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5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45
1
作者 蔡雄 王国俊 +3 位作者 瞿瑶 樊成辉 张瑞祺 徐文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验证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4例,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CPH)13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42例,CAH伴早期肝硬化(CAH+LC)9例;与α干扰素(IFN-α)治疗的慢性乙型肝... 目的:验证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4例,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CPH)13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42例,CAH伴早期肝硬化(CAH+LC)9例;与α干扰素(IFN-α)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52例(CPHS例,CAH38例,CAH+LC6例)比较。结果:苦参素组丙氨酸转移酶复常率81.6%,胆红素复常率69.9%,IFN-α组分别为73.7%和64.0%(P>0.05)。苦参素组HBeAg阴转率44.4%,HBVDNA阴转率45.3%;IFN-α组分别为48.0%和51.9%(P>0.05)。苦参素组中CAH患者HBeAg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61.0%和61.9%,而CPH分别为15.4%和15.4%,CAH+LC分别为11.1%和11.1%(P<0.05)。苦参素治疗患者除肌注部位轻度疼痛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苦参素注射液有希望成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苦参素注射液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我国8城市HBsAg阳性和阴性乙肝患者的病毒血清型和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202
2
作者 范金水 庄辉 +7 位作者 李远贵 朱晓洁 徐德忠 马为民 王跃民 陈雅洁 娄国强 马廷贤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对我国8个城市的43株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52株HBsAg阴性血清进行乙肝病毒(HBV)DNA扩增及其血清型和基因型分型,并对该两类血清的乙肝病毒型别构成及其地理分布进行比较。方法对长春、大同、杭... 目的对我国8个城市的43株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52株HBsAg阴性血清进行乙肝病毒(HBV)DNA扩增及其血清型和基因型分型,并对该两类血清的乙肝病毒型别构成及其地理分布进行比较。方法对长春、大同、杭州、深圳、青岛、西安、昆明和拉萨等8个城市共计43例HB-sAg阳性和52例HBsAg阴性的乙肝病人血清进行HBVDNAPCR扩增(S基因第33~533位核苷酸)并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HBV血清型和基因型。结果HBsAg阳性和阴性乙肝的HBV血清型均以adrq+为最多,分别为58.1%和40%;其次是adw2,分别为25.6%和32.7%。HBsAg阴性乙肝组ayw3(19.2%)明显多于HBsAg阳性乙肝组(2.3%,P<0.05);而ayw1前者(0%)显著少于后者(11.6%,P<0.01)。HBsAg阳性和阴性乙肝的HBV基因型均以C型为主,分别为62.8%和61.5%;其次为D型,分别为14%和26.9%;B型,分别为20.9%和9.6%;A型,各1株。各城市间两类乙肝的HBV血清型和基因型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看,两类乙肝的HBV主要型别构成基本一致。结论HB-sAg阴性乙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HbSAG 血清型 基因型
原文传递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三年疗效观察 被引量:211
3
作者 姚光弼 王宝恩 +2 位作者 崔振宇 姚集鲁 曾民德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82-387,共6页
目的 评估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3年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以及病毒变异的发生率和影响。方法 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及开放试验。 4 2 9例HBsAg、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 ,先按 3∶1随机分成拉米夫定... 目的 评估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3年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以及病毒变异的发生率和影响。方法 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及开放试验。 4 2 9例HBsAg、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 ,先按 3∶1随机分成拉米夫定组和安慰剂组 ,治疗 12周 ,以后所有病人均服拉米夫定 10 0mg/d ,共 3年。结果 治疗 12周 ,拉米夫定组HBVDNA累计阴转率 (<1 6pg/ml)为 92 2 % ,安慰剂组仅为 14 1% (P <0 0 1)。服药 3年后 ,血清HBVDNA仍持续降低 ,非变异组病人其中位值 ,低于可检测水平 ,变异组则可有轻度或中度回升 ,中位值为 86mEq/ml (bDNA法 ,相当于液相杂交法的 10pg/ml)。第 3年结束时 ,HBeAg阴转率为 2 0 3% ,HBeAg/抗 HBe血清转换率为17 3%。此与治疗前ALT水平有显著关系。治疗前ALT基础值 >2倍正常值上限 (2ULN)和 >5ULN者 ,3年时HBeAg阴转率分别为 4 2 2 %和 6 6 7% ,血清转换率分别为 34 4 %和 6 1 1%。治疗前ALT增高的病人 ,3年治疗后 ,ALT的复常率为 5 8 8%。第 1、2和 3年的YMDD变异率分别为 12 1%、4 9 7%和 70 5 %。发生变异后 ,继续服药 ,HBVDNA大多仍抑制 ,少数可回升 ,中位值为 86mEq/ml,仍继续有HBeAg阴转和血清转换 ,分别为 2 0 0 %和 15 1% ,低于非变异组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 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病毒 安全性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被引量:186
4
作者 王贵强 +10 位作者 段钟平 王福生 庄辉 李太生 郑素军 赵鸿 侯金林 贾继东 徐小元 崔富强 魏来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25,共25页
