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涡流发生器对高负荷扩压叶栅性能影响的机理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吴培根 王如根 +2 位作者 郭飞飞 胡加国 李坤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9-56,共8页
为探明涡流发生器流动控制技术对高负荷扩压叶栅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根据高负荷扩压叶栅的流动特点,提出了在叶栅入口端壁处加涡流发生器的流动控制方案,通过计算研究了采用涡流发生器前后叶栅气动性能、附面层及主要旋涡结构的变化。... 为探明涡流发生器流动控制技术对高负荷扩压叶栅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根据高负荷扩压叶栅的流动特点,提出了在叶栅入口端壁处加涡流发生器的流动控制方案,通过计算研究了采用涡流发生器前后叶栅气动性能、附面层及主要旋涡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涡流发生器后,叶栅正攻角下的气动性能显著提升,总压损失减小,静压升增大,稳定工作最大正攻角从3°增加至5°,其中在3°攻角下总压损失系数下降0.028,静压系数提升0.033;涡流发生器生成的尾涡阻挡端壁附面层由压力面向吸力面的横向迁移,使吸力面/端壁区域聚集的低能流体减少,改善了角区流动;采用涡流发生器后,通道涡、集中脱落涡和壁角涡减弱,角区分离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负荷扩压叶栅 涡流发生器 二次流动 旋涡结构 角区分离
下载PDF
A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micro-vortex generator and boundary layer suction in a high-load compressor cascade 被引量:12
2
作者 Shan MA Wuli CHU +2 位作者 Haoguang ZHANG Xiangjun LI Haiyang KUANG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171-1183,共13页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effects of a combined application between micro-vortex generator and boundary layer suction on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a high-load compressor cascade are investigated. The micro-vortex ge...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effects of a combined application between micro-vortex generator and boundary layer suction on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a high-load compressor cascade are investigated. The micro-vortex generator with a special configuration and the longitudinal suction slot are adopte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a reverse flow region,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main reason for occurring stall at 7.9° incidence, grows and collapses rapidly near the leading edge and leads to two critical points occurring on the end-wall with 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in the baseline. As the micro-vortex generator is introduced in the baseline cascade, the corner separation is switched to a trailing edge separation by the thrust from the induced vortex. Meanwhile, the occurrence of failure is delayed due to the mixed low energy fluid and main flow.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between the micro-vortex generator and the boundary layer suc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ascade are superior to the baseline at all the incidence conditions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failure, and the sudden deterioration of the cascade occurs at 10.3° incidence. The optim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rther upstream suction position, the lower total pressure loss of the cascade with vortex generator at the near stall condition. Moreover, the induced vortex with a leg can migrate the accumulated low energy fluid backward to delay the occurrence of st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undary layer SUCTION Flow control strategies high-load compressor cascade Numerical simulations VORTEX generators
