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0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母乳喂养不影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效果 被引量:77
1
作者 王建设 朱启 +1 位作者 张公惠 费林娥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对 HBs Ag阳性母亲的婴儿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 方法  HBs Ag阳性母亲的婴儿常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接受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并随访。6 2例婴儿单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 ,2 1例母乳喂养 ... 目的 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对 HBs Ag阳性母亲的婴儿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 方法  HBs Ag阳性母亲的婴儿常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接受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并随访。6 2例婴儿单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 ,2 1例母乳喂养 ,41例人工喂养 ;16 8例婴儿联合免疫 ,33例母乳喂养 ,135例人工喂养。 结果 单用疫苗时 1、3、6、12月龄抗 - HBs阳性率母乳喂养组分别为 4.8%、42 .9%、5 7.9%、80 .9% ,人工喂养组分别为 12 .2 %、2 6 .3%、6 0 .5 %、73.2 % ;联合免疫时 1、4、7、12月龄抗 - HBs阳性率母乳喂养组分别为 72 .7%、75 .8%、77.4%、90 .9% ,人工喂养组为77.0 %、72 .9%、76 .2 %、90 .4%。单用疫苗时 ,母乳喂养组 1例、人工喂养组 3例免疫失败 ;联合免疫时 ,母乳喂养组无一例免疫失败 ,人工喂养组 4例免疫失败 ,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结论 母乳喂养不影响抗 - HBs产生 ,不增加免疫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乳喂养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阻断效果
原文传递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被引量:61
2
作者 姚光弼 王宝恩 +2 位作者 崔振宇 姚集鲁 曾民德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1-135,共5页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血清乙型肝炎病毒_脱氧核糖核酸(HBV_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29例病人,随机分成拉米夫定治疗组(322例)和安慰剂对照组(107例)。治疗组每日口服拉米夫...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血清乙型肝炎病毒_脱氧核糖核酸(HBV_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29例病人,随机分成拉米夫定治疗组(322例)和安慰剂对照组(107例)。治疗组每日口服拉米夫定100mg,对照组服用外形相同的安慰剂每日1片,共12wk。结果:治疗组累计92.2%病人血清HBV_DNA阴转(低于1.6ng/L),最终持续阴转率为78.5%。对照组HBV_DNA累计阴转率为14.1%,最终阴转率为11%。2组疗效比较P<0.01。治疗前丙氨酸转氨酶(ALT)增高的病人,12wk时治疗组的ALT复常率为60.3%,对照组为27%,P<0.01。2组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率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能明显降低血清HBV_DNA水平,促使ALT恢复正常,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E抗原 治疗 药理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 被引量:64
3
作者 宁琴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93-1701,共9页
慢性HBV感染仍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临床治愈(亦称功能性治愈)即完成有限疗程治疗后,血清HBsAg和HBV DNA持续检测不到、HBeAg阴转、伴或不伴HBsAg血清学转换,肝脏炎症缓解和组织病理学改善,终末期肝病发生率显... 慢性HBV感染仍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临床治愈(亦称功能性治愈)即完成有限疗程治疗后,血清HBsAg和HBV DNA持续检测不到、HBeAg阴转、伴或不伴HBsAg血清学转换,肝脏炎症缓解和组织病理学改善,终末期肝病发生率显著降低,是目前国内外最新慢乙肝防治指南推荐的理想治疗目标。临床实践证明,以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如核苷(酸)类似物(NA)]或免疫调节剂[如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序贯或联合治疗的优化方案针对部分优势人群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开展了系列成功实现HBsAg阴转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阐述了联合治疗方案的最新循证医学依据,并总结了慢乙肝临床治愈路线图,以指导临床医师治疗决策的制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功能性治愈 临床治愈 共识
下载PDF
荔枝核黄酮类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系HBsAg与HBeAg表达及HBVDNA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0
4
