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6篇文章
< 1 2 1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黄低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与高血糖大鼠糖代谢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49
1
作者 张汝学 顾国明 +1 位作者 张永祥 周金黄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4-17,共4页
地黄低聚糖(100mg/kg×15dip)可明显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高血糖水平,增加肝糖原含量,减低肝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地黄低聚糖对正常大鼠血糖无明显影响,但可部分预防葡萄糖及肾上腺素引起之高血糖症。切除... 地黄低聚糖(100mg/kg×15dip)可明显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高血糖水平,增加肝糖原含量,减低肝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地黄低聚糖对正常大鼠血糖无明显影响,但可部分预防葡萄糖及肾上腺素引起之高血糖症。切除肾上腺后,地黄低聚糖对葡萄糖性高血糖的预防作用消失。上述结果表明地黄低聚糖不仅可以调节实验性糖尿病的糖代谢紊乱,亦可调节生理性高血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糖 实验性糖尿病 地黄 大鼠 糖代谢 调节作用 低聚糖 可调节 葡萄糖 降低
下载PDF
老年人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82
2
作者 曾平 张毅 +4 位作者 李淑葵 杨宏云 王抒 朱雪峰 张铁梅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89-692,共4页
目的 探讨老年人全身肥胖和腹部肥胖与代谢综合征 (MS)的关系。 方法 横断面调查法调查 4 95 0名年龄 6 0~ 92岁的老年人 ,并用趋势 χ2 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有关分析。根据亚洲人肥胖标准诊断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甘... 目的 探讨老年人全身肥胖和腹部肥胖与代谢综合征 (MS)的关系。 方法 横断面调查法调查 4 95 0名年龄 6 0~ 92岁的老年人 ,并用趋势 χ2 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有关分析。根据亚洲人肥胖标准诊断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低HDL C在体内聚集数达 2个及以上被诊断为MS。 结果  (1)超重、肥胖和腹部肥胖随增龄而增多的趋势并不显著 (除男性腹部肥胖外 ,其余均为P >0 0 5 )。I度、II度全身肥胖者各有 80 2 %、97 2 %的老年人同时有腹部肥胖。 (2 )随年龄、体质指数 (BMI)和腹围 (WC)的增大 ,MS的现患率显著增高 (均为P <0 0 5 )。 75岁以上组与 6 0~ 6 4岁组比较 ,MS现患率增高接近 8 0 % ;与BMI <2 3 0kg/m2 人群相比 ,男性超重、I度肥胖、II度肥胖人群MS现患率分别高 14 4 %、2 9 1%、34 6 % ,女性分别高 10 0 %、2 3 1%、2 8 2 % ;腹部肥胖男性高 2 1 3% ,女性高 17 1%。调整糖尿病和高血压家族史后的标准OR值显示 ,3个变量对MS的作用强度依次男女均为BMI >WC >年龄。 (3)随两种肥胖类型的聚集并程度的加重 ,MS发生的危险性逐步增高。BMI≥ 2 5kg/m2 且腹部肥胖人群发生MS的危险性是BMI <2 3kg/m2 且无腹部肥胖人群的 4倍之多 ,调整年龄、性别、糖尿病和高血压家族史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肥胖 代谢综合征 调查 分析
原文传递
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86
3
作者 漆建 余定庸 唐文国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5-26,共2页
目的探讨重度脑损伤后高血糖反应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6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入院后24 h内测定的空腹血糖值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高血糖组(血糖值>6.11 mmol/L)与正常血糖组的GOS良好率和死亡率,同时比较高血糖组中不同GCS... 目的探讨重度脑损伤后高血糖反应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6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入院后24 h内测定的空腹血糖值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高血糖组(血糖值>6.11 mmol/L)与正常血糖组的GOS良好率和死亡率,同时比较高血糖组中不同GCS的血糖水平.结果高血糖组GOS良好率(21.7%)低于正常血糖组(35.6%),而死亡率(43.5%)高于正常血糖组(26%);高血糖组中GCS 3~5分组血糖值(12.37±2.27)mmol/L明显高于GCS 6~8分组(9.0±2.0)mmol/L.以上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因应激反应或损伤下丘脑、脑干等因素易出现血糖升高,伤情越重,血糖越高,且严重影响预后,过高血糖是导致伤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高血糖 预后 相关性
原文传递
胰岛素连续皮下输注纠正2型糖尿病高血糖状态的疗效总结 被引量:75
4
