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 被引量:329
1
作者 胡安江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16,共7页
纵观近半个世纪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艰难历程及接受效度,译者模式的遴选原则以及翻译策略的理性选择是翻译决策者疏于重点考虑的两大议题。事实上,汉学家译者模式以及归化式翻译策略理应成为翻译界在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中的共识。
关键词 中国文学走出去 译者模式 翻译策略 葛浩文
原文传递
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关于葛浩文的翻译 被引量:190
2
作者 刘云虹 许钧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7,共12页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媒体、学界和翻译界围绕翻译的重要性、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翻译策略与方法以及翻译对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和作用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在这一背景下,莫言作品的英译者葛浩文的翻译成为普遍关...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媒体、学界和翻译界围绕翻译的重要性、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翻译策略与方法以及翻译对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和作用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在这一背景下,莫言作品的英译者葛浩文的翻译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删节"、"改译"甚至"整体编译"等翻译策略被视为葛浩文翻译的标签,部分学者和媒体进而将葛浩文的翻译定性为"连译带改"的翻译,并将这种"不忠实"的翻译方法上升为译介中国文学的唯一正确方法,甚至是唯一正确模式,并据此对以"忠实"为原则的翻译观念提出了质疑。对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中的翻译方法甚或翻译模式等相关问题做出进一步思考,从翻译忠实性、翻译观念、译者责任以及文化接受的不平衡性等与翻译方法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来澄清一些模糊的观点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模式 中国文学译介 葛浩文
原文传递
葛浩文翻译观探究 被引量:101
3
作者 文军 王小川 赖甜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8-80,共3页
本文旨在分析葛浩文的翻译观:对原文和译文的忠实、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同时翻译又是一种背叛和重写。结论指出:虽然葛浩文认同翻译是一种背叛和重写,但忠实仍然是他指导自己翻译实践的第一准则,并且在不同情境之下灵活运用不同... 本文旨在分析葛浩文的翻译观:对原文和译文的忠实、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同时翻译又是一种背叛和重写。结论指出:虽然葛浩文认同翻译是一种背叛和重写,但忠实仍然是他指导自己翻译实践的第一准则,并且在不同情境之下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使得译文既传达了原文的形和神又易于目标语读者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翻译观 忠实
下载PDF
莫言小说英译研究 被引量:71
4
作者 邵璐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5-56,共12页
莫言是西方最受欢迎的当代中国小说家之一,英译者对他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起了最关键的作用。本文从所有可获得的西方国家英语和境外华语期刊、报纸中检索,对相关评论文章进行梳理,评析莫言在国际上(主要是西方)的影响力,勾勒出在西... 莫言是西方最受欢迎的当代中国小说家之一,英译者对他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起了最关键的作用。本文从所有可获得的西方国家英语和境外华语期刊、报纸中检索,对相关评论文章进行梳理,评析莫言在国际上(主要是西方)的影响力,勾勒出在西方受欢迎的文学作品类型,探讨莫言作品在西方受欢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英译 葛浩文 影响 西方文学世界
原文传递
葛浩文英译《红高粱》生产过程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51
5
作者 汪宝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12期20-30,共11页
本文运用场域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考察葛浩文译者惯习的形成及介入美国文学场域,分析有关行动者如何通过资本转化构建《红高粱》翻译发起、出版网络,促成葛译本在美国的顺利生产,最后分析翻译及编辑方式对葛译面貌的影响。其译者惯习... 本文运用场域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考察葛浩文译者惯习的形成及介入美国文学场域,分析有关行动者如何通过资本转化构建《红高粱》翻译发起、出版网络,促成葛译本在美国的顺利生产,最后分析翻译及编辑方式对葛译面貌的影响。其译者惯习决定葛浩文的翻译方式是学术性与商业性兼顾,既有忠实的一面,也有灵活变通的一面。葛浩文既"忠实"又"叛逆"的译法看似吊诡,却帮助他取得了极大成功,这一悖论可用场域理论得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高粱》 葛浩文 生产 场域 行动者网络
下载PDF
汉语“乡土语言”葛译译者行为度——“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视域 被引量:49
6
作者 周领顺 杜玉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26,共6页
