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6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配置关系 被引量:106
1
作者 张卫海 查明 曲江秀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8-120,共3页
将输导体系划分为储集层输导体系、断裂输导体系和不整合输导体系3大类、8种类型,指出输导体系的时空配置关系是决定油气藏的重要因素;着重阐明了输导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配置关系,认为这些配置关系是影响输导体系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提出... 将输导体系划分为储集层输导体系、断裂输导体系和不整合输导体系3大类、8种类型,指出输导体系的时空配置关系是决定油气藏的重要因素;着重阐明了输导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配置关系,认为这些配置关系是影响输导体系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提出了运移级次性的概念,讨论了划分运移级次对油气运移研究的意义,指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邻近玛湖以储集层输导体系和不整合输导体系为主,边缘地区以断层输导体系为主。浅层油气成藏期主要取决于断层的活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输导体系 体系类型 配置关系 油气藏 运移级次性 油气运移 储集层输导体系 不整合输导体系 体系复合
下载PDF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类型及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11
2
作者 姜振学 庞雄奇 +2 位作者 曾溅辉 王洪玉 罗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7-516,共10页
地质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地质条件下油气总是沿着浮力最大和阻力最小的的方向和通道运移,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有5种基本模式:级差优势、分隔优势、流向优势、流压优势和断面优势.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气运移实际通道只占输导层的1... 地质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地质条件下油气总是沿着浮力最大和阻力最小的的方向和通道运移,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有5种基本模式:级差优势、分隔优势、流向优势、流压优势和断面优势.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气运移实际通道只占输导层的1%~10%,但却运输了油气的绝大部分;输导层物性的差异、盖层沉降中心的偏移、流体动力、断层倾角及断层面几何形态控制了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实际地质条件下油气运移所形成的优势通道是上述5种模式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优势通道是大部分油气运移的实际路径,其研究对追踪油气来源、预测有利圈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优势运移通道 油气成藏 物理模拟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喜山期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95
3
作者 邸领军 张东阳 王宏科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5-37,共3页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所引发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是地质演化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地质事件 ,受青藏高原隆升产生的侧向水平挤压作用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宏观上表现出大面积隆升、侵蚀强烈、周边强烈下沉和地震活动十分活跃的特点 ,...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所引发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是地质演化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地质事件 ,受青藏高原隆升产生的侧向水平挤压作用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宏观上表现出大面积隆升、侵蚀强烈、周边强烈下沉和地震活动十分活跃的特点 ,它的活动不仅影响盆地、山川、地貌的发生、发展 ,而且还影响着古老断裂的重新活动。对盆地新构造活动形成的断裂系统以及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等诸多现象的观察研究及对新构造活动与油气成藏的相关作用的研究表明 ,微裂隙分布的差异性和不均一性是造成鄂尔多斯盆地致密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运用“地震泵”机理对盆地中的油气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喜马拉雅运动 构造运动 地震 地震泵机理 微裂隙 非均质性 油气运移