作者 朱宇 纪立农 王秋萍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总结并分析采用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方法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T2DM)高血糖状态的疗效以及剂量。方法106例血糖控制差的住院T2DM患者,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疗程8天,不合用其他口服降糖药,观察达到满意血糖控制(FBG〈7mmol/L,2... 目的总结并分析采用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方法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T2DM)高血糖状态的疗效以及剂量。方法106例血糖控制差的住院T2DM患者,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疗程8天,不合用其他口服降糖药,观察达到满意血糖控制(FBG〈7mmol/L,2hBG〈10mmol/L)的天数以及胰岛素泵的基础量和餐前大剂量,并分析与上述指标相关的因素。结果血糖达满意控制的平均天数为5.4±1.8(天),Ins的日基础量为0.23±0.07U/kg,早餐前大剂量为0.12±0.05U/kg,午餐前大剂量为0.14±0.06U/kg,晚餐前大剂量为0.14±0.06U/kg。在血糖满意控制后,胰岛素用量显著减少。发生低血糖症0.04±0.21(次/人),生化低血糖0.07±0.25(次/人),低血糖反应0.96±1.18(次/人)。结论经过胰岛素泵的强化治疗,T2DM的高血糖状态可在5~6天得以纠正。经多元回归分析,影响达目标血糖时间的因素为FBG和年龄,影响Ins用量的因素为糖尿病的病程、治疗前FBG和2hB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胰岛素泵 高血糖症
下载PDF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被引量:74
5
作者 母义明 纪立农 +22 位作者 杨文英 洪天配 朱大龙 单忠艳 郭立新 陈璐璐 童南伟 李焱 李延兵 李启富 彭永德 肖新华 姬秋和 余学锋 石勇铨 孙子林 李益明 李强 冉兴无 李全民 尹士男 吕肖锋 祝开思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85-392,共8页
中国T2DM伴餐后血糖(PPG)升高的患者比例高。控制餐后高血糖对于HbA_1c达标非常重要。为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糖尿病,一部分中国专家基于国内外临床证据及临床经验,制订了《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本共识概述了... 中国T2DM伴餐后血糖(PPG)升高的患者比例高。控制餐后高血糖对于HbA_1c达标非常重要。为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糖尿病,一部分中国专家基于国内外临床证据及临床经验,制订了《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本共识概述了餐后高血糖的定义和危害,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关系,餐后高血糖的管理策略,以及控制餐后高血糖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糖 餐后 糖尿病并发症 共识
原文传递
高血糖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护理工作指引 被引量:63
6
作者 莫永珍 赵芳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94-798,共5页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增加,住院患者合并高血糖即所谓的“院内高血糖”也越来越常见。这些患者大部分因并发症人院,在内分泌科以外的科室进行治疗。由于大约50%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至少要经历1次手术,外科手术患者中至少10%~20...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增加,住院患者合并高血糖即所谓的“院内高血糖”也越来越常见。这些患者大部分因并发症人院,在内分泌科以外的科室进行治疗。由于大约50%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至少要经历1次手术,外科手术患者中至少10%~20%合并有糖尿病。围手术期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增加手术患者的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糖 围手术期 血糖护理
原文传递
Early diabetic neuropathy:Triggers and mechanisms 被引量:55
7
作者 Maxim Dobretsov Dmitry Romanovsky Joseph R Stimer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75-191,共17页
Pedpheral neuropathy, and specifically distal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 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 and troublesome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It is the major mason fo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mong diab... Pedpheral neuropathy, and specifically distal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 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 and troublesome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It is the major mason fo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mong diabetic patients. It is also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debilitating pain. Unfortunately, our knowledge of the natural history and pathogenesis of this disease remains limited. For a long time hyperglycemia was viewed as a major, if not the sole factor, responsible for all symptomatic presentations of DPN. Multiple clinical observations and animal studies supported this view. The control of blood glucose as an obligatory step