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于35周胎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远期预后评价体系荟萃分析 被引量:48
1
作者 林碧云 张鹏 +2 位作者 程国强 周文浩 王来栓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5-121,共7页
目的评价临床上用于〉35周胎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远期神经发育预后评价体系的预测价值。方法检索时间区间从1980年1月至2012年12月。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远期预后”“预测”和“neonateswith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 目的评价临床上用于〉35周胎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远期神经发育预后评价体系的预测价值。方法检索时间区间从1980年1月至2012年12月。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远期预后”“预测”和“neonateswith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prognostictest”为检索词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一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纳入研究需同时满足:(1)胎龄〉35周患有围产期窒息或HIE的新生儿的预后研究;(2)神经发育结局至少随访到18月龄及以上;(3)神经发育结局明确预后良好或不良。采用RevMan5.2软件对满足纳入标准的相关研究进行荟萃分析,评价各种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共检索出260篇相关文献,对20篇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符合条件的评价指标包括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磁共振成像(MRI)[T1/T2加权、弥散加权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和磁共振波谱(MRS)],颅脑超声和临床分度。结果显示,目前最有前景的是aEEG敏感度0.936(95%CI:0.897~0.964);特异度0.884(95%C/:0.836—0.921)。影像学上,T1/T2加权像灵敏度0.913(95%CI:0.850—0.956),特异度0.630(95%CI:0.544—0.711);DWI灵敏度0.933(95%CI:0.817~0.956),特异度0.694(95%CI:0.546—0.817);ADC灵敏度0.778(95%CI:0.664—0.867),特异度0.971(95%c,:0.898—0.996);MRS灵敏度为0.918(95%CI:0.804~0.977),而特异度0.642(95%CI:0.515~0.755)。颅脑超声灵敏度0.683(95%CI:0.519~0.819),特异度0.459(95%CI:0.295—0.631)。临床分度灵敏度0.967(95%CI:0.924—0.989),特异度0.314(95%CI:0.241~0.394)。结论证据表明,aEEG,MRI(T1/T2、DWI、ADC、M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缺氧缺血 预后 Meta分析 亚低温
原文传递
神经节苷脂对脑缺氧缺血后新生大鼠海马CA_1区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9
2
作者 曹艳华 王玲 +2 位作者 惠延平 王宝西 曹玉红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14-616,共3页
目的 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海马区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及NMDARmRNA表达的变化和神经节苷脂(GM1)对其的影响。方法 建立HIBD模型。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缺氧缺血(HI)和GM1干预后不同时间点NMDA受体I... 目的 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海马区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及NMDARmRNA表达的变化和神经节苷脂(GM1)对其的影响。方法 建立HIBD模型。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缺氧缺血(HI)和GM1干预后不同时间点NMDA受体I型亚单位(NR1)阳性细胞及NR1mRNA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 HI后新生大鼠海马CA1区NR1及NR1mRNA表达增强,GM1可使其受体表达下调(P<0.05)。结论 GM1可使新生大鼠海马CA1区NR1及NR1mRNA表达下调,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 脑缺氧缺血 新生大鼠 海马 CA1区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
下载PDF
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30
3
作者 张国荣 罗影 +1 位作者 于海燕 闵连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641-1645,共5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和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文数据库中2001年1月—2012年10月公开发表的采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HIE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提取相关信...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和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文数据库中2001年1月—2012年10月公开发表的采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HIE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提取相关信息,采用Stata 11软件Meta分析流程,选择合适方法计算合并的RR值及95%可信区间(CI),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的估计。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7篇文献,其中报道高压氧治疗HIE有效率的文献有38篇,病死率的文献有7篇,后遗症发生率的文献有12篇。合并结果显示,干预组较对照组的有效率高〔RR=0.29,95%CI(0.25,0.34),P<0.05〕,干预组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病死率:RR=0.23,95%CI(0.13,0.39),P<0.05;后遗症发生率:RR=0.30,95%CI(0.23,0.39),P<0.05〕。漏斗图示存在明显不对称性,Egger检验结果 (t=-3.95,P<0.05)显示存在发表偏倚。结论高压氧治疗HIE较常规治疗方法更为有效,并且能够有效降低HIE患儿的病死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缺氧缺血 治疗结果 META分析
