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G模拟干旱胁迫下8种绿肥作物萌发特性与抗旱性评价 被引量:71
1
作者 孙艳茹 石屹 +1 位作者 陈国军 闫慧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9-98,共10页
采用不同浓度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对大麦、黑麦草、二月兰等8种绿肥种子的萌发特性和抗旱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低浓度的PEG-6000对大麦、冬牧70黑麦、毛叶苕子等7种绿肥作物种子的萌发有一定促进作用。2)低浓度的P... 采用不同浓度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对大麦、黑麦草、二月兰等8种绿肥种子的萌发特性和抗旱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低浓度的PEG-6000对大麦、冬牧70黑麦、毛叶苕子等7种绿肥作物种子的萌发有一定促进作用。2)低浓度的PEG-6000对8种绿肥作物种子胚根的伸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胚芽反而表现出抑制作用。3)随着胁迫程度的加剧,8种绿肥作物种子的发芽率、胚根长、胚芽长、萌发胁迫指数、萌发抗旱指数不断下降,而胚根/胚芽比值却持续上升。4)利用隶属函数分析得出8种绿肥作物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强弱次序为:籽粒苋>白芥末>黑麦草>冬牧70黑麦>沙打旺>毛叶苕子>大麦>二月兰,据其综合评价值分为3类,籽粒苋、白芥末为强抗旱作物种类,黑麦草、冬牧70黑麦、沙打旺、毛叶苕子、大麦为中等抗旱作物种类,二月兰为弱抗旱作物。因此,抗旱性强的籽粒苋、白芥末适宜在黄淮海地区干旱少雨的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PEG胁迫 萌发期 抗旱性 黄淮海地区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动物群落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被引量:64
2
作者 朱强根 朱安宁 +3 位作者 张佳宝 张焕朝 杨淑莉 王意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0-76,共7页
保护性耕作不仅能改善土壤特性,增加作物产量,也是缓解农田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探讨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翻耕和免耕,副区为3种秸秆还田处理。结果表明:秸秆还田... 保护性耕作不仅能改善土壤特性,增加作物产量,也是缓解农田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探讨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翻耕和免耕,副区为3种秸秆还田处理。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弹尾目和蜱螨目,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免耕和秸秆还田的结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但pH值下降;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全氮和速效磷;与初始条件相比,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下降,而尿酶活性有所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对土壤动物特别是弹尾目和蜱螨目有显著的正效应,土壤速效磷含量也与优势类群表现为正相关;鞘翅目、双尾目和唇足纲表现了能适应相对较高pH值的土壤环境。总之,保护性耕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碳库,缓解温室效应,同时也提高了土壤动物丰富度;土壤动物与土壤养分密切相关,表现其在作物对养分利用的有效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秸秆 养分 保护性耕作 土壤动物 土壤肥力 黄淮海平原
下载PDF
过去5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发生的时空演变规律 被引量:58
3
作者 赵俊芳 赵艳霞 +1 位作者 郭建平 房世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815-2825,共11页
【目的】研究近50年来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干热风时空变化特征,针对其变化趋势,提出有效防御干热风的科学对策。【方法】基于黄淮海地区68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小麦干热风灾害等... 【目的】研究近50年来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干热风时空变化特征,针对其变化趋势,提出有效防御干热风的科学对策。【方法】基于黄淮海地区68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指标,系统分析近50年来黄淮海冬小麦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与过程次数的时空分布特征,针对其变化趋势,提出有效防御干热风的主要途径和技术措施。【结果】(1)1961—201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轻度、重度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出现的平均日数和过程次数随时间的变化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1960—1980年和2001—2010年均为缓慢减少时期,1981—2000年变化则不太明显。1968年各地干热风危害均最为严重,1987年危害均最轻;(2)近50年来,该区轻度、重度干热风灾害的年际变化很大,这和该时期气象要素匹配程度有关。各地20世纪60年代干热风发生最严重。其次,为20世纪70年代和最近10年。