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反思和忏悔——论《憩园》中寒儿的形象 被引量:3
1
作者 黄世智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01-104,共4页
巴金的一生都是在反思和忏悔中度过的,在《憩园》中,他塑造寒儿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也是用来反思和忏悔。文章从《憩园》的主题思想、寒儿的言行和寒儿同哥哥的关系三个方面来分析和理解。
关键词 忏悔 自我 人物形象 寒儿
下载PDF
基于微观史的六世纪上半叶河北“汉儿”口语考察——以侯景会话为中心
2
作者 真大成 《汉字汉语研究》 2022年第2期28-44,125,共18页
文章以《南史》增补史料、《梁书·侯景传》及其他相关文献为基本材料,试图以这些材料载录的侯景会话为核心,从微观层面举述其中大体能够反映当时口语的词汇语法成分,以期探察世纪上半叶以河北一带为中心区域的“汉儿”口语之一斑... 文章以《南史》增补史料、《梁书·侯景传》及其他相关文献为基本材料,试图以这些材料载录的侯景会话为核心,从微观层面举述其中大体能够反映当时口语的词汇语法成分,以期探察世纪上半叶以河北一带为中心区域的“汉儿”口语之一斑。文章在依据侯景会话列举、分析个口语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初步的认识,并尝试建议从微观史角度抓取并分析特定历史人物的口语,从而呈现汉语口语史的细节和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史侯景 汉儿 口语
下载PDF
北齐“汉儿”等语境下的华夏认同建构
3
作者 杨栋娟 吴洪琳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82-87,共6页
北齐政权内部民族成分复杂,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不断,各民族间的民族界限模糊。此时期相关文献中频繁出现"汉儿""汉子"一词,其在不同的语境下指代不一,有时是汉民族自称之语,有时也是他称之词,主要是指称已经汉化或... 北齐政权内部民族成分复杂,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不断,各民族间的民族界限模糊。此时期相关文献中频繁出现"汉儿""汉子"一词,其在不同的语境下指代不一,有时是汉民族自称之语,有时也是他称之词,主要是指称已经汉化或具有一定儒学修养的人。因此"汉儿"在某些场合或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民族歧视的色彩,在这种背景下,在政治上极力打击汉人的勋贵集团后裔,在文化上却不自觉地认同华夏文化,积极建构其华夏身份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齐 汉儿 华夏认同
下载PDF
老北京话“普律(里)”探源
4
作者 马楷惠 王继红 《语言学论丛》 CSSCI 2024年第3期76-85,共10页
老北京话“普律”一词源于元代蒙古语buri(全,都)。在《元朝秘史》中,buri音译为“不里”。从元至清末民初,音译词“不里”呈现出口语和书面语双线发展的面貌。在口语性较强的满蒙汉合璧会话文献中书写形式为“普里、普历”,北京话教科... 老北京话“普律”一词源于元代蒙古语buri(全,都)。在《元朝秘史》中,buri音译为“不里”。从元至清末民初,音译词“不里”呈现出口语和书面语双线发展的面貌。在口语性较强的满蒙汉合璧会话文献中书写形式为“普里、普历”,北京话教科书及清代小说中出现了重叠形式“普里(哩)普儿”,朝鲜汉语教科书中还出现了“哺哩”“哺理”及重叠式“哺(铺)哩哺哩”;公文类书面文献中的书写形式为“普例、普律”。“普律(里)”是元代蒙古语和汉语语言接触的产物,经历了从元代汉儿言语到清代旗人汉语及老北京话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律 普里 北京话 汉儿言语 满蒙汉合璧文献
原文传递
对比语言学视野下的《老乞大》句尾“有”字 被引量:1
5
作者 晁瑞 《中国语言学研究》 2022年第2期304-333,共30页
《原本老乞大》句尾多“有”字,具有元代蒙汉语言接触痕迹。蒙古语表示“存在”和“领有”的动词a-/bu-类似于汉语动词“有”,这是双方语言适配的前提。由于蒙古语的存在动词是多功能语法虚词,因此元代汉语“有”功能繁多。通过对比分... 《原本老乞大》句尾多“有”字,具有元代蒙汉语言接触痕迹。蒙古语表示“存在”和“领有”的动词a-/bu-类似于汉语动词“有”,这是双方语言适配的前提。由于蒙古语的存在动词是多功能语法虚词,因此元代汉语“有”功能繁多。通过对比分析《原本老乞大》《老乞大谚解》《清语老乞大》《蒙语老乞大》并追溯《蒙古秘史》,认为汉语“有”复制了中世纪蒙古语存在动词的存在义、领有义、判断义、时体标记义、确定语气义等诸多意义,并复制了蒙古语里有同类语法功能的助动词意义,如形容词谓语句以及数量结构助动词bol-。句尾“有”是“汉儿言语”特征词。元代特殊判断句证明蒙古语对北京话造成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乞大》 “有”字 元代汉语 汉儿言语 语言接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