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学翻译与杂合 |
韩子满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65
|
|
2
|
混杂性:关于乡村性的再认识 |
吕祖宜
林耿
|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82
|
|
3
|
离散译者的文化使命 |
孙艺风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62
|
|
4
|
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的德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研究 |
刘涛
|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9
|
|
5
|
用RAPD标记鉴定甘蓝型油菜杂种H9909的纯度 |
段院生
刘平武
杨光圣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22
|
|
6
|
“属下”的声音--《藻海无边》中的后殖民抵抗话语 |
张峰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3
|
|
7
|
跨进21世纪的音乐人类学:国际潮流与中国实践 |
杨沐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09 |
24
|
|
8
|
文化间性视域中的杂合翻译策略 |
孙广治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8
|
|
9
|
杂合中建立第三空间——从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看谢默斯·希尼的《贝奥武甫》译本 |
李成坚
邓红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7 |
14
|
|
10
|
译者文化身份的杂糅性——以林语堂为个案 |
刘彦仕
|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
2008 |
13
|
|
11
|
文化身份的探寻与建构——从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到谭恩美 |
刘熠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9
|
|
12
|
翻译研究与文化身份 |
孙艺风
欧阳之英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7 |
11
|
|
13
|
从解释学、对话理论和权力话语谈文学译文的杂合 |
胡敏文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8
|
|
14
|
论戏仿的挪用策略 |
程军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12
|
|
15
|
当代海外华人的双重文化认同特征探析——以美国华人为例 |
刘燕玲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
2021 |
11
|
|
16
|
当代美国印第安小说的归家范式 |
邹惠玲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
2009 |
11
|
|
17
|
《爱药》:印第安文化与白人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
倪云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8 |
8
|
|
18
|
移民的境遇——马拉默德小说中的种族抒写 |
傅勇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7
|
|
19
|
论后殖民翻译研究中的杂合 |
姜蓓蓓
|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9
|
|
20
|
试论《典仪》主人公的文化身份探求历程 |
邱蓓
邹惠玲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