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团练与救国:戊戌维新时期团练自强思潮述论
1
作者 崔岷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6-89,共14页
在晚清自强话语的构建过程中,以团练谋求国家强盛的主张亦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并在甲午惨败和胶州湾事件后亡国危机的刺激下被更多官绅所鼓吹,从而形成一股引人瞩目的团练自强思潮。其间,旨在解答团练何以能拯救中国和如何办团方能... 在晚清自强话语的构建过程中,以团练谋求国家强盛的主张亦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并在甲午惨败和胶州湾事件后亡国危机的刺激下被更多官绅所鼓吹,从而形成一股引人瞩目的团练自强思潮。其间,旨在解答团练何以能拯救中国和如何办团方能救国的团练自强方案被密集提出,直接促成了清廷继咸同时期之后二度在全国范围内倡办团练,并因其“为海宇策富强”的目标而意味着办理团练已从针对地方动乱的临时性防御策略上升为旨在实现国家强盛的重要战略。尽管团练以中国“旧政”的形象出现于晚清的自强话语体系中,然其得以在“变法”和“维新”声浪中发出足够响亮的声音,表明随着列强对华侵略的日益加深,一些焦虑无比且苦于西法缓不济急的官绅试图从传统制度中寻找迅速增强国力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练自强思潮 晚清自强话语 甲午战争 “胶州湾事件” “百日维新”
原文传递
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历史关联考论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令金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51-57,共7页
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生存危机更加深重。在此形势下,康、梁维新志士发动了一场变法运动,戊戌年间达到高潮,结果因清政府顽固派的镇压而陷入失败。数年后,清政府套用维新变法措施实行新政,从社会方方面面实行改革。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一... 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生存危机更加深重。在此形势下,康、梁维新志士发动了一场变法运动,戊戌年间达到高潮,结果因清政府顽固派的镇压而陷入失败。数年后,清政府套用维新变法措施实行新政,从社会方方面面实行改革。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一样,虽然没有收到显著成效,但它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应该得到历史的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戊戌变法 关联 套用
下载PDF
晚清光绪季年的“己亥建储”丑剧和爱新觉罗·溥儁的“大阿哥”之“立”与“废” 被引量:2
3
作者 吴仁安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49-53,共5页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虽然形同囚徒,但慈禧太后总感到他还占着皇位。为了杜绝光绪帝的东山再起,慈禧太后册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尔后即导演了一幕"己亥建储"的丑剧。端郡王载漪等顽固派利用义和团仇...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虽然形同囚徒,但慈禧太后总感到他还占着皇位。为了杜绝光绪帝的东山再起,慈禧太后册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尔后即导演了一幕"己亥建储"的丑剧。端郡王载漪等顽固派利用义和团仇恨洋人的心理,怂恿义和团为他们火中取栗。故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慈禧对于载漪一家人的宠信一落千丈了,载漪及其胞弟镇国公载澜均被处以"夺爵"和发往新疆充军,而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月"两宫"自西安还都(北京)途中行至开封时,慈禧又下了道谕旨撤销了溥儁的"大阿哥"名号。出宫后的溥儁,身遭冷遇,又无力自谋生活出路,于是积忧成疾,迨至1942年他终于病死在其内兄塔王府侧栖身的小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禧太后 端郡王载漪 “大阿哥”溥儁 “己亥建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下载PDF
清末民初陕西耆宿李岳瑞事迹考略
4
作者 张华腾 《唐都学刊》 2022年第2期81-88,共8页
李岳瑞是陕西清末民初著名学者,21岁中进士成为清政府京官中的一员。他关心时局,是经世致用的践行者。他顺应晚清历史发展趋势,持续发展了魏源、左宗棠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与行为。戊戌维新运动兴起,李岳瑞很快转变为维新派,与康... 李岳瑞是陕西清末民初著名学者,21岁中进士成为清政府京官中的一员。他关心时局,是经世致用的践行者。他顺应晚清历史发展趋势,持续发展了魏源、左宗棠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与行为。戊戌维新运动兴起,李岳瑞很快转变为维新派,与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关系密切,积极参加维新派的活动,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戊戌政变后遭到迫害,被罢免“永不叙用”,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但其知识分子的本色、骨气没有改变,在民初新闻媒体中非常活跃,关心国事,撰写时评,其思想、行为又影响了其子,其子李浩然继承其志,主持《新闻报》几达30年,为民国时期著名报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李岳瑞 戊戌维新 报人
下载PDF
中国维新变法时期教育制度变革阻力的因素分析
5
作者 付晓丽 罗栗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8期103-108,共6页
就我国维新变法时期教育制度变革阻力中的传统教育固有的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民众的逆来顺受,高昂的变革成本这几个因素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利于我国教育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 维新变法 教育制度变革 教育变革的阻力
下载PDF
