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5篇文章
< 1 2 1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L RBC transfusion should be avoided in particular blood recipient in East Asia due to allosensitization and ineffectiveness 被引量:28
1
作者 Chao-peng SHAO Bao-yan WANG +5 位作者 Shi-hui YE Wen-li ZHANG Hua XU Nai-bao ZHUANG Xiao-ying WU Heng-gui XU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913-918,共6页
Previously,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anti-D alloimmunizations induced by "Asian type" DEL (RHD1227A allele) were observed in two incidents. We investigated how often these alloimmunization events occur. Th... Previously,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anti-D alloimmunizations induced by "Asian type" DEL (RHD1227A allele) were observed in two incidents. We investigated how often these alloimmunization events occur. The transfusions of any D-negative patient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China, during the entire 2009. The antigens of D, C, c, E, and e were routinely serotyped. The "Asian type" DEL variant was genotyped and the RHD heterozygote was determined through two published methods. The changes in anti-D levels were monitored by the i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IAT) and flow cytometry. Thirty D-negative transfused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We focused on 11 recipients who were transfused with packed red blood cells (RBCs) from DEL donors at least one time. Of those 11 recipients, seven were anti-D negative before transfusion and four were anti-D positive (one patient with an autoantibody). One of the seven pre-transfusion anti-D negative patients produced a primary-response anti-D after being transfused with 400 ml of DEL blood twice. All four pre-transfusion antibody positive patients were not observed hemoglobin (Hb) levels increased, as expected after transfusions. Two patients had an increase in anti-D from 1:8 to 1:64 by IAT, which was also shown by flow cytometry. None of the patients experienced an acute hemolytic episode. Our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primary anti-D induced by DEL transfusion or the secondary anti-D elevated by DEL in a truly D-negative patient might not be unusual. We suggest that a truly D-negative childbearing-aged woman should avoid DEL transfusion to protect her from primary anti-D allosensitization. In addition, anti-D positive recipients should also avoid DEL red cell transfusion due to the delayed 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 (DHT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 blood group DEL Allo-anti-D TRANSFUSION PREGNANCY Delayed 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
原文传递
母婴Rh血型不合溶血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30
2
作者 王婧 潘家华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52-155,共4页
Rh血型抗体是除ABO血型抗体外最有意义的红细胞血型抗体,临床上常因Rh血型不合而引起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母婴血型不合相关溶血性疾病,尤其是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母婴Rh血型不合溶血性疾病发病的基础为... Rh血型抗体是除ABO血型抗体外最有意义的红细胞血型抗体,临床上常因Rh血型不合而引起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母婴血型不合相关溶血性疾病,尤其是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母婴Rh血型不合溶血性疾病发病的基础为胎-母输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型不合 血型抗体 红细胞血型 新生儿溶血病 溶血性疾病 hemolytic newborn ABO 孕母 首次妊娠
原文传递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成分输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3