下载PDF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的制作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丽旭 杨于嘉 +2 位作者 贾延吉力 汪薇 彭涛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 :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模型 ,并讨论模型制作中的有关问题。方法 :健康 7日龄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 (n =18) ,假手术组 (n =8)和HIBD模型组 (n =19) ,采用经典Rice法制作新生大鼠HIBD模型 ,于 14日龄处死 ... 目的 :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模型 ,并讨论模型制作中的有关问题。方法 :健康 7日龄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 (n =18) ,假手术组 (n =8)和HIBD模型组 (n =19) ,采用经典Rice法制作新生大鼠HIBD模型 ,于 14日龄处死 ,观察HIBD后大鼠体重增长情况 ,左、右脑重比值变化 ,行为能力表现 ,以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①HIBD模型组体重增长明显慢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 (P <0 .0 1)。②HIBD组制成模型后全部发生行为异常改变 ,6 3 .16 %翻身不能 ,89.47%自发或夹尾左旋 ,抽搐占 47.37%。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见行为异常表现。③HIBD模型组左 /右脑重比值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 (P <0 .0 1)。④肉眼观察HIBD组左脑萎缩者占 84.2 1%,出现软化灶占 31.5 8%,液化灶 5 2 .6 3 %,形成空洞脑者占 15 .79%;HE染色可见左侧大脑半球神经元损伤及神经胶质细胞增生 ;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左、右脑无明显异常。结论 :本方法制作新生大鼠HIBD模型成功 ,该模型价格相对低廉、成功率高、重复性好、易于制作 ,值得进一步推广。模型制作中环境温度应保持在 36~ 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大鼠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 制作 脑组织 病理形态学
下载PDF
缺氧缺血新生鼠海马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的变化及神经节苷酯对其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红爱 王玲 +2 位作者 冷钦 杨年娣 赵士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3-284,共2页
目的 研究缺氧缺血新生大鼠海马CA1磷酸化c 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CREB)的变化及神经节苷酯 (GM1)对其的影响。方法 建立HIBD模型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缺氧缺血 (HI)和GM 1干预后海马CA1区不同时间点p CREB的变化。结果 HI组、GM 1... 目的 研究缺氧缺血新生大鼠海马CA1磷酸化c 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CREB)的变化及神经节苷酯 (GM1)对其的影响。方法 建立HIBD模型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缺氧缺血 (HI)和GM 1干预后海马CA1区不同时间点p CREB的变化。结果 HI组、GM 1组CA1区 p CREB的表达一过性升高后迅速下降 ,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HI后CA1区p CREB表达呈现一过性的升高后迅速下降 ,GM1不能抑制 p CREB的表达 ,对神经元的存活无损害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酯类 脑缺血 脑缺氧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大鼠 新生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军 杨丽娟 +2 位作者 周长美 朱红梅 张绍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2期2994-2997,共4页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把实验分成两部分(1)观察缺氧缺血后3、7、14和28d各组新生大鼠的体重变化以及各组28d内生存率。(2)流式细胞术测量缺氧缺血前2h,缺氧缺血后2...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把实验分成两部分(1)观察缺氧缺血后3、7、14和28d各组新生大鼠的体重变化以及各组28d内生存率。(2)流式细胞术测量缺氧缺血前2h,缺氧缺血后2h、12h、24h、3d、7d、14d和28d各时间点新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凋亡率,每组实验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参附预处理组,参附治疗组。结果缺氧缺血后3、7、14和28d,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体重的增长均明显小于假手术组(7d8.8g±2.1gvs14.0g±2.9g,均P<0.01),且明显小于参附预处理组(7d11.7g±3.3g,P<0.01或P<0.05),缺氧缺血后7、14、28d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体重的增长均明显小于参附治疗组(7d10.9g±2.7g,P<0.01或P<0.05)。各组的体重明显小于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存活率为60%(12/20),参附预处理组存活率为90%(18/20),参附治疗组存活率为85%(17/20),生理盐水对照组存活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余各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缺氧缺血后2h生理盐水对照组、参附治疗组、参附预处理组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开始升高,于缺氧缺血后24h凋亡率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缺氧缺血后14d降到正常。参附治疗组和参附预处理组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明显好于生理盐水对照组(24h16.0%±4.2%vs11.9%±2.3%vs18.1%,P<0.05或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减少了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发生,改善了新生大鼠HIBD后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其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附汤 低氧-缺血 脱噬作用 体重
原文传递