20世纪80、90年代危害较轻;(3)就空间平均分布状况而言,该区轻度和重度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和干热风过程次数分布具有一致性,总体呈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且地区间差异都很显著,同纬度地区的内陆高于沿海。河北省的北部和西北部、河南省的东南部一带等地干热风危害最轻,河北省南部、河南省西北部等地危害最重,该地作物产量受到冲击很大,生产相对更脆弱。【结论】1961—2010年,中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灾害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但由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气象要素温度、水分、风速等匹配组合的差异,干热风灾害年际变化很大,地区间差异显著,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仍有可能发生。实际生产中,必须重视小麦干热风灾害的防御,可从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化学措施着手来减少干热风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和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地区 冬小麦 干热风 时空变化 防御对策
下载PDF
2011—2050年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评价 被引量:49
4
作者 赵俊芳 郭建平 +2 位作者 邬定荣 房世波 俄有浩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189-3195,共7页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未来B2气候情景(2011—2050年)逐日资料以及基准气候时段(1961—1990年)的逐日资料,应用农业生态区域(AEZ)模型,对2011—2050年我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进行预测.结果表明:...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未来B2气候情景(2011—2050年)逐日资料以及基准气候时段(1961—1990年)的逐日资料,应用农业生态区域(AEZ)模型,对2011—2050年我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基准气候时段下,我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区域分异规律,总体均呈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且同纬度地区的沿海高于内陆.1961—1990年,冬小麦、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幅度分别在3893~11000和5908~12000kg.hm-2.未来B2气候情景下,冬小麦、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年际变化很大,这与该时期作物生长发育光、温、水的匹配程度有关.冬小麦、夏玉米分别在2011—2030年和2021—2040年间气候生产潜力的增加趋势非常明显,开发潜力很大.在保持现有生产状况下,未来B2气候情景下,2011—2050年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在空间上总体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表现为东南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反向变化、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的同向变化;而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区域分异规律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地区 冬小麦 夏玉米 气候生产潜力 未来气候情景 AEZ 模型
原文传递
干旱胁迫下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高光谱特征和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38
5
作者 谷艳芳 丁圣彦 +2 位作者 陈海生 高志英 邢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690-2697,共8页
2006年于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采用ASD Fieldspec HH光谱仪测定了不同水分胁迫下冬小麦高光谱反射率、红边参数和对应的冬小麦生理生态参数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a+b(Chla+b),... 2006年于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采用ASD Fieldspec HH光谱仪测定了不同水分胁迫下冬小麦高光谱反射率、红边参数和对应的冬小麦生理生态参数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a+b(Chla+b),叶片水分含量(LWC),叶面积指数(LAI)。结果表明,冬小麦生理生态参数随生长发育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Chla、Chlb和Chla+b开花期达最大值;LWC和M,孕穗期达最大值。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加,Chla、Chlb和Chla+b、LWC和M,减少。不同水分处理下冬小麦高光谱反射率具有绿色植物特征。用红边一阶微分光谱特征参数分析,冬小麦孕穗期和开花期红边(λred)位于728-730nm,灌浆期红边(λred)移到734nm。Chla、Chlb和Chla+b与Dλ730、Dλ702、Dλ730、Dλ718,LWC与Dλred、Dλ718以及LAI与Dλ718、Dλred、Sred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5(P〈0.05)。经回归分析,Chl与Dλ730 Dλ702、LWC与Dλred呈线性关系(R^2=0.87),LAI与Sred呈二次关系(R^2=0.68)。因此,用冬小麦高光谱特征及红边参数能判断冬小麦生育后期长势和农田水分胁迫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高光谱 生理生态 干旱胁迫 黄淮海平原