作者 李岚 薛俭成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636-638,共3页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HIA)患者成分输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输注洗涤红细胞的AHIA患者(A组)和15例输注红细胞悬液的AHIA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A、B两组患者输血24h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数...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HIA)患者成分输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输注洗涤红细胞的AHIA患者(A组)和15例输注红细胞悬液的AHIA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A、B两组患者输血24h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数量和血细胞比容(Hct)均升高;同组内输血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输血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中5例患者输注洗涤红细胞联合血浆置换治疗AHIA,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输注洗涤红细胞与红细胞悬液治疗AHIA,其临床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注洗涤红细胞联合血浆置换治疗AHIA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溶血性 自身免疫性 血液成分输血 洗涤红细胞 红细胞悬液 血浆置换
原文传递
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淑华 康爱绒 +1 位作者 张群慧 曹文君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4-167,共4页
总结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密切关注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极重度贫血的治疗及护理,正确采集各种标本,注意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血浆置换的护理、用... 总结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密切关注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极重度贫血的治疗及护理,正确采集各种标本,注意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血浆置换的护理、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等。经上述措施的实施,住院16d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贫血 溶血性 护理
原文传递
环孢菌素A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Evans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22
5
作者 刘鸿 邵宗鸿 +10 位作者 井丽萍 和虹 赵明峰 付蓉 施均 何广胜 崔振珠 储榆林 刘凯奇 徐泽峰 王国江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581-583,共3页
目的 探讨环孢菌素A(CsA)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IHA)和Evans综合征的综合免疫抑制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研究CsA合并传统方案 (泼尼松 +达那唑 ) ( 18例 )和单用传统方案 ( 2 6例 )治疗Coombs试验阳性的AIHA和Evans综合... 目的 探讨环孢菌素A(CsA)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IHA)和Evans综合征的综合免疫抑制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研究CsA合并传统方案 (泼尼松 +达那唑 ) ( 18例 )和单用传统方案 ( 2 6例 )治疗Coombs试验阳性的AIHA和Evans综合征的疗效。结果 CsA组 3个月有效率为94 .4 % ,平均起效时间为 19.9d ,完全缓解率为 88.9% ,其中进行长期随访的 12例患者 1年内仅 1例复发 (复发率 3 .3 % ) ,2年内 2例复发 (复发率 16.7% ) ,3年复发率仍为 16.7% ;而传统方案 3个月有效率为 92 % ,平均起效时间为 2 3 .2d ,完全缓解率为 5 7.7% ,进行长期随访的 10例患者 1年内 7例复发(复发率 70 % ) ,2年复发率达 90 % ,3年复发率为 10 0 %。两组治疗有效率、平均起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 ,而完全缓解率CsA组显著高于传统方案组 ,3年内复发率CsA组明显低于传统方案组。结论 使用含CsA的综合免疫抑制方案治疗AIHA和Evans综合征可提高并巩固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孢菌素A EVANS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治疗 疗效
原文传递
孕妇血型IgG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蔡忠鹤 遇红梅 刘铁梅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第4期629-631,共3页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是因母胎红细胞血型不合,母体的免疫系统被胎儿红细胞致敏而产生血型IgG类抗体,这种血型IgG类抗体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胎儿的红细胞被母亲的IgG血型抗体包被,并在婴...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是因母胎红细胞血型不合,母体的免疫系统被胎儿红细胞致敏而产生血型IgG类抗体,这种血型IgG类抗体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胎儿的红细胞被母亲的IgG血型抗体包被,并在婴儿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受到破坏而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1]。溶血出现后继发引起胎儿或新生儿发生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G抗体效价 新生儿溶血病 血型分布 胎儿红细胞 红细胞血型 hemolytic newborn 因母 胎盘屏障 ABO
下载PDF
