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79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翻译与杂合 被引量:165
1
作者 韩子满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4-58,共5页
杂合理论对文学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文学翻译中所有的译文和一部分原文都是杂合的。这种杂合的特点不仅影响了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而且还有助于纠正人们一些错误的翻译观念以及对文学翻译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从而加深... 杂合理论对文学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文学翻译中所有的译文和一部分原文都是杂合的。这种杂合的特点不仅影响了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而且还有助于纠正人们一些错误的翻译观念以及对文学翻译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从而加深对文学翻译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合 文学翻译 原文 译文
原文传递
混杂性:关于乡村性的再认识 被引量:82
2
作者 吕祖宜 林耿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73-1885,共13页
乡村性一直是西方乡村地理研究的核心。传统认识中的乡村性被认为是一种乡村本身既有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性质。然而,在社会现实和学术思潮的后现代转向下,乡村性被置于"后乡村"的语境中进行重新理解,强调了一种多元化和异质... 乡村性一直是西方乡村地理研究的核心。传统认识中的乡村性被认为是一种乡村本身既有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性质。然而,在社会现实和学术思潮的后现代转向下,乡村性被置于"后乡村"的语境中进行重新理解,强调了一种多元化和异质性意义上的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动态过程。当今,"后乡村"的重构牵涉多元主体、跨越多重尺度、交织流动关系,镶嵌于混杂的过程、话语和实践之中,"混杂性"成为理解日益复杂的乡村性的有益视角。从主体混杂与再物质化、网络混杂与关系乡村、意义混杂与融入现代性三个方面,对近年西方研究关于"后乡村"的混杂性视角进行系统评述,重新解读有关乡村性的认识,并探讨其对国内乡村研究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杂性 乡村性 后乡村 重构 中国
原文传递
离散译者的文化使命 被引量:62
3
作者 孙艺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10,共8页
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出发,原则上异化翻译是值得肯定的,因可使译者可能进行的干预和操纵降至最低程度,从而促成译文读者"直接地"体验原作的"真实"形式。其结果不言自明:重大的误解和误译的机会大为减少。但是,如果... 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出发,原则上异化翻译是值得肯定的,因可使译者可能进行的干预和操纵降至最低程度,从而促成译文读者"直接地"体验原作的"真实"形式。其结果不言自明:重大的误解和误译的机会大为减少。但是,如果出现认知偏差或对其处理不当,异化翻译也会导致邯郸学步,造成译文表述荒谬,乃至丧失意义。要化解归化与异化之间旷日持久之争,可另辟新径,将文化流散这一概念引入翻译研究。无论是施莱尔马赫将译文读者"放逐异域"的主张,还是韦努蒂具浓重政治色彩的论述——反对根植并且滥觞于"英美文化"的"隐形"翻译策略,均未能给予异化翻译充分和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与翻译相关的文化流散,意味着对文化身份的反思,并且使翻译转向到离散语域,以分析和解决源语与目的语文本之间缺乏联系的问题。所用的方法是:在策略上重新定位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家园,从而避免使作为复制品的译作对原文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大打折扣;译作反应的不仅是原作的本质属性,更重要的是其异域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离散 异化翻译 可达性 身份杂合 文化导游
原文传递
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的德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研究 被引量:49
4
作者 刘涛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87,207,共20页
