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 被引量:9
1
作者 任文京 《河北学刊》 2003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唐代边塞诗人在诗中多次提到汉代及汉代军事英雄,语言学意义上的解释不能说明其本质,这是唐代边塞诗人浓郁的汉代情结,是他们对泱泱大汉精神的深情呼唤。作为一种时代文化心理,它反映了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厚重的历史意识。
关键词 唐诗 边塞诗人 汉代情结 文化心理 文化背景
下载PDF
论汉代人的母亲情结 被引量:3
2
作者 许智银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25-28,共4页
汉代人对母亲怀有深深的崇敬之情 ,统治者或神化母亲 ,或尊母亲以封号 ,或厚葬母亲 ,民间则为母亲尽孝服丧。汉代人为了维护母亲的形象往往杀死侮辱母亲的人 ,对母亲的话言听计从 ,尽心奉养母亲。统治者所颁行的法令法规促进了母亲情结... 汉代人对母亲怀有深深的崇敬之情 ,统治者或神化母亲 ,或尊母亲以封号 ,或厚葬母亲 ,民间则为母亲尽孝服丧。汉代人为了维护母亲的形象往往杀死侮辱母亲的人 ,对母亲的话言听计从 ,尽心奉养母亲。统治者所颁行的法令法规促进了母亲情结的深化 ,社会舆论对母亲情结的强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母亲 情结
下载PDF
论梁陈边塞诗的盛况及其“汉代情结”
3
作者 陈笑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85-88,共4页
边塞诗在先秦就已萌芽,但直到梁陈时代才得以全面地发展,并在思想和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峰。同时,梁陈诗人喜在诗中运用汉之史事、人名、官名、地名等,体现出一种“汉代情结”。
关键词 梁陈诗人 边塞诗 “汉代情结”
下载PDF
《汉书》的中古传播及其经典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4-72,共19页
《汉书》在中古的传播表明,中古时期,人们有一个"汉代情结"。时人对《汉书》的认识,蕴含着他们对汉帝国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作为秦汉帝国制度和思想的结晶,《汉书》这一"包举一代"的新制作,其流行程度超过《史记... 《汉书》在中古的传播表明,中古时期,人们有一个"汉代情结"。时人对《汉书》的认识,蕴含着他们对汉帝国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作为秦汉帝国制度和思想的结晶,《汉书》这一"包举一代"的新制作,其流行程度超过《史记》,并成为新经典,治道镜鉴意义之外,还在于它文字典雅和法度严整,而后者正契合了六朝隋唐的贵族文化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中古 汉代情结 经典化
下载PDF
汉代抒情性即兴舞蹈的情境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郑永乐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20年第4期93-97,共5页
文章根据史籍所载的汉代即兴舞蹈记录得出如下分析:其一,汉代主流社会尤其贵族阶层普遍具有舞蹈意识和习惯,舞蹈是人们在生活中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当强烈的情感冲动产生之时;其二,汉代即兴舞蹈具有鲜明的悲苦情结,这种悲苦情... 文章根据史籍所载的汉代即兴舞蹈记录得出如下分析:其一,汉代主流社会尤其贵族阶层普遍具有舞蹈意识和习惯,舞蹈是人们在生活中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当强烈的情感冲动产生之时;其二,汉代即兴舞蹈具有鲜明的悲苦情结,这种悲苦情结源自楚国的祭祀歌舞,楚国祭祀歌舞的悲苦情结又源自楚人普遍的生命忧患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即兴舞蹈 悲苦情结 楚国
原文传递
论西汉文人的政治情结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周堂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0-16,共7页
Thanks to their ardent love and serious concern for the state,scholar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had a political complex strong enough for them to always keep up high political enthusiasm and firm political stand eve... Thanks to their ardent love and serious concern for the state,scholar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had a political complex strong enough for them to always keep up high political enthusiasm and firm political stand even if frustrated in their career or even after having complained that their talents remained unrecognized,thus initiating a glorious tradition under a unified system in which they concerned themselves actively in political affa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文人 政治情结
下载PDF
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乡村聚落遗址一、三、四号庭院建筑初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崔兆瑞 林源 《建筑与文化》 2014年第9期46-51,共6页
