环节.因此,从事汉英公示语翻译应首先明确其语用目的,继而在明析信息的基础上做到合理表达,以减少翻译错误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示语 翻译 施效行为 施事行为 语力
下载PDF
语力概念与意义表征 被引量:20
3
作者 刘龙根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0-124,共5页
语力的概念可溯源至弗雷格,而对语力论的系统研究则发端于奥斯汀言语行为论的创立。语力概念的创立,填补了语言哲学中的一项空白,但围绕语力与意义的关系问题,塞尔等言语行为论的继承者并未因袭奥斯汀的观点。不过,与其把语力与意义这... 语力的概念可溯源至弗雷格,而对语力论的系统研究则发端于奥斯汀言语行为论的创立。语力概念的创立,填补了语言哲学中的一项空白,但围绕语力与意义的关系问题,塞尔等言语行为论的继承者并未因袭奥斯汀的观点。不过,与其把语力与意义这两个概念对立起来,毋宁将语力视为交际语用意义的组成部分,并作为意义的重要维度加以研究,从而通过对其性质及构成要素等的分析探察,进一步丰富语言哲学对于意义概念的理论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力 意义 构成要素
下载PDF
言语行为与制度的生成 被引量:19
4
作者 韦森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1-130,共10页
依照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以言行事哲学的分析理路,本文初步探讨了人的言语行为与制度生成的内在关系。第1节简要介绍了从语言哲学和语言学的分析视角研究人类社会制度现象的一般意义。第2节则讨论了以言创生制度的基本哲学思路。第3节... 依照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以言行事哲学的分析理路,本文初步探讨了人的言语行为与制度生成的内在关系。第1节简要介绍了从语言哲学和语言学的分析视角研究人类社会制度现象的一般意义。第2节则讨论了以言创生制度的基本哲学思路。第3节对以言创生制度的施事话语的形式条件进行了一些讨论。最后,第4节则探讨了以言创生制度事实和制度规则的道德基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行为 制度生成 施事话语 以言施事力 许诺 道德情感
原文传递
汉英翻译中的礼貌等值 被引量:14
5
作者 孙志祥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0-22,共3页
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汉英翻译中礼貌等值的相对性。篇章是言语行为序列,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论等礼貌语用观不仅适用于言语行为,同时适用于篇章行为。翻译中礼貌等值问题的研究重在吸收等值翻译理论的科学内涵,借鉴言语行为理... 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汉英翻译中礼貌等值的相对性。篇章是言语行为序列,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论等礼貌语用观不仅适用于言语行为,同时适用于篇章行为。翻译中礼貌等值问题的研究重在吸收等值翻译理论的科学内涵,借鉴言语行为理论和礼貌语用研究的成果,探讨言语和篇章层面的礼貌等值。言语行为的言外之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译的,但等值总是相对的。因此,礼貌等值重在言外之力和语势的最佳等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英翻译 礼貌等值 言语行为 篇章 语势
原文传递
译入语中信息量的调控和源语会话含义的再现——论商品宣传材料汉英翻译中言外之力的对等 被引量:13
6
作者 仝一旻 王慧莉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8-80,共3页
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会带来交际上的障碍,处理得不当,将造成商品宣传材料的汉英翻译中出现交际困难甚至是失败。言外之力对等应是此类文本翻译应遵循的原则。本文就此类文本的汉英翻译中某些文化词语和表达的汉英翻译案例进行分析,指出... 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会带来交际上的障碍,处理得不当,将造成商品宣传材料的汉英翻译中出现交际困难甚至是失败。言外之力对等应是此类文本翻译应遵循的原则。本文就此类文本的汉英翻译中某些文化词语和表达的汉英翻译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为了突破英汉语某些文化词语和表达上的文化障碍,实现有效交际,译文中信息量的调控和原文会话含义再现是实现言外之力对等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告翻译 言外之力 对等 信息量调控 会话含义
原文传递
从交际主体的双向认知互动看语用失误的本质 被引量:13
7
作者 么孝颖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30,共3页
本文把语用失误界定为表达者和接受者赋予了同一个词汇语法上正确的话语以不同的言外之力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中断。任何把跨文化言语交际活动的双向互动交流拉向单一的表达者向度或接受者向度都是片面的。对言语交际模式图的分析表明,... 本文把语用失误界定为表达者和接受者赋予了同一个词汇语法上正确的话语以不同的言外之力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中断。任何把跨文化言语交际活动的双向互动交流拉向单一的表达者向度或接受者向度都是片面的。对言语交际模式图的分析表明,表达者和受话者构成了跨文化言语交际的主体,跨文化言语交际的意图是最大化实现话语的言外之力,整个言语交际过程,从编码到解码的每个层面,都体现了表达者和接受者的双向认知互动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失误 言外之力 双向 认知互动
下载PDF
汉语礼貌称谓在语用翻译中的得与失 被引量:5
8
作者 叶小宝 《山东外语教学》 2001年第4期20-21,共2页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了汉语敬称、谦称在语用翻译中的得与失.为了"获得""言外之力"的等值,"损失"原语的语义内容、文化信息及文体色彩通常也在所难免.
