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现代中国形象——《湖南的扇子》解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戴焕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2年第6期28-33,共6页
本文着眼于《湖南的扇子》的叙事策略,按照当时中国的语境来解读文中"土匪"现象的意义,认为《湖南的扇子》对以谭永年为代表的昏聩麻木的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批判,对中国底层民众深表关切与同情,对中国混乱的社会现状表示激愤。... 本文着眼于《湖南的扇子》的叙事策略,按照当时中国的语境来解读文中"土匪"现象的意义,认为《湖南的扇子》对以谭永年为代表的昏聩麻木的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批判,对中国底层民众深表关切与同情,对中国混乱的社会现状表示激愤。然而,巧妙的叙事策略同时提醒读者,叙事者所批判的,是与之有着同窗情谊的老朋友;而他所关切同情的,是语言不通且与之毫无接点的他者;叙事者的激愤之情,虽然真实却只是游客的一时感受。文本透过这三组相互弱化的信息,分析了作者芥川龙之介对中国失望又希望、熟悉又陌生、关切又隔阂的复杂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湖南的扇子 1920年代的中国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 土匪
原文传递
“湖南的扇子”:芥川龙之介文学意识及其中国观之变迁 被引量:8
2
作者 邱雅芬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5-141,共7页
1921年3月至7月,芥川龙之介终于实现多年来的愿望来到中国,此次中国之行使晚期芥川文学一改诗性的浪漫而开始关注社会与现实。由于战后日本的美国化进程,中国旅行之于芥川文学的重要意义并未引起日本学界的广泛关注,代表晚期芥川文学最... 1921年3月至7月,芥川龙之介终于实现多年来的愿望来到中国,此次中国之行使晚期芥川文学一改诗性的浪漫而开始关注社会与现实。由于战后日本的美国化进程,中国旅行之于芥川文学的重要意义并未引起日本学界的广泛关注,代表晚期芥川文学最高成就的“湖南的扇子”亦未得到应有的评价。“湖南的扇子”是芥川唯一取材于中国之旅的一篇纪行体小说,但芥川生前最后一部短篇集,即第八部短篇集却被冠名为《湖南的扇子》,可见该作品对考察晚期芥川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重新解读“湖南的扇子”,以阐明晚期芥川文学的问题意识及其中国观之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中国之行 “湖南的扇子” 中国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