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化气船货物压缩机处所的通风系统设计 被引量:3
1
作者 安毓辉 《船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0-44,共5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液化气船货物压缩机处所 (包括货物压缩机室、电动机室、惰性气体室 )的通风系统的设计 ,由于液化气船在此类处所有特殊的通风要求 ,因此本文结合了实船设计的经验 ,较详细地描述了该处所的通风要求 ,风量计算 ,系统设计... 本文主要介绍了液化气船货物压缩机处所 (包括货物压缩机室、电动机室、惰性气体室 )的通风系统的设计 ,由于液化气船在此类处所有特殊的通风要求 ,因此本文结合了实船设计的经验 ,较详细地描述了该处所的通风要求 ,风量计算 ,系统设计与布置和设备选型的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气船 货物压缩机 机械通风 设备发热量 风量计算 GL规范 通风系统设计
下载PDF
基于CFD正交实验的锂电池化成机构热效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关玉明 葛浩 +2 位作者 刘树根 王进 尹雪瑶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85-1788,1809,共5页
通过锂电池生热机理和散热机理分析,得到影响化成机构散热效果的四因素:散热片厚度、电池横向间距、电池与架体上表面间距、电池纵向间距。利用ANSYS流固耦合传热仿真结合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分析了四因素对化成机构温度场的影响。单... 通过锂电池生热机理和散热机理分析,得到影响化成机构散热效果的四因素:散热片厚度、电池横向间距、电池与架体上表面间距、电池纵向间距。利用ANSYS流固耦合传热仿真结合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分析了四因素对化成机构温度场的影响。单因素实验揭示了散热效果随各因素的变化规律,为确定正交实验因素水平提供了依据。正交实验表明了各因素对散热效果的影响程度,极差分析得到了最优组合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最优组合方案可将电池散热至25.32℃,实验结果表明方案可将电池散热至25.21℃,说明了优化方案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化成 生热 散热 ANSYS 正交实验
下载PDF
中国东南地区岩石生热率分布特征 被引量:81
3
作者 赵平 汪集 +1 位作者 汪缉安 罗定贵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92-305,共14页
基于500余块岩石样品的生热率实测值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中国东南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岩性和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岩石生热率的分布特征,揭示出华南沉积区地层在晚元古代一寒武纪和侏罗纪出现两次生热率高峰,花岗岩具有... 基于500余块岩石样品的生热率实测值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中国东南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岩性和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岩石生热率的分布特征,揭示出华南沉积区地层在晚元古代一寒武纪和侏罗纪出现两次生热率高峰,花岗岩具有异常高的生热率背景。岩石生热率以粤中-赣南为核心,向外扩展呈下降趋势;政和-大埔断裂带西侧生热率明显高于东侧火山岩出露区;扬子沉积区明显低于华南区。按区域岩石生热率分布可以划分为三个区:南区生热率背景值超过2.8μW/m3,东区介于2.1~2.8μW/m3,北区普遍低于2.1μW/m3。岩石生热率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基底生热元素的丰度和岩浆活动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生热率 分布特征 东南地区
下载PDF
新疆北部地区岩石生热率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4
作者 倪守斌 满发胜 +1 位作者 王兆荣 黎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08-414,共7页
在大量岩石样品分析数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疆北部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岩性和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岩石生热率的分布特征,讨论了岩石生热率与大地构造单元地质特征之间的关系.根据岩石中 K、 Th 、 U 的含量和地壳各结... 在大量岩石样品分析数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疆北部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岩性和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岩石生热率的分布特征,讨论了岩石生热率与大地构造单元地质特征之间的关系.根据岩石中 K、 Th 、 U 的含量和地壳各结构层的岩石组成,计算了地壳各壳层放射性生热元素的含量,系统研究了新疆北部地区岩石与各时代地层的平均生热率及其变化.岩石生热率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基底生热元素的丰度和岩浆活动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热元素 岩石 生热率 新疆 时空分布
下载PDF
燥热化“毒”在消渴病病机中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黄晓芳 陈永华 +5 位作者 倪洪岗 徐寒松 赵伟 杨娟 邓闵心 李方怡 《陕西中医》 2020年第5期656-659,共4页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是在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基础上产生的多种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可归属于中医学"消渴"的范畴。消渴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常常表现为"三多...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是在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基础上产生的多种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可归属于中医学"消渴"的范畴。消渴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常常表现为"三多一少"的症状,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燥热"贯穿消渴病发展始终,燥热日久化生火热、湿热、痰热、瘀热毒邪,诸邪蕴结,毒邪内陷脏腑,加重消渴病情,形成复杂的病机变化,导致变证百出,如水肿、痈疽、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等病证,顽固难愈。历代诸多医家,在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方面都有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文章从"燥热化毒"的角度来分析消渴病病因病机特点,为临床防治消渴及其并发症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燥热化毒 消渴病 病机 火热之毒 湿热之毒 痰热之毒 瘀热之毒
