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00篇文章
< 1 2 2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雾-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 被引量:582
1
作者 张小曳 孙俊英 +8 位作者 王亚强 李卫军 张蔷 王炜罡 权建农 曹国良 王继志 杨元琴 张养梅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178-1187,共10页
通过分析雾和霾与气溶胶的联系、维持机制、污染物构成及如何治理等问题,指出我国现今雾-霾问题的主因是严重的气溶胶污染,但气象条件对其形成、分布、维持与变化的作用显著.二次气溶胶(通常占我国小于10μm气溶胶质量浓度的一半以上)... 通过分析雾和霾与气溶胶的联系、维持机制、污染物构成及如何治理等问题,指出我国现今雾-霾问题的主因是严重的气溶胶污染,但气象条件对其形成、分布、维持与变化的作用显著.二次气溶胶(通常占我国小于10μm气溶胶质量浓度的一半以上)形成与变化受气象条件影响大,导致我国霾呈区域性分布的特点.在我国霾最为严重的华北区域,新粒子形成和老化阶段均有有机气溶胶的贡献,与有机物混合后的气溶胶潮解点提前,吸湿增长因子变小.干气溶胶粒子吸湿增长会使在高相对湿度下观测的PM2.5质量浓度"虚高";有约70%的气溶胶粒子与其他类型气溶胶内混合,高浓度矿物气溶胶与污染气体发生非均相化学反应使更多二次气溶胶形成,也使我国雾-霾问题更为复杂.还发现受气溶胶影响的低云较高云中云滴数多但有效半径小,高浓度气溶胶影响的云雾形成机制明显不同于低污染状况,在低过饱和条件下大量大于150nm粒子活化为云雾凝结核,且化学组成对活化有明显影响.由于我国气溶胶浓度水平在世界范围内较高,仅次于南亚城市,远高于欧洲和美洲的城市与城郊区域,且具有上述变化特点并与云雾的相互作用复杂,导致我国当今的雾和霾都已不是完全的自然现象,人为气溶胶粒子不仅对霾有贡献,还作用于云雾的形成.雾-霾形成后会使到达地面的辐射减少,大气层节稳定度增加,有利于气溶胶不断积聚、凝结和增长,在达到过饱和状况下还产生更多云雾滴,形成"恶性循环"的持续性雾-霾.异常的静稳天气和居高的气溶胶浓度共同造成了2013年1月6~16日我国中东部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对治理雾-霾污染的长期与艰巨性要有充分的科学判断,建议政府对能源结构调整作出抉择,且要不遗余力地对近期可以削减的污染源加大控制力度.污染控制需要区域共同参与,应有国家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5 气溶胶化学组成 污染来源 控制对策
原文传递
1951—2005年中国大陆霾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306
2
作者 吴兑 吴晓京 +6 位作者 李菲 谭浩波 陈静 曹治强 孙弦 陈欢欢 李海燕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0-688,共9页
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而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大陆都市霾天气日趋严重。利用1951 2005年中国大陆743个地面气象站资料分析中国大陆霾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而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大陆都市霾天气日趋严重。利用1951 2005年中国大陆743个地面气象站资料分析中国大陆霾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霾的地理分布特点是,从1956年到1980年中国霾日都比较少,仅四川盆地和新疆南部超过50天;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霾日明显增加,到21世纪大陆东部大部分地区几乎都超过100天,其中大城市区域超过150天,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霾日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沈阳、河北邢台、重庆市区、辽宁本溪、西安、成都、四川遂宁、湖北老河口、新疆和田、且末、民丰、四川内江,主要集中在辽宁中部、四川盆地、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地区,以及受沙尘暴影响较多的南疆地区。就中国大陆而言,12和1月霾天气日数明显偏多,2个月霾日数的总和达到了全年的30%;9月霾天气日数最少,约占全年的5%。具有霾日增加变化趋势的站点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包括华北、黄淮、江淮、江南、江汉、华南以及西南地区东部,是中国东部一些经济和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具有霾日减少变化趋势的站点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东部。这些地方的经济和工业水平相对滞后,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但近年来工业结构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改善使当地的霾日数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长期变化
下载PDF
1961-2005年中国霾日气候特征及变化分析 被引量:250
3
作者 高歌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61-768,共8页
利用1961-2005年中国霾日统计资料,对中国霾的时空气候分布特征、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探讨了霾变化的可能原因及其与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45年来,中国年和四季霾日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分... 利用1961-2005年中国霾日统计资料,对中国霾的时空气候分布特征、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探讨了霾变化的可能原因及其与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45年来,中国年和四季霾日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态势,东部地区集中在三个多发区,分别为长江中下游、华北和华南;季节变化,除东北地区、青藏高原、西北西部四季霾日均很少且变化不明显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均呈现为冬季多,夏季少,春秋季居中的特点。近45年,全国平均年霾日数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2004年为最高值。