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禾谷类大田作物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 被引量:146
1
作者 谢光辉 韩东倩 +1 位作者 王晓玉 吕润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共8页
收获指数是作物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重要指标,秸秆系数是评估秸秆量的重要参数。本项研究通过查阅2006—2010年发表的大田试验研究的原创性论文,获得了禾谷类作物在中国大陆地区主产省市自治区的收获指数及换算后的秸秆系数。结果表明:... 收获指数是作物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重要指标,秸秆系数是评估秸秆量的重要参数。本项研究通过查阅2006—2010年发表的大田试验研究的原创性论文,获得了禾谷类作物在中国大陆地区主产省市自治区的收获指数及换算后的秸秆系数。结果表明:水稻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50和1.00,其中16个省市自治区的变幅为在0.43~0.54和0.85~1.33。玉米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49和1.04,其中12个省市自治区的变幅为0.42~0.53和0.89~1.38。小麦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46和1.17,其中11个省市自治区的变幅为0.42~0.50,秸秆系数为1.00~1.38。其他谷类作物的收获指数为0.17~0.49,秸秆系数为1.04~4.88。和前人的研究结果相比,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主要禾谷类作物的收获指数虽然有明显的提高,但是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变小。未来要进一步增加作物的经济产量,通过提高收获指数已不再是其主要途径,而要通过增加生物产量以提高其单位面积的经济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类作物 秸秆 收获指数 秸秆系数 草谷比
原文传递
亏缺灌溉下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与光合产物积累运转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06
2
作者 胡梦芸 张正斌 +3 位作者 徐萍 董宝娣 李魏强 李景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711-1719,共9页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小麦旱地品种晋麦47和西峰20、水旱兼用型品种石家庄8号和水地品种4185为材料,分别进行0水(T0)、一水(T1)和二水灌溉(T2)处理(每次灌水量60mm),研究了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根系分布、耗水量、...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小麦旱地品种晋麦47和西峰20、水旱兼用型品种石家庄8号和水地品种4185为材料,分别进行0水(T0)、一水(T1)和二水灌溉(T2)处理(每次灌水量60mm),研究了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根系分布、耗水量、产量因子与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拔节前不灌溉,拔节到开花期亏缺灌溉,促进干物质积累和深根发育。随着灌溉水的增加,耗水量显著增加,产量和WUE与耗水量呈二次曲线关系。T0处理显著减少了干物质积累和成穗数,产量、经济系数(HI)和WUE最低。T1和T2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增加了穗数和穗粒数。灌浆期水分亏缺降低了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加速了功能叶片的衰老,但诱导了花前储存碳库的再转运,显著提高了HI和产量。因此,在拔节和开花期亏缺灌溉促进根系生长,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而产量和产量WUE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增加了灌浆期叶片的Pn和光合功能持续期,促进花前储存碳库的再转运,显著提高了H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亏缺灌溉 产量 经济系数
下载PDF
中国非禾谷类大田作物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 被引量:89
3
作者 谢光辉 王晓玉 +1 位作者 韩东倩 薛帅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7,共9页