下载PDF
热流─生热率线性关系研究综述 被引量:8
6
作者 赵平 汪集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5年第2期16-31,共16页
热流-生热率线性关系的发现被视为理论地热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定义了数十个热流省。但是,这一线性关系至今仍缺乏可信的理论基础。本文概述了热流-生热率线性关系的发展历史,综合介绍了20多年来在地质、地球... 热流-生热率线性关系的发现被视为理论地热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定义了数十个热流省。但是,这一线性关系至今仍缺乏可信的理论基础。本文概述了热流-生热率线性关系的发展历史,综合介绍了20多年来在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方面为正确理解这一经验线性关系的内在涵义而展开的研究,并对现有大陆热流省的资料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 生热率 热流省 生热元素 地热流
下载PDF
烧山火针刺手法的临床应用概况 被引量:7
7
作者 周驰 徐世芬 《中医药导报》 2016年第1期100-102,共3页
通过综述烧山火手法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骨骼及肌肉系统等疾病中的应用情况,认为烧山火可提高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挖掘与传承。
关键词 针刺治疗 手法 烧山火
下载PDF
基于“湿热生虫”理论探析疮证治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树元 张沁园 张潇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11期145-148,共4页
瘑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中医外科疾病,常见瘙痒、渗出以及脱屑等临床表现。该病极其顽缠,病情迁延,可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中国古代对瘑疮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时期。古代医家对于瘑疮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论述颇详,但对其证... 瘑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中医外科疾病,常见瘙痒、渗出以及脱屑等临床表现。该病极其顽缠,病情迁延,可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中国古代对瘑疮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时期。古代医家对于瘑疮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论述颇详,但对其证治分型却鲜有记载。“湿热生虫”是中医特色理论之一,是对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笔者通过对中医文献的研究,认为瘑疮为病,当主责于“湿热生虫”。在中医“湿热生虫”理论的基础上,笔者又将该病分为虫邪在表、虫在肌肉、虫入血分及虫毒日久四型,并分别对每一分型的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进行总结,以期为瘑疮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瘑疮 掌跖脓疱病 手足湿疹 湿热生虫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索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湿热生虫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秋平 邵明义 +3 位作者 方雨萱 毕倩 崔鸿雁 吕兰青 《河南中医》 2022年第10期1578-1581,共4页
目的:探索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湿热生虫的关系及清热祛湿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行性。方法:以“幽门螺杆菌”和“中药”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文献,将筛选和规范后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药物的... 目的:探索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湿热生虫的关系及清热祛湿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行性。方法:以“幽门螺杆菌”和“中药”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文献,将筛选和规范后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药物的性味、归经等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基于关联规则进行组方规律分析,对方剂进行聚类分析,挖掘出核心药物组合,并在此基础上生成新方。结果:共筛选出92首方剂,141味中药;四气以寒性、温性、平性为主;五味以辛味、苦味、甘味为主;归经以脾经、胃经为主;功效以补虚、清热、理气、化痰、祛湿为主;药物以清热祛湿类药物为主;挖掘出3首核心方,分别由蒲公英、黄连、甘草、木香、半夏、白芍、黄芪、陈皮、白术、茯苓等药物组成。结论: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以扶正清热祛湿为主,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湿热生虫存在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湿热生虫 清热祛湿 数据挖掘
下载PDF
连铸方坯一火成材轧制工艺改进
10
作者 吕培 《轧钢》 1996年第4期38-41,共4页
介绍了山东省莱钢、济钢、石横特钢及淄钢4个企业对小型和线材轧机进行轧制工艺技术改造,实现了120~150mm连铸方坯一火成材的情况。
关键词 连铸坯 一火成材 技术改造 轧制
下载PDF
Effect of heat-producing needling technique on the local skin temperature:A clinical study 被引量:3
11
作者 Zehuan LIAO Yan ZHAO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CSCD 2020年第3期202-206,共5页