我国东部大部地区主要呈现增加趋势,尤其霾多发地区,如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及河南西部等地,霾日增加幅度大,趋势显著,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物增加及天气气候变化是这些地区霾日呈现增加趋势的可能原因,我国西部地区和东北大部地区则以减少趋势为主。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霾日变化趋势与日照时数变化趋势相反,霾的增加是造成太阳总辐射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青藏高原霾日变化和日照时数变化均呈现不明显的减少趋势,但由于这些地区霾日发生少,其变化不会对日照时数和太阳总辐射变化造成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气污染 日照时数 太阳总辐射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解析 被引量:208
4
作者 刘海猛 方创琳 +4 位作者 黄解军 朱向东 周艺 王振波 张蔷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7-191,共15页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雾霾最严重的区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探究该地区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三种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京津冀202个区县PM_(2.5)的时空分异特征,创新性地对自然与人文影响...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雾霾最严重的区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探究该地区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三种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京津冀202个区县PM_(2.5)的时空分异特征,创新性地对自然与人文影响因素贡献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系统地甄别和量化。结果表明:2000-2014年来京津冀城市群PM_(2.5)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季节上呈秋冬高、春夏低,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且城市建成区PM_(2.5)浓度比周围郊区和农村平均高10~20μg/m^3;2014年仅有13.9%的区县空气质量达标,PM_(2.5)浓度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与扩散性,城市间交互影响距离平均为200 km,邻近地区的PM_(2.5)每升高1%,将导致本地PM_(2.5)至少升高0.5%;社会经济内因对PM_(2.5)主要是正向影响,自然外因主要是负向影响;影响因素中对本地大气污染的直接效应贡献强度依次是:年均风速>年均气温>人口密度>地形起伏度>第二产业占比>能源消费>植被覆盖度,人均GDP、年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对本地PM_(2.5)没有显著影响;对邻近地区大气污染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的因素排序是:植被覆盖度>地形起伏度>能源消费>人口密度;对于自然和人文影响因素应分别采取针对性的适应策略和调控策略,加强区域间联防联控与合作治理,在城市群规划中注重环保规划与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雾霾 PM_(2.5) 时空演变 联防联控 空间杜宾模型 京津冀城市群
原文传递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January 2013 heavy haze pollution episode over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被引量:199
5
作者 WANG YueSi YAO Li +7 位作者 WANG LiLi LIU ZiRui JI DongSheng TANG GuiQian ZHANG JunKe SUN Yang HU Bo XIN JinYu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14-25,共12页
In January 2013, a long-lasting episode of severe haze occurred in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and it attracted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he process and evolution of haze pollution episodes were observed ... In January 2013, a long-lasting episode of severe haze occurred in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and it attracted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he process and evolution of haze pollution episodes were observed by the "Forming Mechanism and Con- trol Strategies of Haze in China" group using an intensive aerosol and trace gases campaign that simultaneously obtained data at 11 ground-based observing sites in the CARE-China network.