微柱凝胶卡式法Coombs试验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周雪丽 阎石 +1 位作者 李鹏 赵玉平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 采用微柱凝胶卡式检测方法进行直接Coombs试验,探讨其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IH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临床怀疑为AIHA的128例患者标本同时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卡式法进行直接Coombs试验,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检测患者... 目的 采用微柱凝胶卡式检测方法进行直接Coombs试验,探讨其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IH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临床怀疑为AIHA的128例患者标本同时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卡式法进行直接Coombs试验,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检测患者同期血红蛋白水平、网织红细胞比例、胆红素及游离血红蛋白水平,比较不同型别患者间的差异.结果 应用微柱凝胶卡式法进行直接Coombs试验阳性检出率为88.4%,试管法阳性检出率为37.7%,患者红细胞包被不同免疫球蛋白时溶血程度不同.结论 微柱凝胶卡式法较试管法敏感,操作简单,易标准化,结果判读客观,可长期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溶血性 自身免疫性 COOMBS试验 微柱凝胶卡式法
原文传递
温度、盐度、光照对海洋卡盾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黄娟 杨维东 +2 位作者 刘洁生 李宏业 刘碧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90-1195,共6页
在正交试验条件下,分析了盐度、温度、光照强度对海洋卡盾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度22、33、45和温度20℃、25℃、30℃以及光照强度2000、3000、4500 lx条件下,三因素对海洋卡盾藻生长的影响均不显著,盐度是影响海洋卡盾藻产... 在正交试验条件下,分析了盐度、温度、光照强度对海洋卡盾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度22、33、45和温度20℃、25℃、30℃以及光照强度2000、3000、4500 lx条件下,三因素对海洋卡盾藻生长的影响均不显著,盐度是影响海洋卡盾藻产毒的主要因子;盐度45、温度30℃、光照2000 lx下海洋卡盾藻的比生长速率最大,盐度22、温度20℃、光照4500lx下海洋卡盾藻的产毒能力最强;低盐条件不利于海洋卡盾藻的生长,但有利于溶血毒素的合成;当海洋卡盾藻生长受到限制时,其溶血毒素合成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卡盾藻 溶血毒素 盐度 温度 光照强度
原文传递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Evans综合征复发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鸿 邵宗鸿 +9 位作者 崔振珠 吴玉红 秦铁军 付蓉 何广胜 施均 白洁 曹燕然 杨崇礼 杨天楹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34-537,共4页
目的 了解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IHA)和Evans综合征复发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治疗后完全缓解的 5 2例AIHA和Evans综合征患者随访 1~ 14年 ,了解其复发率 ,并采用同期病例对照法 ,比较不同因素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总复发率为 ... 目的 了解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IHA)和Evans综合征复发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治疗后完全缓解的 5 2例AIHA和Evans综合征患者随访 1~ 14年 ,了解其复发率 ,并采用同期病例对照法 ,比较不同因素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总复发率为 5 7.7% ;首次复发中位时间为缓解后 9个月 ;Coombs试验阴性型复发率为 30 .8% (13例中 4例复发 ) ,温抗体型复发率为 5 4 .0 % (2 4例中 13例复发 ) ,冷温双抗体及冷抗体型复发率为 86 .7% (15例中 13例复发 ) ,合并冷抗体患者复发率明显高于其他两型 (P <0 .0 5 ) ;抗体效价和≥ 10 0的患者复发率为 92 .9% (14例中 13例复发 ) ,抗体效价和 <10 0者复发率为 5 9.1% (2 2例中 13例复发 ) ,随着抗体效价升高 ,复发率明显增高 (P <0 .0 5 ) ;反复感染者易复发 ;加入环孢菌素A(CsA)的治疗方案较传统单用激素方案复发率明显降低 (P <0 .0 1) ;复发与激素、CsA的疗程密切相关 (P <0 .0 1)。结论 AIHA和Evans综合征复发率较高 ;分型施治、减少感染、加用CsA、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EVANS综合征 复发 相关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125例新生儿溶血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周晓丽 张琼枝 +2 位作者 杨春芳 闵红 杨秀珍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6年1月~2004年3月间125例新生儿溶血病进行三项试验、胆红素、血红蛋白测定,部分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治疗方法有光疗、换血及输丙种球蛋白。结果:125例中ABO溶血病121例(占96.8%);...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6年1月~2004年3月间125例新生儿溶血病进行三项试验、胆红素、血红蛋白测定,部分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治疗方法有光疗、换血及输丙种球蛋白。结果:125例中ABO溶血病121例(占96.8%);三项试验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49例(39.2%),释放试验阳性110例(88%),游离试验阳性87例(69.6%);高胆红素血症95例,9例发生胆红素脑病;血红蛋白<145g/L者68例;48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光疗81例,用丙球14例,换血治疗10例。结论: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必须根据三项试验和临床进行综合分析;胆红素浓度高及诊治时间迟是胆红素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等程度的黄疸也可导致脑损伤。对于中等程度的黄疸可行光疗或丙球治疗,重症黄疸应予丙球和(或)换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溶血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Hemolytic Properties of an Extract from 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 被引量:12
11
作者 Xi-ChunPENG Wei-DongYANG +3 位作者 Jie-ShengLIU Zhi-YingPENG Song-HuiLUE Wen-ZhengD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65-171,共7页
