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7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环境状况遥感动态监测——以陕西省富县为例 被引量:67
1
作者 李粉玲 常庆瑞 +1 位作者 申健 刘京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811-3817,共7页
基于主成分分析耦合植被指数、湿度指数、地表温度和裸土指数4个遥感评价指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陕西省富县1995 2014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主成分分析确定权重的遥感生态指数能客观定量揭示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富... 基于主成分分析耦合植被指数、湿度指数、地表温度和裸土指数4个遥感评价指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陕西省富县1995 2014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主成分分析确定权重的遥感生态指数能客观定量揭示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富县生态环境现状整体上属于良好级别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1995-2014年,富县生态环境总体上得到了较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由3.17上升到3.53,牛武镇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状况最好,全县由西北方向到东南方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幅度逐渐递增,其中,交道镇和南道德乡变化最大;研究期间,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下降地区的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6.7%,生态质量等级提高的面积占富县总面积的42.7%,生态环境等级提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县域中部的高塬和丘陵沟壑地、县东北部的土石低山区、西南的子午岭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生态环境质量 主成分分析 植被覆盖度 沟壑丘陵区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系列及其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45
2
作者 秦伟 朱清科 +2 位作者 刘中奇 卜楠 安彦川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7-513,共7页
根据吴起县20块样地和60个样方的退耕地植被调查数据,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探讨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系列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迅速恢复期(1~4年)、初级更替期(5~13年... 根据吴起县20块样地和60个样方的退耕地植被调查数据,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探讨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系列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迅速恢复期(1~4年)、初级更替期(5~13年)、高级更替期(13~20年)和缓慢恢复期(20年以后)4个阶段。在25年的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调查样方内共出现草本植物39种,分属于11科31属。其中,禾本科(Gramineae)、豆科(Leguminosae)和菊科(Compositae)的物种占属种总数的61.29%和69.23%。群落的优势物种由藜科杂草开始,依次演替为一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大约20年后演替为地带性多年生草本,形成了依次包括猪毛菜(SalsolacoUina)、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铁杆蒿(Artemisa vestita)和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5种群落类型的演替系列。整个演替过程中,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总体上呈波动式增大,但增长的趋势并不明显,大约20年后各项多样性指数基本趋于稳定。在每一次更高级的群落取代前期群落的过程中,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大致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均匀度指数(Jsw,Eα)则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植被演替 退耕地 黄土丘陵沟壑区 吴起 陕西
原文传递
应用Le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0
3
作者 刘雷 安韶山 黄华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6670-6680,共11页
植被类型直接影响土壤特性,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水稳性团聚体是反映黄土高原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选择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应用Le Bissonnais(LB)法和Yoder法测定了森林、森林草原两种植被类型下土壤... 植被类型直接影响土壤特性,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水稳性团聚体是反映黄土高原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选择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应用Le Bissonnais(LB)法和Yoder法测定了森林、森林草原两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对比分析了LB法3种处理的结果,并计算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和可蚀性因子K值。