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aze pollu- tion episodes were discussed. Five haze pollution episod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Jing-Jin-Ji) area; the two most severe episodes occurred during 9-15 January and 25-31 January. During these two haze pollution episodes, the maximum hourly PMz5 mass concentrations in Beijing were 680 and 530 ~tg m-3, respectively. The process and evolution of haze pollution episodes in other major cities in the Jing-Jin-Ji area, such as Shijiazhuang and Tianjin were almost the same as those observed in Beijing. The external cause of the severe haze episodes was the unusu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e depres- sion of strong cold air activities and the very unfavorable dispersion due to geographical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How- ever, the internal cause was the quick secondary transformation of primary gaseous pollutants to secondary aerosols,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explosive growth" and "sustained growth" of PM2.5. Particularly, the abnormally high amount of nitric ox- ide (NOx) in the haze episodes, produced by fossil fuel combustion and vehicle emissions, played a direct or indirect role in the quick secondary transformation of coal-burning sulphur dioxide (SO2) to sulphate aerosols. Furthermore, gaseous pollutants were transformed into secondary aerosols through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on the surface of fine particles, which can change the particle's siz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Consequently, the proportion of secondary inorganic ions, such as sulphate and nitrate, gradually in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ze pollution episode METEOROLOGY air pollution complex cooperative transition Jing-Jin-Ji
原文传递
霾与雾的识别和资料分析处理 被引量:174
6
作者 吴兑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7-330,共4页
在排除降水、吹雪、雪暴、沙尘暴、扬沙、浮尘和烟幕等视程障碍现象的情况下,通过调试相对湿度,使得雾与轻雾反映自然的年际与年代际气候波动,而霾反映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趋势性变化,其限值大体在90%左右,初步给出了霾与雾区分的概念... 在排除降水、吹雪、雪暴、沙尘暴、扬沙、浮尘和烟幕等视程障碍现象的情况下,通过调试相对湿度,使得雾与轻雾反映自然的年际与年代际气候波动,而霾反映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趋势性变化,其限值大体在90%左右,初步给出了霾与雾区分的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别
下载PDF
上海市霾期间PM_(2.5)、PM_(10)污染与呼吸科、儿呼吸科门诊人数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69
7
作者 殷永文 程金平 +4 位作者 段玉森 魏海平 嵇若旭 于金莲 于宏然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94-1898,共5页
为了探讨上海市霾期间PM2.5、PM10污染与呼吸科、儿呼吸科日均门诊人数的相关性;对上海市6所大中型医院2009-01-01~2009-12-31期间医院呼吸科、儿呼吸科日门诊人数及霾天PM2.5、PM10的浓度数据运用广义相加泊松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 为了探讨上海市霾期间PM2.5、PM10污染与呼吸科、儿呼吸科日均门诊人数的相关性;对上海市6所大中型医院2009-01-01~2009-12-31期间医院呼吸科、儿呼吸科日门诊人数及霾天PM2.5、PM10的浓度数据运用广义相加泊松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当日和滞后日的危险度评估.结果发现,在霾发生当日,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50μg/m3,呼吸科、儿呼吸科日均门诊人数分别增加3%和0.5%;PM2.5日均浓度每增加34μg/m3,呼吸科、儿呼吸科日均门诊人数分别增加3.2%和1.9%;同时PM2.5、PM10污染对门诊人数影响的滞后累积效应大于当日效应,且在霾污染暴发第6 d时累积效应达到最大化.从而推测,上海市霾期间PM2.5、PM10污染对医院呼吸科、儿呼吸科日均门诊人数具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PM10 门诊人数 呼吸科 儿呼吸科
原文传递
京津冀区域霾天气特征 被引量:151
8
作者 赵普生 徐晓峰 +4 位作者 孟伟 董璠 何迪 石庆峰 张小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1-36,共6页
汇总京津冀区域内107个地面站的气象资料,利用14时实测的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资料对霾日进行判别,统计出各个站点1980~2008年中逐年及各月的霾日数.结果表明,北京、天津、河北霾天气整体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较为相似,且均呈增加趋势,非城... 汇总京津冀区域内107个地面站的气象资料,利用14时实测的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资料对霾日进行判别,统计出各个站点1980~2008年中逐年及各月的霾日数.结果表明,北京、天津、河北霾天气整体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较为相似,且均呈增加趋势,非城区站点平均霾日数明显呈增加趋势,且与市区站点霾日数的差距越来越小.京津冀区域霾日数的月际变化呈明显的双峰特征,即夏季和冬季霾日数较高.空间分布表明,霾日数高值区主要位于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邯郸和邢台等地.多数站点霾日14时平均风速比非霾日低了1.0m/s以上,14时平均相对湿度则比非霾日高出2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能见度 特征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大气霾污染研究意义、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45
