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接接触式蓄冷传热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章学来 李瑞阳 郁鸿凌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9,共5页
设计了直接接触式蓄冷试验台,观察了蓄冷罐内的蓄冷现象,对直接接触式蓄冷系统蓄冷罐内的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对蓄冷罐水位、制冷节流阀的开度、罐内水的初温及系统充灌量对蓄冷罐内容积换热系数及温度分布迸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设计了直接接触式蓄冷试验台,观察了蓄冷罐内的蓄冷现象,对直接接触式蓄冷系统蓄冷罐内的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对蓄冷罐水位、制冷节流阀的开度、罐内水的初温及系统充灌量对蓄冷罐内容积换热系数及温度分布迸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蓄冷罐内的容积换热系数随罐内水位升高而降低,随初始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制冷节流阀的开度的增大将会增大蓄冷罐内的容积换热系数,而制冷剂的充罐量对容积换热系数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接触式蓄冷 传热特性 蓄冷空调技术 制冷 放冷 蓄冷罐
下载PDF
水─空气翅片管换热器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2
作者 何明勋 陶正良 王冬梅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62,共5页
通过对翅片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和实验研究,得出了该换热器的性能曲线,此外还对换热器内部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计算。从实验和模拟结果分析可知,实验所得传热因子j较模拟结果有12%范围内的减小,而阻力因子,有4%~16%的... 通过对翅片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和实验研究,得出了该换热器的性能曲线,此外还对换热器内部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计算。从实验和模拟结果分析可知,实验所得传热因子j较模拟结果有12%范围内的减小,而阻力因子,有4%~16%的增大;翅片间距和管排密集度对翅片管换热器性能影响很大,减小翅片间距和增大管排密集度均能增强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但压力损失也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翅片管换热器 传热特性 数值模拟 紧凑式换热器
下载PDF
毛细管壁面换热器用于地铁隧道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胡松涛 施志钢 高号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4-17,共4页
针对地铁车站采用水冷机组空调形式时存在的冷却塔布置困难及运营能耗大且经济性差等问题,提出了将毛细管网敷设于地铁隧道围岩内作为地源热泵系统前端换热器的空调系统形式。对毛细管壁面换热器的传热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并与普通空调... 针对地铁车站采用水冷机组空调形式时存在的冷却塔布置困难及运营能耗大且经济性差等问题,提出了将毛细管网敷设于地铁隧道围岩内作为地源热泵系统前端换热器的空调系统形式。对毛细管壁面换热器的传热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并与普通空调系统进行了经济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毛细管壁面换热器有较好的换热性能,且在经济性方面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毛细管壁面换热器 热泵系统 换热性能 经济性 可行性分析
下载PDF
H型鳍片管性能优化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知翔 王云刚 赵钦新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41-946,共6页
基于Fluent平台,利用Realizablek-ε湍流模型对H型鳍片管的传热特性、阻力特性和综合性能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当烟气流速越高、翅片高度越小、翅片节距越小、管束横向节距越大、管束纵向节距越大时,H型鳍片管的传热系数越大;当烟... 基于Fluent平台,利用Realizablek-ε湍流模型对H型鳍片管的传热特性、阻力特性和综合性能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当烟气流速越高、翅片高度越小、翅片节距越小、管束横向节距越大、管束纵向节距越大时,H型鳍片管的传热系数越大;当烟气流速越高、翅片高度越大、翅片节距越小、管束横向节距越小、管束纵向节距越大时,H型鳍片管的流动阻力越大;当相对翅片高度为h/d=2.105、翅片节距越小、管束横向相对节距为s1/d=2.237、管束纵向节距越小时,H型鳍片管的综合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型鳍片管 传热特性 阻力特性 综合性能 数值研究
下载PDF
高参数小管径内煤油的传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罗毓珊 陈听宽 +1 位作者 胡志宏 郑建学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9-612,共4页
