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影像学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高传玉 冯宇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7-403,共7页
大多数威胁生命的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的不良后果是由冠脉斑块破裂和急性血栓形成引起的。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展,现在的成像方式能够提供高风险斑块的特征,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药物治疗策略和结果。本文主要讨论可识别高... 大多数威胁生命的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的不良后果是由冠脉斑块破裂和急性血栓形成引起的。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展,现在的成像方式能够提供高风险斑块的特征,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药物治疗策略和结果。本文主要讨论可识别高风险斑块的影像学技术,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近红外光谱学(NIRS)和冠脉血管镜,及其对未来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并总结这些成像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影像学技术 高风险斑块 不良心血管事件
原文传递
农村社区全专联合干预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祝丽芳 庄俊鹏 +2 位作者 赵淑华 李元召 郑淑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8期3446-3450,共5页
背景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有效干预对降低脑卒中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尝试在农村社区开展全专联合干预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服务模式,以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的诊疗水平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目的探究农村社区全专联合干预缺血性脑卒中高... 背景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有效干预对降低脑卒中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尝试在农村社区开展全专联合干预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服务模式,以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的诊疗水平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目的探究农村社区全专联合干预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效果。方法2015年3—4月于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立新村和彭赵村随机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459例缺血性脑卒中高危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立新村237例,彭赵村222例。将立新村人群作为干预组,彭赵村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进行干预。干预组由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共同根据每例脑卒中高危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干预、跟踪、随访。对照组由全科医生依据诊疗规范进行管理。2016年7月进行随访,内容包括体检和复查,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颈动脉彩超检查的变化情况,对2次颈动脉彩超检查均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的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干预后TC、LDL-C、SBP、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查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共58例患者2次颈动脉彩超检查均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照组72例。两组2次颈动脉彩超检查均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转为稳定的比例(分别为36.2%、2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92,P=0.052);干预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转为不稳定的比例(6.9%)低于对照组(13.9%)(χ^2=4.565,P=0.033)。结论 基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联合监督管理,能有效控制甚至逆转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高危因素,降低脑卒中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血缺氧 高危因素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全专联合 社区
下载PDF
脑卒中高危人群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德云 刘迎春 +2 位作者 高宗恩 李楠 李敏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61-264,共4页
目的 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 调查脑卒中高危人群6331人的临床资料.采用Hcy循环酶法自动分析仪检测患者的血浆Hcy水平.结果 根据血浆Hcy水平将患者分为第一分位数组2111人,第二份... 目的 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 调查脑卒中高危人群6331人的临床资料.采用Hcy循环酶法自动分析仪检测患者的血浆Hcy水平.结果 根据血浆Hcy水平将患者分为第一分位数组2111人,第二份位数组2096人,第三分位数组2124人.3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及有颈动脉斑块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第三分位数组比较,第一分数位组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显著升高(均P<0.05).高水平的Hcy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的危险因素(OR=1.175,95% CI:1.023 ~1.349,P<0.01).BMI异常组合中,第三分数位组的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率是参考组的1.425倍(P=0.001);血压异常组合的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率分别是参考组的1.525、1.898、2.737倍(均P<0.01).空腹血糖异常组合的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率分别是参考组的1.581、2.023、3.021倍(均P<0.01).总胆固醇异常组合的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率分别是参考组的1.217、1.560、2.253倍(P <0.05 ~0.01).低密度脂蛋白异常组合的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率分别是参考组的1.267、1.530、2.095倍(P <0.05 ~0.01).高密度脂蛋白异常组合中,第二和第三分数位组的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率分别是参考组的1.499、2.021倍(均P<0.01).结论 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率与血Hcy水平呈正相关.