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震源精确定位结果分析张北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 被引量:31
1
作者 高景春 刁桂苓 +8 位作者 张四昌 蔡华昌 张宏志 赖晓玲 李钦祖 王勤彩 李松林 张彦清 朱振兴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90,共10页
利用远场和近场数字地震观测记录 ,重新测定了张北地震序列ML≥ 3级地震的震源位置 ,结合修订后的震源机制、宏观烈度分布资料 ,给出了张北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地震序列由走向NWW、倾向NNE、倾角 4 4°、长 11.5km的左旋走向滑动... 利用远场和近场数字地震观测记录 ,重新测定了张北地震序列ML≥ 3级地震的震源位置 ,结合修订后的震源机制、宏观烈度分布资料 ,给出了张北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地震序列由走向NWW、倾向NNE、倾角 4 4°、长 11.5km的左旋走向滑动的主破裂面 ,2条NNE走向、高倾角、右旋走滑的次要破裂面组合而成。NWW和NNE走向的破裂面共轭展布 ,2条NNE向的破裂面呈右阶斜列 ,3条破裂面先后依次出现。破裂面埋深 1.4~ 7.6km ,在地壳的浅部。研究表明 ,在没有发现活动断裂的“构造稳定区” ,利用精确可靠的强震序列震源位置、震源机制和宏观烈度分布资料 ,从三维空间分析研究强震序列的震源断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张北地震 破裂特征 震源定位 震源机制 宏观烈度 震源断层
下载PDF
2015年7月3日皮山6.5级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被引量:33
2
作者 李金 王琼 +1 位作者 吴传勇 向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859-2870,共12页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5年7月3日皮山6.5级主震和部分MS3.6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采用HypoDD方法重新定位了序列中ML2.5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5年7月3日皮山6.5级主震和部分MS3.6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采用HypoDD方法重新定位了序列中ML2.5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存在的发震断层面参数.基于上述研究,综合分析了皮山6.5级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利用CAP方法得到的最佳双力偶机制解节面I:走向280°/倾角60°/滑动角90°;节面II:走向100°/倾角30°/滑动角90°,矩心深度19km,表明该地震为一次逆冲型地震事件.大部分M_S3.6以上余震震源机制与主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双差定位结果显示,M_L2.5以上的余震序列主要分布在主震的西南方向,深度主要分布在0~15km范围内,余震分布显示出与发震构造泽普隐伏断裂一致的倾向南西的特征.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发震断层参数为走向104°/倾角34°/滑动角94°,该结果与主震震源机制解中节面II的滑动角较为接近,绝大多数余震发生在断层面附近10km左右的区域.根据本研究得到的震源机制、精定位结果以及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的断层面的参数,结合震源区地质构造情况,初步给出了此次皮山6.5级地震的发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山6.5级地震 震源位置 震源机制解 双差定位
下载PDF
2014年盈江双震的破裂历史 被引量:8
3
作者 许力生 严川 +3 位作者 张旭 付虹 李春来 郭祥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270-3284,共15页
2014年5月24日在云南省盈江县发生Ms5.6级地震(主震A),于5月30日在其附近再次发生Ms6.1级地震(主震B).我们挑选云南省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波形资料,借助于经验格林函数技术提取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获得了其破裂历史.为了利... 2014年5月24日在云南省盈江县发生Ms5.6级地震(主震A),于5月30日在其附近再次发生Ms6.1级地震(主震B).我们挑选云南省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波形资料,借助于经验格林函数技术提取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获得了其破裂历史.为了利用经验格林函数技术提取震源时间函数,我们首先利用优选的速度模型,采用逆时成像技术重新确定了主震A和B以及挑选的6次较大余震的震源位置,并利用双差定位技术确定了主震与余震之间的相对位置;然后利用广义极性振幅技术反演了这些事件的震源机制;最后,根据主震和余震的相对位置以及震源机制特征挑选最优台站记录,提取了两个主震的震源时间函数.结果表明,主震A持续时间约3.5s,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0-1.3s,第二阶段1.3-3.5s;主震B持续时间约5.0s,其过程比A复杂,至少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0-0.7s,第二阶段0.7-1.6s,第三阶段1.6-2.5s,第四阶段2.5-3.8s,第五阶段3.8-5.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双震 震源位置 震源机制 破裂历史
下载PDF
基于到时时空分布的微震震源定位算法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明虎 陈卫 蔡珣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3-100,共8页
为了提高微震震源定位精度和算法鲁棒性,研究了基于到时的定位算法的目标函数构建和时空区域信息使用。仿真实验基于Numpy,采用理想到时+随机扰动来模拟生产情况。结果表明:到时定位算法中常用的L_(1)和L_(2)目标函数对实际震源存在偏... 为了提高微震震源定位精度和算法鲁棒性,研究了基于到时的定位算法的目标函数构建和时空区域信息使用。仿真实验基于Numpy,采用理想到时+随机扰动来模拟生产情况。结果表明:到时定位算法中常用的L_(1)和L_(2)目标函数对实际震源存在偏离且偏离现象非常普遍。为了减轻伪震源问题,使用到时偏差的似然函数作为基础函数,聚合时空邻域的单点基础函数作为目标函数;新构建的4维区域分布算法(Distribution of 4-Dimention Area Algorithm,D4DA)在2次标定炮定位中将定位误差分别降低了14%和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 震源定位 目标函数 区域分布 到时