下载PDF
基于干热风危害指数的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灾损评估 被引量:33
6
作者 赵俊芳 赵艳霞 +1 位作者 郭建平 穆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5287-5293,共7页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呈上升态势。干热风灾害发生区域、次数和强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研究干热风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对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黄淮海地区68个气象台站1961—201...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呈上升态势。干热风灾害发生区域、次数和强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研究干热风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对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黄淮海地区68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和54个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6年小麦的发育期、产量、干热风灾害等数据,采用公认的中国气象局2007年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中冬小麦干热风灾害指标,计算干热风危害指数,进一步细化发育期,确定冬小麦抽穗前气象条件对气象产量影响的关键气象因子,分离干热风年冬小麦气象产量,构建重度干热风影响下干热风危害指数与冬小麦抽穗—成熟阶段气象条件对气象产量影响的统计模型,进行1981—2006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灾损的评估。结果表明:(1)重度干热风危害下,1981—2006年期间黄淮海各地区冬小麦不同发育时段的干热风危害指数平均在抽穗—开花时段最大,乳熟—成熟时段居中,开花—乳熟时段最小,分别为0.17、0.15和0.14,平均0.15;(2)冬小麦抽穗前气象条件对气象产量影响的关键气象因子为:播种—出苗期间的最低气温、拔节—孕穗期间的平均气温和孕穗—抽穗期间的平均气温,各个单因子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86和0.99,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播种—出苗的最低气温可决定小麦出苗的迟早和苗情;拔节—孕穗期间,在小花原基形成期—四分体形成期气温偏低可延长小穗、小花分化时间,防止退化,提高结实率;孕穗—抽穗的平均气温偏高有利于提早抽穗,延长后期灌浆时间,且晴天有利于开花授粉;(3)分离干热风年冬小麦气象产量后,构建了重度干热风影响下干热风危害指数与冬小麦抽穗—成熟3个阶段气象条件对气象产量影响的统计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客观上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风 黄淮海地区 冬小麦 灾损 评估
下载PDF
氮肥用量和秸秆根茬碳投入对黄淮海平原典型农田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25
7
作者 王文静 魏静 +2 位作者 马文奇 杨玉荣 郭彩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3591-3598,共8页
土壤有机质与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密切相关,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通过分析黄淮海平原10个小麦玉米长期定位试验资料,在不同施氮量下建立土壤有机质积累与碳投入的数学模型,探讨了土壤有机质积累与碳氮投入的关系。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与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密切相关,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通过分析黄淮海平原10个小麦玉米长期定位试验资料,在不同施氮量下建立土壤有机质积累与碳投入的数学模型,探讨了土壤有机质积累与碳氮投入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积累与碳投入的关系受氮肥用量的影响显著,无论低量施氮(长期定位试验中的常规施肥量,化肥氮量≤330kg/(hm.2a))还是高量施氮(长期定位试验中的高量施肥量,化肥氮量>330kg/(hm.2a)),秸秆根茬碳还田量与土壤有机质变化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利用土壤有机质积累与碳投入的数学模型计算的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的碳投入量(MSC),高量施氮时为7254kg/(hm.2a),低量施氮为1297kg/(hm.2a),前者是后者的5.6倍。因此,大量施用氮肥降低了投入碳的积累,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施用 秸秆和根茬输入 土壤有机质 黄淮海平原
下载PDF
基于MODIS-EVI及物候差异免阈值提取黄淮海平原冬小麦面积 被引量:25
8
作者 张莎 张佳华 +1 位作者 白雲 姚凤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0-158,共9页
