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1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 被引量:341
1
作者 陈新仁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32,112,共6页
学界对于身份的认识经历了从本质主义向建构主义的演变过程,其中,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文化学者等的观点更多地代表了前者,而传播学家、会话分析者、语用学家等的观点则代表了后者。交际者的社会身份具有多重性,然而,特定场景交际... 学界对于身份的认识经历了从本质主义向建构主义的演变过程,其中,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文化学者等的观点更多地代表了前者,而传播学家、会话分析者、语用学家等的观点则代表了后者。交际者的社会身份具有多重性,然而,特定场景交际环境下交际者从若干身份中选择甚至新建某个特定的身份进行交际是一个语用过程,通过特定的话语方式加以建构具有目的性和动态性。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做出不同的身份选择和建构会对交际产生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语用身份 话语 建构
下载PDF
汉语的主观性和汉语语法教学 被引量:104
2
作者 沈家煊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12,共10页
语言的主观性指说话人的立场、态度和情感。本文主要说明三种句式如何表达语言的主观性,即:(1)主观处置句,如"怎么把个晴雯姐姐也没了";(2)主观得失句,如"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3)主观认同句,如"他是去年生的... 语言的主观性指说话人的立场、态度和情感。本文主要说明三种句式如何表达语言的主观性,即:(1)主观处置句,如"怎么把个晴雯姐姐也没了";(2)主观得失句,如"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3)主观认同句,如"他是去年生的孩子"。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汉语语法的特点,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设法使学生体会到汉语一些重要的句式所包含的主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性 汉语语法教学 处置句 得失句 认同句
下载PDF
数字时代的身份构建及其法律保障:以个人信息保护为中心的思考 被引量:101
3
作者 陆青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23,共21页
个人信息保护的对象并不是个人信息本身,而是个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身份建构的自主性和完整性。通过历史梳理可以发现,人格权的发展过程,其实也是个人身份权益不断得到法律彰显的过程。而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特质,其实在于将对"作为... 个人信息保护的对象并不是个人信息本身,而是个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身份建构的自主性和完整性。通过历史梳理可以发现,人格权的发展过程,其实也是个人身份权益不断得到法律彰显的过程。而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特质,其实在于将对"作为结果的个人身份保护"转向了"作为生成过程的个人身份保护"。个人身份权益尤其是动态身份权益(也即个人的社会镜像)的保护,并不能为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具体人格权保护所涵盖。在身份建构的视域下,个人信息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有重新梳理和解释的必要。人类进入到数字时代后,面对个体自我的数字化呈现可能带来的身份危机,以数字身份为中心重新建构人际关系调整秩序,或许是未来法治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建构 个人信息 数字身份 隐私权
原文传递
教师“身份”的制度与文化根源及当下危机 被引量:80
4
作者 阎光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17,共6页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教师的传统身份是制度型构起来的,正是通过制度的型构,才逐渐形成民间尊师重教的习俗和传统。由于教育制度的变迁,目前教师传统身份正遭遇严峻的危机,甚至民间日常生活中的尊师习俗和传统也面临着“去根化”的危险。
关键词 教师身份 制度型构 文化建构
下载PDF
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 被引量:74
5
作者 谷小娟 李艺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108,共8页
本文回顾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40年间有关学科对语言与社会身份关系的认识和研究历程。早期变异语言学家认为二者具有相关和共变的关系;语用学揭示社会身份的情景性和行为性,认为身份是人在不同语境中展演合乎规约的语用行为的结果;... 本文回顾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40年间有关学科对语言与社会身份关系的认识和研究历程。早期变异语言学家认为二者具有相关和共变的关系;语用学揭示社会身份的情景性和行为性,认为身份是人在不同语境中展演合乎规约的语用行为的结果;社会心理学家阐释个人语体形成的心理原因在于身份认同与排斥;交际社会语言学认为在具体交际活动中,语言时时构筑着主体的社会身份;实践社区模式展示人在言语实践中不断学习,调整言语行为,协商和构建社会身份的过程;发展心理学放眼人生,阐述人生各阶段及各种关系中的生命身份构建、维持和变化;批评话语分析进一步揭示语言与身份的辩证关系,认为人可以遵守或违反话语规范,有意识地选择语体来建构主体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身份 身份构建
原文传递
系统功能视角下生态话语分析的多层面模式——以生态报告中银无须鳕身份构建为例 被引量:79
6
作者 赵蕊华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4-91,共8页