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临床和预防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 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临床和预防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病毒 乙型 治疗 预防 指南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病情轻重的关系 被引量:140
5
作者 许军 王齐欣 +5 位作者 蒋栋 陈红松 魏来 王宇 杨柳明 赵延龙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肝脏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87例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ASC)、157例慢性乙型肝炎(CHB)、22例肝硬化(LC)和18例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测定HBV S基因序列以明确其基因型。结果基...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肝脏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87例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ASC)、157例慢性乙型肝炎(CHB)、22例肝硬化(LC)和18例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测定HBV S基因序列以明确其基因型。结果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分别为26.1%和73.2%。在B型与C型中,ASC、CHB、LC和HCC的构成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5.09,P<0.001),C型与B型相比,C型发展致CHB和HCC所占百分比显著高于B型,分别为59.6%比43.2%,X2=10.87,P<0.001;和7.7%比1.4%,X2=7.41,P<0.001。而LC所占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基因型C型与B型相比,C型HBV感染易引起较重肝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肝损伤程度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血清亚型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及其特点 被引量:131
6
作者 夏国良 Omana V Nainan +6 位作者 贾志远 刘洪斌 罗述斌 李荣成 曹慧霖 刘崇柏 HaroldS Margolis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48-351,共4页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Bvirus ,HBV)基因型和血清亚型的分布特点及其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湖南、广西、河南和河北 4省 (区 ) 2 5个县 (市 ) 2 80例慢性HBV携带者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和脱氧核糖核酸 (DNA)序列分...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Bvirus ,HBV)基因型和血清亚型的分布特点及其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湖南、广西、河南和河北 4省 (区 ) 2 5个县 (市 ) 2 80例慢性HBV携带者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和脱氧核糖核酸 (DNA)序列分析 ,确定HBV基因型和血清亚型。结果 HBV基因型B、C和D均有分布 ,分别占 2 9.3%、6 7.9%和 2 .9% ,其中B和C为优势基因型。adr、adw2、ayr、ayw1、ayw2和ayw3等 6种血清亚型均有分布 ,其中adr和adw2为优势血清亚型 ,分别占6 4.3%和 31.4%。基因型B与adw2血清亚型 ,基因型C与adr血清亚型有非常密切的基因相关性。 2 80例HBV携带者表面抗原基因序列每 10 0个核苷酸的平均置换频数为 2 .94。基因型B(adw2血清亚型 )毒株核苷酸置换频数为 5 .6 3(5 .48) ,而基因型C(adr血清亚型 )仅为 1.6 (1.5 1)。结论 HBV基因型和血清亚型的分布均有明显的地区性 ;基因型B及相对应的adw2血清亚型毒株的基因可变性明显高于基因型C及相应的adr血清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流行病学 分子 基因型 血清亚型
原文传递
前S1蛋白与病毒DNA和核心抗原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诊断的对比 被引量:132
7
作者 李琴 孙桂珍 +4 位作者 魏玉香 闵福援 丛玉隆 欧晓娟 王宝恩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34-136,共3页
目的 分析前S1(Pre-S1)蛋白在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复制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共104例,均经肝活组织检查证实。检测其Pre S1蛋白,HBV标志物与HBV DNA。结果 HBsAg、HBeAg、抗-HBc阳性者29例,HBV DNA与Pre-S... 目的 分析前S1(Pre-S1)蛋白在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复制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共104例,均经肝活组织检查证实。检测其Pre S1蛋白,HBV标志物与HBV DNA。结果 HBsAg、HBeAg、抗-HBc阳性者29例,HBV 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均达96.5%,这组患者存在病毒的高复制。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者65例,HBV 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81.5%和72.3%;HBsAg和抗-HBc阳性者8例,HBV 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87.5%、75.0%,说明部分HBeAg阴性而抗-HBe阳性/阴性的患者仍存在着病毒复制。以HBV DNA定量>103拷贝/ml为诊断标准,HBV DNA阳性患者HBeAg、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31.5%(28/89)、80.9%(72/89);两者与HBV 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40.0%(42/104)、82.0%(85/104)。HBV DNA与HBeAg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x2=53.397,P<0.001);HBV DNA与Pre-S1蛋白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Pre-S1蛋白较HBeAg更敏感的反映了HBV复制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S1蛋白 病毒DNA 核心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 病毒复制 诊断 检测