使用植被指数阈值法提取冬小麦种植面积时,通常需要根据区域间物候差异设置不同阈值。针对这一问题,该文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区,使用农业气象站生育期观测数据和气象再分析资料,利用逐步进入法模拟冬小麦播种期和成熟期,使用Savitzky-Gol... 使用植被指数阈值法提取冬小麦种植面积时,通常需要根据区域间物候差异设置不同阈值。针对这一问题,该文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区,使用农业气象站生育期观测数据和气象再分析资料,利用逐步进入法模拟冬小麦播种期和成熟期,使用Savitzky-Golay(S-G)滤波重构的MODIS EVI数据逐像元计算播种期至成熟期EVI的峰值频数并结合光谱突变法构建了具有普适性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模型。用统计数据验证提取结果表明:在市级尺度和县级尺度上R^2分别为0.91(RMSE 60.08×10~3 hm^2)和0.80(RMSE 8.97×10~3 hm^2)。该文改进的提取模型既考虑了区域间的物候差异,又避免了阈值设置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能较好地在大范围内应用于冬小麦面积快速提取,可为大范围内冬小麦监测及估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农作物 提取 黄淮海平原 物候差异 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 普适性 MODIS EVI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方式和氮肥类型对黄淮海平原夏玉米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李玮 张佳宝 张丛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42-849,共8页
为了研究黄淮海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和施氮类型对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于2010年6—10月,采用LI-COR-6400-09土壤气室连接红外线气体分析仪(IRGA)对玉米农田行间掩埋秸秆区的土壤呼吸作用进行了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常规施... 为了研究黄淮海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和施氮类型对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于2010年6—10月,采用LI-COR-6400-09土壤气室连接红外线气体分析仪(IRGA)对玉米农田行间掩埋秸秆区的土壤呼吸作用进行了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常规施肥下,玉米生育期内秸秆行间掩埋处理(ISFR)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秸秆移除(NSFR)和秸秆覆盖(SFR)处理(P<0.05)。秸秆行间掩埋配合施用化学氮肥处理中,配施50.4 kg(N).hm 2处理(ISF3)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为(178.85±46.60)mg(C).m 2.h 1,显著高于配施33.6 kg(N).hm 2处理(ISF2)的(124.11±23.18)mg(C).m 2.h 1(P<0.05)。秸秆行间掩埋配合施用鸡粪处理中,鸡粪施用量为33.6kg(N).hm 2(ISOM2)处理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为(208.08±31.54)mg(C).m 2.h 1,施用16.8 kg(N).hm 2(ISOM1)和50.4 kg(N).hm 2(ISOM3)处理的为(135.07±21.97)mg(C).m 2.h 1、(171.43±43.31)mg(C).m 2.h 1,相比ISOM2处理,ISOM1和ISOM3处理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降低了35.09%和17.61%。ISOM2处理玉米季CO2排放累积量为499.39 g(C).m 2,显著高于ISF2处理的297.86 g(C).m 2。秸秆行间掩埋配合施用化学氮肥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小于配合施用鸡粪的影响,配合施用16%总氮的鸡粪,即33.6 kg(N).hm 2时C/N比最适宜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玉米田 秸秆还田方式 氮肥类型 土壤呼吸速率 玉米农田生态系统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小麦吸收镉与土壤可浸提镉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熊孜 赵会薇 +1 位作者 李菊梅 马义兵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75-2284,共10页
土壤重金属镉浸提量与小麦吸收镉量关系是评价浸提方法以及土壤中镉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为了给黄淮海平原小麦产区土壤镉污染评价提供科技支撑。分别采用0.43 mol·L^(-1)HNO_3、0.1 mol·L^(-1)HCl、0.05 mol·L^(-1)EDTA浸... 土壤重金属镉浸提量与小麦吸收镉量关系是评价浸提方法以及土壤中镉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为了给黄淮海平原小麦产区土壤镉污染评价提供科技支撑。分别采用0.43 mol·L^(-1)HNO_3、0.1 mol·L^(-1)HCl、0.05 mol·L^(-1)EDTA浸提土壤镉的方法对黄淮海平原11个不同地点大田土壤样品和24个小麦植株样品进行了测定,并对3种不同浸提剂浸提的土壤有效态镉量间的相互关系,及土壤浸提镉含量与小麦镉含量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不同浸提剂浸提的土壤Cd含量、全量间的相关关系均达极显著水平;3种浸提剂的Cd浸提率为58.7%(0.43 mol·L^(-1)HNO_3)>53.2%(0.05 mol·L^(-1)EDTA)>25.9%(0.1 mol·L^(-1)HCl),不同浸提剂浸提的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与小麦植株Cd含量的相关性顺序为r=0.74(0.05 mol·L^(-1)EDTA)>r=0.64(0.43 mol·L^(-1)HNO_3)>r=0.49(0.1 mol·L^(-1)HCl);在pH为7.71~8.59和土壤全Cd含量范围为0.107~0.212 mg·kg^(-1)条件下,以EDTA浸提的土壤Cd含量及土壤Cd全量结合土壤pH值建立的方程可以较好地预测小麦籽粒Cd含量;经推算,EDTA浸提的土壤Cd和土壤Cd全量的安全临界值可分别为0.671 mg·kg^(-1)和1.02 m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小麦 全Cd 可浸提Cd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农业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以聊城市为例 被引量:15
