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4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乡村文化的变迁逻辑、振兴路径与制度构建 被引量:63
1
作者 高静 王志章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60,共12页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因此振兴乡村的要义在于振兴乡村文化。本文从制度变迁入手,辨析了改革开放40年来,制度安排诱导下的乡村文化在城乡关系从对立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乡村文化经历了衰落、变异到自觉的时空变迁;提出"自觉到自...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因此振兴乡村的要义在于振兴乡村文化。本文从制度变迁入手,辨析了改革开放40年来,制度安排诱导下的乡村文化在城乡关系从对立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乡村文化经历了衰落、变异到自觉的时空变迁;提出"自觉到自信"的乡村文化振兴逻辑,认为应尊重文化再生长的客观规律;梳理乡村文化经济性价值,实现从资源到产业的发展通路;重塑文化的包容性,提升其社会治理效应。为了顺利推进这一逻辑进路,应建立城乡互动互通制度和乡村退出制度,以求凝聚乡村文化振兴的合力,重构乡村文化再生长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 城乡关系 历史变迁 振兴路径 制度构建
原文传递
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历史经验、未竟问题及启示--兼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路径 被引量:34
2
作者 苗大雷 曹志刚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7-93,共7页
我国大陆地区社区建设现状和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成效之间的差距在既往研究中被夸大,这加剧了大陆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对社区建设目标的分歧,导致目前过于强调社区建设的理念规范特征,忽视了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特征。从发展路径重新检... 我国大陆地区社区建设现状和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成效之间的差距在既往研究中被夸大,这加剧了大陆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对社区建设目标的分歧,导致目前过于强调社区建设的理念规范特征,忽视了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特征。从发展路径重新检视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它在发展历程、变迁方式和参与主体等方面分别呈现出渐进性、诱致性和多元化的特点,目前仍存在社区参与水平不高、主题重叠但分化明显、社区自主性不强等未竟问题。借鉴社区营造的历史经验,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应围绕实现目标重新凝聚共识;重点通过政府诱导,动员社区积极分子和维权积极分子两类群体实质性推动社区参与;选取关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但矛盾不太集中的社区焦点事务进行试点突破,再逐步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营造 历史经验 社区建设
原文传递
历史研究中的“原生态”问题(专题讨论)——商会档案的原生态与商会史研究的发展 被引量:24
3
作者 章开沅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3-135,共3页
章开沅指出,史学的价值及其品格首先就表现为要认真看原始材料,只有充分运用了原生态的史料,史学著作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仅仅依靠或主要靠别人利用过的“二手货”是难以获致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的。彭南生认为,史学研究的原创... 章开沅指出,史学的价值及其品格首先就表现为要认真看原始材料,只有充分运用了原生态的史料,史学著作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仅仅依靠或主要靠别人利用过的“二手货”是难以获致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的。彭南生认为,史学研究的原创性建立在对历史的充分理解与科学解释的基础上,对历史的理解与解释又是以历史的真实性为前提的,真实历史的构建是从尽可能详尽地占有历史资料入手的,它们之间形成了“原生态史料——原生态历史——原创性理解或解释”的路径依赖关系。其中,原生态史料是史学研究原创性的基石,原生态场景的构建则是原创性理解或解释不可缺少的手段。罗炳良则强调,历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使命就是弄清历史的真相,这就需要历史研究者考察历史的原生态,通过利用原生态资料、深入原生态环境、遵循原生态标准等途径,探寻历史学解释方法的适度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料 原生态 历史学 重构
原文传递
边疆的空间性:“区域中国”的一种阐释路径——对“中华民族共同性”论述的新思考 被引量:28
4
作者 黄达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39,共9页
民族国家是以中心定"边疆",基于民族主义书写的中国史与民族史难以克服内在的逻辑矛盾,无法理论自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边疆"与"核心区"的转化,需要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区域中国"作为一种超越... 民族国家是以中心定"边疆",基于民族主义书写的中国史与民族史难以克服内在的逻辑矛盾,无法理论自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边疆"与"核心区"的转化,需要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区域中国"作为一种超越单线民族主义史观的"大中国观",以更大的包容性、多样性、统一性的空间维度来表达"中华民族共同性"与"边疆"的关系,蕴含着以中国经验表达自身历史的一种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性 边疆 核心区 丝绸之路 “中华民族共同性” “区域中国” 历史建构
下载PDF
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构建 被引量:24
5
作者 肖希明 沈玲 《中国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2,共19页