高水平Hcy合并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对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人群 同型半胱氨酸 颈动脉斑块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高危斑块进展的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俊彪 郭军霞 刘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4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高危斑块进展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20/08-2022/08该院心内科接诊的90例老年冠心病病例,均接受CCTA检查,按照是否为高危斑块分为高危组、非高危组,对于高危斑块依据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高危斑块进展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20/08-2022/08该院心内科接诊的90例老年冠心病病例,均接受CCTA检查,按照是否为高危斑块分为高危组、非高危组,对于高危斑块依据1年随访后斑块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未进展组,对比其CCTA斑块定量参数差异及对高危斑块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CCTA检查发现高危斑块发生率达83.33%(75/90),其中点状钙化斑块64例(71.11%),低密度斑块38例(42.22%),重塑指数RI、脂质斑块负荷大于非高危组(P<0.05),高危组基于CCTA血流储备分数(FFRct)及冠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均低于非高危组(P<0.05);进展组的斑块总体积和非钙化斑块体积、狭窄程度、RI、脂质斑块负荷均大于无进展组(P<0.05),进展组最小管腔面积、FFRct、FAI小于无进展组(P<0.05);斑块总体积和非钙化斑块体积、狭窄程度、最小管腔面积、FFRct、FAI、RI、脂质斑块负荷及各项联合预测老年冠心病病例的高危斑块进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07、0.801、0.788、0.756、0.763、0.768、0.775、0.806、0.872。结论CCTA斑块定量分析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高危斑块及其进展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TA 斑块定量分析 老年 冠心病 高危斑块 进展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A的斑块特征预测病变进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薛松 王岩 +2 位作者 黄兵 陈艳丽 潘德锋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448-452,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CTA)所示的斑块特征在预测冠心病斑块进展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71集团军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急性心...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CTA)所示的斑块特征在预测冠心病斑块进展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71集团军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急性心肌梗死、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或CCTA诊断为重度狭窄,且于2~5年内接受CCTA诊断为非梗阻性冠状动脉疾病的60例患者的112个病变斑块作为进展组。选择同期2次接受CCTA(扫描间隔≥2年)示非梗阻性冠状动脉疾病的50位患者的78个病变斑块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病变斑块的CCTA特征,包括斑块体积、斑块负荷、是否为高危斑块、钙化程度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进展组中病变斑块对应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BMI)、吸烟以及服用他汀类药物情况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比例增高(P <0.05);CCTA对斑块的定性和定量评估结果显示进展组病变斑块的斑块负荷、斑块体积以及HRP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CTA示斑块负荷以及HRP的存在是影响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易进展斑块和相对稳定斑块的CCTA特征存在显著差异,CCTA所示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对预测病变进展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高危斑块 斑块负荷
下载PDF
基于CCTA对胸痛病人高危斑块成分及血流动力学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永霞 马跃虎 +3 位作者 王同兴 谢光辉 徐辉 唐春香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24,共6页
目的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研究伴高危斑块的胸痛病人其斑块成分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行CCTA且于2个月内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43例冠心病病人,男30例,女13例,平均年龄(60.8±8.7)岁。依据病人是否存在... 目的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研究伴高危斑块的胸痛病人其斑块成分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行CCTA且于2个月内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43例冠心病病人,男30例,女13例,平均年龄(60.8±8.7)岁。依据病人是否存在高危斑块及胸痛将病人分为2组,组1同时存在胸痛和至少1个高危斑块特征(23例),组2仅有胸痛或高危斑块特征任意一项(20例)。测量斑块成分特征参数[斑块总体积、钙化斑块体积、纤维斑块体积、脂质斑块体积占比(脂质斑块%)、脂质斑块面积、最小管腔面积、偏心指数]和血流动力学特征参数[基于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FFRCT),斑块近、远端FFRCT差值(△FFRCT)]。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参数的差异。利用约登指数计算斑块成分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判断高危斑块合并胸痛的临界值,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计算其临界值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曲线下面积(AUC)。结果组1的脂质斑块%、脂质斑块面积均高于组2(均P<0.05),FFRCT值低于组2(P<0.05),2组间其他斑块成分特征参数及△FFR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析脂质斑块%、脂质斑块面积及FFRCT特征参数的诊断能力,FFRCT的临界值为0.82时的敏感度最高(61%)、特异度最低(85%),AUC最高(0.80)。结论采用CCTA分析高危斑块中脂质斑块成分特征并进行FFRCT测量,可作为评估高危斑块合并胸痛病人的有效辅助手段,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 高危斑块 血流储备分数 胸痛
下载PDF
449例患者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与CT高危斑块及狭窄程度的关联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润知 顾慧 +4 位作者 李亚妮 杨世锋 高艳 王箬芃 王锡明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基于第三代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获得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探讨FAI与高危斑块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CCTA检查的449例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基于第三代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获得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探讨FAI与高危斑块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CCTA检查的4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CT高危斑块,将患者分为高危斑块组(n=226)、非高危斑块组(n=223)。基于CCTA图像,测量右冠状动脉周围FAI,并进行两组间比较。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FAI及FAI联合狭窄程度对CT高危斑块的诊断价值。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一步将高危斑块组分为3组:组1(1%~49%)、组2(50%~99%)、组3(100%),计算各组间FAI值。结果高危斑块组与非高危斑块组的FAI值分别为(-81.54±7.46)HU、(-90.12±7.23)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结果显示,FAI及FAI联合狭窄程度诊断CT高危斑块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0、0.849,灵敏度分别为79.65%、80.53%,特异度分别为74.44%、79.37%。FAI诊断CT高危斑块的最佳阈值为-86.5 HU。高危斑块组中,不同狭窄程度组1~3 FAI值分别为:(-84.76±8.23)HU、(-80.41±6.59)HU、(-77.07±4.50)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FAI作为新型影像标记物可监测冠状动脉炎症水平,其值越高,提示斑块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脂肪衰减指数 高危斑块 冠脉狭窄程度