原文传递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2
8
作者 王建设 朱启镕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08-310,共3页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约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是预防慢性HBV感染及相关肝细胞肝癌的有效手段[1],但现行的免疫措施用于阻断HBV母婴传播时,仍有免疫失败发生.研究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约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是预防慢性HBV感染及相关肝细胞肝癌的有效手段[1],但现行的免疫措施用于阻断HBV母婴传播时,仍有免疫失败发生.研究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相关因素及机制进而制定相应对策是根除HBV流行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研究进展 免疫失败
原文传递
氧化苦参碱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乙肝抗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0
9
作者 陈小松 王国俊 +2 位作者 蔡雄 余宏宇 胡以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746-748,F003,共3页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转基因小鼠ICR-TgN(HBVadr1.2)SMMU 为动物模型,运用ELISA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小鼠肝脏内乙肝抗原含量...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转基因小鼠ICR-TgN(HBVadr1.2)SMMU 为动物模型,运用ELISA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小鼠肝脏内乙肝抗原含量。结果:分别予氧化苦参碱100, 200, 300 m g/kg 腹腔注射,1次/d,30 d 后,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肝脏内HBsAg 和HBcAg 的含量较空白对照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均有明显的下降,且对两者作用一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氧化苦参碱200 m g/kg 作用10 d,20 d 时小鼠肝脏内HBsAg 和HBcAg 的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结论:氧化苦参碱能降低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肝脏内HBsAg 和HBcAg 的含量,有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苦参碱 转基因小鼠 乙型肝炎 HbSAG HbCAG
下载PDF
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研究 被引量:93
10
作者 姚光弼 朱玫 +4 位作者 王宇明 徐道振 谭德明 陈成伟 侯金林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91-895,共5页
目的以拉米夫定(LVD)为对照,评估恩替卡韦(ETV)治疗中国成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26个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的对照研究。519例核苷类初治的CHB患者,随机分为ETV组(0.5mg/d)258例和LVD组(100mg/d)261... 目的以拉米夫定(LVD)为对照,评估恩替卡韦(ETV)治疗中国成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26个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的对照研究。519例核苷类初治的CHB患者,随机分为ETV组(0.5mg/d)258例和LVD组(100mg/d)261例,用药时间至少52周。应用两种HBV定量法(bDNA和PCR)于12、24、36和48周检测血清病毒载量,每隔4周随访患者,记录不良事件和实验室异常的数据,以监测研究药物的安全性。结果ETV和LVD两组患者的基础人口学、临床和病毒学特征相似。经过48周的治疗,到达主要疗效终点者,ETV组为90%,LVD组仅69%(P<0.0001)。HBVDNA的载量(PCR定量),ETV组平均下降5.9lg拷贝/ml,LVD组平均下降4.3lg拷贝/ml,二者相差超过1.5lg拷贝/ml(P<0.0001)。用PCR法,ETV组中有76%的患者测不到病毒(<300拷贝/ml),而LVD组中仅为43%。ALT的复常,ETV组也优于LVD组,分别为90%和78%(P=0.0003)。两组患者HBeAg的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5%和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基本相似,分别为60%和56%,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和5%。在治疗期间,没有死亡病例。结论ETV治疗核苷类初治CHB患者,抑制病毒和改善肝脏生化功能方面均优于LVD,安全性与LVD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炎病毒 乙型 病毒载量 恩替卡韦 拉米夫定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S基因PCR-RFLP分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77
11
作者 阎丽 侯金林 +3 位作者 郭亚兵 王战会 林裕龙 骆抗先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24-228,共5页
