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代畲族史的几个关键问题——刘克庄《漳州谕畲》新解 被引量:20
1
作者 谢重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13,共6页
本文对于宋代畲族史提出了如下新观点:一、唐末五代出现的“畲山儿”一词,是畲族酝酿时期的称呼;南宋中叶《舆地纪胜》使用的“山客輋”,则是正式作为后世畲族族称的最早史例;南宋末期,赣、闽、粤之交的漳、汀、潮、梅、赣五州毗邻区域... 本文对于宋代畲族史提出了如下新观点:一、唐末五代出现的“畲山儿”一词,是畲族酝酿时期的称呼;南宋中叶《舆地纪胜》使用的“山客輋”,则是正式作为后世畲族族称的最早史例;南宋末期,赣、闽、粤之交的漳、汀、潮、梅、赣五州毗邻区域已成为畲族的基本住地。二、畲族族源主要包含百越后裔、南迁武陵蛮和入畲而被畲化了的汉人三大部分。三、畲族的汉化进程,是与畲族的形成发展史相伴相随的,南宋中后期湘、赣、闽、粤的大规模畲民抗争运动,可说是畲族汉化的正式启动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畲族 族称 分布地 族源 汉化
下载PDF
从通婚的变化看唐代入华粟特人的汉化——以墓志材料为中心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惠琴 陈海涛 《华夏考古》 CSSCI 2003年第4期55-61,共7页
婚姻关系是社会发生及组织之渊源,每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最容易在其婚姻现象中表现出来。不同民族间 的通婚,既是民族融合的基本前提,也是民族融合的标志。唐代出现的大量入华粟特人同汉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鲜明 地反映出入华粟特人汉化... 婚姻关系是社会发生及组织之渊源,每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最容易在其婚姻现象中表现出来。不同民族间 的通婚,既是民族融合的基本前提,也是民族融合的标志。唐代出现的大量入华粟特人同汉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鲜明 地反映出入华粟特人汉化的渐进趋势。本文以墓志材料为据,论证了唐代出现的这种现象及其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粟特人 墓志材料 通婚制度 民族融合 汉族
原文传递
北魏正统化运动论略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金凤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5-103,共9页
北魏为了确立与巩固自己的统治,承十六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积极地推行正统化运动。历代君主大都把正统化作为政治的主导思想,尤其是通过以拓跋=、拓跋焘、元宏为中心的三个阶段正统化运动,北魏的正统形象得以确立。正统化运动推动并... 北魏为了确立与巩固自己的统治,承十六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积极地推行正统化运动。历代君主大都把正统化作为政治的主导思想,尤其是通过以拓跋=、拓跋焘、元宏为中心的三个阶段正统化运动,北魏的正统形象得以确立。正统化运动推动并贯穿北魏的历史进程,是认识和理解北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正统化 汉化 政治
下载PDF
试论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家族的联姻及汉化问题 被引量:8
4
作者 郭永利 《青海民族研究》 2003年第2期74-78,共5页
甘肃连城鲁氏家族是西北地区著名的土司家族之一 ,以军功著称于西北地区。这个家族在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凭借成功的姻亲关系和积极汉化的调适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达到了维系家族的目的。
关键词 鲁土司 联姻 汉化 甘肃连城 鲁氏家族
下载PDF
新民向化——王阳明巡抚南赣对畲民汉化的推动 被引量:8
5
作者 谢重光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34-37,共4页
明清以来,赣闽粤交界区域的畲族迅速汉化,致使这一区域由畲族主要化为新民,安于生业,改过向善,向良民看齐;同时改善畲区的基层统治,通过政权强制与乡村地缘、族缘的互相维系作用相结合,缓和了赣闽粤边的社会矛盾,稳步地促进新民汉化,收... 明清以来,赣闽粤交界区域的畲族迅速汉化,致使这一区域由畲族主要化为新民,安于生业,改过向善,向良民看齐;同时改善畲区的基层统治,通过政权强制与乡村地缘、族缘的互相维系作用相结合,缓和了赣闽粤边的社会矛盾,稳步地促进新民汉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剿抚并用 畲民 新民 汉化
下载PDF
关于十年来“汉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的考察 被引量:8
6
作者 祁美琴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3-113,共11页