作者 徐庆 宋芸娟 +1 位作者 陈全斌 义祥辉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0期1862-1866,共5页
目的 :研究荔枝核提取物 黄酮类化合物 (IL)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 .方法 :应用光密度测定法和细胞培养及定量PCR技术研究荔枝核提取物IL对HepG2 .2 .15细胞系HBsAg与HBeAg表达及HBV DNA含量的影响 .结果 :96孔板试验 :实验第 3,6日 ,IL... 目的 :研究荔枝核提取物 黄酮类化合物 (IL)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 .方法 :应用光密度测定法和细胞培养及定量PCR技术研究荔枝核提取物IL对HepG2 .2 .15细胞系HBsAg与HBeAg表达及HBV DNA含量的影响 .结果 :96孔板试验 :实验第 3,6日 ,IL对HBsAg和HBeAg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与对照组比较P <0 .0 1) .2 4孔板试验 :实验第 3,6 ,9日IL对HBsAg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与对照组比较P<0 .0 1) ;实验第 6 ,9日IL对HBeAg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 <0 .0 1) ;同时采用定量PCR方法检测 ,IL(4 0 0mg/L )可使培养基中的HBV DNA转阴 .结论 :IL体外实验 (培养细胞 )有较强的抗乙肝病毒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核 黄酮类 HEPG2.2.15细胞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e抗原 乙型 肝炎病毒 乙型 DNA
下载PDF
恩替卡韦和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效果 被引量:49
5
作者 申恩华 王茉莉 +6 位作者 王立红 李欣杉 袁艺萌 陈鹏 袁静 张晶芬 付广双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28期70-73,共4页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吉林省一汽总医院接受ETV或TDF抗病毒治疗的80例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其中接受TDF治疗...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吉林省一汽总医院接受ETV或TDF抗病毒治疗的80例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其中接受TDF治疗者38例(TDF组),接受ETV治疗者42例(ETV组)。监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36、48周的实验室指标:肝肾功能、血钙、血磷、肌酸激酶、HBV DNA水平、肝炎标志物,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24周时,ETV组患者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明显低于TDF组(P<0.05);治疗第36、48周时,两组HBs A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4、36、48周时,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4、36周时,ETV组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TDF组(P<0.05)。治疗第48周时,两组的HBV DNA水平、HBe Ag阳性患者中的HBV DNA水平低于检测值下限比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阴转率、HBe Ag阴性患者与HBe Ag阳性患者的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DF组有2例患者出现血磷轻度下降,骨密度示轻度骨质疏松。结论在第24周及36周时ETV抑制HBV DNA的能力明显优于TDF,第48周时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 恩替卡韦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的检测现状和思考 被引量:42
6
作者 高春芳 吴孟超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5-147,共3页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程可从非活动性携带者到进展性慢性肝炎(CHB)、肝硬化、肝癌。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例,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男性的第二大肿瘤相关死因。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肝硬化及肝癌已经成为...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程可从非活动性携带者到进展性慢性肝炎(CHB)、肝硬化、肝癌。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例,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男性的第二大肿瘤相关死因。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肝硬化及肝癌已经成为影响国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并成为社会有限医疗资源的沉重负担。本文重点从病毒抗原和核酸两方面阐述目前HBV感染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相关进展,并提出作为检验医师应重视HBV标志物的合理应用和诠释,积极参与临床诊治,为提高我国乙肝的临床诊治水平做出检验人的贡献。(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38:145-1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生物学标记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DNA序列异质性及准种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37