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对作物生产研究和秸秆资源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根据2006—2010年文献的田间实测数据,研究了非禾谷类大田作物在中国大陆主产省份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结果表明:大豆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4... 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对作物生产研究和秸秆资源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根据2006—2010年文献的田间实测数据,研究了非禾谷类大田作物在中国大陆主产省份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结果表明:大豆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42和1.50,6个省份的收获指数为0.35~0.47,秸秆系数1.13~1.86。马铃薯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的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59和0.71,甘薯分别为0.69和0.45,木薯分别为0.64和0.50。其中,11个省份的马铃薯、甘薯和木薯等薯类作物收获指数为0.55~0.77、秸秆系数0.30~1.17。棉花皮棉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15和2.91,5个省份棉花的皮棉收获指数为0.12~0.18,秸秆系数2.41~4.09。花生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数分别为0.50和1.14,6个省份花生收获指数为0.41~0.54,秸秆系数0.85~1.43。油菜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数分别为0.26和2.87,6个省份油菜收获指数为0.24~0.28,秸秆系数2.57~3.17。向日葵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数分别为0.32和2.63,4个省份向日葵收获指数为0.21~0.40,秸秆系数1.50~3.76。由2个省份获得的芝麻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的平均数分别为0.34和2.01。甜菜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数分别为0.71和0.43,3个省份的甜菜收获指数为0.60~0.85,秸秆系数为0.18~0.67。甘蔗只获得福建省收获指数0.70,秸秆系数为0.43。烟草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数分别为0.61和0.71,7个省份的烟草收获指数为0.52~0.67,秸秆系数为0.49~0.92。提出我国大田作物应在保证稳步提高单位面积经济产量的前提下,适度降低收获指数以提高其秸秆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收获指数 秸秆 秸秆系数 草谷比
原文传递
作物收获指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2
4
作者 潘晓华 邓强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收获指数(HI)反映了作物群体光合同化物转化为经济产品的能力,是评价作物品种产量水平和栽培成效的重要指标。随着作物新品种的定向选育和栽培措施的不断改善,禾谷类作物的收获指数已由过去的0.3左右提高到现在的0.4~0.5,有的... 收获指数(HI)反映了作物群体光合同化物转化为经济产品的能力,是评价作物品种产量水平和栽培成效的重要指标。随着作物新品种的定向选育和栽培措施的不断改善,禾谷类作物的收获指数已由过去的0.3左右提高到现在的0.4~0.5,有的甚至达到了0.6。HI有着较高的遗传力,同时也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作物光合特性、输导组织的结构、穗部性状、N素水平以及水分等都对HI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收获指数 遗传特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生物炭对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1
5
作者 张娜 李佳 +4 位作者 刘学欢 刘杨 王永平 梁海燕 廖允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69-1574,共6页
通过大田试验,在夏玉米(Zea mays L.)主要生育时期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重等指标,在成熟期测定产量,分析生物炭不同施用量[0(CK)、1000 kg·hm^-2(T1),5000 kg·hm^-2(T2),10 000... 通过大田试验,在夏玉米(Zea mays L.)主要生育时期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重等指标,在成熟期测定产量,分析生物炭不同施用量[0(CK)、1000 kg·hm^-2(T1),5000 kg·hm^-2(T2),10 000 kg·hm^-2(T3)]对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量的生物炭施用均能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其中T1增产幅度最大,达8.8%;产量构成因素表现为穗粒数T3显著高于T1和CK,百粒重T1显著高于T3和CK。生物炭显著影响LAI、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等指标,T2、T3处理能显著增加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重,在各生育时期分别高于对照9.2%~20.5%和11.5%~36.7%;在生长前期表现为高生物炭施用量更有利于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和光合速率的提高,但生长后期,较低量的生物炭施用更有利于叶片的持绿和光合作用的持续,而较高量的生物炭施用下生育后期植株有早衰迹象,从收获指数来看,T1收获指数达57.4%,分别显著高于T2、T3和CK8.3%、13.2%和6.5%,这表明低施用量生物炭更有利于夏玉米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运。综合来看,生物炭施用有利于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尤其是较低的生物炭施用量更有利于后期叶片光合性能的维持和籽粒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夏玉米 产量 干物质重 收获指数