下载PDF
油气成藏动力学及油气运移模型 被引量:75
4
作者 龚再升 杨甲明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9年第4期235-239,共5页
油气成藏动力学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下历史地再现油气生,排、运,聚直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 油气成藏动力学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下历史地再现油气生,排、运,聚直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一的含油气系统,也可以是多个相关含油气系统的组合,甚至可以是与某一油气藏形成有关的某些地质单元,三维烃源体与油气输导体系的建立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温度,压力(势),应力等物理,化学场是流体运移的动力,在不同物理,化学场和不同流体输导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核心,有了各种边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就可以在三维流体输导体系构造发育历史模拟的基础上,实现烃类生,排,运聚历史的模拟,从而揭示各种成藏规律,将石油地质研究提高到追踪油气运移路径,估算运聚量的新高度,为油气勘探提供全新的概念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及工作手段,文内提出了宏观油气运移的概念模型,并由此导出了重要的油气运移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运移 模型 油气输导体系
下载PDF
油气运移输导层研究及量化表征方法 被引量:89
5
作者 罗晓容 雷裕红 +4 位作者 张立宽 陈瑞银 陈占坤 许建华 赵健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8-436,共9页
油气二次运移的发生取决于实际地质条件下运移动力和通道阻力间的相互关系,制约着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及空间分布。前人在运移动力方面的定量研究已趋完善,但对于运移通道的研究仍长期停留在定性阶段。基于近年来量化分析通道地质体的尝试... 油气二次运移的发生取决于实际地质条件下运移动力和通道阻力间的相互关系,制约着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及空间分布。前人在运移动力方面的定量研究已趋完善,但对于运移通道的研究仍长期停留在定性阶段。基于近年来量化分析通道地质体的尝试,考虑到实际盆地中油气运移研究的尺度及可操作性,借鉴油田开发中储层描述的思想和方法,提出输导层的概念,以实现对油气运移通道的量化表征。输导层定义为:区域盖层之下具有一定厚度的地层单元,为微观上具有孔隙空间和渗透能力的输导体的总和,这些输导体在宏观上几何连接、油气运移发生时相互之间具有流体动力学连通性。根据中国陆相盆地实际情况,总结出砂岩输导体连通性分析方法,提出了建立砂岩输导层模型的基本工作程序,形成可以利用通常的物性参数进行输导层量化表征的方法,包括5个步骤:①输导层段确定;②输导层砂地比图的勾绘;③输导体的几何连通性分析;④输导层的流体动力学连通性分析;⑤输导层输导性能的量化表征。从建立由不同类型输导体所构成的输导格架的角度,渗透率应是最为理想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通道 输导层 连通性 量化表征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构造解析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85
6
作者 黄太柱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7-267,共11页
通过塔中北坡三维地震资料的解析,对主要断裂带的变形特征、活动期次与控储控藏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主要发育8排NNE或NEE走向的左行走滑断裂带,主要活动期为加里东中期(中奥陶世末)与海西早期(中泥盆世末)。海西早期张扭性走滑断裂... 通过塔中北坡三维地震资料的解析,对主要断裂带的变形特征、活动期次与控储控藏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主要发育8排NNE或NEE走向的左行走滑断裂带,主要活动期为加里东中期(中奥陶世末)与海西早期(中泥盆世末)。海西早期张扭性走滑断裂是在加里东中期压扭性走滑断裂的基础上继承性发育的,受控于先存基底薄弱带与构造应力的不均衡作用,属于典型的被动型走滑断裂;断裂系统形成的裂缝及后期发生的热液活动,对奥陶系碳酸盐岩溶蚀孔洞-裂缝型储集体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该区经历了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与喜马拉雅期3个主要成藏期,古生代的构造格局与走滑断裂活动控制了本区油气纵向分布的差异与富集,形成了中下奥陶统以干气气藏为主、下志留统以油藏为主的成藏特征。塔中北坡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寻找天然气规模储量与产量阵地的现实领域,走滑断裂附近分布的串珠状地震反射异常体是最有利的勘探目标;同时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中段泥岩覆盖下砂体的"甜点"发育区,是柯坪塔格组下段油藏的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构造演化 油气运移 油气勘探 塔中北坡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有效运聚通道的提出与确定初探 被引量:58