本文对酸碱水洗煤油在高热流密度、高流速、高压、小直径圆管条件下进行了试验及理论研究,试验参数为热流密度q=0.8-50 MW/m2、亚临界压力p=2 MPa、超临界压力p=5,15 MPa、质量流速pw=8500-51000 kg/m2·s、圆管内径φ=1.7 mm。通... 本文对酸碱水洗煤油在高热流密度、高流速、高压、小直径圆管条件下进行了试验及理论研究,试验参数为热流密度q=0.8-50 MW/m2、亚临界压力p=2 MPa、超临界压力p=5,15 MPa、质量流速pw=8500-51000 kg/m2·s、圆管内径φ=1.7 mm。通过试验研究,获得了酸碱水洗煤油在亚临界及超临界压力条件下的传热特性、拟沸腾发生的界限条件以及传热恶化时的临界热流密度值及相关影响因素。在对试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临界热流密度关联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参数 酸碱水洗煤油 传热特性 拟沸腾 临界热流密度
下载PDF
褐煤预干燥对锅炉传热特性及运行经济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高正阳 李晋达 +2 位作者 范元周 陈嵩涛 吴培昕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2-188,227,共8页
以某300MW褐煤燃烧机组为研究对象,计算和分析褐煤干燥程度(即水分质量分数分别为34.1%、30.0%、25.0%、20.0%和18.0%)对锅炉运行中炉膛燃烧及各受热面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了褐煤干燥前后锅炉热经济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褐煤干燥程度... 以某300MW褐煤燃烧机组为研究对象,计算和分析褐煤干燥程度(即水分质量分数分别为34.1%、30.0%、25.0%、20.0%和18.0%)对锅炉运行中炉膛燃烧及各受热面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了褐煤干燥前后锅炉热经济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褐煤干燥程度的加深,理论燃烧温度比水分质量分数为34.1%的原褐煤分别提高了50.19K、101.51K、134.82K和148.13K,最大升高幅度达8.18%,炉膛内燃烧加剧,辐射放热量增加,烟气流速降低,各受热面的对流传热系数和辐射传热系数减小,但单位燃料的对流传热量却有所增加,锅炉排烟温度下降,锅炉热效率和运行经济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干燥 传热特性 热经济性 传热系数
下载PDF
温差发电器的传热特性分析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周泽广 朱冬生 +1 位作者 吴红霞 张鸿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47-52,共6页
采用热网络分析法分析了温差发电器冷端采用空气自然对流、强制对流以及水冷等3种不同散热方式时的传热特性,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空气自然对流相比,空气强制对流和水冷散热方式强化了散热器翅片与环境之间的传热,降低了发电器... 采用热网络分析法分析了温差发电器冷端采用空气自然对流、强制对流以及水冷等3种不同散热方式时的传热特性,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空气自然对流相比,空气强制对流和水冷散热方式强化了散热器翅片与环境之间的传热,降低了发电器冷端的温度和热阻,发电器中的主要热阻由自然对流时的散热器翅片与环境间的对流换热热阻变为温差电组件与热源和冷端散热器之间的接触热阻;当热源提供的热流量恒定时,强化发电器冷端传热的同时也降低了热源和发电器热端的温度,发电器热冷两端的温差并无显著提高;当热源热流量较低时,强化冷端的传热并不能显著提高发电器的输出功率;当热源热流量较大时,强化冷端的传热将大大提高发电器的输出功率;热源热流量为50W时,强制风冷和水冷方式下的输出功率比自然对流方式下的分别提高了27.9%和3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差发电 传热特性 热网络 输出功率 散热方式
下载PDF
倾角及充液率对并联式脉动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梁玉辉 李惟毅 史维秀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46-51,共6页
以超纯水为工质,在不同的充液率(35%、50%、70%)和倾角(60°、90°)下,对并联式脉动热管的传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在不同加热功率下充液率和倾角对并联式脉动热管壁面温度、加热端与冷凝端温差、传热量及传热热阻的影响,并... 以超纯水为工质,在不同的充液率(35%、50%、70%)和倾角(60°、90°)下,对并联式脉动热管的传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在不同加热功率下充液率和倾角对并联式脉动热管壁面温度、加热端与冷凝端温差、传热量及传热热阻的影响,并对传热热阻进行不确定度计算。实验结果表明,充液率和倾角对脉动热管的传热特性影响显著。倾角为90°时,3种充液率条件下,充液率为35%和50%时的壁面温度脉动稳定性要优于充液率为70%的情况,并且充液率为50%的传热热阻最小,加热端与冷凝端温差最小,充液率为70%的传热热阻最大,加热端与冷凝端温差最大。充液率为50%,倾角为60°和90°时,在相同的加热功率下,倾角为60°的壁面温度的脉动幅度较大,传热热阻较高,传热极限变窄,传热效果明显差于倾角为90°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式脉动热管 倾角 充液率 传热性能