: 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 an organism that causes harmful algal blooms, is a genus of the family Prymnesiophyta (or Haptophyta) with eurythermal and euryhaline characteristics. P. globosa has been confirmed to ... : 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 an organism that causes harmful algal blooms, is a genus of the family Prymnesiophyta (or Haptophyta) with eurythermal and euryhaline characteristics. P. globosa has been confirmed to produce hemolytic substances, which are a mixture of liposaccharides.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hemolytic properties of extract of P. globosa are analyzed further.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pH, different divalent cations, and membrane lipids on extract-induced hemolysis are discussed, as is the possible hemolytic mechanism.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showed that the hemolytic activity of the extract was approximately 127.1 hemolytic units (HU)/L. The hemolytic reaction became fastest and a 50% decrease in absorbance was induced at 30 min at 37 °C, and at pH 7.0; Hg2+ was the strongest inhibitor of the hemolysi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divalent cations and many membrane lipids, except for phosphatidic acid, inhibited the hemolytic activity to different degre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oxin may make pores in the surface of red blood cells and that Hg2+ either combines with the hemolysin or closes the pores, hence inhibiting its further hemolytic reaction. The toxin probably has no specific membrane receptor in the red blood cell membra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olytic liposaccharides 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 TOXIN
原文传递
溶血病因系统分析在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津婴 顾海慧 +8 位作者 郑素娟 查占山 花关仙 蒋瑾瑾 蔡斌 周霖 贾音 方超平 钱宝华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2-516,共5页
目的探讨溶血病因系统分析策略在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以溶血病因系统分析方法对疑诊溶血性贫血的1506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①1506例疑诊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男799例,女707例,中位年龄22岁(4d-86岁)。... 目的探讨溶血病因系统分析策略在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以溶血病因系统分析方法对疑诊溶血性贫血的1506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①1506例疑诊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男799例,女707例,中位年龄22岁(4d-86岁)。涉及三大遗传性溶血病因的患者共1413例(94%),其中单一病因溶血1044例(74%),复合型溶血369例(26%)。②在涉及三大遗传性溶血病因的患者中,单一病因血红蛋白病、红细胞膜病及红细胞酶病分别为235例(22%)、656例(63%)及153例(15%)。单一溶血病因与复合溶血病因合并统计,涉及血红蛋白病、红细胞膜病及红细胞酶病分别为489例(29%)、948例(57%)及239例(14%)。上述两种基数统计的三大遗传性溶血病因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69例(26%)复合型溶血中,不同类型遗传缺陷以血红蛋白病合并红细胞膜病最常见(50%,184/369),亦见于红细胞酶病合并红细胞膜病(18%,66/369),血红蛋白病合并红细胞酶病(4%,13/369)。相同类型遗传缺陷复合型血红蛋白病、复合型膜病、复合型酶病分别为29例(8%)、57例(15%)、9例(2%)。其他复合型溶血、贫血、黄疸占3%(11例),见于合并后天因素、继发因素及其他系统异常。结论三大遗传性溶血病因同期检查能对94%的患者进行分类,常见的遗传性溶血病因依次为红细胞膜病、血红蛋白病和红细胞酶病。复合型溶血并非少见,仅单一因素分析不足以提供充分确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溶血性 先天性 系统分析
原文传递
164例Coombs试验阳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益枝 储榆林 +2 位作者 陈桂彬 林泽嬉 邵宗鸿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573-575,共3页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率的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法,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AIHA多发生在女性,继发性占49%,以胶原系统疾病为主,Coombs分型以IgG+C_3型为主IgG+Ig...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率的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法,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AIHA多发生在女性,继发性占49%,以胶原系统疾病为主,Coombs分型以IgG+C_3型为主IgG+IgM阳性的患者临床表现最严重,环孢霉素A(CsA)联用皮质激素组有效率为90.9%。结论:皮质激素仍为治疗AIHA的首选药物,合用CsA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性贫血 AIHA 贫血 COOMBS试验 环孢霉素A
原文传递
母婴ABO血型不合合并IgG抗-M抗体引起新生儿溶血病1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钱明明 郭霞 +4 位作者 乔芳 王远花 王振雷 何路军 苏蔓 《安徽医药》 CAS 2021年第10期2102-2105,共4页
