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水开发油藏高含水期大孔道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以胡状集油田胡12断块油藏为例 被引量:48
1
作者 钟大康 朱筱敏 +3 位作者 吴胜和 靳松 贾达吉 赵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7-211,245,共6页
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胡12断块沙三段中亚段(Es3^中)油藏为扇三角洲沉积,其中4至8油层组由于长期注水形成了许多大孔道。综合分析研究区具有明显大孔道的井段所处的沉积微相、砂层厚度和储集层物性,结果表明,宏观上,大孔道主要分布... 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胡12断块沙三段中亚段(Es3^中)油藏为扇三角洲沉积,其中4至8油层组由于长期注水形成了许多大孔道。综合分析研究区具有明显大孔道的井段所处的沉积微相、砂层厚度和储集层物性,结果表明,宏观上,大孔道主要分布于厚度大干3m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中;微观上,孔隙度大干20%、渗透率大干100mD的水下分流河道正韵律砂岩中、下部及河口坝反韵律砂岩顶部的中一粗粒砂岩易于形成大孔道。岩石成分成熟度高、成岩演化程度低、长期大规模注水是形成大孔道的主要原因。大孔道形成后,储集层孔隙度增大3%~5%,渗透率增大5~20倍,主要表现为孔喉半径增大;自然电位基线偏移,微电极幅度差和声波时差增大,电阻率降低;相对吸水量明显高于邻层,注水量增大的同时,产液量也增加,但油量下降,注入压力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道 特征 控制因素 东濮凹陷
下载PDF
油层大孔道调堵技术的发展及其展望 被引量:23
2
作者 胡书勇 张烈辉 +2 位作者 余华洁 魏文兴 罗建新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7-120,共4页
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对储层孔隙、骨架颗粒、胶结物和油藏流体的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易在储层中形成大孔道。储层大孔道对油藏注采工艺有着重要的影响油层大孔道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具有渗透率高、孔喉半径大等特点,要求堵剂具有相当的... 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对储层孔隙、骨架颗粒、胶结物和油藏流体的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易在储层中形成大孔道。储层大孔道对油藏注采工艺有着重要的影响油层大孔道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具有渗透率高、孔喉半径大等特点,要求堵剂具有相当的强度、适宜的固化时间、价格经济,为减少对中、低渗透层的污染还要求堵剂有合适的粒径。因此需要研制针对性强的大孔道封堵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油田进入了高含水、特高含水期,封堵大孔道和低成本、高效的调剖剂的研究和应用在各大专院校和胜利、大庆、大港等油田有了很大的进展,现已形成了以颗粒类调堵剂、聚合物凝胶堵剂、颗粒类与聚合物凝胶复合堵剂为主的大孔道调剖堵水技术。文中调研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对油层大孔道调堵技术进行了回顾,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道 预交联聚合物 调剖堵水技术 调堵剂
下载PDF
对储层大孔道识别方法的再认识与构想 被引量:22
3
作者 于九政 刘易非 唐长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37,共4页
储层大孔道的存在对油田注水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改善高含水期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实现稳油控水,提高水驱效率,就必须加强对储层大孔道的识别。在研究大量中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概述了现有储层大孔道识别方法,分析了当前识... 储层大孔道的存在对油田注水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改善高含水期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实现稳油控水,提高水驱效率,就必须加强对储层大孔道的识别。在研究大量中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概述了现有储层大孔道识别方法,分析了当前识别方法各自的优越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现代油藏描述发展要求提出了全新的储层大孔道识别构想——颗粒示踪技术。该技术把固体颗粒作为对储层孔道大小进行测量和描述的载体,可以实现对储层非均质性描述由定性向定量的飞跃。准确地识别储层大孔道,可为油田后续增产措施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和油田开发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示踪技术 储层大孔道 油藏非均质性 注水开发
下载PDF
玻璃板填砂模型大孔道形成过程模拟实验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景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5-97,共3页
