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6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 被引量:232
1
作者 李政 廖晓东 《政治经济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6-159,共14页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的革新和未来发展方向,迫切需要深度理解和认识其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发展生产力是经济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经济思想史中的核心主题,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逻辑。历史和现实逻辑表明,新质生...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的革新和未来发展方向,迫切需要深度理解和认识其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发展生产力是经济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经济思想史中的核心主题,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逻辑。历史和现实逻辑表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历艰难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两个阶段,现在正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迈进,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谁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方面率先取得突破,率先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谁就能够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赢得全球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我国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作为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现实逻辑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与路 被引量:86
2
作者 霍军亮 吴春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77,共9页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破解农村发展困境的战略性举措和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路径。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蕴涵着厚实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在于农村基层党的建...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破解农村发展困境的战略性举措和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路径。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蕴涵着厚实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在于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始终与时代乡村发展诉求同频共振,理论逻辑在于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之间的耦合发展与互促共进。新时代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应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根本遵循,重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建乡村文化发展模式,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和优化乡村生活愿景,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引领能力、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文化引领能力、社会治理能力和群众凝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基层党组织 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 实践进路
下载PDF
社会保障与国家治理的历史逻辑及未来选择 被引量:67
3
作者 郑功成 《社会保障评论》 CSSCI 2017年第1期24-33,62,共11页
人类自身的脆弱性和市场失灵现象,决定了具有稳定性的社会保障是国家治理的必要手段和重要工具,并在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央政府主导与立法先行、互助共济与责任分担等客观规律。在全球化背景下,老龄化、互联网、新业态... 人类自身的脆弱性和市场失灵现象,决定了具有稳定性的社会保障是国家治理的必要手段和重要工具,并在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央政府主导与立法先行、互助共济与责任分担等客观规律。在全球化背景下,老龄化、互联网、新业态等的发展,以及不平等现象的加剧,均要求对社会保障做出相应调整。以建设积极、健康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发展目标,与时俱进地优化制度结构,实现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再造高效率的运行机制,是社会保障制度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更为重要作用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 国家治理 历史逻辑 未来选择
下载PDF
推动城市治理重心下移:历史逻辑、辩证关系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65
4
作者 容志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58,共10页
在社会结构变迁和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必须超越简单向基层"放权、放人、放资源",甚至是简单扩充基层政权人员编制和队伍的传统路径,而必须紧紧围绕如何弥补基层治理框架失衡、条块管理缝隙增大和基层共同... 在社会结构变迁和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必须超越简单向基层"放权、放人、放资源",甚至是简单扩充基层政权人员编制和队伍的传统路径,而必须紧紧围绕如何弥补基层治理框架失衡、条块管理缝隙增大和基层共同体缺失三大课题,顶层设计和科学处理重心下移与层级分工、属地管理与专业管理、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制度变迁与技术发展四大辩证关系,通过体制、机制、队伍和技术的变革,实现国家主导下的基层治理乃至城市治理体系的系统性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重心下移 历史逻辑 辩证关系 实施路径
原文传递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被引量:52
5
作者 刘成 李建军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111,共12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是新时代我国文化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首要政治任务,提出了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是新时代我国文化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首要政治任务,提出了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新的文化使命,厘清了文化发展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作出了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要求,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于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文本基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逻辑分析框架,诠释了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提炼了这一思想蕴含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思想武器、人民中心;源于实践、开放包容的基本特征,凸显了领航掌舵,彰显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凝心聚力,明确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追求的新的面向;谋篇布局,表明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的重大意义,给出了新时代坚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坚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开放包容、坚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初心使命的时代重大启示。彰显了这一思想的科学性、实践性与开放性,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为我国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文化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下载PDF