9
作者 王跃思 张军科 +5 位作者 王莉莉 胡波 唐贵谦 刘子锐 孙扬 吉东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8-396,共9页
频发的霾污染是目前京津冀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协调区域经济合理快速发展与防止大气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对国内外典型大气污染事件的产生及治理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结合我国当前霾污... 频发的霾污染是目前京津冀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协调区域经济合理快速发展与防止大气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对国内外典型大气污染事件的产生及治理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结合我国当前霾污染问题产生的特殊性,分析了京津冀区域霾污染研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气候和环境变化、人体健康和区域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阐述了京津冀霾污染现象频发的主要客观要素和内在原因,并分析了当前研究工作中的不足。最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推测了京津冀及东亚地区未来大气污染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污染 PM2 5 大气环境
原文传递
霾天气下南京PM_(2.5)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31
10
作者 杨卫芬 银燕 +1 位作者 魏玉香 陈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7,共6页
2007年6月13日至2008年5月29日期间,对南京大气中PM2.5进行了连续采样,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法测定了PM2.5中K、Al、Ca、Pb等30种元素的质量浓度,对比分析了这些元素在霾日与非霾日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PM2.5污染水平较高,年... 2007年6月13日至2008年5月29日期间,对南京大气中PM2.5进行了连续采样,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法测定了PM2.5中K、Al、Ca、Pb等30种元素的质量浓度,对比分析了这些元素在霾日与非霾日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PM2.5污染水平较高,年质量浓度均值达103μg/m3.霾日PM2.5质量浓度水平是非霾日的2.35倍.春季霾日前后PM2.5中元素变化特征不明显,秋冬季节霾日元素浓度基本大于非霾日.平均而言,整个采样期间Cu、Se、Hg、Bi等人为污染元素的富集因子均较高,且霾日明显大于非霾日.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霾日PM2.5主要来源于土壤尘、冶金化工尘、化石燃料燃烧、垃圾焚烧及建筑扬尘,贡献率依次为29.21%、20.15%、27.15%、7.09%和5.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大气细颗粒物(PM2 .5) 元素 因子分析
下载PDF
大城市区域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信号发布 被引量:125
11
作者 吴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7,共7页
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霾现象或者是灰霾天气日趋严重,霾与雾的区分成为一个非常现实,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在平面时已达到饱和的水汽压,对相当于球面的云雾滴来讲就是未饱和的,那样云雾滴就会蒸发;在水... 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霾现象或者是灰霾天气日趋严重,霾与雾的区分成为一个非常现实,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在平面时已达到饱和的水汽压,对相当于球面的云雾滴来讲就是未饱和的,那样云雾滴就会蒸发;在水汽条件不变时,云雾滴由于蒸发而变小,导致它的平衡水汽压升高,则更易蒸发掉。在不饱和大气中小于数微米的云雾滴必然蒸发,而且伴随着蒸发云雾滴尺度会进一步变小,导致曲率越来越大,蒸发速率越来越快。过去错误认为凝结核可以在低相对湿度情况下产生凝结生成雾滴的观点,是忽视了粒子曲率作用的结果,将实验室大颗粒(常常达毫米量级)的吸湿性特征,延用至次微米粒子造成的。降温是达到饱和形成雾滴的即重要又主要的物理过程,云雾是低温下饱和气块的可见标志。在云雾中必然存在凝结或凝华过程,因而必然伴随着潜热释放,这就使云雾内的温度高于环境,在云雾内必然盛行微弱的上升气流,不可能是下沉气流,这些宏观过程在霾层内是不存在的,因而成为识别霾与雾的重要的宏观动力条件。在对历史资料进行统计时,在排除降水、吹雪、雪暴、沙尘暴、扬沙、浮尘、烟幕、等等视程障碍现象的情况下,通过调试相对湿度,使得雾与轻雾反映自然的年际与年代际气候波动,而霾反映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趋势性变化,其限值大体在90%左右,与美国和英国讨论霾影响能见度的长期变化趋势的研究中使用的相对湿度限值相同,他们都去除了相对湿度>90%的资料,只研究了相对湿度<90%时的能见度变化趋势。进行相对湿度订正才能确保资料的高质量。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1980年代以来大幅增加的霾日,绝大部分是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的气溶胶细粒子污染造成的。依据本文和以前的研究,给出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区域 灰霾天气 预警信号
下载PDF
1960—2012年西安地区雾霾日数与气象因素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125
