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2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产侧倾碟瓣二尖瓣替换10年以上随访 被引量:36
1
作者 徐志云 张宝仁 +3 位作者 朱家麟 郝家骅 陈如坤 蔡用之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35-137,共3页
随访1978年9月~1983年3月期间136例国产侧倾碟瓣二尖瓣替换10年以上结果。早期死亡率为6.6%。早期存活127例累计随访时间1141病人-年,术后5、10年存活率分别为89.8%和81.7%,晚期死亡率为1... 随访1978年9月~1983年3月期间136例国产侧倾碟瓣二尖瓣替换10年以上结果。早期死亡率为6.6%。早期存活127例累计随访时间1141病人-年,术后5、10年存活率分别为89.8%和81.7%,晚期死亡率为1.7%病人-年。血栓栓塞、抗凝相关的出血、瓣膜衰坏、人工瓣心内膜炎和瓣周漏等发生率分别为0.4、0.8、0.1、0.1、0%病人-年。术后5、10年无死亡和瓣膜相关并发症概率分别为88.9%和78.5%。晚期心功能Ⅰ级为64.4%,Ⅱ级25.6%,Ⅲ级8.9%。结果表明,国产侧倾碟瓣不失为符合国情的优选人工瓣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瓣膜 二尖瓣 替换术 心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丙泊酚和七氟醚复合麻醉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38
2
作者 施乙飞 韩建阁 +1 位作者 翟文倩 耳建旭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9-402,共4页
目的比较丙泊酚和七氟醚复合麻醉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择期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80例,性别不限,ASA分级Ⅱ或Ⅲ级,年龄65~72岁,体重60~80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 目的比较丙泊酚和七氟醚复合麻醉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择期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80例,性别不限,ASA分级Ⅱ或Ⅲ级,年龄65~72岁,体重60~80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丙泊酚复合麻醉组(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0.5—2.0μg/ml;七氟醚复合麻醉组(s组)吸入0.5%-2.5%七氟醚维持麻醉。分别于诱导后即刻(T0)、术毕(T1)、术后6、12和24h(T2-4)时采集上腔静脉血样,测定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浓度。于术前1d、术后3、7和30d时测定认知功能。结果与P组比较,S组T1,2时血浆MMP-9、S100β蛋白、NSE的浓度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升高(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麻醉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优于七氟醚复合麻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异丙酚 麻醉药 吸入 心肺转流术 心脏瓣膜 人工 认知障碍 老年人
原文传递
康复护理对心脏双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梁继娟 方文 +2 位作者 诸蕊玉 伍雪冰 陈如红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724-726,共3页
目的 观察康复护理对心脏双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风湿性心脏病双瓣置换术患者 6 0例 ,随机分为康复组 31例和对照组 2 9例。康复组除行常规护理外 ,同时实施系统、规范的康复护理 ;对照组则行常规护理和随意自... 目的 观察康复护理对心脏双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风湿性心脏病双瓣置换术患者 6 0例 ,随机分为康复组 31例和对照组 2 9例。康复组除行常规护理外 ,同时实施系统、规范的康复护理 ;对照组则行常规护理和随意自我锻炼。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监护时间、住院天数、术后第 2 0天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术后住院天数和第 2 0天心功能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康复组术后第 2 0天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10项指标评价P均 <0 .0 0 0 1,术后监护时间也较对照组平均缩短了 7.5h ,且并发症发生率下降了 19%。结论 康复护理能有效降低心脏病双瓣置换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心脏康复 ,缩短监护时间和住院天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患者 康复护理 住院天数 对照组 双瓣膜置换术 心功能 自我锻炼 结论 实施系统
原文传递
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成人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4
作者 施红 徐爱芬 +3 位作者 李黎 余秀华 张宏 任森根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64-166,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MTEE)在成人房间隔缺损 (ASD)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MTEE行术前筛选、术中监测和术后随访。结果  3 6例经MTEE诊断为各型ASD ,12例符合治疗适应证 ( 3 3 % )。 18例用球囊导管探测ASD大小。M... 目的 探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MTEE)在成人房间隔缺损 (ASD)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MTEE行术前筛选、术中监测和术后随访。结果  3 6例经MTEE诊断为各型ASD ,12例符合治疗适应证 ( 3 3 % )。 18例用球囊导管探测ASD大小。MTEE的声像直径和球囊探测的伸张直径高度相关 (r =0 .95 ,P <0 .0 0 1) ,伸张直径 (cm ) =1.2 1(MTEE声像直径 ) -0 .13。 11例成功行关闭治疗。结论MTEE在选择适应症、监测球囊导管和关闭器位置、显示小量残余分流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可试用MTEE的声像直径估测伸张直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人工心脏瓣膜 超声心动图 治疗