of therapy to delay or reverse DPN is no longer an arguable issue. However, while supporting evidence for the glycemic hypothesis has accumulated, multiple controversies accumulated as well. It is obvious now that DPN cannot be fully understood without considering factors besides hyperglycemia. Some symptoms of DPN may develop with little, if any, correlation with the glycemic status of a patient. It is also dear that identification of these putative non-glycemic mechanisms of DPN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failures with existing treatments 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pproaches for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DPN. In this work we will review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glycemic hypothesis, focusing on dinical and animal data and on the pathogenesis of early stages and triggers of DPN other than hyperglyce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ucose tolerance hyperglycemia Insulinopenia INSULINRESISTANCE
下载PDF
北京市职业人群血糖水平及高血糖检出率的变化 被引量:47
8
作者 王抒 李健斋 +6 位作者 李义龙 朱立华 李淑葵 高德路 田亚平 董磊 杨力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65-367,共3页
目的 调查人群空腹血糖水平、血糖随增龄的上升幅度及高血糖检出率。方法 研究对象为北京市政府机关和科教卫生单位工作人员 (包括离退休者 ) ,共计 2 936 5例。资料来源包括问卷调查、全面体检及血液生化检查 ,血糖检查一律用血清 (... 目的 调查人群空腹血糖水平、血糖随增龄的上升幅度及高血糖检出率。方法 研究对象为北京市政府机关和科教卫生单位工作人员 (包括离退休者 ) ,共计 2 936 5例。资料来源包括问卷调查、全面体检及血液生化检查 ,血糖检查一律用血清 (葡萄糖氧化酶法 )。结果 研究对象以5岁分组。 2 5岁以上各组空腹血糖随年龄逐步上升 ,直至男性 6 5岁组 ( 4 5 3升至 5 5 2mmol/L)或女性70岁组 ( 4 5 5升至 5 4 8mmol/L)。高龄老人 (≥ 80岁 )仍保持较高水平 (男≥ 5 4 6、女≥ 5 2 7mmol/L)。2 0~ 74岁间血糖随年龄上升幅度约为每 10年 0 19~ 0 2 2mmol/L。 5 0岁以下各年龄组的血糖数据近似正态分布 ,2 0至 39岁组血糖的第 5至 95百分位水平为 3 8~ 5 8mmol/L。但 5 0岁以上各组呈明显正偏态 ,主要因为 5 0岁以上组高血糖者较多。本次体检空腹高血糖 (≥ 7 0mmol/L)的检出率也随年龄上升 ,2 0至 39岁组 <1% ,但≥ 6 0岁男性可达 9 7%~ 10 6 % ,女性较低为 6 4 %~ 7 3%。年龄标化的高血糖检出率为 3 4 2 % (男 )和 2 18% (女 )。结论 空腹血糖和高血糖检出率随年龄逐步上升。空腹血糖平均水平男 5 10mmol/L、女 4 97mmol/L。高血糖 (≥ 7 0mmol/L)的年龄标化检出率男女合计为 2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职业人群 血糖 高血糖 检出率 糖尿病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妊娠期高血糖患者产后糖代谢和脂代谢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6
9
作者 孙伟杰 吴红花 +1 位作者 杨慧霞 郭晓蕙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04-209,共6页
目的了解妊娠期不同程度高血糖患者产后6~12周糖代谢及脂代谢转归;分析影响妊娠期高血糖患者产后转归的相关因素;初步探讨国际妊娠合并糖尿病研究组近期提出的新的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对产后近期随访结果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我院2007... 目的了解妊娠期不同程度高血糖患者产后6~12周糖代谢及脂代谢转归;分析影响妊娠期高血糖患者产后转归的相关因素;初步探讨国际妊娠合并糖尿病研究组近期提出的新的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对产后近期随访结果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我院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分娩且于产后6~12周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test,OGTT)的262例妊娠期高血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产后糖代谢及脂代谢状态进行分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糖代谢及脂代谢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妊娠期高血糖患者产后6~12周糖代谢及脂代谢转归及相关因素。结果(1)产后6~12周糖代谢异常检出率为35.1%(92/262),其中空腹血糖受损l例(0.4%),糖耐量受损8l例(30.9%),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4例(1.5%),糖尿病6例(2.3%)。(2)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妊娠期高血糖诊断孕周,早孕期0GTT2h及3h血糖值高均为产后6~12周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产后母乳喂养为保护因素,OR值及95%C1分别为0.824(0.724~0.941)、1.521(1.196~1.934)、1.272(1.047~1.547)、0.408(0.181~0.918)。