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本土化探索经历了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和改革开放至今三个时期,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以改革开放40余年来的成果最为丰硕。但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中... 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本土化探索经历了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和改革开放至今三个时期,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以改革开放40余年来的成果最为丰硕。但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特有的文化渊源、现实国情、话语体系和方法构建四个方面,核心理念主要体现为四个意识:问题意识、范式意识、方法意识和视野意识。以此为依据,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应该由四个部分组成:图书馆学元理论、图书馆发展理论、图书馆治理理论和图书馆职业理论。这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体系,随着社会发展和事业进步而不断创新。图1。参考文献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学 基础理论 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 历史发展 当代构建
下载PDF
台湾社会的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 被引量:22
6
作者 陈孔立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1年第5期1-10,共10页
近十几年来,台湾当局极力推行"去中国化"的政策,制造新的历史记忆,极力歪曲真实的历史,企图割断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为建构台湾的所谓"国族认同"、分裂祖国的政治目的效力。本文应用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的相关理论... 近十几年来,台湾当局极力推行"去中国化"的政策,制造新的历史记忆,极力歪曲真实的历史,企图割断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为建构台湾的所谓"国族认同"、分裂祖国的政治目的效力。本文应用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的相关理论,结合台湾的实际,研究台湾当局制造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的过程、手段、目的及其对建构群体认同的影响,指出台湾社会现有的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是可以改变的、必须改变的,而重构历史记忆与扩大群体认同是有利于两岸人民的一种选择。"双重认同"的观点是可取的,应当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成为两岸共同重构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群体认同 “去中国化” 双重认同 共同建构
下载PDF
中国特色档案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构建 被引量:21
7
作者 张斌 尹鑫 《中国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6-49,共14页
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成型期三个主要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本质属性、对象与范围、方法等方面,核心理念主要体现为党的领导、国情见证、文明印记、话语依托四个方面... 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成型期三个主要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本质属性、对象与范围、方法等方面,核心理念主要体现为党的领导、国情见证、文明印记、话语依托四个方面。中国特色档案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当代构建,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和传承档案学基础理论的中国特色,着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档案价值论,发展面向中国本土的档案学支柱理论,构建面向人文复兴的数字人文理论,构建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的档案信息理论,构建面向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档案治理理论。参考文献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学 基础理论 理论体系 历史发展 理论构建
下载PDF
生态型政府:境遇、阐释及其建构 被引量:19
8
作者 姚志友 刘祖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77-82,共6页
生态型政府学术概念的产生具有三重历史境遇,即行政生态学与生态行政学的学理基础、西方"绿色政府"的实践运动与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理解生态型政府的内涵及其理论阐释。建构中国的生态型政府可以有... 生态型政府学术概念的产生具有三重历史境遇,即行政生态学与生态行政学的学理基础、西方"绿色政府"的实践运动与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理解生态型政府的内涵及其理论阐释。建构中国的生态型政府可以有三个理路,即引入生态型思维、重塑生态责任意识与建立生态治理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行政学 生态型政府 生态思维 生态治理
下载PDF
乡村文化生态的历史变迁及现代治理转型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晓琴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80-86,共7页
乡村文化生态发生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变迁,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乡村文化却陷入了治理的错位,从而出现了外在的繁荣和内在的凋敝。为了实现稳健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以乡村为本位进行乡村文化生态的重塑,这就需要国家、集体与农民多方力量... 乡村文化生态发生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变迁,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乡村文化却陷入了治理的错位,从而出现了外在的繁荣和内在的凋敝。为了实现稳健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以乡村为本位进行乡村文化生态的重塑,这就需要国家、集体与农民多方力量的全面参与,只有重塑国家介入与文化组织建设对接的文化发展新模式,以社区为治理单元的文化生态才能全面建立起来,乡村文化才有可能成功实现全方位的现代性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生态 现代性转型 历史变迁 发展主义 组织建设