11
作者 肖燕 刘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13358-13361,共4页
以地处黄淮海平原中部的山东省聊城地区为案例区,通过对农业用地自然因素、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黄淮海平原典型农业区的农业用地适宜性程度。结果表明聊城市的土地质量中等偏上,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并初步验证运用GIS技术进行农业... 以地处黄淮海平原中部的山东省聊城地区为案例区,通过对农业用地自然因素、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黄淮海平原典型农业区的农业用地适宜性程度。结果表明聊城市的土地质量中等偏上,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并初步验证运用GIS技术进行农业用地的适应性研究的科学性,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 GIS技术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农区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庆云 万猛 +1 位作者 樊巍 吴泽鑫 《河南科学》 2008年第4期434-437,共4页
对黄淮海平原农区5,9,11,13年4个不同树龄阶段的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量依次为16.35,90.49,92.82,127.82 t/hm2;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3.27,7.05,8.44,9.83 t/(hm2.a,)各树龄阶段的单木生物量与胸径和... 对黄淮海平原农区5,9,11,13年4个不同树龄阶段的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量依次为16.35,90.49,92.82,127.82 t/hm2;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3.27,7.05,8.44,9.83 t/(hm2.a,)各树龄阶段的单木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之间均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其生物量分配格局都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同时建立了4种龄级杨树人工林及其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杨树 黄淮海平原 回归模型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资源低耗生态农业模式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侯满平 郝晋珉 +1 位作者 丁忠义 孟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89-191,共3页
简述了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水土资源与环境状况及农业能耗等态势 ,提出该区发展资源低耗生态农业模式策略 ,并分析论证了曲周模式可行性。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资源消耗 生态农业模式 可持续发展 曲周模式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黄淮海平原的干旱趋势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郝晶晶 陆桂华 +1 位作者 闫桂霞 吴志勇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14,115,共4页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PRECIS的输出结果,计算了SRES A2情景下黄淮海平原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的时空变化趋势及不同年代干旱频率和干旱历时的变化。结果表明:气候变化A2情景下,黄淮海平原未来百年将呈现先变干后变湿的趋势,2011~2040年...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PRECIS的输出结果,计算了SRES A2情景下黄淮海平原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的时空变化趋势及不同年代干旱频率和干旱历时的变化。结果表明:气候变化A2情景下,黄淮海平原未来百年将呈现先变干后变湿的趋势,2011~2040年将可能成为黄淮海平原最干旱的时段,极端干旱的干旱频率及干旱历时将达最大,随后逐渐变湿,2071~2100年将呈现明显的湿润化趋势;未来降水的增加将导致黄淮海平原湿润化,但气温的升高将会削弱湿润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 黄淮海平原 帕默尔干旱指数 IPCCA2情景
下载PDF