中高职衔接的历史逻辑、现实困境及其超越 被引量:52
6
作者 刘辉 王海亮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5-11,共7页
在我国,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高职衔接问题一直没有绕开社会政策导向、市场人才供求关系和职业教育体系的自身演变这三条历史逻辑的控制。以历史逻辑为视角,中高职衔接正处于中高职吸引力"被不足"... 在我国,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高职衔接问题一直没有绕开社会政策导向、市场人才供求关系和职业教育体系的自身演变这三条历史逻辑的控制。以历史逻辑为视角,中高职衔接正处于中高职吸引力"被不足"、中高职高端发展受限和职业教育体系代表性不足的现实困境中。实现超越,需回归职业教育"自然吸引力",拓展"后中高职衔接阶段"发展空间,丰富中高职关系内涵,满足终身学习社会的多种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 职业教育体系 历史逻辑 困境 超越
下载PDF
营商环境建设中的政府责任: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被引量:47
7
作者 郭燕芬 柏维春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2期5-16,共12页
营商环境建设中的政府责任具有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内在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营商环境建设中的政府责任经历了起步、拓展、调整优化和全面协同四个从混沌到清晰的发展阶段;从理论逻辑来看,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治理结果的营商环境具有... 营商环境建设中的政府责任具有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内在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营商环境建设中的政府责任经历了起步、拓展、调整优化和全面协同四个从混沌到清晰的发展阶段;从理论逻辑来看,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治理结果的营商环境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社会需求性以及多元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决定了政府在营商环境建设中负有首要和主导责任。同时,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视角探寻营商环境政府责任的边界、内容和方式;从实践逻辑来看,营商环境建设中的政府责任包括从顶层设计到地方政策落地的自上而下的实践逻辑、从地方政府改革试点到中央政府总结推广自下而上的实践逻辑以及地区间对标先进的横向实践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商环境 政府责任 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下载PDF
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演进的历史逻辑 被引量:43
8
作者 苏曦凌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6-89,M0005,M0006,共16页
从总体性二元合一走向分化性二元合一,解决分化与耦合两个方面的问题,是中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演进的总体态势。运用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可以发现,演进历经让渡与承接、规范与依附、激活与协同等阶段,由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功能性界分,到基... 从总体性二元合一走向分化性二元合一,解决分化与耦合两个方面的问题,是中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演进的总体态势。运用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可以发现,演进历经让渡与承接、规范与依附、激活与协同等阶段,由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功能性界分,到基于责任结构整合的政会功能黏附,逐渐发展为基于全面结构整合的政会功能分化与耦合。演进的基本逻辑,是政府主导下功能演变与结构调整的互动,即由政府主导的演进轨道、由功能演变与结构调整互动而构成的演进机制。展望未来,分化性二元合一体系的完善,必须按照现代国家治理的要求,在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打造共建、共治与共享的结构功能系统,实现基于责任结构契合的功能目标一致、基于权力结构合理的功能形式耦合、基于利益结构规范的功能输出互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 结构功能主义 历史逻辑 总体性社会 二元合一
原文传递
中国制度型开放的时代背景、历史逻辑与实践基础 被引量:41
9
作者 赵伟洪 张旭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27,共11页
经济全球化构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条件。经济全球化过程也是世界市场体系形成和发育过程,这一过程越来越仰赖于制度构建和完善,在国际组织推动下,除了商品和要素的全球性流动性,经济全球化还表现为市场规则、标准和制度的... 经济全球化构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条件。经济全球化过程也是世界市场体系形成和发育过程,这一过程越来越仰赖于制度构建和完善,在国际组织推动下,除了商品和要素的全球性流动性,经济全球化还表现为市场规则、标准和制度的一体化。中国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走向制度型开放,既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也适应了中国由高速度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特征和需要。建议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推动制度型开放:以申请加入CPTPP、DEPA为契机,在服务贸易、数字经济、知识产权等领域对接国际高水平规则;强化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制度创新功能,加快实行全面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推动“一带一路”制度建设,促进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投资贸易规则纳入经济全球化多边主义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型开放 时代背景 历史逻辑 实践基础
原文传递
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选择 被引量:38
10
作者 刘国瑞 高树仁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共7页
从高等教育创生与演变的历史来看,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制度认同"、"职能拓展"、"外延扩张"、"内涵发展"等不同发展方式的更迭。当前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整体上是遵循高等教育历史... 从高等教育创生与演变的历史来看,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制度认同"、"职能拓展"、"外延扩张"、"内涵发展"等不同发展方式的更迭。当前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整体上是遵循高等教育历史逻辑、适应社会变革的理性选择,也是纠正高等教育发展偏差、解决现实问题、回归教育本质、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内在需要。只有全面深入地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演变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问题,才能超越模式化的简单模仿,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发展方式 历史逻辑 现实选择
