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文化研究:纪念苏州建城二千五百三十周年 被引量:1
1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时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28,36,共29页
两千多年以来,经历代文献记载且经现代考古印证的春秋晚期江南吴地地域历史文化学术体系,由"吴都"(吴大城)—苏州古城、春秋时吴国所建"离宫"—"木渎古城"及拱卫吴都的军事城堡—无锡"阖闾城"、昆山"南武城"等组成。其核心... 两千多年以来,经历代文献记载且经现代考古印证的春秋晚期江南吴地地域历史文化学术体系,由"吴都"(吴大城)—苏州古城、春秋时吴国所建"离宫"—"木渎古城"及拱卫吴都的军事城堡—无锡"阖闾城"、昆山"南武城"等组成。其核心要素为经多部文献记载且为多次考古印证的论题—位于今苏州古城区的"苏州古城春秋时建、战国时重修"。这一论题亦为秦代于"故吴旧都"置会稽郡治"吴县"及1982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批转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国发〔1982〕26号)文件所附《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文化名城名单(二十四个)》中有关苏州古城历史地位的定义为“春秋时为吴国都城”等所证明。1986年苏州庆祝建城二千五百周年时,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历史学界、考古学界等学术层面,对历史形成的上述学术体系均无异议。1989年后,史学界有学者对上述学术体系提出质疑和颠覆性意见:其一,春秋时吴国所建“木渎古城”为“吴大城”;其二,无锡“阖闾城”为“吴都”。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目前春秋“吴都”呈现“三都并峙”的局面,显现出舍弃王国维、李学勤等史学大家开启、提倡的“二重证据法”及“研究‘历史时期’以文献材料为主”等史学理论及史学传统后,江南史研究中出现的混乱。就此,文章对春秋“吴都”“三都并峙”状况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梳理,并对2016年——苏州建城二千五百三十周年的庆祝提出对策展望,更从中国历史文化版图下的“吴都”这一视角,就江南史研究中春秋“吴都”“三都并峙”问题的破解提出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历史文化 苏州古城 吴都 阖闾城 木渎古城 争议
下载PDF
遗存寄寓自然 历史衔接未来——阖闾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略探索
2
作者 陆建新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16-120,共5页
以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建构的阖闾城考古遗址公园,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整个环境系统有理性科学的预设与筹谋,妥善处理好"部分"与"整体"、"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原真性"与... 以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建构的阖闾城考古遗址公园,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整个环境系统有理性科学的预设与筹谋,妥善处理好"部分"与"整体"、"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原真性"与"创新性"、利益与效益、历史与未来等各方面的关系,避免了诸多因随心所欲或个人意志而造成的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因此遗址公园形成了秀美清丽的自然生态、自成一体的景观生态、相互映照的旅游生态和融入都市的文化生态共生共荣的格局,实现了"遗产保护与生态建设共赢、文化传播与旅游开发互补,品牌确立与审美意境递进、区域发展与城市实力跃升"的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阖闾城 考古遗址 历史人文 山水自然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阖闾古城墙探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黄建秋 刘宝山 +1 位作者 王异禀 潘建才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56-758,共3页
古代遗留下来的土筑城墙和护城河因为受外营力作用和土地平整而变得面目全非。为了制定古城保持措施,必须搞清楚古城墙构造和护城河范围。古代城墙与城墙坍塌堆积、护城河内填充物与护城河两岸原生堆积不同,导致它们的电阻率也不同,因... 古代遗留下来的土筑城墙和护城河因为受外营力作用和土地平整而变得面目全非。为了制定古城保持措施,必须搞清楚古城墙构造和护城河范围。古代城墙与城墙坍塌堆积、护城河内填充物与护城河两岸原生堆积不同,导致它们的电阻率也不同,因此利用地下电阻率分布差异就能够分辨出城墙、城墙坍塌堆积、护城河范围等。这里介绍了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分辨阖闾城古城墙构造和护城河范围的过程,勘探结果被洛阳铲钻探证明正确无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法 古城墙勘探 古城保护 阖闾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