7
作者 王震亮 陈荷立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1-75,共5页
油气成藏系统与运移通道的分布决定了油气运移的方向和数量。本文从砂岩孔隙型通道入手,着眼于资源评价目的,提出应用同类地区工业性油气田(藏)下限标准与不同时期油气汇聚区的水流量来定义临界饱和度。该饱和度值所圈闭的范围,即... 油气成藏系统与运移通道的分布决定了油气运移的方向和数量。本文从砂岩孔隙型通道入手,着眼于资源评价目的,提出应用同类地区工业性油气田(藏)下限标准与不同时期油气汇聚区的水流量来定义临界饱和度。该饱和度值所圈闭的范围,即为有效运聚通道。利用盆地模拟结果参数可分别计算平面和剖面上的水流量,从而得到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有效运聚通道的分布范围,这将有利于运聚史和运聚量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运聚通道 油气运移 饱和度 石油生成
下载PDF
层间非均质砂层石油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55
8
作者 曾溅辉 王洪玉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108-111,共4页
层间非均质砂层石油运移和聚集二维模拟实验证实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各砂层的油水分布范围和油水界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层间非均质性对砂层的油水分布和含油饱和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层间非均质性的存在 ,可以使高渗透率的砂... 层间非均质砂层石油运移和聚集二维模拟实验证实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各砂层的油水分布范围和油水界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层间非均质性对砂层的油水分布和含油饱和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层间非均质性的存在 ,可以使高渗透率的砂层为好油层 ,而渗透率相对较低的砂层为差油层 ,甚至为水层。当砂层上倾方向不存在封堵条件时 ,存在着使某些砂层含油范围和含油饱和度发生变化的注油速率临界值。若注油速率小于该临界值 ,无论注油量多大 ,该砂层也不能成为含油层 ,只能成为油水同层或水层 ;反之 ,可以成为含油层。当油气沿高渗透砂体和开启性断层从下部进入上部并充注其侧面的储层时 ,由于浮力的作用 ,油气并不一定进入下部渗透率最大的砂层 ,而是优先进入上部渗透率较高的砂层 ,从而出现渗透率较高的砂层含油饱和度最高 (为含油层 ) ,而渗透率最高的砂层含油饱和度反而较低 (为油水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层 层间非均质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模拟
下载PDF
油气运移研究现状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68
9
作者 金之钧 张发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3-270,共8页
20世纪80年代以前,油气运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实验、机理认识和有机地球化学中油-源对比方面。之后,油气运移的研究呈多样化发展,主要包括:1)小尺度模型物理模拟-大尺度箱状模型-仿真模拟;2)油气运移流体动力学模拟-油气优势运移数... 20世纪80年代以前,油气运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实验、机理认识和有机地球化学中油-源对比方面。之后,油气运移的研究呈多样化发展,主要包括:1)小尺度模型物理模拟-大尺度箱状模型-仿真模拟;2)油气运移流体动力学模拟-油气优势运移数值模拟;3)运移机理研究-系统论研究;4)油气运移流体示踪技术地球化学研究;5)网格模型-逾渗模型研究和应用;6)封存箱-幕式成藏理论与认识。未来油气运移学术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油气在输导层中运移的优势通道、逾渗模型在盆地尺度的发展和应用、断层启闭性评价方法、油气包裹体及自生矿物标志特征和采用动态、定量的动力学方法研究古流体运移问题的三场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机理 油气运移
下载PDF
西湖凹陷断裂系统特征及其控藏机制 被引量:68
10
作者 蔡华 张建培 唐贤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26,共9页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断裂系统复杂,断裂组合样式多样,前人较少涉及凹陷整体断裂系统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为此,基于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系统研究了该区断裂的展布特征和活动特征,探讨了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断裂系统复杂,断裂组合样式多样,前人较少涉及凹陷整体断裂系统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为此,基于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系统研究了该区断裂的展布特征和活动特征,探讨了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以渐新统花港组底界和上中新统柳浪组底界为界,可将断裂系统垂向上分为下部(张性)、中部(压性)和上部(张剪性)3套断裂系统;2下部张性断裂系统主要有断阶型、多米诺型、地堑、地垒等多种断裂组合样式,主要形成于凹陷裂陷发育阶段,断裂对沉积地层的控制(或改造)作用显著;3中部压性断裂系统主要有正"Y"、反"Y"字形和简单后冲型断裂组合样式,形成于凹陷反转期,上盘地层存在不同程度的剥蚀;4上部张剪性断裂系统剖面上为悬挂断裂,平面上呈带状和雁行状组合,形成于凹陷区域沉降阶段,对地层控制作用微弱。