论文介绍了德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源起和制度设计及其诞生以来经历的诸项改革,并分析了该制度在过去二十多年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根据西方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论文分析性地探索了福利五角中的国家、市场、家庭、社会网络和非营利取向的社... 论文介绍了德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源起和制度设计及其诞生以来经历的诸项改革,并分析了该制度在过去二十多年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根据西方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论文分析性地探索了福利五角中的国家、市场、家庭、社会网络和非营利取向的社会福利组织在德国如何相互混合并协同完成长期照护这一福利目标。论文进一步指出了具有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性质的长期照护制度不同于其他社会保险险种而具有自身的制度独特性,这使得单一的福利国家视角已无法解释和涵盖照护保险领域里的实际发展,而混合型态的福利多元主义则有助于理论解释长期照护保险的制度设计。此外,论文还介绍了德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对构建中国特色的长期照护制度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照护保险 福利多元主义 混合 福利国家 福利社会
下载PDF
用RAPD标记鉴定甘蓝型油菜杂种H9909的纯度 被引量:22
5
作者 段院生 刘平武 杨光圣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1-305,共5页
通过对杂交组合H990 9两亲本的指纹图谱分析 ,初选出 4个引物S374、S1334、S136 5和UBC5 2 3用于杂种纯度鉴定。引物S1334和UBC5 2 3在两亲本中均扩增出特异带 ,引物S374和S136 5能扩增出父本标记带。以两亲本和手工杂种F1为模板对上述 ... 通过对杂交组合H990 9两亲本的指纹图谱分析 ,初选出 4个引物S374、S1334、S136 5和UBC5 2 3用于杂种纯度鉴定。引物S1334和UBC5 2 3在两亲本中均扩增出特异带 ,引物S374和S136 5能扩增出父本标记带。以两亲本和手工杂种F1为模板对上述 4个引物再一次进行RAPD扩增 ,S1334并没有在F1的RAPD图谱产生理想的双亲型或偏父型标记带 ,UBC5 2 3在F1扩增得到的父本标记带和在母本中扩增的标记带大小相近 ,不易辨别 ;引物S374、S136 5均能使F1扩增出父本的特异带 ,进一步确定引物S374和S136 5可用于杂种鉴定。引物S374的RAPD标记将待鉴定 10 0个单株中的 5个不育单株标记为假杂种 ,与田间育性调查的结果完全一致。引物S136 5的RAPD分析结果显示 ,除上述 5个不育单株外 ,另外 2个可育单株亦为假杂种 ,可能由外来花粉串粉或机械混杂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标记 鉴定 甘蓝型油菜杂种 H9909 杂种纯度
下载PDF
“属下”的声音--《藻海无边》中的后殖民抵抗话语 被引量:23
6
作者 张峰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5-132,共8页
吉恩·瑞斯的代表作《藻海无边》中的西印度"属下"们是否发声问题一直是瑞斯乃至后殖民小说研究领域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参与这场学术争鸣,分析并论证"属下"们如何以各种方式抵抗殖民霸权从而发出了自己的... 吉恩·瑞斯的代表作《藻海无边》中的西印度"属下"们是否发声问题一直是瑞斯乃至后殖民小说研究领域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参与这场学术争鸣,分析并论证"属下"们如何以各种方式抵抗殖民霸权从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由于"阈限空间"内部存在的差异,他们的声音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但作为一个整体,这些声音构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后殖民抵抗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海无边》 后殖民 抵抗话语 混杂
原文传递
跨进21世纪的音乐人类学:国际潮流与中国实践 被引量:24
7
作者 杨沐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19,共19页
本文讨论当代音乐人类学的理论范式转移及其在20~21世纪之交的国际潮流和研究路向,梳理归纳出该学科这一时期的主要论题并结合中国实例说明它们跟音乐实践和研究的关系以及当代理论的应用。所举实例包括作者长期考察研究的福州游神乐... 本文讨论当代音乐人类学的理论范式转移及其在20~21世纪之交的国际潮流和研究路向,梳理归纳出该学科这一时期的主要论题并结合中国实例说明它们跟音乐实践和研究的关系以及当代理论的应用。所举实例包括作者长期考察研究的福州游神乐舞、海南儋州调声、黎族民俗音乐、西北花儿等。作者还针对国内人类学界和音乐学界的有关现象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批评和见解,涉及民族、族群、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跨国主义等术语在英汉对译上的错误与误读以及由此导致的学术表述和研究中的混乱、伪民俗现象以及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与做法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人类学 人类学 族群 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 杂合 全球在地化 福州 游神 女子军乐队 海南 黎族 儋州 调声 国家主义 跨国主义 离散 社会性别 后女性主义 酷儿理论 解构 越剧 男旦 后现代理论 后殖民理论