下载PDF
小麦秸秆还田方式对轮作玉米干物质累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5
6
作者 殷文 冯福学 +4 位作者 赵财 于爱忠 柴强 胡发龙 郭瑶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51-757,共7页
研究茬口对轮作作物的产量贡献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影响,对于优化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前茬小麦不同秸秆还田方式(25 cm高茬收割免耕,NTSS;25 cm高茬等量秸秆... 研究茬口对轮作作物的产量贡献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影响,对于优化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前茬小麦不同秸秆还田方式(25 cm高茬收割免耕,NTSS;25 cm高茬等量秸秆覆盖免耕,NTS;25 cm高茬等量秸秆翻压,TIS;低茬收割翻耕,CT)对轮作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前茬小麦轮作玉米生产模式提供优化依据。结果表明,与CT相比,NTSS、NTS、TIS提高了玉米抽穗后干物质的积累量,两年平均高4.8%~12.7%,NTS较NTSS、TIS具有更高的干物质累积作用;NTSS、NTS、TIS可提高玉米叶、茎、鞘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幅度平均为12.8%~25.0%、6.3%~11.3%、18.3%~78.4%,其中NTS较NTSS、TIS提高作用更突出。NTSS、NTS、TIS提高了玉米的籽粒产量,增幅为11.3%~17.5%,其中NTS两年籽粒产量最高,分别达到13 470 kg hm–2和13 274 kg hm–2,较TIS高5.6%~9.0%;穗粒数增加是小麦秸秆还田提高轮作玉米产量的主要原因。同时NTS获得较高的收获指数,提高比例为6.4%~8.4%,说明NTS较其他处理增产的另一原因是提高了收获指数。本研究表明,其前茬小麦秸秆覆盖结合免耕(NTS)可作为绿洲灌区优化后茬玉米干物质累积规律及获得高产的理想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轮作 干物质分配 产量 收获指数
下载PDF
温室番茄干物质分配与产量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55
7
作者 倪纪恒 罗卫红 +5 位作者 李永秀 戴剑锋 金亮 徐国彬 陈永山 陈春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1-816,共6页
根据试验资料及温室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作物的生长特性,构建了基于分配指数(Parti-tioning index,PI)和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HI)与辐热积(Product of thermal effectiveness and PAR,TEP)关系的番茄干物质分配和产量预测... 根据试验资料及温室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作物的生长特性,构建了基于分配指数(Parti-tioning index,PI)和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HI)与辐热积(Product of thermal effectiveness and PAR,TEP)关系的番茄干物质分配和产量预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不同品种、基质和地点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模型对番茄地上部分干重、根系干重、茎干重、叶片干重和果干重的预测结果与1∶1直线之间的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分别为0·95、0·57、0·82、0·79和0·93;统计回归标准误差(Root meansquared error,RMSE)分别为647·0、78·1、279·0、496·9和381·8kg·hm-2;对产量的预测结果与1∶1直线之间的R2和RMSE分别为0·88和5828·5kg·hm-2;不仅预测精度较高,且参数少、用户易于获取,为温室番茄模型应用于温室番茄生产的优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番茄 干物质分配 产量预测 分配指数 收获指数
下载PDF
精量穴直播早稻的产量形成特性 被引量:57
8
作者 唐湘如 罗锡文 +4 位作者 黎国喜 王在满 郑天翔 陈伟通 舒时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4-87,共4页
