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β淀粉样蛋白诱导脑内神经元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高曲文 陈俊抛 +4 位作者 田时雨 刘辉 韩燕 徐斌 林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 探讨凋亡机制在β-淀粉样蛋白 (β- amyloid protein,Aβ)脑内致病作用中的意义。方法 用微量注射器将 Aβ1 - 4 0 注射到大鼠右侧海马 CA1 区诱发 Aβ在脑内该区域的沉积。7d后 ,用 HE染色、TUNEL法及透射电镜检测该区细胞凋亡 ... 目的 探讨凋亡机制在β-淀粉样蛋白 (β- amyloid protein,Aβ)脑内致病作用中的意义。方法 用微量注射器将 Aβ1 - 4 0 注射到大鼠右侧海马 CA1 区诱发 Aβ在脑内该区域的沉积。7d后 ,用 HE染色、TUNEL法及透射电镜检测该区细胞凋亡 ;用免疫组化 SABC法检测 Bax/ Bcl- 2的表达。结果 在 Aβ组右侧海马 CA1 区 HE、TUNEL染色及电镜均发现大量凋亡细胞 ,而假手术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未发现细胞凋亡 ;Aβ组 Bax表达增强 ,而Bcl- 2表达在 3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Aβ能诱导脑内神经元的凋亡 ,Bax高表达可能在上述凋亡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支持细胞参与 Alzheimer病 (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淀粉样蛋白 细胞凋亡 海马ca1 早老性疾呆
下载PDF
电针联合天麻素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CA 1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子1 ɑ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黄锐 吴锋 +3 位作者 赵健 李怀斌 丁见 熊克仁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0-145,共6页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天麻素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天麻素组和针药联合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D-半乳糖联合双侧海马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0制备AD大鼠模型。电针组和针药...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天麻素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天麻素组和针药联合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D-半乳糖联合双侧海马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0制备AD大鼠模型。电针组和针药联合组给予"百会""大椎"、双侧"足三里"穴电针刺激,每次30min,1次/d,连续4周;天麻素组和针药联合组腹腔注射天麻素注射液,每日1次,连续4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 1区神经元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 1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SIRT 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子(PGC-1ɑ)的表达。结果: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穿台次数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与天麻素及联合使用均可降低AD大鼠的逃避潜伏期(P<0.05),提高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P<0.05),增加穿台次数(P<0.05);针药联合组的效果优于电针组及天麻素组(P<0.05)。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 1区神经元数量减少,排列紊乱;各治疗组CA 1区神经元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多,排列规则。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 1区SIRT 1和PGC-1ɑ阳性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天麻素组CA 1区SIRT 1和PGC-1ɑ阳性表达水平升高(P<0.05);针药联合组的表达水平高于电针组和天麻素组(P<0.05)。结论:电针与天麻素均能够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且电针联合天麻素的效果更为显著,提示其可能通过上调海马SIRT 1和PGC-1ɑ蛋白的表达,发挥对AD大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天麻素 阿尔茨海默病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子 海马ca 1 学习记忆能力
原文传递
加减薯蓣丸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及PTEN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谭子虎 陈延 +2 位作者 刘茜 祝媛玥 李红兵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471-2474,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加减薯蓣丸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双侧颈总动脉永久阻断法(2-VO)制备VD大鼠模型,设VD模型组、加减薯蓣丸组、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各20只。加减薯蓣丸组予10 g/(kg·d... 目的:探讨加减薯蓣丸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双侧颈总动脉永久阻断法(2-VO)制备VD大鼠模型,设VD模型组、加减薯蓣丸组、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各20只。