秸秆掩埋还田对黄淮海平原耕层土壤温度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玮 张佳宝 张丛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3-248,共6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作物秸秆行间掩埋配施不同类型氮肥(矿质化肥和鸡粪)下耕层土壤温度的变化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初期配施氮肥对秸秆有激发效应,能提高耕层的土壤温度,提高幅度受大气温度、降水的影响。秸秆行间掩...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作物秸秆行间掩埋配施不同类型氮肥(矿质化肥和鸡粪)下耕层土壤温度的变化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初期配施氮肥对秸秆有激发效应,能提高耕层的土壤温度,提高幅度受大气温度、降水的影响。秸秆行间掩埋配施质量分数为16%总氮的鸡粪和24%总氮的化学氮肥耕层土壤的增温效果明显,土壤温度分别上升0.7和0.8℃。秸秆行间掩埋还田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因作物类型和生育期而异,从不同生育期来看,作物前期的生长受秸秆行间掩埋还田的影响最大。从作物类型来看,配施质量分数为8%、16%、24%总氮的鸡粪,拔节期冬小麦的生物量低于对照38.7%、29.4%和27.9%,3个处理分别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玉米没有差异。秸秆行间掩埋配施质量分数为8%、16%、24%总氮的矿质氮肥,拔节期冬小麦的生物量低于对照25.7%、30.9%和14.1%,配施低、中量化学氮肥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玉米生物量高于对照0.9%、50.8%和19.8%,配施中量化学氮肥与对照有明显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作物生长 激发 秸秆掩埋 黄淮海平原
下载PDF
叶面肥与农药配合喷施对冬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修平 朱涛 朱丽萍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1期169-172,共4页
为了研究黄淮海平原肥料和农药配合施用对蚜虫的防治、小麦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黄淮海平原中部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叶面肥(以叶面肥多肽、黄腐酸磷酸二氢钾、硝酸钾和硫酸锌猛为)和农药(吡虫啉和菊酯)交互配合施用,... 为了研究黄淮海平原肥料和农药配合施用对蚜虫的防治、小麦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黄淮海平原中部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叶面肥(以叶面肥多肽、黄腐酸磷酸二氢钾、硝酸钾和硫酸锌猛为)和农药(吡虫啉和菊酯)交互配合施用,研究肥药配合施用对蚜虫的防治、小麦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添加叶面肥条件下,单独喷施农药小麦产量约为7846.5kg/hm2,在添加多肽、黄腐酸、磷酸二氢钾、硝酸钾或者硫酸锌猛后,小麦产量明显增加,增幅为0.55%-6.45%。硝酸钾配施农药增幅最高,每公顷增产1000.5kg,多肽和硫酸锌猛次之,每公顷增产为265.5kg和288.0kg,而黄腐酸和磷酸二氢钾增加较低,约为96.0kg和43.5kg。农药(吡虫啉和菊酯)与叶面肥(多肽、黄腐酸磷酸二氢钾、硝酸钾和硫酸锌)交互配合施用不仅提高了小麦产量,也明显起到杀虫作用,防虫效果明显。吡虫啉的防控率为85.7%,菊脂的为86.0%,并没有出现叶面肥降低农药杀虫的作用,具有实际的农事指导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面肥 农药 黄淮海平原 小麦产量
下载PDF
基于MODIS-EVI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种植面积分带提取 被引量:11
17
作者 姜亚珍 张瑜洁 +1 位作者 孙琛 游松财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7-424,共8页
黄淮海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区,快速准确获取冬小麦的种植面积信息,对于黄淮海平原粮食估产和种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2009-2010年冬小麦生育期内MODIS-EVI数据,在利用HANTS算法重构基础上,根据冬小麦植被指数的季节节律... 黄淮海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区,快速准确获取冬小麦的种植面积信息,对于黄淮海平原粮食估产和种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2009-2010年冬小麦生育期内MODIS-EVI数据,在利用HANTS算法重构基础上,根据冬小麦植被指数的季节节律性变化规律,构建模型提取黄淮海平原冬小麦面积信息。提取结果用统计数据进行验证,表明黄淮海平原各覆盖省份提取精度均值为62.9%,偏差为33.4,提取精度低,稳定性差。分析研究区域冬小麦生育期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发现同一生育期随纬度增加明显线性推迟,据此对研究区进行了纬向水平分带。然后利用已建立模型分带提取冬小麦种植面积信息,提取结果中各省份精度均值为84.4%,偏差为4.9。可以看出,分带提取的各省份的精度均值明显高于未分带的提取结果,偏差也明显减小,提取方法更好,更稳定,可为以后大范围区域提取冬小麦面积信息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MODIS-EVI 分带 面积信息提取 冬小麦
原文传递
黄淮海平原气候变化及对粮食产量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6
18
作者 缪丽娟 刘冉 +1 位作者 邹扬锋 余洋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0-20,共11页
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明确黄淮海平原近60 a来关键气候要素的主要变化特征,梳理干旱天气对该地区两种主要作物(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黄淮海平原气候总体上呈暖干化趋势;近年来干旱强度及频率增强减缓了粮食增产趋势... 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明确黄淮海平原近60 a来关键气候要素的主要变化特征,梳理干旱天气对该地区两种主要作物(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黄淮海平原气候总体上呈暖干化趋势;近年来干旱强度及频率增强减缓了粮食增产趋势,对北部粮食作物(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的负面作用更为显著;在不同生长阶段,干旱天气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以往研究聚焦于该地区单一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及其对单一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尚缺乏对该地区气候变化与两类主要作物粮食生产之间关系的系统认知。未来研究应聚焦黄淮海平原极端气候对不同作物产量影响的机制,为提高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水平带来前瞻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气候变化 干旱 粮食产量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旗叶的生理生态特性 被引量:7