朝鲜《独立新闻》对“戊戌变法”的书写、报道目的及后续影响
6
作者 蔡子文 《当代韩国》 2023年第2期117-128,共12页
朝鲜《独立新闻》对清朝“戊戌变法”的进程始终保持关注。在对朝鲜政府批判与自我造势的基调下,该报在通过开放言论的变法之举,传达了独立协会保障言论自由等政治诉求的同时,亦借清朝之政变,强化了对朝鲜政府的舆论攻势。独立协会解散... 朝鲜《独立新闻》对清朝“戊戌变法”的进程始终保持关注。在对朝鲜政府批判与自我造势的基调下,该报在通过开放言论的变法之举,传达了独立协会保障言论自由等政治诉求的同时,亦借清朝之政变,强化了对朝鲜政府的舆论攻势。独立协会解散后,该报则以盛赞“戊戌变法”的方式,继续强调独立协会诉求的政治正确性及优越性。在《独立新闻》书写下,“戊戌变法”成为朝鲜知识分子转变对清认知、接受梁启超的思想以改良朝鲜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变法 戊戌政变 《独立新闻》 独立协会 梁启超
原文传递
戊戌变法中保守势力并非很强大 被引量:1
7
作者 郭连保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1年第3期41-48,共8页
通过戊戌变法时清廷中央到地方行省权臣对变法所持态度的分析,可得出"戊戌变法时保守势力并非很强大"的结论,对"保守势力的强大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
关键词 戊戌变法 维新派 保守派
下载PDF
论戊戌新文化运动 被引量:1
8
作者 焦润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2-172,共21页
本文所指"戊戌新文化运动",是由戊戌变法、戊戌维新运动带动的,以"戊戌年"为命名标志的新文化运动。具体表现为由戊戌维新群体自下而上进行的以"保国、保种、保教"为目标的社会启蒙活动及社会风俗改良活... 本文所指"戊戌新文化运动",是由戊戌变法、戊戌维新运动带动的,以"戊戌年"为命名标志的新文化运动。具体表现为由戊戌维新群体自下而上进行的以"保国、保种、保教"为目标的社会启蒙活动及社会风俗改良活动。其时间段限,上限从1895年"公车上书"开始,下限到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为止的10年间。余波则一直延续到民国成立之前。全文共分四个部分,详细讨论了戊戌新文化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影响。其中背景涉及三个问题,内容涉及十个问题,影响涉及三个问题。重点从三个角度讨论了其文化之"新"在何处。"戊戌新文化运动"作为一次文化变革运动,独自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并为后世留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维新 戊戌新文化运动 戊戌维新派
下载PDF
中日教育近代化进程的差异性原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米红 赵琳琳 《高等理科教育》 2010年第4期122-125,共4页
文章分析了中日两国在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着教育思想、士人教育以及改革主体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地理位置以及社会性质等因素是产生不同结果的根本因素。
关键词 明治维新 洋务教育 百日维新
下载PDF
戊戌变法对我国社会思想转变的推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标 《黑河学院学报》 2018年第8期191-192,共2页
戊戌变法是众多改革中带有资产阶级性质改良色彩最强的变法行动。戊戌变法所提出的维新理论建立在西方思想上,旨在将西方优良的思想应用到封建社会中,对中国社会思想转变的推动作用却不容忽视。戊戌变法思想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兴学育才... 戊戌变法是众多改革中带有资产阶级性质改良色彩最强的变法行动。戊戌变法所提出的维新理论建立在西方思想上,旨在将西方优良的思想应用到封建社会中,对中国社会思想转变的推动作用却不容忽视。戊戌变法思想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兴学育才、思想倡导等内容,对于解放思想、改革教育、崇尚科学具有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变法 社会思想 推动作用
下载PDF
黄遵宪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振军 《现代教育论丛》 2015年第5期79-86,91,共9页
黄遵宪较早全面、深入地考察了日本教育制度,通过其著作《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向国人引介了日本的教育行政制度、普通教育制度和军事教育制度。在考察和引介日本教育制度的基础上,黄氏对中国传统教育和晚清洋务教育进行了反思和... 黄遵宪较早全面、深入地考察了日本教育制度,通过其著作《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向国人引介了日本的教育行政制度、普通教育制度和军事教育制度。在考察和引介日本教育制度的基础上,黄氏对中国传统教育和晚清洋务教育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倡导教育变革。此外,其著述和兴学活动还对湖南新学、戊戌维新和梅州新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近百年来,学界对黄遵宪的研究涉及文学、文化、思想、史学、法律和教育等诸方面,但对其在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的研究极为有限,尚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遵宪 日本杂事诗 日本国志 湖南新学 戊戌维新 梅州新学
下载PDF
李端棻荐举康有为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钟家鼎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08年第4期13-18,共6页
荐举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重大问题。历来研究者大多只关注翁同龢对康有为的荐举,而关于李端棻对康有为的荐举则少有研究。实际上,李端棻荐举康有为关系百日维新的变法大局和组织建设,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李端棻 康有为 荐举 百日维新
下载PDF
Shen Queying: A Reform Martyr's Widow or a Martyress of Her Own Causes?
13
作者 Nanxiu QIA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8年第2期254-280,共27页