结果表明:在LB法3种湿润处理下,预湿后扰动处理(wet stirring,WS)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破坏程度最大,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0.2 mm为主;快速湿润处理(fast wetting,FW)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次之;慢速湿润处理(slow wetting,SW)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最小,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2 mm团聚体为主;说明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土壤团聚体破坏的主要机制是气爆作用(消散作用)和机械扰动。LB法的3种处理结果中预湿后扰动的测定结果与传统的湿筛法(Yoder法)更接近。LB法包含Yoder法的基本原理,能够全面、准确的测定土壤团聚体结构,适宜作为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测定方法。森林植被类型的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大于森林草原植被类型,且SW>FW>WS,但可蚀性因子K值却是森林植被类型小于森林草原植被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由小颗粒向大颗粒转变,土壤结构趋于稳定。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土壤团聚体形成过程及土壤团聚度也有差异,因而造成土壤可蚀性和土壤抗蚀性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LB法 Yoder法 黄土丘陵区 植被类型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年限草地群落特征及其土壤水分养分效应 被引量:26
4
作者 刘海威 张少康 焦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1-39,共9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以及对比分析的方法,根据黄土丘陵区8个退耕年限序列(1~35年)的退耕地的采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随着退耕年限变化,植被更新与土壤水分养分之间的互动效应。结果表明,1)黄土丘陵区在退耕35年期间,随...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以及对比分析的方法,根据黄土丘陵区8个退耕年限序列(1~35年)的退耕地的采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随着退耕年限变化,植被更新与土壤水分养分之间的互动效应。结果表明,1)黄土丘陵区在退耕35年期间,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总物种数呈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的趋势。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减小-增大,而Pielou均匀度指数相反。2)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随退耕年限增大而增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3)随着退耕年限增加,土壤养分(除速效K外)含量先减少后增加,而土壤速效K含量呈一直下降趋势,土壤水分含量在20~50cm、50~80cm、80~100cm处先增加后减少,在0~20cm处相反。4)植被特征指数(除Pielou外)与有机质、全N、全P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养分速效K呈正相关,关系不显著。Pielou指数与土壤养分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退耕年限 植物生物量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村可持续振兴模式 被引量:24
5
作者 陈怡平 张义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08-716,共9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局部地区人-地-粮食矛盾日益凸显。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章结合多年的研究基础,剖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局部地区人-地-粮食矛盾日益凸显。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章结合多年的研究基础,剖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可持续振兴模式:生态、生产与社会耦合发展,即山顶削峁建盆地,发展果业和药材生态园;山腰构建草灌复合生态系统;山下适当治沟造地发展设施农业;小流域源头科学建设水库,为山上药果园区和设施农业提供滴灌水源,从而构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水林田湖生态景观格局。为建成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丘陵沟壑区 乡村振兴 模式创新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被引量:22
6
作者 郭曼 郑粉莉 +3 位作者 安韶山 刘雨 王彬 Frederic Darboux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0年第2期68-73,共6页
以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过渡带燕沟流域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6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应用Le Bissonnais(LB)法测定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对比分析了LB法3种处理的测定结果与传统湿筛法(Yoder)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LB法3种湿润... 以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过渡带燕沟流域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6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应用Le Bissonnais(LB)法测定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对比分析了LB法3种处理的测定结果与传统湿筛法(Yoder)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LB法3种湿润处理下,快速湿润处理(FW)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破坏程度最大,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0.05~0.5 mm为主;慢速湿润处理(SW)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最小,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2 mm团聚体为主;而预湿后扰动处理(WS)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介于FW和SW之间,处理后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比较均匀。