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加热搅拌釜中改进型 INTER-MIG 桨的传热性能 被引量:6
1
作者 周勇军 蒋宾伟 +1 位作者 卢源 陈明濠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7-382,共6页
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以水为工作介质,在直径D=0.5 m的内盘管加热搅拌釜中对双层正交排列的改进型INTER-MIG浆搅拌器不同转速下的温度场、盘管外侧的温度边界层及传热系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与数值模拟的温度误差在2 K以内;搅拌釜内... 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以水为工作介质,在直径D=0.5 m的内盘管加热搅拌釜中对双层正交排列的改进型INTER-MIG浆搅拌器不同转速下的温度场、盘管外侧的温度边界层及传热系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与数值模拟的温度误差在2 K以内;搅拌釜内温度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呈升高趋势,最大温差基本保持在1 K之内;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盘管外侧传热系数的关联式为Nu=0.0337Re0.925Pr1/3(d/D)0.1(dco/D)0.5,计算与实测值的平均偏差为7.64%;盘管外侧温度边界层平均厚度为3.66 mm,在合理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mig搅拌浆 搅拌 传热 温度边界层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搅拌釜内双层改进型INTER-MIG桨流场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付勤民 周勇军 +2 位作者 薛亚运 陶兰兰 王璐璐 《轻工机械》 CAS 2016年第6期46-50,共5页
为得到双层INTER-MIG桨搅拌釜内流场特征,文章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对直径为430 mm的双层改进型INTER-MIG桨搅拌槽内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搅拌转速、相位角及轴向位置对搅拌槽内流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流场表现出较... 为得到双层INTER-MIG桨搅拌釜内流场特征,文章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对直径为430 mm的双层改进型INTER-MIG桨搅拌槽内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搅拌转速、相位角及轴向位置对搅拌槽内流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流场表现出较强轴流特性,底桨右端形成一个漩涡;转速增加引起桨叶附近湍动增强,但整体流型变化不大;当r/R<0.48时,桨叶间轴流效果显著,有利于釜底流体向上抬升,增强整体混合效果;当r/R>0.48时,桨叶右端在近壁面处会形成上下2股流动流体,有助于形成局部区域循环。实验结果可为工业搅拌过程提供工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釜 inter-mig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 流场分布
下载PDF
改进型INTER-MIG搅拌槽内固液悬浮特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3
作者 周勇军 卢源 +1 位作者 陈明濠 梁家勇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4-750,共7页
应用CFD软件Fluent 12.0和并行计算机工作站对双层改进型INTER-MIG桨式搅拌槽内的固液悬浮特性、临界离底悬浮转速及功率消耗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在固体体积分数as=30%下,转速n、桨叶离底距离C1和桨间距C2等因素对搅拌槽内颗粒悬浮特性... 应用CFD软件Fluent 12.0和并行计算机工作站对双层改进型INTER-MIG桨式搅拌槽内的固液悬浮特性、临界离底悬浮转速及功率消耗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在固体体积分数as=30%下,转速n、桨叶离底距离C1和桨间距C2等因素对搅拌槽内颗粒悬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转速和桨径下,改变C1和C2会改变流场的局部结构,选取适合的C1和C2可使固液混合更均匀,有利于颗粒悬浮和整个搅拌槽传质传热的进行.最佳桨叶离底高度与槽径比为0.36,最佳桨叶间距与槽径比为0.44;在该最佳工况下临界离底悬浮转速Njs=118.3 r/min;得到既能达到完全离底悬浮、又能使搅拌功耗最小的最佳转速为n=124 r/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型inter-mig 固液悬浮 临界离底悬浮转速 功率消耗
原文传递
改进型INTER-MIG桨尾涡结构的PIV试验与模拟 被引量:5
4