针刺任脉、督脉及膀胱经促进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鼠模型脑内神经干细胞增殖 被引量:14
7
作者 庄明华 骆健明 +1 位作者 刘明发 白晔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7期686-688,共3页
目的检测针刺任脉、督脉及膀胱经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鼠模型脑内神经干细胞的影响,分析针刺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新生7dSD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缺氧2h制作HIE鼠模型。动物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每天针刺任脉... 目的检测针刺任脉、督脉及膀胱经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鼠模型脑内神经干细胞的影响,分析针刺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新生7dSD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缺氧2h制作HIE鼠模型。动物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每天针刺任脉、督脉及膀胱经一次。对照组不作处理。各组动物每天两次腹腔注射BrdU用于标记脑内神经干细胞增殖情况,分别于模型建立后3d、7d、14d和28d取脑组织行抗BrdU的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观察各组动物海马及皮层BrdU阳性细胞数目、形态以及分布情况;并比较他们之间的差异。结果抗BrdU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针刺治疗第3天及第7天时针刺组动物皮层及海马的BrdU阳性细胞数目和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针刺治疗第14天及第28天时针刺组动物皮层及海马的BrdU阳性细胞数目明显比对照组多,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任脉、督脉及膀胱经能促进HIE模型鼠皮层及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缺血缺氧症 神经干细胞 BRDU
原文传递
共词分析法分析我国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最新研究现状 被引量:13
8
作者 鲍珊 唐军 +1 位作者 伍金林 母得志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2013年国内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研究的新进展,对其进行概括和总结。方法以"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为关键词,限定文献在期刊的发表时间为2013年1月至12月,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通过本研究制定的纳入和... 目的探讨2013年国内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研究的新进展,对其进行概括和总结。方法以"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为关键词,限定文献在期刊的发表时间为2013年1月至12月,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通过本研究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选取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文献269篇为研究对象。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软件对文献和关键词进行统计及分析,通过Ucinet 6.0及Netdraw描绘共现分析图,并且展示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共篇关系。结果自269篇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文献中,提取高频关键词共计24个(T≥5),成功展示国内目前新生儿HIE的研究热点,通过共现分析图的呈现,描绘不同高频关键词之间联系的亲密度显示,HIE研究领域的结构及趋势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措施已有较多新的研究成果,而对于该疾病的病因及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则尚无明显进展。结论目前国内新生儿HIE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措施已有较多新的研究成果,而对于疾病的病因及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则尚无明显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 共词分析 诊断 治疗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神经细胞凋亡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13
9
作者 武辉 朱桂彬 王东轩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9-110,113,共3页
目的探讨HIE患儿神经细胞凋亡与星形胶质细胞(AST)的变化。方法HIE死亡新生儿25例。男14例,女11例。对25例HIE患儿脑病理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光镜观察,原位末端TUNEL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标记的... 目的探讨HIE患儿神经细胞凋亡与星形胶质细胞(AST)的变化。方法HIE死亡新生儿25例。男14例,女11例。对25例HIE患儿脑病理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光镜观察,原位末端TUNEL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标记的AST水平的变化,分析其与HIE发生、病程的关系。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进行分析。结果HIE患儿25例大体标本均存在脑膜紧张,软脑膜血管充盈、淤血,脑回增宽变平,脑沟变窄。切面湿润,血管扩张,点状或小灶性出血。光镜观察脑标本均可见神经细胞凋亡,大脑以存活24h~6d神经细胞凋亡程度重(P<0.05),小脑以存活3d内神经细胞凋亡程度重(P<0.05),延髓以存活24h~3d神经细胞凋亡程度最重(P<0.05);脑标本均可见AST增生,小脑AST表现为生后24h内死亡者增生程度重(P<0.05),生存时间越长,增生程度反而越轻;慢性缺氧时大脑AST增生程度重(P<0.05),急性缺氧时延髓增生程度重(P<0.05),混合性缺氧大脑及延髓增生程度均较重(Pa<0.05)。结论HIE新生儿神经细胞凋亡及AST增生程度在不同脑区明显不同,且与HIE的发生及病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缺氧缺血 凋亡 星形胶质细胞
下载PDF
