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明辉 刘艳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86-1388,共3页
目的探讨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的临床资料,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69岁。镜检:肿瘤组织被增生的胶原分隔成实性巢状或... 目的探讨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的临床资料,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69岁。镜检:肿瘤组织被增生的胶原分隔成实性巢状或条索状,坏死及核分裂象易见,未见明确鳞状分化和腺样分化。90%瘤细胞呈横纹肌样细胞,10%瘤细胞呈基底细胞样形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EMA、Ber EP4、ECD、p16均呈弥漫强阳性,INI1细胞核表达缺失,Ki-67增殖指数约为60%。EBER原位杂交检测呈阴性。结论 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是新近认识的一种较为罕见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以基底细胞样或横纹肌样细胞形态和INI1蛋白细胞核表达缺失为特征。在临床工作中遇到具有横纹肌样特征的鼻腔鼻窦肿瘤时,应考虑到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的可能,全面的免疫组化检测(尤其是INI1蛋白检测)有助于该肿瘤的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鼻窦肿瘤 ini1 病理学 鉴别诊断
下载PDF
SMARCB1/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7
2
作者 邵立伟 李杰 +3 位作者 宋志刚 田侠 朱凤伟 王辅林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0年第12期849-853,共5页
目的探讨SMARCB1/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SDSC)2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8—2019年诊断的2例SDSC,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文献复习,并总结。结果例1,男性,47岁,主因右侧颌面... 目的探讨SMARCB1/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SDSC)2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8—2019年诊断的2例SDSC,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文献复习,并总结。结果例1,男性,47岁,主因右侧颌面部麻木、头痛20天,加重伴视力下降1周,颅脑核磁共振(MRI)检查示右侧筛窦、蝶窦及鼻腔内占位,向后累及右侧海绵窦。例2,女性,55岁,主因左侧面部肿胀伴头痛、鼻腔干燥1个月,鼻窦CT示左侧上颌窦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其内见少许点状高密度影,左侧上颌窦内、外、上壁骨质吸收、破坏,窦内软组织向左侧筛窦、上中鼻道内延伸。两例影像学均考虑恶性肿瘤。例1患者属于T4期,例2患者属于T3期。组织学形态2例肿瘤均为横纹肌样/浆细胞样亚型,边界不清,瘤细胞呈实性片状、巢状、条索状或乳头状排列,局部见基底样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局灶见腺样结构,胞质中等量嗜酸性,胞核偏位,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局灶坏死,并见透明细胞及非特异性空泡,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局部黏液变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2例INI1均(-),CK、EMA、CK8/18弥漫(+),Syn、CD34局部(+);例1 p63灶状(+),例2 vimentin、bcl-2、CD99(+),SMA、calponin、S-100等(-),Ki-67指数50%~75%。EBER原位杂交分子检测均(-)。例1患者进行了肿瘤部分切除,术后进行了7次化疗和免疫治疗,期间因肿瘤生长又进行了3次肿瘤部分切除,随访5个月死亡;例2患者行肿瘤完整切除术,术后进行了6次化疗和28次放疗,术后11个月发现双肺转移,未行手术治疗,目前随访14个月。结论SDSC罕见,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发现时多为晚期,具有转移倾向,预后差,免疫组化INI1蛋白表达缺失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鼻窦癌 ini1 病理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19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余天平 尹晓雪 +4 位作者 杨喜彪 月强 龚静 周桥 陈铌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8年第9期615-619,共5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6—2016年确诊的19例AT/RT,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患者年龄5~180个月,中位年龄18个...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6—2016年确诊的19例AT/RT,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患者年龄5~180个月,中位年龄18个月。男女之比2.8∶1。发生于幕上者8例,幕下者11例。肿瘤平均直径4.6 cm(2~9.1 cm)。患者临床症状和肿瘤部位与患者年龄相关。影像学显示肿瘤呈实性或囊实性,T1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镜下,除表现为典型的横纹肌样瘤形态,还呈现多向分化,其中13例可见原始神经外胚层分化,9例可见上皮样分化,6例可见间叶分化,5例可见钙化。免疫组化示本组病例INI1蛋白均表达缺失,未检出BRG1蛋白表达缺失,肿瘤细胞不同程度GFAP、EMA、PCK、S-100和SMA(+)。17例获得随访资料,2例失访,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其中<3岁患者中位生存时间3.5个月,>6岁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4个月。结论 AT/RT是一种少见的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预后较差。其组织学形态多样,具有特征性的分子遗传学改变,需与其他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 ini1 BRG1