目的分析ABO血型不合合并低效价免疫球蛋白G(IgG)抗-M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ABO血型不合合并低效价IgG抗-M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HDN)1例,病例样本为2017年11月河北省血液中心接收的临床病人标本,对病儿及其父... 目的分析ABO血型不合合并低效价免疫球蛋白G(IgG)抗-M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ABO血型不合合并低效价IgG抗-M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HDN)1例,病例样本为2017年11月河北省血液中心接收的临床病人标本,对病儿及其父母进行血型鉴定,利用抗体鉴定谱细胞检测病儿及其母亲血清、病儿红细胞放散液中存在的抗体,并进行抗体效价测定。结果母亲与病儿血清及放散液中均含有抗-M抗体且病儿合并ABO-新生儿溶血病,即ABO-HDN,母亲血清在盐水介质测得免疫球蛋白M(IgM)抗-M效价为64;母亲血清经2-巯基乙醇(2-Me)处理后,抗人球蛋白试验测得IgG抗-M效价为4。结论IgG抗-M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极其少见,但极易造成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在临床产前筛查时应给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溶血性 先天性 MNS血型系统 贫血 溶血性 自身免疫性 免疫球蛋白M 抗-M抗体 新生儿溶血病 抗体筛查
下载PDF
Update on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recommendations 被引量:13
15
作者 Maurizio Salvadori Elisabetta Bertoni 《World Journal of Nephrology》 2013年第3期56-76,共21页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 is a rare disease. In this work the authors review the recent findings on HUS,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etiologic and patho-genetic classifications. New findings in genetics and, in ...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 is a rare disease. In this work the authors review the recent findings on HUS,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etiologic and patho-genetic classifications. New findings in genetics and, in particular, mutations of genes that encode the complement-regulatory proteins have improved our understanding of atypical HUS. Similarly, the comple-ment proteins are clearly involved in all types of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 typical HUS, atypical HUS and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 Fur-thermore, several secondary HUS appear to be related to abnormalities in complement genes in predisposed patients. The authors highlight the therapeutic as-pects of this rare disease, examining both “traditional therapy” (including plasma therapy, kidney and kidney-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 “new therapies”. The latter include anti-Shiga-toxin antibodies and anti-C5 mono-clonal antibody “eculizumab”. Eculizumab has been recently launched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atypical HUS, but it appears to b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typical HUS and in TTP. Future therapies are in phases Ⅰ and Ⅱ. They include anti-C5 antibodies, which are more purifed, less immunogenic and absorbed orally and, anti-C3 antibodies, which are more powerful, but potentially less safe. Additionally, infusions of recombinant complement-regulatory proteins are a potential future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Diarrhea Shiga toxin (Stx) 1 and Stx 2 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Complement factors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Secondary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 Plasma therapy ECULIZUMAB
下载PDF
血清乳酸脱氢酶检测对溶血性贫血诊断意义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时昊 张日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 探讨溶血性贫血 (溶贫 )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 (LDH)的相关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法随机对 4 1例初诊溶贫患者血清LDH活性进行检测并与非溶血性疾病所致的贫血 (非溶贫 )患者血清LDH活性进行对比。结果  4 1例溶贫患者中 36例血清... 目的 探讨溶血性贫血 (溶贫 )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 (LDH)的相关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法随机对 4 1例初诊溶贫患者血清LDH活性进行检测并与非溶血性疾病所致的贫血 (非溶贫 )患者血清LDH活性进行对比。结果  4 1例溶贫患者中 36例血清LDH活性高于正常上限 ,阳性率为 87 80 % ;非溶贫组 72例患者中 8例血清LDH活性高于正常上限 ,阳性率为 11 11%。