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凋亡基因的变化及神经节苷酯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华 郭萍 +1 位作者 濮海平 于晓燕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abraindamage,HIBD)后Bcl-2、Bax基因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神经节苷酯(gangliosldes,GM1)对其的影响。【方法】建立新生鼠HIBD动物模型,用TUEL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缺氧缺血和GM1...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abraindamage,HIBD)后Bcl-2、Bax基因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神经节苷酯(gangliosldes,GM1)对其的影响。【方法】建立新生鼠HIBD动物模型,用TUEL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缺氧缺血和GM1l干预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情况及凋亡基因Bcl一2、Bax的变化。【结果】缺氧缺血组随时间延长脑组织中Bcl一2、Bax的表达增加,Bcl一2/Bax的比值下降,同时凋亡细胞数增加,表明Bcl一2、Bax两者比值的降低促进凋亡的发生。GM1干预组Bcl-2表达增加显著,降低了Bax的表达,凋亡细胞减少。【结论】GM1可能通过改变凋亡基因的表达而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酯类 脑缺氧 脑缺血 BCL-2基因 凋亡
下载PDF
磁共振波谱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杜奕 李艳 +4 位作者 陈志强 李鹏 刘玲玲 李怀玉 田淑萍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第5期529-53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诊断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38例足月新生HIE患儿(轻度43例,中度52例,重度43例)作为HIE组,以明确无窒息史的43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间常规磁共振成像(MRI)... 目的探讨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诊断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38例足月新生HIE患儿(轻度43例,中度52例,重度43例)作为HIE组,以明确无窒息史的43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间常规磁共振成像(MRI)信号差异及1H-MRS脑代谢物胆碱复合物(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NAA/肌酸(Cr)、Cho/Cr、NAA/Cho及Cr/NAA结果的差异。结果 HIE组常规MRI扫描发现75例诊断为HIE,其中轻度12例,中度25例,重度38例。两组基底节兴趣区Cho/NAA、Cho/Cr、NAA/Cr、NAA/Cho及Cr/NAA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额叶兴趣区Cho/NAA、Cho/Cr及NAA/Cho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MRS可客观反映足月新生儿脑代谢变化,可为颅脑代谢异常提供参考指标,有助于早期、客观的诊断足月儿HI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 磁共振波谱 新生儿
下载PDF
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国庆 陈惠金 +3 位作者 蒋明华 钱龙华 张金凤 吴强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2003年第1期39-42,35,共5页
研究新生儿脑缺氧缺血性损伤 ,建立合宜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夹闭双侧颈总动脉 60 min和缺氧 2 h,成功建立了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并由脑病理检查、环加氧酶 - 2基因的特异表达以及肉眼检... 研究新生儿脑缺氧缺血性损伤 ,建立合宜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夹闭双侧颈总动脉 60 min和缺氧 2 h,成功建立了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并由脑病理检查、环加氧酶 - 2基因的特异表达以及肉眼检视术后颈总动脉良好再通所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氧 缺氧缺血 再灌注损伤 新生大鼠 动物模型
下载PDF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海马区p-tau蛋白与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关系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军 陈静 +4 位作者 张冬秀 王宝珍 朱登纳 牛国辉 程萍萍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45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磷酸化tau(p-tau)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择新生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和HIBD组40只(按处死时间点分为3、6、12、24、48 ...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磷酸化tau(p-tau)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择新生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和HIBD组40只(按处死时间点分为3、6、12、24、48 h 5个亚组,每组8只)。HIBD组参照Rice法建模,并在不同时间点断头取脑。假手术组仅暴露左颈总动脉,正常对照组未做处理,均于手术结束后断头取脑。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脑组织海马区细胞形态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各组脑组织海马区p-tau、Bcl-2、Bax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脑组织细胞形态结构正常,基本无损伤性改变。HIBD组在HIBD后3 h细胞无明显变化;HIBD后6 h出现细胞肿胀,结构排列紊乱;HIBD后24 h细胞肿胀明显,细胞核固缩、碎裂;HIBD后48 h细胞内出现凋亡小体,神经细胞数量锐减。HIBD组各时间点脑组织海马区p-tau、Bcl-2、Bax蛋白阳性细胞数均较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显著增多(P均<0.05);HIBD后12 h内,脑组织海马区p-tau蛋白阳性细胞数与Bcl-2、Bax蛋白阳性细胞数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HIBD后脑组织海马区细胞启动了凋亡程序,p-tau蛋白参与了海马区细胞的凋亡过程,并且与Bcl-2、Bax蛋白的表达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 p—tau蛋白 细胞凋亡 Bcl-2 BAX 大鼠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谢思远 王晓蓉 +4 位作者 张立新 刘充德 王珍 杨智全 李稼 《中国医药》 2017年第6期942-946,共5页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存活者往往留有不同程度的脑损害及神经系统发育障碍。