下载PDF
1998年四川泸定3.4级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赵珠 龙思胜 汪碧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61-665,共5页
关键词 四川 地震序列 震源位置 震源机制 震源断层 序列进程 龙门山断裂带
下载PDF
1996年四川田湾地震序列揭示的水库诱震结构 被引量:5
6
作者 赵珠 龙思胜 谢蓉华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9年第2期16-25,共10页
1996年3月28日田湾地震序列是四川二滩水库地震遥测台网自1992年1月正式运行以来,发生在库区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地震序列,主震震级ML=4.0,持续时间近2月,后续余震33个,其中震级在3.0级以上的余震3个。因该... 1996年3月28日田湾地震序列是四川二滩水库地震遥测台网自1992年1月正式运行以来,发生在库区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地震序列,主震震级ML=4.0,持续时间近2月,后续余震33个,其中震级在3.0级以上的余震3个。因该序列地震位于二滩台网监控范围以外,为改善观测台站的分布条件,本文综合使用了二滩水库地震遥测台网,西昌地震遥测台网和四川区域台网约25个台站的观测资料,利用工业爆破和天然地震资料,计算了该区域的P波和S波地壳分层速度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再采用参考时间平均值法和数值性能极好的单纯形空间迭代寻优的定位方法,修定了该序列的震源位置,得到精度一般小于0.3km,最大不超过0.5km的极为精确的位置参数(震中经度、震中纬度和震源深度),以到时曲线为准,对解的精度进行了检验。最后,利用定位结果,对田湾序列中ML≥3.0的4次地震使用P波初动方向求解了震源机制。结果表明,田湾地震序列非常集中地分布在雅砻江库区及近旁的断层交汇和地形特殊的两个片区。主震及3个大于3.0级的余震都集中发生在田湾断层上,该处的震源深度在11km的深度上呈现出优势层位的分布,该处震中走向横切雅砻江库区。该序列中的地震起初与金河一带南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田湾地震序列 水库诱震 速度模型 工程地震
下载PDF
Seismicity features of the 1998 Luding, Sichuan earthquake sequence of M_L=3.4 被引量:1
7
作者 赵珠 龙思胜 汪碧澜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0年第6期705-709,共5页
关键词 Luding Sichuan earthquake sequence hypocenter location focal mechanism focal fault sequence procesh
下载PDF
基于震源定位技术的地下开采矿山实时监测系统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徐孟军 蔡广银 +7 位作者 张增奇 于学峰 孔庆友 王宗省 潘春光 王乃军 杜圣贤 张作礼 《山东国土资源》 2012年第10期41-43,47,共4页
为解决对地下矿产资源开采活动有效监控的难题,笔者在科技管矿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以震源定位为基础技术的地下矿山开采活动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思路,并开发出了融地质科学、岩土力学、电子信息与通信科学、数学、软件技术、工程学... 为解决对地下矿产资源开采活动有效监控的难题,笔者在科技管矿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以震源定位为基础技术的地下矿山开采活动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思路,并开发出了融地质科学、岩土力学、电子信息与通信科学、数学、软件技术、工程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非接触、感应式地下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实时监测工具,为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矿水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定位 地下采矿 实时监测 预警系统
下载PDF
Relocation of Hypocenters in the Bohai Sea and Adjacent Areas
9
作者 Zhao Yanlai,Sun Ruomei and Mei ShirongCenter fo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SSB,Beijing 100036,China Institute of Geophysics,Academia Simca,Beijing 100101,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4年第4期30-39,共10页
In this paper a method of relocating hypocenter in inhomogeneous medium is introduced.Based on the velocity from the latest results on the crust and mantle structure of the Bohai Sea and its adjacent areas,by using th... In this paper a method of relocating hypocenter in inhomogeneous medium is introduced.Based on the velocity from the latest results on the crust and mantle structure of the Bohai Sea and its adjacent areas,by using the data recorded in Shandong,Hebei,Beijing,and Liaoning networks around the Bohai Sea we apply the method to relocate hypocenter parameters of 598 events occurring in the Bohai Sea and its adjacent areas.The accuracy of hypocenter relocation is discussed.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events ML≥4.0 in the Bohai Sea in recent years and discussed the distribution of focal dept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RAL INHOMOGENEITY hypocenter location EARTHQUAKE parameters