作者 林伟振 周勇军 +1 位作者 王璐璐 陶兰兰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8-164,171,共8页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和计算流体力学(CFD)对改进型INTER-MIG桨釜内尾涡结构进行研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PIV试验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几种湍流模型的差异;利用2D-PIV对尾涡结构进行涡量分析,并探讨桨叶直径对尾涡的影响,以及尾涡与湍...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和计算流体力学(CFD)对改进型INTER-MIG桨釜内尾涡结构进行研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PIV试验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几种湍流模型的差异;利用2D-PIV对尾涡结构进行涡量分析,并探讨桨叶直径对尾涡的影响,以及尾涡与湍动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LES对尾涡的预测优于Reynolds平均法;改进型INTER-MIG桨在运动过程中产生运动轨迹不对称的上下尾涡,桨叶下尾涡先于上尾涡形成,下尾涡最大涡量高于上尾涡;在尾涡形成到发展至最大的过程中,桨叶直径对下尾涡的径向位移影响较大,在桨叶直径D/T=0.57时,桨叶下尾涡沿径向方向运动最快,湍动能最大;当尾涡开始衰减后,桨叶直径越大,尾涡耗散的速度越快;湍动能最大值介于两尾涡之间,且伴随着尾涡的发展而增大,随其衰弱而减小.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型INTER-MIG桨釜内的搅拌机理,可以为该桨叶釜内的工程应用和优化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型inter-mig 搅拌釜 粒子图像测速 尾涡 大涡模拟
下载PDF
改进型INTER-MIG桨搅拌槽内流场的PIV实验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璐璐 周勇军 +2 位作者 鲍苏洋 辛伟 陶兰兰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7-452,共6页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研究了双层改进型INTER-MIG桨搅拌槽内的流场,考察了流体粘度?、桨叶转速、底桨尺寸对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962.5 m Pa·s时随粘度增大,局部涡流增多,对整体混合有利;?=962.5 m Pa·s时形成2个...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研究了双层改进型INTER-MIG桨搅拌槽内的流场,考察了流体粘度?、桨叶转速、底桨尺寸对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962.5 m Pa·s时随粘度增大,局部涡流增多,对整体混合有利;?=962.5 m Pa·s时形成2个涡合能力差的涡流,对整体混合不利.Re=459~918时,桨叶转速增加对叶端处无因次化速度无影响,随流体远离桨叶,无因次化速度随桨叶转速增大而增大.底桨尺寸增大对无因次化径向速度影响较小,对底桨所在区域无因次化轴向速度影响较大,底桨尺寸满足桨槽直径比D/T=0.57时无因次化轴向速度最大,湍动能最大,搅拌功率随底桨尺寸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槽 改进型inter-mig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 流场 无因次化
原文传递
改进型INTER-MIG桨种分槽内混合过程的实验研究及大涡模拟 被引量:3
6
作者 卢源 周勇军 +1 位作者 梁家勇 张维蒙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9-34,共6页
采用褪色实验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双层改进型INTER-MIG桨种分槽内的混合过程进行研究,用高速相机记录实验中种分槽内的混合过程,结合大涡模型(LES)及动态Smagorinsky–Lilly模式亚格子模型求解湍流流动及示踪剂传递过程.结果表明... 采用褪色实验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双层改进型INTER-MIG桨种分槽内的混合过程进行研究,用高速相机记录实验中种分槽内的混合过程,结合大涡模型(LES)及动态Smagorinsky–Lilly模式亚格子模型求解湍流流动及示踪剂传递过程.结果表明,在近液面处加料时LES预测的混合过程与实验吻合,示踪剂呈螺旋状扩散,但预测的混合时间偏大;最佳加料点位于下层桨叶附近区域,其混合效率比在近液面处加料高17.16%;槽体中部区域监测到的混合时间最小,并分别向槽顶和槽底方向增大;改进型INTER-MIG桨种分槽槽底区域是混合困难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型inter-mig 种分槽 褪色法 大涡模拟 混合时间
原文传递
双层改进型Inter-Mig桨对带内盘管搅拌釜内流场性能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徐昊鹏 周勇军 +1 位作者 何华 孙建平 《石油化工设备》 CAS 2019年第4期15-21,共7页
在内径D=500mm的带内盘管搅拌釜内,对装备双层改进型Inter-Mig桨的搅拌釜内流场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对比不同转速下的搅拌轴功率,得到功率准数Np与雷诺数Re的关系,确定可以将搅拌轴扭矩作为数值模拟的收敛判据来验证模拟值的可靠性。... 在内径D=500mm的带内盘管搅拌釜内,对装备双层改进型Inter-Mig桨的搅拌釜内流场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对比不同转速下的搅拌轴功率,得到功率准数Np与雷诺数Re的关系,确定可以将搅拌轴扭矩作为数值模拟的收敛判据来验证模拟值的可靠性。通过数值模拟考察不同桨叶间距和离底高度对带内盘管搅拌釜内流场速度及湍动分布的影响。实验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搅拌轴扭矩可以作为验证双层改进型Inter-Mig桨数值模拟的收敛判据,使用内盘管可以降低湍流临界点的雷诺数,内盘管的设置对下层浆叶离底高度的影响不明显,而对浆叶层间距的影响显著,起到了导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釜 双层改进型inter-mig 内盘管 流场 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