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0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土壤和植物养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 被引量:331
1
作者 张福锁 崔振岭 +2 位作者 王激清 李春俭 陈新平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87-694,共8页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增肥不增产、土壤养分过量累积、化肥施用过量和养分利用效率下降等重大问题,本文综述了中国土壤养分与植物营养状况的历史演变和研究进展,提出中国植物营养科学研究应在跟踪国际科学前沿的同时,紧密结合中国...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增肥不增产、土壤养分过量累积、化肥施用过量和养分利用效率下降等重大问题,本文综述了中国土壤养分与植物营养状况的历史演变和研究进展,提出中国植物营养科学研究应在跟踪国际科学前沿的同时,紧密结合中国农业生产实际,通过大幅度提高养分效率和作物产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高效 养分调控 植物营养 土壤养分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高产潜力与实现途径 被引量:111
2
作者 茹振钢 冯素伟 李淦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3388-3393,共6页
黄淮麦区是中国冬小麦的主产区和高产区,对中国小麦生产以及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资源非农化、耕地利用非粮化的发展现状,指出未来提高小麦总产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单产。要充分挖掘小麦高... 黄淮麦区是中国冬小麦的主产区和高产区,对中国小麦生产以及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资源非农化、耕地利用非粮化的发展现状,指出未来提高小麦总产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单产。要充分挖掘小麦高产潜力,培育高产品种是进一步提高单产的重要途径。文章根据黄淮麦区的生产条件及生态特点,分析不同时期高产品种产量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指出在大田条件下实现小麦高产潜力,千粒重与穗粒数并重是小麦新品种的发展方向。并从机械化生产对品种的要求出发,探讨了黄淮麦区小麦高产品种的高产空间与创育思路,提出进一步挖掘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高产潜力的有效途径:(1)小麦高产潜力的实现,应重新认识和定位穗光合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穗器官的光合优势,培育穗叶高光效品种。小麦穗器官除具有空间优势外,其光合特点类似于C4途径或介于C3—C4中间型,籽粒呼吸释放的CO2能被穗光合再次固定。鉴于穗光合对籽粒产量形成的较大贡献,应强化绿穗灌浆特性,发挥穗器官的光合优势,提升穗粒重。(2)提高单产水平,必须注重群体生物产量的提高。在保持现有收获指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茎秆强度,实现植株高大化、密植化,能有效改善群体穗叶空间结构。通过调节生长发育节律,培育小叶、壮秆、大穗型新品种,实现小麦高生物产量。高生物产量品种还应拉开穗层,使穗层由一层增至三层,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容穗数。(3)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已日趋成熟,有效利用杂种优势是今后挖掘高产潜力的重要途径。利用杂种优势挖掘高产潜力需同时兼顾品质性状的优化,充分考虑多个品质性状间的协调稳定。可通过多穗大穗实现高产,通过提高强势小花结实比例稳定品质,从而实现高产与优质并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淮麦区 高产潜力 高生物产量 高光效
下载PDF
氮肥用量对双季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78
3
作者 王秀斌 徐新朋 +4 位作者 孙刚 孙静文 梁国庆 刘光荣 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79-1286,共8页
试验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7个氮肥用量(N 0、60、120、180、240、300和360 kg/hm2),研究了江西省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双季稻最佳施氮量,以及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氮肥贡献率、土壤氮素依存率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产... 试验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7个氮肥用量(N 0、60、120、180、240、300和360 kg/hm2),研究了江西省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双季稻最佳施氮量,以及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氮肥贡献率、土壤氮素依存率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产田、中产田和高产田分别在施氮量为120、180和240 kg/hm2处理取得高产;氮肥贡献率在低产田和中产田上大于高产田,且分别在施氮处理为N 120、180和240 kg/hm2达到最大;土壤氮素依存率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氮素依存率逐渐降低;氮肥吸收利用率为低产田>中产田>高产田,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低、中、高产田间差异不大。高、中、低产田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随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而氮肥生理利用率各施氮处理间变化不大。综合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得出,低产田、中产田和高产田双季稻适宜施氮量分别为N 120、180和24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产田 双季稻 产量 氮肥施用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施氮量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与氮素吸收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被引量:72