为了系统深入地认识地层微粒运移出砂形成大孔道的规律及其对油田生产的影响,采用玻璃板填砂模型开展了平面驱替模拟实验,研究疏松砂岩油藏地层微粒运移与出砂的规律、影响因素及其后果。结果显示,大孔道的形成是一个在主流线上分枝发展... 为了系统深入地认识地层微粒运移出砂形成大孔道的规律及其对油田生产的影响,采用玻璃板填砂模型开展了平面驱替模拟实验,研究疏松砂岩油藏地层微粒运移与出砂的规律、影响因素及其后果。结果显示,大孔道的形成是一个在主流线上分枝发展的"灾变"过程,主要受胶结程度、非均质性、油水粘度比、流体冲刷、摩擦拖拽和携带运移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大孔道一旦形成,注入水沿大孔道快速突窜到生产井,使油田的开发更加困难,而且大大降低油藏的采收率,其后果是灾难性的。应当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大孔道加以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运移 出砂 长管 玻璃板 大孔道 采收率
下载PDF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high-capacity channels in unconsolidated sandstone reservoirs using in situ production data 被引量:15
5
作者 Wang Xuezhong Wang Jianyong +2 位作者 Wang Chuanfei Zeng Liufang Liu Xuewe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06-111,共6页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the high-capacity channels in unconsolidated sandstone reservoirs, into which water was injected to improve oil recovery, is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reservoir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r...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the high-capacity channels in unconsolidated sandstone reservoirs, into which water was injected to improve oil recovery, is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reservoir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approach to describing quantitative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nected macropores in unconsolidated sandstone reservoirs using in situ production data. Based on physical simulation for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high capacity channels and interwell tracer test data,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describe high-capacity channels by grey correlation theory, flow mechanism of fluid in porous media and reservoir engineering, and a program was developed to describe quantitatively the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The predicted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field monitoring data (80%), so this model could be economically and effectively used to identify high-capacity chann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capacity channel unconsolidated sandstone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physical simulation interwell tracer grey correlation theory
下载PDF
微量物质井间示踪技术在识别油层大孔道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史丽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0-132,共3页
微量物质示踪是较先进的井间示踪技术,技术成熟度高,在大庆油田已经成功应用多个井组。通过对大庆油田一个测试井组的实测分析,对测试的结果进行了较详尽的解释和分析,得到了定量的解释结果,给出了对应井间连通的高渗条带的参数,识别出... 微量物质示踪是较先进的井间示踪技术,技术成熟度高,在大庆油田已经成功应用多个井组。通过对大庆油田一个测试井组的实测分析,对测试的结果进行了较详尽的解释和分析,得到了定量的解释结果,给出了对应井间连通的高渗条带的参数,识别出大孔道的存在及发育状况,对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在示踪剂解释的基础上,对典型井组的开发调整方向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物质示踪技术 大孔道 储层参数 解释应用
下载PDF
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识别的典型曲线方法 被引量:14
7
作者 高慧梅 姜汉桥 陈民锋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8-111,共4页
