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近40年中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42
1
作者 孙彧 马振峰 +2 位作者 牛涛 付如友 胡俊峰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7-406,共10页
根据1971~2010年567个中国地面观测站点的雾日数和霾日数资料,分析了我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以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且利用REOF(旋转经验函数正交)分解对雾日数进行气候区划。结果表明:(1)雾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根据1971~2010年567个中国地面观测站点的雾日数和霾日数资料,分析了我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以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且利用REOF(旋转经验函数正交)分解对雾日数进行气候区划。结果表明:(1)雾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四川盆地地区、湘黔交界、山东沿海以及云南南部等地区。霾主要集中于华北、河南以及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2)在季节变化上:秋、冬季雾和霾的分布大于春夏。(3)雾日数和霾日数年代际变化明显,雾日数在20世纪70至90年代较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减少;霾日数自2001年以来急剧增长。(4)雾日数可以共可分为10个区,其中华北区、川渝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区是雾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日数 霾日数 时空分布 分区
下载PDF
华南霾日和雾日的气候特征及变化 被引量:75
2
作者 伍红雨 杜尧东 +1 位作者 何健 潘蔚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07-614,共8页
利用华南192个测站1961—2008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计算气候趋势系数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华南年霾日、雾日的时空特征和变化。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广东西北部和广西东北部为多霾区,海南为极... 利用华南192个测站1961—2008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计算气候趋势系数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华南年霾日、雾日的时空特征和变化。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广东西北部和广西东北部为多霾区,海南为极少霾区;华南有三个多雾区,分别位于海南中西部地区,两广的西北部地区。两广雾日呈由内陆向沿海递减的趋势。华南平均年霾日以5.8天/10年的速率显著增加,明显高于全国平均(3.19天/10年)。华南年霾日长期变化趋势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在珠江三角洲、广东西北部以及广西中部和东北部增加最明显,增加中心在深圳(38.8天/10年)。华南平均年雾日以0.8天/10年的速率明显减少。但华南站点雾日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广东东部和南部、广西西部和北部边缘地区以及海南的大部分地区,雾日减少明显,减少最大在海南保亭(—16.8天/10年),增加最大在海南白沙(20.7天/10年)。华南年霾日在1989年发生增加的突变,雾日在1995年发生减少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日 雾日 MANN-KENDALL检验 华南 气候特征
下载PDF
北京夏冬季霾天气下气溶胶水溶性离子粒径分布特征 被引量:47
3
作者 黄怡民 刘子锐 +1 位作者 陈宏 王跃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36-1244,共9页
为研究北京夏、冬季霾粒子中水溶性离子的粒径谱分布,并进一步分析其来源及形成机制,于2009年夏季和冬季利用惯性撞击式8级采样器(Andersen)和石英微量振荡天平(TEOM)对北京城区大气气溶胶分别进行了为期2周的连续采样和监测,并用离子色... 为研究北京夏、冬季霾粒子中水溶性离子的粒径谱分布,并进一步分析其来源及形成机制,于2009年夏季和冬季利用惯性撞击式8级采样器(Andersen)和石英微量振荡天平(TEOM)对北京城区大气气溶胶分别进行了为期2周的连续采样和监测,并用离子色谱(IC)对气溶胶中的水溶性离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霾天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45.5±8.4)μg.m-3和(120.2±2.0)μg.m-3,冬季霾天对应的数值分别为(384.2±30.2)μg.m-3和(252.7±47.1)μg.m-3,无论夏季还是冬季,霾天大气细粒子污染均十分严重.细粒子中总水溶性离子(TWSS)的浓度霾天远高于对照天,其中霾天浓度上升较快的是SO24-、NO3-和NH4+,二次无机离子对霾天气的形成过程扮演重要作用.除NO3-外,其余7种水溶性离子夏、冬季霾天粒径谱分布一致,即,SO24-、NH4+主要分布于PM1.0以下的细粒子模态,Mg2+、Ca2+主要分布于PM2.5以上的粗粒子模态,Na+、Cl-和K+呈双模态分布;夏季霾天NO3-呈双模态分布,而冬季则主要分布于细粒子中.夏季霾天SO24-的平均质量中值粒径(MMAD)为0.64μm,SO24-主要来自远程SO2的云内反应,并且SO2表观转化率(SOR)高于对照天,使得霾天光化学反应生成的细粒子远远高于对照天气过程;冬季霾天SO24-的MMAD增至0.89μm,冬季因局地SO2排放并被非均相化学反应过程氧化为SO24-亦为北京大气细粒子的重要来源.夏、冬季霾天NO3-的MMAD分别为2.85μm和0.80μm,受到温度的影响,NO3-夏、冬季节分别以硝酸钙和硝酸铵的形式存在于粗、细粒子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水溶性离子 二次无机离子 质量浓度谱分布 霾天