乡土小说极具乡土气息,其中"乡土语言"的翻译是公认的难题。本文借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发现,汉学家葛浩文在英译莫言作品时,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行为特征。基于"葛(浩文)... 乡土小说极具乡土气息,其中"乡土语言"的翻译是公认的难题。本文借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发现,汉学家葛浩文在英译莫言作品时,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行为特征。基于"葛(浩文)译莫言10本小说‘乡土语言’翻译语料库",本文归纳出译者"求真为本,务实为用(上)"的总的行为规律,据此可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些许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语言 葛浩文 “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 行为规律
原文传递
基于语料库的葛浩文译者风格分析——以莫言小说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48
7
作者 侯羽 刘泽权 刘鼎甲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2-78,共7页
本文旨在基于"葛浩文英译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考察葛氏的翻译风格。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莫言五部小说英译本中各种语言形式参数和强调斜体词的统计结果,得出三点主要发现:一是葛氏所译五部莫言小说的英译本在标准类符/形符比、... 本文旨在基于"葛浩文英译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考察葛氏的翻译风格。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莫言五部小说英译本中各种语言形式参数和强调斜体词的统计结果,得出三点主要发现:一是葛氏所译五部莫言小说的英译本在标准类符/形符比、中英文文字量比值、中英文句对主要类型排列顺序、said报道小句语序、强调斜体词使用数量方面都基本一致,这说明了葛氏翻译风格在这些方面具有一致性;二是葛氏英译莫言和苏童小说的风格在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三是葛氏所译莫言小说英译本均具有明显的美国英语原创文本特征。本文认为,莫言小说得以在西方世界广泛传播,究其原因有以下四方面:葛氏对莫言小说的长期关注、他对莫言众多小说的翻译、他与莫言的合作关系以及他的主观能动性。本文结论为,中国文学"走出去"不仅要有优秀的作者和作品,还需要译者对作家作品的长期关注和连续翻译、译者和作者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译者风格 莫言小说英译本
原文传递
Glocal Chimerican葛浩文英译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孟祥春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7-87,共11页
葛浩文具有文化和翻译意义上的glocal Chimerican身份。这一身份对认识围绕葛浩文的种种论争至关重要。本文以围绕葛译的重大论争或问题为切入点,把葛译这一研究对象问题化,重点论述葛浩文"我译"与"译我"的辩证关... 葛浩文具有文化和翻译意义上的glocal Chimerican身份。这一身份对认识围绕葛浩文的种种论争至关重要。本文以围绕葛译的重大论争或问题为切入点,把葛译这一研究对象问题化,重点论述葛浩文"我译"与"译我"的辩证关系、文化姿态与"市场"要素、理论反思与自我实践的张力,以及葛浩文的意义、定位与评估。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思考中国文学"走出去"所必须应对的"谁在译、该谁译、该译谁、为谁译、如何译以及何时译"这一宏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glocal Chimerican 英译 论争 评估定位
原文传递
基于翻译过程的葛浩文翻译研究——以《干校六记》英译本的翻译过程为例 被引量:29
9
作者 许诗焱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5-103,共9页
本文以俄克拉荷马大学中国文学翻译档案馆所收藏的葛浩文上世纪80年代初翻译《干校六记》期间与编辑、出版商、作者、学者以及读者之间的83封信件为基础,对葛浩文《干校六记》的翻译过程进行研究。希望这一具体案例能唤起大家对翻译过... 本文以俄克拉荷马大学中国文学翻译档案馆所收藏的葛浩文上世纪80年代初翻译《干校六记》期间与编辑、出版商、作者、学者以及读者之间的83封信件为基础,对葛浩文《干校六记》的翻译过程进行研究。希望这一具体案例能唤起大家对翻译过程的关注和思考。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翻译过程研究可以为翻译评价提供新维度,为翻译教学提供新素材,为翻译研究提供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过程 葛浩文 《干校六记》
原文传递
翻译与转叙——《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叙事性阐释 被引量:28
10
作者 邵璐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6-101,共6页
对于文学翻译研究而言,经典叙事学仍有着有力的解释力和应用、理论价值,而且,翻译的叙事研究也应是文学翻译研究的主体之一。本文以《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从经典叙事学角度对其进行详细剖析,就目标文本中呈现的叙... 对于文学翻译研究而言,经典叙事学仍有着有力的解释力和应用、理论价值,而且,翻译的叙事研究也应是文学翻译研究的主体之一。本文以《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从经典叙事学角度对其进行详细剖析,就目标文本中呈现的叙述声音、叙述视角、转叙等问题展开讨论,认为目标文本中主要出现了两种视角越界:显性越界和隐性越界;这两种视角越界中又都呈现省叙、伪叙;而无论省叙还是伪叙,都既可跟叙述视角,也可与叙述声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葛浩文 叙事学 《生死疲劳》
下载PDF
葛浩文译学见解初探 被引量:24
11
作者 靳秀莹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21-123,共3页
葛浩文是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介绍到西方世界的最积极、最有成就的翻译家。他在丰富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译学见解,即翻译要促进文化交流,译者应"精"于译事、"慎"于译事、"乐"于译事,翻译是忠... 葛浩文是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介绍到西方世界的最积极、最有成就的翻译家。他在丰富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译学见解,即翻译要促进文化交流,译者应"精"于译事、"慎"于译事、"乐"于译事,翻译是忠实与创造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翻译思想 文学翻译