12
作者 王珊 修天阳 +2 位作者 孙扬 孟小绒 徐军昶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26,共8页
利用1960—2012年西安区域7个气象站的历史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安区域能见度介于1-10 km的雾霾天气现象的长期气候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能见度介于1-10 km的雾霾日发生数存在准7-9年周期震荡,每7-9年形成一个峰型.同... 利用1960—2012年西安区域7个气象站的历史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安区域能见度介于1-10 km的雾霾天气现象的长期气候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能见度介于1-10 km的雾霾日发生数存在准7-9年周期震荡,每7-9年形成一个峰型.同时还分析了能见度介于1-10 km的雾霾天气时的气象要素变化规律及相关关系.研究表明,53年来西安区域雾霾现象日数的波动性增加趋势非常明显;雾霾现象各月日数年内基本呈单谷型分布,雾霾现象最多出现于冬季,夏季出现概率较小;随着雾霾持续日数的递增,雾霾天气过程出现次数呈幂函数形式迅速递减;西安区域雾霾现象日数分布呈城区多发,近郊次之,远郊最少的特征;随着日均相对湿度的逐渐增大,西安市雾霾天气的出现几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西安市出现的能见度介于1-10 km的雾霾现象中,仅有10.7%属于轻雾,其余的均为霾;气温越低,日平均风速越小(静风或风速≤2.0 m·s^-1),14时出现负变压或正变温,连续不降水日数越长时,越有利于雾霾天气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雾 时空分布 西安
原文传递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e persistent severe fog and haze event over eastern China in January 2013 被引量:114
13
作者 ZHANG RenHe LI Qiang ZHANG RuoN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26-35,共10页
In January 2013,a severe fog and haze event(FHE)of strong intensity,long duration,and extensive coverage occurred in eastern China.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is FHE by diagnosing bo... In January 2013,a severe fog and haze event(FHE)of strong intensity,long duration,and extensive coverage occurred in eastern China.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is FHE by diagnosing both its atmospheric background fields and daily evolution in January 2013.The results show that a weak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xisted in January2013.Over eastern China,the anomalous southerly wind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troposphere are favorable for more water vapor transported to eastern China.An anomalous high at 500 hPa suppresses convection.The weakened surface winds are favorable for the fog and haze concentrating in eastern China.The reduction of the vertical shear of horizontal winds weakens the synoptic disturbances and vertical mixing of atmosphere.The anomalous inversion in near-surface increases the stability of surface air.All these meteorological background fields in January 2013 were conducive to the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og and haze over eastern China.The diagnosis of the daily evolution of the FHE shows that the surface wind velocity and the vertical shear of horizontal wind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troposphere can exert dynamic effects on fog and haze.The larger(smaller)they are,the weaker(stronger)the fog and haze are.The thermodynamic effects include stratification instability in middle and lower troposphere and the inversion and dew-point deficit in near-surface.The larger(smaller)the stratification instability and the inversion are,the stronger(weaker)the fog and haze are.Meanwhile,the smaller(larger)the dewpoint deficit is,the stronger(weaker)the fog and haze are.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factors,a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is set up.The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effects on the variance of the fog and haze evolution are almost the same.The contribution of th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to the variance of the daily fog and haze evolution reaches 0.68,which explains more than 2/3 of the vari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g and haze event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eastern China January 2013