目的 建立乙型肝炎病毒 (HBV)S基因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的基因型分型方法并验证其准确性。方法 比较GenBank中HBV 2 2 3株各基因型全序列的S基因氨基酸及核苷酸序列 ,设计限制性内切酶BsrI、StyI、DpnI和Hp... 目的 建立乙型肝炎病毒 (HBV)S基因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的基因型分型方法并验证其准确性。方法 比较GenBank中HBV 2 2 3株各基因型全序列的S基因氨基酸及核苷酸序列 ,设计限制性内切酶BsrI、StyI、DpnI和HpaII鉴别HBVA F基因型的方法。选择经前SPCR PFLP的方法已鉴定出的HBVB、C和D基因型标本各 3 0例 ,用此方法鉴定验证 ,并随机对HBVB、C和D基因型各 3株标本进行S基因测序证实。结果 两种PCR RFLP及S基因测序鉴定HBV基因型结果一致。结论 S基因PCR RFLP的方法能够准确鉴定HBV基因型。此方法灵敏性高 ,特异性强 ,且酶切图谱简明单一 ,易于识别 ,适宜于HBV基因型的流行病学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HbV S基因 基因型 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RFLP 基因分型
原文传递
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作用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91
12
作者 刘海英 马玉燕 +2 位作者 崔保霞 戴旻笙 杨洁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02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 :研究HBV阳性孕妇孕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 78例乙肝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组 :预防组 30例 ,于孕 2 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3次 ,每次 2 0 0IU ;对照组 4 8例 ,只随访查体... 目的 :研究HBV阳性孕妇孕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 78例乙肝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组 :预防组 30例 ,于孕 2 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3次 ,每次 2 0 0IU ;对照组 4 8例 ,只随访查体不用药。检测母儿血清乙肝标志物 (HBVM)和细胞因子IFN γ ,IL 12 ,IL 6水平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DAS ELISA) ,测定HBVDNA含量用荧光定量PCR(FQ PCR)技术。结果 :78例HB 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宫内感染 10例 ,宫内感染率为 12 .82 % .HBIG预防组孕妇的胎儿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预防组新生儿脐血清抗 HBs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预防组孕妇血清中IFN γ ,IL 1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IL 6水平、HBVDNA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孕妇HBIG被动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垂直疾病传播 免疫球蛋白类 孕妇
下载PDF
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传播的研究 被引量:90
13
作者 李小毛 施敏凤 +2 位作者 杨越波 侯红瑛 沈慧敏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2年第1期63-64,66,共3页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对HBsAg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 (HBV)宫内阻断作用及孕妇血清中HBVDNA水平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HBIG组 5 6例 ,孕 2 8周起肌注HBIG ,每 4周一次至分娩 ;对照组 5 2例 ,未予用药。两组孕妇均于孕 2 ...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对HBsAg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 (HBV)宫内阻断作用及孕妇血清中HBVDNA水平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HBIG组 5 6例 ,孕 2 8周起肌注HBIG ,每 4周一次至分娩 ;对照组 5 2例 ,未予用药。两组孕妇均于孕 2 8周、分娩前 ,其新生儿于生后 2 4小时内免疫接种前抽静脉血检测HBsAg ,HBeAg及HBVDNA定量。结果 :HBIG组孕妇HBVDNA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5 ) ,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16 .1%和 32 .7% ) ,P <0 .0 5。胎儿宫内感染率随着孕妇血清中HBVDNA含量增加而呈现增高趋势 (P <0 .0 5 )。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携带HBV孕妇产前多次注射HBIG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感染 乙肝免疫球蛋白 DNA
下载PDF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87
14
作者 朱启镕 于广军 +4 位作者 吕晴 俞蕙 顾新焕 张秀珍 董左权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78-480,共3页
目的 最近 10多年的研究表明 ,用乙肝疫苗主被动联合免疫能阻断母婴间乙肝病毒(HBV)传播 ,保护效果达到 70 %~ 90 % ,而宫内已感染HBV是生后免疫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 ,我们研究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多次产前注射 ,观察阻断HBV宫内... 目的 最近 10多年的研究表明 ,用乙肝疫苗主被动联合免疫能阻断母婴间乙肝病毒(HBV)传播 ,保护效果达到 70 %~ 90 % ,而宫内已感染HBV是生后免疫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 ,我们研究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多次产前注射 ,观察阻断HBV宫内传播的效果。方法  980例携带HBsAg孕妇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孕妇产前 3个月 (妊娠 2 8周起 )每 4周肌注HBIG 2 0 0IU~ 4 0 0IU ,直至临产 ,称HBIG组 ;另一组不注射为对照 ,称对照组。所有对象和其所生孩子出生时即采外周血 ,检测HBsAg、HBeAg ,部分测HBVDNA ,所有新生儿随访 1年。结果  4 96例新生儿为对照组母亲所生 ,生后仅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 ;4 91例新生儿为HBIG组母亲所生 ,生后同样给予主被动联合免疫。结果显示对照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为 14 .3% ;而HBIG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为 5 .7% (χ2 =2 0 .11,P <0 .0 0 1) ,宫内感染HBV的高危因素是母亲呈HBsAg、HBeAg双阳性或HBVDNA阳性。结论 研究提出产前多次肌注HBIG可有效减少HBV的宫内传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垂直传播 传染病控制 随机对照试验 母婴传播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型肝炎