4
作者 王宜伦 刘天学 +3 位作者 赵鹏 张许 谭金芳 李潮海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483-2491,共9页
【目的】探讨超高产夏玉米(≥12 000 kg.hm-2)节肥增效的适宜氮肥用量。【方法】在夏玉米超高产区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氮代谢、氮素积累、氮肥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超高产区夏玉米施用... 【目的】探讨超高产夏玉米(≥12 000 kg.hm-2)节肥增效的适宜氮肥用量。【方法】在夏玉米超高产区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氮代谢、氮素积累、氮肥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超高产区夏玉米施用氮肥两年增产幅度分别为6.76%—9.62%和5.21%—9.80%,夏玉米产量随氮肥用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施氮量300 kg.hm-2产量和收益最佳,经济最佳施氮量为255.40 kg.hm-2;施氮量300 kg.hm-2有利于提高硝酸还原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促进氮素吸收积累,可维持土壤硝态氮平衡,其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两年平均值分别为16.12%和3.69 kg.kg-1。【结论】综合产量、收益、氮素吸收、氮肥利用效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等方面考虑,豫北地区黏壤质潮土超高产夏玉米合理的氮肥用量为255—3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超高产 氮肥用量 产量 氮素吸收 氮肥效率 土壤硝态氮
下载PDF
水浇地冬小麦垄作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64
5
作者 王法宏 王旭清 +3 位作者 任德昌 曹宏鑫 董玉红 Ken.Sayre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68-72,共5页
针对传统种植方式下,大水漫灌所造成的浪费水资源、破坏土壤结构、在高肥水条件下易招致小麦倒伏和病害发生等问题,对小麦垄作栽培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水浇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开辟新途径。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垄作栽培下,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针对传统种植方式下,大水漫灌所造成的浪费水资源、破坏土壤结构、在高肥水条件下易招致小麦倒伏和病害发生等问题,对小麦垄作栽培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水浇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开辟新途径。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垄作栽培下,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30%,当季氮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由于垄作栽培改传统平作的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渗灌,消除了传统平作大水漫灌导致的土壤板结现象,改善了根际土壤的理化性状,有利于小麦的健壮生长;由于垄作栽培改变了麦田的地貌特征,从而改善了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不仅降低了田间湿度,显著提高了小麦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而且极显著地提高了小麦的光能利用率,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及品质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浇地 冬小麦 垄作栽培 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利用率 光能利用率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模型研究 被引量:66
6
作者 刘爱华 何庆才 胡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711-2712,2714,共3页
采用2次回归正交旋转结合设计方法,研究马铃薯白引1号生产成本、纯收益、产投比与密度、氮、磷、钾施用量间的优化数学模型。在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模拟试验提出两套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型,即产投比高于1.69,纯收入高于4000元/hm2... 采用2次回归正交旋转结合设计方法,研究马铃薯白引1号生产成本、纯收益、产投比与密度、氮、磷、钾施用量间的优化数学模型。在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模拟试验提出两套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型,即产投比高于1.69,纯收入高于4000元/hm2,密度40312.5~42975kg/hm2,纯N45.045~52.5375kg/hm2,P2O5126.495~143.505kg/hm2,K2O147.015~160.99kg/hm2;产投比高于2,纯收入高于4500元/hm2,密度39697.5~43807.5kg/hm2,纯N42.323~51.57kg/hm2,P2O5124.695~145.305kg/hm2,K2O133.515~165.848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 高效 数学模型 施肥方案 马铃薯