下载PDF
前景化语言翻译策略研究:以《废都》葛浩文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26
12
作者 冯正斌 党争胜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4-89,共6页
贾平凹在小说《废都》中使用了大量的前景化语言,这些语言的使用在成就原作文学性的同时也为译者带来了挑战。在翻译《废都》时,葛浩文为忠实原著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处理原文中的前景化语言,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效果。... 贾平凹在小说《废都》中使用了大量的前景化语言,这些语言的使用在成就原作文学性的同时也为译者带来了挑战。在翻译《废都》时,葛浩文为忠实原著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处理原文中的前景化语言,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效果。分析葛浩文《废都》译本的前景化语言翻译策略对译本质量评价有着重要价值,对于更好地推进中国文学"走出去"亦具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都》 葛浩文 前景化 英译研究
原文传递
汉学家乡土语言英译策略对比研究——以葛浩文译《酒国》和蓝诗玲译《鲁迅小说全集》为例 被引量:24
13
作者 周领顺 丁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14,共14页
汉语"乡土语言"作为中国乡土文学作品的载体,其英译问题逐渐受到译学界的关注,而汉学家英译是译学界普遍看好的、理想的译者模式,通常被认为是一条成功的实践路径,其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功不可没。就中国乡土文学作品中汉语&... 汉语"乡土语言"作为中国乡土文学作品的载体,其英译问题逐渐受到译学界的关注,而汉学家英译是译学界普遍看好的、理想的译者模式,通常被认为是一条成功的实践路径,其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功不可没。就中国乡土文学作品中汉语"乡土语言"的英译而言,汉学家葛浩文和汉学家蓝诗玲的英译实践,是汉学家中比较突出的两位,对其乡土语言英译策略及其动因的研究,将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译者模式等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通过对葛浩文英译莫言《酒国》和蓝诗玲英译鲁迅《鲁迅小说全集》中的乡土语言事实的分析,深刻剖析了不同的译者行为背后的动因。对于译者而言,实现译者学者化,才能传递文化的最强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蓝诗玲 乡土语言 《酒国》 《鲁迅小说全集》 译者学者化
下载PDF
莫言《生死疲劳》英译中隐义明示法的运用:翻译文体学视角 被引量:21
14
作者 邵璐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0-104,共5页
本文对莫言《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隐义明示法展开研究。试从翻译文体学角度,对《生死疲劳》在中西方读者群中遭受内冷外热的情况做出回答。本文指出,明示是《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中一个明显的文体特征。在该英译本中,隐义明示法主... 本文对莫言《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隐义明示法展开研究。试从翻译文体学角度,对《生死疲劳》在中西方读者群中遭受内冷外热的情况做出回答。本文指出,明示是《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中一个明显的文体特征。在该英译本中,隐义明示法主要有四种体现:增添戏剧化色彩、增添话语、增加语气或强度、增加生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葛浩文 明示 文体特征 《生死疲劳》英译
原文传递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葛浩文的译者主体性探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胡伟华 郭继荣 《外语电化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57,共6页
为了全面探究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在英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时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研究视角,从译前文本选择及译中翻译策略与方法选择两个方面对葛浩文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进行解读。研究分析发现,葛浩文英译时既表... 为了全面探究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在英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时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研究视角,从译前文本选择及译中翻译策略与方法选择两个方面对葛浩文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进行解读。研究分析发现,葛浩文英译时既表现出基于自身审美倾向及翻译思想的主观能动性,又表现出在译入语文化系统面前的受动性,而这正是其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综合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葛浩文 生态翻译学
原文传递
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的译者模式--葛浩文与中国译者对比视角 被引量:16
16
作者 周领顺 丁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2-12,128,共11页