2003年6月,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北发现了一处完整的乡村聚落遗址及4处庭院建筑遗址,编号为一~四号庭院建筑遗址,发掘出了房屋瓦顶、墙基、水井、厕所、池塘、田垄、树木、道路等遗迹与生产、生活遗物。形象而直观地展现了汉代乡村... 2003年6月,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北发现了一处完整的乡村聚落遗址及4处庭院建筑遗址,编号为一~四号庭院建筑遗址,发掘出了房屋瓦顶、墙基、水井、厕所、池塘、田垄、树木、道路等遗迹与生产、生活遗物。形象而直观地展现了汉代乡村聚落与农耕布局。本文依据考古资料、相关的文献记载及建筑明器、画像砖石、壁画等图像资料,对一、三、四号庭院建筑遗址的平面布局、空间构成、建筑做法与技术及建筑形象进行了研究与初步的复原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聚落 汉代 庭院建筑 复原
下载PDF
汉代答难体赋作中“战国情结”的内涵及变化——兼谈汉代答难体赋的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蒋文燕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7年第6期63-66,共4页
由东方朔《答客难》开创的汉代答难体赋,历经扬雄《解嘲》和《解难》、班固《答宾戏》、崔《达旨》、张衡《应间》、崔《答讥》、蔡邕《释诲》等人的创作,在汉代抒情言志赋中自成一体,而"战国情结"则是其中贯穿始终的结构和... 由东方朔《答客难》开创的汉代答难体赋,历经扬雄《解嘲》和《解难》、班固《答宾戏》、崔《达旨》、张衡《应间》、崔《答讥》、蔡邕《释诲》等人的创作,在汉代抒情言志赋中自成一体,而"战国情结"则是其中贯穿始终的结构和内容主线。但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嬗变和赋家个人际遇的沉浮,赋作中对战国时代的观照方式与价值评价也渐趋不同,这正反映出有汉400年间士人体认现实之方式、个人理想之追求等多方面的变化轨迹。因此,答难体赋也以其独特的风貌成为抒写"士不遇"主题之汉代抒情言志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答难体赋 战国情结 士人
下载PDF
试论汉代文人的政治情结——从汉代散文管窥
9
作者 金璐璐 《兰州学刊》 2007年第3期127-128,64,共3页
汉代文人有着深厚的政治情结,他们积极地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该文主要根据他们的散文创作来具体分析这种现象,并详细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汉代文人 政治情结 散文
下载PDF
论秦皇汉武的齐鲁文化情结 被引量:2
10
作者 孟祥才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6期82-86,共5页
秦皇汉武都有浓厚的齐鲁文化情结,他们多次到齐鲁巡游,沐浴齐鲁文化的灵光,使自己的活动打上齐鲁文化的印记。但后来两人对儒学的态度却绝然迥异:秦始皇制造了惨烈的"焚书坑儒",汉武帝却推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皇汉武都有浓厚的齐鲁文化情结,他们多次到齐鲁巡游,沐浴齐鲁文化的灵光,使自己的活动打上齐鲁文化的印记。但后来两人对儒学的态度却绝然迥异:秦始皇制造了惨烈的"焚书坑儒",汉武帝却推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政策。两者的天渊之别源于不同的时代条件和他们各自的不同应对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 汉武帝 齐鲁文化情结 文化政策
下载PDF
东汉关中外戚幕府“关中色彩”的盛衰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德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6-100,共5页
人的地域意识越强,行为中的地域色彩就越浓。东汉前期关中外戚故土意识很强,其幕府"关中色彩"也很突出:辟举士人皆以关中士为主,关中幕僚倍受器重。从顺帝朝始,关中外戚幕府"关中色彩"逐渐弱化:被辟举的关中士越来... 人的地域意识越强,行为中的地域色彩就越浓。东汉前期关中外戚故土意识很强,其幕府"关中色彩"也很突出:辟举士人皆以关中士为主,关中幕僚倍受器重。从顺帝朝始,关中外戚幕府"关中色彩"逐渐弱化:被辟举的关中士越来越少且不受重视。东汉外戚幕府中的关中文士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关中色调"也呈现前强后弱的走势。关中外戚幕府"关中色彩"的演变,实为关中政治文化地位变迁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文学 关中外戚幕府 关中情结
原文传递
东汉洛阳城南:中国古代第一个都城文化区的形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久昌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东汉洛阳城南诞生了中国古代都城第一个城市文化区。所谓"东汉洛阳城南文化区"是指东汉时期洛阳城平城门以南到古洛河北岸这一片区域。它以光武帝、明帝时期建设的南郊礼制建筑群发端,因庞大的太学生持续聚集而逐步发展为一... 东汉洛阳城南诞生了中国古代都城第一个城市文化区。所谓"东汉洛阳城南文化区"是指东汉时期洛阳城平城门以南到古洛河北岸这一片区域。它以光武帝、明帝时期建设的南郊礼制建筑群发端,因庞大的太学生持续聚集而逐步发展为一个融太学文化、经学文化和礼制文化等多种类型文化为一体的新兴文化区。作为东汉统治者一项都城空间体制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洛阳城南文化区荟萃洛阳都城文化之精华,影响及于当时和后世,在中国古代都城史和都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洛阳城 南郊礼制建筑群 太学 城南文化区 形成 地位
下载PDF
西汉初简帛文献中复杂的用字习惯研究
13
作者 周朋升 肖庆峰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12-120,共9页
如果能够将特定时期、特定文献中文字使用情况进行总体观察,找出某字与其所表示的音义之间的对应关系,能够找出这种对应关系的规律性,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该文献的用字习惯。西汉初的简帛文献处于古文字与今文字的交界之时,用字习惯有... 如果能够将特定时期、特定文献中文字使用情况进行总体观察,找出某字与其所表示的音义之间的对应关系,能够找出这种对应关系的规律性,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该文献的用字习惯。西汉初的简帛文献处于古文字与今文字的交界之时,用字习惯有相当的复杂性,可以分为“两音义之间形体互用”和“字与所表示的音义的复杂对应”两种情况,复杂的用字现象可以形成若干个关系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初简帛文献 复杂的用字习惯 关系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