研究了在两种种植密度下,精量穴直播种植方式与人工撒播、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种植方式的产量对比,以研究精量穴直播早稻的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两种密度的精量穴直播的实际产量比人工撒播和机械插秧的实际产量分别增产24%~28%和8.2%... 研究了在两种种植密度下,精量穴直播种植方式与人工撒播、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种植方式的产量对比,以研究精量穴直播早稻的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两种密度的精量穴直播的实际产量比人工撒播和机械插秧的实际产量分别增产24%~28%和8.2%~11.6%,精量穴直播的实际产量比人工抛秧的实际产量稍有增加;精量穴直播较人工撒播、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的有效穗数分别增加0.9%~7.0%、3.5%~9.7%和7.4%~13.9%,收获指数分别增加22.7%~37.2%、17.2%~26.6%和0.8%~12.7%,精量穴直播结实率较人工撒播的增加8.6~8.73个百分点,精量穴直播较人工撒播和机械插秧的单蔸穗质量分别增加17.84~18.76g和2.15~3.07g,精量穴直播较人工撒播和机械插秧的群体穗质量分别增加1.225~1.430t/hm2和0.447~0.628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收获指数 精量穴直播 早稻 产量
下载PDF
温室黄瓜干物质分配与产量预测模拟模型初步研究 被引量:45
9
作者 李永秀 罗卫红 +8 位作者 倪纪恒 陈永山 徐国彬 金亮 戴剑锋 邰翔 韩利 陈春宏 卜崇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6-121,共6页
依据温室黄瓜(Cucum is sa tivus)器官生长与温度和辐射的关系,建立了基于分配指数和采收指数的温室黄瓜干物质分配与产量预测模拟模型,并利用不同品种和基质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黄瓜地上部分干重、根干重、茎... 依据温室黄瓜(Cucum is sa tivus)器官生长与温度和辐射的关系,建立了基于分配指数和采收指数的温室黄瓜干物质分配与产量预测模拟模型,并利用不同品种和基质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黄瓜地上部分干重、根干重、茎干重、叶干重、果实干重的预测结果与1∶1直线之间的R2分别为0.98,0.73,0.83,0.92,0.94;RM SE分别为232,6.8,157.6,173.9,196.8 kg/hm2。模型对黄瓜产量的预测结果与1∶1直线之间的R2为0.80,RM SE为7526.4kg/hm2。本模型对不同基质、品种的黄瓜干物质分配和产量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符合度均较高,说明本模型的普适性较好。模型不仅能较好地预测中国现有生产水平下温室黄瓜的干物质分配及产量,而且可以为实现中国温室黄瓜生产环境优化调控和模式化栽培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黄瓜 干物质分配 产量 分配指数 采收指数
下载PDF
一氧化氮延缓草莓成熟衰老的生理效应 被引量:41
10
作者 朱树华 周杰 +1 位作者 束怀瑞 王玲玲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418-1424,共7页
以硝普钠(SNP)为一氧化氮(NO)供体,研究了不同浓度NO对丰香草莓采后果实乙烯产生、呼吸强度、维生素C(Vc)、可溶性蛋白、失水腐烂和相对电导率,以及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μmol... 以硝普钠(SNP)为一氧化氮(NO)供体,研究了不同浓度NO对丰香草莓采后果实乙烯产生、呼吸强度、维生素C(Vc)、可溶性蛋白、失水腐烂和相对电导率,以及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μmol·L-1SNP释放NO可以抑制草莓果实乙烯的产生和呼吸强度,延缓乙烯产生和呼吸高峰的出现,并推迟了果实固酸比、V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时期,抑制果实腐烂失水和相对电导率升高;使果实CAT活性显著增强,SOD活性在后期高于对照,但POD活性低于对照。10μmol·L-1SNP对果实产生轻微毒害作用,1μmol·L-1SNP延迟草莓衰老的效果不明显。证明了NO抑制果实衰老与其浓度的相关性,揭示了NO保护细胞膜结构完整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效应 成熟衰老 延缓 过氧化物酶(POD) 过氧化氢酶(CAT) 一氧化氮(NO) 可溶性蛋白含量 相对电导率 超氧物歧化酶 乙烯产生 呼吸强度 CAT活性 SOD活性 POD活性 细胞膜结构 mol SNP 丰香草莓 草莓果实 呼吸高峰 果实腐烂
下载PDF
不同时期3个主栽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胡延吉 兰进好 赵檀方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4期404-408,共5页
选择了不同时期产量水平有显著差异的3个主栽小麦品种,对其于物质积累及分配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生物学产量差异不大,碧蚂1号和济南2号生育前期光合生产力高,而当前品种鲁麦14后期光合生产力高,其灌浆期的相... 选择了不同时期产量水平有显著差异的3个主栽小麦品种,对其于物质积累及分配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生物学产量差异不大,碧蚂1号和济南2号生育前期光合生产力高,而当前品种鲁麦14后期光合生产力高,其灌浆期的相对生产率(RGR)和作物生长率(CGR)占优势,花后干物质积累多,导致其收获指数较高。鲁麦14花前茎中贮藏的干物质输出率较高。在现有品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需在增库的同时增源。本文对与此有关的品种改良途径和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干物质 积累 收获指数 产量 干物质分配