加减薯蓣丸组予10 g/(kg·d)剂量加减薯蓣丸灌胃,其余3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2周后,Morris水迷宫行行为学检测,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REB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PTEN、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VD模型组大鼠的行为学表现下降(P<0.05),变性神经元增加(P=0.001),神经元总数减少(P=0.73),CREB和Bcl-2表达减少(P<0.01),PTEN表达升高(P<0.01);与VD模型组比较,加减薯蓣丸组大鼠的行为学表现改善(P<0.05),变性神经元减少(P=0.004)、神经元总数增加(P=0.78),CREB和Bcl-2表达增加(P<0.01),PTEN表达下降(P<0.01)。结论:VD大鼠空间记忆能力下降与CREB、Bcl-2表达下降及PTEN表达升高有关,加减薯蓣丸方可能通过调节VD大鼠海马区PTEN/CREB/Bcl-2信号通路的表达,改善VD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海马ca1 加减薯蓣丸 PTEN
下载PDF
铅暴露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CA1区LTP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坦 丁玉琴 刘萍 《医学信息》 2008年第6期872-876,共5页
目的本研究观察铅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CA1区LTP的影响,探讨铅对学习记忆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22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铅暴露组每天通过饮水饲以浓度为0.05g/L醋酸铅水溶液,对照组大鼠饮用蒸馏水。28天后开始水迷宫实验。之后,... 目的本研究观察铅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CA1区LTP的影响,探讨铅对学习记忆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22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铅暴露组每天通过饮水饲以浓度为0.05g/L醋酸铅水溶液,对照组大鼠饮用蒸馏水。28天后开始水迷宫实验。之后,通过电生理实验比较强直刺激前后海马CA1区PS幅度变化。结果在水迷宫实验中,铅暴露组大鼠寻找平台时间的缩短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搜索实验中错误次数明显增多。电生理实验中,铅暴露组强直刺激后平均PS幅值增至强直刺激前的(120.48±4.67)%,明显低于对照组(181.71±3.86)%。结论铅暴露明显损伤了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并明显抑制了大鼠海马CA1区LTP,铅对海马LTP的抑制是其损伤学习记忆功能的可能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记忆 海马ca1 长时程增强
下载PDF
当归补血汤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神经功能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周凌云 罗亚非 +2 位作者 娄金波 胡先觉 项永晶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年第4期292-293,共2页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各12只。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术后连续15天以0.36g/mL浓度当...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各12只。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术后连续15天以0.36g/mL浓度当归补血汤3.6g/kg灌胃,每日2次(早、晚各1次)。治疗10天后进行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测试,用Nissl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形态和数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增高,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增加(P<0.05)。结论:当归补血汤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减少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死亡,对海马CA1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当归补血汤 神经功能评分 海马ca1 神经元
下载PDF
Age-dependent loss of cholinergic neurons in learning and memory-related brain regions and impaired learning in SAMP8 mice with trigeminal nerve damage 被引量:3
6
作者 Yifan He Jihong Zhu +3 位作者 Fang Huang Liu Qin Wenguo Fan Hongwen He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2期1985-1994,共10页
The tooth belongs to the trigeminal sensory pathway. Dental damage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impairment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hat may be mediated by injury to the trigeminal nerve.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 The tooth belongs to the trigeminal sensory pathway. Dental damage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impairment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hat may be mediated by injury to the trigeminal nerve.