原文传递
70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及其主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左景珍 于昂 +4 位作者 李卫民 戴继民 王强 姜楠 李庆和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54-356,共3页
目的 探讨影响或导致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死亡及主要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 70 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及主要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心功能Ⅲ~Ⅳ级 ,心胸比≥ 0 70 ,左... 目的 探讨影响或导致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死亡及主要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 70 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及主要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心功能Ⅲ~Ⅳ级 ,心胸比≥ 0 70 ,左心室舒张末内径≥ 70mm ,术中心脏阻断时间过长及体外循环时间过长 ,术中心肌保护不满意等有关。 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及主要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心功能、术中心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 并发症 临床分析 围手术期 死亡
原文传递
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华法林给药模型的验证 被引量:20
6
作者 余靓平 宋洪涛 +2 位作者 曾志勇 王齐敏 邱罕凡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14-619,共6页
目的对目前已建立的3种华法林个体化给药模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进行验证,评价模型的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患者进行细胞色素P4502C9S3(CYP2C9S3)、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 目的对目前已建立的3种华法林个体化给药模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进行验证,评价模型的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患者进行细胞色素P4502C9S3(CYP2C9S3)、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1639G〉A(VKORC1—1639G〉A)进行基因分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信息,并记录华法林的实际稳定维持剂量。将相应变量代入Wen、Ohno、IWPC模型,分别计算3种模型的预测剂量。用预测剂量与实际稳定维持剂量的差值(平均绝对差值、百分绝对差值)和相关性回归系数砰比较模型的准确性;用预测剂量落入实际维持剂量4-20%范围内(理想剂量)的百分比评价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130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达稳定维持剂量的患者纳入本研究,用于3个模型的验证。准确性比较:Wen模型的差值最小(3.74mg/周),其次是Ohno模型(4.07mg/周),IWPC模型最大(5.05mg/周);Wen模型的相关性回归系数砰最大(40.2%),其次是Ohno模型(38.2%),IWPC模型最小(26.7%)。临床实用性比较:低剂量组中,Wen模型落入理想剂量范围比例最大(50.0%);在中剂量组(患者占比最大组)中,3个模型的表现均好,其中Ohno模型落入理想剂量范围比例最大(85.29%);无患者划入高剂量组。结论3个模型中,Wen模型最准确;另外,Wen模型在低剂量组患者中临床实用性最好,Ohno模型在中剂量组患者中临床实用性最好。但这些模型均不适用于中国汉族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 基因 心脏瓣膜 人工 药物设计
原文传递
大剂量磷酸肌酸钠预先给药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敖虎山 苏建林 李长营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4-346,共3页
目的 探讨大剂量磷酸肌酸钠预先给药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246例,年龄42~71岁,体重45~80 kg,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S组,n=122)和磷酸肌酸钠预先给药组(CP组,n=124... 目的 探讨大剂量磷酸肌酸钠预先给药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246例,年龄42~71岁,体重45~80 kg,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S组,n=122)和磷酸肌酸钠预先给药组(CP组,n=124).CP组切皮时开始中心静脉输注磷酸肌酸钠10g(溶于100ml生理盐水),输注时间60 min,NS组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前、术后第1天和第5天采集颈内静脉血样,检测血清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活性,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浓度,观察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的发生情况及自动复跳情况,记录使用正性肌力药多巴胺(≥5 μg·kg-1·min-1)和肾上腺素的患者例数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与NS组比较,CP组术后第1天和第5天血清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活性及心肌肌钙蛋白I浓度降低,使用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患者例数减少,术后心律失常和心肌梗塞的发生率降低,自动复跳率及左室射血分数升高(P〈0.05).结论 大剂量磷酸肌酸钠(10 g)预先给药可减轻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肌酸 心脏瓣膜 心肌再灌注损伤