下载PDF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缘起、演进及新时代的嬗变——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高捷 赵民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79,104,共9页
以历史制度主义为分析视角,将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置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场景之中加以考察,以期深刻理解控规的作用、制度环境及运作特征。首先介绍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概念,探讨其对规划研究的启示;然后回溯我国控规的缘起和演进历程,... 以历史制度主义为分析视角,将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置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场景之中加以考察,以期深刻理解控规的作用、制度环境及运作特征。首先介绍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概念,探讨其对规划研究的启示;然后回溯我国控规的缘起和演进历程,鉴于控规从雏形到成型再到成熟和新的变革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因而对控规发展及其制度等背景的阐释也分为三个阶段,即探索与初创阶段(1978—1989年)、改革与成型阶段(1990—2007年)、成熟与重构阶段(2008—2018年)。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最后对新时代的控规创新发展趋势作若干探讨,希冀为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和实现治理目标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制度主义 控制性详细规划 制度建设 创新发展
下载PDF
语法的规律与例外 被引量:20
11
作者 石毓智 《语言科学》 2003年第3期13-22,共10页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语法规律的性质。从表面上看,语法规律常常有例外,而实际上这些被看作“例外”的现象是属于不同类型的。对它们的正确认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法规律到底是什么,而且可以启发我们成功地找到语言现象背后的严格规...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语法规律的性质。从表面上看,语法规律常常有例外,而实际上这些被看作“例外”的现象是属于不同类型的。对它们的正确认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法规律到底是什么,而且可以启发我们成功地找到语言现象背后的严格规律。本文讨论的范围包括语法规律的使用范围、语言的层次差异、统计性语法规律、语法规律的历史层次、结构赋义和词汇标记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时层次 频率规律 使用范围 语言层次 结构赋义
下载PDF
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杨秀 杨雁 马开献 《山西建筑》 2008年第2期63-64,共2页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关系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和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的定位、规划、建设和管理等主要环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保证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历史街区 保护与开发 历史建筑 建设实施
下载PDF
“非遗舞蹈”的历史性观念、现代性本质与审美建构 被引量:15
13
作者 仝妍 曹露露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0-85,共6页
中国各区域、各民族种类繁多的传统舞蹈作为历史经验与文化记忆的传承载体,通过身体表现的动态形式,在"非遗化"的过程中以现代的方式传承历史、叙述当下、展示人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传统舞蹈,"非... 中国各区域、各民族种类繁多的传统舞蹈作为历史经验与文化记忆的传承载体,通过身体表现的动态形式,在"非遗化"的过程中以现代的方式传承历史、叙述当下、展示人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传统舞蹈,"非遗舞蹈"经由现代审美意识的参与,逐渐完成了从生活经验记忆向美学价值的转换与形塑,实现了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描绘与反思。文章试从"非遗舞蹈"的历史性、现代性、审美性三方面特征,阐析其艺术实践与理论于传统和现代发展进程中显现的观念与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舞蹈” 历史性观念 现代性本质 审美建构
原文传递
论贵州植葛产业兴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兼及《相际经营原理》民族文化整体观的价值 被引量:14
14
作者 马国君 吴合显 代少强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年第1期9-18,共10页
贵州植葛产业与全国相似,自明以来,该产业经历了由盛转衰过程,但在今天贵州民族地区还有有限的活态传承。葛这种有价值的农作物产业遭逢不公正历史境遇,其间存在着亟待澄清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吸取其间的经验与教训,并推动植葛产业适度复... 贵州植葛产业与全国相似,自明以来,该产业经历了由盛转衰过程,但在今天贵州民族地区还有有限的活态传承。葛这种有价值的农作物产业遭逢不公正历史境遇,其间存在着亟待澄清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吸取其间的经验与教训,并推动植葛产业适度复兴,将有利于今天生态建设,对我国粮食安全亦能做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葛产业 历史经验 生态建设 粮食安全
下载PDF
历史事实的修辞建构(上)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大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3-77,共5页
本文从历史亲历者表述中的历史事实和历史学家研究程序中的历史事实两个方面讨论历史叙述现象,指出历史事实是一种修辞建构。对于前一方面,文章从事实的认知建构出发,论述了事实必须在语言表述中完成,是修辞最后建构了它;对于后一方面,... 本文从历史亲历者表述中的历史事实和历史学家研究程序中的历史事实两个方面讨论历史叙述现象,指出历史事实是一种修辞建构。对于前一方面,文章从事实的认知建构出发,论述了事实必须在语言表述中完成,是修辞最后建构了它;对于后一方面,文章将历史学家的研究和叙述活动作为一个修辞过程来进行考察,最后出现在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事实是更高层次上的修辞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事实 修辞建构 认知建构 历史叙述
下载PDF
中国社会法:回顾、问题与建设方略 被引量:12
16