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damage to th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an important peripheral nerve in the trigeminal sensory pathway, on learning and memory be-haviors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related brain regions, in a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transection or sham surgery was performed in middle-aged (4-month-old) or elderly (7-month-old) senescence-accelerated mouse prone 8 (SAMP8) mice. When the middle-aged mice reached 8 months (middle-aged group 1) or 11 months (middle-aged group 2), and the elderly group reached 11 months, step-down passive avoidance and Y-maze tests of learn-ing and memory were performed, and the cholinergic system was examined in the hippocampus (Nissl staining and acetylcholinesterase histochemistry) and basal forebrain (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the elderly group, animals that underwent nerve transection had fewer pyramidal neurons in the hippocampal CA1 and CA3 regions, fewer cholinergic ifbers in the CA1 and dentate gyrus, and fewer cholinergic neurons in the medial septal nucleus and vertical limb of the diagonal band, compared with sham-operated animals, as well as showing impairments in learning and memory. Conversely, no signiifcant differences in histology or be-havior were observed between middle-aged group 1 or group 2 transected mice and age-matched sham-operated mice. The present ifndings suggest that trigeminal nerve damage in old age, but not middle age, can induce degeneration of the septal-hippocampal cholinergic system and loss of hippocampal pyramidal neurons, and ultimately impair learning ability.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active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rve damage in elderly patients and those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indicate that tooth extr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Alzheimer' s disease trigeminal nerve LEARNING memory hippocampal ca1 hippocampal ca3 dentate gyrus basal forebrain medial septal nucleus vertical limb of the diagonal band cholinergic neurons cholinergic fibers pyramidal cells NSFC grants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当归补血汤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行为学及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周凌云 罗亚非 +4 位作者 曹永芬 唐中生 项永晶 娄金波 胡先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5期26-31,共6页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和当归补血汤组(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术后连续15 d以0.36 g/m...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和当归补血汤组(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术后连续15 d以0.36 g/mL浓度当归补血汤3.6 g/kg灌胃,每日2次(早、晚各1次)。治疗10 d后进行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测试;TTC染色观察大脑皮质梗死体积变化;股静脉注入2%伊文斯蓝溶液观察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Nissl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形态和数量。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当归补血汤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增高,大脑皮质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伊文斯蓝的含量减少(P<0.05),神经元数量增加(P<0.05)。结论当归补血汤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减少脑梗死体积,减少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死亡,对海马CA1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当归补血汤 行为学 海马ca1 神经元
下载PDF
盐皮质激素受体和糖皮质激素受体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海马CA1区的共存表达 被引量:4
8
