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年7月3日皮山6.5级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被引量:34
1
作者 李金 王琼 +1 位作者 吴传勇 向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859-2870,共12页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5年7月3日皮山6.5级主震和部分MS3.6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采用HypoDD方法重新定位了序列中ML2.5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5年7月3日皮山6.5级主震和部分MS3.6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采用HypoDD方法重新定位了序列中ML2.5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存在的发震断层面参数.基于上述研究,综合分析了皮山6.5级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利用CAP方法得到的最佳双力偶机制解节面I:走向280°/倾角60°/滑动角90°;节面II:走向100°/倾角30°/滑动角90°,矩心深度19km,表明该地震为一次逆冲型地震事件.大部分M_S3.6以上余震震源机制与主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双差定位结果显示,M_L2.5以上的余震序列主要分布在主震的西南方向,深度主要分布在0~15km范围内,余震分布显示出与发震构造泽普隐伏断裂一致的倾向南西的特征.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发震断层参数为走向104°/倾角34°/滑动角94°,该结果与主震震源机制解中节面II的滑动角较为接近,绝大多数余震发生在断层面附近10km左右的区域.根据本研究得到的震源机制、精定位结果以及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的断层面的参数,结合震源区地质构造情况,初步给出了此次皮山6.5级地震的发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山6.5级地震 震源位置 震源机制解 双差定位
下载PDF
以震源精确定位结果分析张北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 被引量:31
2
作者 高景春 刁桂苓 +8 位作者 张四昌 蔡华昌 张宏志 赖晓玲 李钦祖 王勤彩 李松林 张彦清 朱振兴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90,共10页
利用远场和近场数字地震观测记录 ,重新测定了张北地震序列ML≥ 3级地震的震源位置 ,结合修订后的震源机制、宏观烈度分布资料 ,给出了张北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地震序列由走向NWW、倾向NNE、倾角 4 4°、长 11.5km的左旋走向滑动... 利用远场和近场数字地震观测记录 ,重新测定了张北地震序列ML≥ 3级地震的震源位置 ,结合修订后的震源机制、宏观烈度分布资料 ,给出了张北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地震序列由走向NWW、倾向NNE、倾角 4 4°、长 11.5km的左旋走向滑动的主破裂面 ,2条NNE走向、高倾角、右旋走滑的次要破裂面组合而成。NWW和NNE走向的破裂面共轭展布 ,2条NNE向的破裂面呈右阶斜列 ,3条破裂面先后依次出现。破裂面埋深 1.4~ 7.6km ,在地壳的浅部。研究表明 ,在没有发现活动断裂的“构造稳定区” ,利用精确可靠的强震序列震源位置、震源机制和宏观烈度分布资料 ,从三维空间分析研究强震序列的震源断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张北地震 破裂特征 震源定位 震源机制 宏观烈度 震源断层
下载PDF
“5·12”汶川8.0级地震汉源烈度异常机理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7
3
作者 高孟潭 陈学良 +1 位作者 俞言祥 雷建成 《震灾防御技术》 2008年第3期216-223,共8页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汉源烈度异常主要特征,初步分析了导致烈度异常的可能原因。初步研究结果表明,"5·12"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及其能量释放空间分布和场地条件是导致汉源烈度异常的主要因素,同时莫霍界面反射波S11、断层...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汉源烈度异常主要特征,初步分析了导致烈度异常的可能原因。初步研究结果表明,"5·12"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及其能量释放空间分布和场地条件是导致汉源烈度异常的主要因素,同时莫霍界面反射波S11、断层破裂带的阻震及激震效应等,也可能是汉源烈度的影响因素。探索汉源烈度异常对总结特大地震烈度分布、震害特征和成灾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作者提出,应在震害特征总结提炼的基础上,考虑震源机制、地壳介质、场地非线性等因素,对汉源烈度异常区进行全面的数值模拟,进一步确定汉源地震烈度异常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汉源县 烈度异常 震源 场地条件
下载PDF
2014年盈江双震的破裂历史 被引量:8
4
作者 许力生 严川 +3 位作者 张旭 付虹 李春来 郭祥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270-3284,共15页