原文传递
上海雾和霾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规律 被引量:43
4
作者 靳利梅 史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2期138-143,共6页
利用上海11个气象站点近50年的雾日和霾日统计资料,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析了上海雾、霾日数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51—2007年期间上海市区雾日数显著减少,远郊雾日数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较多,在21世纪最初7年最少。上... 利用上海11个气象站点近50年的雾日和霾日统计资料,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析了上海雾、霾日数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51—2007年期间上海市区雾日数显著减少,远郊雾日数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较多,在21世纪最初7年最少。上海市区和远郊霾日数在1954—2007年期间总体呈增加趋势,且增加主要发生在1980年以后,在2001—2003年期间霾日数较多。上海雾和霾日数以冬季最多,夏季最少。1960—2007年期间,上海雾日数除在崇明和青浦增加外,在其它区县都减少;霾日数在所有区县都呈增加趋势,其中在市区增加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雾日数 霾日数 气候特征
下载PDF
1960~2013年华南地区霾污染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关键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3
5
作者 符传博 丹利 +1 位作者 唐家翔 杨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13-1322,共10页
利用线性回归、聚类分析及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华南地区57个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探究近54年华南地区霾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成因.结果表明,年平均霾日数大值区主要分布在广东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和广西中东部.54年... 利用线性回归、聚类分析及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华南地区57个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探究近54年华南地区霾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成因.结果表明,年平均霾日数大值区主要分布在广东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和广西中东部.54年来霾日数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而2008年后有所下降.霾日数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最多,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少.2008年以后春、夏、秋3季霾日数有所下降,而冬季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不同等级霾日数在近54年来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霾污染不仅在日数上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而且污染强度在加强.不同地区霾日数的快速增长时期不一样,污染严重和正常污染地区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而相对清洁地区发生在2000年以后.另外近10年污染严重和正常污染地区霾日数有所下降,但相对清洁地区仍维持快速的增长趋势.近54年华南地区年降水日数、年平均风速、大风日数和年小风日数等气候因子变化结果致使气溶胶粒子的湿沉降减弱,污染物扩散能力下降,霾天气生成概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霾日数 聚类分析 气候因子
下载PDF
北京市霾天PM_(2.5)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23
6
作者 陈锦超 董雪玲 +3 位作者 张婉 魏沙沙 饶梦囡 冯甜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7-94,共8页