7
作者 董菁 成军 +6 位作者 王勤环 皇甫竞坤 施双双 张国庆 洪源 李莉 斯崇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1-85,共5页
目的 以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因异质性来探讨HBV准种群在慢性感染者中的存在状态。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法 ,自 18例慢性患者血清中分别扩增前C/C基因、P基因逆转录酶区 (RT)、HBV全S区、X基因和全基因组序列 ,克隆入pGEMTeas... 目的 以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因异质性来探讨HBV准种群在慢性感染者中的存在状态。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法 ,自 18例慢性患者血清中分别扩增前C/C基因、P基因逆转录酶区 (RT)、HBV全S区、X基因和全基因组序列 ,克隆入pGEMTeasy质粒 ,挑选 81克隆进行DNA测序以确定病毒的变异程度。结果 除外大段缺失突变的克隆 ,来源于同一患者前C/C区、RT区、全S区、X区和全基因组不同克隆之间的碱基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98 0 %~ 99 1%、98 7%~ 99 3%、97 5 %~ 10 0 %、93 0 %~ 98 2 %和 96 6 %~ 97 5 %。前C区A83点突变、C抗原内部缺失较为常见 ,缺失突变、终止替换突变、短序列的插入或缺失突变造成的移框突变在各个区域中均可检出 ,X基因 (核心蛋白启动子区 ,CP)内部缺失突变不仅导致X蛋白羧基端的多样性 ,而且调控HBeAg的表达。编码截短型表面抗原中蛋白和缺陷病毒基因亦在患者外周血中。结论 多区域测序结果提示HBV慢性患者体内HBV呈现准种群共存 ,X区 (CP区 )内存在热点缺失突变区 ,CP区的变异可能影响前C蛋白的表达 ,这些变异可能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缺失突变 体内 准种 HbV CP 乙型肝炎病毒DNA 变异 种群 全基因组序列
原文传递
黄芪甲甙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被引量:32
8
作者 张娟 陈建宗 +2 位作者 张金平 贾新 蒋蔚峰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2291-2293,共3页
目的:探讨黄芪甲甙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以HepG2.2.15细胞株为细胞模型,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黄芪甲甙和拉米夫定,于培养第3,6和9日收集培养上清液.通过MTT法观察药物对HepG2.2.15细胞株的影响,采用ELISA法及荧光定量... 目的:探讨黄芪甲甙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以HepG2.2.15细胞株为细胞模型,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黄芪甲甙和拉米夫定,于培养第3,6和9日收集培养上清液.通过MTT法观察药物对HepG2.2.15细胞株的影响,采用ELISA法及荧光定量PCR法,分析药物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HBeAg及HBVDNA含量的影响.结果:黄芪甲甙具有一定程度的抗HBV的作用.黄芪甲甙给药9d,其HBsAg的50%抑制浓度(IC50)为22.1mg/L,治疗指数(TI)为4.4;HBeAg的IC50为26.2mg/L,TI为3.72;细胞外HBVDNA的IC50为13.2mg/L,TI为7.4.拉米夫定也有抑制HBV的作用,但抑制作用较弱.结论:黄芪甲甙体外对HBV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甙 HEPG2.2.15细胞 肝炎表面抗原 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
下载PDF
1-7岁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儿童经抗病毒治疗HBsAg清除率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5
9
作者 朱世殊 董漪 +8 位作者 徐志强 王丽旻 陈大为 甘雨 王福川 闫建国 曹丽丽 王璞 张鸿飞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38-743,共6页
目的探讨1-7岁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儿童接受抗病毒治疗HBsAg的清除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3年12月符合入组标准293例儿童抗病毒治疗,且停用抗病毒治疗随访至少6个月以上的HBsAg清除率。计量资料根据分布情况分别应用t检验... 目的探讨1-7岁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儿童接受抗病毒治疗HBsAg的清除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3年12月符合入组标准293例儿童抗病毒治疗,且停用抗病毒治疗随访至少6个月以上的HBsAg清除率。计量资料根据分布情况分别应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结果(1)儿童母亲HBsAg阳性率为91.1%。(2)各年龄组〉1-≤2岁,〉2-≤3岁,〉3-≤4岁,〉4-≤5岁,〉5-≤6岁和〉6-≤7岁儿童HBsAg清除率分别是66.1%,65.5%,45.7%,41.3%,20.6%和27.6%。〉1-≤3岁组与〉3-≤5岁组,〉1-≤3岁组与〉5-≤7岁组,〉3-≤5岁组与〉5-≤7岁组HBsAg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0和0.008)。(3)儿童男性占64.8%,其中41.1%HBsAg清除;女性占35.2%,其中61.2%HBsAg清除,两组HBsAg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治疗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80IU/L,ALT〉80IU/L,ALT≤200IU/L和ALT〉200IU/L的HBsAg清除率分别是40.7%,51.2%,47.6%和49.4%。