如今绝大多数生态问题源于人类对非人类动物1传统的身份构建,并影响其相关行为。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文本研究模式有助于读者了解文本构建非人类动物身份的手段。以银无须鳕(silver hake)评估报告为例的生态文本研究从语域、语义和词汇... 如今绝大多数生态问题源于人类对非人类动物1传统的身份构建,并影响其相关行为。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文本研究模式有助于读者了解文本构建非人类动物身份的手段。以银无须鳕(silver hake)评估报告为例的生态文本研究从语域、语义和词汇语法三个层面揭示了对非人类动物身份的构建,以此展现系统功能视角下研究生态话语的模式,凸显各层面隐藏或揭示生态问题的张力、作用和连贯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实现关系和相互渗透。生态语言学系统功能视角下的多层面研究模式有利于全面深入分析生态文本,发现并解决生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话语分析 系统功能视角 多层面 非人类动物 身份构建 生态评估报告
原文传递
拉萨八廓街地方性的游客认同建构 被引量:65
7
作者 胡宪洋 白凯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32-1649,共18页
地方性作为地方群体的主观创作,其结构随认同群体的差异而发生变化。为了初步探索地方性认同的组成结构,选择拉萨八廓街为案例地,从游客视角出发,通过理论建构和实证检验的研究思路,对拉萨八廓街的地方性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地方性... 地方性作为地方群体的主观创作,其结构随认同群体的差异而发生变化。为了初步探索地方性认同的组成结构,选择拉萨八廓街为案例地,从游客视角出发,通过理论建构和实证检验的研究思路,对拉萨八廓街的地方性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地方性游客认同探索性理论模型包括识觉空间、生活空间和主体空间3个主范畴以及自然独特性、人文独特性、自我效能、环境可管理性、一致性、依恋和自我尊重等7个副范畴;研究所开发的地方性游客认同量表包含7个维度共计23个问项,量表整体结构良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鉴别度;游客对拉萨八廓街地方性认同整体持积极态度,其中,识觉空间平均分最高,生活空间次之,而以主体空间得分最低;依据5种不同的理论结构设计成的5种竞争模型,经过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模型选择,并通过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对所选模型加以验证,认为模型5是地方性游客认同的最佳模型,同时证明了探索性模型建构的正确性。此外,文章还对拉萨八廓街地方性的游客认同这一概念使用的理论渊源及其与重点相关概念的关系,以及概念模型建构的深化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 游客认同 八廓街 扎根理论 理论建构 量表开发 拉萨
原文传递
作为社会符号的“反语言”——“边缘话语与社会”系列研究之一 被引量:64
8
作者 丁建新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6-83,共8页
本文以囚犯语言、黑帮行话、引航员俚语、卡车司机车载电台语言、大学校园俚语、说唱音乐等反语言或半反语言形式为例,说明这一另类话语及其构建的另类世界。反语言是一种相对于主流语言来说具有不同词汇的语言形式,是反文化群体用来反... 本文以囚犯语言、黑帮行话、引航员俚语、卡车司机车载电台语言、大学校园俚语、说唱音乐等反语言或半反语言形式为例,说明这一另类话语及其构建的另类世界。反语言是一种相对于主流语言来说具有不同词汇的语言形式,是反文化群体用来反抗、抵制、扰乱、从而远离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的一种话语实践。相对于主流语言,反语言具有寄生性与隐喻性。反语言生成反社会,反社会是主流社会的有意识的替代。反语言是构建身份认同、寻找"有意义的他者"的重要手段。反语言作为边缘话语的一种极端形式,对社会符号学研究话语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语言 反社会 寄生 隐喻 身份构建
原文传递
身份理论和应用语言学研究 被引量:55
9
作者 李战子 《外国语言文学》 2005年第4期234-241,共8页
本文综述了身份理论对应用语言学的新发展的影响;通过讨论BonnyNorton和AlastairPennycook等批评性应用语言学学者的主要观点,以及评介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兴起的自传式民族文化学研究方法,提出将二语习得重新理论化的必要性。这是因为二... 本文综述了身份理论对应用语言学的新发展的影响;通过讨论BonnyNorton和AlastairPennycook等批评性应用语言学学者的主要观点,以及评介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兴起的自传式民族文化学研究方法,提出将二语习得重新理论化的必要性。这是因为二语习得是社会建构的,关注学习者的多重身份有助于我们在当代社会变化和多样化的语境中重新认识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二语习得 个人经验叙事 建构 社会文化语境
原文传递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 被引量:49
10
作者 张宝成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共6页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国家认同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则是当下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事实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有着差异性,存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国家认同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则是当下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事实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有着差异性,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冲突,同时二者之间也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只有处理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使少数民族在原有的民族认同的基础之上,形成国家认同,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变,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和谐构建