2016年在北京市区春、夏、秋、冬四季分别进行1个月的PM_(2.5)样品采集,探讨了北京市霾与非霾期间PM_(2.5)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逐日变化特征,对影响其浓度的气象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使用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2016... 2016年在北京市区春、夏、秋、冬四季分别进行1个月的PM_(2.5)样品采集,探讨了北京市霾与非霾期间PM_(2.5)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逐日变化特征,对影响其浓度的气象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使用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2016年北京市PM_(2.5)年均浓度为119.8μg/m^3,占采样天数37.6%的霾天PM_(2.5)质量浓度对其贡献率为72.5%;采样期间夏季与冬季的霾天数较多,呈明显的双峰特征。霾天与非霾天PM_(2.5)质量浓度存在显著差异,霾天PM_(2.5)平均浓度(138.3~263.8μg/m^3)是非霾天PM_(2.5)均值(65.4~86.4μg/m^3)的1.9~3.1倍。各季节温度对霾天的影响较小,春、冬季霾天的相对湿度(40%~70%,65%~95%)高于相应平均值(31.7%,55.0%),PM_(2.5)质量浓度与其显著正相关(R>0.68),表明该季节相对湿度对霾天的形成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另外,南风和西南风且风速<1.2 m/s,大气压较高时易形成霾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天 PM2.5 气象因素 可视化 北京市
下载PDF
西安市秋季灰霾天气微生物气溶胶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伟 付红蕾 +4 位作者 王廷路 宋颖 扶娟 项麦祺 李彦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9-288,共10页
为探明西安市秋季灰霾天气条件下微生物气溶胶的特性,于2014年10月7日到23日两次灰霾过程期间,在西安市长安大学站点,采用Andersen六级撞击式空气采样器对细菌与真菌气溶胶进行采样,并对其浓度、粒径、种属分布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关... 为探明西安市秋季灰霾天气条件下微生物气溶胶的特性,于2014年10月7日到23日两次灰霾过程期间,在西安市长安大学站点,采用Andersen六级撞击式空气采样器对细菌与真菌气溶胶进行采样,并对其浓度、粒径、种属分布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在灰霾天期间,可培养细菌与真菌气溶胶的浓度水平分别为1102~1737 CFU·m-~3和1466~1704 CFU·m-~3,不仅远高于非灰霾天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值,也超过了中国科学院推荐的标准值.在非灰霾天气条件下,空气中大部分可培养细菌气溶胶(79.7%)与真菌气溶胶(74.6%)均分布在粗颗粒范围(〉2.1μm),它们的中位径(NMD)分别为(2.32±0.12)μm、(2.48±0.24)μm;而在灰霾天气条件下,可培养细菌气溶胶与真菌气溶胶的中位径分别为(1.96±0.29)μm和(2.44±0.23)μm.此外,在灰霾天期间,空气中优势细菌除了葡萄球菌属(Micrococcus)与微球菌属(Staphylococcus)外,还鉴定出了非霾天没有检测出的致病菌种奈瑟氏菌属(Neisseria);而真菌在灰霾天时,除了曲霉属(Aspergillus)检出频率大幅提高外,还出现了非霾天未鉴定出的致病菌属拟青霉属(Paecilomyces)与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研究表明,相比于非灰霾天气,灰霾天气下有更高的微生物气溶胶暴露风险.研究结果可以为评估灰霾暴发时微生物气溶胶引起的环境与健康效应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 微生物气溶胶 浓度 粒径分布 种属
原文传递
江苏秋季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蓬勃 姜爱军 +3 位作者 孙佳丽 姜有山 何鹏程 刘冬晴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5-212,共8页
利用1961—2010年江苏地级市气象站资料分析了近50年江苏秋季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从气候背景的影响方面探讨其形成变化的特点:少霾期,大气环流以及水汽输送特征都有利于污染物的输送和稀释;而在调整期,气象条件有所调整,但不显著;在... 利用1961—2010年江苏地级市气象站资料分析了近50年江苏秋季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从气候背景的影响方面探讨其形成变化的特点:少霾期,大气环流以及水汽输送特征都有利于污染物的输送和稀释;而在调整期,气象条件有所调整,但不显著;在显著上升期,气候背景场对霾的发生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另外,1961—2010年大气净化次数显著减少。海温与霾的年代际变化存在密切关系,当霾日数不断上升时,印度洋到南海海域的海温升高,引起低层风场的辐合,并通过类似于Hadley环流形式使得东亚同经度的中纬度地区低层辐散,利于水汽通道转换,进而有利于霾天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霾日数 年代际变化 环流变化 海温变化
下载PDF
东北地区近50年来霾天气气候特征 被引量:15
9
作者 崔妍 赵春雨 +5 位作者 周晓宇 敖雪 王涛 李倩 刘鸣彦 马凡舒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30-1637,共8页