原文传递
炎症和内皮功能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卢静 易兴阳 +3 位作者 李洁 罗华 喻明 周菊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63-771,共9页
目的探讨炎症和内皮功能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国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方案,对四川省8个社区≥40岁且居住时间大于6个月的居民进行筛查。采用颈动脉超声对筛查出的2377名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颈动脉斑块有无、斑块... 目的探讨炎症和内皮功能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国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方案,对四川省8个社区≥40岁且居住时间大于6个月的居民进行筛查。采用颈动脉超声对筛查出的2377名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颈动脉斑块有无、斑块类型进行评估,同时对炎症和内皮功能相关的10个基因19个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通过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分析这19个基因位点间的交互作用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结果在2377名脑卒中高危人群中,852名(35.8%)发现有颈动脉斑块,其中454名(53.3%)为稳定斑块,398名(46.7%)为易损性斑块。单因素分析发现,PPARArs4253655(OR=1.01,95%CI 1.03~1.82),HABP2rs7923349(OR=1.18,95%CI 1.06~3.11)和IL1Ars1609682(OR=1.09,95%CI 1.03~2.87)与颈动脉斑块相关(均P<0.05);NOS2Ars2297518(OR=1.05,95%CI 1.02~2.64)和PPARArs4253655(OR=1.00,95%CI 1.01~1.74)与易损斑块相关。GMDR分析发现,HABP2rs7923349、ITGA2rs1991013、IL1Ars1609682和NOS2Ars8081248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调整协变量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型后发现,这4个基因位点高风险交互基因型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生独立相关(OR=2.81,95%CI 1.32~7.49,P=0.005)。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高。炎症和内皮功能相关基因位点HABP2rs7923349、ITGA2rs1991013、IL1Ars1609682和NOS2Ars8081248多态性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高危 炎症 颈动脉斑块 易损斑块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基于CAD-RADS的高危斑块特征联合CT-FFR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预后的预测价值
9
作者 赵建春 龚沈初 +1 位作者 张凡 王司晔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研究基于冠状动脉疾病报告和数据系统(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CAD-RADS)的高危斑块特征联合CT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 derived from CT,CT-FFR)对冠状动脉病临界病变患者预后的临床应... 目的:研究基于冠状动脉疾病报告和数据系统(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CAD-RADS)的高危斑块特征联合CT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 derived from CT,CT-FFR)对冠状动脉病临界病变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CAD-RADS结构式报告基础上,前瞻性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artery CT angiography,CCTA)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共301例临界病变患者纳入研究,影像观察指标包括CAD-RADS≥3、钙化积分≥100、斑块易损性特征、高危斑块、长病变、CT-FFR≤0.8,观察指标的组合包括CAD-RADS≥3 V、CAD-RADS≥3 V且CT-FFR≤0.8。研究终点为预后不良,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及计划外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ICA)、血运重建手术,研究样本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通过统计不同组间数据的差异,评价CAD-RADS高危斑块联合CT-FFR对临界病变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年龄、钙化积分、CAD-RADS类别、斑块易损性特征、高危斑块、长病变、CT-FFR在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D-RADS类别、高危斑块、CT-FFR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CT-FFR≤0.8在CAD-RADS≥3组、钙化积分≥100组、不同斑块易损性特征组、高危斑块组、长病变组中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指标组合(CAD-RADS≥3 V且CT-FFR≤0.8)预测预后不良的特异性、准确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2%、85.7%、88.7%,AUC为0.795(95%CI:0.731~0.858)。结论:基于CAD-RADS的高危斑块特征联合CT-FFR能有效预测MACE及计划外ICA、血运重建手术,指导临床针对性干预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疾病报告和数据系统 高危斑块 斑块易损性 CT血流储备分数
下载PDF
阻塞性冠心病患者CCTA高危斑块特征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异常的关联性分析
10
作者 杨飞 陈蓉 +5 位作者 杨智翔 杨越 庞智英 贾鹏 崔书君 王大伟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分析阻塞性冠心病(CAD)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CCTA)高危斑块特征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异常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CCTA检查并确诊为CAD的139例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阻塞性冠心病(CAD)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CCTA)高危斑块特征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异常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CCTA检查并确诊为CAD的139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205支冠状动脉,依据冠状动脉基于CT血流储备分数(FFR_(CT))值,将冠状动脉分为FFR_(CT)异常组(FFR_(CT)≤0.80,117支)和FFR_(CT)正常组(FFR_(CT)>0.80,88支)。比较两组高危斑块特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高危斑块特征对FFR_(CT)异常的影响。结果FFR_(CT)异常组正性重构(PR)、低密度斑块(LAP)发生率显著高于FFR_(CT)正常组(P<0.05)。两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重度狭窄、LAP、PR是促进FFR_(C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CTA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及LAP、PR与FFR_(CT)异常发生密切相关,该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更好地识别血流动力学异常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冠心病 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 血流储备分数 高危斑块