说明该区土壤团聚体破坏的主要机制是土壤孔隙中的气泡爆破产生的消散作用。退耕100a期间,植被群落由1年生草本(4 a)—多年生灌草(16 a)—半灌木(29 a)—灌木(55 a)—乔木(100 a)方向演替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由小粒径向大粒径方向转变,土壤结构趋于稳定。LB法3种处理中,FW处理与SW处理所测得>0.5 mm团聚体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与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黏粒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WS处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黏粒主要影响消散和黏粒膨胀引起的崩解作用,而对机械干扰引起的团聚体破坏无明显影响。LB法3种处理中,慢速湿润方法所获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更接近湿筛法,适宜于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LE Bissonnais法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生态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笑培 杨改河 +1 位作者 胡江波 王得祥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5-642,共8页
研究了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内侧柏、荆条、20年刺槐、4年刺槐、4年苜蓿、农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容重均低于对照农田,减小幅度为16%~8%,孔隙度增加,总孔隙度增幅为24.5%~8... 研究了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内侧柏、荆条、20年刺槐、4年刺槐、4年苜蓿、农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容重均低于对照农田,减小幅度为16%~8%,孔隙度增加,总孔隙度增幅为24.5%~8.1%,毛管孔隙度增幅为1.2%~13.9%,非毛管孔隙度增幅为20.5%~90.0%;土壤持水性比农地增加33%~7.5%;水分补给量在0~2m范围内,侧柏、荆条、4年刺槐是农地的2、1.5、1.71倍,20年刺槐和苜蓿比农地低22.5%和31.4%;0~1m内,侧柏、荆条、4年刺槐分别是农地的2.16、1.78、1.85倍,20年刺槐、苜蓿为农地的25%和62.3%;〉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比农地增加56.84%~30.72%;土壤结构破坏率农地最高为41.09%,其它植被为6.67%~25.7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水分特征曲线n、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结构破坏率相关性显著。不同植被土壤水分生态效应不同,除20年刺槐、苜蓿土壤水分补给量小于对照农地外,其它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农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丘陵 丘陵沟壑区 植被恢复 土壤水分生态效应
下载PDF
陕北旱作农业区乡村人居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钰 王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13,共6页
陕北是西北旱作农业生产的集中区域,也是我国"三农"问题较为集中和尖锐的地区,其整体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从人居环境学科视角出发,以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分析该地区人居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指... 陕北是西北旱作农业生产的集中区域,也是我国"三农"问题较为集中和尖锐的地区,其整体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从人居环境学科视角出发,以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分析该地区人居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指出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旱作农业生产都对陕北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格局、进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人居环境建设应当从农村社会发展系统高度出发,将物质实体的建设自觉与农业生产、村落发展紧密结合,构建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适宜性模式,从而促进农村生产、生活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对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若干相应的可行性对策,为今后该地区新农村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沟壑区 旱作农业 农村 人居环境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系统产业结构与功能变化的分析和评价 被引量:12
9
作者 翟胜 梁银丽 王巨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8-72,76,共6页