ALT≤80IU/L组与ALT〉80IU/L组、ALT≤200IU/L组与ALT〉200IU/L组比较,HBsAg清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01,0.778)。(5)治疗前HBVDNA载量〈1.0×10^7IU/ml组和HBVDNA≥1.0×10^7IU/ml组,HBsAg清除率分别是54.9%和46.戳,两组HBsAg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6)。(6)14.2%儿童为B基因型,HBsAg清除率57.1%;85.0%为C基因型,HBsAg清除率39.5%;B、C两组基因型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90.4%儿童进行了肝活组织检查。严重肝纤维化(F≥3)和肝硬化占肝活组织检查儿童的10.9%,HBsAg清除率为31.0%。非重度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组HBsAg清除率为49.2%,两组HBsAg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肝炎 乙型 慢胜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干扰素类
原文传递
羧甲基茯苓多糖对HBV转染细胞表达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段会平 侯安继 +1 位作者 陆付耳 黄久乐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0-292,共3页
目的研究羧甲基茯苓多糖在2.2.15细胞株培养中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20.0、12.0、6.0、3.0、1.5g/L的药液,在2.2.15细胞株培养中观察其对细胞的毒性和对HBsAg和HBeAg分泌的抑制效果。结果羧甲基茯苓多糖对2.2.15细胞... 目的研究羧甲基茯苓多糖在2.2.15细胞株培养中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20.0、12.0、6.0、3.0、1.5g/L的药液,在2.2.15细胞株培养中观察其对细胞的毒性和对HBsAg和HBeAg分泌的抑制效果。结果羧甲基茯苓多糖对2.2.15细胞株的50%毒性浓度(TC50)为13.6g/L,对2.2.15细胞株HBsAg、HBeAg分泌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为4.45、5.61g/L,治疗指数(TI)值为3.06和2.42,高于已用于临床抗病毒的阿昔洛韦。结论羧甲基茯苓多糖在2.2.15细胞株培养中对HBsAg和HBeAg分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细胞 培养的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e抗原 乙型 羧甲基茯苓多糖 细胞表达 HbV转染 2.2.15细胞株 实验研究 功能影响
原文传递
常用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报告解释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7
11
作者 李金明 张瑞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6-300,共5页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血清学检测“两对半”标志物在临床实际检测应用中很常见,有定性和定量之分,前者用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的明确,后者则主要用于抗病毒药物治疗疗效预测和评估。定性测定中“两对半”标志物...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血清学检测“两对半”标志物在临床实际检测应用中很常见,有定性和定量之分,前者用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的明确,后者则主要用于抗病毒药物治疗疗效预测和评估。定性测定中“两对半”标志物会出现一些不常见的模式,既让检验人员不知所措,也让临床医师感到困惑,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临床应用。本文探讨了临床实验室应当如何恰当地报告和解释常用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检测结果,临床医师又应当如何正确地应用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分析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状态,使乙肝“两对半”标志物检测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E抗原 乙型 生物学标记
原文传递
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疗程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消失/血清学转换的影响 被引量:27
12
作者 李明慧 谢尧 +8 位作者 路遥 邱国华 刘凤 李杏红 赵辉 宋淑静 关小平 成军 徐道振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2-185,共4页
目的探讨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疗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HBsAg消失/血清学转换的影响。方法将2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体质量分为〈60kg和≥60kg两组,分别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仅2a135μg或180ug,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外周血... 目的探讨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疗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HBsAg消失/血清学转换的影响。方法将2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体质量分为〈60kg和≥60kg两组,分别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仅2a135μg或180ug,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和血小板数调整药物剂量。