下载PDF
文化间性视域中的杂合翻译策略 被引量:18
8
作者 孙广治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7-99,共3页
杂合是翻译中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必然产物。翻译在文化间性视域中采用归化法或异化法,可以减少或增加译文的杂合程度。目前,在不同文化不断融合的情形下,须要认真思考杂合的适度问题。
关键词 翻译 杂合 归化法 异化法
原文传递
杂合中建立第三空间——从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看谢默斯·希尼的《贝奥武甫》译本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成坚 邓红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7-31,共5页
以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杂合”概念为理论视角,分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谢默斯·希尼的英译版《贝奥武甫》中的两种“杂合”现象:译者文化身份的杂合和语言的杂合,最终探讨了希尼版译文中“杂合”现象的文化意义。译本... 以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杂合”概念为理论视角,分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谢默斯·希尼的英译版《贝奥武甫》中的两种“杂合”现象:译者文化身份的杂合和语言的杂合,最终探讨了希尼版译文中“杂合”现象的文化意义。译本中的杂合既是译者一种后殖民文化反抗的态度与策略,同时也指涉了当今北爱尔兰多元文化构成的特征。在异质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彼此融合中重新定义爱尔兰性——建立第三空间,则是当代北爱尔兰文化发展的方向。作为当代爱尔兰文坛主将的希尼以其翻译实践对此做了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米·巴巴 杂合 第三空间 谢默斯·希尼 《贝奥武甫》
下载PDF
译者文化身份的杂糅性——以林语堂为个案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彦仕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8-82,共5页
文化身份研究是近三十年来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运用其主要研究成果,从译者的视角着手,以林语堂的译者文化身份为个案,分析翻译研究中的活动主体译者的杂糅特质,旨在进一步认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担当的重要作用,促使翻译研究向纵深... 文化身份研究是近三十年来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运用其主要研究成果,从译者的视角着手,以林语堂的译者文化身份为个案,分析翻译研究中的活动主体译者的杂糅特质,旨在进一步认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担当的重要作用,促使翻译研究向纵深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 文化身份 杂糅性 林语堂
下载PDF
文化身份的探寻与建构——从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到谭恩美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熠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5-188,共4页
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和谭恩美这四位著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她们作为不同主体,在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社会背景中,显示了华裔文化身份认知从无法抉择的选择、无奈地被同化、含混商讨到“复合型”族群性建构的过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美国... 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和谭恩美这四位著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她们作为不同主体,在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社会背景中,显示了华裔文化身份认知从无法抉择的选择、无奈地被同化、含混商讨到“复合型”族群性建构的过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美国华裔妇女文学的发展进程和社会、文化总体语境的变迁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身份 同化 混杂 复合型
下载PDF
翻译研究与文化身份 被引量:11
12
作者 孙艺风 欧阳之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22-27,共6页