原文传递
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在双瓣膜置换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8
8
作者 陈林 肖颖彬 +2 位作者 肖娟 陈柏成 王学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371-375,共5页
目的探讨双瓣膜置换术中更有效的心肌保护措施。方法纳入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005年6~12月32例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主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DVR)患者进行心肌保护研究,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8例。顺行性灌注组(顺灌... 目的探讨双瓣膜置换术中更有效的心肌保护措施。方法纳入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005年6~12月32例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主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DVR)患者进行心肌保护研究,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8例。顺行性灌注组(顺灌组):主动脉根部顺行性灌注冷血心脏停搏液,完成二尖瓣置换术(MVR),再经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灌注冷血心脏停搏液,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AVR);逆行灌注组(逆灌组):经冠状静脉窦间断逆行灌注冷血心脏停搏液,完成DVR;顺灌+逆灌组:按顺行性灌注方法先完成MVR,再采用逆行灌注方法完成AVR;心脏不停跳组: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体外循环机氧合血,心脏不停跳下完成DVR。观察4组术后早期临床疗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Hitachi715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乳酸释放率,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心肌线粒体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结果32例患者无手术死亡,均痊愈出院。心脏不停跳组主动脉阻断80 min时心肌乳酸释放率,术后第1 d血清cTnI,CK-MB含量,缝闭右心房时心肌线粒体MDA的含量分别为13.59%±6.27%、(1.17±0.25)ng/ml、(56.43±16.50)U/L、(2.18±1.23)nmol(/ng.prot),均明显低于逆灌组[33.49%±8.29%、(1.82±0.58)ng/ml、(78.31±21.27)U/L、(5.07±2.35)nmol/(ng.prot),P<0.05]和逆灌+顺灌组[20.87%±7.22%(、1.49±0.23)ng/ml(、66.67±19.13)U/L、(4.34±1.73)nmol(/ng.prot),P<0.05];与顺灌组[18.83%±5.97%、(1.41±0.32)ng/ml、(63.21±37.52)U/L、(3.46±1.62)nmol(/ng.pro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VR中,以上4种心肌保护方法均有效,但心脏不停跳组和顺灌组效果最好,应优先选择;顺行性灌注+逆行灌注操作方便,不影响手术,逆行灌注时间短,也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心脏瓣膜疾病 双瓣膜置换术 假体置入手术 心肌保护
原文传递
小瓣环主动脉瓣替换手术的策略 被引量:16
9
作者 吴洪斌 胡盛寿 +2 位作者 祁国奇 宋云虎 董超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7-249,共3页
目的 探讨小瓣环主动脉瓣病变行主动脉瓣替换加瓣环扩大手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对 45例小瓣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在主动脉瓣替换时 ,进行瓣环扩大手术。术中探查主动脉瓣瓣环直径 15~ 2 2mm。瓣环扩大方法为Manouguian法 39例 ,Nick... 目的 探讨小瓣环主动脉瓣病变行主动脉瓣替换加瓣环扩大手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对 45例小瓣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在主动脉瓣替换时 ,进行瓣环扩大手术。术中探查主动脉瓣瓣环直径 15~ 2 2mm。瓣环扩大方法为Manouguian法 39例 ,Nicks法 5例 ,Konno法 1例。术后患者随访时间为 ( 6 2± 3 4 )年。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死亡 2例 ,无严重的出血并发症 ;平均输血量为376 5ml,11例术后未输血 ;随访无远期死亡。