下载PDF
上皮样肉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李莉 夏秋媛 +6 位作者 饶秋 樊祥山 石群立 余波 何燕 陆珍凤 周晓军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61-666,共6页
目的 研究上皮样肉瘤(ES)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22例ES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特点并进行随访,同时设立对照组,对需要与ES鉴别的多种肿瘤进行整合酶作用因子(INI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22例患者年龄范围16 -75岁,... 目的 研究上皮样肉瘤(ES)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22例ES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特点并进行随访,同时设立对照组,对需要与ES鉴别的多种肿瘤进行整合酶作用因子(INI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22例患者年龄范围16 -75岁,平均40.2岁;经典型及近端型ES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6.9岁和41.1岁.男女之比为1.2∶1.经典型发病部位主要位于肢体远端,而近端型常位于躯干及外生殖器区.镜下经典型常见肉芽肿样结构伴中心坏死,也可呈血管瘤样和纤维瘤样形态;近端型呈多结节性或弥漫性结构;细胞以上皮样细胞为主,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显示全部病例vimentin均弥漫(+),CKpan、CK8、EMA、CD34和CK7的阳性率分别为86.3%(19/22)、81.8%(17/22)、90.9% (20/22)、59.1%(13/22)和4.5% (1/22);S-100阳性率为22.7%(5/22),但均为弱(+).所有病例CD31和HMB45均为(-).INI1在经典型和近端型ES中的失表达率分别为83.3%(10/12)和70%(7/10);在对照组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血管肉瘤INI1均为(+),肾恶性横纹肌样瘤均为(-),仅1例经典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结论 ES组织学形态多样,结合病史及联合应用INI1、CKpan、CK8、EMA、CD34等可以对大多数ES做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肉瘤 免疫组化 ini1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罗柏花 龚光辉 +1 位作者 胡忠良 李青玲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AT/R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019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诊治的10例AT/RT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并对其...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AT/R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019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诊治的10例AT/RT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并对其进行随访及相关文献复习。结果10例患者发病年龄1~6岁,中位年龄2.5岁,临床以呕吐、行走不稳为主要症状。肿瘤发生部位:小脑2例,脑室5例,额顶叶3例。MRI检查示肿瘤呈占位性病变,部分囊性变伴出血,增强扫描后均有不规则或不均匀强化。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多形性,有梭形细胞、小圆细胞及中等大小多边形或圆形细胞,区域可见典型的横纹肌样细胞,部分围绕血管排列,部分富有黏液样背景,有不同程度的坏死,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肿瘤细胞呈多向分化。免疫表型:Olig2、p53、GFAP、EMA、Syn、vimentin、CD99呈阳性,10例均有特征性的INI1蛋白表达缺失。7例获得随访资料,3例失访,中位生存时间为5.8个月。结论AT/RT属于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胚胎性肿瘤,呈侵袭性生长,组织学形态呈多形性,并且具有特征性的分子遗传学改变,放、化疗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 ini1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SMARCB1/INI1缺失的低分化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6
作者 韩璐 赵莉红 +2 位作者 隗立峰 滕梁红 王雷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0-483,共4页