作者 杜喆 张伟国 +1 位作者 曹桂范 陶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3143-3146,共4页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盐皮质激素受体(MR)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及共存变化。方法:用连续单一刺激(SPS)方法刺激大鼠制作PTSD模型,用ELISA检测不同时间大鼠血清糖皮质激素(GC)。取SPS后12 h、1 d、7 d...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盐皮质激素受体(MR)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及共存变化。方法:用连续单一刺激(SPS)方法刺激大鼠制作PTSD模型,用ELISA检测不同时间大鼠血清糖皮质激素(GC)。取SPS后12 h、1 d、7 d鼠脑组织,以非刺激的脑组织为对照组,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进行各组海马CA1区神经元MR和GR表达及二者共存表达的观察。结果:大鼠血清GC于SPS后1 h时明显增高,12 h时仍持续升高,24 h时低于正常,7、14 d回升但低于正常;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下,MR-CY3呈红光,GR-FITC呈绿光,二者融合为黄色或橙色光。对照组可见MR分布于胞质和胞核,GR主要分布于胞核,少数于胞质;12 h时MR表达减少,GR在胞核内明显增多;1 d时MR表达进一步减少且集中于胞质,GR集中于胞质;7 d时MR持续减少,GR重新表达于胞核。用双重波长激发时,对照组融合光集中于胞核,12 h时核内融合光增多,1 d时融合光集中于胞质,7 d时核内融合光再次增多。结论:MR、GR在海马CA1区神经元内表达与PTSD大鼠血中GC浓度变化相互影响,而导致海马受损、功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障碍 创伤后 糖皮质激素受体 盐皮质激素受体 海马ca1
下载PDF
吗啡诱导CPP建立和消退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邵晓霞 赵永娜 +3 位作者 李树清 赵嵩月 李晓红 方正梅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22-26,共5页
目的比较吗啡(morphine,mor)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建立和消退阶段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的变化,揭示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的变化与CPP建立和消退过程的关系.方法恒量法(10 mg/kg)连续颈背部皮下注射(sub... 目的比较吗啡(morphine,mor)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建立和消退阶段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的变化,揭示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的变化与CPP建立和消退过程的关系.方法恒量法(10 mg/kg)连续颈背部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吗啡8 d建立吗啡依赖大鼠CPP模型;用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10 d,使形成的CPP逐渐消退.应用透射电镜动态观测吗啡CPP建立和消退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10 mg/kg吗啡8 d诱导CPP建立,生理盐水训练10 d可以成功消退CPP;CPP建立阶段海马CA1区超微结构以变性和坏死为主,主要表现为胞浆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溶解,细胞固缩等;消退阶段超微结构以坏死和凋亡为主,主要表现为细胞核固缩、胞浆肿胀、电子致密度增高,细胞器、细胞膜溶解,内质网池形成,细胞核常染色质浓聚、边集,核周隙增大等.结论海马CA1区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此变化可能与吗啡精神依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性位置偏爱 吗啡 建立 消退 海马ca1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吗啡对外周刺激诱导的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LTP)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坦 刘萍 +3 位作者 舒丹 上官守琴 胡祁生 毕勇毅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7年第4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吗啡急性中枢应用,对外周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导的海马CA1区LTP及海马痛觉调制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25只雄性SD大鼠200~260g,随机分为5组。单刺激坐骨神经,各组侧脑室给药后给予强直刺激,观察场电位的变化。结果... 目的观察吗啡急性中枢应用,对外周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导的海马CA1区LTP及海马痛觉调制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25只雄性SD大鼠200~260g,随机分为5组。单刺激坐骨神经,各组侧脑室给药后给予强直刺激,观察场电位的变化。结果单刺激坐骨神经可在海马CA1区诱导出场电位(21.43±4.54)μV,其潜伏期较长(169.94±14.65)ms及阈值较高(平均15V),据此,推断是C类纤维诱发的;强直刺激后海马CA1区可出现持续时间在2h以上LTP现象;中、大剂量吗啡侧脑室注射可抑制海马CA1区LTP,纳洛酮可阻断这种作用。结论LTP是海马痛觉调制的生物学机制之一,阿片受体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吗啡对C-类纤维诱导的海马CA1区LTP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阿片受体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C-类纤维 海马ca1 长时程增强 阿片受体
下载PDF
纳洛酮对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损伤干预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雪红 赵嘉训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9年第11期1057-1059,共3页