作者 郑功成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19,共11页
社会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赋予公民各种社会权益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部门。新中国的社会法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伴随改革开放进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系统建设时期,迄今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 社会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赋予公民各种社会权益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部门。新中国的社会法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伴随改革开放进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系统建设时期,迄今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上仍十分落后,成为中国七大法律部门中的短板。当前,中国社会法制建设不仅表现为法律制度残缺不全,而且既有法律质量不高,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事实上已经影响到了公民社会权益的维护和社会建设的发展,因而必须加快社会法制建设步伐。中国社会法建设的基本方略是必须确立科学的立法理念与基本原则、做好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坚持立法与修法并重、真正实行开门立法与民主立法并高度重视各专门领域专家学者意见,力争在2035年前全面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完备的社会法体系,为公民社会权益的实现和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法 历史回顾 问题剖析 建设方略
下载PDF
中国语境下乡村公共文化领域的变迁与重构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智洋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2期123-130,共8页
中国语境下的乡村公共文化领域,有着基于自身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的特殊性。其文化生态结构根据主导功能的不同呈现为神俗性、日常性和政治性等空间层次性,并在静态模型、动态模式和本质内核上体现出独特的结构特征。但在城市化扩张、社... 中国语境下的乡村公共文化领域,有着基于自身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的特殊性。其文化生态结构根据主导功能的不同呈现为神俗性、日常性和政治性等空间层次性,并在静态模型、动态模式和本质内核上体现出独特的结构特征。但在城市化扩张、社会运动、科学理性和现代传媒的冲击下,中国乡村的公共文化领域正不断萎缩而面临着诸多危机。因此,乡村公共文化领域的当代重构需要在辩证性扬弃、利益诉求的平衡与治理性逻辑等前提下,重塑个体文化关联互动、拓展作品的社会话题性、发挥不同媒体的传播优势,并以此实现公共文化领域中空间结构布局的整合再建与大众文化秩序的恢复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 公共领域 中国语境 历史变迁 当代重构
下载PDF
古建筑物防雷措施探讨 被引量:11
18
作者 龚家军 刘国臻 《低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33-36,54,共5页
针对目前古建筑物防雷没有统一的标准,给古建筑物防雷设计、施工增加难度的现状,以武当山金殿防雷设计、施工为例,从古建筑防雷等级划分、直击雷防护、雷击电磁脉冲防护、接触电压防护、跨步电压防护等几个方面对古建筑物防雷方法进行... 针对目前古建筑物防雷没有统一的标准,给古建筑物防雷设计、施工增加难度的现状,以武当山金殿防雷设计、施工为例,从古建筑防雷等级划分、直击雷防护、雷击电磁脉冲防护、接触电压防护、跨步电压防护等几个方面对古建筑物防雷方法进行了探讨。最后总结了古建筑物防雷工程设计、施工中存在的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物 防雷措施 施工难点
下载PDF
历史的审美叙事与价值建构——关于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杜少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4-115,共12页
历史画是一种与人类内在精神相关联的、特殊的"生命体验的表达",它让人们在观察、反思或理论所不能企及的深度中揭示自身,并在真实性、客观性的基础上,折射出作者对历史发展的评估和价值判断。长期以来,以典型情节解释历史本... 历史画是一种与人类内在精神相关联的、特殊的"生命体验的表达",它让人们在观察、反思或理论所不能企及的深度中揭示自身,并在真实性、客观性的基础上,折射出作者对历史发展的评估和价值判断。长期以来,以典型情节解释历史本质的历史画曾一度成为具有政治色彩的流行图谱。以当下的目光审视,以往中国历史画的宏大叙事策略显然与唯物的"人民史观"毫无关联,而当代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却极大地拓展了历史画的题材空间,使历史画创作重新回归到人性本身,在历史画家对历史的叙事、象征、重构的阐释中获得对历史本质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画 图像 审美 价值建构
原文传递
城市记忆与档案:探求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回归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晓晓 陈林飞 张艺 《档案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3-79,共7页
现代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不断流逝,针对这一严重问题,本文以"城市记忆"与"城市档案"为切入点,研究对象为"城市记忆"、"城市档案"、"城市记忆"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城市记... 现代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不断流逝,针对这一严重问题,本文以"城市记忆"与"城市档案"为切入点,研究对象为"城市记忆"、"城市档案"、"城市记忆"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城市记忆"和档案的基本概念特征、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入手,结合实地调查研究和国内外案例分析,分析记忆与档案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两者对当代城市建设的实践意义。通过对"城市记忆"和档案的挖掘与定位,凸显城市意象。探讨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基于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与利用方式,这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记忆 档案 历史价值 城市建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