Objective:This clinical study was performed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heat-producing acupuncture(HPA)treatment on the local skin temperature of Zusanli(足三里ST36)acupoint in healthy participants.Methods:30 healthy ... Objective:This clinical study was performed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heat-producing acupuncture(HPA)treatment on the local skin temperature of Zusanli(足三里ST36)acupoint in healthy participants.Methods:30 healthy participants received four successive sessions of heat-producing acupuncture(HPA),non-acupoint HPA(NAHPA),normal stable acupuncture(Norm)and non-invasive sham acupuncture(Sham)on the ST36 acupoint in random order.Within each treatment session,the local skin temperature of ST36 acupoint and basal body temperature of each participant were measured at 1 min before needle insertion(T1 B),just after needle insertion and manipulation(T0),5 min after needle insertion(T5)and 5 min after needle removal(T5 A).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cores of the participants’perceived needling and heat sensation felt during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period(T0-T5)were also recorded on a scale of 1 to 10.Results:Intra-session group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the different time points in the HPA treatment session group demonstrates that ST36 local skin temperature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between T1 B and T0,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0 and T5 an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5 and T5 A.For intersession group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ll treatment session groups,the increase in local skin temperature of ST36 acupoint between T0 and T5 in the HPA treatment sess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NAHPA treatment session group(P<0.01),Norm treatment session group(P<0.01)and Sham treatment session group(P<0.01).The decrease in local skin temperature of ST36 acupoint between T5 and T5 A in the HPA treatment session group was also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ose of NAHPA treatment session group(P<0.05),Norm treatment session group(P<0.01)and Sham treatment session group(P<0.001).Conclusion:Our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that HPA treatment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other three treatments in elevating the local skin temperature of ST36 acupoint temporarily.Our results also align with those of m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Shaoshanhuo heat-producing needling Setting fire on the mounta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ocal skin temperature Nitric oxide
原文传递
Observations on the Treatment of 37 Cases of Senile Prostate Hyperplasia with Acupuncture
12
作者 杨运宽 敖有光 +1 位作者 胡幼平 朱忠春(翻译)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05年第6期17-20,共4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senile 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 Methods: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10-30 times; 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 (IPSS...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senile 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 Methods: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10-30 times; 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 (IPSS) and quality of life index (QOL) were used to assess IPSS and QOL scores of th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IPSS and QOL of the patients were 22.1±6.7 and 4.5±0.6 respectively,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9.1±4.3 and 1.9±1.1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PSS and QOL between pre-treatment and post-treatment(P〈 0.01). Conclusion: Acupuncture can relie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rostate hyperplasia and rais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state Hyperplasia ACUPUNCTURE heat-producing Needling
原文传递
华北地台岩石放射性元素与现代大陆岩石圈热结构和温度分布 被引量:45
13
作者 迟清华 鄢明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8-48,共11页