目的进一步验证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初步探讨纳洛酮再灌注后干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纳洛酮后干预的最佳时机。方法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观察纳洛酮再灌... 目的进一步验证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初步探讨纳洛酮再灌注后干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纳洛酮后干预的最佳时机。方法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观察纳洛酮再灌注后干预对海马CA1区神经元存活细胞数和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纳洛酮治疗组小鼠海马CA1区存活细胞数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性细胞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洛酮治疗组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洛酮各组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比较变性坏死细胞明显减少,细胞形态接近正常,间质水肿得到改善。结论从形态学的角度,纳洛酮后干预确实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在1.5h内不同时间给予纳洛酮的干预效果没有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洛酮 再灌注损伤 小鼠 海马ca1
下载PDF
吗啡点燃条件位置性偏爱重现大鼠海马CA1区多巴胺递质的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嵩月 宾婕 +1 位作者 邵晓霞 赵永娜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29-32,共4页
目的检测吗啡(morphine,Mo)r点燃条件位置性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重现大鼠海马CA1区多巴胺(dopamine,DA)递质的变化,揭示海马CA1区DA递质的变化与吗啡点燃诱发CPP重现的关系.方法用恒量法(10mg/kg)给大鼠连续颈背部... 目的检测吗啡(morphine,Mo)r点燃条件位置性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重现大鼠海马CA1区多巴胺(dopamine,DA)递质的变化,揭示海马CA1区DA递质的变化与吗啡点燃诱发CPP重现的关系.方法用恒量法(10mg/kg)给大鼠连续颈背部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吗啡8d建立CPP模型;用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10d,使形成的CPP逐渐消退;单次SC2.5mg/kg吗啡点燃已消退的CPP.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吗啡点燃CPP重现大鼠海马CA1区DA递质的变化.结果SC10mg/kg吗啡8d建立CPP,生理盐水训练10d使已形成的CPP消退,小剂量吗啡(2.5mg/kg)使消退的CPP重现;吗啡点燃CPP重现大鼠海马CA1区D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结论吗啡点燃CPP重现时大鼠海马CA1区DA增加,小剂量吗啡诱发大鼠CPP重现行为可能与海马CA1区中DA含量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条件位置性偏爱 重现 海马ca1 多巴胺
下载PDF
吗啡诱导条件位置性偏爱大鼠海马CA1区NR2A、NR2B的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邵晓霞 李洁 +2 位作者 何繁漪 谢海萍 赵永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17-20,共4页
目的检测吗啡诱发条件位置性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大鼠海马CA1区NMDA受体亚型NR2A、NR2B的变化,探讨NR2A、NR2B在吗啡精神依赖形成过程的作用与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恒量法(10mg/kg)连续颈背部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 目的检测吗啡诱发条件位置性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大鼠海马CA1区NMDA受体亚型NR2A、NR2B的变化,探讨NR2A、NR2B在吗啡精神依赖形成过程的作用与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恒量法(10mg/kg)连续颈背部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吗啡8 d建立大鼠CPP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海马CA1区NR2A、NR2B的表达.结果 SC 10 mg/kg吗啡8 d建立大鼠CPP模型,吗啡组海马CA1区NR2A表达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NR2B表达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吗啡诱导大鼠CPP海马CA1区NR2B表达增加,NR2B可能参与吗啡诱导CPP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条件位置性偏爱 海马ca1 NR2A
下载PDF
NMDA受体参与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导的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2期92-96,共5页