结论认为:断裂系统中不同性质的断裂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存在显著差异,深大断裂宏观上控制油气田的分布,裂陷期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而反转期断裂形成有效圈闭,区域沉降期断裂则改造原生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西湖凹陷 断裂系统 控藏机制 垂向运聚 晚期断裂 断裂组合样式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 被引量:53
11
作者 汤良杰 金之钧 庞雄奇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2000年第4期67-70,共4页
多期叠合盆地的主要特征是盆地经历了多个演化阶段 ,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和性质。对中国西北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进行了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研究。这两个盆地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 多期叠合盆地的主要特征是盆地经历了多个演化阶段 ,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和性质。对中国西北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进行了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研究。这两个盆地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等 3个开合旋回 ,在演化过程中出现由海向陆的转化和拉张 -挤压的交替转化 ,形成了油气来自多源、油气形成多期、油气运移多方向、油气聚集多场所的油气运聚特征。多期叠合盆地有 3种基本油气运聚模式 :①放射状运移、环状聚集模式 ,以柴达木盆地西部环英雄岭构造带为代表 ,油气运移方向垂直于构造等高线的方向 ;②前陆油气运聚模式 ,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为代表 ,油气运移方向平行于造山带挤压应力方向 ;③古生代海相克拉通盆地油气运聚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断裂 不整合 模式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油气来源与运移研究 被引量:58
12
作者 张维琴 杨玉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19,22,共4页
通过地球化学指标分析,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的原油大多属于成熟原油, 与齐家 -古龙凹陷的原油有相似性, 而与西部斜坡本身的未熟-低熟烃源岩可比性差; 咔唑类含氮化合物分析数据显示由东向西屏蔽型含氮化合物 (运移距离远) 相对含量逐渐增... 通过地球化学指标分析,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的原油大多属于成熟原油, 与齐家 -古龙凹陷的原油有相似性, 而与西部斜坡本身的未熟-低熟烃源岩可比性差; 咔唑类含氮化合物分析数据显示由东向西屏蔽型含氮化合物 (运移距离远) 相对含量逐渐增大, 而裸露型含氮化合物 (运移距离短 ) 相对含量逐渐减小, 表明西部斜坡原油发生了较长距离的运移; 嫩一、二断湖相泥岩形成的区域性盖层, 姚家组、青山口组砂岩, 姚家组底区域不整合面以及单倾的斜坡使齐家-古龙凹陷生成的油气具备了向西部斜坡发生运移的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油源对比 油气运移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被引量:57
13
作者 吴晓智 王立宏 宋志理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2期97-100,共4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构造与地应力场分析,认为构造复杂、目的层深、地应力作用强烈是制约勘探进程 的主要因素。在地应力集中的安集海河组泥岩段,表现出高压欠压实的特点,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向。水平两向应 力的差值较大,...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构造与地应力场分析,认为构造复杂、目的层深、地应力作用强烈是制约勘探进程 的主要因素。在地应力集中的安集海河组泥岩段,表现出高压欠压实的特点,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向。