下载PDF
Numerical Green’s function method:Application to quantifying ground motion variations of M7 earthquakes
10
作者 Haijiang Wang Heiner Igel Frantisek Gallovic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0年第3期205-214,共10页
The concept of "numerical Green’s functions" (NGF or Green’s function database) is developed. The basic idea is: a large seismic fault is divided into subfaults of appropriate size, for which synthetic Green’s... The concept of "numerical Green’s functions" (NGF or Green’s function database) is developed. The basic idea is: a large seismic fault is divided into subfaults of appropriate size, for which synthetic Green’s functions at the surface (NGF) are calculated and stored. Consequently, ground motions from arbitrary kinematic sources can be simulated, rapidly, for the whole fault or parts of it by superposition. The target fault is a simplified, vertical model of the Newport-Inglewood fault in the Los Angeles basin. This approach and its functionality are illustrated by investigating the variations of ground motions (e.g. peak ground velocity and synthetic seismograms) due to the source complexity. The source complexities are considered with two respects: hypocenter location and slip history. The results show a complex behavior, with dependence of absolute peak ground velocity and their variation on source process directionality, hypocenter location, local structure, and static slip asperity location. We concluded that combining effect due to 3-D structure and finite-source is necessary to quan- tify 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variations. Our results will facilitate the earthquake hazard assessment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Green's function ground motion variation hypocenter location static displacement distribution
下载PDF
3-D multi-parameter type traveltime tomography in a spherical coordinate frame: comparison of double and triple class simultaneous inversions
11
作者 Chaoying Bai Jiayu Sun +1 位作者 Xingwang Li Stewart Greenhalgh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8年第2期62-74,共13页
It is now common practice to perform simultaneous traveltime inversion for the velocity field and the reflector geometry in reflection/refraction tomography, or the velocity field and the hypocenter locations in regio... It is now common practice to perform simultaneous traveltime inversion for the velocity field and the reflector geometry in reflection/refraction tomography, or the velocity field and the hypocenter locations in regional earthquake tomography, but seldom are all three classes of model parameters updated simultaneously. This is mainly due to the trade-off betwee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odel parameters and the lack of different seismic phases to constrain the model parameters. Using a spherical-coordinate ray tracing algorithm for first and later(primary reflected) arrival tracing algorithm in combination with a popular linearized inversion solver, it is possible to simultaneously recover the three classes of model parameters in regional or global tomographic studies. In this paper we incorporate the multistage irregular shortest-path ray tracing algorithm(in a spherical coordinate system) with a subspace inversion solver to formulate