左心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有显著缩小 ,而不同瓣环的血液动力学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患者NYHA心功能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 结论 小瓣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进行主动脉瓣替换的同时 ,应用Manouguian法扩大瓣环 ,近、远期效果良好 ,无血液动力学意义的跨瓣压差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主动脉瓣 人工心脏瓣膜 心血管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影响华法林抗凝疗效的人口学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徐丹 刘媛 +4 位作者 钟诗龙 杨敏 林曙光 余细勇 劳海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0-753,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维持剂量的人口学因素,以指导术后的抗凝治疗。方法:收集85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资料,分别将华法林维持剂量与性别、年龄、体表面积、吸烟、饮酒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维持剂量的人口学因素,以指导术后的抗凝治疗。方法:收集85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资料,分别将华法林维持剂量与性别、年龄、体表面积、吸烟、饮酒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这些人口学因素对华法林维持剂量的影响。结果:(1)女性患者华法林的维持剂量和PT-INR(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都要比男性患者小。(2)华法林维持剂量与年龄呈负相关(r=-0.250,P<0.001),与体表面积呈正相关(r=0.337,P<0.001)。(3)年龄和体表面积可以解释华法林维持剂量个体差异的17.9%。结论:本研究证实一些人口学因素例如年龄和体表面积可以解释华法林维持剂量的部分个体差异,接下来还需进一步地探讨其他因素,例如遗传因素对华法林剂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 人工 华法林 人口学因素 抗凝治疗
下载PDF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12例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1
作者 董力 石应康 +2 位作者 田子朴 黄旭中 袁宏声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465-467,共3页
目的 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抗凝治疗的方法 ,以及抗凝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方法 随访 12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妇女妊娠、分娩期抗凝治疗情况。结果  12例患者整个妊娠期均采用口服抗凝药治疗 (除 1例曾停服半月外 ... 目的 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抗凝治疗的方法 ,以及抗凝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方法 随访 12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妇女妊娠、分娩期抗凝治疗情况。结果  12例患者整个妊娠期均采用口服抗凝药治疗 (除 1例曾停服半月外 )。国产华法林平均用量为 ( 3 14±0 2 8)mg d( 6例 ) ,进口华法林平均用量为 ( 2 71± 1 2 4 )mg d( 4例 ) ,国产新抗凝 ( 3 14± 1 0 8)mg d( 2例 )。所有孕妇均无严重出血及栓塞等并发症发生 ,8例次有一般性出血现象 ;足月妊娠 10例 ,早产 2例 ,新生儿均无畸形发生 ,仅 1例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正常 ( 2 10 0g)。结论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妇女妊娠期间 ,单一服用较小剂量的华法林 ( <5mg d)行抗凝治疗对孕妇安全、方便 ,且无胎儿畸形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瓣膜 妊娠 华法林 心脏外科手术 抗凝治疗
原文传递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63例瓣周漏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5
12
作者 张宝仁 徐志云 +1 位作者 邹良建 韩庆奇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 总结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PPL)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0年12月至2005年12月25年间诊治的63例PPL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其中二尖瓣位34例,主动脉瓣位29例,全部行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分析PPL的诊断方法和临床分型以... 目的 总结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PPL)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0年12月至2005年12月25年间诊治的63例PPL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其中二尖瓣位34例,主动脉瓣位29例,全部行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分析PPL的诊断方法和临床分型以及术后早、晚期死亡率、死亡原因和并发症等.结果 围术期发生并发症11例(17.5%),死亡5例(7.9%).58例中随访55例,失访3例,晚期死亡5例;长期生存50例,心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 超声心动图随访未发现PPL复发.结论 应重视PPL的病因学、病理生理学以及诊断方法和临床分型的研究.临床中一旦诊断明确,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PPL确实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 人工 瓣周漏 外科手术