原文传递
非轴对称端壁下高负荷压气机叶栅二次流动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吴吉昌 卢新根 朱俊强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62-1369,共8页
探讨了高负荷压气机叶栅中应用非轴对称端壁的有效性.首先利用NUMECA/Design3D优化软件包来完成了对端壁的优化,然后推导并建立了高负荷压气机叶栅出口含全部掺混损失的二次流损失的计算方法,最后在设计攻角和非设计攻角下对轴对称端壁... 探讨了高负荷压气机叶栅中应用非轴对称端壁的有效性.首先利用NUMECA/Design3D优化软件包来完成了对端壁的优化,然后推导并建立了高负荷压气机叶栅出口含全部掺混损失的二次流损失的计算方法,最后在设计攻角和非设计攻角下对轴对称端壁和非轴对称端壁结构的高负荷压气机叶栅内部及出口流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设计攻角和非设计攻角下采用非轴对称端壁均能改变端壁附近载荷分布、降低叶片通道的二次流动损失;在设计攻角下使叶栅周向质量平均总压损失减少约为9.4%,在非设计攻角(±3°)下分别减损7.7%和11.8%;当非轴对称端壁幅值为4%叶高时,二次流动损失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负荷压气机叶栅 非轴对称端壁 二次流 数值模拟 总压损失
原文传递
七孔探针及其在叶栅二次流动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吴吉昌 李成勤 朱俊强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879-1886,共8页
详细阐述了新研制的七孔探针(SHP)及其校准方法,利用亚声速风洞及自行设计的数据处理程序,获得了理想的各类无量纲参数的校准结果.依据校准结果,该七孔探针可以测量气流角与轴线偏离65°左右的复杂二次流动和旋涡流动.误差分析结果... 详细阐述了新研制的七孔探针(SHP)及其校准方法,利用亚声速风洞及自行设计的数据处理程序,获得了理想的各类无量纲参数的校准结果.依据校准结果,该七孔探针可以测量气流角与轴线偏离65°左右的复杂二次流动和旋涡流动.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校准实验能够保证气流速度和气流角的测量误差分别小于2.04%和1.99°.针对高负荷压气机平面叶栅出口截面气流角变化较大的复杂二次流动,利用该七孔探针能够得到比较准确可信的流场信息,为二次流模型的建立提供基础性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孔探针 校准 二次流动 风洞实验 高负荷压气机叶栅
原文传递
楔形涡流发生器影响高负荷叶栅性能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金鸽 楚武利 +2 位作者 张皓光 郎进花 刘凯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331-2339,共9页
为探究楔形涡流发生器流动控制技术的作用机理,对一低来流马赫数高负荷扩压叶栅开展数值模拟研究。提出在叶片前缘安装涡流发生器的方案,并对比分析了采用涡流发生器前后叶栅性能及通道内二次流结构的改变。研究结果表明,楔形涡流发生... 为探究楔形涡流发生器流动控制技术的作用机理,对一低来流马赫数高负荷扩压叶栅开展数值模拟研究。提出在叶片前缘安装涡流发生器的方案,并对比分析了采用涡流发生器前后叶栅性能及通道内二次流结构的改变。研究结果表明,楔形涡流发生器诱导的吸/压力面涡类似于叶片前缘的马蹄涡,卷吸附面层低能流体,提高其抗逆压梯度能力,进而削弱横向流动,抑制角区分离;涡流发生器的强漩涡结构改善了叶栅通道二次流,使得损失重新分布,叶栅-3°到7°攻角范围内的气动性能显著提升,设计点-1°攻角时平均总压损失系数下降8.04%,平均静压系数增大7.75%,5°攻角时平均总压损失系数下降15.87%,平均静压系数增大21.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马赫数 高负荷扩压叶栅 楔形涡流发生器 横向流动 角区分离
下载PDF
涡流发生器对高负荷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仁康 王如根 +3 位作者 何成 胡加国 马彩东 黄丹青 《实验流体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28,36,共8页
涡流发生器能有效控制叶栅通道内的流动分离。为探明涡流发生器对高负荷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的控制效果,设计了不同周向位置的涡流发生器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涡流发生器通过其产生的尾涡改变通道内的旋涡结构,加强端壁区的低能流... 涡流发生器能有效控制叶栅通道内的流动分离。为探明涡流发生器对高负荷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的控制效果,设计了不同周向位置的涡流发生器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涡流发生器通过其产生的尾涡改变通道内的旋涡结构,加强端壁区的低能流体与主流的掺混,抑制角区分离的形成进而达到了改善流动的效果。相对于原型叶栅,在-3°~3°迎角下加入涡流发生器后损失系数降低了5%~14%,气流转折角提高2.49°~3.15°。相对于方案A,涡流发生器远离吸力面0.15倍栅距时,角涡强度增强,气动性能下降;反之,接近吸力面0.15倍栅距时会增加角区额外损失,其流动控制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负荷压气机叶栅 流动控制 涡流发生器 角区分离 周向位置