原文传递
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进行HBV DNA基因分型的研究 被引量:65
15
作者 王虹 万成松 +1 位作者 王省良 彭华国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4-236,共3页
目的 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 ELISA技术对HBVDNA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方法 采用PCR、核酸杂交和酶联显色技术 ,首先将HBVDNA进行PCR扩增 ,并将扩增产物加入预先包被HBV通用探针的微孔板 ,再加入HBV各基因型显色探针 ,同时进行微板核酸夹... 目的 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 ELISA技术对HBVDNA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方法 采用PCR、核酸杂交和酶联显色技术 ,首先将HBVDNA进行PCR扩增 ,并将扩增产物加入预先包被HBV通用探针的微孔板 ,再加入HBV各基因型显色探针 ,同时进行微板核酸夹心杂交 ELISA显色 ,对 15 2例临床诊断为不同程度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VDNA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15 2例不同临床表现的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VDNA的基因型大多集中在B、C和D这 3种基因型 ,其所占比例分别为 :B型 2 8.2 9% (43 15 2 )、C型 37.5 0 % (5 7 15 2 )、D型 18.42 % (2 8 15 2 ) ;A型、E型、F型所占比例很少 ,各只有 3.2 9% (5 15 2 )。还存在一定比例的混合基因型 ,B、C、D三型不同组合的混合型共占 10 .5 3% (16 15 2 )。结论 PCR微板核酸杂交 ELISA方法可以准确、快速、简便进行HBV基因分型 ,在探讨HBV的流行病学及观察各基因型毒力强弱及致病性大小方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分型 微孔板 核酸杂交 ELISA PCR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分型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毒基因型和亚型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4
16
作者 李雅娟 庄辉 +7 位作者 李杰 董庆鸣 陈雅洁 牛俊奇 马为民 赵伟 赵保安 钟金群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24-729,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HBV基因型和亚型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基因型和亚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对北京、长春、汉川、深圳、清远和南京等6个城市445份HBV感染者血清进行基因型及亚型分型,其中...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HBV基因型和亚型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基因型和亚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对北京、长春、汉川、深圳、清远和南京等6个城市445份HBV感染者血清进行基因型及亚型分型,其中急性肝炎7例,无症状携带者36例,慢性乙型肝炎352例,肝硬化28例,肝细胞癌22例。通过对PCR产物测序确定其基因型,以验证该法的准确性。结果445份血清中,239例(53.7%)为C型,其中13例(5.4%)为C1亚型,135例(56.5%)为C2亚型,91例(38.1%)为非C1/C2亚型;145例(32.6%)B型,其中100例(69.0%)为Ba亚型,25例(17.2%)为Bj亚型,20例(13.8%)为非Ba/Bj亚型;61例(13.7%)为B型与C型混合感染,其中6例(9.8%)为Ba与C1 亚型混合感染,3例(4.9%)为Bj与C1亚型混合感染,15例(24.6%)为Ba与C2亚型混合感染,8例(13.1%) 为Bj与C2型混合感染,11例(18.0%)为Ba与非C1/C2亚型混合感染,7例(11.5%)为Bj与非C1/C2亚型混合感染,2例(3.3%)为非Ba/Bj亚型与C1亚型混合感染,3例(4.9%)为非Ba/Bj亚型与C2亚型混合感染,6 例(9.8%)为非Ba/Bj亚型与非C1/C2亚型混合感染。未检测到其他基因型及亚型。在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B型、C型、B与C型混合感染及亚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中C型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78.6%和86.4%),无症状携带者中B型所占比例较高(72.2%)。但不同性别患者中,HBV 基因型和亚型分布无差异。在HBeAg阳性和阴性感染者中,HBV基因型和亚型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6个城市HBV感染者中,以B2和C2亚型占优势,C基因型可能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基因型 亚型 聚合酶链反应 乙型肝炎病毒(HbV) 病毒基因型 病毒感染者 亚型分布 临床意义 HbV基因型
原文传递
北京市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78
17
作者 吴疆 张卫 +18 位作者 韩莉莉 林长缨 林晖 邢玉兰 高培 龚晓红 刘立荣 黄芳 刘健英 刘利英 王化勇 于海柱 刘秀军 唐雅清 蒲永兰 赵伟 王晨 张震 马立宪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55-557,共3页