下载PDF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浆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水平与冠状动脉高危斑块的相关性
11
作者 李新 卢飞飞 彭享胜 《当代医学》 2024年第9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血浆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水平与冠状动脉高危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泰安市立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80例SCAD患者作为SCAD组,另选取同期于体检中心体检的70例非冠心病... 目的探讨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血浆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水平与冠状动脉高危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泰安市立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80例SCAD患者作为SCAD组,另选取同期于体检中心体检的70例非冠心病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生化指标及血浆PCSK9水平,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测两组的高危斑块情况[非钙化斑块负荷、斑块最小密度值、正性重构指数(RI)],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SCAD患者PCSK9水平与高危斑块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危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SCAD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CSK9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AD组非钙化斑块负荷、RI均高于对照组,斑块最小密度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CAD患者PCSK9水平与非钙化斑块负荷、RI均呈正相关(P<0.05),与斑块最小密度值呈负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C、PCSK9均为发生高危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SCAD患者PCSK9水平可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程度,并能早期识别具有高危斑块的患者,对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意义重大,临床可制订针对性干预措施,并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冠心病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高危斑块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CT影像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张瑜 刘俊诗 邢艳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48-552,共5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并且发病率逐年增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NAFL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多种共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如胰岛素抵抗、全身炎症,NAFLD可以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并且发病率逐年增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NAFL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多种共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如胰岛素抵抗、全身炎症,NAFLD可以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拟从NAFLD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NAFL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影像标志物的相关研究两方面阐述NAFLD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旨在提高对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识别,为未来NAFLD和ASCVD的个体化临床诊疗及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钙化 高危斑块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下载PDF
高危斑块对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胸痛患者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晓卫 赵茹 +7 位作者 屈志萍 张静 赵惠 马卫军 梁硕 罗玮 韩姗 查磊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66-870,共5页
目的:评价高危斑块对冠状动脉(冠脉)轻中度狭窄胸痛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4-01-2015-12因胸痛来我院行冠脉CT血管造影(CCTA)提示冠脉轻中度狭窄患者384例,入选患者通过CT检查检出低CT衰减、餐巾环征、正性重构、点状钙化等... 目的:评价高危斑块对冠状动脉(冠脉)轻中度狭窄胸痛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4-01-2015-12因胸痛来我院行冠脉CT血管造影(CCTA)提示冠脉轻中度狭窄患者384例,入选患者通过CT检查检出低CT衰减、餐巾环征、正性重构、点状钙化等特征的高危斑块。患者根据高危斑块积分分为3组,0分组292例,1分组30例,≥2分组62例。第1、3、6及12个月时对入选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随访期间共发生76例心脏不良事件。总体不良事件及心源性死亡方面,≥2分组患者高于0分组(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0分组、1分组及≥2分组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3.2%、78.1%及60.0%,0分组显著高于≥2分组(χ~2=16.29,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高危斑块积分≥2分对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HR=3.447,95%CI:2.112~5.625,P<0.01)。结论:高危斑块是冠脉轻中度狭窄胸痛患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高危斑块积分≥2分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高危斑块积分可尝试评价胸痛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 高危斑块 血管造影 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原文传递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评估高危斑块特征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
14