HIE在发达国家发病率大约为(1~2)/1000,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更高,在存活的新生儿中可达75/1000。我国高原出生的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存活者往往留有不同程度的脑损害及神经系统发育障碍。HIE在发达国家发病率大约为(1~2)/1000,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更高,在存活的新生儿中可达75/1000。我国高原出生的新生儿,HIE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居全国前列。亚低温治疗是人类目前已知的唯一安全且有效的神经保护治疗方法,国内外多个多中心随机试验均报道亚低温治疗能够安全有效地保护HIE患儿的大脑功能。最初的试验结果发表距今已有10余年,在发达国家亚低温已被列为HIE的常规治疗方法,而在我国远不及此,特别是在高原地区。本文主要阐述HIE的发病机制及高原地区的发病特点,亚低温治疗HIE的机制及其近10年在国际特别是国内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 婴儿 新生 亚低温 脑电图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8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的表达及其检测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辛玥 初桂兰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0-163,共4页
目的 探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白细胞介素(IL)-18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制备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HIBD模型,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对照组和HIBD3h、8h、24h、3d、6d、14d组病变侧脑皮层IL-18mRNA和蛋白质... 目的 探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白细胞介素(IL)-18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制备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HIBD模型,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对照组和HIBD3h、8h、24h、3d、6d、14d组病变侧脑皮层IL-18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同时进行脑组织病理光镜观察。结果 IL-18mRNA和蛋白质在对照组中低水平表达[mRNA:0.3218±0.0466;蛋白质:(6.033±1.019)个/视野],HIBD后24h至6d其水平逐渐增加[mRNA:24h:0.5823±0.0740,3d:0.6976±0.1073,6d:0.9110±0.0647;蛋白质:24h:(19.133±2.094)个/视野,3d:(28.900±1.589)个/视野,6d:(52.883±3.203)个/视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于6d达到最高峰,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BD后14d其表达已明显下降[mRNA:0.5793±0.0842;蛋白质:(16.767±2.381)个/视野],但仍未恢复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P〈0.01)。组织学检查发现HIBD后1~6d神经元变性、坏死、丢失,胶质细胞显著增生。结论 HIBD后IL-18的表达呈现延迟性上调及其相对持久的模式,提示它可能主要参与了新生鼠HIBD迟发阶段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缺血 白细胞介素-18 白细胞介素-1
原文传递
高压氧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玲 杨于嘉 +1 位作者 刘丽旭 宋健辉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MDA)的影响。方法新生7d龄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n=68),假手术组(分离左颈总动脉后不结扎直接缝合皮肤,n...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MDA)的影响。方法新生7d龄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n=68),假手术组(分离左颈总动脉后不结扎直接缝合皮肤,n=66),HIBD组(模型制作采用经典的Rice法,n=60),HBO组(HIBD后行HBO治疗,1h/次/d,最长治疗7d,n=66)。TUNEL试剂盒检测脑组织凋亡的神经细胞,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力(nU/ml)和化学比色法测定MDA含量(μmol/L)。结果(1)缺氧缺血后不同时间HIBD组皮质和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明显增多,24h达高峰后逐渐下降;HBO组凋亡细胞数较HIBD组明显减少,但仍较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缺氧缺血后HIBD组SOD含量下降,HBO治疗后SOD的含量较HIBD组升高,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SOD的水平逐渐升高,24h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缺氧缺血后HIBD组MDA含量明显升高,18至24h达高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HBO治疗后MDA含量较HIBD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O治疗可减轻HIBD后神经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HBO诱导脑组织SOD的表达,增强组织的抗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缺氧缺血 大鼠
原文传递
脑缺血缺氧对谷氨酸转运体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曾雯 屈艺 毛萌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2-205,共4页
谷氨酸是存在于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同时也具有神经兴奋性毒性作用,其细胞外浓度的调节主要依赖于谷氨酸转运体。当发生缺血缺氧时,由于能量的耗竭,乳酸盐和自由基的产生以及钠离子浓度梯度的破坏引起谷... 谷氨酸是存在于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同时也具有神经兴奋性毒性作用,其细胞外浓度的调节主要依赖于谷氨酸转运体。当发生缺血缺氧时,由于能量的耗竭,乳酸盐和自由基的产生以及钠离子浓度梯度的破坏引起谷氨酸转运体活性改变,同时其在细胞膜上的表达也受到影响,导致谷氨酸在突触间隙大量积聚,继而激活谷氨酸受体,引起神经元死亡等损伤。本文就脑缺血缺氧对谷氨酸转运体的影响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缺氧 谷氨酸 转运体
原文传递