原文传递
中国大范围雾霾期间大气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111
14
作者 吕效谱 成海容 +1 位作者 王祖武 张帆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4-110,共7页
为分析我国2013年1月份大范围雾霾成因及特点,在收集相关污染物与气象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对雾霾期间我国8个重点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粒径分布,时空变化规律,雾霾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以及雾霾期间各城市大气污... 为分析我国2013年1月份大范围雾霾成因及特点,在收集相关污染物与气象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对雾霾期间我国8个重点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粒径分布,时空变化规律,雾霾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以及雾霾期间各城市大气污染指标的主成分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雾霾期间8个城市PM2.5平均超标2.34倍,11~14号超标最为严重,PM2.5/PM10浓度比值平均为0.72,高湿、逆温、低压、静风等气象条件有利于雾霾的形成,PM2.5与SO2,NO2等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多数城市表现出明显的复合污染特征.此次雾霾是以特殊气象条件为主导的机动车尾气及煤烟型复合污染引起的大范围污染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PM2 5 气象条件 机动车尾气 复合污染
原文传递
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被引量:109
15
作者 贺泓 王新明 +3 位作者 王跃思 王自发 刘建国 陈运法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年第3期344-352,共9页
大气灰霾如何产生以及如何控制,不仅是大气科学研究面临的前沿课题,也是我国政府和公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中科院开展的"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将以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生成、演化和控制为核心科学问题,以... 大气灰霾如何产生以及如何控制,不仅是大气科学研究面临的前沿课题,也是我国政府和公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中科院开展的"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将以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生成、演化和控制为核心科学问题,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研究区域,通过可控实验、外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确定致霾污染物的组成及来源,阐明区域灰霾形成的关键物理化学机制,识别关键污染物和污染源,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灰霾监测技术以及预测预警及控制决策模型,研发致霾关键污染物的源控制和过程控制技术,为控制灰霾污染提供科学可行的技术和政策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复合污染 灰霾 细颗粒物 致霾机制 源解析 数值模式 控制技术
原文传递
华东雾和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08
16
作者 史军 崔林丽 +1 位作者 贺千山 孙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3-542,共10页
基于华东449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的雾、霾、气温和露点温度数据、1980和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及2000-2007年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利用气候统计诊断、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华东雾、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961... 基于华东449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的雾、霾、气温和露点温度数据、1980和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及2000-2007年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利用气候统计诊断、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华东雾、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961-2007年期间,华东雾日数在全年及四季都呈现出先增多后减少的年际变化特征,霾日数在全年及四季则呈现出逐渐增多的年际变化特征。在1961-1980年和1981-2007年期间,华东多数地区的雾日数分别呈现出增多和减少的变化趋势,霾日数则在两个时期都表现为增多趋势。华东雾日数和霾日数的变化特征与我国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气象条件的变化、区域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气温升高和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空气湿度和风速降低、气溶胶光学厚度增加等是华东雾和霾出现频率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日数 霾日数 气候特征 气温 露点温度 华东
下载PDF