文中概述了“汉化”、“胡化”、“民族融合”的内涵、本质及国内的研究状况。
关键词 汉化 胡化 民族融合
下载PDF
十六国匈奴政权特点 被引量:6
7
作者 罗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十六国时期,匈奴在北方建立了四个政权,该期匈奴政权的建设具有自身特点。在职官制度上,尽量沿袭魏晋制度,同时,又保留了胡制体系。在政权形式上实行胡汉联合专政,在职能分配与权力分配上采取胡武汉文、胡重汉轻的做法,以确保匈奴贵族... 十六国时期,匈奴在北方建立了四个政权,该期匈奴政权的建设具有自身特点。在职官制度上,尽量沿袭魏晋制度,同时,又保留了胡制体系。在政权形式上实行胡汉联合专政,在职能分配与权力分配上采取胡武汉文、胡重汉轻的做法,以确保匈奴贵族的支配地位。在封建礼仪上,效仿汉族政权祭天祀祖,修城池宫观,以表明其正统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 匈奴 政权 汉化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格局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8
8
作者 张荣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4-41,共8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呈现为两大格局:一个以三国两晋南朝为区域特征,以汉族思想为主体,同时伴随着本土道教和外来佛教的冲击,发生了所谓的"三教"之争;另一个以十六国北朝为区域特征,以北方少数民族思想为主体,同时伴随着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呈现为两大格局:一个以三国两晋南朝为区域特征,以汉族思想为主体,同时伴随着本土道教和外来佛教的冲击,发生了所谓的"三教"之争;另一个以十六国北朝为区域特征,以北方少数民族思想为主体,同时伴随着汉族文化和外来佛教的冲击,发生了两次所谓的"灭佛"事件。在这两个不同的区域,思想发展的态势迥异。前者是儒家思想不断衰落,道教尤其是佛教思想影响日盛,并导致了政治动荡和国家积贫积弱;后者是少数民族思想不断衰落,儒家思想日益走强,国家逐渐强大并最终统一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 道教 佛教 汉化思潮 思想史
原文传递
唐代入仕粟特人的汉化进程 被引量:6
9
作者 刘惠琴 陈海涛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4-217,240,共5页
中亚粟特人在进入中原后,就逐步开始了与汉民族的融合,在唐王朝时期,由于中西方交流活动频繁,这一融合的趋势也大大加快。入华粟特人与中原社会的具体融合过程,是在充分参与中原社会诸活动中逐步完成的,其中对中原政治活动的积极参与,... 中亚粟特人在进入中原后,就逐步开始了与汉民族的融合,在唐王朝时期,由于中西方交流活动频繁,这一融合的趋势也大大加快。入华粟特人与中原社会的具体融合过程,是在充分参与中原社会诸活动中逐步完成的,其中对中原政治活动的积极参与,也是入华粟特人最终完成其汉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粟特人 汉化 入仕
下载PDF
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大趋势论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杰舜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63,共9页
大趋势就是事物发展长时期的总的运动方向,那么,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就是中国民族互动、整合、融合和认同的长时期内总的运动方向。在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先后出现过从夏、商、周三代到秦,历时两千多年从多元融... 大趋势就是事物发展长时期的总的运动方向,那么,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就是中国民族互动、整合、融合和认同的长时期内总的运动方向。在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先后出现过从夏、商、周三代到秦,历时两千多年从多元融合到华夏一体的大趋势;从两汉到清代,又历时两千多年从民族互化到以汉化为民族融合主流的大趋势;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开始,直到当下中华民族认同已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关系 大趋势 华夏一体 民族互化 汉化
下载PDF
辽、西夏、金民族政权的汉化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魏淑霞 《西夏研究》 2015年第4期46-56,共11页