下载PDF
高负荷扩压叶栅吹风试验流场二维性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高丽敏 刘哲 +1 位作者 蔡明 黎浩学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21,共9页
平面叶栅风洞侧壁附面层引起流道收缩,破坏叶栅流场二维性,扩压叶栅逆压梯度会加剧收缩,且随负荷增加越发显著。针对某高负荷扩压叶栅,研究了影响叶栅吹风试验二维性的因素及不同轴向位置端壁抽吸的改善效果并探索了分布式抽吸。结果表... 平面叶栅风洞侧壁附面层引起流道收缩,破坏叶栅流场二维性,扩压叶栅逆压梯度会加剧收缩,且随负荷增加越发显著。针对某高负荷扩压叶栅,研究了影响叶栅吹风试验二维性的因素及不同轴向位置端壁抽吸的改善效果并探索了分布式抽吸。结果表明:常规试验叶栅端壁附面层发展会挤压主流,使其加速,扩压性下降,造成流场失真,总压损失偏差最小达23%。前部、中部抽吸可整体控制叶栅二维性,但展向二维区较窄;尾部抽吸出口展向二维区较宽,但仅局部改善近尾缘处二维性。前部抽吸在全攻角下控制良好,中部抽吸的负攻角特性较好,尾部抽吸流量则随攻角呈线性变化。分布式抽吸能整体控制二维性同时拓宽展向二维区,值得探索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负荷扩压叶栅 吹风试验 二维性 端壁抽吸 控制技术
下载PDF
吸力面抽吸位置影响大转角扩压叶栅气动性能的数值研究
8
作者 关敬元 陆华伟 +3 位作者 张永超 朱智鹏 董策 杨健鑫 《节能技术》 CAS 2013年第3期195-199,共5页
本文采用经过实验校核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吸气位置对大转角矩形扩压叶栅气动性能及流场结构的影响,详细对比分析了原型叶栅和三个吸气叶栅的流动情况。结果表明附面层吸除能显著降低叶型损失和尾迹掺混损失,同时还能够有效抑制角区分... 本文采用经过实验校核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吸气位置对大转角矩形扩压叶栅气动性能及流场结构的影响,详细对比分析了原型叶栅和三个吸气叶栅的流动情况。结果表明附面层吸除能显著降低叶型损失和尾迹掺混损失,同时还能够有效抑制角区分离,改善流场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气位置 大转角矩形扩压叶栅 气动性能 角区分离
下载PDF
组合抽吸对大转角扩压叶栅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郭爽 陈绍文 +3 位作者 陆华伟 宋彦萍 陈浮 王仲奇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697-2703,共7页
实验研究了低速条件下在端壁和吸力面同时进行附面层吸除对某大转角扩压叶栅性能的影响.在叶片表面及端壁进行了墨迹流动显示,并对叶栅出口截面进行了测量.基于实验的抽吸槽布置方式:端壁吸气主要影响区域是吸力面角区;吸力面抽吸可以... 实验研究了低速条件下在端壁和吸力面同时进行附面层吸除对某大转角扩压叶栅性能的影响.在叶片表面及端壁进行了墨迹流动显示,并对叶栅出口截面进行了测量.基于实验的抽吸槽布置方式:端壁吸气主要影响区域是吸力面角区;吸力面抽吸可以减小角区范围,延迟叶片吸力面附面层转捩,改善中径处流场;组合抽吸则优化了叶栅整体流场,使流动更加均一高效,由于削弱了端壁和吸力面附面层间的相互作用,组合抽吸在大吸气量下优于前两种吸气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面层组合抽吸 大转角扩压叶栅 实验研究 吸气量 吸气位置
原文传递
高亚声速下附面层抽吸控制压气机叶栅流动分离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高丽敏 郭彦超 +1 位作者 李瑞宇 刘锬韬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8-147,共10页
为研究高亚声速下附面层抽吸参数对流动分离控制的效果和机理,以高负荷扩压叶栅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方法研究了抽吸布局和抽吸流量对叶栅内部流动分离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附面层抽吸能够显著改善叶栅内部流动,降低因附面层分离和... 为研究高亚声速下附面层抽吸参数对流动分离控制的效果和机理,以高负荷扩压叶栅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方法研究了抽吸布局和抽吸流量对叶栅内部流动分离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附面层抽吸能够显著改善叶栅内部流动,降低因附面层分离和端区角区分离、相互掺混造成的流动损失;高亚声速下附面层抽吸的最佳位置在附面层充分发展区域而非分离起始点附近;1.32%抽吸流量下,在叶片吸力面距离尾缘34%弦长处进行附面层抽吸的效果最佳,叶栅总损失降低54.03%;各抽吸槽因抽吸强度的降低使组合抽吸对于进一步改善流动效果并不明显;抽吸流量与抽吸效果呈正相关的关系,但是高亚声速下通过附面层抽吸无法完全消除高负荷叶栅内部角区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负荷叶栅 附面层抽吸 高亚声速 流动分离 压气机叶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