大孔道是疏松砂岩油藏长期注水冲刷形成的次生高渗透条带,极易造成注水低效循环。为了识别大孔道出现时机和发育程度,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绘制了分流系数RKH、非均质系数RLH和不同大孔道出现时机影响的水驱特征典型曲线,分析指出大孔道出... 大孔道是疏松砂岩油藏长期注水冲刷形成的次生高渗透条带,极易造成注水低效循环。为了识别大孔道出现时机和发育程度,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绘制了分流系数RKH、非均质系数RLH和不同大孔道出现时机影响的水驱特征典型曲线,分析指出大孔道出现的越早,相同采出程度下的水油比上升得越快;大孔道发育程度越高,随着瞬时水油比的增加,采出程度对含水率的导数曲线上波峰出现得越晚。研究表明对照不同的曲线图版拟合一口特定井或井组的实际数据能够识别非均质程度和存在大孔道的可能性。本文的曲线图版在吉林扶余油田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道 典型曲线 数值模拟 分流系数 砂岩油藏 水驱
下载PDF
基于FPGA的高速大容量数据缓存单元设计 被引量:14
8
作者 丁辉 张会新 庞俊奇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8-61,共4页
针对目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需要更快的数据传输与处理能力的现状,对现存的一些产品中应用的FPGA外挂DDR3的存储技术进行了改进与优化,该设计采用2片DDR3存储器进行缓存,每片DDR3存储器作为一个独立的通道,当外部数据输入到系统中时,通过... 针对目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需要更快的数据传输与处理能力的现状,对现存的一些产品中应用的FPGA外挂DDR3的存储技术进行了改进与优化,该设计采用2片DDR3存储器进行缓存,每片DDR3存储器作为一个独立的通道,当外部数据输入到系统中时,通过FPGA的逻辑控制,可将外部多通道采集的数据进行分通道存储,然后对每个通道数据进行通道编码,极大地提高数据的读入速率,同时采取乒乓读写的方式,对数据的写入读出进行控制,极大地缩短了数据缓存所需要的时间,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实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PGA 高速 大容量 DDR3 多通道存储 乒乓读写 缓存
下载PDF
动态测井资料在大孔道识别上的应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晓华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2期35-37,48,共4页
大庆油田老区以开采中高渗透层为主,经过几十年的注水开发,局部呈现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出现大孔道特征。分析大孔道地层在测井曲线上所表现出的一些特征,据此制定入井、产出井中的识别大孔道地层的测井方案并加以验证。
关键词 注入剖面 产出剖面 测井资料 大孔道 应用
下载PDF
红岗油田高台子油藏储层大孔道定量描述 被引量:12
10
作者 牛世忠 胡望水 +2 位作者 熊平 王炜 成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2-206,共5页
中高含水期砂岩油藏在长期注水中容易形成大孔道,造成注入水无效循环,影响开发效果,降低了油藏采收率。该文以红岗油田高台子油藏为例,综合考虑影响储层大孔道形成因素,选取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水率变化率等多种静态和动态指标,利用层次... 中高含水期砂岩油藏在长期注水中容易形成大孔道,造成注入水无效循环,影响开发效果,降低了油藏采收率。该文以红岗油田高台子油藏为例,综合考虑影响储层大孔道形成因素,选取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水率变化率等多种静态和动态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后计算出大孔道综合指数。并以此为建模参数,采用相控随机建模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区储层大孔道三维模型,定量表征储层大孔道分布和发育情况,为油田后续的注采方案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通过选取影响大孔道形成的静、动态指标确定大孔道综合指数,然后建立大孔道模型的方法,为储层大孔道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对同类油藏大孔道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道 储层含水率 相控随机建模 高台子油藏 红岗油田 松辽盆地
下载PDF
硅酸盐颗粒材料封堵大孔道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志华 唐永安 +4 位作者 屈人伟 张庆春 初伟 宁士华 占程程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8-201,共4页
本文针对孤岛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地层非均质性严重而导致的汽窜、水窜等问题,开展了硅酸盐颗粒型堵剂封堵技术的研究,评价了≤0.8mm、0.8~1.2mm和≥1.2mm粒径范围的硅酸盐颗粒悬浮液固结体的抗压强度、渗透率等性能指标并进行了现场应... 本文针对孤岛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地层非均质性严重而导致的汽窜、水窜等问题,开展了硅酸盐颗粒型堵剂封堵技术的研究,评价了≤0.8mm、0.8~1.2mm和≥1.2mm粒径范围的硅酸盐颗粒悬浮液固结体的抗压强度、渗透率等性能指标并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粒径小的硅酸盐颗粒所形成的固结体的抗压强度高、渗透率低;所形成的固结体耐温性能良好。现场施工时,借鉴孤岛油田防砂的经验,根据储层渗透率以及地层砂粒度中值来选择硅酸盐颗粒粒径的大小及组合方式,一般采用粒径≤0.8 mm的硅酸盐颗粒悬浮液作为前置段塞,粒径0.8~1.2 mm的颗粒悬浮液作为后置段塞,共实施了8口井,现场试验证明该技术对改善注气剖面和产液剖面,提高注汽、降低油井含水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道 硅酸盐颗粒堵剂 性能评价 孤岛油田