下载PDF
冬小麦高产高效应变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46
7
作者 赵广才 常旭虹 +3 位作者 杨玉双 李振华 于广军 李辉利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90-695,共6页
为探讨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小麦生产的影响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针对当前中国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搜集整理中国北京1951-2007年小麦越冬前的气温数据,以及河北省赵县、高邑县、任丘市,河南省郑州市、新乡县,山东省济南市、兖州市... 为探讨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小麦生产的影响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针对当前中国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搜集整理中国北京1951-2007年小麦越冬前的气温数据,以及河北省赵县、高邑县、任丘市,河南省郑州市、新乡县,山东省济南市、兖州市等三省7地近年来小麦越冬前的气温数据,研究分析中国北方冬麦区小麦越冬前积温变化规律,提出根据气温变化调整播种期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措施。结合多年试验结果和生产实践,研究提出根据优势蘖理论调整基本苗,根据小麦水肥高效利用原理和节本增效原则节省返青水和节省氮肥用量。结果表明,应在传统播期基础上推迟播期5-7 d,基本苗应控制在12万-20万株/666.7m^2,一般年份不灌返青水,在习惯施氮量的基础上减少氮素1-3 kg/666.7m^2,建立以调整播期、调整基本苗和省水、省肥为核心内容的冬小麦高产高效应变栽培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高产 高效 应变栽培技术
下载PDF
大棚蔬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研究 被引量:36
8
作者 陈金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36,共2页
在系统调查、对比试验、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适于棚栽蔬菜高产高效生产的土壤处理技术,有机栽培技术,最佳播期,病虫生态、生物控制技术,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及其他配套技术进行综合组装,形成通用于棚栽蔬菜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关键词 大棚蔬菜 高产栽培 高效栽培 技术规程
下载PDF
华北典型区域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9
作者 关劼兮 陈素英 +4 位作者 邵立威 张玉铭 张喜英 路杨 闫宗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63-1672,共10页
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玉米种植区,长期土壤旋耕免耕和秸秆全量还田带来耕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和上移、土壤养分表聚等现象,通过耕作方式改变,解决上述问题对维持区域粮食生产有重要意义。试验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 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玉米种植区,长期土壤旋耕免耕和秸秆全量还田带来耕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和上移、土壤养分表聚等现象,通过耕作方式改变,解决上述问题对维持区域粮食生产有重要意义。试验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代表华北平原高产区的栾城试验区和代表中低产区的南皮试验区进行,设置冬小麦播种前进行土壤深耕、深松、窄深松3种处理,以生产上常用的旋耕为对照。所有处理夏玉米季均采用土壤免耕播种,测定项目包括土壤容重、作物根系、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南皮试验区土壤深耕(松)显著地(P<0.05)提高了作物产量,深耕、深松和窄深松处理的冬小麦产量比旋耕分别增加16.5%、19.3%和13.1%,夏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7.3%、16.2%和21.9%,周年产量分别增加16.9%、17.6%和17.8%;深耕、深松和窄深松处理间作物产量差异不显著。栾城试验区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周年产量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深耕、深松、窄深松和旋耕均能降低0~2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容重。冬小麦播种后,与土壤耕作前比较,土壤深耕、深松和旋耕处理土壤紧实度南皮试验区分别平均降低71.6%和68.2%,栾城试验区分别降低88.8%和?7.7%,常用的旋耕模式在栾城试区没有降低土壤紧实度。小麦收获时不同耕作方式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均低于土壤耕作前的土壤容重,至夏玉米收获时不同耕作处理的土壤容重与耕作前基本一致,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容重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在南皮试验区, 3种耕作方式与旋耕相比,均显著提高了冬小麦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在栾城试验区,各处理冬小麦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华北平原高产区连续实施土壤旋耕模式没有影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 高产区 中低产区 耕作方式 土壤容重 产量构成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高产小麦品种植株干物质积累运转、土壤耗水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31