关键词 文化内涵 敬称 谦称 言外之力
下载PDF
意向语义与情态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孙淑芳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4-58,共5页
意向与情态问题始终是现代语言学的热议话题,涉及哲学、逻辑学、语义学、语用学、语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并与句子、语句、命题、命题态度、意义等术语交织在一起。论文以阐释句子和语句的意义差异为基础,区分了句子的语法分类和语句的... 意向与情态问题始终是现代语言学的热议话题,涉及哲学、逻辑学、语义学、语用学、语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并与句子、语句、命题、命题态度、意义等术语交织在一起。论文以阐释句子和语句的意义差异为基础,区分了句子的语法分类和语句的意向分类,分析了命题、命题态度和情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认为,这种研究有助于厘清意向和情态之间的意义关系,明确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前者属语用语言学范畴,后者属功能语义学和语法学范畴,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情态分类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子 语句 意向语义 情态意义
原文传递
法律论证的语用逻辑重构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梦醒 张斌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2-97,共6页
语用逻辑(illocutionary logic)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分析工具,通过对语用动词和语用行为语句的研究,来反映语用力量和语用行为的逻辑特征。语用逻辑思维下的法律论证,作为一种语用行为,弥补了演绎逻辑单调性的不足,将言说符号的语形、语义... 语用逻辑(illocutionary logic)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分析工具,通过对语用动词和语用行为语句的研究,来反映语用力量和语用行为的逻辑特征。语用逻辑思维下的法律论证,作为一种语用行为,弥补了演绎逻辑单调性的不足,将言说符号的语形、语义和语用连贯起来。语用力量通常和言说者的意图密切相关,这种意图通过言说描绘了包含某种期待的可能世界。语用逻辑展现的模式是语用行为指向的递进,或者转移,可以说论辩实践的规范结构本身就是对话实践的动态逻辑。法律论证的逻辑架构离不开逻辑连接词的作用,它可以架构命题的逻辑表达,为真值判断提供清晰的证明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论证 语用逻辑 言语行为 语用力量
原文传递
礼貌的语用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晨辉 《宿州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40-43,共4页
作为语用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礼貌是一种语用策略。本文旨在通过探讨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之间的关系、礼貌和言外功能、礼貌原则的准则,揭示礼貌在语言运用中维护和改善人际关系中的功用。
关键词 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 言外功能 语言的得体性 语用失误
下载PDF
语义歧义与语用歧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迟宇风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5-17,共3页
在综合诸家学说的基础上,将歧义分割为语义歧义和语用歧义两个范畴。对二者的分割原则以及各自的定义、分类、产生条件等做了介绍。
关键词 歧义 一词多义 言语行为 言外之力 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
下载PDF
敬称、谦称在汉译英中的语用失误与语用等值 被引量:3
13
作者 叶小宝 《山东外语教学》 2002年第1期37-38,74,共3页
本文分析了汉语社交指示语敬称、谦称在翻译中的语用失误及语用等值,然后得出结论:译者只有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的语用文化对比,才能避免敬称、谦称翻译的语用失误,达到语用等值.
关键词 语用失误 语用等值 言外之力 敬称 谦称
下载PDF
汉语反问句加强“施为用意”浅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捷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34,共5页
本文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内,以礼貌程度等级为“试纸”对汉语反问句加强其所传达的施为用意力度的语用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反问句用于表和谐类施为用意时起正向加强作用,表现为礼貌程度语用等级的提升;而用于表竞争类和冲突类施为用意... 本文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内,以礼貌程度等级为“试纸”对汉语反问句加强其所传达的施为用意力度的语用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反问句用于表和谐类施为用意时起正向加强作用,表现为礼貌程度语用等级的提升;而用于表竞争类和冲突类施为用意时起反向强化作用,表现为礼貌程度语用级别的降低。本研究思路也可以推广到英汉语言中的祈使句、感叹句、双重否定句等其他强调句式的相关研究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行为理论 汉语反问句 施为用意 礼貌程度等级
下载PDF
从“言有所为”到“译有所为”——英汉话语标记语的目的等效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炳文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3-79,共7页