下载PDF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体外脉动反应器的初步研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晓伟 徐志云 +4 位作者 张宝仁 黄盛东 韩林 张裕东 叶福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140-1142,共3页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体外脉动反应器应用于组织工程心脏瓣膜应力预适应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流体力学原理,采用特殊材料自行设计制作了体外脉动反应器和预适应应力培养系统;将生物瓣置于反应器中运转,观察生物瓣的工作状态和系统的稳定...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体外脉动反应器应用于组织工程心脏瓣膜应力预适应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流体力学原理,采用特殊材料自行设计制作了体外脉动反应器和预适应应力培养系统;将生物瓣置于反应器中运转,观察生物瓣的工作状态和系统的稳定性。以脱细胞猪主动脉瓣作支架,新生牛主动脉内皮细胞作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叶,静态培养4 d后,置入反应器内进行预适应处理24 h(流量由30 ml/min调至400 ml/min,频率30次/min),观察内皮细胞残留情况,并与静态培养的瓣膜相比较。结果:预适应应力培养系统能产生搏动性液体流,生物瓣正常工作,运转7 d,系统状态稳定。静态培养成功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内皮细胞与瓣叶支架黏附紧密,沿瓣叶表面形成单层细胞层,生长状态良好;动态培养的瓣叶内皮细胞部分被冲刷脱落,但仍有少部分细胞(6.26%)残留黏附。结论:自行设计和构建的体外脉动反应器基本能模拟体内心脏瓣膜的血流动力学,用于组织工程心脏瓣膜预适应研究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 体外脉动反应器 研制 预适应应力培养系统
下载PDF
人工心脏瓣膜瓣周漏3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坚刚 孟旭 +1 位作者 郑斯宏 侯晓彤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58-660,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1993年1月至2005年6月诊治的34例瓣周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主动脉瓣位6例,二尖瓣位28例。9例行内科保守治疗,25例因明显贫血和(或)心功能衰竭(心衰)及内科治疗效果不好...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1993年1月至2005年6月诊治的34例瓣周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主动脉瓣位6例,二尖瓣位28例。9例行内科保守治疗,25例因明显贫血和(或)心功能衰竭(心衰)及内科治疗效果不好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直接修补瓣周漏漏口14例,另10例重新换瓣。结果保守治疗者中,2例在住院期死亡,死因分别为感染性休克、心衰;7例患者随访6~72个月,2例因心衰而死亡,余5例生活良好,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漏口无明显变化,心脏各房室无增大,心功能Ⅱ级。手术治疗者中,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亡3例(12%);生存的21例患者术后随访4~132个月,1例二尖瓣和1例主动脉瓣瓣周漏修补术后瓣周漏复发,21例均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Ⅱ级。结论对瓣周漏引起症状不严重,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明显,心功能良好的患者,可行内科保守治疗,定期随访。对有明显贫血和(或)心功能减退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 人工 手术后并发症 治疗
原文传递
机械瓣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宗社 舒端朝 +2 位作者 魏涛 王小军 王淑霞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脏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的给药方法、影响因素和可达到理想抗凝效果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方法从2003年7月至2006年4月,对113例因瓣膜疾病行人工瓣膜置换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的临床研究。术后按计划采用抗... 目的探讨心脏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的给药方法、影响因素和可达到理想抗凝效果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方法从2003年7月至2006年4月,对113例因瓣膜疾病行人工瓣膜置换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的临床研究。术后按计划采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出院后复查随访由专人负责按照设计时间做INR值的测定。观察出血、栓塞、死亡等瓣膜相关病态事件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结果手术后住院期间无死亡,出院死亡4例,占3.54%,脑出血1例,占0.09%,泌尿系出血1例,占0.09%。出院随访因抗凝出现病态事件的发生率与国外文献报道相近。结论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无关,与患者当时的肝功能有关系。手术后前4天给等剂量华法林,大多患者INR呈持续上升,应根据病情及国人的生理特点给个体化药量。我们推荐INR值在1.8~2.6之间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抗凝效果,且相对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 抗凝药 心脏瓣膜 人工 国际标准化比
下载PDF
右心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2
16
作者 韩林 张宝仁 +4 位作者 朱家麟 郝家骅 徐志云 梅举 邹良建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52-454,共3页