每3个月采用酶免疫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HBV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将治疗时间〉12周的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在治疗过程中,对HBVDNA、HBsAg含量降低的患者,HBeAg含量下降的HBeAg阳性患者,治疗48周后HBsAg含量〈200IU/ml患者进行延长治疗,经意向性分析治疗患者HBsAg血清学转换发生率。采用爿z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时间为12.0~197.6周,平均(53.1±33.4)周,其中118例患者治疗时间≥48周,89例治疗时间〈48周。13.4%(29/217)的患者获得HBsAg消失/HBsAg血清学转换,其治疗时间为17.6~197.6周,平均(75.4±42.8)周,其中治疗时间〉48周24例(82.8%),小于48周5例(17.2%);HBVDNA平均转阴时间为(20.8±8.9)周。148例HBeAg阳性患者中,9.5%(14/148)的患者获得HBsAg消失/血清学转换,在获得HBsAg消失/血清学转换的患者中,治疗时间均〉48周(54~194周),平均(81.3±39.4)周。21.7%(15/69)的HBeAg阴性患者获得HBsAg消失/血清学转换,与HBeAg阳性患者的HBsAg消失/血清学转换率(9.5%)比较,x^2=6.129,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获得HBsAg消失/血清学转换的患者中,HBeAg阴性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70.2±48.0)周,HBeAg阳性患者(81.3±39.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2,P=0.602)。结论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VDNA和HBsAg应答良好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延长疗程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干扰素Α-2A 治疗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病毒
原文传递
免疫清除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被引量:27
13
作者 曾达武 董菁 +5 位作者 陈丽红 朱月永 陈靖 郑琦 刘豫瑞 江家骥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46-750,共5页
目的探讨处于免疫清除期(IC)的慢胜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s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关系。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确诊为IC期的CHB患者,同步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清HBsAg定量及生物化学指标检测。Spearman等... 目的探讨处于免疫清除期(IC)的慢胜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s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关系。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确诊为IC期的CHB患者,同步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清HBsAg定量及生物化学指标检测。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HBs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相关指标的诊断意义,并构建肝脏纤维化诊断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法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共165例IC期CHB患者纳入本研究。炎症G1、G2、G3、G4级患者的血清HBsAg水平分别为(27716.07±32870.69)IU/ml、(34478.75±40899.55)Iu/ml、(19408.09±24881.07)Iu/ml、(14286.31±28610.14)IU/ml,G2、G3、G4级患者间HBsAg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0.508,P〈0.05);纤维化S1、S2、S3、s4期的血清HBsAg水平分别(41337.23±43236.39)IU/ml、(27264.32±32517.29)IU/ml、(11541.77±11538.93)IU/ml、(11447.37±22215.44)IU/ml,不同纤维化分期患者的HBsA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005,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BsAg水平与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均呈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244和-0.365,P值均〈0.01)。HBsAg≤32995IU/ml判断纤维化s≥4的特异度为95.16%,灵敏度35.9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白蛋白、胆碱酯酶和HBsAg水平的组合模型有助于判断s≥4,建立诊断模型:S=6.3087+0.0492×年龄(岁)-0.5827×HBsAg(log10IU/ml)-0.1109×白蛋白(g/L)-0.0003×胆碱酯酶(IU/L),其灵敏度为75.73%,特异度为69.35%。结论Ic期CHB患者的血清HBsAg水平与肝脏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关系,且随病理分级的增加而呈阶梯状降低。HBsAg水平可作为无创性判断肝脏纤维化状态的一项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表面抗原 肝硬化 炎症 免疫清除期 诊断模型
原文传递