目的:观察NMDA受体拮抗剂MK801中枢应用对外周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导海马CA1区LTP及NR2B表达的影响,探讨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导的海马长时程增强的机制。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单刺激组、强直刺激组、MK801组,单刺激坐骨神经在海马CA1... 目的:观察NMDA受体拮抗剂MK801中枢应用对外周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导海马CA1区LTP及NR2B表达的影响,探讨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导的海马长时程增强的机制。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单刺激组、强直刺激组、MK801组,单刺激坐骨神经在海马CA1区诱发场电位,30 min后,单刺激组和强直刺激组侧脑室各注射人工脑脊液(5μl),MK801组侧脑室注射MK801(500 ng/5μl),强直刺激组和MK801组给予强直刺激,然后持续给予单刺激2小时,单刺激组一直给予单刺激,观察各组场电位的幅度、潜伏期变化。记录结束后,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海马CA1区NR2B的表达。结果: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海马CA1区LTP被NMDA受体非竞争性受体拮抗剂MK801所抑制。同单刺激组相比,强直刺激组海马NR2B表达升高,而MK801组同单刺激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电刺激坐骨神经C类纤维诱导的海马CA1区LTP由NR2B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K801 海马ca1 长时程增强 NMDA受体 痛觉调制
下载PDF
亚甲蓝对APP/PS1小鼠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兆圣 赖红 +3 位作者 赵海花 李秀明 姜薇 唐忠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4189-4190,共2页
目的探讨亚甲蓝(MB)对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改变及学习记忆能力改善的影响。方法 APP/PS1小鼠及相同品系的3月龄野生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为野生小鼠。模型组,为APP/PS1小鼠;治疗组,3月龄的APP/PS1小... 目的探讨亚甲蓝(MB)对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改变及学习记忆能力改善的影响。方法 APP/PS1小鼠及相同品系的3月龄野生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为野生小鼠。模型组,为APP/PS1小鼠;治疗组,3月龄的APP/PS1小鼠口服亚甲蓝25 mg·kg-1·d-1;连续用药4个月。待3组小鼠均为7月龄时,跳台实验测试3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高尔基染色观察各组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的变化。结果亚甲蓝治疗组小鼠跳台试验错误次数减少,小鼠跳台试验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明显增加(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亚甲蓝可能是通过增加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来改善APP/PS1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蓝 APP/PS1小鼠 海马ca1 树突棘
下载PDF
不同程度低血压对双侧颈动脉中度狭窄模型家兔脑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春燕 薛朝霞 +4 位作者 杨春艳 方爱莉 凡浙录 孟永生 张鹏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810-814,828,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程度低血压对双侧颈动脉中度狭窄模型家兔血清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mn-specific enolase,NSE)的表达及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低血压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将30只...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程度低血压对双侧颈动脉中度狭窄模型家兔血清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mn-specific enolase,NSE)的表达及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低血压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将30只新西兰家兔分为6组(每组5只):空白对照组(E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25只制备成双侧颈动脉中度狭窄模型;丙泊酚1组(B1组)和硝酸甘油1组(A1组)降低其基础血压的10%-15%,丙泊酚2组(B2组)和硝酸甘油2组(A2组)降低其基础血压的15%。20%,各组降压维持30min后恢复基础血压;单纯狭窄组(D组)不做降压处理。留取恢复血压后12、24、48h血液,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S100β和NSE;在恢复血压48h后,断头取脑,透射电子显微镜(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果①家兔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为(120.1±3.7)mmHg(1mmHg=0.133kPa)。②各时间点各组(除E组外)与D组比较,S100β和NSE的表达增高(P〈0.05);A2组与A1组、B2组与B1组比较,各时间点S100β和NSE的表达增高(P〈0.05);硝酸甘油组与丙泊酚组比较,各时间点S100β和NSE的表达增高(P〈0.05)。③电镜发现:E组、D组神经元细胞核膜清晰,核仁完整,胞质内细胞器结构完整。A1组和B1组神经元细胞核膜轻微皱缩,胞质内细胞器未见明显异常;B2组神经元细胞核膜皱缩明显,胞质内细胞器排列紊乱,线粒体水肿呈椭圆形;A2组神经元细胞核膜皱缩严重,胞质内细胞器减少,线粒体水肿呈圆形。④48h时,与E组、D组、A1组、B1组比较,A2组、B2组家兔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出现了早期脑损伤改变,此时A2组S100β浓度为(O.468±0.021)μg/L、NSE浓度为(18.51±0.85)μg/L,B2组S100β浓度为(0.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血压 颈动脉 中度狭窄 S100Β 特异性烯醇化酶 海马ca1 超微结构 脑损伤
原文传递
卡尔曼滤波器在海马场电位ripple节律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栌 林龙年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1-88,共8页