a simultaneous inversion algorithm for triple model parameters updating using direct and later arrival time information.Comparison tests for two sets of data(noise free and added noise) indicate that the new triple-class parameter inversion algorithm is capable of obtaining nearly the same results as the double-class parameter inversion scheme. Furthermore,the proposed multi-parameter type inversion method is not sensitive to a modest level of picking error in the traveltime data, and also performs well with a relatively large uncertainty in earthquake hypocentral locations. This shows it to be a feasible and promising approach in regional or global tomographic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multaneous triple model parameten inversion reflector geometry hypocenter location subspace inversion multistage irregular shortest-path ray tracing
下载PDF
1989年以来大同-阳高3次5级以上地震序列精定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靳玉科 张青玄 +3 位作者 马金平 杨甜 贾海玉 侯玉文 《山西地震》 2020年第2期1-5,共5页
通过对大同-阳高震区1989-1999年间发生的3次显著地震序列进行双差精定位,研究发现,重新定位后的震源位置呈NNE和NNW两个条带分布,序列空间位置与地震烈度图大体吻合。结合地震烈度图与前人研究成果,认为3次地震序列分别发生在NNE大王... 通过对大同-阳高震区1989-1999年间发生的3次显著地震序列进行双差精定位,研究发现,重新定位后的震源位置呈NNE和NNW两个条带分布,序列空间位置与地震烈度图大体吻合。结合地震烈度图与前人研究成果,认为3次地震序列分别发生在NNE大王村断裂和NNW团堡断裂上,平均震源深度比山西地震台网定位深度有所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大同-阳高震区 双差定位法 震源位置
下载PDF
Earthquake-generating Structure Revealed by 1999 Sichuan Mianzhu Earthquake Sequence with M_S=5.0 被引量:1
13
作者 Zhao Zhu,Wang Bilan and Long SishengSeismological Bureau of Sichuan Province,Chengdu\ 610041,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2年第2期147-154,共8页
Through the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hypocenter locatio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main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nd the analyses of time dependent processes for Sichuan Mianzhu earthquake sequence with M S=5 0 occurr... Through the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hypocenter locatio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main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nd the analyses of time dependent processes for Sichuan Mianzhu earthquake sequence with M S=5 0 occurred along the middle segment of Longmenshan fault zone on November 30, 1999, the distribution of focal depth section, the stress release and seismicity features are given to reveal the earthquake-generating structure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The obtained results show the activity features for this sequence as follows: ① There is no obvious foreshock, the accumulated strain energy releases in nearly pulse way, fluctuation of the seismic activity level is not quite evident during the duration of the sequence, and the statistical relation between the large events and the small events is less compatible with the traditional G-R estimation; ② The epicenters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are not distributed on the main Longmenshan piedmont faults emerging out ground, but near the hidden Longmenshan piedmont faults. The direction of epicenter distribution is not very coincident with the fault strikes. The microscopic epicenters are relatively far from the macroscopic epicenters. The focal depths range from 5km to 16km; ③ The fractures of focal fault plane with the NE strike appear out the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with a few overthrust components under the major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of NNE direction. From these, we consider it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s to the underground hidden faults near the ground fault zone on a large scale for their generating earthquake ris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anzhu earthquake sequence Activity feature hypocenter location Focal fault Hidden fault
