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细粒辉钼矿浮选机理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林清泉 吴启明 +2 位作者 戴智飞 曾令明 林智炜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41,45,共6页
研究了微细粒辉钼矿在煤油、柴油和XM31等3种油类捕收剂体系下的浮选行为,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界面相互作用计算等手段揭示了油类捕收剂与微细粒辉钼矿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新型油类捕收剂XM31在水中的分散能力优于煤油和柴油;在pH=2... 研究了微细粒辉钼矿在煤油、柴油和XM31等3种油类捕收剂体系下的浮选行为,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界面相互作用计算等手段揭示了油类捕收剂与微细粒辉钼矿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新型油类捕收剂XM31在水中的分散能力优于煤油和柴油;在pH=2-11范围内,XM31对微细粒辉钼矿的团聚捕收效果也优于煤油和柴油;3种油类捕收剂均主要以物理吸附形式与微细粒辉钼矿发生作用。界面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在水介质中油类捕收剂与微细粒辉钼矿之间存在范德华引力,但起团聚捕收作用的主要因素是由Lewis酸碱相互作用造成的疏水引力;根据疏水引力大小判断,油类捕收剂在辉钼矿表面上的吸附强度大小顺序为煤油>柴油> XM31。浮选实验结果表明,辉钼矿在3种捕收剂体系下的回收率高低顺序为XM31>柴油>煤油,说明油类捕收剂在矿浆中的分散能力比其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强度对辉钼矿浮选指标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钼矿 微细粒 浮选 机理 油类捕收剂 界面相互作用 疏水引力
下载PDF
基于糖基化反应及自组装法制备大豆分离蛋白-可溶性大豆多糖核壳结构纳米凝胶 被引量:5
2
作者 冯纪璐 齐军茹 刘倩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999-2005,共7页
结合大分子拥挤环境下的糖基化反应与自组装两步法,制备了安全而新型的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凝胶.首先,通过水相体系中的Maillard反应使亲水性大豆多糖(SSPS)共价连接到大豆分离蛋白(SPI)上形成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然后,在疏水聚集及静电吸... 结合大分子拥挤环境下的糖基化反应与自组装两步法,制备了安全而新型的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凝胶.首先,通过水相体系中的Maillard反应使亲水性大豆多糖(SSPS)共价连接到大豆分离蛋白(SPI)上形成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然后,在疏水聚集及静电吸引作用力的驱动下诱导接枝共聚物自组装形成SPI-SSPS纳米凝胶.原子力显微镜与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SPI-SSPS纳米凝胶为分布均匀、具有核壳结构的球形粒子,以亲水性的SPI为壳,以交联的SSPS为核;利用圆二色光谱法与荧光光谱法表征了SPI-SSPS纳米凝胶的结构,结果表明,SPI-SSPS纳米凝胶中蛋白的三级结构发生改变,疏水基团暴露于蛋白表面使纳米凝胶内部形成疏水微区,有利于荷载疏水性药物;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PI-SSPS纳米凝胶具有环境稳定性,在一定的pH值与生理离子强度范围内粒子基本不变,于4℃能稳定储藏120 d以上.因此,SPI-SSPS纳米凝胶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凝胶 MAILLARD反应 自组装 疏水聚集 静电作用 大豆分离蛋白 可溶性大豆多糖
下载PDF
Flotation mechanisms of molybdenite fines by neutral oils 被引量:3
3
作者 Qing-quan Lin Guo-hua Gu +3 位作者 Hui Wang You-cai Liu Jian-gang Fu Chong-qing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10,共10页
The flotation mechanisms of molybdenite fines by neutral oil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microflotation test, turbidity measure- ments,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interracial interaction calculations. The results of th... The flotation mechanisms of molybdenite fines by neutral oil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microflotation test, turbidity measure- ments,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interracial interaction calculations. The results of the flotation test show that at pH 2-11, the floatability of molybdenite fines in the presence of transformer oil is marked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presence of kerosene and diesel oil. The addition of transformer oil, which enhances the floatability of molybdenite fines, promotes the aggregation of molybdenite particles.