以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为研究对象,对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产业结构及效益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3年,该镇农业生态系统产品生产力、经济生产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人均产菜增长了近4.46倍,粮食与蔬菜单位面积产值分别增加... 以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为研究对象,对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产业结构及效益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3年,该镇农业生态系统产品生产力、经济生产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人均产菜增长了近4.46倍,粮食与蔬菜单位面积产值分别增加了近2.7倍与1.09倍,人均纯收入增长了45.7%,达1 820.9元;种植业纯收入及其组分优势度呈升高趋势,而种植业效益却呈降低趋势;养殖业基础比较薄弱、效益低下,虽目前表现入不敷出,但因其日益受到重视,将逐渐成为继种植业后的第二大经济收入来源;果业纯收入与其组分优势度稳中有降,而果业效益在逐年提高;工副业纯收入、组分优势度及效益均呈下降趋势,并在2002年出现波谷.就农业生态系统整体而言,系统总体优势度呈上升趋势,系统稳定性指数在波动中下降,表明系统结构趋于不合理,稳定性较差,需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农业生态系统 产业结构分析 效益评价
下载PDF
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实录交流会特邀报告——黄土高填方关键技术问题与工程实践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炜 张继文 于永堂 《岩土工程技术》 2016年第1期12-19,38,共9页
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填方工程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环境复杂,场地内常分布有大面积湿陷性黄土和淤积土,且具有土方量大、影响因素多、施工工期紧、沉降控制要求高等特点,建设过程面临着填方体的稳定、变形、排水、湿化变形控制及边坡防护等问... 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填方工程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环境复杂,场地内常分布有大面积湿陷性黄土和淤积土,且具有土方量大、影响因素多、施工工期紧、沉降控制要求高等特点,建设过程面临着填方体的稳定、变形、排水、湿化变形控制及边坡防护等问题。以国内几处典型黄土高填方工程为例,介绍了通过场地综合地质条件评价、土方平衡优化、地下盲沟排水、原地基强夯加固处理、填筑体压(夯)实处理、填挖边坡防护处理、施工质量立体式监控、岩土工程全程监测等多种手段有效组合,解决黄土高填方工程问题的实践工作,相关经验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丘陵沟壑区 高填方 变形 稳定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压实回填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被引量:11
11
作者 孔洋 阮怀宁 黄雪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218-223,共6页
沟谷型黄土高填方工程地基沉降控制问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压实回填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较少。通过室内人工配制试样与回填场地原位探井取样开展了一系列室内高、中、低压侧限压缩固结试验,探究了压实回填土的变形... 沟谷型黄土高填方工程地基沉降控制问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压实回填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较少。通过室内人工配制试样与回填场地原位探井取样开展了一系列室内高、中、低压侧限压缩固结试验,探究了压实回填土的变形特性,基于割线模量法与分层总和法研究路径的不同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沉降计算方法,对比分析了填筑体在不同计算方法下的最终沉降量差异。试验结果发现,采用基于Gunary模型非线性垂直压应力-压应变关系表示的割线模量法,计算所得的最终沉降量数值比分层总和法计算值偏小,两者偏差在4.8%之内。压实回填试验场地的实测压实度基本稳定在(70±5)%,通过提出的计算方法预测回填场地33 m深填方填筑体在水环境未变化时产生的总压缩固结沉降变形量为1523.2 mm,填方区的地基沉降量非常大,填方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在地基充分固结变形稳定后,同时,高填方施工应严格控制压实度,努力提升施工质量。该计算方法是对割线模量法沉降计算体系的有益补充,其计算结果可供实际工程建设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丘陵沟壑区 回填土 高填方 地基沉降
下载PDF
黄丘区坡沟系统不同时间尺度下的侵蚀产沙特征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玲玲 姚文艺 +1 位作者 王文龙 黄静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47-1351,共5页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桥沟流域坡沟系统为原型观测对象,利用流域内布设的不同地貌单元大型径流场定位观测设施,分析了坡沟系统不同地貌单元在年、次降雨时间尺度下的侵蚀产沙特征。结果表明,在年时间尺度上,不同地貌单元的侵蚀模数表现为:...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桥沟流域坡沟系统为原型观测对象,利用流域内布设的不同地貌单元大型径流场定位观测设施,分析了坡沟系统不同地貌单元在年、次降雨时间尺度下的侵蚀产沙特征。结果表明,在年时间尺度上,不同地貌单元的侵蚀模数表现为:上半坡<下半坡<梁峁坡<沟谷坡<坡沟系统,水沙在不同地貌单元之间的传递中,径流输沙量往往小于径流输沙能力,径流侵蚀产生多少沙,就能输送多少沙;在次降雨时间尺度上,不同地貌单元侵蚀产沙的峰值可能出现在下半坡、沟谷坡或者坡沟系统,说明黄土丘陵沟壑区不仅在流域尺度上存在着非平衡输沙过程,在坡沟系统同样存在非平衡输沙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产沙 时间尺度 坡沟系统 黄丘区
原文传递
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防护林网络体系概念及其配置模式 被引量:6
13
作者 宋西德 刘粉莲 +2 位作者 罗伟祥 侯琳 张永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1-73,88,共4页
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条件恶劣,是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出防护林网络体系概念,浅述了防护林网络体系配置的原理,较详细地论述了... 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条件恶劣,是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出防护林网络体系概念,浅述了防护林网络体系配置的原理,较详细地论述了防护林网络体系配置模式,同时也提出了适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营造混交林的树种及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西北地区 丘陵沟壑区 防护林网络体系 配置模式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川道地种植业结构分析与效益评价 被引量:9