(3)250例妊娠期高血糖患者在产后6~12周进行血脂检测,产后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为63.2%(158/250),在血脂异常的患者中,最常见的是高胆固醇血症126例(50.4%),其次分别为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共102例(40.8%),高甘油三酯血症60例(24.0%),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1l例(4.4%)。(4)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孕期OGTT2h血糖水平高为产后发生脂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0R-1.364(95%CI:1.063~1.751);孕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为保护因素,OR=0.379(95%CI:0.169t0.851)。结论妊娠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妊娠 高血糖症 产后期 脂类代谢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ICU患者的血糖控制及护理进展 被引量:43
10
作者 赵学英 阙呈立 邓兰芬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2-64,共3页
临床上重症患者常出现高血糖,即使既往没有糖代谢紊乱的基础病史,应激性高血糖亦非常普遍。严重的疾病状态可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从而导致机体严重的物质和能量代谢障碍,应激性高血糖在ICU患者中较为常见。通常认为高血糖是应激的... 临床上重症患者常出现高血糖,即使既往没有糖代谢紊乱的基础病史,应激性高血糖亦非常普遍。严重的疾病状态可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从而导致机体严重的物质和能量代谢障碍,应激性高血糖在ICU患者中较为常见。通常认为高血糖是应激的结果,与危重症临床病理生理变化一致,应激性高血糖的糖代谢紊乱正在被人们研究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人医疗 高血糖症 预后 护理
原文传递
糖尿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41
11
作者 陆菊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77-780,共4页
目的分析近年来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方法检索国内外近年来重要的糖尿病研究文献,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对糖尿病防治的影响。结果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糖尿病强化血糖控制的基本原则是:高血糖的控制越早越... 目的分析近年来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方法检索国内外近年来重要的糖尿病研究文献,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对糖尿病防治的影响。结果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糖尿病强化血糖控制的基本原则是:高血糖的控制越早越好;应进行个体化降糖策略;控制高血糖以外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等。2型糖尿病的新药研究进展迅速。胰升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和DPP-4抑制剂两类药物有多方面降糖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明显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手术治疗后血糖可以得到显著改善。动态血糖监测(CGM)技术已成为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可以全天观察血糖信息,用于指导治疗。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不仅能预防糖尿病,而且对糖尿病相关的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有长期影响。早期强化使用胰岛素治疗能使首次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更好地恢复并得到维持,获得更好的疗效。结论近年糖尿病的研究结果已经对糖尿病的防治策略产生重大影响,军队"十二五"期间医学科研优先发展的领域应包括2型糖尿病的防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高血糖 循证医学 患病率
下载PDF
上海城乡结合部60岁以上居民的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现况调查(附11220例报告) 被引量:41
12
作者 陈秋雯 周建新 赵炜磊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了解上海城乡结合部60岁以上居民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的患病率,为社区老年人防病治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07年对本地区11 220例60岁以上居民的健康体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 220例中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总患病率分... 目的:了解上海城乡结合部60岁以上居民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的患病率,为社区老年人防病治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07年对本地区11 220例60岁以上居民的健康体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 220例中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总患病率分别为:49.73%、38.63%和7.61%,男女总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高三酰甘油血症人数占血脂异常总人数的78%,高血压患者并发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血糖比例高于血压正常者(P<0.05)。结论:60岁以上人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的患病率在性别及不同年龄段存在着差异性,应根据性别及不同年龄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保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老年人 血脂异常 高血糖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危重症患者血糖管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3