目的探讨SMARCB1/INI1缺失的低分化脊索瘤(poorly differentiated chordoma,PD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0例PDC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vimentin、INI1和Brachyury等表达,分析PDC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结果10... 目的探讨SMARCB1/INI1缺失的低分化脊索瘤(poorly differentiated chordoma,PD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0例PDC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vimentin、INI1和Brachyury等表达,分析PDC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结果10例中男性5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1~7岁(平均发病年龄及中位发病年龄均为4岁);10例发生在斜坡并均有骨质侵犯,其中3例累及颈椎(30%)。肿瘤组织形态上均表现为片状或巢团状生长,肿瘤细胞呈上皮样,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异型性明显,可见核仁,有丝分裂活跃,间质内可见少许淋巴细胞浸润;免疫表型:10例肿瘤细胞均表达CK、vimentin、EMA和Brachyury,SMARCB1/INI1均表达缺失。随访及预后:5例肿瘤复发(中位无进展时间为4个月);7例死亡(中位生存期为5个月)。结论SMARCB1/INI1缺失的PDC相对罕见,预后较差,诊断具有挑战性,认识该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索瘤 低分化 ini1 SMARCB1
下载PDF
颅内“横纹肌样细胞”形态肿瘤1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军梅 罗麟 +4 位作者 苏玉金 戴珂 方静宜 岳盛琳 李桂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0-714,共5页
目的对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AT/RT)及颅内具有"横纹肌样细胞"形态的肿瘤鉴别诊断,评价INI1抗体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13例有"横纹肌样细胞"特征的肿瘤的临床病理... 目的对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AT/RT)及颅内具有"横纹肌样细胞"形态的肿瘤鉴别诊断,评价INI1抗体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13例有"横纹肌样细胞"特征的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标记,并进行INI1的检测。结果不同肿瘤中的"横纹肌样细胞"形态有差异且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不同。AT/RT除具有典型的横纹肌样细胞成分外还存在原始间叶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两种成分vimentin、CD99均阳性,横纹肌样细胞成分SMA阳性、EMA局灶阳性。本组其他肿瘤缺乏上述特征。INI1抗体在AT/RT肿瘤细胞核中呈阴性,而在横纹肌样脑膜瘤、胶质瘤及转移癌中显示核阳性。结论横纹肌样细胞是AT/RT重要的形态特征,但"横纹肌样细胞"形态也出现在颅内其他组织类型的肿瘤中。年龄、形态学、免疫组化标记对鉴别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重要的诊断依据是INI-1抗体在AT/RT中细胞核为阴性,其他肿瘤阳性。该抗体对AT/RT及其他有横纹肌样细胞形态的肿瘤,包括横纹肌样脑膜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 免疫组织化学 ini-1
下载PDF
伴EWSR1非典型信号的低分化滑膜肉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8
作者 高宇慧 刘一雄 +3 位作者 余璐 徐婉妮 王映梅 吴建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69-872,共4页
目的 探讨伴EWSR1非典型信号的低分化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 SS)的临床病理特征,掌握与尤因肉瘤(Ewing’ sarcoma, ES)及其他相似肿瘤之间的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伴EWSR1非典型信号的S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FISH及二代测... 目的 探讨伴EWSR1非典型信号的低分化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 SS)的临床病理特征,掌握与尤因肉瘤(Ewing’ sarcoma, ES)及其他相似肿瘤之间的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伴EWSR1非典型信号的S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FISH及二代测序(NGS)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伴EWSR1非典型信号的SS患者中,3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23~52岁,肿瘤最大径3.5~9.8 cm;其中2例肿瘤位于右大腿,1例发生于右肘部,1例位于右腹股沟。镜下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排列,界限不清,细胞密度高,由大小相对一致的小蓝圆细胞构成,胞质稀少,核圆形、核仁可见,细胞异型性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CD99、NKX2.2、SS18-SSX均阳性,INI1弱阳性;CD34、CK(AE1/AE3)、EMA、desmin、HMB-45、SMA、FLI-1和CK8/18呈阴性。FISH检测显示SS18基因断裂,同时检测出EWSR1基因异常的红绿分离信号。NGS检测结果显示所有病例均存在SS18基因融合,但均未检测到明确EWSR1基因异常。结论 伴EWSR1非典型信号的SS组织学表现为大小一致的小蓝圆细胞,异型性大,病理性核分裂象多见,特征性免疫表型为SS18-SSX、CD99、NKX2.2阳性,INI1弱阳性,分子遗传学特征为EWSR1出现非典型的红绿分离信号,且均未检测到SMARCB1(INI1)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膜肉瘤 尤因肉瘤 SS18 CD99 ini1 EWSR1