脱氧核酶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沃健儿 吴晓玲 +3 位作者 朱海红 周林福 姚航平 陈离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 s基因和 c基因特异性的脱氧核酶 (DNAzyme)对 HBV表面抗原 (HB-s Ag)和 e抗原 (HBe Ag)表达的抑制效应。方法 :设计合成针对 HBV s基因 ORF A157UG、e基因 ORF A1816UG的DNAzyme Drz BS、Drz BC,在 2 .2 ...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 s基因和 c基因特异性的脱氧核酶 (DNAzyme)对 HBV表面抗原 (HB-s Ag)和 e抗原 (HBe Ag)表达的抑制效应。方法 :设计合成针对 HBV s基因 ORF A157UG、e基因 ORF A1816UG的DNAzyme Drz BS、Drz BC,在 2 .2 .15细胞上观察其对 HBV s基因、c基因的表达抑制效应。结果 :Drz BS、Drz BC作用于 2 .2 .15细胞后 ,可显著抑制 HBV s基因、c基因的表达 ,有效浓度为 0 .1~ 2 .5μmol/ L并呈剂量依赖性 ,最高抑制率分别为 94 .2 %和 91.8% ;有效抑制持续时间可达 72 h;Drz BS、Drz BC在细胞内对 Hbs Ag、Hbe Ag表达的抑制效率 ,明显高于作为对照的反义寡核苷酸 As BS、As BC,有效浓度较后者低至少 10倍。其对 2 .2 .15细胞的 HBVDNA复制无明显影响 ,亦未见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结论 :在 2 .2 .15 HBV细胞模型系统 ,Drz BS、Drz BC能高效阻断 HBV s基因、e基因的表达 ,是一种特异性的、高效的抗 HBV基因治疗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核酶 抑制效应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表达 实验研究
下载PDF
HBsAg和HBV DNA定量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25
15
作者 郜玉峰 邹桂舟 +5 位作者 叶珺 潘高峰 饶建国 李芳 魏艳艳 李旭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4-257,共4页
目的探讨慢洼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HBsAg和HBVDNA定量水平与肝脏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302例接受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被纳入研究,定量检测血清HBsAg、HBV DNA水平和总胆红素(TBil)、ALT、AST和血小板(PL... 目的探讨慢洼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HBsAg和HBVDNA定量水平与肝脏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302例接受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被纳入研究,定量检测血清HBsAg、HBV DNA水平和总胆红素(TBil)、ALT、AST和血小板(PLT),并计算出AST-PLT比值指数(APRI);采用GS分期评估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分析HBsAg、HBV DNA定量水平等临床指标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与方差分析;判断HBsAg、HBV DNA水平和肝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逐渐加重,PLT、HBsAg与HBVDNA定量水平逐步降低,APRI指数逐步升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旷值分别为7.19,3.62,15.39,21.80,P值均〈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HBsAg水平与HBVDNA水平存在密切正相关(,=0.721,P〈0.01)。与轻微肝纤维化(S0-1)的HBeAg阳性患者相比较,中、重度肝纤维化(S2—4)的HBeAg阳性患者HBsAg水平和HBV DNA水平显著降低(t值为5.475和4.826,P值均〈0.01)。ROC曲线分析数据显示:HBsAg〉4.46log10拷贝/ml的截断值(28800U/ml),用于预测肝纤维化S0-1级的敏感度为76.3%,特异度为70.5%;HBV DNA〉7.13log10拷贝/ml的截断值(1.35×107拷贝/ml),用于预测肝纤维化S0-1级的敏感度为71.1%,特异度为73.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性别、年龄、HBsAg定量对数、HBV DNA定量对数、ALT、AST、PLT等因素中,HBsAg水平是中、重度肝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素垆〈0.01)。结论HBsAg、HBV DNA水平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逐渐降低,其中HBsAg水平以28800U/ml和HBVDNA水平以1.35×107拷贝/ml为截断值预测HBeAg阳性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特异度和灵敏度较高;HBsAg水平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硬化
原文传递
HBV携带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和HBV DNA与肝组织中HBVcccDNA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张琳 吴峰 +1 位作者 石理兰 窦晓光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2-113,共2页