水平两向应 力的差值较大,是导致钻井事故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盆地南缘区域地应力分布规律表现为纵向上压应力随深度增加 而增大,并与构造层配伍,可分为深层挤压带、中层剪切带、浅层张裂带。油气从高压应力分布区(生烃凹陷)向低压应力 分布区(隆起区)运移。山前为挤压地应力作用区,油气成藏多以构造成藏为主。盆地南缘断裂下盘深层的异常高压封闭 区(流体封存箱)、与断裂密切相关的隆起段是今后主要勘探方向与领域,断裂遮挡、背斜等构造型圈闭——主断裂下盘 原生油气藏是主要的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地质构造 油气运移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渤海海域油气运移“汇聚脊”模式及其对新近系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60
14
作者 薛永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63-970,1005,共9页
渤海海域新近系是重要的勘探层系,但不同构造区带的新近系油气成藏差异很大。通过渤海海域新近系不同构造带油气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研究,提出在古近系中发育“汇聚脊”是造成上覆新近系有利圈闭成藏的关键。“汇聚脊”是有利于油气聚... 渤海海域新近系是重要的勘探层系,但不同构造区带的新近系油气成藏差异很大。通过渤海海域新近系不同构造带油气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研究,提出在古近系中发育“汇聚脊”是造成上覆新近系有利圈闭成藏的关键。“汇聚脊”是有利于油气聚集的低势区,包括高凸起型、陡坡沉积砂体型和凹中古地貌隆起型3种类型。新近纪晚期,在凹陷内的掀斜断块构造和缓坡区的断块构造中,由于古近系不发育“汇聚脊”,新近系难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藏。依据新近系的有利构造圈闭与“汇聚脊”的空间和时间关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油气运移的“汇聚脊”及其控藏模式的建立是对渤海湾盆地浅层油气成藏理论的丰富,可指导渤海海域新近系较高成熟勘探域的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新近系 “汇聚脊” 控藏模式 油气运移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48
15
作者 曲江秀 查明 +2 位作者 田辉 石新璞 胡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86-388,共3页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发育多个不整合面,根据其成因机制、剖面形态等,可划分为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4种类型。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包括底砾岩及水进砂体、风化粘土层及半风化...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发育多个不整合面,根据其成因机制、剖面形态等,可划分为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4种类型。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包括底砾岩及水进砂体、风化粘土层及半风化淋滤带。不整合的类型控制着不整合面的倾角与交汇程度,进而控制了油气的运移及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不整合面 油气运移 准噶尔盆地 北三台油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油气成藏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49
16
作者 段毅 吴保祥 +1 位作者 郑朝阳 王传远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33,共5页
应用油气成藏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了西峰油田的地质背景、油气成藏动力学条件和成藏过程,探讨了油气成藏动力学机制。从纵向上划分出自源高压封闭、混源低压半封闭和他源常压开放3个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自源高压封闭系统中浊积砂层... 应用油气成藏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了西峰油田的地质背景、油气成藏动力学条件和成藏过程,探讨了油气成藏动力学机制。从纵向上划分出自源高压封闭、混源低压半封闭和他源常压开放3个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自源高压封闭系统中浊积砂层系和混源低压半封闭系统中近源岩的三角洲前缘砂层系,是今后进一步勘探的主要目标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三角洲前缘砂层 西峰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东营断陷盆地地层流体超压系统与油气运聚成藏 被引量:48
17
作者 隋风贵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21,共5页