下载PDF
神经鞘瘤相关遗传学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郭伟韬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年第17期2515-2520,共6页
背景 神经鞘瘤发病与INI1、NF2抑癌基因突变失活有关,已被众多实验结果证实,但在部分神经鞘瘤病例中未发现INI1、NF2基因突变位点.近来LZTR1基因在神经鞘瘤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神经鞘瘤病中的致病作用,已成研究的热门领域.目的 通过对自1... 背景 神经鞘瘤发病与INI1、NF2抑癌基因突变失活有关,已被众多实验结果证实,但在部分神经鞘瘤病例中未发现INI1、NF2基因突变位点.近来LZTR1基因在神经鞘瘤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神经鞘瘤病中的致病作用,已成研究的热门领域.目的 通过对自1995年以来神经鞘瘤发病的相关遗传学机制实验研究的探索,总结INI1、NF2、LZTR1抑癌基因在神经鞘瘤及其亚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神经鞘瘤、神经雪旺细胞瘤、神经鞘瘤病、Schwannoma、neurinoma、neurinomatosis、SNF5、INI1、SNARCB1、BAF47、NF2、LZTR1”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1995年至2015年PUBMED、CNKI、SCIENCE DIRECT数据库上的相关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保留61篇作进一步分析.结果和结论 神经鞘瘤发病与INI1、NF2、LZTR1突变失活有关;INI1基因突变可能是引起种系遗传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家族性神经鞘瘤病中;NF2基因突变在神经鞘瘤的发生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散发性神经鞘瘤中的作用尤为明显;LZTR1基因在非INI1、NF2基因突变的神经鞘瘤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可能是家族性神经鞘瘤病发病的关键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神经雪旺细胞瘤 神经鞘瘤病 SCHWANNOMA NEURINOMA Neurinomatosis SNF5 ini1 SNARCB1 BAF47 NF2 LZTR1文献综述 研究进展
下载PDF
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9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驯骅 刘艳辉 +1 位作者 李智 张明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6-330,共5页
目的探讨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08~2021年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诊断的185例原发性鼻腔鼻窦癌,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NI1蛋白表达。对INI1表达缺失病例进一步行相关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185例原发性鼻... 目的探讨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08~2021年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诊断的185例原发性鼻腔鼻窦癌,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NI1蛋白表达。对INI1表达缺失病例进一步行相关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185例原发性鼻腔鼻窦癌中9例(4.9%)INI1表达缺失。患者年龄25~74岁,其中男性7例,女性2例。镜下见肿瘤由不同比例的基底样细胞和横纹肌样细胞组成,排列呈实性片巢状、条索状浸润性生长。肿瘤分期:8例为T4N0M0,1例为T4N1M0。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55个月,6例局部复发,2例远处转移;5例死亡。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弥漫阳性,p63、p40、CK5/6、CK7和p16不同程度阳性。9例EBV和高危型HPV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均阴性。结论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是一种新近描述的高度侵袭性肿瘤,具有广泛的组织形态谱,行免疫组化检测(尤其INI1检测)有助于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鼻窦肿瘤 ini1 横纹肌样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下载PDF
INI1在人牙髓细胞成牙本质细胞方向分化的调控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娜娜 于飞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7期387-390,共4页
目的:检测人牙髓细胞成牙本质细胞方向分化中INI1的表达规律,分析INI1对人牙髓细胞成牙本质细胞方向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分化诱导培养基诱导人牙髓细胞,构建牙髓细胞成牙本质细胞方向分化模型。通过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 目的:检测人牙髓细胞成牙本质细胞方向分化中INI1的表达规律,分析INI1对人牙髓细胞成牙本质细胞方向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分化诱导培养基诱导人牙髓细胞,构建牙髓细胞成牙本质细胞方向分化模型。通过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该模型中INI1的表达规律。慢病毒介导的INI1-ShRNA载体感染人牙髓细胞敲减INI1表达后,通过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活性染色,Real-time PCR检测分析敲减INI1对牙髓细胞成牙本质细胞方向分化的影响。结果:人牙髓细胞成牙本质细胞方向分化过程中,INI1升高表达;敲减INI1造成人牙髓细胞成牙本质细胞方向分化受到抑制。结论:INI1对人牙髓细胞成牙本质细胞方向分化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i1 人牙髓细胞 成牙本质细胞分化 RNA干扰