利用东北地区19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1961~2013年观测资料,对东北地区霾日及不同等级霾日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霾日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辽宁中部和黑龙江中北部霾日相对较多,年平均霾日超过50d,吉林西... 利用东北地区19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1961~2013年观测资料,对东北地区霾日及不同等级霾日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霾日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辽宁中部和黑龙江中北部霾日相对较多,年平均霾日超过50d,吉林西部地区霾日最少,年平均霾日不超过2d,不同等级的霾日日数空间分布与总霾日日数基本一致;东北地区霾日主要集中在冬季,占全年霾日57.9%,秋季次之,春季最少;1961~2103年东北地区平均霾日呈显著增加趋势(2.9d/10a),其中1981~2000年时段增加最为显著,轻微霾日、轻度霾日、中度霾日和重度霾日均呈增加趋势,但轻度霾日、中度霾日和重度霾日21世纪以来较80年代略有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霾日 时空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上海霾气候数据序列重建及其时空特征 被引量:14
10
作者 史军 吴蔚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29-1036,共8页
利用上海11个气象站点1960~2008年日均相对湿度、能见度以及天气现象资料,重建了上海近50a霾气候数据序列,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分析了上海霾日数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上海霾气候数据序列重建值与报表记录值之间变化形态... 利用上海11个气象站点1960~2008年日均相对湿度、能见度以及天气现象资料,重建了上海近50a霾气候数据序列,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分析了上海霾日数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上海霾气候数据序列重建值与报表记录值之间变化形态存在着较好的一致性,重建值较记录值偏高。1960~2008年,上海霾日数以9.7d/10a的线性趋势显著增加,2002年以后霾日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上海多年平均霾日数以冬季最多而夏季最少。近50a,上海霾日数呈现出西南部最多-市区较多-东北和东南部最少的空间分布,霾日数的空间变化趋势则表现为西南部增加较多而东部增加较少。1981~2008年,上海霾日数在西部和南部都增加,东部则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日数 数据重建 气候特征 时空变化 上海
原文传递
三种方法统计的广东省霾日时空变化特征比较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蔚琴 杜尧东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5年第2期42-47,共6页
根据广东省86个气象观测站1980—2013年的能见度、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等资料,采用人工观测法、日均值法和14时值法对广东省霾日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方法统计的全省霾日数、霾日变化速率、全省排名前10位的站点均不尽相同... 根据广东省86个气象观测站1980—2013年的能见度、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等资料,采用人工观测法、日均值法和14时值法对广东省霾日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方法统计的全省霾日数、霾日变化速率、全省排名前10位的站点均不尽相同,甚至差异较大。全省年平均霾日是日均值法统计结果 >人工观测法的>14时值法的,大致比例是1∶0.59∶0.49。人工观测法统计的广东省霾日变化速率最大,达2.1天/a,是日均值法的1.85倍,14时值法的3.34倍。人工观测法统计的霾日全省排名前10位的站点与日均值法、14时值法的都有7个相同、3个不同。三种方法统计的全省霾日长期变化趋势、季节变化特点和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三种方法均较适用于分析区域长时间序列的霾日变化特征。综合考虑霾日长期变化趋势、季节变化特点、空间分布特征和前人研究结果,日均值法统计的霾日更能反映广东省的实际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日 统计方法 时空特征 广东省
下载PDF
济南市冬季灰霾日PM_(1.0)和PM_(1.0—2.5)污染特征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雨蒙 杨凌霄 +1 位作者 张俊美 王文兴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116,共6页
为探讨济南市灰霾日大气细颗粒物的化学组分特征,于2014-01-15—02-17利用PM_(1.0)、PM_(2.5)中流量采样仪,离子色谱及OC/EC分析仪等研究手段,对济南市灰霾日PM_(1.0)及PM_(2.5)的浓度水平及化学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灰霾日和... 为探讨济南市灰霾日大气细颗粒物的化学组分特征,于2014-01-15—02-17利用PM_(1.0)、PM_(2.5)中流量采样仪,离子色谱及OC/EC分析仪等研究手段,对济南市灰霾日PM_(1.0)及PM_(2.5)的浓度水平及化学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灰霾日和非灰霾日NO_3^-、SO_4^(2-)、NH_4^+均为PM_(1.0)和PM_(2.5)的主要成分,灰霾日时NO_3^-、SO_4^(2-)、NH_4^+质量浓度占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的比例明显升高,并且三种成分质量浓度在PM_(1.0)中均有显著升高,显示二次无机气溶胶的快速增加是灰霾形成的重要因素。碳质组分(OC+EC)是PM_(1.0)及PM2.5中所占比例为第二位的组分,灰霾日OC和二次有机碳(SOC)较非灰霾日明显升高,表明灰霾日更有利于SOC的生成。72 h后向气流轨迹分析表明,起源于山东省内东部及北京、天津一带气流的近地面传输对灰霾形成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PM1.0—2.5 灰霾日 水溶性无机离子 碳组分 后推气流轨迹