溶贫组血清LDH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溶贫组 36例LDH阳性者中 5例伴肝功能损害。溶贫组轻度、中度、重度贫血患者LDH活性有明显差异 (P <0 0 5 )。有效治疗后 ,LDH活性比治疗前显著下降 (P <0 0 0 1)。结论 血清LDH活性增高可作为溶贫筛选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溶贫患者血清LDH活性增高系因红细胞溶解所致并与贫血程度成正比关系。溶贫患者血清LDH活性的改变可用于评判药物疗效、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脱氢酶 贫血 溶血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老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小坤 孙杰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6-238,共3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老年溶血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37例初诊老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为研究对象,对25例患者应用泼尼松1mg·kg^-1·d^-1,4周后评估疗效。对12例因合并各种疾病不能使用泼尼松...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老年溶血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37例初诊老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为研究对象,对25例患者应用泼尼松1mg·kg^-1·d^-1,4周后评估疗效。对12例因合并各种疾病不能使用泼尼松治疗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每次100mg,每周1次,连用4次后评估疗效。结果25例泼尼松治疗患者中,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5例,无效5例,完全缓解率20.0%,有效率80.0%。12例给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中,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3例,无效1例,完全缓解率66.7%,有效率91.7%。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泼尼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老年AIHA患者安全性、有效性均优于泼尼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贫血 溶血性 自身免疫性 利妥昔单抗
原文传递
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12
18
作者 夏小军 段赟 《西部中医药》 2016年第2期41-44,共4页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由肝木失调、湿热熏蒸,脾肾亏虚、精血不足,正气虚弱、瘀血阻络所致。临床常表现为虚中夹实、本虚标实之病理机转和证侯。本虚为脾肾阳虚、气血亏损,标实为湿热内蕴、气机郁阻,或寒凝血脉、瘀血内阻。其主要病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由肝木失调、湿热熏蒸,脾肾亏虚、精血不足,正气虚弱、瘀血阻络所致。临床常表现为虚中夹实、本虚标实之病理机转和证侯。本虚为脾肾阳虚、气血亏损,标实为湿热内蕴、气机郁阻,或寒凝血脉、瘀血内阻。其主要病位在脾肾,涉及肝胆。临床辨证分为湿热内蕴、气血两虚、脾肾亏虚、瘀血阻络4型。用自拟抗溶系列方加减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正虚邪实、分清主次,中西结合、分期治疗,辨证论治,活用桂枝、柴胡、大黄、虎杖4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自身免疫性 溶血性 治疗思路 抗溶系列方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HCS03-001安全性评价及其益生特性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矫艳平 余萍 +4 位作者 赵迪 张春宇 宋佳 汤纯 曹蓝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5-171,共7页
为了对植物乳杆菌HCS03-001(CGMCC No.16258)进行安全性评价以及益生特性的研究,通过溶血实验、耐药实验及急性经口毒性实验评价其安全性,通过对酸环境及胆盐环境的耐受性实验、抑菌功能特性实验及通便功效试验评价该菌株的益生特性。... 为了对植物乳杆菌HCS03-001(CGMCC No.16258)进行安全性评价以及益生特性的研究,通过溶血实验、耐药实验及急性经口毒性实验评价其安全性,通过对酸环境及胆盐环境的耐受性实验、抑菌功能特性实验及通便功效试验评价该菌株的益生特性。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HCS03-001在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上无透明圈形成,即无溶血性;植物乳杆菌HCS03-001对青霉素(PEN)、氨苄西林(AM)、亚胺培南(IP)、美罗培南(MP)、利奈唑胺(LZ)、达托霉素(DPC)敏感,对红霉素(EM)中敏,对万古霉素(VA)耐药;小鼠经口急性毒理无毒,确定该菌株为食用安全菌。该菌株在pH3.0和pH2.0环境中培养3 h存活率分别为94.29%和92.33%,在1.5 g/L胆盐浓度下培养3 h,存活率仍能达到88.82%;该菌对肠道致病菌及口腔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变异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对盐酸洛哌丁胺的便秘模型有较好的促排便效果。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HCS03-001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益生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溶血性 耐药性 急性经口毒性实验 益生特性 安全性评价
下载PDF
新生儿溶血病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
作者 余忠清 梁涛 胡丽华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12期3554-3556,共3页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在人类29个血型系统中,多数血型系统都能引起HDN,但最常见的是Rh(D)HDN,在国外发病率较高;其次是ABO-HDN,在我国人群中发病率为15...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在人类29个血型系统中,多数血型系统都能引起HDN,但最常见的是Rh(D)HDN,在国外发病率较高;其次是ABO-HDN,在我国人群中发病率为15.6%[1-2],其他系统HDN偶见报道。对HDN的早期诊断与防治,现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溶血病 血型系统 newborn 溶血性疾病 血型不合 hemolytic IgG ABO 产前诊断方法 母体血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