作者 朱慧芳 王爱民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8-480,共3页
危重症患者在各种应激条件下常发生糖代谢异常,应激性高血糖症是危重患者病情严重的显著标志之一,而血糖过低可能导致神经、脑细胞不可逆的损害,甚至死亡。因此对危重症患者实施规范的血糖管理将能够减少或避免血糖紊乱对机体的危害... 危重症患者在各种应激条件下常发生糖代谢异常,应激性高血糖症是危重患者病情严重的显著标志之一,而血糖过低可能导致神经、脑细胞不可逆的损害,甚至死亡。因此对危重症患者实施规范的血糖管理将能够减少或避免血糖紊乱对机体的危害,提高危重症患者治疗成功率。本文对危重症患者血糖的变化,纠正糖代谢异常的重要性及血糖管理措施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人医疗 高血糖症 护理
原文传递
齐墩果酸的降糖作用 被引量:39
14
作者 柳占彪 王鼎 +2 位作者 王淑珍 哈斯 李浦维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2期725-726,共2页
采用四氧嘧啶腹腔注射造成大鼠高血糖模型,观察齐墩果酸对模型鼠血糖、血清胰岛素和肝糖原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齐墩果醚治疗组大鼠血糖(27.81±5.16mmol/L)明显低于造型对照鼠(33.3±0.89m... 采用四氧嘧啶腹腔注射造成大鼠高血糖模型,观察齐墩果酸对模型鼠血糖、血清胰岛素和肝糖原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齐墩果醚治疗组大鼠血糖(27.81±5.16mmol/L)明显低于造型对照鼠(33.3±0.89mmol/L);肝糖原(28.07±6.31mg/g)和血清胰岛素(5.37±0.94U)含量则明显高于造型组(20.2±4.54mg/g;4.09±0.79U)。结果提示,齐墩果醚对实验性大鼠高血糖有一定的降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墩果酸 高血糖 四氧嘧啶 女贞子
下载PDF
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对胃手术后患者结局的影响:120例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38
15
作者 詹文华 蒋朱明 +6 位作者 唐云 吴毅平 刘瑾文 张艳君 陈伟 刘铁 姚晨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5期1729-1733,共5页
目的评价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对手术后患者感染性并发症、术后住院日等结局和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符合营养风险筛查3~4分及其他入选标准的胃肠肿瘤术后患者120例参加,随机进入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n=... 目的评价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对手术后患者感染性并发症、术后住院日等结局和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符合营养风险筛查3~4分及其他入选标准的胃肠肿瘤术后患者120例参加,随机进入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n=60)的肠外营养(PN)按非蛋白热量18(16~20)kcal·kg·d^(-1)、氮0.10(0.09~0.11)g·kg^(-1)·d^(-1)剂量由"预装氨基酸脂肪糖三腔袋"提供。对照组(n=60)按非蛋白热量30(28~32)kcal·kg^(-1)·d^(-1)、氮0.20(0.19~0.21)g·kg^(-1)·d^(-1)剂量由"全合一"无菌配置标准提供。两组患者术后连续6 d 经"外周静脉"或"经外周中心静脉"提供 PN 支持。观察两组血糖、感染性并发症、静脉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等情况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和手术种类有可比性。意向治疗(ITT)分析显示,对照组术后血糖升高百分率明显高于研究组(43.3% vs 6.6%,P=0.000);研究组在下列各项指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感染性并发症(3.3% vs 16.6%,P=0.0149)、静脉炎(0.0% vs 18.3%,P=0.0005)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25.0% vs 45.0%,P=0.0216);符合方案(PP)分析显示,对照组术后平均住院日较研究组长(14.19 d±5.89 d vs 12.35 d±4.04 d,P=0.0479);研究组肠外营养相关总费用比对照组高(3412元±181元 vs 2945元±162元,P=0.0130),但其术后总治疗费用较对照组低(11642元±3019元 vs 13156元±3282元,P=0.01);对照组肠外营养液配制时间显著长于研究组(15.3 min±3.7 min vs 5.3 min±1.5 min,P=0.000)。结论与传统剂量的 PN 比较,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术后患者接受低氮低热量 PN 时,降低了总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静脉炎发生率、降低 SIRS 发生率,缩短术后平均住院日和降低术后总治疗费用(clinicaltrial.gov:NCT 002473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外营养 高血糖症 结果评价 多中心研究
原文传递
薏苡仁的降糖降脂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6