下载PDF
小麦开花后生物产量及其组分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28
12
作者 肖世和 陈孝 吴兆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55-160,共6页
协调提高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是当前小麦育种和栽培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1989—1991两个年度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开花后生物产量及其组分的动态变化。在对6个品种主茎不同器官干重动态的观察中发现,高产稳产品种扬麦5号开花... 协调提高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是当前小麦育种和栽培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1989—1991两个年度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开花后生物产量及其组分的动态变化。在对6个品种主茎不同器官干重动态的观察中发现,高产稳产品种扬麦5号开花后上部节间失重少,而且粒重增加快。对12个品种的开花后籽粒产量,营养体重量和生物产量分别进行单独的和综合的非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籽粒灌浆期和灌浆速率以及营养体干重动态都会影响成熟期的生物产量。结果认为开花期生物产量高、灌浆速率快、营养体干重速降期结束迟是协调提高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物产量 收获指数
下载PDF
小麦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9
13
作者 刘兆晔 于经川 +2 位作者 杨久凯 江汝胜 王晓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2期182-184,共3页
利用11个小麦新品种(系),对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的表型正相关也达极显著水平。生物产量的遗传潜力及与籽粒产量的密切程... 利用11个小麦新品种(系),对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的表型正相关也达极显著水平。生物产量的遗传潜力及与籽粒产量的密切程度均大于收获指数,说明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应是维持现有收获指数水平,主要通过提高生物产量,协调提高二者之间的关系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物产量 收获指数 产量
下载PDF
水肥空间组合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39
14
作者 沈玉芳 李世清 邵明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822-1829,共8页
【目的】研究水肥空间组合对冬小麦形态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对指导旱地施肥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方法】以肥熟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在全生育期遮雨和人工控制土壤水分条件下,采用分层隔水土柱试验法研究与田间土层分布相同... 【目的】研究水肥空间组合对冬小麦形态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对指导旱地施肥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方法】以肥熟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在全生育期遮雨和人工控制土壤水分条件下,采用分层隔水土柱试验法研究与田间土层分布相同土柱不同土层水分、氮、磷组合对冬小麦叶面积、株高、分蘖数、生物量、根冠比和收获指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与整体湿润水分处理相比,上干下湿水分处理(0~30cm土层干旱胁迫,30~90cm土层湿润)下,抽穗期小麦旗叶面积、株高分别降低7.03%和3.77%;小麦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及收获指数也不同程度降低,但根冠比增加。从肥料处理看,单施磷和氮磷配施处理,小麦叶面积、株高、有效分蘖数和总生物量均极显著高于单施氮和CK,这与供试土壤各土层严重缺磷,而氮素供应相对丰富有关。从不同土层施肥看,在两种水分处理下,单施氮时,以均匀施入0~90cm土层小麦叶面积、株高、有效分蘖数、地上部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最高,施入0~30cm土层最低;单施磷和氮磷配施时,0~90cm与0~30cm土层施肥间总叶面积、旗叶面积、株高、有效分蘖数以及总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30~60cm和60~90cm土层相应施肥处理。【结论】由于土壤供氮充分,将氮肥集中施于0~30cm土层对生物量形成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均匀施入0~90cm土层有明显促进作用;在上层干旱胁迫时,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两种水分处理下氮磷配施,特别是在上干下湿水分处理下,保证0~30cm土层较充分的养分供应对改善形态指标和增加生物量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旱地养分和水分应同层供应较好的观点,应予以重新认识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空间组合 生物学性状 生物量 收获指数 冬小麦