10
作者 仝锦 孙敏 +6 位作者 任爱霞 林文 余少波 王强 冯玉 任婕 高志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3467-3478,I0002,共13页
【目的】通过明确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品种植株干物质积累运转、土壤水分消耗与籽粒产量形成的关系,挖掘小麦品种生产潜力,为小麦产量提升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6-2018年在山西省洪洞县进行,选择4个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品种(烟农999... 【目的】通过明确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品种植株干物质积累运转、土壤水分消耗与籽粒产量形成的关系,挖掘小麦品种生产潜力,为小麦产量提升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6-2018年在山西省洪洞县进行,选择4个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品种(烟农999、山农29、邯农1412和良星67),比较品种间植株干物质积累运转、土壤耗水的差异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揭示品种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连续2年烟农999、山农29产量高于9000 kg·hm^-2,达到超高产水平,邯农1412产量均高于8000 kg·hm^-2,达到高产水平,而良星67产量低于7500 kg·hm^-2,未达到高产水平。较良星67,3个高产品种提高了播种期-拔节期、拔节期-开花期、开花期-成熟期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达12%-57%、5%-62%、11%-47%,显著提高了花前干物质运转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达1%-85%、11%-48%;提高了生育期总耗水量,达17%-29%,显著提高了花前2个阶段耗水量,分别达11%-41%、8%-32%;最终,提高穗数7%-24%、穗粒数4%-13%、千粒重1%-9%,产量20%-37%,水分利用效率2%-14%。较高产品种邯农1412,超高产品种烟农999显著提高了播种期-拔节期、拔节期-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前干物质运转量,分别达32%-33%、41%-55%、49%-50%,提高了花前2个阶段耗水量,分别达5%-7%、3%-9%,提高穗数8%-16%、穗粒数5%-6%,产量10%-11%;山农29显著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达13%,显著提高了花后耗水量,达6%-26%,千粒重提高4%-6%,产量提高5%-6%。2个试验年度4个小麦品种的相关分析表明,花前2个阶段耗水量与花前干物质运转量显著相关,花前干物质运转量与穗数、产量显著相关;花后耗水量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显著相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千粒重、产量显著相关。此外,3个高产品种较良星67,每多消耗1 mm土壤水分可增产16-40 kg·hm^-2·mm-1,且超高产品种土壤耗水对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产品种 干物质积累和运转 土壤耗水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磷肥分次滴灌施用提高马铃薯群体磷素吸收及磷利用率的作用 被引量:31
11
作者 邢海峰 石晓华 +1 位作者 杨海鹰 樊明寿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87-992,共6页
【目的】近年来,在内蒙古阴山北麓的马铃薯产量,45000 kg/hm^2以上已屡见不鲜,但由于高产马铃薯磷素吸收规律的研究缺乏,磷肥使用不合理导致高产不能持续,磷肥利用率偏低。因此深入研究高产马铃薯群体的磷素营养规律,配合滴灌可为马铃... 【目的】近年来,在内蒙古阴山北麓的马铃薯产量,45000 kg/hm^2以上已屡见不鲜,但由于高产马铃薯磷素吸收规律的研究缺乏,磷肥使用不合理导致高产不能持续,磷肥利用率偏低。因此深入研究高产马铃薯群体的磷素营养规律,配合滴灌可为马铃薯持续高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田滴灌试验,以克新1号原种为试材,设置当地农户栽培模式与高产创建田生产模式,对2年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滴灌条件下高产马铃薯群体磷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特性。【结果】与农户模式相比,高产模式马铃薯单株结薯数(8.2 No./plant)提高了9.3%,商品薯率(96.0%)提高了2.3%;从块茎形成期到块茎膨大期,高产马铃薯群体磷素日积累量达到0.67-0.78 kg/hm^2,较农户模式提高了37%,整个生育期马铃薯群体磷素的积累量达到44.3-55.3 kg/hm^2,较农户模式高10.0-12.1kg/hm^2,磷素转运率达85%-87%,也显著高于农户模式。高产马铃薯1000 kg块茎需磷量为1.95-2.10 kg,磷肥利用率21.6%-23.6%。【结论】在磷肥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利用滴灌分6次施用,与农户模式相比,显著提高结薯数量及单薯重,在块茎形成至膨大的关键时期以较快速率持续吸收磷素保证了植株在减量供磷条件下吸收磷素的高效性,分期供磷使磷肥利用率有了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条件 马铃薯 高产群体 磷素吸收 磷素利用率
下载PDF
玉米高产与氮肥高效协同实现存在的问题及其途径 被引量:27
12
作者 孙浒 张吉旺 靳立斌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3-148,共6页