在华北地台1.4×106km2的范围内系统采集了12193个岩石样,组合成1207件分析样,对放射性产热元素K,Th,U进行了测试,同时由国家一级岩石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监控分析质量.根据岩石中K,Th,U的含量和地壳各结构层的岩石组成,计算... 在华北地台1.4×106km2的范围内系统采集了12193个岩石样,组合成1207件分析样,对放射性产热元素K,Th,U进行了测试,同时由国家一级岩石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监控分析质量.根据岩石中K,Th,U的含量和地壳各结构层的岩石组成,计算了地壳各壳层放射性产热元素的含量,系统研究了华北地台岩石与各时代地层的平均热产生率及其变化,并建立了华北地台现代大陆岩石圈的热结构和温度分布.应用一维稳志热传导模型,求得了华北地台岩石圈的深度-平均地温分布曲线.地表热流密度分布和岩石圈深度-地温分布曲线研究表明,现今华北地台壳内熔融作用不明显。与世界上其他大的稳定克拉通区相比,华北地台地壳活动性较大,具有准地台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放射性元素 大陆 岩石圈 热结构 温度分布
下载PDF
“陆氏针灸”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22
14
作者 孙懿君 吴耀持 +2 位作者 张峻峰 李艳 王滢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3期234-236,共3页
目的评价"陆氏针灸"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2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平补平泻手法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 目的评价"陆氏针灸"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2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平补平泻手法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VAS、PPI及PR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VAS、PPI及PR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VAS、PPI及PRI评分与同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为7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陆氏针灸"烧山火针刺手法是一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及临床症状和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烧山火 颈椎病 神经根型 刺法
下载PDF
热补针法对风寒湿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浆中能量代谢相关基因Atp 5O、Atp 6V1B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杜小正 王金海 +5 位作者 张星华 田杰祥 秦晓光 方晓丽 田亮 袁博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3-307,333,共6页
目的:观察热补针法对风寒湿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浆中能量代谢相关基因ATP合成酶亚单位O(Atp 5O)、溶酶体V1亚单位B 2(Atp 6V1B2)表达的影响,探讨热补针法"取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 目的:观察热补针法对风寒湿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浆中能量代谢相关基因ATP合成酶亚单位O(Atp 5O)、溶酶体V1亚单位B 2(Atp 6V1B2)表达的影响,探讨热补针法"取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风寒湿阻型RA患者随机分为热补针法组、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取关元、气海、足三里和关节局部腧穴,热补针法组施以热补针法,对照组施以平补平泻法,1次/d,连续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同时招募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RT-PCR法检测正常人及患者外周血中Atp 5O、Atp 6V1B2 mRNA的表达。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热补针法组证候积分降低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前RA患者外周血中Atp 5O、Atp 6V1B2 mRNA表达均较正常人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tp 5O、Atp 6V1B2 mRNA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上调(P<0.05),且热补针法组的上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Atp 5O、Atp 6V1B2 mRNA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补针法上调血浆中能量代谢相关基因Atp 5O、Atp 6V1B2的表达是改善风寒湿阻型RA患者症状和"取热"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手针 热补针法 ATP合成酶亚单位O 溶酶体V1亚单位B2
原文传递
间接测热法和回归法估测棉籽粕和玉米蛋白粉在蛋鸡中的代谢能和净能值 被引量:15
16
作者 宁冬 呙于明 +1 位作者 王永伟 彭运智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68-977,共10页
本研究旨在通过间接测热法和回归法估测蛋鸡棉籽粕和玉米蛋白粉的代谢能(ME)和净能(NE)值。试验选用504只32周龄体重一致的健康矮小型粉壳蛋鸡,随机分为7个处理,每个处理2个重复,每个重复36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 本研究旨在通过间接测热法和回归法估测蛋鸡棉籽粕和玉米蛋白粉的代谢能(ME)和净能(NE)值。试验选用504只32周龄体重一致的健康矮小型粉壳蛋鸡,随机分为7个处理,每个处理2个重复,每个重复36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棉籽粕或玉米蛋白粉按不同比例(5%、10%和20%)替代基础饲粮组成的试验饲粮。测定每1种饲粮的NE值时,将2组的蛋鸡预试7 d后,分别安排到2个相同的呼吸室中测定其3 d内采食饲粮过程中的产热量(HP);当基础饲粮的测定期结束后,测定蛋鸡绝食后1~72 h的HP。绝食代谢产热可用来估测蛋鸡的维持净能需要(NEm),通过析因法计算蛋鸡对饲粮的NE摄入量,并建立饲粮ME和NE值与待测原料替代比例之间的回归方程,从而推测出其ME和NE值。结果发现:蛋鸡在绝食第3天的HP和呼吸熵值极显著低于第2天(P<0.01);随着饲粮中棉籽粕或玉米蛋白粉替代比例的提高,蛋鸡采食单位重量饲粮后的热增耗逐渐提高;饲粮的有效能值[表观代谢能(AME)、氮校正表观代谢能(AMEn)和NE]随玉米蛋白粉替代比例的提高而逐渐升高,但随棉籽粕替代比例的提高而逐渐降低;根据饲粮有效能值与待测原料替代比例之间的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后,得到棉籽粕的AME和AMEn值分别为10.61和9.45 MJ/kg DM,玉米蛋白粉的AME和AMEn值分别为17.62和15.80 MJ/kg DM,其中棉籽粕替代组饲粮NE=-2.321X1+8.676(R2=0.739 3),玉米蛋白粉替代组饲粮NE=3.210X2+8.880(R2=0.889 4),式中X1和X2分别代表饲粮中棉籽粕和玉米蛋白粉的替代比例。因此,在(20±1)℃的环境温度下,当矮小型粉壳蛋鸡处于产蛋高峰期时,棉籽粕和玉米蛋白粉的NE估测值分别为6.35和12.09 M J/kg DM,NE/AM E分别为59.91%和68.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能 代谢能 蛋鸡 棉籽粕 玉米蛋白粉 产热量