原文传递
公司制度生长的历史逻辑 被引量:22
11
作者 蔡立东 《当代法学》 2004年第6期29-42,共14页
什么是推动公司制度生长的真正力量 ,是公司法学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决定着对公司制度生成路径的选择 ,制约着建立公司制度之努力的成效。本文通过对罗马时代、中世纪、特许设立主义时代、准则设立主义时代公... 什么是推动公司制度生长的真正力量 ,是公司法学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决定着对公司制度生成路径的选择 ,制约着建立公司制度之努力的成效。本文通过对罗马时代、中世纪、特许设立主义时代、准则设立主义时代公司制度的实证研究 ,客观分析了法律和私人的自发行动与公司制度生成的相互关系 ,得出了公司制度生长的历史逻辑 ,即公司制度生成的路径是公司自治 ,公司制度形成和发展的主导性因素是商人们以营利为目的的自发行动 ,是人们行动的成就 ,而非法律的逻辑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制度 公司自治 历史逻辑
原文传递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被引量:34
12
作者 祝灵君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4-39,共6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从历史逻辑看,党的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得以成功的前提,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前提;从理论逻辑看,党的领导可以用"党群关系同心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从历史逻辑看,党的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得以成功的前提,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前提;从理论逻辑看,党的领导可以用"党群关系同心圆"和"党—国家—社会"这两个理论模型来解释;从实践逻辑看,只有不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大党、大国得到有效治理,才能承载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党的领导 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34
13
作者 金华宝 伍科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9-81,149,共14页
共同富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提出了实现共同... 共同富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和必然路径,中国共产党立足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思想,系统阐释了农业农村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从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到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不断证明乡村振兴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理论、历史、现实的三重逻辑都表明,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求、前提保障和重要举措,对共同富裕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现实逻辑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产业链韧性:历史逻辑、理论基础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34
14
作者 高洪玮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9,共9页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保证产业链安全可靠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文章首先系统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产业链韧性的历史逻辑,阐述了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打造自主可靠的产业体系的工...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保证产业链安全可靠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文章首先系统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产业链韧性的历史逻辑,阐述了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打造自主可靠的产业体系的工作主线。其次,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产业链韧性的理论逻辑,认为提升产业链韧性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最大战略支撑。然后,阐明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我国产业链韧性提升兼具优势和挑战,一方面具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巨大的人口规模、新型举国体制支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独特优势,另一方面也面临产业基础能力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市场化程度有待提升以及产业链区域分工和布局不合理等困难和挑战。未来应进一步发挥优势,直面挑战,大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全面强化自主创新支撑,着力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化产业链区域分工和布局,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以持续提升产业链韧性,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链韧性 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逻辑 理论基础
下载PDF
中国社会组织政策:历史变迁、制度逻辑及创新方向 被引量:32
15
作者 李友梅 梁波 《社会政策研究》 2017年第1期61-71,共11页
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直接受到国家关于社会组织政策的影响。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全面理解,需要对我国社会组织政策演变的历史制度逻辑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判断新时期社会组织建设的创新趋势。我国社会组织政策经历... 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直接受到国家关于社会组织政策的影响。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全面理解,需要对我国社会组织政策演变的历史制度逻辑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判断新时期社会组织建设的创新趋势。我国社会组织政策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面控制到21世纪以来的选择性放开等曲折过程,这一过程隐含着三重历史制度逻辑:党和国家的认知会影响社会组织政策变迁的战略方向;特定时期中国经济社会治理面临的特定问题会促使社会政策发生回应性的调适;特定时期和特定领域的社会组织政策变革存在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特征。简言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可在多个向度上推动相应的政策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政策 历史变迁 制度逻辑 政策创新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发逻辑与独特内涵 被引量:31
16