下载PDF
高效宽负荷率超超临界锅炉垂直管圈水冷壁在低质量流速下的传热特性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思洋 王文毓 +4 位作者 沈植 聂鑫 杨冬 宋宝军 贾培英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5-90,共6页
在压力p=21~29.8 MPa、质量流速G=600~1 100kg/(m^2·s)、热负荷q=330~793kW/m^2工况范围内,对低质量流速优化内螺纹管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了近临界压力区和超临界压力区的传热实验关联式.结果表明:在近临... 在压力p=21~29.8 MPa、质量流速G=600~1 100kg/(m^2·s)、热负荷q=330~793kW/m^2工况范围内,对低质量流速优化内螺纹管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了近临界压力区和超临界压力区的传热实验关联式.结果表明:在近临界压力区,亚临界部分的传热特性好于超临界部分的传热特性,质量流速增大能推迟传热恶化,热负荷增大则使传热恶化提前发生,内螺纹管抑制膜态沸腾(DNB)的能力有所减弱;在超临界压力区,压力越低,大比热容区内强化传热作用越显著,在其他条件一定时,超临界水的热物性变化对管内传热的作用由质量流速和热负荷共同决定;质量流速不变,继续增大热负荷,大比热容区内的传热将由强化转变为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宽负荷率 超超临界锅炉 内螺纹管 传热特性 低质量流速 热负荷
下载PDF
等截面和变截面通道硅基微型脉动热管传热特性比较 被引量:14
10
作者 孙芹 屈健 袁建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03-1810,共8页
为了解截面结构对微型脉动热管传热性能和内部工质流动特征的影响,采用可视化和温度测量的方法对比研究了等截面和变截面硅基微型脉动热管内的工质运动和传热特性。实验工质为R141b,充液率为40%~60%。实验结果发现,变截面通道结构的设... 为了解截面结构对微型脉动热管传热性能和内部工质流动特征的影响,采用可视化和温度测量的方法对比研究了等截面和变截面硅基微型脉动热管内的工质运动和传热特性。实验工质为R141b,充液率为40%~60%。实验结果发现,变截面通道结构的设计不仅有利于降低微型脉动热管的热阻,提高其传热能力,同时可有效改善其启动性能。随着充液率的增大,该优势更加明显,当充液率约60%时变截面微型脉动热管的启动功率和启动蒸发段平均温度比等截面热管分别下降约0.4 W和17.3℃。另外,因变截面结构而形成的附加毛细作用可使微型脉动热管内工质发生短暂定向运动,而在等截面热管中则未观察到上述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振荡热管 变截面 传热特性 流型 核态沸腾
下载PDF
脉动热管运行和传热特性的可视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惊涛 韩振兴 +1 位作者 李志宏 刘石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8-72,共5页
通过3种不同结构脉动热管的可视化实验,研究管内工质的运行机理与传热特性。另外,在流型和流向研究的基础上,对脉动热管进行结构改进,以实现工质稳定的单向循环流动。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工作条件下,流型会出现塞状流、混合流和环状流,... 通过3种不同结构脉动热管的可视化实验,研究管内工质的运行机理与传热特性。另外,在流型和流向研究的基础上,对脉动热管进行结构改进,以实现工质稳定的单向循环流动。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工作条件下,流型会出现塞状流、混合流和环状流,流向则会出现脉动流和循环流,流型和流向具有自适应传热量变化的特性;两种改进型脉动热管,一种设计成内径交错变化,一种设计成立体环型结构,具有更宽的循环流工作范围和更好的传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热管 运行机理 传热特性 结构改进
下载PDF
变压器套管传热性能的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 被引量:13
12
作者 温苗 林莘 仲思蒙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956-2961,共6页
为获得较为准确的变压器套管温度分布情况,以某油纸绝缘套管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和温升试验测量。首先通过有限体积法和热–流耦合分析得到了套管在长期稳定工作下的温升分布。计算中使用Bossinesq来近似处理空心导电杆内和芯... 为获得较为准确的变压器套管温度分布情况,以某油纸绝缘套管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和温升试验测量。首先通过有限体积法和热–流耦合分析得到了套管在长期稳定工作下的温升分布。计算中使用Bossinesq来近似处理空心导电杆内和芯子–伞裙间隙中的变压器油在传热过程中的对流作用。计算表明变压器套管在3 150A电流载荷下长期工作时温升最高点位于靠近法兰部位的导电杆上,为77.261℃。套管导电杆内部的油和芯子部位的油与壁面的对流换热系数约为100 W/(m·K),表明了油的缓慢流动对于套管内部传热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通过温升试验测量套管导电杆和外表面温度值,测量结果表明在导电杆的21个点上温度计算值与测量值误差<6%。证明使用的套管温度计算方法可靠,可以在工程中指导变压器套管的结构设计和校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升 变压器套管 自然对流 传热性能 有限体积法
下载PDF