作者 陈治宇 徐晗 +3 位作者 颜欢欢 蒿保利 于德新 杨传彬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54-558,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识别的高危斑块特征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时接受血清hs-CRP和CCTA检查的11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的hs-CRP水平,将其分为低水平组(h...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识别的高危斑块特征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时接受血清hs-CRP和CCTA检查的11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的hs-CRP水平,将其分为低水平组(hs-CRP≤3 mg/L)62例和高水平组(hs-CRP>3 mg/L)56例。评估并比较2组CT高危斑块特征在CCTA图像上的出现率,以及临床基线资料和CCTA识别的高危斑块特征。结果:高水平组中有吸烟史患者比例(48.21%)高于低水平组(27.42%)(P=0.020)。低密度斑块和餐巾环征在高水平组中更常见(分别为64.10%vs.38.57%和28.21%vs.14.29%),而点状钙化在低水平组的发生率(27.14%)高于高水平组(14.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及低密度斑块是hs-CRP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CTA识别的低密度斑块和餐巾环征在hs-CRP水平较高的患者中更常见,且吸烟史与低密度斑块是血清hs-CRP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高敏C反应蛋白 高危斑块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炎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谭思华 周晓莉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3年第5期439-444,共6页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随着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发现NAFLD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可能会增加冠状动脉钙化及高危斑块的风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AFLD不仅是标志物,还可能参与冠状动...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随着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发现NAFLD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可能会增加冠状动脉钙化及高危斑块的风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AFLD不仅是标志物,还可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包括全身炎症、胰岛素抵抗以及血脂异常等。现就近年来对NAFL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认识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全身炎症 胰岛素抵抗 冠状动脉钙化 高危斑块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肝识别基于CTA颈动脉高危斑块
16
作者 许天旗 常娜 +4 位作者 张帅 李莎 矫秉轩 于鑫鑫 王锡明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6-43,共8页
目的通过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颈动脉高危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搜集因疑似心血管疾病行颈动脉CTA的203例患者(男119例、女84例)病历资料,平均(61.4±12.5)岁。NAFLD定义为非增强CT(肝脾CT值比值<... 目的通过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颈动脉高危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搜集因疑似心血管疾病行颈动脉CTA的203例患者(男119例、女84例)病历资料,平均(61.4±12.5)岁。NAFLD定义为非增强CT(肝脾CT值比值<1)显示的肝脏脂肪变性,无临床肝病、肝硬化或酒精滥用。根据腹部CT检查结果分为NAFLD(病例组)及非NAFLD组(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高危斑块特征(正性重构、溃疡、脂质斑块、“餐巾环”征)、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与颈动脉高危斑块的存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NAFLD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高(P=0.04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P=0.015)、谷氨酰转肽酶(P=0.029)、甘油三酯(P=0.004)及高密度脂蛋白(P<0.001)高于非NAFLD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NAFLD患者高危斑块的存在(P=0.001)、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的非钙化斑块(P=0.015)、部分钙化斑块(P=0.008)发生率,颈内动脉颅内段的非钙化斑块(P=0.022)、部分钙化斑块(P=0.002)均高于非NAFLD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调整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GGT、尿酸、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及部分钙化斑块和狭窄程度后,NAFLD仍与颈动脉高危斑块独立相关(OR:4.85;95%CI:1.77~13.28;P=0.002)。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与CTA检测的颈动脉高危斑块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颈动脉斑块 高危斑块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CT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和密度与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的相关性
17
作者 冯晓阳 高志红 +2 位作者 孟园园 魏炜 高子梅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22期3427-3431,3436,共6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volume,EATV)和心外膜脂肪组织密度(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density,EATD)对冠脉斑块影响及与冠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9月... 目的探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volume,EATV)和心外膜脂肪组织密度(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density,EATD)对冠脉斑块影响及与冠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CHD患者240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CTA)检查,根据CCTA结果将受试者分为高危斑块(high-risk plaque,HRP)组133例,非高危斑块(Non-high-risk plaque,NHRP)组107例,分析CHD患者EATV及EATD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响及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HRP组EATV、EATD、年龄高于NH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EATV及EATD仍然是CHD患者高危斑块的预测因子(P<0.05)。ROC曲线示EATD较EATV对HRP有更高的预测价值[AUC 0.761,敏感性62.4%,特异性为84.1%,95%CI(0.701~0.822)]。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EATV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667,P<0.05);EATD与Gensini积分间无相关性(R=0.060,P>0.05)。结论CHD患者EATD及EATV是冠状动脉HRP的预测因子,EATD有望成为预测HRP新指标;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EATV呈正相关,而与EATD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冠心病 心外膜脂肪组织 高危斑块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onary calcium score and high-risk plaque/significant stenosis