下载PDF
五参数注入剖面测井解释问题的分析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士华 姬红晓 +4 位作者 郝身立 纪红敏 张冀云 汤继超 贺红丽 《石油仪器》 2008年第5期68-70,26,共3页
五参数注水剖面测井资料可以反映各注水层之间以及同一注水层不同部位的吸水情况,文章对笼统注水和分层配注两种注水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对常见难题大孔道的解释及曲线的选择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笼统注水 分层配注 大孔道
下载PDF
注水开发油田注水通道状态辨识及预测方法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艳红 姜汉桥 李洪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81-1090,共10页
为研究注水开发油田注水通道的状态,通过将油田动、静态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油田勘探开发动、静态数据进行注水井地层吸水状态预测的新方法。首先利用高斯混合模型完成地层吸水状态分类;然后结合动、静态数据... 为研究注水开发油田注水通道的状态,通过将油田动、静态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油田勘探开发动、静态数据进行注水井地层吸水状态预测的新方法。首先利用高斯混合模型完成地层吸水状态分类;然后结合动、静态数据生成机器学习样本,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地层吸水状态预测模型,并对影响地层吸水状态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进行重要性分析;最后将模型应用于研究工区,给出了所有井、不同层段、不同时期的吸水状态。实际应用表明,预测结果与示踪剂监测结果、吸水剖面测试结果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克服了理想条件假设、经验假设、参数假设等与实际状况不符等问题,提出了面向历史数据挖掘注水井地层吸水状态的新模式,对注水开发油田调剖堵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道 地层吸水状态预测 高斯混合模型 随机森林 样本均衡化
原文传递
聚合物驱大孔道油藏试井解释方法 被引量:4
14
作者 曾杨 康晓东 +1 位作者 谢晓庆 石爻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0-134,共5页
目前大量试井模型仅仅适用于注水油藏大孔道的识别,对注聚油藏并没有研究,导致许多注聚油田实际数据无法解释。通过考虑聚合物剪切、扩散和对流的特征,建立了聚合物驱大孔道油藏试井解释模型,采用有限差分算法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绘制... 目前大量试井模型仅仅适用于注水油藏大孔道的识别,对注聚油藏并没有研究,导致许多注聚油田实际数据无法解释。通过考虑聚合物剪切、扩散和对流的特征,建立了聚合物驱大孔道油藏试井解释模型,采用有限差分算法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绘制压力和压力导数双对数典型曲线图版。典型曲线的压力和压力导数曲线都呈上扬的趋势,但聚驱比水驱压力降落更大,压力导数上翘的斜率更小。分析了聚合物浓度、渗透率比值、大孔道宽度等参数对典型曲线的影响。实例应用表明该模型能有效解释大孔道的相关参数,为大孔道的封堵提供数据支持,具有较强的矿场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大孔道 试井解释 压力动态 曲线拟合
下载PDF
多参数吸水剖面组合测井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戴家才 郭海敏 张晓岗 《中国测试技术》 2007年第6期10-12,共3页
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准确掌握注水井各小层的吸水状况能够为油藏综合调整,挖替增效提供可靠的依据。同位素吸水剖面测井已愈来愈不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采用电磁流量计与同位素示踪吸水剖面组合测井能很好地解决诸如地层大孔道以及注聚... 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准确掌握注水井各小层的吸水状况能够为油藏综合调整,挖替增效提供可靠的依据。同位素吸水剖面测井已愈来愈不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采用电磁流量计与同位素示踪吸水剖面组合测井能很好地解决诸如地层大孔道以及注聚合物等注入剖面测井难题。在分析测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参数组合吸水剖面测井资料解释方法。实例应用表明,多参数组合吸水剖面测井较传统的同位素吸水剖面测井能有效地解决放射性沾污、大孔道等难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水剖面 电磁流量计 组合测井 大孔道 放射性沾污 资料解释
下载PDF
碳氧比能谱测井在冀东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汤金奎 王绍春 +3 位作者 高伟 郑佳佳 轩玲玲 陈小东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6-440,共5页
以冀东油田为例,详细探讨碳氧比能谱测井资料的应用情况。碳氧比曲线能够定量预测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富集厚度,优化射孔方案;通过多井解释,预测油藏的平面剩余油富集区;依据碳氧比能谱测井曲线高氢硅比、高硅钙比、低碳氧比的特征定性识... 以冀东油田为例,详细探讨碳氧比能谱测井资料的应用情况。碳氧比曲线能够定量预测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富集厚度,优化射孔方案;通过多井解释,预测油藏的平面剩余油富集区;依据碳氧比能谱测井曲线高氢硅比、高硅钙比、低碳氧比的特征定性识别评价储层大孔道;利用俘获伽马射线总谱与非弹性散射伽马总谱之比曲线(CI)的高值异常,结合油层含油饱和度,可以定性识别气层,监测油气动态;通过碳氧化测井曲线计算油层含油饱和度,识别出各时间点的油水界面,得到时间段内油水界面的上移高度,运用容积法原理计算油藏的地质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氧比能谱测井 剩余油 大孔道 气层 地质储量