原文传递
SMARCB1/INI1缺失性鼻窦鼻腔癌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12
作者 刘小艳 张伟 +4 位作者 韩秀娟 王姝妹 牟晓荣 封兰兰 巩丽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47-1549,共3页
SMARCB1/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SMARCB1/INI1 deficient sinonasal carcinoma,SDSC)是新近报道的一种高度恶性肿瘤。WHO(2017)第四版头颈部肿瘤分类中[1],该肿瘤属于鼻腔鼻窦未分化癌(sinonasal 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SNUC)亚型,... SMARCB1/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SMARCB1/INI1 deficient sinonasal carcinoma,SDSC)是新近报道的一种高度恶性肿瘤。WHO(2017)第四版头颈部肿瘤分类中[1],该肿瘤属于鼻腔鼻窦未分化癌(sinonasal 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SNUC)亚型,占鼻腔鼻窦癌的2.7%~7.0%[2-4],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3%~5%[5]。该肿瘤最早由AGAIMY等[2]和BISHOP等[3]于2014年同时报道,主要以SMARCB1/INI1核表达缺失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i1 免疫组化 鼻窦鼻腔 病理诊断
下载PDF
INI1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晓春 李勇 +3 位作者 范立侨 赵群 檀碧波 刘羽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07-1709,共3页
目的通过改变INI1基因表达水平探讨INI1对胃癌细胞增殖活性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荧光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15例胃癌及癌旁组织INI1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将INI1-GFP真核表达质粒及INI1特异... 目的通过改变INI1基因表达水平探讨INI1对胃癌细胞增殖活性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荧光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15例胃癌及癌旁组织INI1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将INI1-GFP真核表达质粒及INI1特异性小干扰RNA(INI1-siRNA)分别转染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Westernblot方法检测过表达及下调表达INI1的效率;噻唑蓝(MTY)比色法检测过表达及下调表达INI1后SGC7901细胞的增殖活性的改变,荧光定量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改变。结果临床胃癌组织中INI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INI1GFP转染SGC7901细胞可明显增加INI1表达水平,同时降低细胞增殖活性(P值均〈0.01);而INI1-siRNA转染可明显降低INI1表达水平,同时增加SGC7901细胞增殖活性(P值均〈0.01);上调INI1表达可抑制PCNA表达水平,而下调INI1表达则增加PCNA的表达(P值均〈0.01)。结论INI1具有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此作用与其负向调节PCN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ini1 增殖细胞核抗原
原文传递
上皮样肉瘤的临床诊疗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磊 刘清 江仁兵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511-515,共5页
目的 分析上皮样肉瘤(Epithelioid sarcoma,ES)的临床特点、诊疗与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并获得随访31例上皮样肉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生存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术前诊... 目的 分析上皮样肉瘤(Epithelioid sarcoma,ES)的临床特点、诊疗与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并获得随访31例上皮样肉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生存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术前诊断及术后复发的相关数据,以性别、年龄、肿瘤类型、肿瘤大小、有无放化疗为因素,进行复发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组6例患者死亡,5年总生存率78.8%。3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56个月,中位时间为27个月。5年复发率为70.9%,在单因素分析中,影响5年复发率的因素为肿瘤的类型及肿瘤大小,其中肿瘤〉5 cm与≤5 cm相比,肿瘤近端型与远端型相比,前者的5年复发率均高于后者(P〈0.05)。全组中CD34阳性表达占90.3%,INI1表达缺失占83.9%。对于肿瘤与周围血管神经界限不清的患者,给予术前放疗后可手术治疗,避免截肢。结论ES的复发与肿瘤大小、肿瘤分型具有相关性,CD34、IN11等免疫组化检测以帮助鉴别诊断,术前放疗在一定情况下可避免截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肉瘤 诊断 治疗 预后 ini1