扰流柱形状对冲击冷却综合换热效率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贺业光 郭曾嘉 +2 位作者 李润东 李少白 杨天华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24-634,共11页
为研究不同形状的扰流柱对冲击冷却系统的影响,对具有菱形、正方形、圆形以及椭圆形扰流柱的冲击冷却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射流Re在1×10~4~3×10~4内冲击靶板的换热特性以及通道内部流场的流动特征,分析冲击射流与不同形... 为研究不同形状的扰流柱对冲击冷却系统的影响,对具有菱形、正方形、圆形以及椭圆形扰流柱的冲击冷却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射流Re在1×10~4~3×10~4内冲击靶板的换热特性以及通道内部流场的流动特征,分析冲击射流与不同形状的扰流柱之间的作用机理,并且为了综合考虑换热效果与流动阻力,使用综合换热效率来评价扰流柱在冲击冷却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冷却空气入口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菱形扰流柱靶板具有最高的平均努塞尔数Nu以及流动阻力,相比于正方形、圆形和椭圆形扰流柱,Nu分别提高了3.8%,8.9%,10.4%,流动阻力分别提高了9.6%,17.1%,21.3%。圆形扰流柱靶板的综合换热效率相比于菱形、正方形和椭圆形扰流柱分别提高了10.8%,4.9%,1.7%。扰流柱在冲击冷却中所起不同作用的主要原因是其与冲击射流作用后产生涡流的情况及其阻挡横流的能力。当综合考虑换热效果与流动阻力时,在所研究的4种扰流柱形状中,圆形扰流柱是最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冷却 扰流柱 数值模拟 换热特性 流动特性 综合换热效率
下载PDF
横向节距对锯齿螺旋翅片换热管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马有福 袁益超 +1 位作者 刘聿拯 胡晓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7-72,共6页
为获得管束布置结构对锯齿螺旋翅片换热管特性的影响,在分析其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对9个锯齿螺旋翅片管错列管束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横向节距对锯齿螺旋翅片管束换热与阻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关联式。结果表明:在横向相对节距范... 为获得管束布置结构对锯齿螺旋翅片换热管特性的影响,在分析其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对9个锯齿螺旋翅片管错列管束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横向节距对锯齿螺旋翅片管束换热与阻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关联式。结果表明:在横向相对节距范围2.31~3.15,相同雷诺数Re和纵向节距下随横向节距增大,翅侧努谢尔数Nu变化在±3%内;欧拉数Eu减小约20%;综合传热性能j/f(科尔伯恩传热因子与范宁摩擦因子比值)增大约25%。通过与错列光管管束的比较,表明锯齿螺旋翅片管束强化换热性能较优,在大型气体换热设备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换热 余热锅炉 换热器 锯齿螺旋翅片管 换热特性 阻力特性
下载PDF
高温多年冻土区公路通风管路基传热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朱东鹏 袁堃 +2 位作者 陈建兵 谷志文 刘戈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9-77,共9页
为了给高温多年冻土地区通风管路基建设提供参考,根据青海省共和至玉树高等级公路现场监测数据,研究了通风管路基的传热特征,揭示不同季节通风管管内温度变化过程,分析了冻土上限附近热流密度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冷季时通风管路基底部... 为了给高温多年冻土地区通风管路基建设提供参考,根据青海省共和至玉树高等级公路现场监测数据,研究了通风管路基的传热特征,揭示不同季节通风管管内温度变化过程,分析了冻土上限附近热流密度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冷季时通风管路基底部地温低至-6℃,通风管将外界冷空气的冷量直接引导至路基底部,对下伏冻土层产生了主动冷却效果;在2年的观测期内,路基下伏多年冻土层地温未出现明显变化,冻土上限保持稳定;与同期天然孔地温相比,路基底层下5m附近的土层出现了约0.3℃的升温,但该升温过程在通风管路基建设完成后初期已完成,随后趋于稳定,冻土热状况较为稳定;暖季时通风管的吸热强度是冷季放热强度的2.4倍,1年的吸热量约为7.76 MJ·m-2,通风管路基整体处于缓慢吸热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传热特征 试验路监测 通风管路基 高温多年冻土
原文传递
车用内置式温差发电器换热性能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6
作者 于广 黄维军 +1 位作者 余流 张征 《节能技术》 CAS 2008年第5期436-438,442,共4页
本文针对提出的一种内置高强度温差发电器的结构,采用FLUENT软件对其对流换热系数、速度模量、径向速度进行分析,并和平板式温差发电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提出的新结构在壁面换热方面优于平板式温差发电器,在节能应用中有很大潜力。
关键词 温差发电器 换热性能 FLUENT
下载PDF
蒸汽冷却带肋矩形通道传热和压降实验关联式 被引量:12
17