下载PDF
高收获指数型水稻品种粤香占库、源、流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廖耀平 陈钊明 +2 位作者 何秀英 陈顺佳 陈粤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3-76,共4页
以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七山占、粳籼 89为对照 ,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 ,研究了高收获指数型优质水稻品种粤香占库、源、流特性。结果表明 ,粤香占的库容较大 ,填库能力较强 ;全生育期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 ,尤其是抽穗至黄熟期的光合作用能力... 以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七山占、粳籼 89为对照 ,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 ,研究了高收获指数型优质水稻品种粤香占库、源、流特性。结果表明 ,粤香占的库容较大 ,填库能力较强 ;全生育期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 ,尤其是抽穗至黄熟期的光合作用能力强 ,粒叶比高 ;花后光合产物用于籽粒充实的比例大 ,库源间流的通畅性好。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收获指数 生理特性 源库关系 库源流 品种
下载PDF
青贮玉米生产性能对收获期的响应及收获指数的探讨 被引量:37
16
作者 朱慧森 邹新平 +4 位作者 玉柱 高文俊 王永新 佟莉蓉 许庆方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75-1382,共8页
为了探讨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的生产性能和青贮品质,利用收获指数对不同收获期予以评价。本研究以兼用青贮玉米品种晋单42号为试验材料,分别于籽粒形成期、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取样及青贮后测定其化学成分,并且计算青贮玉米的收获... 为了探讨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的生产性能和青贮品质,利用收获指数对不同收获期予以评价。本研究以兼用青贮玉米品种晋单42号为试验材料,分别于籽粒形成期、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取样及青贮后测定其化学成分,并且计算青贮玉米的收获指数。结果表明,随着收获时期的延迟,原料青贮玉米干物质产量、淀粉和粗脂肪含量极显著地增加(P<0.01),而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NDFD)显著下降(P<0.05);籽粒形成期收获的玉米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较差(P<0.01)。利用作物收获指数、MILK 2006指数均判断蜡熟期适宜收获。从产量、品质与青贮后的产品特性综合判断以蜡熟期为适宜收获时期,可以简捷以干物质产量和含量来指导青贮玉米的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生产性能 收获指数 NDFD
下载PDF
对两个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群体的适应性混合选择研究 Ⅱ.相关响应 被引量:28
17
作者 张世煌 石德权 +3 位作者 徐家舜 康继伟 汪黎明 杨引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13-519,共7页
在两个源于亚热带的优质蛋白玉米(QPM)群体,中群13和中群14中,对早开花性状进行4轮混合选择,籽粒产量和植株形态特征发生显著的相关响应。1989至1991年在北京作的3年评价试验中,中群13和中群14平均每轮每亩籽粒产量分别增加41.8(28.7%)... 在两个源于亚热带的优质蛋白玉米(QPM)群体,中群13和中群14中,对早开花性状进行4轮混合选择,籽粒产量和植株形态特征发生显著的相关响应。1989至1991年在北京作的3年评价试验中,中群13和中群14平均每轮每亩籽粒产量分别增加41.8(28.7%)和41.5kg(29.0%),与线性回归响应(b=37.4和40.4kg)相吻合。1991年在北京、济南、武功、成都和海南三亚作的5点联合试验中,平均每轮增加产量13.3(5.4%)和12.5kg(5.1%),与线性回归响应(b=12.7和1O.1kg)吻合。籽粒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空株率减少,单株有效穗数增多。本试验中产量与单株穗数有高度正相关(r=0.96)。经过前3轮混合选择,单株结穗数分别从0.55增加到0.98和0.99,平均每轮增益26.1%和26.7%。籽粒产量增加的第二个原因是提高了经济系数,经过前3轮选择,分别从0.29和0.28提高到0.44和0.42。同时,单株穗粒重也有所提高,平均每轮增加6.1和7.3g。在多点联合试验中,改良群体的株高和穗位高度呈下降趋势,但统计上差异不显著。单株叶片数则显著减少,平均每轮减少0.49和0.35片。多点联合方差分析表明,籽粒产量和叶片数表现出显著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这可能与各轮群体对光周期敏感性的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混合选择 外来种质 相关响应 产量