下载PDF
高含水稠油油藏化学堵水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曾玉强 李文伟 +2 位作者 沈青聪 顾宇琳 孙磊 《世界石油工业》 2020年第2期57-62,共6页
针对南苏丹D区块,长期高强度开采,大孔道窜流严重而导致的高含水问题.根据该油田特征,设计采用封堵强度大、耐冲刷的高强度堵剂进行封堵,采用复合多段塞堵剂工艺,并在Su-X5井进行了工作施工.后续的取样和测试表明,针对该地区研制的化学... 针对南苏丹D区块,长期高强度开采,大孔道窜流严重而导致的高含水问题.根据该油田特征,设计采用封堵强度大、耐冲刷的高强度堵剂进行封堵,采用复合多段塞堵剂工艺,并在Su-X5井进行了工作施工.后续的取样和测试表明,针对该地区研制的化学药剂在地层中注入性、稳定性、驻留性良好,在高压差下没有发生返吐现象,施工工艺基本合理,能较好地实现大堵剂量、高注入速度的施工要求.通过总结该次堵水作业的前期准备工作、堵剂的优化、具体的施工过程,以及后续效果分析,指出了该区块下步化学堵水作业需要改进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高孔隙度高渗透率 大孔道 化学堵水
下载PDF
高铁环境多普勒频移对MIMO信道容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天浩 赵恒凯 +1 位作者 汪小勇 郑国莘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23年第11期24-26,29,共4页
列车的空间位置和移动速度对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系统的性能有很大影响。研究高速列车地面典型场景MIMO两径信道容量,发现受多普勒效应影响,信道元素有额外相移。在高速运动中多普勒相位累积可以部分提高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仿真结... 列车的空间位置和移动速度对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系统的性能有很大影响。研究高速列车地面典型场景MIMO两径信道容量,发现受多普勒效应影响,信道元素有额外相移。在高速运动中多普勒相位累积可以部分提高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仿真结果表明多普勒相位累积后MIMO的信道容量提升比较明显,从信道矩阵条件数的角度也证明了信道容量可以提升。这项研究可为高铁中的5G通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频移 高速 MIMO 信道容量 信道模型
下载PDF
中高渗透稠油油藏大孔道动态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晓彤 轩玲玲 +6 位作者 朱春艳 赵颖 郭畅 李松 张昊 石振赟 罗万静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8-395,共8页
在中高渗油藏的水驱开发过程中,由于水流的长期冲刷作用,储层岩石的部分颗粒发生运移,伴随着油井出砂储层大孔道逐渐发育,边底水或注入水无效循环严重,影响油藏的开发效果。以高浅北区G104-5区块高渗透稠油油藏为例,基于现场油水井生产... 在中高渗油藏的水驱开发过程中,由于水流的长期冲刷作用,储层岩石的部分颗粒发生运移,伴随着油井出砂储层大孔道逐渐发育,边底水或注入水无效循环严重,影响油藏的开发效果。以高浅北区G104-5区块高渗透稠油油藏为例,基于现场油水井生产特征优选了10个评价大孔道发育程度的动静态指标参数,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考虑油水井22种生产动态调整措施对大孔道评价的影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建立了一套大孔道动态评价方法,利用VBA编程进行计算;利用吸水和产液剖面测试数据对大孔道动态评价法进行了验证;计算大孔道评价指数,应用Petrel软件绘制大孔道随时间变化的分布图。研究成果对于认识中高渗稠油油藏大孔道时空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道 中高渗油藏 稠油油藏 G104-5区块
下载PDF
XN-P大孔道封堵剂室内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卫东 李科星 +1 位作者 蒲万芬 赵冀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3-146,共4页
针对大孔道地层胶结疏松,堵液易流失的特点,在80℃下采用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作为主剂与交联剂反应生成一种可用于大孔道封堵的凝胶。该封堵体系含聚丙烯酰胺1.0%~3.5%,交联剂0.8%~1.4%。通过室内实验考察了主剂浓度、交联剂浓度、温... 针对大孔道地层胶结疏松,堵液易流失的特点,在80℃下采用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作为主剂与交联剂反应生成一种可用于大孔道封堵的凝胶。该封堵体系含聚丙烯酰胺1.0%~3.5%,交联剂0.8%~1.4%。通过室内实验考察了主剂浓度、交联剂浓度、温度和地层水矿化度等因素对堵剂成胶时间和强度的影响。通过单岩芯物模实验,考察了堵剂的注入性和封堵能力。根据实验结果,该封堵体系成胶时间8~72h,在80℃下密闭保存7个月无变化。在大孔道或特高渗透地层(14644×10-3μm2)中阻力系数20.8,具有27.93MPa/m的强度和93.2%的封堵率;并具有成胶时间可控、强度高、稳定性好的优点,能够满足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堵水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 大孔道 交联剂 堵水 凝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