目的探讨HBV携带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和HBV DNA与肝组织中HBVcccDNA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30例经肝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确定为HBV携带者的肝组织中HBVcccDNA、HBVtDNA和血清HBV DNA,同时用化学发... 目的探讨HBV携带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和HBV DNA与肝组织中HBVcccDNA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30例经肝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确定为HBV携带者的肝组织中HBVcccDNA、HBVtDNA和血清HBV DNA,同时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HBsAg、HBeAg定量,分析感染者肝组织内HBVcccDNA与肝组织内HBVtDNA、血清HBVDNA、HBsAg及HBeAg定量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HBV携带者肝组织中均可检出HBVcccDNA,范围在3.15×10^3拷贝/mg~1.06×10^7拷贝/mg(对数值:5.66±O.93);肝组织cccDNA定量与肝组织总HBVDNA定量呈正相关(r=0.375,P〈0.05),与血清HBVDNA无相关性(r=0.174,P〉0.05)。肝组织中HBVcccDNA水平与血清HBsAg定量呈高度正相关(r=0.562,P〈0.001);而与血清HBeAg定量无相关性(r=0.152,P〉0.05)。结论HBV携带者肝组织内HBVcccDNA成稳定的中等水平复制;血清HBVDNA载量不能直接代表其肝组织中的HBVcccDNA水平;血清HBsAg定量可作为反映肝幺日织中HBVcccDNA水平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DNA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e抗原 乙型
原文传递
常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突变体的抗原性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白玉 夏国良 +4 位作者 贾志远 丛郁 王晓黎 郭敏卓 詹美云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表面抗原突变株和野毒株对表面抗体结合能力的差异 ,探讨免疫漏检基因变异株的机制及对策。方法 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HBsAg常见基因突变株和野毒株表达质粒 ,分别在COS 7细胞中瞬时表达 ,定量后用常规HB...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表面抗原突变株和野毒株对表面抗体结合能力的差异 ,探讨免疫漏检基因变异株的机制及对策。方法 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HBsAg常见基因突变株和野毒株表达质粒 ,分别在COS 7细胞中瞬时表达 ,定量后用常规HBsAg免疫诊断试剂盒检测 ,观察重组抗原与不同抗 HBs的结合能力。结果 T 12 6S变异与单克隆抗体的结合力增高 ,G 145R ,K 141E和 2株三位点同时变异株则明显下降 ,对M 13 3T变异与单克隆抗体的结合力影响不大。变异株与多克隆抗体的结合力也有变化 ,但仍能检测到大部分变异株抗原。结论 “a”抗原决定簇氨基酸的置换影响了HBsAg与抗 HBs的结合能力 ,并且氨基酸的置换位置和特性对抗原性的影响各有不同。因此 ,建议应用HBsAg多克隆抗体或开发研制“免疫逃逸突变株”的特异性抗体 ,以完善HBsAg免疫诊断试剂的抗体组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基因 结构 病毒 免疫学试验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HBV抗原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18
作者 乐晓华 陈心春 +5 位作者 林巧 李美忠 王敏 刘赛云 余志勇 周伯平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活检组织中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核心抗原(HBcAg)表达强度及表达方式的必要性。方法 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9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穿组织中HBsAg和HBcAg的表达水平,并用荧光定量...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活检组织中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核心抗原(HBcAg)表达强度及表达方式的必要性。方法 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9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穿组织中HBsAg和HBcAg的表达水平,并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血清中的HBV DNA的含量。对肝组织进行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结果 肝组织中的HBsAg表达强度和表达方式与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和血清乙肝病毒载量均无相关性(P〉0.05)。HBcAg表达强度与炎症分级无相关性(r=-0.02,P〉0.05);与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r=-0.28,P〈0.01);与血清乙肝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0.53,P〈0.01)。HBcAg表达方式与炎症分级为负相关(r=-0.27,P〈0.01),其中浆型组炎症活动度分级高于核型组和混合型组(P〈0.01),混合型组高于核型组(P〈0.01)。HBcAg表达方式与纤维化分期亦呈较弱的负相关(r=-0.23,P〈0.01)。其中浆型组纤维化分期高于核型组和混合型组(P〈0.05)。HBcAg表达方式与血清乙肝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0.22,P〈0.01)。结论 区分肝组织中的HBsAg表达强度和表达方式无益于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损害的程度,而检测肝组织中的HBcAg则有助于临床抗病毒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病毒 乙型 病毒载量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核心抗原 乙型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原文传递