文化翻译直接或间接提升了其潜在的政治颠覆的意识。翻译必然是一种杂合的产物,把各种不协调的东西糅合进异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混合物中。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不可通约性,其特征为各种影响稳定的效果,既确立又破坏了文化身份。在各种... 文化翻译直接或间接提升了其潜在的政治颠覆的意识。翻译必然是一种杂合的产物,把各种不协调的东西糅合进异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混合物中。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不可通约性,其特征为各种影响稳定的效果,既确立又破坏了文化身份。在各种程度的开放中,文化优越感或自卑感决定了如何形成和重新形成规范的翻译策略。文化等同只是一种幻想,尽管在政治上是正确的。然而,现代翻译研究强调多样性、杂合性、流动与变化,并涉及翻译行为、不确定性、互文性、主体性、经纪人和经典化。由于翻译在一个具有不同文化的意义系统里运作以及阅读受到文化制约和寓意,翻译中出现了复杂的文化移入模式,极易生变却又持续不懈。因此,结合翻译和身份、杂合和嬗变等棘手问题来研究文化移入的过程成为必然。文化杂合源于对文化制约和限制的克服,并且试图通过调解、挪用来和解或者操纵跨文化差异。在跨文化参数方面,翻译意味着不断的调整和换置。其结果是:翻译研究的身份也必然是不断变动的。这也是基于跨文化和跨学科的重要性——或者不可避免性——正获得越来越多的承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翻译 杂合 文化政治 嬗变
下载PDF
从解释学、对话理论和权力话语谈文学译文的杂合 被引量:8
13
作者 胡敏文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6-80,共5页
本文试以解释学、对话理论和权力话语为理论依托,阐释和探讨译文杂合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并提出在目前的文化转型期,杂合的译文有利于实现弱势文化的非边缘化和多元共存互补的文化全球化目标。
关键词 权力话语 对话理论 文学 阐释 弱势文化 边缘化 译文 解释学 多元 普遍性
原文传递
论戏仿的挪用策略 被引量:12
14
作者 程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66-71,共6页
挪用是戏仿运作的典型策略之一。在当代文艺创作和文化生产领域中,运用挪用作为戏仿作品的主要策略的例子十分普遍。它通过源文本和新语境之间的冲突和不协调形成一种反讽的张力,并利用截然不同的语境和理解结构造成源文本的"语义... 挪用是戏仿运作的典型策略之一。在当代文艺创作和文化生产领域中,运用挪用作为戏仿作品的主要策略的例子十分普遍。它通过源文本和新语境之间的冲突和不协调形成一种反讽的张力,并利用截然不同的语境和理解结构造成源文本的"语义转换"。戏仿的挪用策略突出了文本的异质性和混杂性,打破了浪漫美学关于艺术作品的有机整体观念以及资产阶级的版权观念和私有财产观念;同时戏仿的挪用策略还常常是边缘群体或弱势群体抵制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霸权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仿 挪用 跨语境 混杂性
下载PDF
当代海外华人的双重文化认同特征探析——以美国华人为例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燕玲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45-53,共9页
论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个案分析,结合相关的理论解读,探析了当代海外华人双重文化认同的基本特征。研究显示,海外华人的双重文化认同是兼具工具性和选择性,且具有复杂多元的个体差异性的“购物车”式混杂型认同。美国华人的双重文化认同... 论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个案分析,结合相关的理论解读,探析了当代海外华人双重文化认同的基本特征。研究显示,海外华人的双重文化认同是兼具工具性和选择性,且具有复杂多元的个体差异性的“购物车”式混杂型认同。美国华人的双重文化认同主要呈现混杂型特征,而“情境性”的交替型特征并不明显;其“购物车”式文化认同的工具性和选择性体现在语言的使用和偏好、宗教活动和价值观取舍等多个方面;其个体差异性不仅体现在不同群体和代际之间,在同一群体内部也同样复杂多元,这是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个人性格等微观因素建构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海外华人 双重文化 文化认同 华裔新生代
下载PDF
当代美国印第安小说的归家范式 被引量:11
16
作者 邹惠玲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09年第2期22-28,共7页
归家叙述是当代印第安英语小说的常见范式。这一范式为莫马迪在《黎明之屋》之中的首创,继而在韦尔奇和西尔科等人的作品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后来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印第安小说家们开始转而关注印第安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 归家叙述是当代印第安英语小说的常见范式。这一范式为莫马迪在《黎明之屋》之中的首创,继而在韦尔奇和西尔科等人的作品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后来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印第安小说家们开始转而关注印第安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妥协与交融,在他们笔下,"归家"范式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后殖民杂糅性,通过表现跨越中心与边缘界限的归家,以厄德里克为代表的新一代印第安作家传达出他们对印第安民族摆脱边缘化困境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印第安小说 归家范式 回归传统 杂糅性