在汉英双语法庭中,被称之为"交际粘合剂"的话语标记语,没有概念意义,却以特有的方式说出说话者的心声。不同法庭角色所使用的话语标记语不增加命题内容,旨在呈现说话者意图,增加语调和语力。话语标记语在目的冲突的交叉询问... 在汉英双语法庭中,被称之为"交际粘合剂"的话语标记语,没有概念意义,却以特有的方式说出说话者的心声。不同法庭角色所使用的话语标记语不增加命题内容,旨在呈现说话者意图,增加语调和语力。话语标记语在目的冲突的交叉询问中主要用于引起反对或挑战,在目的一致的直接询问中则是用作控制信息流和标示故事进展的手段。本文试图以法庭口译员如何处理话语标记语这个细微之处来窥斑见豹,揭示从"言有所为"到"译有所为"的语用翻译过程中,策略是语言表象,目的是内在动因。研究发现,法庭口译员对庭审互动中话语标记语的处理其实是对律师或法官交际目的的关联或顺应。话语标记语口译中目的参数的改变可能会带来交际双方问答互动时的各种变化,影响语言系统的语码转换和司法系统的公平和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标记语 语力 法庭口译 目的等效
下载PDF
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被引量:5
16
作者 贾敏 《海外英语》 2011年第10X期328-329,共2页
该文首先介绍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源起以及Searle对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阐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内涵及其类别。继而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着重从表示婉拒、批评、强调、礼貌、请求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间接言语行为的功能性。
关键词 间接言语行为 言外之意 功能
下载PDF
话语施效行为初探 被引量:4
17
作者 林静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2-128,共7页
"话语施事行为"与"话语施效行为"是奥斯汀及塞尔言语行为分类中的后两个类别。其中,"话语施事行为"是奥斯汀及塞尔最感兴趣的,而"话语施效行为"却被他们忽视了。影响言语行为施效的原因主要有... "话语施事行为"与"话语施效行为"是奥斯汀及塞尔言语行为分类中的后两个类别。其中,"话语施事行为"是奥斯汀及塞尔最感兴趣的,而"话语施效行为"却被他们忽视了。影响言语行为施效的原因主要有:言语行为力量合适与否、方式与意向一致否、无效果———听者不是理想中的听者、"无意的效果"———好心办坏事等几个方面。提高话语施效概率的修辞策略有:(1)说者应讲究言语行为的方式;(2)说者应掌握言语行为的艺术———修辞;(3)说者要注意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行为 话语施效行为 说者 修辞 言外行为力量
下载PDF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学术背景与形成脉络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红莲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72-77,共6页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奠基石,对语言学和语言哲学具有开创性贡献。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论贡献、塞尔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等,对奥斯汀前期语言思想未有过深入探究。本文通过解读奥斯汀仅有...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奠基石,对语言学和语言哲学具有开创性贡献。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论贡献、塞尔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等,对奥斯汀前期语言思想未有过深入探究。本文通过解读奥斯汀仅有的三本著作,系统阐述其语言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过程,笔者发现,奥斯汀对言语行为的兴趣几乎贯穿在他全部的语言思想中,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与奥斯汀前期语言思想密不可分。从早期对语词意义的探究,到行事性与断定性话语区分说、言语行为三分法和语力概念的提出,他始终关注语言使用的情境、语言的社会规约性、现实性、意向性和言语行为的各种行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汀 言语行为理论 词的意义 以言行事行为 语力
下载PDF
话题的语用功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郑燕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17-20,共4页
本文以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为主要理论依据,把英语和汉语话题放在以会话为框架的语料中作动态分析,发掘出英语和汉语各自在不同的场合所使用的话题,分别总结出话题结构在两种语言中交际功能的异同,同时还... 本文以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为主要理论依据,把英语和汉语话题放在以会话为框架的语料中作动态分析,发掘出英语和汉语各自在不同的场合所使用的话题,分别总结出话题结构在两种语言中交际功能的异同,同时还分析了话题在话轮中的施为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功能 语言顺应论 动态分析 交际功能 话题结构 汉语 英语 语料 会话 话轮
下载PDF
即时语用推理中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困境与对策
20
作者 李怀奎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40,共9页
言语行为转喻理论有两方面不足:仅考虑脚本及其成分(分别相当于话语的施事用意和话语本身)的关系,没有述及成分的字面和隐含脚本之间和成分的字面与隐含命题内容之间的联系,更没有触及它们的推理机制;想当然地认为脚本及其成分所构成的... 言语行为转喻理论有两方面不足:仅考虑脚本及其成分(分别相当于话语的施事用意和话语本身)的关系,没有述及成分的字面和隐含脚本之间和成分的字面与隐含命题内容之间的联系,更没有触及它们的推理机制;想当然地认为脚本及其成分所构成的整体-部分关系是即时语用推理迅捷性的保证,没有说明推理的语境依赖性。解决办法有两点:(1)明确字面和隐含施事用意没有转喻联系。隐含施事用意的获取首要取决于命题内容,其次是语境、相邻对和会话的协商性等。(2)隐含命题内容需要通过溯果推理获得,即字面和隐含命题内容之间均可以构成松散的因果关系,是转喻的体现。结论是:即时语用推理涉及转喻,但它只存在于对命题内容的推理之中,所以本文言及的转喻机制和Panther&Thornburg的有本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行为转喻 命题内容 施事用意 推理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