目的探讨北京市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感染状况。方法在北京全市范围内,按照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1岁以上各年龄组自然人群,对每名对象乙肝疫苗接种情况以及主要危险因素进行问卷调查。采集每名对象静脉血,... 目的探讨北京市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感染状况。方法在北京全市范围内,按照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1岁以上各年龄组自然人群,对每名对象乙肝疫苗接种情况以及主要危险因素进行问卷调查。采集每名对象静脉血,利用雅培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HBV五项血清学指标。结果乙肝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以及HBV总感染率分别为3.49%(95%CIi2.99~3.99),37.79%(95%a:36.46~39.12),35.04%(95%CI:33.72~36.35),35.09%(95%CI:33.78~36.40);年龄标化率分别为3.02%、42.47%、26.86%和26.90%。结论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HBsAg流行率已降至1%以下,全人群HBsAg阳性率已经降至4%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率 自然人群
原文传递
Immune suppression in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associated liver disease: A review 被引量:76
18
作者 Tian-Yang Li Yang Yang +1 位作者 Guo Zhou Zheng-Kun T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9年第27期3527-3537,共11页
Hepatitis B virus(HBV) infection is one the leading 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hepatitis, liver fibrosis,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ncer(HCC), which are a major global health problem. A large number of clinical stu... Hepatitis B virus(HBV) infection is one the leading 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hepatitis, liver fibrosis,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ncer(HCC), which are a major global health problem. A large number of clin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hronic HBV persistent infection causes the dysfunction of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involving monocytes/macrophages, dendritic cells, natural killer(NK) cells, T cells. Among these immune cells, cell subsets with suppressive features have been recognized such as myeloid derived suppressive cells(MDSC),NK-reg, T-reg, which represent a critical regulatory system during liver fibrogenesis or tumourigenesis. However, the mechanisms that link HBVinduced immune dysfunction and HBV-related liver diseases are not understood.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recent studies on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cell dysfunction in chronic HBV infection, liver fibrosis, cirrhosis, and HCC, and further discuss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HBV-induced immunosuppressive cascade in HBV infection and consequences. It is hoped that this article will help ongoing research about the pathogenesis of HBV-related hepatic fibrosis and HBV-related H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itis b viru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Liver FIbROSIS REGULATORY T CELLS REGULATORY natural KILLER CELLS DENDRITIC CELLS MONOCYTES
下载PDF
2012年版欧洲肝病学会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管理临床应用指南更新要点 被引量:74
19
作者 庄辉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27-429,共3页
2012年3月,欧洲肝病学会在Jourmal of Hepatology在线发布(《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管理临床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是基于2009版指南更新的,其更新要点如下。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流行病学 治疗 抗病毒药 指南
原文传递
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指南解读 被引量:73
20
作者 孟庆华 侯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613-1615,共3页
本文对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部分进行了解读。新版指南更加注重循证医学证据,强调预防和母婴阻断的重要性。在治疗目标上强调了对于部分适合的患者应尽可能追求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对持续乙... 本文对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部分进行了解读。新版指南更加注重循证医学证据,强调预防和母婴阻断的重要性。在治疗目标上强调了对于部分适合的患者应尽可能追求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对持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达不到治疗标准的患者,建议将观察年龄调整为>30岁。治疗上更加强调适宜患者应积极抗病毒治疗,并将强效低耐药作为一线药物的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乙型肝炎病毒 抗病毒药 指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