原文传递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基础性工程 被引量:50
11
作者 青觉 吴鹏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3-181,共9页
在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国家认同建构是必须优先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构具有特殊意义。长期以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研究大多是停留于语言习得与文... 在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国家认同建构是必须优先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构具有特殊意义。长期以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研究大多是停留于语言习得与文化传承层面对其作一技术性审视,而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内在包含的在教育情境与过程中建构稳固态国家认同的深沉意蕴关注不足。从发生学的视角来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仅推进了各民族成员平等有序的政治参与,也有助于实现各民族的经济整合与共同性发展,并为中华各民族文化的黏合通融提供了必要平台。持续夯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这一基础性工程,对于多国家认同建构的传统路径将是一个新的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国家认同 建构
原文传递
虚假礼貌的实现方式及语用特征分析 被引量:47
12
作者 李成团 冉永平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2-51,共10页
社交语用研究多关注言语交际中的真实礼貌,却忽略虚假礼貌现象。基于礼貌原则[20]和人际关系管理论[23;27],本文发现人际交往中虚假礼貌的三种实施方式:先礼后兵、象征性移情和指桑骂槐,及其自我身份构建与人际和谐维护的语用理据;在分... 社交语用研究多关注言语交际中的真实礼貌,却忽略虚假礼貌现象。基于礼貌原则[20]和人际关系管理论[23;27],本文发现人际交往中虚假礼貌的三种实施方式:先礼后兵、象征性移情和指桑骂槐,及其自我身份构建与人际和谐维护的语用理据;在分析虚假礼貌言语行为之后,本文总结了虚假礼貌的如下基本特征:1)遵循与违背礼貌准则的矛盾性;2)受制于特定目的的蓄意操纵性;3)移情站位的表面性;4)心理期待的不对等性。最后,尝试融入虚假礼貌概念,重构人际礼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礼貌 身份构建 人际关系管理 礼貌观重构
原文传递
逆境中的坚守:乡村教师身份建构中的情感劳动与教育情怀 被引量:47
13
作者 沈伟 王娟 孙天慈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54-62,共9页
乡村教师情感、情怀是影响其留任的重要因素,然而已有的教师身份建构研究中甚少回答教师的情感劳动及教育情怀在其中的作用的问题。本研究以优秀乡村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确定四个典型案例对其进行个别访谈,运用NVivo12对访... 乡村教师情感、情怀是影响其留任的重要因素,然而已有的教师身份建构研究中甚少回答教师的情感劳动及教育情怀在其中的作用的问题。本研究以优秀乡村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确定四个典型案例对其进行个别访谈,运用NVivo12对访谈材料进行三级编码。研究发现,情感劳动在乡村教师身份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教师的留职意向;师生关系是影响乡村教师身份建构的关键因素;教育情怀是乡村教师坚守逆境的重要动力。故要让乡村教师"留得住"和"留得久",需营造良好的乡村环境,让教师乐于从教;为乡村教师提供心理、情感、专业支持,缓解教师消极的情感劳动;同时基于乡村,为乡村培育有情怀的教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情感劳动 教育情怀 身份建构
原文传递
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现状、原则与议题 被引量:44
14
作者 李成团 冉永平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7-54,共8页
本文首先总结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的背景、现状与特点,然后融合社会建构主义原则、交互原则、站位原则与指示原则,形成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原则;最后,分析讨论人际语用学视角下的人际关系构建、人际情态表达与人际关系评价等相关研... 本文首先总结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的背景、现状与特点,然后融合社会建构主义原则、交互原则、站位原则与指示原则,形成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原则;最后,分析讨论人际语用学视角下的人际关系构建、人际情态表达与人际关系评价等相关研究,以期为身份研究提供新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构建 人际语用学 理论原则 新导向
原文传递
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述评 被引量:33
15
作者 黄波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4,共4页
鲍德里亚是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在《消费社会》一书中,他以符号学为切入点,对消费社会进行了审视与诊断,认为消费不再是物的消费、而是符号消费,符号消费其实质在于对人们社会身份的建构,因而符号消费的目的在于对差异的追求。鲍德... 鲍德里亚是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在《消费社会》一书中,他以符号学为切入点,对消费社会进行了审视与诊断,认为消费不再是物的消费、而是符号消费,符号消费其实质在于对人们社会身份的建构,因而符号消费的目的在于对差异的追求。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带着对消费异化的批判,开启了研究消费社会的新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德里亚 符号消费 身份建构 大众媒介