东营断陷盆地古近系发育的地层流体超压系统对油气运聚、成藏至关重要。以实测数据和用测井资料预测的地层流体压力数据为依据 ,分析了区内的地层流体压力系统特征 ,并将其分为上部常压、中部超压、下部常压 3个压力系统。超压系统具有... 东营断陷盆地古近系发育的地层流体超压系统对油气运聚、成藏至关重要。以实测数据和用测井资料预测的地层流体压力数据为依据 ,分析了区内的地层流体压力系统特征 ,并将其分为上部常压、中部超压、下部常压 3个压力系统。超压系统具有纵向分带、平面分区且复杂多变的特点 ,但在宏观上属于盆地级的“超压流体封存系统”。超压系统对油气运聚成藏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油源、产生运移动力和通道 ,并决定油气充注成藏方式。研究结果表明 ,与盆内超压系统有关的油气成藏模式分为系统内、系统外和封隔层 3种形式 ;超压系统内部的相对低压区及其上、下或侧向的泄压区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断陷盆地 地层 流体 超压系统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成藏模式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孔隙类型及特征研究:以渝东南下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53
18
作者 韩双彪 张金川 +4 位作者 Brian HORSFIELD 蒋恕 李婉君 陈前 王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7-253,共7页
通过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及氩离子抛光技术,对渝东南下古生界含气页岩中的孔隙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分类观察、描述,结合有机碳含量、X衍射、岩石物性、氮气吸附及甲烷等温吸附实验测试,分析了页岩气储层中各类孔隙的储气贡献,探讨这些孔隙... 通过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及氩离子抛光技术,对渝东南下古生界含气页岩中的孔隙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分类观察、描述,结合有机碳含量、X衍射、岩石物性、氮气吸附及甲烷等温吸附实验测试,分析了页岩气储层中各类孔隙的储气贡献,探讨这些孔隙对页岩中烃类运移的影响。研究认为,有机质孔隙、颗粒内孔、粒间孔隙及微裂隙是页岩气储层孔隙的4种类型,有机质表面的分散状孔隙多为nm级,石英碎屑可形成粒内或粒间孔隙,黄铁矿颗粒内部小晶体排列分布产生孔隙空间,黏土絮状沉淀形成片粒状结构孔隙,微裂隙普遍发育在页岩基质中,可达mm级。不同类型的孔隙能够为页岩气的赋存提供不同尺度的储集空间,页岩吸附含气量与表征孔隙特征的参数(TOC、BET比表面积、BJH总孔体积)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微裂隙与粒间孔隙对页岩中烃类的运移最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南 下古生界 页岩气 孔隙类型 储气 烃类运移
下载PDF
郯庐走滑断裂带活动特征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以金县地区为例 被引量:52
19
作者 邓津辉 周心怀 +2 位作者 魏刚 孙书滨 王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2-106,共5页
郯庐走滑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活动,影响和控制走滑断裂带内的油气成藏。金县地区处于走滑断裂带内,并且位于富生烃凹陷——辽中凹陷的北段,广泛发育来自其东侧的胶辽隆起区的三角洲、扇三角洲砂体,成藏条件优越,是近年来渤海海域的重大发... 郯庐走滑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活动,影响和控制走滑断裂带内的油气成藏。金县地区处于走滑断裂带内,并且位于富生烃凹陷——辽中凹陷的北段,广泛发育来自其东侧的胶辽隆起区的三角洲、扇三角洲砂体,成藏条件优越,是近年来渤海海域的重大发现之一。伴随着走滑断层的活动,断层较发育,可将其划分为3组不同走向的断层组合,其中NNE向走滑断层和近EW向走滑调节断层分别是金县地区东盘及西盘的主要油气运移通道,控制古近系油气的运移层位及赋存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系 油气运移 郯庐走滑断裂带 金县地区
下载PDF
地壳中的热流体活动与油气运移 被引量:45
20
作者 李明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5年第4期155-161,共7页
地壳中的热流体活动实际就是地壳流体作用,是最近十多年来才被认识到并发展起来的前沿科学。地壳流体起着传输能量和搬运物质的作用,是地壳中最活跃的一种营力,直接影响和控制着整个地壳的构造、沉积、成岩和成矿等作用。通过对地壳... 地壳中的热流体活动实际就是地壳流体作用,是最近十多年来才被认识到并发展起来的前沿科学。地壳流体起着传输能量和搬运物质的作用,是地壳中最活跃的一种营力,直接影响和控制着整个地壳的构造、沉积、成岩和成矿等作用。通过对地壳流体的研究可能产生全新的地质科学理论。油气运移是发生在沉积盆地中的热流活动,它贯穿在整个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散失过程中,直接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并影响着盆地中的构造活动和成岩作用。研究油气运移可以为研究整个地壳流体提供一个窗口和借鉴。不连续的幕式排烃机理可以使人们联想到地壳深部的变质流体也可能呈幕式活动并产生幕式的构造运动。在深部流体活动的作用下有必要对石油的无机成因学说、热降解机理和深盆热水运移等问题重新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体 油气运移 幕式构造运动 地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