The late Qing woman poet Shen queying (1877-19oo) had lived in the shadow of her husband, the reform martyr Lin Xu (1875-98). This paper subverts the conventional portrayal of Shen queying as a chaste widow throug... The late Qing woman poet Shen queying (1877-19oo) had lived in the shadow of her husband, the reform martyr Lin Xu (1875-98). This paper subverts the conventional portrayal of Shen queying as a chaste widow through reading her poems and song-lyric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poetic works of Lin Xu, to show that she herself was a reformer in her own right, and in this she was Lin Xu's vocal soul-mate rather than his mute wife and then widow. In her poems and song-lyrics, Shen Queying made clear that she had endeavored in poetic learning for expressing "the grand ambition of a racing steed," and her poetry sent unmistakable message to become a political player herself in China's reform era, fighting for the welfar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For some subtle reasons, however, she was not able to fulfill this ambition by personally participating in the reform activities. Frustrated, she resolved to be a supporter and protector of her husband. Precisely because Shen queying had put so much of her reform ideal into her husband's career, the execution of Lin Xu fell on her as a double blow. Her pining away to death, although conforming to a seemingly late imperial lien^J model, transcends this traditional image and bears a clear mark of the reform era, when a woman tied her personal life closely to the destiny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n Queying Lin Xu hundred days reform chaste widow women's poetry
原文传递
The Poetic Transition and Modernity in Chen Sanli's (1852-1937) Ancient-Style Verse
14
作者 Tsung-Cheng LI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8年第2期281-298,共18页
Chen Sanli broke the conventional stereotypes, regulations and structural limitations of past poetry to create innovations in poetic form, as well as adopting a variety of writing devices such as the transformed metap... Chen Sanli broke the conventional stereotypes, regulations and structural limitations of past poetry to create innovations in poetic form, as well as adopting a variety of writing devices such as the transformed metaphors and the abstruse diction. Within these invented poetic forms, converted metaphors and recondite diction, Chen Sanli experiments with new subject matters which were unprecedented in poetry before his time, and convey his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such as oppression, anxiety, helplessness, fear, despair, and confusion toward the change and upheaval. All the poetic forms, metaphors, linguistic devices and emotions in Chen's verse have a great impact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how Chen's verse promoted classical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 but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n Sanli Shilu (Record of poems) poetic transition modernity Tongguang School hundred days reform
原文传递
闺媛与国事:戊戌六君子遗孀的生命际遇
15
作者 宋雪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0-87,共8页