下载PDF
指示语选择的视点定位与身份构建 被引量:38
16
作者 李成团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19,共5页
本文首先从语用学视角界定身份与身份构建的本质:前者指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后者指会话者在交际中选择一定的语言手段如指示语进行视点定位以呈现自我概念的言语行为。然后,基于访谈辩论等语料分析,以语言顺应论与适应论为理论框架,我们... 本文首先从语用学视角界定身份与身份构建的本质:前者指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后者指会话者在交际中选择一定的语言手段如指示语进行视点定位以呈现自我概念的言语行为。然后,基于访谈辩论等语料分析,以语言顺应论与适应论为理论框架,我们重点探究会话者变换指示语进行视点定位与身份构建的语用理据。研究发现:说话人在间接陈述中变换指示语(定位自我)倾向于顺应礼貌原则以建构自己的理想身份;在直接冲突中变换指示语(定位对方)倾向于适应权势原则,从单一指称变换成复合指称以强化其语用指向来攻击对方的身份属性,重新表征或修正面子被损后的自我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自我概念 身份构建 视点定位 指示语
原文传递
有意不礼貌环境下身份构建的和谐-挑战语用取向 被引量:38
17
作者 陈倩 冉永平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18,28,共5页
有意不礼貌是源于人际目的而采取的一种语用策略,于是基于相关语料,本研究通过探讨有意不礼貌环境下的身份构建,旨在揭示有意不礼貌和身份构建之间的密切联系。作者首先讨论了有意不礼貌的语用特征及其语言实现方式,然后分析了有意不礼... 有意不礼貌是源于人际目的而采取的一种语用策略,于是基于相关语料,本研究通过探讨有意不礼貌环境下的身份构建,旨在揭示有意不礼貌和身份构建之间的密切联系。作者首先讨论了有意不礼貌的语用特征及其语言实现方式,然后分析了有意不礼貌环境下强势身份、突显身份和情感身份的构建过程。研究发现,受制于人际互动中和谐-挑战的语用取向,说话人在构建以上身份时会蓄意采用有意不礼貌的语用策略,并可能威胁听话人的面子及其平等社交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意不礼貌 语用策略 身份构建 和谐一挑战取向
原文传递
会话冲突中的语用管理探析 被引量:38
18
作者 李成团 冉永平 《中国外语》 CSSCI 2011年第2期43-49,共7页
在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性话语是一种不礼貌的社交现象,存在重要的语用理据。基于访谈辩论节目等语料分析,本文从面子威胁程度界定冲突的本质,并将其划分为两类:缓和性冲突与加剧性冲突,后者包括正面性冲突加剧和负面性冲突加剧;然后重点探... 在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性话语是一种不礼貌的社交现象,存在重要的语用理据。基于访谈辩论节目等语料分析,本文从面子威胁程度界定冲突的本质,并将其划分为两类:缓和性冲突与加剧性冲突,后者包括正面性冲突加剧和负面性冲突加剧;然后重点探讨动态交际过程中会话的冲突管理与说话人的身份属性显现或构建,以期弥补传统礼貌理论研究的缺陷,揭示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冲突 不礼貌 冲突管理 身份构建
原文传递
共享、重塑与认同:集体记忆传递的社会心理逻辑 被引量:35
19
作者 管健 郭倩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79,共11页
集体记忆不仅是被共享并存在于某个共同体中的个人记忆,亦是允许被社会成员所获取的符号系统。社会运行受集体记忆维护,集体记忆又受社会框架维持。社会心理学视角中,集体记忆可根据其受群体关注的程度和衰减速度进行划分,其传递过程是... 集体记忆不仅是被共享并存在于某个共同体中的个人记忆,亦是允许被社会成员所获取的符号系统。社会运行受集体记忆维护,集体记忆又受社会框架维持。社会心理学视角中,集体记忆可根据其受群体关注的程度和衰减速度进行划分,其传递过程是基于接受或拒绝信息的筛选过程。筛选过程主要涉及三个通道:群体成员对集体记忆相关信息的共享过程;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符号之间的互动对集体记忆的重塑过程;置于社会框架中的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对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因此,将集体记忆研究全然“去心理化”或“去社会化”并不利于对集体记忆研究的拓展,探究集体记忆如何在社会中传递需要补充社会心理学在这一领域的可能性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信息共享 符号互动 认同建构
下载PDF
主体性视域下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逻辑 被引量:33
20
作者 张雪雁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2-34,123-124,共13页
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学界目前主要从客观性视角探究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相关议题,而缺乏从主体性角度的审视。国家认同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交互实践的产物。因而,从主体性视域探究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现... 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学界目前主要从客观性视角探究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相关议题,而缺乏从主体性角度的审视。国家认同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交互实践的产物。因而,从主体性视域探究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现代中国的国家认同建立在人民主体性基础之上,主体性构成各民族现代国家认同的生成点。将少数民族的个体主体性、群体主体性和类主体性辩证统一,通过少数民族的公民身份、56个民族大家庭成员的群体身份、中华民族身份的培育,从而建构起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稳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少数民族 国家认同 建构逻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