辽、西夏、金政权的汉化及其儒统治国的相关问题可作比较探讨。辽、西夏、金政权的汉化方式主要体现在:统治者自身的汉化、重用汉人儒士辅政、参学中原王朝儒统治国方略、社会组织的汉化等方面,这是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对更合理化、更仪... 辽、西夏、金政权的汉化及其儒统治国的相关问题可作比较探讨。辽、西夏、金政权的汉化方式主要体现在:统治者自身的汉化、重用汉人儒士辅政、参学中原王朝儒统治国方略、社会组织的汉化等方面,这是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对更合理化、更仪式化的皇帝特权仪典的信奉以及官僚政治程序的需要,也是他们用来减弱政权中部落首领的根深蒂固的影响的斗争武器。这种汉化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差异性,主要是受各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生态环境、民族间经济生产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既有保留旧有习俗制度的心理,又有学习接受汉文化制度的需求,并掺杂着复杂的政治斗争。传统的"华夷观念",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当时民族与文化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汉化
下载PDF
北魏学校教育与鲜卑族的汉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常倩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53-55,99,共4页
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后 ,没有强制推行本民族的文化 ,而是自觉的被汉文化征服。借教育来推行汉化 ,是北魏统治者奉行的重要的治国方针 ,它在促成鲜卑拓跋氏成员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汉化 ,加快民族一体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鲜卑拓跋部 汉化 学校教育 儒学
下载PDF
洛阳新出土唐代粟特人康昭墓志考释 被引量:4
13
作者 郑友甫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0-12,共3页
康昭墓志是近年洛阳出土的唐代粟特人墓志之一。墓志既未提及康昭的粟特背景,家世渊源也明显攀附卫康叔。从其家族人名、居所、婚姻、丧葬等内容可以看出其家族的汉化程度。康昭佛教信仰至深,而本民族宗教信仰丝毫未见踪迹。该墓志展示... 康昭墓志是近年洛阳出土的唐代粟特人墓志之一。墓志既未提及康昭的粟特背景,家世渊源也明显攀附卫康叔。从其家族人名、居所、婚姻、丧葬等内容可以看出其家族的汉化程度。康昭佛教信仰至深,而本民族宗教信仰丝毫未见踪迹。该墓志展示了唐代入华粟特人后裔在唐代中后期的社会生活和汉化情况,也凸显了当时洛阳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昭 粟特人 唐代 汉化 墓志
下载PDF
百越族群与湖南区域地名的汉化进程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宏伟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46,共19页
湖南是古代百越族群聚居的重要区域。古代湖南区域地名的汉化进程,可以采取计量方法划分为百越语地名主导时代(前11-前3世纪)、汉语式地名主导时代(前3-5世纪)、汉语式地名与汉语地名平衡时代(511世纪)和汉语地名主导时代(11世纪以降)... 湖南是古代百越族群聚居的重要区域。古代湖南区域地名的汉化进程,可以采取计量方法划分为百越语地名主导时代(前11-前3世纪)、汉语式地名主导时代(前3-5世纪)、汉语式地名与汉语地名平衡时代(511世纪)和汉语地名主导时代(11世纪以降)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地名的汉化主要表现在用汉字音译的方式来记录百越语地名,并尽量通过汉字部首来表达地名的类型;第二阶段,区域百越语地名逐渐减少,汉语式地名和汉语地名在不断增加,而汉语式地名占有很高比例;第三阶段,区域百越语地名完全消失,而汉语地名在不断增加,并与汉语式地名在数量上形成基本平衡状态;第四阶段,区域新出现的地名绝大部分是汉语地名,百越语语素只残留在部分小地名的通名之中。这个汉化进程,既是湖南区域古代百越族群与汉族地名文化从隔离到接触、共存和融合的过程,也是认识和理解南方区域地名文化演变的良好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百越族群 地名 湖南 汉化
原文传递
唐代幽州墓志铭中的迁葬现象 被引量:3
15
作者 蒋爱花 《西北民族论丛》 CSSCI 2017年第1期50-61,229,共13页
幽州地区在隋唐时期的地位多变,国力强势时,为开疆拓土的经略之地;国力衰微时,则为军事防守的要地;多数时期,充任中央政府经营东北的前沿。在已经刊布的唐代幽州地区墓志铭中,部分墓志铭存在着迁葬的记载。此前有学者关注过唐人死后迁... 幽州地区在隋唐时期的地位多变,国力强势时,为开疆拓土的经略之地;国力衰微时,则为军事防守的要地;多数时期,充任中央政府经营东北的前沿。在已经刊布的唐代幽州地区墓志铭中,部分墓志铭存在着迁葬的记载。此前有学者关注过唐人死后迁葬两京的现象,但唐代幽州地区的墓志铭反映出不同的区域社会特征。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幽州镇逐渐成为河北三镇的文化中心,士人北走河朔成为唐代后期的典型文化特征。随着割据程度的加深,幽州地区出现了'官于燕地,因家徙此,遂为蓟人'的现象。墓主人或为驻守北地的将领,或为担任幽州辖区州县的官员,或为入朝蕃将的后裔,或为随子(孙)而迁的女性。即使如异乡异族的丧葬礼俗,也深刻反映出汉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对于幽州的向心力和籍贯认同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幽州 墓志铭 迁葬 汉化