下载PDF
《爱药》:印第安文化与白人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被引量:8
17
作者 倪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10期23-28,50,共7页
路易丝·厄德里齐是美国当代最有名望、著作最多的印第安作家之一。其北达科他州的印第安系列小说得到读者喜爱和评论界关注。《爱药》为其处女作小说,主要描述印第安人的家庭生活,借此折射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与美国社会和现代文化... 路易丝·厄德里齐是美国当代最有名望、著作最多的印第安作家之一。其北达科他州的印第安系列小说得到读者喜爱和评论界关注。《爱药》为其处女作小说,主要描述印第安人的家庭生活,借此折射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与美国社会和现代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现状。本文尝试使用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等后殖民理论解读印第安文化与白人文化既有冲突又有融合的复杂状况。指出路易丝·厄德里齐本人身份的混杂性与边缘化在该小说中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从这位受过教育的印第安人代表身上可以看到,当代印第安作家已意识到话语的力量并充分利用它作为武器向白人世界挑战,他们用英语书写印第安文化并以此颠覆白人主流文化对其进行的扭曲,重新建构印第安文化的独特性,成为印第安人及其文化的代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丝·厄德里齐 《爱药》 后殖民解读 霍米·巴巴 混杂性 印第安 文化
下载PDF
移民的境遇——马拉默德小说中的种族抒写 被引量:7
18
作者 傅勇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马拉默德的小说透过犹太人的困境直面人类生存的普遍状况。犹太民族性包含了一定的世界性,而世界性的实现又丰富和完善了犹太民族性的内涵。本文从宗教、历史以及后殖民多元化等角度分析马拉默德小说所反映的种族关系,最后得出结论:马... 马拉默德的小说透过犹太人的困境直面人类生存的普遍状况。犹太民族性包含了一定的世界性,而世界性的实现又丰富和完善了犹太民族性的内涵。本文从宗教、历史以及后殖民多元化等角度分析马拉默德小说所反映的种族关系,最后得出结论:马拉默德的小说既表现出犹太民族性,又表现人类生存的多元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纳德·马拉默德 种族 共融 杂糅
原文传递
论后殖民翻译研究中的杂合 被引量:9
19
作者 姜蓓蓓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88-91,共4页
在后殖民的翻译研究中,"杂合"作为一种新的翻译策略,是必然会在语言文化的交流中出现的。在经过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之后,杂合因经过对语言文化的有效吸收和融合,获得一些新的不曾具有的优点,也为更多的翻译研究者所... 在后殖民的翻译研究中,"杂合"作为一种新的翻译策略,是必然会在语言文化的交流中出现的。在经过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之后,杂合因经过对语言文化的有效吸收和融合,获得一些新的不曾具有的优点,也为更多的翻译研究者所提倡。适度的杂合能实现对弱势文化的优化与超越,对强势文化的抵抗,也是后殖民语境下弱势文化由弱变强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杂合 翻译 文化
下载PDF
试论《典仪》主人公的文化身份探求历程 被引量:7
20
作者 邱蓓 邹惠玲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37-40,共4页
在小说《典仪》中,希尔科通过描述小说主人公塔尤在印第安药师的帮助下恢复身心健康、重构文化身份、重建与宇宙和谐关系的历程,展示了杂糅性和变革在一个身份缺失者重新把握文化身份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作品提醒人们应以一种积极的、发... 在小说《典仪》中,希尔科通过描述小说主人公塔尤在印第安药师的帮助下恢复身心健康、重构文化身份、重建与宇宙和谐关系的历程,展示了杂糅性和变革在一个身份缺失者重新把握文化身份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作品提醒人们应以一种积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民族传统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并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印第安民族探索生存的必由之路,即复兴民族文化不能因循守旧,而应在继承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异质文化、重构文化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第安人 《典仪》 身份缺失 身份重构 杂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