14
作者 翟胜 梁银丽 +4 位作者 王巨媛 戴全厚 杜社妮 刘辉 周茂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9-133,共5页
选取10个具有代表性的川道地村为研究对象,对种植业用地结构、系统生产力、产值结构、系统稳定性和种植业效益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退耕还林还草效果显著,坡地明显减少,林草地明显增加,种植业用地结构由坡地与川道地为主转变... 选取10个具有代表性的川道地村为研究对象,对种植业用地结构、系统生产力、产值结构、系统稳定性和种植业效益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退耕还林还草效果显著,坡地明显减少,林草地明显增加,种植业用地结构由坡地与川道地为主转变为以川道地为主;种植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由粮食与经济作物为主转变为粮食与蔬菜特别是保护地蔬菜为主的种植结构,蔬菜已成为种植业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产值结构趋于平衡,系统稳定性有所提高;种植业产投比较低,种植业已步入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轨道,基本实现了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种植业效益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川道地 种植业结构 效益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参与式生态环境现状及未来建设调查研究——以陕西省安塞县大南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高照良 张晓萍 穆兴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78-183,共6页
采用参与式方法,就安塞县大南沟流域的土地利用、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居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等进行调查,然后以调查结果为基础,就不同退耕方案对农户收益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参与式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流域中不同类型土地利... 采用参与式方法,就安塞县大南沟流域的土地利用、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居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等进行调查,然后以调查结果为基础,就不同退耕方案对农户收益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参与式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流域中不同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2受欢迎的经济林树种序列和生态环境建设适宜树草种序列;3提高土壤肥力和防止土壤板结的施肥方法;4基于效益原则的水土保持措施评价;5生态环境建设方案(">25°退耕方案"和">15°退耕方案")以及将引起农户经济收入变化的预测和评价等。调查发现在生活出路上选择能力更大的农民有可能真正拥护退耕还林政策,政府部门在规划时应切实考虑该地是否具有改善经济结构的可能性,规避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政策 安塞县 农户经济 生态环境建设 收入 收益 参与式 黄土丘陵区 经济林树种 土壤板结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水蚀因子多重分形特征
16
作者 李莹莹 魏舟 +1 位作者 童亚文 张青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29,共8页
[目的]探索高程、坡度、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等水蚀因子的空间内部多重分形特征,进而深刻认识黄土高原水蚀机理。[方法]分别以黄土高原沟壑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两个典型流域(长武县王东沟流域与淳化县泥河沟流域,米脂县泉家沟流域与... [目的]探索高程、坡度、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等水蚀因子的空间内部多重分形特征,进而深刻认识黄土高原水蚀机理。[方法]分别以黄土高原沟壑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两个典型流域(长武县王东沟流域与淳化县泥河沟流域,米脂县泉家沟流域与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为例,利用多重分形方法计算分析了水蚀因子的多重分形谱及其主要参数,探讨了水蚀因子多重分形特征。[结果]地貌相对起伏最大和土地利用空间不均匀程度最高的是王东沟流域,其坡度与土地利用的奇异指数Δα值分别是0.817,0.310,而植被覆盖区域差异最大的是泉家沟流域,其植被覆盖的Δα=1.309;黄土丘陵沟壑区高程的Δf(α)<0,黄土高原沟壑区坡度的Δα与Δf(α)皆大于丘陵沟壑区,即丘陵沟壑区的相对起伏更大,地貌表面更尖锐,土地利用破碎化更严重,植被覆盖区域间复杂程度高。[结论]王东沟流域的地貌相对起伏程度和土地利用破碎化更大,泉家沟流域的植被覆盖复杂程度最高,与实际情况相符,即在区域开展水蚀因子量化进行多重分形特征分析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蚀因子 多重分形 高原沟壑区 丘陵沟壑区 小流域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林龄刺槐叶片氮、磷重吸收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敏 马宝有 +4 位作者 赵江平 陈峰峰 孙亚荣 王亚娟 陈云明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1-407,共7页