PINK1基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小鼠细胞凋亡及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阳 陈洪菊 +3 位作者 朱将虎 赵凤艳 屈艺 母得志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3-269,共7页
目的研究PINK1基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小鼠细胞凋亡及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将野生型和PINK1基因敲除型新生小鼠各72只分为野生型假手术组(SWT)、野生型模型组(MWT)、基因敲除假手术组(SKO)及基因敲除模型组(MKO)。模型组小鼠行右侧... 目的研究PINK1基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小鼠细胞凋亡及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将野生型和PINK1基因敲除型新生小鼠各72只分为野生型假手术组(SWT)、野生型模型组(MWT)、基因敲除假手术组(SKO)及基因敲除模型组(MKO)。模型组小鼠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后置于低氧舱中(含8%氧气和92%氮气)2.5h,假手术组不予结扎和低氧处理。缺氧缺血处理后24h,采用TTC染色法检测各组新生小鼠脑梗死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脑组织中活化型半胱天冬酶-3(CC3)的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的表达。结果 MKO组小鼠脑组织梗死程度较MWT组小鼠明显减轻(P<0.05);脑组织凋亡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凋亡指数降低(P<0.05);凋亡蛋白CC3表达显著减少(P<0.05)。MKO组小鼠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较MWT组减少,进一步检测证实自噬指标LC3Ⅱ/LC3Ⅰ比值较MWT组降低(P<0.05)。结论敲除PINK1基因对新生鼠缺血缺氧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NK1基因 基因敲除 缺氧缺血 脑损伤 细胞凋亡 细胞自噬 新生小鼠
原文传递
氧自由基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变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慧 王立金 汪思应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5年第3期284-285,共2页
目的 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水平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 选用符合新生儿HIE诊断标准的病儿46 例(轻度14 例,中度26 例,重度6 例),分别于第1天和第7天取静脉血4 ml和10例正常足月新生... 目的 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水平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 选用符合新生儿HIE诊断标准的病儿46 例(轻度14 例,中度26 例,重度6 例),分别于第1天和第7天取静脉血4 ml和1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脐血4 ml,检测血清SOD和MDA水平。结果 HIE病儿血清SOD活性在第1天时明显低于对照的脐血组,MDA含量明显高于脐血组(P<0.05);HIE病儿在住院治疗第7天时,血清SOD活性明显比住院第1天时增高,MDA含量比住院第1 天时减低,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中、重度HIE病儿经方差分析三组间血清SOD活性、MDA含量均有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氧自由基在HIE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测定血清SOD和MDA可作为判定HIE的损伤程度与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E 血清SOD 病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氧自由基 脐血 住院 天时 结论 意义
原文传递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最佳干预时间窗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卫东 蔡志豪 +1 位作者 简赵芳 王文祥 《广州医药》 2013年第5期12-14,共3页
目的研究采用不同的时间窗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可能对神经系统的预后产生差异,从而为减少其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提供理论与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我院新生儿科于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中度及重度新生... 目的研究采用不同的时间窗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可能对神经系统的预后产生差异,从而为减少其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提供理论与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我院新生儿科于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中度及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5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出生后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为出生后24~72小时入院38例;试验组为24小时内入院118例,再分2个亚组,A组(出生~6小时内入院)73例。B组(6~24小时内入院)45例。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度及重度诊断标准。入院后每组患儿均给予相同的治疗,且在出生1周岁内均给予不同程度及类型的早期康复干预。所有患儿出院后均于3、6、9、12月龄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使用中国标准化的贝来量表(CDCC)测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结果3、6、9、12月时A组MDI、PDI高于对照组(24~72小时入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B组MDI、PDI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相同的干预治疗措施下,不同时间窗开始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后存在明显差异,出生6小时内开始治疗的患儿其预后明显优于6小时后开始治疗的患儿。提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最佳治疗时间窗可能为6小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缺氧缺血脑 早期干预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