下载PDF
地震定位研究综述 被引量:123
14
作者 田玥 陈晓非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2年第1期147-155,共9页
综述了各种地震定位方法的基本原理 ,重点介绍了Geiger的经典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各种线性方法 :联合定位法 ,相对定位法 ,和最新的双重残差法 ;对每一种方法的应用情况 ,尤其是国内的工作做了总结 ;同时也指出了各种方法的特点 ,... 综述了各种地震定位方法的基本原理 ,重点介绍了Geiger的经典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各种线性方法 :联合定位法 ,相对定位法 ,和最新的双重残差法 ;对每一种方法的应用情况 ,尤其是国内的工作做了总结 ;同时也指出了各种方法的特点 ,并进行了相应的比较 .此外 ,还简要介绍了空间域的定位方法和各种非线性定位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经典定位方法 联合定位 相对定位 双重残差定位
下载PDF
井地联合观测多分量微地震逆时干涉定位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李振春 盛冠群 +2 位作者 王维波 崔庆辉 周德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61-666,671,共7页
微地震监测有井中和地面两种方式,而震源定位是最基本的问题。地面监测定位的纵向误差较大,井中监测的横向误差较大。为提高震源定位的准确性,本文采用井中和地面联合观测的方式,并且将逆时定位与干涉成像条件相结合,进行震源定位,提出... 微地震监测有井中和地面两种方式,而震源定位是最基本的问题。地面监测定位的纵向误差较大,井中监测的横向误差较大。为提高震源定位的准确性,本文采用井中和地面联合观测的方式,并且将逆时定位与干涉成像条件相结合,进行震源定位,提出了井地联合观测的逆时干涉定位算法。弹性波正演模型和随机模型的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稀疏观测、速度模型不准确地情况下,依然可以较为准确的定位,有效提高了震源定位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 井地联合观测 多分量 逆时定位 干涉成像条件
下载PDF
新疆伽师强震区余震序列的地震台阵定位 被引量:11
16
作者 郭飙 刘启元 +1 位作者 陈九辉 李顺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9-207,T001,共10页
1998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在伽师强震群区布设了 30台流动宽频带地震台 ,记录到比纳木及龙口两个强震 (M≥ 6 0 )的主震及余震序列。我们利用Geiger法和JHD方法对这两个地震序列进行了台阵定位。结果表明 :1)利用地震台阵数据的JHD... 1998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在伽师强震群区布设了 30台流动宽频带地震台 ,记录到比纳木及龙口两个强震 (M≥ 6 0 )的主震及余震序列。我们利用Geiger法和JHD方法对这两个地震序列进行了台阵定位。结果表明 :1)利用地震台阵数据的JHD定位结果可以较好地确定地震序列的相对空间位置 ,并且比Geiger法有更高的精度 ;2 )比纳木、龙口地震序列勾画出了两条不平行的SWW向断层 ,其走向及产状与相应主震的矩张量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此地震序列可作为确定伽师强震群震源断层面的重要参考依据 ;3)比纳木和龙口地震序列发生在壳幔界面的梯度带上及壳内高、低速介质交界部位 ,这表明地震的形成与地壳深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 ;4 )伽师强震群具有张性破裂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伽师强震区 余震序列 地震台阵 震源联合定位
下载PDF
1999年四川绵竹5.0级地震序列揭示的孕震结构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珠 汪碧澜 龙思胜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6-391,共6页
通过对 1999年 11月 30日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绵竹MS5 0地震序列震源位置的精确确定、主要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及序列的时间进程特征分析后 ,本文给出了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断层分布、深度剖面、应力释放状况以及活动特征 ,进而揭示... 通过对 1999年 11月 30日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绵竹MS5 0地震序列震源位置的精确确定、主要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及序列的时间进程特征分析后 ,本文给出了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断层分布、深度剖面、应力释放状况以及活动特征 ,进而揭示了该序列发生的孕震结构。结果表明 ,该序列的活动表现出下列特征 :①无明显的前震 ,所积累的应变能以突然的、近乎脉冲的方式释放 ,序列进程中无明显的起伏 ,大小地震的统计关系不太符合经典的G R估计。②序列震中均未分布在地表出露的龙门山山前主断裂上 ,而是出现在山前隐伏断裂附近 ,震中分布的取向与断裂走向不大一致 ;微观震中与宏观震中相距较远 ;震源深度分布在 5~ 16km范围。③震源断层面取向NE ,在NNE向的主压应力作用下 ,震源断层面表现出兼有逆断分量的走滑型错动。由此 ,我们认为大规模断裂带附近的地下隐伏断裂存在着更为值得重视的孕育地震活动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竹地震序列 活动特征 震源位置 震源断层 隐伏断裂 1999年 孕震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