中国乡土文学的海外译介是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乡土语言作为乡土文学的一部分,其英译问题也逐渐受到译学界的关注,并且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译者模式及其建构是中国文学能否"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之一,译学界对... 中国乡土文学的海外译介是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乡土语言作为乡土文学的一部分,其英译问题也逐渐受到译学界的关注,并且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译者模式及其建构是中国文学能否"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之一,译学界对于译者模式这一话题争论不休,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译者模式为"汉学家+中国译者"。本文从葛浩文英译莫言的10部小说入手,从中筛选出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乡土语言表达,从意义、乡土味和流畅度等三个角度,将汉学家葛浩文的译文与中国译者的译文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对于乡土语言单位处理的异同,借以归纳乡土语言的英译实践模式,以期对中国文化走"走出去"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中国译者 “乡土语言” 译者模式
下载PDF
从文学翻译变通的角度看葛浩文《红高粱家族》的英译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淑玲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127-129,共3页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忠实"的"背叛"。本文深层次的剖析了葛浩文对莫言作品《红高粱家族》的英译,发现葛浩文的译作脱离了呆板的硬译死译,逾越了翻译的桎梏与障碍,以忠实为第一准则,在不同情境...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忠实"的"背叛"。本文深层次的剖析了葛浩文对莫言作品《红高粱家族》的英译,发现葛浩文的译作脱离了呆板的硬译死译,逾越了翻译的桎梏与障碍,以忠实为第一准则,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变通,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既传达了原文的"形"与"神",又非常易于目标语读者的理解,是"忠实"与"背叛"的完美结合。这种变通的翻译方法为人们重新认识翻译中不完全的忠实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较科学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莫言 《红高粱家族》 英译作品 忠实 背叛 变通
下载PDF
变通意识与国粹心态——葛浩文的文学翻译观解读 被引量:14
18
作者 余东 张艳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86-92,共7页
由于汉英语言和文化迥然各异,译者如何酌情变通以逾越翻译障碍至为关键,文学翻译尤其如此。葛浩文注重读者的审美习惯,敢于变通,译笔优美,以写作心态追求译文的可读性,其译文既不逾矩,又极具可读性,因而广受欢迎。他的成功对中国文学&qu... 由于汉英语言和文化迥然各异,译者如何酌情变通以逾越翻译障碍至为关键,文学翻译尤其如此。葛浩文注重读者的审美习惯,敢于变通,译笔优美,以写作心态追求译文的可读性,其译文既不逾矩,又极具可读性,因而广受欢迎。他的成功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我们富有启示意义:翻译中的创作意识不是单纯的归化策略,也非同一般的"改写"笔法,而是从内心以翻译为创作。可以说,葛译是创作的,而不是翻译的;葛浩文以译为写,变通灵活,但不等于忽略或否认了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中国文学真正要"走出去",首先应该保持积极的外向心态,摆脱"国粹"心态的束缚,少些细节得失的计较,更多地考虑宏观层面上中国文学美学价值的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文学翻译 变通意识 国粹心态
下载PDF
葛浩文乡土风格翻译之论及其行为的倾向性 被引量:14
19
作者 周领顺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82,共6页
风格翻译是译学界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对于汉语乡土文学作品乡土风格的翻译研究却比较薄弱。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是一位公认的成功翻译家,他不仅发表过有关中国乡土文学乡土风格之论,而且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因此有必要对其乡土风格之... 风格翻译是译学界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对于汉语乡土文学作品乡土风格的翻译研究却比较薄弱。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是一位公认的成功翻译家,他不仅发表过有关中国乡土文学乡土风格之论,而且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因此有必要对其乡土风格之论进行条分缕析并在其实践上进行验证,才会为未来的有关翻译实践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并让有关研究做到有的放矢。研究发现,奈达等人有关"翻译"的两个层次,也适用于描写葛浩文的汉语乡土文学翻译实践。葛浩文在确保交际信息通达和乡土风格再现之间,行为呈现为选择性,在不影响交际信息通达的前提下,偏于对原文乡土风格的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乡土风格 行为倾向
原文传递
当代小说他者译介与海外接受中的意见领袖 被引量:14
20
作者 姜智芹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58,共11页
意见领袖在中国当代小说对外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他们不仅指那些将当代小说翻译成外文的汉学家、研究当代小说的华裔学者和西方本土学者,而且包括出版当代小说的海外重量级出版社、发表当代小说评论的国外权威期刊等。... 意见领袖在中国当代小说对外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他们不仅指那些将当代小说翻译成外文的汉学家、研究当代小说的华裔学者和西方本土学者,而且包括出版当代小说的海外重量级出版社、发表当代小说评论的国外权威期刊等。这些意见领袖通过自主的译本选择,个性化的理解与阐释,选择性的出版与推介,对国外读者起到价值性引导和选择性引导作用。有鉴于此,要以多种方式培养更多有利于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意见领袖,使当代小说不仅能够"走出去",还要"走进去","活跃"地存在于异域文学体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小说 译介与接受 意见领袖 葛浩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