下载PDF
华南陆缘火成岩区差异性地壳热结构及地热意义 被引量:10
17
作者 蔺文静 王贵玲 甘浩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4-557,共14页
高产热花岗岩是重要的壳内热源之一,我国华南陆缘花岗岩体分布广泛,为该区浅表热量的生成及聚集提供了可能。本文在简述区内花岗岩资源分布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区内主要花岗岩体的放射性生热特征,并结合区内近些年施工的地热勘探深钻,... 高产热花岗岩是重要的壳内热源之一,我国华南陆缘花岗岩体分布广泛,为该区浅表热量的生成及聚集提供了可能。本文在简述区内花岗岩资源分布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区内主要花岗岩体的放射性生热特征,并结合区内近些年施工的地热勘探深钻,对重点地热勘查区的深部地温场分布、地热通量、地壳热结构等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华南陆缘浅表地热资源的聚热模式。分析认为,华南陆缘地区具有“幔源供热-壳内生热-断裂传热-盖层保热”的四元聚热模式,其中,花岗岩体的放射性生热率是影响区内浅部地温场的主要因素之一,粤北—赣南岩体的生热率明显高于漳州地区的花岗岩体,其近似“热壳冷幔”型或“温壳温幔”型岩石圈热结构与漳州“热幔冷壳”型岩石圈热结构有一定的差异;断裂构造及盖层条件对于地下热量聚集及散失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华南陆缘地热资源的成因、控热因素,以及今后该地区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与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热花岗岩 大地热流 地壳热结构 热源机制 华南陆缘
下载PDF
“烧山火”与“透天凉”针法对热证模型家兔肛温及血清内毒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周海燕 杨洁 +1 位作者 冯跃 杨慎峭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比较传统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对热证模型家兔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烧山火组、透天凉组。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ET)制造热证模型。治疗组动物选取"曲池&qu... 目的:比较传统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对热证模型家兔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烧山火组、透天凉组。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ET)制造热证模型。治疗组动物选取"曲池"穴,分别施以"烧山火"补法和"透天凉"泻法各1次。用体温计检测各组家兔基础肛温及治疗前后肛温,用鲎试剂检查法检测血清ET含量。结果:造模后家兔肛温和血清ET含量增高(均P<0.01)。治疗两组与模型组相比肛温显著降低(P<0.05,P<0.01),ET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透天凉组ET含量较烧山火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烧山火""透天凉"确能降低实热模型家兔血清ET含量,且"透天凉"退热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山火 透天凉 热证 肛温 血清内毒素
原文传递
岐黄针疗法治疗腰痛激发温热感思考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昆 杨娟 +1 位作者 贺君 陈振虎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1期5-8,共4页
岐黄针疗法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振虎教授创立的,它源于《灵枢》九针、五刺法及经筋理论,是一种取穴精要、操作便捷、疗效显著的针刺疗法,特别对于颈肩腰腿痛治疗效果良好,在临床操作及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治疗后出现局... 岐黄针疗法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振虎教授创立的,它源于《灵枢》九针、五刺法及经筋理论,是一种取穴精要、操作便捷、疗效显著的针刺疗法,特别对于颈肩腰腿痛治疗效果良好,在临床操作及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治疗后出现局部温热感,甚至有温热感循经传导的现象,参考历代对于“烧山火”手法的解析,提出岐黄针疗法“输刺”和“合谷刺”的复合操作手法也可能达到针下热感,从一定意义上讲岐黄针的复合刺法也是对“烧山火”手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岐黄针疗法 陈振虎 烧山火
下载PDF
短刺加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20
作者 冯军 谢宇锋 +3 位作者 任蓉 陈赟 杨丽霞 彭志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5期1172-1174,共3页
目的:观察短刺配合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随机分成普通针刺组、短刺组、烧山火组、短刺+烧山火组、中药组各32例,普通针刺组选取夹脊穴针刺,短刺组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选取阿是... 目的:观察短刺配合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随机分成普通针刺组、短刺组、烧山火组、短刺+烧山火组、中药组各32例,普通针刺组选取夹脊穴针刺,短刺组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选取阿是穴行短刺法,烧山火组则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选取阿是穴及大椎穴行烧山火手法,短刺+烧山火组则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选行短刺后行烧山火,中药组则予口服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汤剂,均治疗10次一个疗程后,观察其临床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各组治疗后临床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前后临床证候积分差值各组之间差异不全相同(P>0.05),短刺+烧山火组在降低临床证候积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短刺+烧山火组在临床疗效的愈显率方面与其余各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用短刺配合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刺 烧山火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