18
作者 Kohichiro Iwasaki Takeshi Matsumoto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6年第8期481-487,共7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onary calcium score(CCS) and vulnerable plaque/significant stenosis using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CTA). METHODS CCTA was performed in 651 patients and ...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onary calcium score(CCS) and vulnerable plaque/significant stenosis using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CTA). METHODS CCTA was performed in 651 patients and 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four groups(CCS 0, 1-100, 101-400 and > 400). We studied the incidence of high-risk plaque, including positive remodeling, low attenuation plaque, spotty calcification, and napkin-ring sign, and significant stenosis in each group. RESULTS High-risk plaque was found in 1.3%, 10.1%, 13.3% and 13.4% of patients with CCS 0, 1-100, 101-400 and > 400, respectively(P < 0.001). The difference was only significant for patients with zero CCS. The incidence of significant stenosis was 0.6%, 7.6%, 13.3% and 26.9% for each patient group, respectively(P < 0.001), which represented a significant stepwise increase as CCS increased. The combined incidence of high-risk plaque and significant stenosis was 1.9%, 17.7%, 26.9% and 40.3% in each patient group, respectively(P < 0.001), again representing a significant stepwise increase with CCS. The rate of major coronary event was 0%, 4.0%, 7.9% and 17.2% in each patient group, respectively(P < 0.001), another significant stepwise increase as CCS increased. CONCLUSION Stepwise increased risk of coronary event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ing CCS is caused by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significant stenosis, while that of high-risk plaque remains the sa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RY calcium score CORONARY STENOSIS high-risk plaque Low attenuation plaque Napkin-ring sign Positive REMODELING Spotty CALCIFICATION
下载PDF
脑卒中高危人群动脉斑块与大血小板比率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严玲利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597-600,共4页
目的探讨大血小板比率(the rate of large platelets,PLCR)及脑卒中危险因素在高危脑卒中患者的动脉斑块病变中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2018年在余姚人民医院就诊的脑卒中高危患者,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的... 目的探讨大血小板比率(the rate of large platelets,PLCR)及脑卒中危险因素在高危脑卒中患者的动脉斑块病变中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2018年在余姚人民医院就诊的脑卒中高危患者,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数量,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脂、血糖等相关生化指标以及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相关参数包括血小板数量(platelet,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VP)、PLCR等指标,并按照PLCR水平为3组。结果 PLCR是脑卒中高危患者动脉斑块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0,95%CI:1.031~1.195,P=0.006)。PLCR高水平组合并脑卒中危险因素的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率均高于PLCR低水平和中水平合并脑卒中危险因素组(P<0.05)。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大血小板比率的水平与动脉斑块密切相关,尤其在合并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后将进一步影响动脉斑块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高危人群 颈动脉斑块 大血小板比率
原文传递
CCTA在高危斑块合并胸痛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
作者 王跃 蔡成仕 梁俊福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23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高危斑块合并胸痛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同时存在高危斑块和胸痛将其分为观察组(33例,同时存在高危斑块和胸痛)和...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高危斑块合并胸痛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同时存在高危斑块和胸痛将其分为观察组(33例,同时存在高危斑块和胸痛)和对照组(27例,不同时存在高危斑块和胸痛)。比较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和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绘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冠状动脉斑块特征诊断高危斑块合并胸痛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灵敏度、特异度。结果经CCTA检查发现,60例患者中有52例的冠状动脉中存在高危斑块,高危斑块发生率为86.67%。52例高危斑块具体包括19例(36.54%)低密度斑块,22例(42.31%)点状钙化斑块,16例(30.77%)重构指数>1.1,8例(15.38%)“餐巾环”征。观察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1、2级的患者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3、4级的患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脂质斑块体积占比、脂质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脂质斑块体积占比和脂质斑块面积诊断高危斑块合并胸痛的AUC分别为0.765、0.716、0.737,灵敏度分别为84.85%、54.55%、75.76%,特异度分别为63.96%、85.19%、59.26%。结论CCTA能够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和斑块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可作为评估高危斑块合并胸痛的有效辅助手段,为临床预测、治疗心肌缺血等不良心血管事件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高危斑块 胸痛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 斑块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