原文传递
深圳市霾日分布特征与城市经济指标关系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博 辜智慧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1年第1期40-44,共5页
利用深圳市近30a来霾日UV法统计数据进行霾日分布特征分析,并结合1980~2007年深圳逐年国民经济指标统计数据,着重讨论了深圳市霾日与城市经济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90、00年代的初期至中期,是深圳霾日增长趋势最明显的两个阶段,月均... 利用深圳市近30a来霾日UV法统计数据进行霾日分布特征分析,并结合1980~2007年深圳逐年国民经济指标统计数据,着重讨论了深圳市霾日与城市经济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90、00年代的初期至中期,是深圳霾日增长趋势最明显的两个阶段,月均霾日高值在12月至次年1月,达8d/月以上;低值在6~7月,达2d/月以下,随年代推进,各月霾日整体呈增加趋势,但高低值分布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深圳霾日与本地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渔业、金融业经济指标呈高度相关或显著性相关,这些部门活动很可能是导致灰霾产生的气溶胶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以建筑源污染为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日 城市经济 排放源 相关分析
下载PDF
近51年浙江湖州霾日气候资料重建及其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洪权 陈中赟 +2 位作者 陈世春 骆丽楠 刘双喜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0-485,共6页
利用湖州国家基本气象站1961-2011年能见度、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资料,采用一日3个时次(T1)和4个时次(T2)分别取平均值作为日均值两种方案重建湖州霾日气候数据,对比后选择最优重建结果对近51a湖州霾日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以... 利用湖州国家基本气象站1961-2011年能见度、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资料,采用一日3个时次(T1)和4个时次(T2)分别取平均值作为日均值两种方案重建湖州霾日气候数据,对比后选择最优重建结果对近51a湖州霾日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以日均值法重建的霾日气候数据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其中T1的霾日数据序列分布均匀,更符合天气现象的变化规律,且与人工记录相关显著,吻合度高。(2)近51a来湖州总霾日上升趋势明显,各等级霾日也均呈上升趋势,尤以重度霾日上升显著。(3)总霾日和各等级霾日均为冬季最多,夏季最少,四季霾日均呈增加趋势,其中秋季上升趋势最明显,冬季次之,夏季最慢。(4)总霾日和各等级霾日月际变化均呈"V"字分布,其中12月霾日最多,7月最少;各月霾日均为上升趋势,10月上升最显著。研究结果有利于避免直接利用地面观测记录研究霾而产生缺乏连续性和可比性的问题,可为科学认识霾提供依据,也可为生态建设和大气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日数 资料重建 霾等级 湖州
下载PDF
近15年南宁市霾日数变化特征及气象成因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苏兆达 白龙 梁岱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26-834,共9页
使用新的霾日判定标准对南宁市2000年以来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南宁市霾日数从2000年逐年上升,到2004年达到最大值,之后呈下降趋势,2011年达到最小值,但2012年和2013年则重新呈现上升趋势。(2)旱季的月均霾日均多... 使用新的霾日判定标准对南宁市2000年以来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南宁市霾日数从2000年逐年上升,到2004年达到最大值,之后呈下降趋势,2011年达到最小值,但2012年和2013年则重新呈现上升趋势。(2)旱季的月均霾日均多于雨季,其中7月霾天气最少,12月霾天气的严重程度和霾日数都接近全年最高值。(3)霾出现频率和细颗粒物PM/_(2.5)存在显著的日变化特征,而且两者变化趋势较一致。相对较小的风速以及正的小时变压,使得早上的大气水平运动较弱,上空以下沉运动为主,使得空气污染物难以扩散,导致08:00的霾出现频率和细颗粒物PM/_(2.5)值均为全日最高。本文研究有助于霾的预测预警,并可为减少霾的不利影响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日数 细颗粒物PM2.5 时间变化特征 气象成因
下载PDF
湖北省霾日数气候特征及夏季典型霾过程气象因子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德栗 李兰 鞠英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8-153,共6页