综述施氮对玉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随施氮量增加,玉米产量先升高后降低,在150~180kg/hm2可达到最大值;适量施氮可以改善玉米子粒品质;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通过多年多点数据分析得出,我... 综述施氮对玉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随施氮量增加,玉米产量先升高后降低,在150~180kg/hm2可达到最大值;适量施氮可以改善玉米子粒品质;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通过多年多点数据分析得出,我国华北地区玉米的适宜施氮量为180kg/hm2左右,可实现玉米高产高效。通过合理减少氮肥用量、改进施肥技术、应用新型肥料并将氮肥运筹与综合农艺管理相结合,可以实现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氮肥用量 高产 氮素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钾对冬小麦后期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炜 于振文 +1 位作者 岳寿松 沈成国 《山东农业科学》 1996年第2期11-13,共3页
两年度在不同程度缺钾的土壤条件下,研究了钾对冬小麦生育后期某些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供钾能提高小麦旗叶的叶绿素含量,降低气孔阻力,提高蒸腾强度,减轻膜质过氧化程度,延迟衰老,提高籽粒灌浆速率,增加产量... 两年度在不同程度缺钾的土壤条件下,研究了钾对冬小麦生育后期某些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供钾能提高小麦旗叶的叶绿素含量,降低气孔阻力,提高蒸腾强度,减轻膜质过氧化程度,延迟衰老,提高籽粒灌浆速率,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文中还讨论了高产高效的施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品质 钾肥 产量 生长
下载PDF
低瓦斯煤层高强开采覆岩卸压瓦斯抽采合理布置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龚选平 武建军 +2 位作者 李树刚 成小雨 高涵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9-428,共10页
针对低瓦斯厚煤层高强综放开采卸压瓦斯治理问题,采用物理模拟、数值分析和现场监测方法,研究工作面开采初期和稳定时期覆岩结构演化及裂隙场分布特征,揭示了考虑采动裂隙场的卸压瓦斯场分布特征;依据研究获得采动瓦斯聚集区分布,提出... 针对低瓦斯厚煤层高强综放开采卸压瓦斯治理问题,采用物理模拟、数值分析和现场监测方法,研究工作面开采初期和稳定时期覆岩结构演化及裂隙场分布特征,揭示了考虑采动裂隙场的卸压瓦斯场分布特征;依据研究获得采动瓦斯聚集区分布,提出采用高位定向长钻孔治理采空区卸压瓦斯,并进行了效果检验。结果表明:工作面推进至135 m后,覆岩结构和裂隙演化基本稳定,垮落带发育高度为25~27 m,裂隙带发育高度为75~95 m,弯曲下沉带发育高度达到110 m左右;采动裂隙带瓦斯聚集区位于距回风巷25~55 m、高度距煤层顶板25~50 m范围内;高位定向长钻孔瓦斯抽采技术实施后,抽采平均浓度为5.8%,平均流量为0.71 m^3/min,工作面上隅角和回风流瓦斯浓度均小于0.8%,瓦斯治理取得较好效果,为类似条件下的卸压瓦斯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瓦斯煤层 高产高效 综放开采 高位钻孔 固-气耦合
原文传递
论作物高产的遗传基础及实现产量突破的技术与途径 被引量:19
15
作者 胡琳 许为钢 +2 位作者 赵新西 董海滨 张磊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9-32,共4页
论述了作物高产的遗传基础及其技术途径,认为作物理想型有利于提高群体光合产量,是实现作物高产的形态基础;利用不同基因型之间的互作关系将是获得作物理想型的一个可能的途径。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已将C4作物的高光效基因... 论述了作物高产的遗传基础及其技术途径,认为作物理想型有利于提高群体光合产量,是实现作物高产的形态基础;利用不同基因型之间的互作关系将是获得作物理想型的一个可能的途径。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已将C4作物的高光效基因和转化高效基因导入C3作物,该方向的研究将可能获得作物产量的跨越式提高。另外,筛选具有高光效或耐光抑制特性的种质资源材料,也是进行作物高产育种的重要基础。就小麦而言,穗分化特性的改良也是提高其产量水平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高产 形态性状 高光效 耐光抑制 同化物运转 稳分化
下载PDF
高产氮高效玉米品种的筛选及其指标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崔文芳 高聚林 +5 位作者 于晓芳 王志刚 孙继颖 胡树平 苏治军 谢珉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8-43,共6页
试验在施氮肥条件下以产量和耐低氮胁迫指数筛选氮高效品种,并对筛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郑单958、金山27和郑单17是高产氮高效型玉米品种。不施氮肥条件下,灌浆期茎叶总氮量、吐丝期叶绿素SPAD值和穗位叶氨基酸浓度是氮高效筛选的... 试验在施氮肥条件下以产量和耐低氮胁迫指数筛选氮高效品种,并对筛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郑单958、金山27和郑单17是高产氮高效型玉米品种。不施氮肥条件下,灌浆期茎叶总氮量、吐丝期叶绿素SPAD值和穗位叶氨基酸浓度是氮高效筛选的有效指标;施氮肥条件下,吐丝期茎叶总氮量和穗位叶氨基酸浓度是氮高效辅助筛选指标。高产氮高效型玉米品种无论在施氮肥还是不施氮肥条件下,其营养器官生育后期氮积累能力均强于低产氮低效型玉米品种的,且吐丝期叶绿素SPAD值也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产 氮高效 筛选指标
原文传递
减氮对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力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丁永刚 汤小庆 +6 位作者 梁鹏 罗周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丁锦峰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0-498,共9页