为揭示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氮、磷养分利用策略及其驱动因素,以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13年、17年、21年、33年和43年生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林龄刺槐成熟叶、衰老叶和土壤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和N、... 为揭示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氮、磷养分利用策略及其驱动因素,以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13年、17年、21年、33年和43年生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林龄刺槐成熟叶、衰老叶和土壤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和N、P重吸收效率,分析N、P重吸收效率与成熟叶、衰老叶及土壤C、N、P化学计量比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各林龄刺槐叶片N:P>16(24.52-30.85),刺槐生长受P素的限制作用.各林龄刺槐成熟叶片的全氮及全磷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衰老叶片,而各林龄刺槐成熟叶片的C:N和C:P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衰老叶片.随林龄增长,N、P重吸收效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1年时最低,N、P重吸收效率范围分别为41.2%-57.1%、49.9%-79.3%,均值分别为52.32%和68.03%.N重吸收效率与土壤全氮含量及N:P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P重吸收效率与土壤全磷无显著相关关系,N、P重吸收效率均与衰老叶C:N和N: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本研究表明,该地区刺槐生长主要受P素的限制作用,且刺槐成熟叶片可提高对衰老叶片的N、P养分回收效率以保障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人工刺槐林 养分重吸收效率 林龄 生态化学计量
原文传递
陕北丘陵沟壑区雨水利用场地类型及建设模式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建辉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9-64,共6页
论述了传统雨水利用场地的建设现状,存在系统性不足、依托经验建设以及不能适应现代城镇和生态人居环境建设要求等问题,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类型化和模式化研究的策略。将最主要的传统雨水利用场地按地貌分为三大类12种,列出了7种... 论述了传统雨水利用场地的建设现状,存在系统性不足、依托经验建设以及不能适应现代城镇和生态人居环境建设要求等问题,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类型化和模式化研究的策略。将最主要的传统雨水利用场地按地貌分为三大类12种,列出了7种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性并且分析了各种场地的雨水处理功能。从场地、城镇以及流域3个尺度归纳构建了6类具体的场地建设模式,明确了每类模式适宜应用的场地技术措施和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陕北 丘陵沟壑区 雨水利用 场地类型 建设模式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草被产流产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9
作者 普隽泽 吕锡芝 +1 位作者 张秋芬 王富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共6页
退耕还林还草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要治理措施之一。为探讨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种类草被种植对坡面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采用定位观测方法,基于罗玉沟水土保持监测站6种不同草被(小冠花、红豆草、沙打旺、紫花苜蓿、红三叶、鹰咀紫云英)... 退耕还林还草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要治理措施之一。为探讨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种类草被种植对坡面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采用定位观测方法,基于罗玉沟水土保持监测站6种不同草被(小冠花、红豆草、沙打旺、紫花苜蓿、红三叶、鹰咀紫云英)覆盖坡面的野外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各草被覆盖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规律。结果表明:(1)各场次降雨中,小冠花覆盖下的坡面产流量及产沙量均较大,沙打旺和鹰咀紫云英覆盖坡面均较小;(2)除沙打旺和鹰咀紫云英以外的草被覆盖小区产流产沙量均与降雨量和最大降雨强度呈显著或极显著关系;(3)侵蚀性降水依据降雨量、降雨历时和最大降雨强度分为3种类型:Ⅰ雨型(降雨量大、降雨历时长、最大雨强大)、Ⅱ雨型(降雨量、降雨历时、最大雨强均居中)、Ⅲ雨型(降雨量较小、降雨历时短、最大雨强小)。6种草被在不同雨型下产流产沙特性不同,沙打旺和鹰咀紫云英覆盖坡面在不同雨型下产流量及产沙量均较少,小冠花覆盖坡面在不同雨型下产流量及产沙量均较大。综上,不同草被覆盖下的坡面产流产沙规律不尽相同,对不同降雨特征的响应程度也存在差异,小冠花覆盖小区的抗侵蚀能力较差;沙打旺和鹰咀紫云英覆盖小区的抗侵蚀能力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流产沙特征 降雨特征 草被 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有翼 赵廷刚 +2 位作者 岳斌 李昂 张仁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78-1185,共8页
从城市用地规模结构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度、对区域环境影响4个方面选择了32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函数建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并对定西市2006年城市土地可持续利... 从城市用地规模结构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度、对区域环境影响4个方面选择了32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函数建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并对定西市2006年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6年定西市土地利用处于非可持续利用阶段,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可持续利用具体对策,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丘陵沟壑 土地持续利用 层次分析法 指标体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