戊戌六君子死难以后,身后未亡人的故事,长期以来只是模糊的身影,少有研究者集中关注。在慷慨壮烈的志士书写背后,她们不同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抉择,集中体现了新旧道德之间的角力以及变局时代"贤媛"角色的艰难转型。借助报刊、... 戊戌六君子死难以后,身后未亡人的故事,长期以来只是模糊的身影,少有研究者集中关注。在慷慨壮烈的志士书写背后,她们不同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抉择,集中体现了新旧道德之间的角力以及变局时代"贤媛"角色的艰难转型。借助报刊、文集、日记、年谱、地方志、回忆录等材料返回历史现场,在公众目光和新闻舆论之外,钩沉六君子遗孀们的个体生命历程,梳理这些湮没在百年时光中的女性故事,能够发掘清季闺媛与国事之间的历史张力,展现文本背后的创伤书写与历史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维新 女性故事 创伤书写 历史记忆
原文传递
戊戌变法中《请推广学校折》的主要思想与意义
16
作者 程妙洪 吴小丽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76-80,共5页
戊戌变法时期,李端棻在支持维新变法所参与的一系列活动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碍。通过对李端棻与维新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论述可以发现:李端棻在复杂情境下上此折,对当时维新改革和教育进步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此折对于我国... 戊戌变法时期,李端棻在支持维新变法所参与的一系列活动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碍。通过对李端棻与维新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论述可以发现:李端棻在复杂情境下上此折,对当时维新改革和教育进步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此折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变法 李端棻 《请推广学校折》 思想与意义
下载PDF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17
作者 杨晓红 李高祥 《军事体育学报》 2016年第2期67-69,共3页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体育观念的转变,促进学校体育的产生,提高妇女体育意识。维新思潮冲破了世俗偏见,撼动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叩开了中国妇女解放的大门,加快了中国体育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维新思潮 近代体育 戊戌变法 康有为
下载PDF
维新变法——人的现代化工程的启动
18
作者 王玉灵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13-115,共3页
人的现代化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关键 ,是现代化最深刻的层面。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场人的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严复的“三民”说 ,梁启超的“新民”说及康有为“以群为体 ,以变为用”的思想有比较完整的论述。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提... 人的现代化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关键 ,是现代化最深刻的层面。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场人的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严复的“三民”说 ,梁启超的“新民”说及康有为“以群为体 ,以变为用”的思想有比较完整的论述。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提倡兴西学、废科举 ,宣扬民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新变法 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
下载PDF
论康有为早期的历史进化思想
19
作者 龚郭清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36-40,共5页
历史进化论,是康有为早期社会政治改革思想的基本支柱,也被视为康有为早期社会政治改革思想近代性或现代性的重要标志。在早期康有为看来,进化是贯穿人类迄今所认识的整个宇宙运动过程及人类历史过程的一大特性。康氏有关进化思想,受到... 历史进化论,是康有为早期社会政治改革思想的基本支柱,也被视为康有为早期社会政治改革思想近代性或现代性的重要标志。在早期康有为看来,进化是贯穿人类迄今所认识的整个宇宙运动过程及人类历史过程的一大特性。康氏有关进化思想,受到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直接影响;同时,康氏发掘并创造性地阐释了早期儒学中的"三统之法"、"三世之义"。康有为极力张扬进化论,在于说明和改变现实中国落后于人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历史进化思想 儒学 西方文化 戊戌变法
下载PDF
戊戌思潮:中国三大现代性思潮的共同源头 被引量:5
20
作者 俞祖华 赵慧峰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1-137,共7页
戊戌思潮开启了以移植现代性价值理念、建立现代文艺学术为重点内容的中国思想文化学术现代性的早期探索。它对中国人文现代性的发轫、生成有着重要的引导与牵引作用,是被称为中国三大现代性思潮的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共同... 戊戌思潮开启了以移植现代性价值理念、建立现代文艺学术为重点内容的中国思想文化学术现代性的早期探索。它对中国人文现代性的发轫、生成有着重要的引导与牵引作用,是被称为中国三大现代性思潮的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共同的思想源头。自由主义是西方现代性的核心与主流,自由主义被启蒙思想先驱们有意识地介绍与移植到中国并进行引申解读始于110年前的维新运动。文化保守主义、激进主义从两种视角对西方现代性进行检讨与批评:一种是从传统的角度,站在保守主义的立场上,以传统文化的"均富"、"人伦"与道德理想主义,凸显西方现代性的贫富悬殊、人情冷漠与人性异化;另一种是西方文化内部发展而来的自由主义现代性的批评者,他们从社会主义、激进主义、后现代的立场提出批判与修正。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现代性、文化保守主义、激进主义三大思潮均起源发端于戊戌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思潮激进主义 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 起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