19
作者 谷艳芳 高志英 +1 位作者 邢倩 丁圣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465-3471,共7页
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4、5月份,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用Li-6400光合测定仪对田间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进行了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日变化的测定,并同步测定了有效辐射(PAR)、气温(Ta)、叶温(Tl)、... 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4、5月份,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用Li-6400光合测定仪对田间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进行了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日变化的测定,并同步测定了有效辐射(PAR)、气温(Ta)、叶温(Tl)、空气相对湿度(Rh)、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等因子,研究了冬小麦旗叶的Pn、Tr与环境和生理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旗叶的Pn随PAR的增加而升高,其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分别在50~60 μmol·m^-2 ·s^-1和1050~1100 μmol·m^-2 ·s^-1左右;Tr随 PAR呈线性升高.Ta与Tl的相关系数r=0.886**,达显著水平,冬小麦旗叶Pn随Ta、Tl的增加而升高,当Ta、Tl分别超过30 ℃、32 ℃左右时,Pn随两因素的增加反而下降;Tr随Ta、Tl的增加呈直线升高.冬小麦旗叶Pn、Tr与G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407**和r=0.322**,二者均随Gs的增加而升高,当Gs超过0.2 mol·m^-2 ·s^-1左右时,Pn的速度就会减缓.冬小麦旗叶的Pn、Tr均随Ci的增加而下降.通过对生态、生理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黄淮海平原冬小麦旗叶的Pn、Tr的主要因子是PAR、Gs,除此以外,Ci也是影响Pn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旗叶 净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生理生态因子 黄淮海平原
下载PDF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防护林斑块边缘效应对节肢动物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汪洋 王刚 +2 位作者 杜瑛琪 陈绮铭 谷艳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6186-6193,共8页
于2008和2009年在黄淮海平原典型地区商丘民权林场(34°31'—34°52'N,115°00'—115°28'E)进行。选择杨树林、槐树林和杨槐混交林3种人工林模式,调查节肢动物群落构成、生物多样性及边缘效应对节肢... 于2008和2009年在黄淮海平原典型地区商丘民权林场(34°31'—34°52'N,115°00'—115°28'E)进行。选择杨树林、槐树林和杨槐混交林3种人工林模式,调查节肢动物群落构成、生物多样性及边缘效应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节肢动物科级水平上不同年份间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差异都不显著(P>0.05),防护林不同模式间个体数(df=2,F=59.48,P<0.001)和类群数(df=2,F=15.44,P<0.001)差异均显著。3种防护林中以杨树林物种丰富度指数较高,S杨树林(9.65)>S杨槐混交林(8.78)>S槐树林(7.47);生物多样性指数H'杨树林(1.78)>H'杨槐混交林(1.65)>H'槐树林(1.46),其中杨树与槐树林的S和H'差异显著(P<0.05)。杨树林和槐树林边缘效应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大于杨槐混交林,林地边缘节肢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均较高。节肢动物类群组成表现为林地边缘的偶见种和农田种多于林内。杨树林和槐树林边缘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较高,向林内40m显著下降;而杨槐混交林边缘效应对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的影响较小。综合分析认为,杨树林和槐树林边缘效应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距离为40m,杨槐混交林距离为20m。单一树种农田防护林斑块不小于80m宽,混交林斑块不小于40m宽,可以保护林内物种生存,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效应 节肢动物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黄淮海平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