作者 张明发 沈雅琴 《中国执业药师》 CAS 2011年第3期12-15,共4页
薏苡仁对多种高血糖模型动物和高血脂肥胖模型动物,均呈现出降糖、降脂和减肥作用,以及防治高糖高脂引起的并发症。其中薏苡仁多糖是其活性成分之一。薏苡仁多糖是通过抗氧化作用,保护胰岛β细胞免遭自由基的损伤和抑制血清脂质过氧化反... 薏苡仁对多种高血糖模型动物和高血脂肥胖模型动物,均呈现出降糖、降脂和减肥作用,以及防治高糖高脂引起的并发症。其中薏苡仁多糖是其活性成分之一。薏苡仁多糖是通过抗氧化作用,保护胰岛β细胞免遭自由基的损伤和抑制血清脂质过氧化反应,以及改善糖尿病的免疫功能。薏苡仁多糖还可通过提高葡萄糖激酶活性,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脂、糖代谢紊乱。羟基不饱和脂肪酸是薏苡仁的又一类活性成分。羟基不饱和脂肪酸是通过激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激活受体(PPARs),改善脂、糖代谢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仁 薏苡仁多糖 羟基不饱和脂肪酸 高血糖 高血脂 肥胖
下载PDF
薏苡仁抗代谢综合征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7
作者 张明发 沈雅琴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4年第2期178-183,共6页
薏苡仁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对多种高血糖模型动物和高血脂肥胖模型动物均呈现出降糖、降脂作用,并能对抗高血糖、高血脂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包括氧化应激反应、动脉粥样硬化、脑缺血和免疫功能异常)。其有效成分包括薏苡仁多糖... 薏苡仁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对多种高血糖模型动物和高血脂肥胖模型动物均呈现出降糖、降脂作用,并能对抗高血糖、高血脂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包括氧化应激反应、动脉粥样硬化、脑缺血和免疫功能异常)。其有效成分包括薏苡仁多糖、羟基不饱和脂肪酸和多酚化合物,作用机制与提高葡萄糖激酶活性、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紊乱,通过激活Nrf2/ARE依赖的细胞保护基因,对抗氧化应激性细胞损伤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仁 代谢综合征 高血糖 高血脂 肥胖
原文传递
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者高血糖临床资料分析——上海仁济医院2002至2009年资料回顾 被引量:39
18
作者 胡耀敏 刘伟 +4 位作者 陈雅文 金晶 白洁菲 韩亭亭 包苏布德格日乐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48-451,共4页
目的调查并探讨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高血糖发生率及高血糖管理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病案查询系统检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2至2009年内科ICU住院患者病历,对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共纳入... 目的调查并探讨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高血糖发生率及高血糖管理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病案查询系统检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2至2009年内科ICU住院患者病历,对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共纳入2631例患者,2168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测定血糖至少一次,高血糖发生率26.3%,其中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占12.9%,无糖尿病病史的高血糖患者占13.4%。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合并高血糖的患者中,93.2%住院期间给予了降糖治疗,降糖方案以口服药物(53.0%)和皮下注射胰岛素(24.9%)为主;在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商m糖患者中,84.4%的患者住院期间没有给予任何降糖治疗;与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合并的高血糖组相比,该组死亡率明显升高(30.4%对13.9%,P〈0.01)。(2)在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组中,与组内血糖≤7.0mmol/L亚组相比,血糖〉10mmol/L亚组的死亡率升高(20.5%对9.9%,P〈0.05);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高血糖患者,当血糖〉7.0mmol/L时,则死亡率就开始升高(P〈0.01)。(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平均血糖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6)。结论内科ICU住院患者高血糖发生率高,其血糖管理及治疗须引起重视;危重患者高血糖水平可能是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高血糖 血糖管理
原文传递
危重病患者抢救中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探讨 被引量:35
19