PM_(2.5)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概述 被引量:105
17
作者 孙志豪 崔燕平 《环境科技》 2013年第4期75-78,共4页
主要阐述了我国此次雾霾天气的原因及国内PM2.5监测进展、PM2.5的化学组成和致病机理,以及国内外在PM2.5对人体健康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PM2.5较粒径大的颗粒能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并越过人体防御屏障进入体内,造成更大的危害。流行病... 主要阐述了我国此次雾霾天气的原因及国内PM2.5监测进展、PM2.5的化学组成和致病机理,以及国内外在PM2.5对人体健康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PM2.5较粒径大的颗粒能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并越过人体防御屏障进入体内,造成更大的危害。流行病学相关研究表明,PM2.5浓度上升能够引起人体心肺疾病发生率、死亡率的显著增加;毒理学相关研究表明,PM2.5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均有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PM2 5 监测 健康 流行病学 毒理学
下载PDF
我国大中型城市秋冬季节雾霾天气污染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03
18
作者 潘本锋 汪巍 +2 位作者 李亮 李健军 王瑞斌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3年第1期33-36,共4页
雾霾天气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秋冬季节的常见天气现象,通过对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相对湿度、风速、气温等气象要素以及PM2.5质量浓度等环境要素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雾霾天气是由气象要素和环境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较高的相对湿度和静风是... 雾霾天气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秋冬季节的常见天气现象,通过对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相对湿度、风速、气温等气象要素以及PM2.5质量浓度等环境要素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雾霾天气是由气象要素和环境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较高的相对湿度和静风是雾霾天气形成的基本气象条件,在此条件下容易使空气中水汽出现过饱和而凝结成雾;另一方面容易使颗粒物迅速累积,由于颗粒物对可见光的散射消光作用,造成能见度下降,则形成霾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要素 PM2 5 成因
下载PDF
江苏省一次重霾污染天气的特征和机理分析 被引量:101
19
作者 朱佳雷 王体健 +2 位作者 邢莉 穆青 周德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43-1950,共8页
利用PM10,SO2,O3,NH3,NOx,CO等6种大气成分浓度数据、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和天气图资料,结合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对2008年10月28~30日发生在江苏省的一次大面积重霾污染天气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重霾污染天气过程... 利用PM10,SO2,O3,NH3,NOx,CO等6种大气成分浓度数据、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和天气图资料,结合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对2008年10月28~30日发生在江苏省的一次大面积重霾污染天气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重霾污染天气过程观测到的PM10,NOx,CO最大地面浓度分别达到0.553,0.170,2.738mg/m3,水平能见度达到1km以下.其中城市中CO和NOx浓度较郊区高,而SO2和O3则较低.该污染事件与大范围秋收秸秆集中燃烧,造成大量污染物排放有密切关系.平稳的高空环流形势、暖平流、地面高压场分布为重霾污染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地面表现为稳定的大气层结、静小风和低湿环境,非常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后向轨迹计算分析表明,造成此次重霾污染天气的气团主要来自河南中东部、苏北和安徽等重要产粮地区,长距离输送对区域霾污染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燃烧 大气污染 气象条件 轨迹分析
下载PDF
我国中东部一次大范围霾天气的分析 被引量:101
20
作者 饶晓琴 李峰 +1 位作者 周宁芳 杨克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9-96,共8页
利用空气污染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2月5日我国中东部大范围霾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前倾槽结构和逆温层结为霾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800hPa以下层垂直速度、涡度和散度的绝对值较小,是霾维持的动力... 利用空气污染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2月5日我国中东部大范围霾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前倾槽结构和逆温层结为霾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800hPa以下层垂直速度、涡度和散度的绝对值较小,是霾维持的动力因子。大气混合层高度的变化对霾的生消有很好指示作用,霾天混合层高度北高南低分布,致使南方比北方更易出现严重霾天气。此外,要素对比结果表明,霾的相对湿度比雾低,温度露点差比雾大,逆温强度比雾弱,大气混合层高度比雾高,这些可为霾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倾槽 逆温层 混合层高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