下载PDF
儿童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中抑癌基因BRG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秀华 陈莲 王秋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52-1054,共3页
目的探讨BRG1基因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AT/RT)中的表达,分析BRG1基因在AT/RT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例AT/RT组织中BRG1和INI1的表达。... 目的探讨BRG1基因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AT/RT)中的表达,分析BRG1基因在AT/RT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例AT/RT组织中BRG1和INI1的表达。结果 BRG1在13例AT/RT组织中均呈阴性,INI1在13例AT/RT组织中有1例阳性,INI1阳性者中BRG1呈阴性。结论 BRG1在AT/RT中表达缺失是该肿瘤生物学特征,可作为AT/RT鉴别诊断有用的标志物;BRG1有助于鉴别INI1阳性的AT/RT患者;BRG1在AT/RT中表达缺失可能是肿瘤发生的又一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 BRG1 ini1
下载PDF
脊索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美蓉 冉龙燕 +3 位作者 许多 李晓晨 孙兴旺 郭庆喜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23年第4期349-354,共6页
目的:探讨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22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30例脊索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2020年第五版WHO《软组织与骨肿瘤分类》标准分类,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讨论其... 目的:探讨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22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30例脊索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2020年第五版WHO《软组织与骨肿瘤分类》标准分类,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讨论其鉴别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30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18~79岁,中位年龄63.5岁。肿瘤组织外观为灰白色、灰红色、实性或囊实性包块。肿瘤最大径1.0~20.0cm,中位最大径6.0 cm。经典型脊索瘤28例(93.3%),差分化型脊索瘤1例(3.3%),去分化型脊索瘤1例(3.3%)。显微镜下经典型脊索瘤被纤维结缔组织分隔成分叶状,侵犯宿主骨组织或软组织。由上皮样细胞和星芒状细胞两种细胞组成,间质中有大量黏液样基质;差分化型由低分化的上皮样肿瘤细胞构成,可见核分裂及瘤巨细胞,细胞异型性显著;去分化型脊索瘤由经典型脊索瘤和高级别肉瘤组成。免疫表型:所有肿瘤细胞阳性表达Brachyury、PCK、VIM、EMA和S-100,Ki-67增殖指数2%~30%;11例经典型脊索瘤阳性表达P16,差分化型及去分化型脊索瘤均阳性表达P16;差分化型脊索瘤中INI1表达缺失。30例患者中随访17例,随访时间2~144月,其中8例复发,2例转移,1例死亡。结论:3种类型的脊索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Brachyury、INI1和高级别肉瘤成分对脊索瘤的诊断和分型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索瘤 差分化 去分化 BRACHYURY ini1 临床病理
原文传递
HeLa细胞中INI1通过与E2A作用下调CD117
17
作者 范彦会 韩秋悦 +1 位作者 王雅丽 韩春雨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1-37,共7页
目的:已经证明,CD117基因转录启始位点的上游-480bp包括4个E-box和一个GC-box。试验要确定INI1是否通过与E-box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来调控CD117。方法与结果:实验证明INI1过表达下调CD117的mRNA水平和荧光素酶的活性,这个酶通过CD117启... 目的:已经证明,CD117基因转录启始位点的上游-480bp包括4个E-box和一个GC-box。试验要确定INI1是否通过与E-box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来调控CD117。方法与结果:实验证明INI1过表达下调CD117的mRNA水平和荧光素酶的活性,这个酶通过CD117启动子来启动。通过染色质共免疫沉淀反应实验,发现在HeLa细胞未损伤的染色质里面,INI1可以特定的结合CD117的启动子。绘制INI1在CD117启动子区域的结合位点图表明,E-boxes而不是GC-box对于下调CD117启动子的活性是必须的,这一点在Co-IP(共免疫沉淀)实验中被进一步的证实,在这个试验中INI1与E-box结合蛋白E2A在体内相互作用。结论:总的来说,INI1参与调节CD117的表达和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i1 CD117 E2A HELA 表达
原文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临床病理特征及INI1的表达(附一例报道)
18