利用湖北省77个气象站点近30年的霾日统计资料分析霾日数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3年期间湖北省霾日数显著上升,20世纪90年代最低,21世纪以来最高,2013年达到历史新高;霾日数冬季最多,夏季最少;霾日数较多的地区集中在鄂西北、三峡... 利用湖北省77个气象站点近30年的霾日统计资料分析霾日数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3年期间湖北省霾日数显著上升,20世纪90年代最低,21世纪以来最高,2013年达到历史新高;霾日数冬季最多,夏季最少;霾日数较多的地区集中在鄂西北、三峡河谷、鄂东北北部、鄂东南黄石地区一带,这与地形和经济条件密切相关。选取2012年夏季2次典型霾天气过程,分析霾发生的气象成因,研究发现北方污染源,在低层东北气流的引导下,加之本地良好的湿度条件和稳定的逆温层结,共同造成了突发大范围霾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日数 气候特征 夏季典型霾过程
下载PDF
1960~2016年江西省霾日变化特征及气候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翔翔 秦晓晨 +1 位作者 彭王敏子 樊建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55-1364,共10页
利用江西省1960~2016年82个气象站水平能见度、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等资料,重建了江西省霾日序列,分析了江西省霾日数的年际变化特征,并通过霾日数与降水日数、大风日数和静风日数的相关关系,探讨了不同季节霾日数年际变化的气候成因.... 利用江西省1960~2016年82个气象站水平能见度、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等资料,重建了江西省霾日序列,分析了江西省霾日数的年际变化特征,并通过霾日数与降水日数、大风日数和静风日数的相关关系,探讨了不同季节霾日数年际变化的气候成因.结果表明:1960~2016年江西省霾日数表现为在1970s有明显偏高、1980年后显著增加趋势(0.53d/a),赣北地区霾日多且增加速率快.四季霾日数均有增加,其中秋季贡献最大(0.21d/a,P<0.001),春季其次(0.12d/a,P<0.001),冬季霾日数最多,但年际趋势并不显著(0.10d/a,P>0.05),夏季年均霾日数较低,增加幅度最小(0.09d/a,P<0.001).过去几十年降水日数减少(-0.26d/a,P>0.05)导致大气湿沉降能力减弱,以及大风日数减少(-0.33d/a,P<0.01)和静风日数增加(1.73d/a,P<0.01)导致大气扩散能力降低,为江西省霾日增加提供了有利气候背景.但主要气候成因因季节不同:春季霾日数增加的主要气候成因是大风日数减少(r=-0.48,P<0.01),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不显著;夏季亦与大风日数减少显著相关(r=-0.50,P<0.01),同时与静风日数增加显著相关(r=0.37,P<0.05);秋季受大风日数减少、静风日数增加以及降水日数减少共同影响,导致秋季霾日增加速率最快;冬季霾日数仅与降水日数显著相关(r=-0.36,P<0.05),但由于冬季降水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0.26d/a,P>0.05),冬季霾日数变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日数 季节 降水日数 大风日数 静风日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冬季霾日数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和海温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罗玉 马振峰 +2 位作者 李小兰 徐路扬 杜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9-199,共11页
利用四川盆地气象站点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四川盆地冬季霾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影响盆地冬季霾日数的气象条件,探讨了海温异常对冬季霾日数的可能影响,基于海温关键区建立冬季霾日数预测模型,并检验了模型的预测能力。... 利用四川盆地气象站点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四川盆地冬季霾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影响盆地冬季霾日数的气象条件,探讨了海温异常对冬季霾日数的可能影响,基于海温关键区建立冬季霾日数预测模型,并检验了模型的预测能力。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冬季霾日数呈弱增加趋势;四川盆地三大城市群为冬季霾多发区;四川盆地冬季霾日数与相对湿度、气温、降水日数关系显著。四川盆地冬季霾日数偏多(少)年,大气环流异常呈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强)、欧亚中高纬呈北低(高)南高(低)、东亚冬季风偏弱(强)、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弱(强)。秋季东北太平洋、热带太平洋以及北大西洋海温关键区暖海温(冷)发展,有利于盆地盆地冬季霾日数偏多(少)。前期秋季东北太平洋、热带太平洋、北大西洋海温异常是影响四川盆地冬季霾日数的年际预报信号,对四川盆地冬季霾日数的多寡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霾日 海温 年际信号
下载PDF
1961—2014年广东省霾日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蔚琴 杜尧东 +1 位作者 伍红雨 陈继奋 《广东气象》 2015年第3期16-19,共4页