作者 张润峰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26,共14页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发不是抽象思辨的结果,而是包含着多重特殊的逻辑意蕴。从理论逻辑看,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由历时性向共时性的时空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呈现出从现代化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发不是抽象思辨的结果,而是包含着多重特殊的逻辑意蕴。从理论逻辑看,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由历时性向共时性的时空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呈现出从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飞跃;从实践逻辑看,经典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双重任务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实践探求之中;从时代逻辑看,建构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格局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时代回应。这种生发逻辑的特性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内涵,即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与自我发展完善相统一、坚持经典现代化任务与后现代化任务相统一、坚持对内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与对外倡导和平发展相统一、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准确把握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发逻辑及独特内涵,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现代化建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当代价值 被引量:30
17
作者 代洪宝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48,57,共7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是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从理论逻辑来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类存在”理论为思想坐标,选取“类存在”及“类存在”意识透视中华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是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从理论逻辑来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类存在”理论为思想坐标,选取“类存在”及“类存在”意识透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过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有助于我们深刻地体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发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变动过程,是中华文明不断演进、升华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价值是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的统一,理论价值表现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实践价值表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类存在 类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下载PDF
网络教学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基于教学模式变革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9
18
作者 赵婷婷 田贵平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16,共8页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应将其纳入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纵观20世纪以来教学模式变革的四个阶段,可以发现其变革的根本动因在于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网络教学应时代和教学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产生,它在解决学生差异性和班级授课...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应将其纳入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纵观20世纪以来教学模式变革的四个阶段,可以发现其变革的根本动因在于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网络教学应时代和教学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产生,它在解决学生差异性和班级授课统一性的矛盾、满足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及时有效的教学反馈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网络教学虽为当前疫情期间的被迫选择,但它也是推动我国教学模式变革的契机,它对“以学习者为中心”、柔性灵活、具备一体化教学平台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有促进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教学 教学模式 学校教学 教学逻辑 教育变革
下载PDF
中国乡村建设的百年历程及其历史逻辑——基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视角 被引量:28
19
作者 郭海霞 王景新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74-80,共7页
基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视角,将中国乡村建设的百年历程分为清末民初的乡村自治、20世纪20~40年代的乡村建设、1953—1978年“乡村社会主义改造”、以家庭承包制为核心的乡村建设、2005年至今的新农村建设五个阶段进行梳理。清末民初的... 基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视角,将中国乡村建设的百年历程分为清末民初的乡村自治、20世纪20~40年代的乡村建设、1953—1978年“乡村社会主义改造”、以家庭承包制为核心的乡村建设、2005年至今的新农村建设五个阶段进行梳理。清末民初的乡村建设,中央权力日益式微,“乡村自治”成为主要路径,并延续了传统的士绅治理模式,但军阀混战和社会动荡,使传统的以地方精英为中心的社会整合秩序遭到破坏。20世纪20~40年代,国家和社会均弱,主要靠外部资源输入进行乡村建设,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等知识分子领导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农村复兴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乡村建设运动,则被整合进各自的政权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强势推进“乡村社会主义改造”,传统的国家、士绅和农民三角关系变成国家和农民的双边关系,由于资源输入城市,乡村建设基本停滞。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村社会自由发展空间增大。为破解“三农”困境,国家在2005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政府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导力量,乡村建设获得大量政府资源。未来乡村建设应正确摆正政府角色和职能,充分发育“乡村社会”以制衡政府扩张;应与文化建设相为表里,进行包括制度改革、人力与物力资源整合、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整体性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百年历程 历史逻辑 国家 社会
下载PDF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大逻辑” 被引量:26
20
作者 罗建文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21,共10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逻辑基础上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人近100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逻辑基础上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人近100年来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历史逻辑、近4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在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实践逻辑基础上,谱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新篇章。准确把握这"三大逻辑"对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