目的 总结右心系统瓣膜心内膜炎的特点和手术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右心系统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 17例 ,其侵犯三尖瓣 6例、肺动脉瓣 4例 ,同时侵犯三尖瓣 +肺动脉瓣 3例 ,肺动脉瓣 +主动脉瓣 3例 ,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与肺... 目的 总结右心系统瓣膜心内膜炎的特点和手术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右心系统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 17例 ,其侵犯三尖瓣 6例、肺动脉瓣 4例 ,同时侵犯三尖瓣 +肺动脉瓣 3例 ,肺动脉瓣 +主动脉瓣 3例 ,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与肺动脉瓣同时受累 1例。合并心脏畸形 14例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术后、起搏器安置术后各 1例。施行三尖瓣瓣膜游离缘或瓣膜赘生物切除直接缝合 5例、三尖瓣瓣膜赘生物切除用自体心包片修补 2例、部分瓣叶和瓣下结构切除缝合瓣叶并行人工腱索成形术 1例 ,施行三尖瓣置换术 2例 ;单纯行肺动脉瓣瓣叶赘生物切除 4例 ,部分肺动脉瓣切除用自体心包片瓣叶成形术 6例 ,切除肺动脉瓣用自体心包瓣置换 1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 2例 ,病死率为 12 % ,术后早期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 3例 ,肝功能不全 1例。术后随访 5个月~ 18年 ,平均随访时间 5 8年 ,失访 2例 ,发生室缺残余漏 1例 ,复发主动脉瓣心内膜炎 1例。结论 右心系统心内膜炎选择手术治疗不仅可清除瓣膜和缺损周围的赘生物 ,而且可修复瓣膜和心脏缺损 ,以达到纠正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和防止心内膜炎复发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膜炎 三尖瓣闭锁不全 心脏瓣膜置换术
原文传递
华法林血浆浓度的测定在抗凝监测中的意义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宪德 周文秀 +3 位作者 刘苏 赵宏 陈子英 刘林立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华法林血浆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 30例风湿性心脏病行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 ,同步测定华法林血浆药物浓度、国际标准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 ,INR)、凝血酶... 目的探讨华法林血浆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 30例风湿性心脏病行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 ,同步测定华法林血浆药物浓度、国际标准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 ,INR)、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time ,PT)和华法林服用剂量的动态变化 ,同时观察抗凝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血浆华法林药物浓度在口服首剂量华法林后 2h即明显升高 (P <0 .0 5 ) ,6h达高峰 (P <0 .0 1 ) ,72h后趋于稳定。②INR和PT在服用首剂量华法林 36h后才呈现显著变化 (P <0 .0 5 ) :INR显著增加 ,PT明显延长。 72h后 ,INR和PT呈现非常显著变化 (P <0 .0 0 1 )并趋于稳定。③华法林血浆药物浓度与INR、PT无显著相关性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2 74和 0 .2 76 ,P均 >0 .0 5。华法林血浆药物浓度的对数值与INR及PT在 36h后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94和 0 .90 8(P均 <0 .0 0 1 )。结论华法林血浆药物浓度灵敏而稳定 ,可以用作口服抗凝剂的监测指标 ;其与INR及PT等抗凝监测指标结合有助于提高抗凝监测的准确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 血浆浓度 测定 抗凝监测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 临床意义
下载PDF
华法林药代学和药动学通路突变等位基因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媛 钟诗龙 +5 位作者 杨敏 谭虹虹 费洪文 陈纪言 余细勇 林曙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98-803,共6页
目的:考察广东地区汉族人群中CYP2C9、CYP3A4、VKORC1和GGCX基因多态性分布。方法:入选2000至2008年广东省人民医院行瓣膜置换术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汉族患者970例,通过文献检索,选取与华法林药代学和药效学可能相关的CYP2C9、... 目的:考察广东地区汉族人群中CYP2C9、CYP3A4、VKORC1和GGCX基因多态性分布。方法:入选2000至2008年广东省人民医院行瓣膜置换术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汉族患者970例,通过文献检索,选取与华法林药代学和药效学可能相关的CYP2C9、CYP3A4、VKORC1和GGCX 4种基因的1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分别为:rs12572351 G>A、rs9332146 G>A、rs4917639 G>T、rs1057910 A>C(CYP2C9*3)、rs1934967 G>T、rs1934968 G>A、rs2242480 T>C、rs2246709 G>A、rs9923231 C>T(VKORC1-1639G>A)、rs2359612 G>A(VKORC1*2)、rs10871454 C>T和rs699664 T>C,比较系统地获得了中国汉族人群中12个SNPs突变频率的分布状况。SNPs的检测采用SNaPshot技术,群体代表性检验采用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结果:CYP2C9基因rs12572351 G>A、rs9332146 G>A、rs4917639 C>A、rs1057910 A>C(*3)、rs1934967 G>T和rs1934968 G>A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32.53%、2.16%、8.25%、3.61%、19.18%和37.37%;CYP3A4基因rs2242480 T>C和rs2246709 G>A基因突变分别为29.07%和40.41%;VKORC1基因rs9923231 C>T、rs2359612G>A和rs10871454 C>T SNPs位点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87.99%、87.94%和91.34%;GGCX基因rs699664T>C基因突变为31.86%。结论:系统研究与华法林药代学和药效学相关的CYP2C9、CYP3A4、VKORC1和GGCX 4种基因12个SNPs的突变频率在中国汉族行瓣膜置换术患者人群中的分布,对于指导华法林个体化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 多态现象 遗传 突变 心脏瓣膜 人工 汉族