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measurements illustrate that physical interaction dominates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neutral oil on molybdenite. Interracial inte- raction calculations indicate that hydrophobic attraction is the crucial force that acts among the oil collector, water, and molybdenite. Strong hydrophobic attraction between the oily collector and water provides the strong dispersion capability of the collector in water. Furthermore, the dispersion capability of the collector, not the interaction strength role in the flotation system of molybdenite fines. Our findings provide between the oily collectors and molybdenite, has a highly significant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 ofmolybdenite flo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ybdenite fines FLOTATION MECHANISMS neutral oils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hydrophobic attraction
下载PDF
疏水引力在煤泥浮选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成勇 陈鹏 +1 位作者 潘东 蒋文军 《矿产综合利用》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5-110,共6页
为了分析疏水引力在煤泥浮选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将-0.074mm的不同密度细粒煤泥混入粗粒煤泥中进行浮选试验,研究不同密度细粒煤泥对可燃体回收率的影响;进行了EDLVO理论计算,分析各作用能的作用效果和疏水引力的成因。结果表明:1.3~1.4 g... 为了分析疏水引力在煤泥浮选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将-0.074mm的不同密度细粒煤泥混入粗粒煤泥中进行浮选试验,研究不同密度细粒煤泥对可燃体回收率的影响;进行了EDLVO理论计算,分析各作用能的作用效果和疏水引力的成因。结果表明:1.3~1.4 g/cm^3密度级细粒煤泥容易罩盖于粗粒精煤表面疏水部分;水中两个相互接近的疏水表面间的作用以疏水作用为主,疏水引力的产生是由于水中疏水表面相互接近到一定距离时自发形成了纳米气泡桥;浮选调浆的强度应适中,在破坏煤泥颗粒间疏水引力的同时而不破坏煤泥与气泡的附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EDLVO 罩盖 疏水引力 纳米气泡桥 煤泥
下载PDF
纳米气泡浮选过程强化研究进展
5
作者 邢耀文 杨海昌 +1 位作者 桂夏辉 曹亦俊 《选煤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浮选是低品质矿及煤分选提质的有效手段,其中微细粒浮选难题突出,而纳米气泡则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途径,但关于纳米气泡浮选过程强化的诸多基础科学问题仍未解决。为促进微细粒纳米气泡浮选过程强化技术的开发,重点围绕浮选过程中纳米气... 浮选是低品质矿及煤分选提质的有效手段,其中微细粒浮选难题突出,而纳米气泡则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途径,但关于纳米气泡浮选过程强化的诸多基础科学问题仍未解决。为促进微细粒纳米气泡浮选过程强化技术的开发,重点围绕浮选过程中纳米气泡的界面选择性成核动力学、界面纳米气泡超常稳定性机理及纳米气泡强化颗粒-气泡捕获效率微观作用机制等三个关键科学问题,介绍了笔者团队在纳米气泡浮选过程强化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气泡的选择性成核是纳米气泡浮选过程强化的关键,而纳米气泡的稳定性则是纳米气泡浮选过程强化的前提;纳米气泡浮选过程强化的机制主要包括促进颗粒絮团与缩短诱导时间,其内在作用机制来自纳米气泡长程疏水引力与边界滑移的协同作用。笔者团队的研究阐明了纳米气泡固-液界面选择性成核的能量作用机制,提出了基于界面高密度气层自动补偿的界面纳米气泡稳定性机理,建立了微纳力学-边界滑移协同驱动的纳米气泡强化浮选界面作用机制,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现代浮选基础理论,为开发微细粒纳米气泡浮选过程强化技术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过程强化 纳米气泡 成核动力学 稳定性 AFM胶体探针 分子动力学模拟 颗粒絮团 长程疏水引力 诱导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