原文传递
由氏族到八旗——满族民族认同中的矛盾现象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典蓉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1-119,共9页
满族的八旗制度一向被认为是维系其民族精神、避免汉化的重要制度,而清代历朝皇帝亦力图强固满族本习。从满族氏族精神的建构、本习的定位及祭祀的变化三方面来看,八旗制度虽然凝聚了满族,却也破坏了原有的氏族精神,使汉文化更容易渗透... 满族的八旗制度一向被认为是维系其民族精神、避免汉化的重要制度,而清代历朝皇帝亦力图强固满族本习。从满族氏族精神的建构、本习的定位及祭祀的变化三方面来看,八旗制度虽然凝聚了满族,却也破坏了原有的氏族精神,使汉文化更容易渗透其中,进一步促进满汉的"涵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汉化 八旗制度 民族认同
下载PDF
元代东迁西域人礼俗汉化之考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建春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87-91,共5页
元代东迁西域诸族及其后裔,因久居华夏,乃深受汉文化影响。他们“学于中夏,慕周公、孔子之道”,深受中国传统礼俗的感染,遂取表字、采汉姓,冠居名、堂号,并遵丁忧、汉丧之制及行节义之礼,可见东迁西域人在元时礼俗已多汉化。
关键词 元代 西域人 礼俗 汉化 移民 姓氏 表字 堂号 丧礼 丁忧 居名
下载PDF
从冼夫人的时局观看其汉化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邦友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8-21,共4页
文章从分析冼夫人的时局观入手,认为冼夫人不仅对南朝的政治局势有很透彻的了解,而且对当时整个中国的政治大势也有较深入的洞悉;汉化水平较高,对汉族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道德和悠久历史有深刻的领会是冼夫人拥有良好大局观的根... 文章从分析冼夫人的时局观入手,认为冼夫人不仅对南朝的政治局势有很透彻的了解,而且对当时整个中国的政治大势也有较深入的洞悉;汉化水平较高,对汉族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道德和悠久历史有深刻的领会是冼夫人拥有良好大局观的根本原因;冼夫人的时局观有着进步的国家观念,能主动认同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同时自觉地以汉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处理岭南事务。这一切均表明冼夫人的汉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反映出新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冼夫人 时局观 汉化 岭南 汉族文化
下载PDF
北魏“孝文改制”中的服饰“改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晶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10-112,共3页
在"孝文改制"的过程中,孝文帝显示出一个帝王的雄才大略。"孝文改制"是深刻影响的历史大事,是继胡服骑射之后,又一次以和平的方式,以服饰作为文化传诵者而进行的一次成功的改革。
关键词 北魏 孝文改制 服饰改革 汉化
下载PDF
“王化”的俚军——海南岛“熟黎”族源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叶远飘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54-59,共6页
熟黎是宋代至清代历史文献对海南岛一部分黎族的称呼。关于熟黎的民族渊源,以往研究有“壮族(临高人)”和“汉化的黎族或黎化的汉族”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基于熟黎在海南岛留下的文物、民俗和语言,结合海南岛的移民史,认为熟黎主体是... 熟黎是宋代至清代历史文献对海南岛一部分黎族的称呼。关于熟黎的民族渊源,以往研究有“壮族(临高人)”和“汉化的黎族或黎化的汉族”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基于熟黎在海南岛留下的文物、民俗和语言,结合海南岛的移民史,认为熟黎主体是来自雷州半岛两广交界地区被王化的俚人军队,说明海南岛黎族形成的过程中既有生物血缘关系上迥异于汉族的土著发展,也应注意汉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熟黎 族源 汉族文化 俚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