下载PDF
人工瓣环置入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环扩张伴发心房颤动 被引量:12
19
作者 韩劲松 王辉山 +8 位作者 汪曾炜 尹宗涛 韩宏光 金岩 刘宇 赵科研 于岩 赵洋 陈朝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2期8522-8528,共7页
背景:对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需要在行二尖瓣人工瓣环置入治疗时同期处理心房颤动问题,迷宫Ⅲ型手术虽是治疗心房颤动的金标准,但其安全性遭到质疑。目的:评价人工瓣环置入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环扩张伴发... 背景:对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需要在行二尖瓣人工瓣环置入治疗时同期处理心房颤动问题,迷宫Ⅲ型手术虽是治疗心房颤动的金标准,但其安全性遭到质疑。目的:评价人工瓣环置入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环扩张伴发心房颤动的安全性。方法:纳入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心房颤动患者4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治疗,试验组(n=21)施行二尖瓣成形和迷宫Ⅲ型手术,对照组(n=22)仅施行二尖瓣成形。结果与结论:(1)术中安全性指标:试验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血红蛋白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尿量无差异。(2)术后安全性指标:试验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临时起搏器应用比例和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二次开胸止血率、脑卒中发生率无差异。(3)术后疗效:试验组术后当天与出院时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出院时,两组心功能均恢复为NYHAⅠ级或Ⅱ级,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反流均在微量或轻度以下,三尖瓣均关闭良好,两组间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无差异,但试验组跨二尖瓣A峰和跨三尖瓣A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果说明人工瓣环置入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瓣环扩张伴发心房颤动在围手术期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形成术 心脏瓣膜 人工 心房颤动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人工瓣环 器官移植 迷宫手术 安全性 瓣膜重建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时IL-6、IL-8、IL-10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建欣 徐美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856-857,860,共3页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及术后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白细胞介素 - 8(IL- 8)和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 - 10 (IL - 10 )水平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择 12例择期行瓣膜置换术、心功能II~IV级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分别...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及术后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白细胞介素 - 8(IL- 8)和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 - 10 (IL - 10 )水平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择 12例择期行瓣膜置换术、心功能II~IV级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分别于下列 9个时点采取混合静脉血 7mL :麻醉诱导前、诱导后 30min、主A阻断后 30min、主A开放后 10min、主A开放后 30min、体外循环 (CPB)后 30min、CPB后 8h、术后 2 4h、术后 72h。以 30 0 0r/min转速离心 10min后留取上清液 ,酶联免疫吸附反应 (ELISA)技术测定细胞因子IL - 6、IL - 8及IL - 10水平。术中输入晶胶体液及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 :自主A开放后 30min -术后 72hIL - 6、IL - 8水平显著升高 ,抗炎因子IL - 10水平自主A阻断后 30min -术后 72h也升高。各参数的峰值都位于CPB结束后30min。结论 :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可使血中IL - 6、IL - 8和IL - 10水平产生明显变化 ,这些变化于CPB后 30min达到高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心脏瓣膜置换术 IL-6 IL-8 IL-10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