作者 王军梅 罗麟 +4 位作者 苏玉金 戴珂 方静宜 岳盛琳 李桂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1-294,298,共5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评价INI1抗体在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例儿童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进行总结,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NI1蛋白表达情况,并...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评价INI1抗体在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例儿童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进行总结,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NI1蛋白表达情况,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组织学显示肿瘤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包括典型的横纹肌样细胞成分和原始间叶成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两种成分Vimentin、CD99均阳性表达,横纹肌样细胞SMA阳性表达、EMA局灶阳性表达.原始间叶成分SMA、EMA阴性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核INI1阳性表达,肿瘤细胞核INI1阴性表达。随访示患儿术后2月余死亡。结论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为高度侵袭性肿瘤,横纹肌样细胞是其重要的形态特征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肿瘤出现两种成分表明肿瘤细胞有多方向分化的潜能,显示胚胎性肿瘤的特征。肿瘤细胞核INI1阴性表达提示肿瘤细胞有INI1基因突变或缺失,对明确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 中枢神经系统 ini1
原文传递
SMARCB1(INI1)缺失型鼻腔鼻窦癌1例并文献复习
19
作者 陈月圆 陆竞艳 +1 位作者 金美华 周海燕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16-118,共3页
目的探讨SMARCB1(INI1)缺失型鼻腔鼻窦癌的病理诊断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SMARCB1(INI1)缺失型鼻腔鼻窦癌的诊治过程。结果结合临床病史、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检查及分子检测,确诊为SMARCB1(INI1)缺失型... 目的探讨SMARCB1(INI1)缺失型鼻腔鼻窦癌的病理诊断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SMARCB1(INI1)缺失型鼻腔鼻窦癌的诊治过程。结果结合临床病史、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检查及分子检测,确诊为SMARCB1(INI1)缺失型鼻腔鼻窦癌。结论SMARCB1(INI1)缺失型鼻腔鼻窦癌是一种罕见的低分化上皮恶性肿瘤,此肿瘤需术后病理明确诊断,组织学形态缺乏典型特征,免疫组化以细胞核INI1表达缺失和上皮性标志物弥漫阳性为特征,分子检测可发现SMARCB1基因表达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鼻窦癌 SMARCB1 ini1 临床病理
下载PDF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INI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殷敏智 张忠德 +2 位作者 马靖 沈萍 吴湘如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7-709,714,共4页
目的研究整合酶相互作用分子1(Integrase Interactor1,INI1)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表达情况,探讨其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NI1在55例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的表达。结... 目的研究整合酶相互作用分子1(Integrase Interactor1,INI1)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表达情况,探讨其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NI1在55例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2例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肿瘤细胞INI1表达缺失,肿瘤内的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INI1,其余53例肿瘤包括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PNET等肿瘤细胞INI1均阳性表达。结论 INI1在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中特异性表达缺失,可用于诊断及鉴别诊断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NI1是一种方便快速、可靠的方法;有必要对所有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尤其是胚胎性肿瘤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NI1表达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儿童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整合酶相互作用分子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