2014年5月24日在云南省盈江县发生Ms5.6级地震(主震A),于5月30日在其附近再次发生Ms6.1级地震(主震B).我们挑选云南省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波形资料,借助于经验格林函数技术提取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获得了其破裂历史.为了利... 2014年5月24日在云南省盈江县发生Ms5.6级地震(主震A),于5月30日在其附近再次发生Ms6.1级地震(主震B).我们挑选云南省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波形资料,借助于经验格林函数技术提取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获得了其破裂历史.为了利用经验格林函数技术提取震源时间函数,我们首先利用优选的速度模型,采用逆时成像技术重新确定了主震A和B以及挑选的6次较大余震的震源位置,并利用双差定位技术确定了主震与余震之间的相对位置;然后利用广义极性振幅技术反演了这些事件的震源机制;最后,根据主震和余震的相对位置以及震源机制特征挑选最优台站记录,提取了两个主震的震源时间函数.结果表明,主震A持续时间约3.5s,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0-1.3s,第二阶段1.3-3.5s;主震B持续时间约5.0s,其过程比A复杂,至少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0-0.7s,第二阶段0.7-1.6s,第三阶段1.6-2.5s,第四阶段2.5-3.8s,第五阶段3.8-5.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双震 震源位置 震源机制 破裂历史
下载PDF
1998年四川泸定3.4级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赵珠 龙思胜 汪碧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61-665,共5页
关键词 四川 地震序列 震源位置 震源机制 震源断层 序列进程 龙门山断裂带
下载PDF
月震特征及与地震的对比 被引量:3
6
作者 赵娜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4-272,共9页
月球内部结构是月球研究的热点问题,月震是研究月球内部结构的最佳手段之一.对月震数据及震源参数进行了再分析,在分析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各类月震的信号特征、震源分布以及震源机制进行讨论,并将其与地震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月震... 月球内部结构是月球研究的热点问题,月震是研究月球内部结构的最佳手段之一.对月震数据及震源参数进行了再分析,在分析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各类月震的信号特征、震源分布以及震源机制进行讨论,并将其与地震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月震与地震有很多明显差异:月震信号持续时间较长,且深源月震与热月震具有波形匹配特征;探测到的月震多为深源月震,主要分布于月球正面的北东向和南西向;深源月震和热月震的发震时间都具有周期性,深源月震的周期性主要由地球对月球的潮汐引力以及太阳对月球轨道的扰动造成,且其发震位置具有丛集性,即在相同或相近位置重复发生,而热月震的周期性主要由于月球昼夜温度变化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震 信号特征 震源分布 震源机制 地震
下载PDF
Seismicity features of the 1998 Luding, Sichuan earthquake sequence of M_L=3.4 被引量:1
7
作者 赵珠 龙思胜 汪碧澜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0年第6期705-709,共5页
关键词 Luding Sichuan earthquake sequence hypocenter location focal mechanism focal fault sequence procesh
下载PDF
前郭—乾安地震诱发的余震前微破裂研究
8
作者 吴江星 于洪池 +2 位作者 张晓强 刘灏 朱大庆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4期73-75,89,共4页
对2006年3月31日发生在吉林省前郭—乾安县之间的Ms4.8级地震后所诱发的一次3.7级余震之前产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微破裂事件,采用时序列分布、空间分布、谱分析以及震源力学性质等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给出了本地区余震前出现的微破裂事... 对2006年3月31日发生在吉林省前郭—乾安县之间的Ms4.8级地震后所诱发的一次3.7级余震之前产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微破裂事件,采用时序列分布、空间分布、谱分析以及震源力学性质等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给出了本地区余震前出现的微破裂事件的基本特征,为地震后的余震预报提供了一种短临异常信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郭—乾安地震 基本参数 地震序列 微破裂 震源机制
下载PDF
天津地区小震应力状况
9
作者 薛志照 杨港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2年第1期34-39,共6页
本文测定了天津地区1985—1990.9年间M_L=3.0以下小震的震源参数,共125次。结果表明:地震应力降△σ一般都不高,多数低于1.3Mpa;区域剪切应力和地震应力降均有明显的增高趋势。1989年末开始下降。由P波测定的介质Q值蓟县平均为350,宝坻... 本文测定了天津地区1985—1990.9年间M_L=3.0以下小震的震源参数,共125次。结果表明:地震应力降△σ一般都不高,多数低于1.3Mpa;区域剪切应力和地震应力降均有明显的增高趋势。1989年末开始下降。由P波测定的介质Q值蓟县平均为350,宝坻、宁河、静海为250,天津西稍高。小震平均震源机制主压应力轴由北西9°,向西偏转26°。这些变化,不仅反应本地区应力调整过程,而且是华北区域应力变化过程的局部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天津 震源机制 应力
下载PDF
2020年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M_(L)4.5地震破裂方向性测定及发震构造分析
10
作者 杨彦明 苏淑娟 王磊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85,共23页