作者 史晓军 税琳棋 +2 位作者 高建民 徐亮 刘加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共6页
针对燃气透平叶片蒸汽冷却问题,建立了透平叶片内冷通道实验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蒸汽的发生器和调节器、整流段、带测量仪器的实验段、实验段加热装置、排气段、数据采集系统和控制系统.对10种不锈钢带肋实验段中的蒸汽传热和摩擦特性... 针对燃气透平叶片蒸汽冷却问题,建立了透平叶片内冷通道实验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蒸汽的发生器和调节器、整流段、带测量仪器的实验段、实验段加热装置、排气段、数据采集系统和控制系统.对10种不锈钢带肋实验段中的蒸汽传热和摩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实验段的宽高比分别为0.25、0.5、1、2、4,肋角度分别为30°、45°、60°、90°,雷诺数为10 000~80 000,由此建立了反映雷诺数、肋角度和通道宽高比影响的传热和摩擦特性实验关联式.结果表明:带肋面宽度的增加使得蒸汽的传热和摩擦阻力增大;雷诺数的增加使得蒸汽的传热显著增强,但是对流动摩擦因子的影响不大;肋角度为60°时蒸汽传热和摩擦系数最大.该结果可为先进的高温燃气透平蒸汽冷却叶片的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带肋矩形通道 蒸汽冷却 换热特性 摩擦特性
下载PDF
变压器片式散热器传热特性优化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梁义明 敖明 +3 位作者 朱大铭 赵琦明 曹晓峰 蒋志鹏 《变压器》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34,共3页
本文中作者针对变压器片式散热器传热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确定了相关传热特性和换热效率的变化规律,给出了研究结果。
关键词 散热器 传热特性 变压器
下载PDF
风机出口加装导流板对空冷单元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程友良 丁丽瑗 胡宏宽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51-555,共5页
针对某600MW直接空冷凝汽器单元的典型结构,建立了在风机出口安装空气导流板的空冷单元物理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加装导流板前后空冷单元的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导流板数量和形状对内部空气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针对某600MW直接空冷凝汽器单元的典型结构,建立了在风机出口安装空气导流板的空冷单元物理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加装导流板前后空冷单元的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导流板数量和形状对内部空气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冷单元风机出口加装一定数量和形状的导流板能提高冷却空气流场的均匀性,降低管束表面局部高温区的温度,从而提高空冷凝汽器的换热效果;安装8块导流板时效果最好,且弓形导流板对空冷凝汽器散热效果的改善要比长方形导流板和弯曲面形导流板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空冷凝汽器 空冷单元 风机出口 导流板 流动特性 传热特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间歇热处理抑制热伤害提高黄瓜贮藏品质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娜 杨昭 +2 位作者 陈爱强 赵松松 陈明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56-261,共6页
为了研究间歇热处理抑制黄瓜热伤害及对其贮藏品质的影响,以38℃热水为介质,分别对黄瓜进行连续处理60 min(H组)、及每连续处理10 min便放到常温水(20℃)中回温的间歇处理(I组),其中I组总有效热处理时间为60 min。处理后将所有黄瓜转移... 为了研究间歇热处理抑制黄瓜热伤害及对其贮藏品质的影响,以38℃热水为介质,分别对黄瓜进行连续处理60 min(H组)、及每连续处理10 min便放到常温水(20℃)中回温的间歇处理(I组),其中I组总有效热处理时间为60 min。处理后将所有黄瓜转移到温度12℃、相对湿度90%的冷库中贮藏15 d。测量了热处理过程中黄瓜内部组织温度分布;记录了贮藏期间黄瓜某些品质及抗氧化酶活性指标的变化,如呼吸速率、细胞膜透性、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等。结果显示,与CK组(不做任何处理)相比,H组有较高的呼吸强度、失重率、细胞膜透性及较低的硬度,表明H组出现了热伤害现象,同时H组和CK组在抗氧化酶活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别(P>0.05)。贮藏结束时,H组呼吸速率、硬度、相对电导率分别是CK组的1.19倍、92%及1.13倍。I组在品质及抗氧化酶活性方面均表现较佳。贮藏结束时,I组呼吸强度、失重率、POD、CAT、SOD活性分别是CK组的80%、55%、1.41倍、1.67倍及1.24倍。此外,通过对黄瓜内部组织温度的动态分析得:热处理过程中黄瓜组织所达到最高温度及在该温度下连续时间是造成黄瓜热伤害的内在因素;具有较快温度变化的热处理前期是黄瓜产生热处理保鲜效果的重要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贮藏 品质控制 热处理 间歇热处理 热伤害 黄瓜 传热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