利用自适应自回归(adaptive autoregressive,AAR)模型和卡尔曼滤波器算法,分析小鼠海马CA1区场电位ripple高频振荡的时频特性.研究发现,与传统的基于短时傅立叶变换的实时频谱分析方法相比,利用AAR模型以及卡尔曼滤波器算法的参数化方... 利用自适应自回归(adaptive autoregressive,AAR)模型和卡尔曼滤波器算法,分析小鼠海马CA1区场电位ripple高频振荡的时频特性.研究发现,与传统的基于短时傅立叶变换的实时频谱分析方法相比,利用AAR模型以及卡尔曼滤波器算法的参数化方法在对ripple高频振荡信号进行实时频谱分析时,具有更高的时域和频域分辨率.因此,基于卡尔曼滤波器得到的ripple能量变化,可更为准确、实时地反映ripple高频振荡的发生与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曼滤波器 海马ca1 RIPPLE 实时频谱分析
下载PDF
人体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胞体的发育
18
作者 贺立新 卢大华 蔡海荣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1年第17期3255-3257,3269,共4页
目的:探究人体海马CA1区神经元锥体细胞胞体发育的过程。方法:取19孕周(19GW)、20GW、26GW、35GW、38GW水囊引产胎儿和8岁(8Y)死亡儿童各1例,所有标本来源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要求,采用Golgi染色技术,借助配备有"Neurolu-cida&q... 目的:探究人体海马CA1区神经元锥体细胞胞体发育的过程。方法:取19孕周(19GW)、20GW、26GW、35GW、38GW水囊引产胎儿和8岁(8Y)死亡儿童各1例,所有标本来源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要求,采用Golgi染色技术,借助配备有"Neurolu-cida"软件的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A1区锥体细胞胞体,分析细胞体的长度和面积。结果:19GW和20GW细胞体形态尚不明显,26GW、35GW、38GW、8Y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胞体长度分别为56.5±2.5(μm)、80.8±8.5(μm)、85.9±12.2(μm)、91.3±9.6(μm);胞体面积分别为254.5±13.7(μm2)、362.5±15.5(μm2)、380.5±22.8(μm2)、460.8±25.7(μm2)。26GW锥体细胞胞体长度和面积与35GW、38GW、8Y相比差异明显(P<0.05);8岁胞体长度和面积与38GW相比有小幅度增大;细胞形态学:26GW、35GW、38GW锥体细胞胞体切面呈椭圆形或三角形,随胎龄增大,胞体长度和面积逐渐增长增大,特别是细胞基底部增宽,胞体形态由椭圆形逐渐转换为三角形;细胞底部的基树突数量也逐渐增加,到38GW时可以达到4-7个,8Y锥体细胞胞体在切面上基本上都呈三角形,细胞长度和面积与38GW相比稍微增大,相对趋于稳定。结论:人体在发育过程中,锥体细胞长度呈逐渐增长、面积呈逐渐增大趋势,26GW与35GW之间变化最大,38GW与8Y胞体面积差异不明显,整个变化趋势逐渐变慢并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 海马ca1 锥体细胞 形态
原文传递
钾离子浓度及离子通道电导对海马CA1区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19
作者 解楠 乔清理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6-90,共5页
目的 分析在胞外钾离子浓度【K+]o和离子通道电导变化的情况下,海马CA1区单个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和放电模式的变化。方法对Warman等提出的模型进行改进,应用计算机软件MATLAB建立一个包括16个房室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单个神经元的电... 目的 分析在胞外钾离子浓度【K+]o和离子通道电导变化的情况下,海马CA1区单个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和放电模式的变化。方法对Warman等提出的模型进行改进,应用计算机软件MATLAB建立一个包括16个房室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单个神经元的电缆模型。其中树突室不含有源通道,而胞体室含有5个离子通道(Ina,INap、IDR、IA、IM),该模型不包括钙电流和由钙浓度调节的钾电流(ICa、ICT、IAHP)。结果仿真结果表明,海马CA1区神经元产生自发周期的放电行为;随着【K+】o的增加,钠电导的增加和钾电导的减少,放电频率增加;单个神经元的自发放电行为以单峰或者每个簇内含有2个或3个峰的形式出现。结论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和放电模式的变化与[K+]。以及离子通道电导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ca1 自发放电 放电频率 放电模式
原文传递
刺五加皂苷对外周刺激诱发的海马长时程增强效应的影响
20
作者 刘萍 杨坦 丁玉琴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年第7期390-392,共3页
目的:探讨刺五加皂苷(ASS)对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效应(LTP)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ASS组,每组10只,两组单刺激(10~20 V,0.5 ms,1次/min,30 min)坐骨神经诱发海马CA1区场电位。强直刺激(35 V,0.5 ms,100 Hz,持... 目的:探讨刺五加皂苷(ASS)对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效应(LTP)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ASS组,每组10只,两组单刺激(10~20 V,0.5 ms,1次/min,30 min)坐骨神经诱发海马CA1区场电位。强直刺激(35 V,0.5 ms,100 Hz,持续1 s,间隔10 s,4次)坐骨神经,诱发海马CA1区场电位LTP。ASS组在强直刺激前,于侧脑室内微量注入ASS 1.0μg/5μL,强直刺激后观察其对LTP的影响。结果:电刺激坐骨神经可在海马CA1区诱发出潜伏期(172.33±1.65)ms和可重复出现的以负波为主的场电位,平均幅度(32.24±0.72)μV。对照组强直刺激后可出现持续时间2 h以上的LTP现象。ASS增强了强直刺激后海马CA1区LTP的诱导。结论:刺五加皂苷对大鼠海马CA1区LTP有明显促进作用,表明其可提高大脑学习、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五加皂苷 海马ca1 LTP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