作者 王灵聪 雷澍 +6 位作者 吴艳春 吴建浓 王兰芳 关天容 蒋慧芳 倪海祥 叶雪惠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48-750,共3页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否改善重症监护室(ICU)危重患者的预后。方法将116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CT组)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IT组),每4h监测1次床旁血糖。当CT组血糖>11.9mmol/L时,皮下注射中性可溶性胰岛素控制血糖...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否改善重症监护室(ICU)危重患者的预后。方法将116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CT组)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IT组),每4h监测1次床旁血糖。当CT组血糖>11.9mmol/L时,皮下注射中性可溶性胰岛素控制血糖在10.0~11.1mmol/L;当IT组血糖>6.1mmol/L时,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在4.4~6.1mmol/L。记录患者ICU住院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留置时间、每日早6时平均血糖、每日提供的平均热量、每日胰岛素用量、每日简化治疗干预评分系统-28(TISS-28)评分、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CD4^+/CD8^+,死亡、低血糖、肾功能损害(血肌酐>221/μmol/L)和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素>34.2μmol/L)、输红细胞及发热(口温>38.5℃)例数。结果CT组病死率(44.83%)远远高于IT组(12.07%),差异有显著性(P<O.01);患者ICU住院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每日早6时平均血糖、每日TISS-28评分均明显高于IT组(P<0.05或P<0.01);每日胰岛素用量、HLADR、CD4^+/CD8^+均明显低于IT组(P<0.05或P<0.01)。两组并发症比较,CT组患者发生肾功能损害、输注红细胞及发热例数均明显高于IT组(P均<0.01)。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危重患者血糖在4.4~6.1mmol/L水平确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 重症监护室 高血糖 胰岛素强化治疗
下载PDF
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Physiopathology and treatment 被引量:35
20
作者 Anne K Schreiber Carina FM Nones +2 位作者 Renata C Reis Juliana G Chichorro Joice M Cunha 《World Journal of Diabetes》 SCIE CAS 2015年第3期432-444,共13页
Diabetic neuropathy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of both type 1 and type 2 diabetes,which affects over 90% of the diabetic patients.Although pain is one of the main symptoms of diabetic neuropathy,its pathophysiological m... Diabetic neuropathy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of both type 1 and type 2 diabetes,which affects over 90% of the diabetic patients.Although pain is one of the main symptoms of diabetic neuropathy,its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are not yet fully known.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the toxic effects of hyperglycemi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complication,but several other hypotheses have been postulated.The management of 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 consists basically in excluding other causes of painful peripheral neuropathy,improving glycemic control as a prophylactic therapy and using medications to alleviate pain.First line drugs for pain relief include anticonvulsants,such as pregabalin and gabapentin and antidepressants,especial y those that act to inhibit the reuptake of serotonin and noradrenaline.In addition,there is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evidence that opioids can be helpful in pain control,mainly if associated with first line drugs.Other agents,including for topical application,such as capsaicin cream and lidocaine patches,have also been proposed to be useful as adjuvants in the control of 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but the clinical evidence is insufficient to support their use.In conclusion,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 will contribute to the search of new therapies,but also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guidelines to optimize pain control with the drugs currently avail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BETES NEUROPATHIC PAIN hyperglycemia ANTICONVULSANTS Antidepressant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