根据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61—2014年气象资料,采用日均相对湿度和能见度标准,以及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广东省霾日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4年广东平均年霾日以1.2 d/年的速率明显增加。20世纪60... 根据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61—2014年气象资料,采用日均相对湿度和能见度标准,以及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广东省霾日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4年广东平均年霾日以1.2 d/年的速率明显增加。20世纪60、70年代霾日较少,80年代开始波动增加,2003年后上升尤为明显,2007年达到最高。霾日冬季最多,1月和12月的霾日数占全年总数的28%,夏季最少,尤其是7月份,仅为全年总数的1.9%。广东省霾日在1985年左右发生突变性增加。全省霾日及其变化速率空间分布比较一致,霾日高值区、增加速率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霾日低值区、增加速率较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广东西南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霾日 时空分布特征 线性趋势 广东省
下载PDF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Glyoxal retrieval from MAX-DOAS observations during haze and non-haze conditions in Beijing 被引量:3
20
作者 Zeeshan Javed Cheng Liu +5 位作者 Muhammad Fahim Khokhar Chengzhi Xing Wei Tan Muhammad Ahmed Subhani Abdul Rehman Aimon Tanvi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6期296-305,共10页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Multi Axis 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MAXDOAS) measurements for Glyoxal(CHOCHO) in Beijing, China(39.95°N, 116.32°E). CHOCHO is the smallest compound of di-carbonyl ...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Multi Axis 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MAXDOAS) measurements for Glyoxal(CHOCHO) in Beijing, China(39.95°N, 116.32°E). CHOCHO is the smallest compound of di-carbonyl group. As a primary sink of CHOCHO, its photolysis with NOx(oxides of nitrogen) results in the production of tropospheric ozone. Therefore,the focus of CHOCHO DOAS measurements is increasing in trend. We did the measurements from 09 May 2017 to 09 September 2017.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different retrieval settings in order to reveal best DOAS fit settings for CHOCHO;furthermore, effect of haze and non-haze days on CHOCHO concentration was examined.The root mean square of residual and Differential Slant Column density(dSCD) error was reduced when measurements were done with lower wavelength limit around 432–438 nm and upper intervals around 455–460 nm. Thus, lower wavelength intervals around432–438 nm and upper intervals around 457–460 nm were best for the retrieval of dSCDs for CHOCHO.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like haze or non-haze days did no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DOAS fit parameters. The CHOCHO vertical column densities range from 1.33 E +14 to 9.77 E + 14 molecules/cm2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ith average of 6.16 E +14 molecules/cm2.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uring haze days CHOCHO concentration was higher because of lower rate of photolysis and atmospheric oxidation potential. Our results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weekend effect on CHOCHO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YOXAL DOAS RETRIEVAL SETTINGS PHOTOLYSIS haze day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