肝癌家族史与肝癌关系的20年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孙燕 屠红 +5 位作者 陆培新 王金兵 吴燕 张启南 钱耕荪 陈陶阳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52-756,共5页
目的探讨肝癌高发区肝癌家族史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用1992年在江苏省启东市建立的由1438名参加者组成的肝癌前瞻性研究队列,分析1992年5月至2012年11月20年间一级亲属肝癌家族史与肝癌发生的关系。率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z。检验,均... 目的探讨肝癌高发区肝癌家族史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用1992年在江苏省启东市建立的由1438名参加者组成的肝癌前瞻性研究队列,分析1992年5月至2012年11月20年间一级亲属肝癌家族史与肝癌发生的关系。率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z。检验,均数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危险度评估计算相对危险度(RR)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队列合计随访25753人年。有一级亲属肝癌家族史[FH(+)]325人,发生肝癌69例,发病率1244.36/10万人年;无一级亲属肝癌家族史[FH(-)]1113人,发生肝癌103例,发病率509.70/10万人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40,P〈0.01),RR=2.44,95%CI为1.80~3.31。FH(+)/HBsAg(+)、FH(-)/HBsAg(+)、FH(+)/HBsAg(-)、FH(-)/HBsAg(-)组肝癌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2.21%、19.80%、1.71%、0.65%。FH(+)/HBsAg(+)者发生肝癌的危险眭显著高于FH(-)/HBsAg(+)者(x2=12.97,P〈0.01),RR=1.75,95%CI为1.29~2.38;与HBsAg(-)/FH(-)者相比,RR高达59.59。HBsAg(-)/FH(+)者的肝癌发病率是HBsAg(-)/FH(-)人群的2.60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10,P=0.252)。母亲患肝癌者的肝癌发病率显著高于父亲患肝癌者(x2=4.393,P=0.036),RR=1.86,95%CI为1.03~3.36。FH(+)肝癌患者中,56.52%(39/69)的发病年龄小于50岁,与FH(-)肝癌(40.78%,42/10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11,P=0.043)。结论一级亲属肝癌家族史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在肝癌发生中与HBsAg存在协同作用。肝癌发生的遗传学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瞻性队列研究 肝癌发生 癌家族史 HbSAG(+) 一级亲属 癌发病率 肝癌高发区 相对危险度
原文传递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清除率:基于真实世界的比较效果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程凯亮 徐曼曼 +6 位作者 邱倩 李雁 杨丽坤 段小宛 陈煜 段钟平 王丽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35-340,共6页
目的以临床诊疗数据评估核苷(酸)类和干扰素类药物初治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sAg清除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以2008年2月14日至2012年12月31日于北京佑安医院门诊就诊的176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 目的以临床诊疗数据评估核苷(酸)类和干扰素类药物初治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sAg清除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以2008年2月14日至2012年12月31日于北京佑安医院门诊就诊的176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为研究对象,计算不同特征患者的HBsAg清除率,同时采用COX回归模型探讨HBsAg清除的影响因素。结果1767名患者总HBsAg年清除率为0.46%。阿德福韦组、恩替卡韦组、替比夫定组、普通干扰素组的HBsAg年清除率分别为0.52%、0.47%、0.45%和1.18%。拉米夫定组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组未观察到HBsAg清除者,可能与观察人数较少有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sAg清除率与就诊时的年龄、基线HBsAg滴度水平有关。在校正了其他因素后仍然观察到使用普通干扰素者发生HBsAg清除的可能性显著高于恩替卡韦治疗者(ErR=8.33,95%CI:1.19~58.50,P:0.0329),其他核苷(酸)类药物组与恩替卡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超过50岁发生HBsAg清除的概率是50岁以下者的4.92倍(HR=4.92,95%CI:1.38~17.50,P=0.0139);基线HBsAg滴度水平〈3 log10IU/ml发生HBsAg清除的概率较≥3log10IU/ml者升高22.77倍(ErR=23.77,95%CI,:6.17~91.51,P〈0.0001)。结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卡刀治患者在目前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下HBsAg年清除率低,尤其是核苷(酸)类药物;基线HBsAg滴度水平与HBsAg清除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 乙型 慢性 抗病毒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