下载PDF
作物间套作群体光能截获和利用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8
作者 王自奎 吴普特 +2 位作者 赵西宁 李正中 付小军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57-1066,共10页
合理的间套作种植模式具有高产高效及环境友好的特点,可能成为未来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光能的高效利用是间套作群体产量占优的主要原因之一。论文综述了计算间套作群体光能截获及分配的半经验模型及理论模型,分析了间套作群体产... 合理的间套作种植模式具有高产高效及环境友好的特点,可能成为未来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光能的高效利用是间套作群体产量占优的主要原因之一。论文综述了计算间套作群体光能截获及分配的半经验模型及理论模型,分析了间套作群体产量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基础。间作套种可形成有利于作物吸收光能的冠层结构,或者可促进作物的光合速率,或者可改变作物的收获指数。对于共生期较长的间套作群体而言,优势作物对光能的高效截获和劣势作物对光能的高效利用是群体产量优势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共生期较短的间套作群体而言,两种作物光能吸收量的增加是该群体高产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套作 光合有效辐射 光能截获量 光能利用效率 收获指数 产量优势
原文传递
亏缺灌溉下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与光合产物积累运转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1
19
作者 胡梦芸 张正斌 +3 位作者 徐萍 董宝娣 李魏强 李景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884-1891,共8页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小麦旱地品种晋麦47和西峰20、水旱兼用型品种石家庄8号和水地品种4185为材料,分别进行0水(T0)、一水(T1)和二水灌溉(T2)处理(每次灌水量60 mm),研究了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根系分布、耗水量、...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小麦旱地品种晋麦47和西峰20、水旱兼用型品种石家庄8号和水地品种4185为材料,分别进行0水(T0)、一水(T1)和二水灌溉(T2)处理(每次灌水量60 mm),研究了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根系分布、耗水量、产量因子与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拔节前不灌溉,拔节到开花期亏缺灌溉,促进干物质积累和深根发育。随着灌溉水的增加,耗水量显著增加,产量和WUE与耗水量呈二次曲线关系。T0处理显著减少了干物质积累和成穗数,产量、经济系数(HI)和WUE最低。T1和T2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增加了穗数和穗粒数。灌浆期水分亏缺降低了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加速了功能叶片的衰老,但诱导了花前储存碳库的再转运,显著提高了HI和产量。因此,在拔节和开花期亏缺灌溉促进根系生长,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而产量和产量WUE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增加了灌浆期叶片的Pn和光合功能持续期,促进花前储存碳库的再转运,显著提高了H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亏缺灌溉 产量 经济系数
下载PDF
杂交粳稻与纯系粳稻收获指数比较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洪德林 潘恩飞 陈长青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2-18,共7页
在南京和洪泽两地研究了5个杂交粳稻及其亲本和3个纯系粳稻的生物量、稻谷产量和收获指数。结果表明,当杂交粳稻的亲本包括在纯系粳稻内,杂交粳稻的生物量、稻谷产量极显著地大于纯系粳稻,而收获指数相反;当亲本不包括在内,杂交... 在南京和洪泽两地研究了5个杂交粳稻及其亲本和3个纯系粳稻的生物量、稻谷产量和收获指数。结果表明,当杂交粳稻的亲本包括在纯系粳稻内,杂交粳稻的生物量、稻谷产量极显著地大于纯系粳稻,而收获指数相反;当亲本不包括在内,杂交中熟中粳的生物量虽极显著地大于生产上栽培的纯系粳稻,但因收获指数相反,两者平衡后,稻谷产量无显著差异。生产上栽培的纯系粳稻生物量、稻谷产量和收获指数均极显著地大于杂交粳稻亲本。纯系矮秆粳稻的收获指数极显著地大于中秆粳稻,生物量极显著地小于中秆粳稻,稻谷产量无显著差异。粳稻保持系的生物量、稻谷产量极显著地大于粳稻恢复系,收获指数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纯系粳稻 收获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