为明确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对减氮的响应特点,以前期筛选出的氮高效品种扬麦25、宁麦21和氮低效品种扬麦22、扬麦20为材料,研究减氮模式对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光合生产能力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高效品种扬麦25和宁麦21的... 为明确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对减氮的响应特点,以前期筛选出的氮高效品种扬麦25、宁麦21和氮低效品种扬麦22、扬麦20为材料,研究减氮模式对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光合生产能力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高效品种扬麦25和宁麦21的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扬麦22和扬麦20,氮高效品种的平均籽粒产量和平均氮肥利用效率较氮低效品种分别高10.9%和23.9%。与常规施氮处理(CK)模式相比,减氮20%并采用基肥和拔节肥各施氮90 kg·hm^(-2)(M4)模式下,氮高效品种开花期LAI、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及乳熟期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未显著降低,且乳熟期平均LAI提高16.0%,进而使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从而实现产量稳定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提高;而氮低效品种花后光合生产能力、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随施氮量降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这说明,氮高效品种较氮低效品种有着更多的减氮潜力,前者在适量减氮和合理施肥方式下,可通过延缓花后叶面积衰减、保持较强的花后光合能力和增加花后物质生产力,实现产量稳定和氮肥利用效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氮 氮高效品种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光合物质生产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灌区春小麦高产节水灌溉制度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永平 谢岷 +1 位作者 井涛 张义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6-102,共7页
为给河套灌区春小麦高产节水灌溉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2006-2007年在内蒙古河套平原浅层地下水灌区,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下春小麦产量形成、耗水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特点。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小麦生育期总耗水量明显增加,而... 为给河套灌区春小麦高产节水灌溉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2006-2007年在内蒙古河套平原浅层地下水灌区,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下春小麦产量形成、耗水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特点。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小麦生育期总耗水量明显增加,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总耗水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灌溉水消耗增多所致,地下水补给量则随灌水量增加呈明显减少趋势。小麦生育期总灌水量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抛物线关系,产量达峰值时的灌水量大于水分利用效率达峰值时的灌水量。综合两年试验结果得出,在秋季浇足底墒水的基础上,春浇2水是实现春小麦节水与高产相统一的最佳灌溉模式,即在小麦分蘖至拔节期、抽穗至开花期灌2次水,每次灌水750~1 050m3.hm-2,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可分别达到6 750kg.hm-2和1.75kg.m-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河套灌区 节水灌溉 高产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田宏先 王瑞霞 +1 位作者 王春珍 李红江 《山西农业科学》 2014年第8期845-847,共3页
在晋北和晋东南马铃薯示范点的栽培试验表明,马铃薯增产潜力很大。采用高垄栽培、加大种植密度、机械播种和收获,高效促生菌发酵液播前浸种和现蕾开花前叶面喷施,基施腐殖质和农家肥的高效栽培技术,对提高当地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切实可行。
关键词 马铃薯 高产高效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杏鲍菇高产栽培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江枝和 翁伯琦 +2 位作者 肖淑霞 林勇 杨佩玉 《食用菌学报》 2002年第3期42-45,共4页
研究结果表明 ,杏鲍菇最适培养料为棉籽壳培养料 ,培养料C/N以 2 0~ 2 1∶1为佳 ,最适每袋培养料装量为 30 0 g ,最适接种量为 1.5 % ,若每袋加 3mL“86 4” ,生物学效率可达 92 .4 %。
关键词 杏鲍菇 高产栽培工艺 接种量 生物学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