本文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在三维空间内利用gCAP反演方法获得2020年3月30日和林格尔M_(L)4.5地震矩心的空间精细位置为40.131°N, 111.922°E,深度为13 km。最佳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为走向279°,倾角41°,滑动角-... 本文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在三维空间内利用gCAP反演方法获得2020年3月30日和林格尔M_(L)4.5地震矩心的空间精细位置为40.131°N, 111.922°E,深度为13 km。最佳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为走向279°,倾角41°,滑动角-27°;节面Ⅱ为走向30°,倾角72°,滑动角-127°;矩震级MW3.98。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主震和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获得19个地震事件的重定位结果。研究表明,主震震源参数为40.136°N, 111.858°E,震源深度为11.718 km;余震序列沿NW—SE方向双向扩展,地下破裂长度约为4.6 km;深度剖面显示,主震位于余震区中部,主破裂同时向上和向下扩展,深度分布范围为4~17 km。利用Hypocenter-Centroid方法对地震发震断层进行快速判断,20组测定结果均显示NW走向的节面Ⅰ为发震断层面。综合震源区地质构造、余震序列分布、区域构造应力场及三维地壳结构等研究结果,推断和林格尔M_(L)4.5地震的发震断层是一条沿NW向延伸的隐伏断裂。本次地震是一次左旋走滑、带正断分量的事件。地震发生于地壳内波速高低转换的过渡区,位于偏高速体一侧。综合分析认为,流体物质的涌入是引发2020年和林格尔M_(L)4.5地震的关键因素,而复杂的断层结构不仅为流体运移提供了通道,且控制着地震的发生及地震序列的空间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0年和林格尔M_(L)4.5地震 hypocenter-Centroid方法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鄂尔多斯北缘
下载PDF
基于带状震源破裂机制的斜坡动力响应 被引量:4
11
作者 崔芳鹏 许强 +3 位作者 殷跃平 胡瑞林 陈紫娟 刘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20-330,共11页
对紧邻发震断裂带的崩滑体进行动力响应分析时,考虑断裂带宏观破裂机制,即带状震源形成的地震动力作用对斜坡的影响更符合实际。依据汶川地震震源破裂机制与其空间位置差异,将该带状震源从发震断裂起破点至终破点依次分段为逆冲震源、... 对紧邻发震断裂带的崩滑体进行动力响应分析时,考虑断裂带宏观破裂机制,即带状震源形成的地震动力作用对斜坡的影响更符合实际。依据汶川地震震源破裂机制与其空间位置差异,将该带状震源从发震断裂起破点至终破点依次分段为逆冲震源、逆冲兼少量走滑震源、逆冲兼走滑震源与走滑兼少量逆冲震源,基于此对汶川地震触发的四川安县大光包崩滑体在龙门山发震断裂带即带状震源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进行了离散元数值模拟,揭示了其动力形成机制、触发主控因素和损伤、崩滑及堆积动态特征。研究表明:(1)依据该崩滑体离散元数值模型临界崩滑状态形成时间与此时发震断裂带破裂前锋所处位置关系,可判断其临界破坏是受到逆冲兼少量走滑震源引起的地震动力作用所致,而临界崩滑之前的坡体损伤主要由纯逆冲震源所致,其后的抛射碰撞破碎与堆积则主要受临界破坏时的地震惯性力和自身重力耦合作用所致,但由逆冲兼走滑与走滑兼少量逆冲震源形成的地震力仅对上述两个破坏过程起到了一定影响;(2)该崩滑体在带状震源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过程为:在损伤至崩滑临界破坏阶段,坡体整体向其临空面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水平位移后,潜在滑床又向坡体临空面反方向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水平位移,致使潜在滑体完全破碎并处于与滑床彻底分离的临界状态;在坡体崩滑抛射阶段,坡体滑床发生了相当规模的反方向水平位移,其后滑床又开始做向坡体临空面方面的水平位移并直至其总体位移为0,而在此过程中竖向位移相对较小。对滑体而言,其在损伤、临界崩滑和抛射阶段则主要做向其临空面的水平位移,直至堆积自稳阶段其位移趋于稳定;(3)该坡体的损伤和临界崩滑破坏主要受纯逆冲震源及其少量走滑震源形产生的水平地震力作用所致,而在坡体抛射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带状震源 破裂机制 斜坡动力响应 离散元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H-C方法的地震断层面快速识别方法研究——以2021-05-22青海玛多MS7.4地震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彦明 刘兴盛 +3 位作者 任静 戴勇 张云 赵文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51-558,共8页
基于震后各机构给出的玛多M_(S)7.4地震震源机制解,利用震源-矩心(H-C)方法对地震发震断层进行快速判断,在不需要参考余震情况下,快速识别地震破裂方向。18组测定结果均显示,NWW走向的节面Ⅰ为发震断层面。综合利用震源区地质构造特征... 基于震后各机构给出的玛多M_(S)7.4地震震源机制解,利用震源-矩心(H-C)方法对地震发震断层进行快速判断,在不需要参考余震情况下,快速识别地震破裂方向。18组测定结果均显示,NWW走向的节面Ⅰ为发震断层面。综合利用震源区地质构造特征、震后余震序列分布、区域构造应力场、烈度等震线以及野外地质考察结果,验证断层测算结果的准确性,最终推断玛多M_(S)7.4地震断层面为NWW走向的节面Ⅰ、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为发震断层,震源机制解显示是一次以左旋走滑为主的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震源-矩心(H-C)方法 震源机制中心解 发震构造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